㈠ 洛陽名勝古跡有哪些
洛陽的名勝古跡:
龍門、白馬寺、天子駕六博物館、 古墓博物館 、漢光武帝陵、 龍馬負圖寺、玄奘故里、二程故里、范園(范仲淹陵)、邵雍故居、 漢魏洛陽遺址、 隋唐遺址公園/永寧寺塔址、二里頭遺址 、千唐志齋。
㈡ 小學生寫的歷史遺跡的考察報告
福建泉州有一條洛陽江,江上有一座洛陽橋。橋在泉州城東二十里處,一條一里半長的跨海梁式淺灰色花崗岩橋體在陽光下遍體鱗光,遠望如一條銀龍橫卧碧波,如一條銀練飄向大海。宋元時期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它就是起點。
主持修建洛陽橋的泉州太守蔡襄(1012-1067),漢族,字君謨,原籍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蔡垞村。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橋頭有蔡襄親自撰書的《萬安橋》記,刻在兩方石碑上,每方高約三米,寬一點五米,文字精美,筆體蒼勁。書法藝術和橋的建築風格相得益彰,互作注釋。
世界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說過,我國的古橋,他最欣賞者有二,一是北方的趙州橋,一是南方的洛陽橋,「閩中多名橋,洛陽是狀元」。他的著眼點是建築學上的價值。我故鄉的趙州橋建於隋代,大單拱上加上兩個肩拱,分散了壓力。洛陽橋建於公元一○五三年。洛陽江自古以來多次建橋都被狂潮急流捲去,是蔡襄創造了流線形舟筏式橋墩,共四十五個,解決了困難。之後他又發明了「固基法」,在橋墩和基石上大量養殖牡蠣,讓其分泌物把石塊粘連在一起。牡蠣外殼形成一層堅硬的甲胄,耐得風吹浪打和海水腐蝕。從此洛陽橋變成了一座顛撲不破的「長城」。一六○四年泉州發生了八級地震,山崩城傾,一片瓦礫,而洛陽橋安然無恙。洛陽橋成為世界建橋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洛陽橋建成後,泉州成為東南巨鎮。馬可·波羅描繪這座「宏偉秀麗的刺桐城」時,還特別提到這座美麗的洛陽橋。 我就出生在這座美麗的洛陽橋邊,我為我有這樣的福氣而自豪。 10000%非本人寫
㈢ 歷史文物遺跡考察的論文提綱怎麼寫啊據有美術研究價值的文物遺跡。
參考範文: 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野趣水景園的植物造景藝術 摘 要:通過對野趣水景園的規劃理念、植物配置類型及景觀營造的總結與分析,以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中的野趣水景園為例,探討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觀營造規劃方法,特別是水邊空間的植被綠化,要根據各自的場所和植物的不同生活形態來選擇,充分利用水、濕生植物,通過合理分區營造豐富多彩的水體景觀,並就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字:洛陽;植物園;造景 洛陽有著悠久的建城歷史,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還有聞名遐邇的園林和豐富的植物資源,這座地處暖溫帶的城市有著豐富的水系和肥沃的土地,人文風景和自然風景資源豐厚,利於造園。 2006年,坐落於古城裡坊遺址之上的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建成。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位於新舊城區的中部核心地區,東起現狀里坊路,西至王城大道,南臨古城路,北接洛宜路,周邊為規模更大的隋唐地遺址保護區,全園佔地861 800m2。 園區被東西流向的古洛渠、勝利渠分成3大區域,南區為生產管理區,北區為苗圃科研基地,中區為專類園區。 野趣水景園是專類園區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園子,位於植物園的西北部,總面積133 800 m2,水域面積28 378 m2。設計時間為2005年10月,2006年6月建成。 1 野趣水景園的總體規劃 作為植物園中專類園區的一個區域,野趣水景園要與全園總體規劃目標原則一致,滿足全園所要達到的功能——以洛陽的山水、植物和隋唐遺址文化為基礎,以文物保護和促進當地生物產業發展為前提,以科研、科教、生產、旅遊和文化娛樂為主要功能的綜合性植物園,同時,要充分利用原有渠道,解決灌溉、排水和造景要求[1]。 造園手法富有細節變化,充分體現自然野趣的風格特色,充分利用水系、地形與植物配置相協調,使園中的一切都統一在嫻雅而和諧的氣氛之中。同時運用山水畫藝術風格,使園林成為立體的山水寫意畫,有形的自然山水詩。 總體布局可以概括為「一心、一環、一軸線」。 一心:以湖水圍繞的大洲為重心,統帥全園。洲內林木森森,野花怒放,趣味盎然。 一環:以環湖路為紐帶串聯景區,環湖路既為水陸的分界面,又作為景觀溝通與聯系的橋梁。大小不同的島嶼美不勝收,水中的荷花、睡蓮、美人蕉等競相開放,相映生輝。 一軸:通過貫穿水景園內的二級路形成與全園的有機聯系,既體現了水景園獨特的人文景觀,又實現了與整體植物園協調統一的連通。 2 水景園植物景觀特色 以水生植物造景為主題,以洲、島、渚等豐富的地形地貌,野趣自然的植物配置,分區域展示了各植物組合的野生、天然、美麗的園林景觀,從而集中體現了耐濕、挺水、浮水、沉水等植物在濕地水域的生態環境中所起的固岸護坡、潔凈水質、哺育動物等大地之腎的生態功能。 以植物造景為主,除了原種的植物收集展示,還補充大量觀賞價值高的品種作為配景,既了解植物自身的質地、美感、色澤及綠化效果,又注意到植物配置的群體美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從季相、色彩、質地等造景要素上全面提升植物園的觀賞性,營造出具有豐富科學內涵的優美園景和舒適的環境以吸引遊人前來參觀,達到寓教於遊憩休閑的目的。 3 植物配置類型分析 3.1 疏林綴花草地的植物配置 以櫸樹、榆樹、黃連木、烏桕等高大喬木為主,或孤植或群植。修剪整齊的草坪,姿態優美的大樹,散置的置石,以及鑲嵌於草坪上的花卉組合,共同組成了一幅自然、樸素、淡雅的優美景色。 3.2 水邊空間的植物配置 水生、濕生植物所在的水邊空間,將水域和陸地的景觀融為一體,其在生態保護和環境美化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植物難以替代的,它們極大地豐富了園林的水體景觀,還與水質處理系統、生態保護系統巧妙地結合為一體[2]。 3.2.1 水邊林、濕生植物帶 這一地帶處於水陸交界處,土壤濕潤,選用的植物材料應對水分條件的變化適應性很強,還要有與自然山水相協調的景觀效果。在陸地與近水區之間種植了水杉、落羽杉、垂柳等喬木,林下種植了吉祥劃等耐濕植物,岸邊種植了千屈菜、卵葉丁香蓼等適應性強的岩生植物,是植物種類最多的地帶。千屈菜花色明艷醒目、姿態娟秀灑脫,與水體綠樹形成對比,層次分明,景色優雅宜人[3]。 3.2.2 直立水生植物帶 這里會出現不定期的水位變化,是受波浪影響的區域,坡面坡度變化很大,主要是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蘆竹(Arundo donax)、美人蕉(Canna indica)、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菖蒲(Acorus calamus)、水蔥(Scirpus vali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等直立水生植物生長的區域,植物品種繁多,色彩豐富,姿態優美:碧葉如蓋的荷花,葉似利劍的菖蒲、瓣如飛燕的鳶尾(Iris germanica),花絮似雪的蘆葦,穗若串珠的蓼花(Polygonum hydropiperl)等,這些挺水植物與水體和岸上的景物相互映襯,反映出不同季相的秀美景色。 精品荷花區集中了大量的精品荷花品種如:玉吉(Nelumbo nucifera 'Clean Jade')、祝福玉蓮(N. nucifera 'Zhufu')、友誼(N. nucifera 'Friendship red')、牡丹蓮(N. nucifera 'Friendship Peony')、賽佛座(N. nucifera 'Saifo zuo')等,沿岸種植水杉、垂柳等耐濕植物作背景,同時點綴一些睡蓮、萍蓬等浮葉花卉,使得景色生機盎然,充滿韻律節奏感與山林隱逸野趣[4]。 3.2.3 浮葉——沉水植物帶 該區是許多水生觀賞植物適宜的區域,如睡蓮、萍蓬草(Nuphar pumilum)、金銀蓮花(Nymphoides indica)等。 睡蓮王蓮景觀區:擁有大量色彩嬌麗優雅的睡蓮品種,如仁者(Nymphaea 'Rene gerard')、佛琴娜莉斯(N. pygmaea 'Virginalis')、愛麗(N. laydeder 'Elisiana')、粉牡丹(N. 'Pindk Peony')、懷特(N. tetragona 'Tuberoda Richa')、日出(N. 'sunrise')等,景觀壯麗,秀色宜人。 沉水植物景觀區:有金魚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llatum)、篦齒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穿葉眼子菜(P. perfoliatus)等,潔凈水持,提高水的含氧量,猶如水下森林、意境幽深。 3.3 洲島植物配置 應用豐富多樣的植物品種,使山體、綠地和水體自然銜接,創造大片野趣、休閑的園林景觀。大量運用各種野花組合,營造自然美麗的景觀,或置於路旁石畔,或置於水邊林緣,或大片種植。野花組合品系的選擇要根據應用地區的氣候條件、海拔高度、土壤條件等因素,選用不同品系具有極強生態適應性和抗逆性的花卉品種進行混合配比。野花組合是由一、二年生花卉和多年生宿根花卉按配方組成的多種組合,如「夏日花園組合」「一、二年生組合」等。這種多類型搭配的組合,才能從早春到晚秋開花不斷,達到良好的景觀效果。 河中的水杉樹小島頗具特色,茂密的水杉挺拔林立,水蔥、垂柳帶來淳樸的野趣,讓人享受到返璞歸真的體驗。島中植物與水生濕生植物協調花生,共同營造出自然美麗的景觀效果。 4 植物配置的經驗與心得 大量運用水生植物造景,充分發揮水生植物的姿韻、線條、色彩等自然美,力求模擬並再現自然水景,創造了獨特的耐人尋味的園林意境。水生、濕生植物配置進行合理分區:沉水植物區、睡蓮王蓮景觀區、荷花觀賞區、沿岸的水生濕生植物區。使得水面空間層次豐富,駁岸處理自然,使山水融為一體。 地被植物與野花組合的廣泛應用是野趣水景園造景的主要組成部分。林下岸邊、路旁廣泛栽種地被植物與各種草花組合,大大豐富了園林的色彩和景觀。如園路兩旁選種一些與綠地環境相適應的草花組合——「夏日花園」,色彩繽紛,夾道相映成趣。園路轉角「超矮的花壇組合」,淡雅秀麗。林下大量種植鳶尾、蔥蘭,高低錯落,色彩豐富。 同時更兼顧景觀生態學要求,重視園林的生態效益,把景觀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同時又考慮了其景觀多樣性與景觀個性的統一,科學合理地配置和營造景觀,最終達到自身的景觀穩定。 5 問題與思考 (1)水生植物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還能吸收水體中的養分物質,凈化水系,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但是水生植物不像陸地植物易於控制,如果對其習性不了解,會存在較大的植物分割危險,因此應加強對水生植物的侵害性研究,才能作出更科學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 (2)施工與設計要有機結合,在施工過程中,現場施工與設計之間要充分協調,地形整理、植物配置、置石等景觀性強的工程,要依據施工現場的情況和進度隨時調整和調度,既要掌握法則,又要靈活運用,力求達到最佳效果。 6 結語 位於專類園區北部的野趣水景園,植物千姿百態,綠樹成蔭,湖面微波粼粼,水鳥紛飛,野趣盎然。同時大量運用水濕生植物造景,鳶尾風韻優雅、清新自然;再力花花穗修長,隨風搖曳,灑脫多姿;蘆葦成片種植於溪邊,重陽時節,柄柄蘆花呈現出一派深秋的景色,煞是好看;花葉蘆竹灑脫自然;澤苔草無拘無束,田園野趣尤濃;紙莎草高大灑脫;花藺婀娜瀟灑,柔美多姿。水、濕生植物灑脫的姿形、優美的線條、絢麗的色彩、美麗的四時景色,通過藝術構圖,形成了一幅幅風光秀麗的園林景觀。 參考文獻: [1]唐學山,李雄,曹禮昆,等.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2](日)都市綠化技術開發機構,地面植被共同研究會.地面綠化手冊[M].王世學,等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3]趙可新,錢萍.水生、濕生植物在湖西綜合保護工程中的應用[J].中國園林,2005(7):73-75. [4]李尚志.水生植物造景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㈣ 跪求論文一篇 關於河南或洛陽的近現代歷史人物或遺跡
雷英夫 (1921—2005)河南省孟津縣人。一九三八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山西新軍教導師軍士第二團連政治指導員,八路軍一一五師晉西南獨立第一游擊支隊宣傳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員,中共南方局軍事組成員,軍委總參謀部一局科長、作戰部資料研究室副主任,葉劍英參謀長軍事秘書,《解放日報》社軍事副刊編輯。解放戰爭時期,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執行處科長、副處長、代處長,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二十九師八十七團參謀長、副團長,第三野戰軍二十八軍八十三師二四八團團長、師參謀長,福州市軍管會軍事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周恩來總理軍事秘書,軍委作戰部一局副局長兼總參謀部作戰室主任,中央復員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兵工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作戰處處長、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副教育長。一九六一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雷英夫文韜武略兼備,理論實踐能融,被毛澤東譽作「洛陽才子」,然而關於他的一些傳奇經歷卻鮮為人知。
「天生吾材必有用」
1938年8月,年僅18歲的雷英夫,歷經長途跋涉來到久已嚮往的延安,被編入抗大六大隊學習。一日,毛澤東來校接見抗大的同學們,雷英夫激動地遞上一個筆記本,請毛主席給題個座右銘,毛澤東當即欣然命筆,給其題寫了兩個遒勁的大字「斗爭」,由此,雷英夫深受鼓舞。
11月,中央軍委依據工作需要,為加強參謀工作,決定在抗大總校成立一個參謀訓練隊,學員由各中隊選派優秀者組成。
1939年春,抗大參訓隊正式開學,毛澤東、陳雲等人擔任教員。毛澤東開宗明義講的第一堂課便是《中國革命的戰略問題》。毛澤東講得深入淺出,高屋建瓴,學員聚精會神,邊聽邊記。課間休息時,毛澤東要抽查幾位學員的筆記本,而重點則落到雷英夫身上。毛澤東看了雷英夫的聽課記錄簿後,向身邊的滕代遠詢問雷英夫的情況,滕代遠實話實說:「他來延安是逼上樑山的!」
一句話,引起毛澤東的興趣,遂追問:「何以言之?」於是,滕代遠向毛澤東介紹了雷英夫的身世。雷英夫原在洛陽讀初中,因家境貧寒,學費湊不齊,僅差16元,學校限期繳納,否則勒令退學。『萬般無奈,只得輟學,去考鐵路扳道工,由於無力繳押金遭閉門羹。後欲考小學教員,仍因押金無著而被拒。之後又多方奔走,報考文書、當布店學徒工等皆因無錢無保人而不成。雷英夫走投無路,只好仰天長嘯,重復著李白的苦悶「天生吾材必有用」來到延安。
1939年菊黃時節,周恩來自重慶返延安匯報工作時,談及目下南方局工作繁重,「葉劍英亟待兩名參謀作為助手」。毛澤東胸有成竹地說:「好!我給你推薦一個良材:雷英夫。」
筆下禍福起波瀾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葉劍英奉調回延安任中央軍委參謀長,雷英夫隨行。在延安,雷英夫任八路軍總部作戰部資料室主任,又兼《解放日報》軍事副刊編輯。
1942年6月下旬,適值蘇德戰爭爆發一年之際,雷英夫應時寫了一篇文章,題為《蘇德戰爭一年》。文章對蘇德雙方一年來的戰況。進行綜合研究,有理有據,《解放日報》作為重點文章在顯要位置發表了,並且連載兩日。
一日,葉劍英去毛澤東處,看見毛澤東的辦公桌上放著一份《解放日報》,上面刊有《蘇德戰爭一年》一文,細觀之,只見上面有許多圈圈點點,多處標記。當毛澤東向葉劍英提到這篇文章時,葉劍英忙說:「是小雷寫的。」毛澤東贊許道:「這娃娃有出息啦!」接著毛澤東提出要到王家坪走走,去面見雷英夫。
會面後,毛澤東緊握住雷英夫的手說:「你寫的《蘇德戰爭一年》我看了,很好,准確地反映了戰爭的情況和我黨的觀點,文字通順。說服力強,我一口氣把它讀完了。」
雷英夫謙虛地說:「是報社交給我的任務,算是勉強交差……」
毛澤東繼續誇獎說:「聽葉參講,他舌戰群儒的講演稿是你寫的,還有南方局揭露皖南事變真相的傳單,也是由你執筆,真不愧為『洛陽才子』喲!」
1943年8月18日,一篇題為《軍事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並署名「朱德」的文章,延安《解放日報》以大字標題刊登於「軍事副刊」。該文是參照朱德的思路與觀點,由雷英夫執筆寫成的。
文章強調軍事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旺盛的戰鬥士氣務需與良好的戰鬥技術相結合,方能立於不敗之地。文章面世後,在高級幹部中引起強烈反響,一致稱贊文章旗幟鮮明,分析深透,抓住了當前軍事教育的要害。唯獨林彪跳出來唱反調,指責這篇文章是「單純軍事觀點」。「違背了我軍政治建黨的原則」。一天,林彪在王家坪自己的住處將雷英夫叫來,劈頭就是一頓訓斥,聲色俱厲地說:「你是文章執筆人,應該好好檢查檢查,要從世界觀上找問題!」為此雷英夫深感苦悶與憂慮,他找到朱老總。朱德說:「你不要害怕,歷史自有公論。」此事後為毛澤東所知,他嚴肅地批評林彪在不適當場合,隨意批評軍隊主要領導人,做法是錯誤的,並指出他對「政治建軍」的理解是片面的。如是,雷英夫筆下引發的這場「公案」方得平息。
小參謀大有可為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僅用兩個月時間,即將美李偽軍趕到朝鮮半島東南角洛東江一帶。此時蘇聯和朝鮮領導人似乎對形勢估計過於樂觀,以為全面勝利在即。
此時,工作在總參作戰室的雷英夫,與參謀們日夜嚴密注視朝鮮戰局,通過分析,雷英夫認為,美軍不會甘心失敗,他們可能調運駐扎日本的兩個戰略預備隊,搞突然襲擊,在朝鮮蜂腰部仁川港登陸,企圖截斷朝鮮人民軍的後路。
8月23日,雷英夫把這一想法告訴了周恩來,並從六個方面陳述了自己的看法。周恩來立即將雷英夫的預測和判斷,撥通電話,向毛澤東作了匯報。毛澤東在電話里說,請總理帶雷英夫即刻來一趟。
其實,作為戰略家的毛澤東,對美軍的行動早在預料之中,他預言戰爭行將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未雨綢繆,他於8月5日即命令東北邊防軍務於8月份完成戰爭准備。
當周恩來率雷英夫趕至菊香書屋時,毛澤東正根據厚厚一大摞電報,在仔細研究關於美軍的最新動態。雷英夫匯報了他對朝鮮戰局的六條意見。毛澤東一面靜聽,一面點頭,還不時用鉛筆在面前的稿紙上寫上幾筆。雷英夫一鼓作氣匯報完畢,毛澤東沒有作過多評語,只認真地說出「有道理,很重要」六個字。
當毛澤東以征詢的目光投向雷英夫時,雷英夫表示,對美軍的登陸時間作戰室也作了預測,9月15日有最大可能。毛澤東對「登陸時間」頗感興趣,隨即問「能否談得更具體些」?
雷英夫有條不紊地說:「我們對於朝鮮西海岸9月至11月的海潮作了考察研究,發現有三個最佳日期可供選擇:9月15日、10月11日和11月3日。圍繞三個最佳日期,各有2至3日的好時機。仁川海岸可供靠岸利用的時間,每12小時內只有3個小時。假設登陸時間選擇在9月15日,這天最高漲潮時間有兩次,一次在上午6時59分,另一次在下午日落35分鍾後的19時19分。9月15日較另外兩次時間相對說更為可能,故美軍登陸極大可能選定這天。」
果不出所料,美軍於1950年9月15日晨5時,在仁川實施登陸。美軍在70歲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的指揮下,以海軍陸戰隊第一師為前鋒,首先佔領了被稱作仁川屏障的月尾島,接著當日下午利用漲潮時節,占據防波堤,由仁川南部登陸。至9月16日下午,控制了整個仁川。
事後,毛澤東說:「不要什麼都認為美國如何如何,我們的小參謀能預測出麥克阿瑟的登陸時間和地點,而且是那樣精確,這可以說在軍事歷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我們的小參謀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對於仁川登陸作戰最早作出事前預言的是雷英夫,已幾乎成為一個定論被公認,但是由以上事實可以表明毛澤東才是最先預見仁川登陸行動的人。但是我們 不可否認雷英夫傑出的軍事才能!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雷英夫也不例外。
在一九六六年八月劉少奇仍但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並重新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的時候,雷英夫受林彪指使雷英夫寫了誣陷劉少奇的材料。後林彪用和毛澤東主席寫信的形式將誣陷材料轉給毛澤東主席..... 1980年11月至翌年1月的「兩案」審判,最後特別法庭判決書確認:「一九六六年八月,林彪讓葉群把他們捏造的誣陷劉少奇的材料口授給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雷英夫,指使雷英夫寫了誣陷劉少奇的材料」。
按以上指控,以當時的衡量標准,雷英夫所犯的「誣陷罪」足以判處頗重刑罰。據了解,特別法庭對以上指控並未進行過專門的庭審調查,而雷僅被免職而未被進一步追究。
1991年4月,雷英夫在《抗美援朝戰爭回憶片斷》一文中,稱其於1950年8月23日即與總參作戰室同僚「經過反復研究,我們得出一個一致的意見:敵人在仁川登陸的可能性很大」,「8月23日夜晚,我從居仁堂總參作戰室回到西花廳總理辦公室後,把大家研究的結果向總理作了匯報」,周當即報告了毛澤東。毛要周帶雷馬上到他那裡去,又問雷是如何研究這些情況的,雷答「就是按照毛主席歷來教導的實事求是的辦法,大家解放思想,對抗作業,七嘴八舌,然後得出結論」。雷的文章以後被編入中共軍方的正史,隨之廣為流傳。
2005年雷英夫病逝。
㈤ 歷史古跡調查報告
蚌埠地區名勝古跡調查報告 摘 要 蚌埠——淮河流域的一顆明珠,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許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跡,許多美麗的故事曾傳遍淮河兩岸。可如今,英雄的足跡幾盡磨滅,美麗的故事已被人遺忘。作為淮河兒女,我們有必要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有責任宣傳它,並使之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騰飛作出貢獻。 關鍵詞 蚌埠 歷史文化 一、調查目的: 眾所周知,蚌埠作為淮河流域的一顆明珠,地屬中原腹地,也是聯結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的樞紐,交通十分便利。蚌埠雖是個新興城市,但這塊土地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蚌埠市的中學生,為了更好的了解故鄉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它,並讓她為蚌埠的騰飛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開展了本項調查。 二、調查方法: 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我們不但查閱了大量資料,而且做了實地考察。 研究初期,我們通過圖書館、網路等途徑,掌握了一部分資料,對蚌埠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蚌埠地區較有代表性的幾處古跡——禹王宮、卞和洞、白乳泉、湯和墓、 明中都皇城和 明皇陵 ,做了更深入的實地考察。 三、調查研究過程: ⒈ 第一階段(2001 年10 月): 在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如:《中國文化大辭典》、《中國大網路全書 社會學》、《安徽風光 皖北風光》。 通過網路查尋。相關網址:歷史博物館(http :// www.bta.net.cn/travel/ )。 通過查閱,初步掌握了蚌埠地區歷史文化起源和發展的有關情況,為進一步的調查研究提供了線索。 ⒉ 第二階段(2001 年11 月——2002 年2 月): 實地考察蚌埠地區歷史文化遺跡,以驗證所查資料的真實性,了解這些古跡的現狀。 重點考察對象: ① 禹王宮(蚌埠與懷遠交界處的塗山上) ② 白乳泉、卞和洞(懷遠荊山上) ③ 湯和墓(蚌埠東郊龍子湖畔) ④ 明中都皇城、明皇陵(鳳陽縣境內) ⒊ 第三階段(2002 年2 月): 篩選、整理資料、圖片,總結成果,撰寫論文,反復修改,列印成文。 四、初步研究成果: 蚌埠是淮河流域的一個新興城市。最初是一個小漁村,因盛產河蚌而得名。古書有雲,此地乃早期祖先「採珠之地,繁衍生息之壤」,直到清末,才演變為鳳陽縣西北邊陲的一個小鎮。短短一百多年,如今,蚌埠已發展成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成為祖國重要的鐵路樞紐,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默默地做著貢獻。 蚌埠城市的歷史雖然不長,可這一地區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上至中國歷史上原始社會末期的大禹,下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都在此地留下過足跡,並在此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朱元璋坎坷的經歷,創業的艱難;…… 我們懷著對歷史的崇敬,摸著歷史的脈搏,開始了調查。 ⒈ 禹王宮 禹王宮地處蚌埠與懷遠交界處,位於塗山之上,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造福百姓的豐功偉績所建。塗山海拔337.2米,隔淮河與荊山相峙,相傳為夏禹娶塗山氏女和會諸侯之地,也是夏朝第一代帝王啟的誕生地。塗山古稱塗山氏國,並留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傳說塗、荊二山原為一體,大禹治水時,劈山引水,疏通淮河,形成峽谷,並使之分離,今二山間尚有斷梅谷遺跡。塗山頂建有禹王廟,始建年代不晚於唐代。廟有禹王殿、啟母殿。兩側廂房陳列歷代修建的碑刻。庭內有一株古銀杏樹,曾被雷火擊傷,樹中長出兩株桃樹,蔚為奇觀,人稱「樹中樹」,有詩贊曰:「山外有山都如畫,樹中生樹不知年」。廟西南有一石矗立,極目遠眺,宛如婦人正襟危坐,人稱啟母石,又稱望夫石。相傳大禹治水,終年奔波在外,其妻塗山氏女(啟母)登山望夫,朝思暮想,化而為石。山上還有聖泉、靈泉、聚仙台、卧仙石等景點。山下有禹會村、防風冢等遺址。歷代文人曹丕、柳宗元、蘇軾、蘇轍、歐陽修、黃庭堅、梅堯臣、宋濂等都曾到此游覽,留下大量詩文。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為紀念夏禹誕辰,當地均舉行盛大廟會,延續至今。 ⒉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抱玉岩,位於懷遠縣荊山東北麓。相傳為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獻玉歸隱之處,唐代詩人李白有「抱玉入楚國,風疑古所聞。良寶終風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詠其事。石洞由巨岩覆蓋,天然巧成。洞內寬闊如屋,可容數十人。岩壁刻有「青螺石帳」四字。夏日暑氣不侵,冬季溫暖如春。古人有「白璧連城無雙產,古洞青螺有舊題」詩句。洞口有亭,匾題「抱璞岩」,建於明萬曆年間。 ⒊白乳泉 白乳泉又名白龜泉,位於懷遠縣城南荊山北麓,因傳說泉內有白龜而得名。宋元祐年間,蘇東坡偕子出遊至此,見泉水濃白似乳,四時不竭,水滿杯而不溢,頗為奇特,譽為「天下第七泉」並留下「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龜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的詩句,後人遂改名白乳泉。經水質分析,泉水富含礦物質,表面張力大,故能滿出杯口而不溢。泉左側有望淮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樓內四壁鑲掛歷代名流書寫的楹聯。泉右側有雙烈祠,為紀念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懷遠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側有亭,名為半山亭。白乳泉現已辟為「乳泉公園」,成為蚌埠地區主要名勝之一。 ⒋ 湯和墓 湯和(1326 ~1395)是明朝開國名將,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與朱元璋為同鄉好友。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農民起義軍,後以功授千戶。後應朱元璋之請,出巡山東、浙江沿海備倭,築衛所城59處,徵兵民5.8萬余戍守,倭寇不敢輕犯。二十一年,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終年70歲。湯和墓位於龍子湖畔,地處曹山之上,坐北朝南。墓前有陵道,道旁立有石馬、石羊若干,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陵道盡頭立一祠堂。祠堂內供有湯和靈位,下通湯和墓地宮。地宮石門前卧有墓誌銘和湯和將印碑刻。石門內即主墓室,正中為湯和靈柩。若干小型人物石刻位於靈柩四周。主室旁有一側室,陪葬一童女。墓內原有大量陪葬物品,後因墓室被盜,文物大量流失,但仍存有部分有價值的文物,如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全國僅存三件的明青花陶瓷花瓶。墓室因年代久遠和盜墓破壞而塌陷,後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建。 ⒌ 明中都皇城 明中都皇城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西北鳳凰山之南,這里三山相連,向陽高亢,淮水縈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決定在他的發祥地臨濠(今鳳陽)建中都。中都皇城具有我國宮廷建築的基本格局和形制。城有三道:外城是中都城,城圍25公里;第二道磚城為皇城,城圍7.5公里;內城為紫禁城,城圍3公里,四周設午門、玄武、東華、西華四門。主要建築有正殿——奉天殿,其左右各建樓台。交泰殿、奉先殿、柔信殿、春和殿、文淵殿等散布其間,此外皇城內還有太廟、太社、大都督府、御史台等皇家建築,整個建築成為後來北京故宮的藍本,後歷經滄桑,殿宇宮闕盡毀。現僅存殘破的午門和西華門一段城牆。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⒍明皇陵 明皇陵,位於鳳陽縣西南7公里的太平鄉,距明中都城西南5公里,明皇陵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及三個哥哥、三個嫂子、兩個侄子的墳墓。皇陵陵勢若崗阜,列以石人石獸,氣勢雄偉。主要建築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內有正殿、金門、碑亭、華表、石人石獸36對,神路,宮廳等建築。現僅存墓冢、華表、《皇陵碑》等。雖殘缺斷裂,仍巍然屹立。特別是神道兩側的石雕群像,神態各異,栩栩如 生。皇陵石刻是明代皇家陵寢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刻工最好的石雕藝術珍品。《皇陵碑》系朱元璋御撰,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皇陵石刻與明中都皇城一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收獲與建議: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我們對家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從夏朝之前的禹王宮到明朝開國皇帝的中都城,從春秋時楚國的卞和隱居之處到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的白乳泉,都是很有價值的人文景觀。面對著我們拍攝的一張張照片,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家鄉的歷史再添光彩! 同時,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⒈有些部門對古跡的保護不夠。 有的古跡雖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卻管理不善。如:鳳陽明中都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損壞嚴重,甚至遺失。有的古跡甚至無人管理,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只有無奈地任憑雨打風吹去。如:湯和墓孤零零地「廢棄」在龍子湖畔,上層墓室破損嚴重,墓前碑文已完全消失,遊客已根本無法了解有關湯和的經歷。 ⒉政府對古跡的宣傳和開發利用不夠。 由於有關部門的疏忽,古跡年久失修,破壞嚴重,遊客數量越來越少。我們在市內進行了小范圍的調查,令人吃驚的是很多人竟不知道還有這些文化遺跡。由此可見,政府對這些古跡的宣傳、開發、利用還遠遠不夠,投入資金太少。這不僅會直接導致遊客減少,旅遊業衰落,甚至會使一些古跡徹底消失,我們的子孫後代很可能再也見不到它們了。這是多麼大的遺憾!將來如何向後人交代! 鑒於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了解蚌埠地區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提高它的知名度;並加大資金、人力的投入,對家鄉的歷史文化古跡進行保護、修整;還應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開發利用這些文化遺產,使它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經濟騰飛做出貢獻。 六、備註: 由於本次活動時間緊迫,我們只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更深入的研究有望在本學期完成。在此,我們對為我們的研究活動提供幫助的劉建堯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㈥ 洛陽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跡
白馬寺——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座官辦寺院,現有古跡有金代重修的齊雲塔,元代趙孟頫所書重修白馬寺石碑,以及漢代原磚所築的清涼台等。
㈦ 洛陽的歷史故事,詩人
洛陽的歷史故事:
1、洛陽牡丹
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於洛陽,以「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傳於世。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的洛陽牡丹有一百多個品種,而且有不少珍稀名貴的品種。
其中的「姚黃」、「魏紫」,被譽為牡丹的「王」和「後」,尤為人們所喜愛。 清代李汝珍《鏡花緣》中,記載了武則天怒貶牡丹花的故事:一年臘月天,武則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閣飲酒賞花。
卻發覺除臘梅、水仙、迎春之外,花圃盡是一片枯枝,於是武則天寫下一首絕句:明朝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次晨,果然百花齊放,武則天大喜,一一賞花。
然而武則天素愛牡丹,平日尤加愛護,卻唯獨牡丹無花。武則天大怒,遂吩咐將牡丹連根拔起,即刻燒毀,又下旨將4000 株牡丹貶去洛陽。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陽最盛。
2、白虎觀會議
白虎觀會議是東漢章帝時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在白虎觀召開的一次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
自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漢朝君主的統治思想支柱。但是由於當時各家儒學學派傳承不同,對於儒家經典的版本、內容多有爭議。
雖然漢宣帝時曾召開「石渠閣會議」加以統一,但是經歷王莽新朝的戰亂之後,各家的歧異再次抬頭。
漢光武帝劉秀於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圖讖於天下,把讖緯之學正式確立為官方的統治思想。
為了鞏固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使儒學與讖緯之學進一步結合起來,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於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虎觀會議。白虎觀於當時乃是朝廷修繕儒學之所。
3、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陽紫微城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
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台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4、董卓之亂
東漢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次年,關東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董卓失敗後,挾獻帝西走長安,並驅使洛陽數百萬人隨之西遷,沿途死亡無數。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燒掠,洛陽周圍二百里內室屋盪盡,無復雞犬。
5、開鑿大運河
大業元年(605),隋煬帝命皇甫儀征河南、淮北各州縣男女百餘萬人開通濟渠,引黃河水達於淮河;同年,又開通山陽瀆(邗溝)。608年,開通永濟渠,北到涿郡(今北京)。
610年,開江南河,連通長江和錢塘江。至此,一條以洛陽為中心,南通餘杭,北達涿郡,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運河全部竣工。大運河全長2500多公里,是中國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過巨大作用。
洛陽的詩人:
1、杜牧
(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2、劉禹錫
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神龍政變
網路-董卓之亂
網路-杜牧
網路-劉禹錫
㈧ 洛陽有哪些名勝古跡
龍門石窟;關林廟;白馬寺;天子駕六;
在火車站做81可到龍門石窟門票80元;81路途徑關林廟也可以順便一塊參觀。
關林廟又58路直達白馬寺大約需要時間1小時左右。當然在火車站做56可到白馬寺!56路路過天子駕六。
有空還可以到孟津縣的小浪底看看。還有古墓博物館。龍馬負圖寺看看!也很不錯哦!
歡迎你來我們洛陽參觀!祝你玩得開心!
㈨ 歷史社團活動
1.專題會
2.看相關影視作品
3.參觀歷史博物館
4.編排歷史劇
5.辦自己的雜志
6.實地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