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文言文立言之要和董宣格殺蒼頭的翻譯
董宣,字少平,陳留圉人也.……後特徵為洛陽令.時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驂乘.宣於夏門亭候之,乃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句解:寫出董宣的機智與剛直不阿]主即還宮訴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殺之.宣叩頭日:"願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 "宣曰:"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須棰,請得自殺."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句解:體現出董宣的勇敢]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因敕:"強項令出!"賜錢三十萬.宣悉以班諸吏.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慄.京師號為"卧虎".歌之曰:"袍鼓不鳴董少平."
譯文董宣,字少平,陳留郡圉地(在今河南杞縣)人.……後來被特例徵召為洛陽縣令.當時湖陽公主的家奴白天殺了人,因為藏匿在公主家裡,官吏無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門,而用這個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門外的萬壽亭等候,攔住(公主的)車馬,用刀圈地,大聲數說公主的過失,呵斥家奴下車,接著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宮里向光武帝告狀.光武帝極為憤怒,召來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頭說:"希望乞求說一句話再死."光武帝說:"想說什麼話 "董宣說:"皇帝您因德行聖明而中興復國,卻放縱家奴殺害百姓,將拿什麼來治理天下呢 臣下我不等鞭子打,請求能夠自殺."當即用腦袋去撞擊柱子,(頓時)血流滿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監扶著董宣,讓他磕頭向公主謝罪,董宣不答應,(光武帝命小太監)強迫他磕頭,董宣兩手撐地,一直不肯低頭.公主說:"過去弟弟做百姓的時候,隱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門.現在做皇帝,威嚴不能施加給一個縣令嗎 "光武帝笑著說:"(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樣."當即命令:"硬脖子縣令出去!"賞賜三十萬錢.董宣把它全部分給手下眾官吏.從此捕捉打擊依仗權勢橫行不法之人,沒有誰不害怕得發抖.京城稱之為"卧虎".歌頌他說:"沒人擊鼓鳴冤的是董宣."
段解:本文重點記敘了董宣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權貴,秉公執法的精神.文章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陽公主的家奴"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接著介紹事件的發展:董宣找准機會,"格殺"家奴.緊接著寫事件的高潮:公主告狀,董宣痛陳殺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謝罪,董宣寧死不從.最後敘述事件的結局:光武帝明白個中道理,重賞董宣.文章雖然不長,但將事件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敘述得非常清楚.
在縣五年.年七十四,卒於官.詔遣使者臨視,唯見布被覆屍,妻子
對哭,有大麥數斛,敝車一乘.[句解:極寫董宣的廉潔]帝傷之,日:"董宣廉潔,死乃知之."以
宣嘗為二千石,賜艾綬,葬以大夫禮.
譯文 (董宣)當了五年洛陽縣令.七十四歲時,死在任上.(光武帝)召
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見布做的被子覆蓋著屍體,(董宣的)妻子和兒子相
對而哭,家裡只有幾斛大麥,一輛破車.光武帝很傷心,說:"董宣廉潔,
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經做過二千石,便賞賜(系印鈕的)綠色絲帶,
並按大夫的禮節安葬.
段解:如果說第一段(記敘"董宣執法"的故事)是正面寫董宣,為課
文的重點內容,那麼第二段(記敘董宣去世後家中貧困的景況)則是側面寫
董宣,為課文的次要內容.由此不難看出,課文雖然不長,但很注意主次
協調,正面,側面呼應,行文活潑,富於變化.
【原文】 子曰:「君子欲訥(1)於言而敏(2)於行。」
【注釋】
(1)訥:遲鈍。這里指說話要謹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評析】
「訥於言」,「訥」音nè,是言語遲鈍,結結巴巴,不善表達。「敏於行」,正好相反,敏是敏捷,手腳勤快,反應迅速。孔子慎言,唯恐說了做不到,所以這樣強調。他討厭巧言令色的人,說,「剛、毅、木、訥,近仁」(《子路》13.27)。
孔門當中,有資格入德行門,受老師誇獎的道德先生,盡是不愛說話的人,如閔損、冉雍。(說話要遲鈍,行動要敏捷)
【簡評】這與「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是一致的。「訥」並不是真的遲鈍,而是一種接人待物的態度。什麼事情都是這樣,做了再說,或者不說,那事情都已經成功地擺在面前了,事實總是勝於雄辯的。做為君子來講,第一位的應該是勇於實踐的精神,而不是高談闊論,實際上無所事事。
集解包曰:「訥,遲鈍也。言欲遲鈍,而行欲敏也。」言語遲鈍者,不搶先說,不利口,言語似乎甚難。此是君子言語謹慎之故。注意欲字,言語慎重,辦事必須敏捷,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此皆難能而欲能之也。
【原文】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 孔子說:「剛強、果敢、朴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評析】
孔子把「仁」和人的樸素氣質歸為一類。這里首先必須是剛毅果斷,其次必須言行謹慎,這樣就接近於仁的最高境界了。這一主張與孔子的一貫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子曰:「為命(1),裨諶(2)草創之,世叔(3)討論之,行人(4)子羽(5)修飾之,東里(6)子產潤色之。」
【注釋】
(1)命:指國家的政令。
(2)裨諶:音bì chén,人名,鄭國的大夫。
(3)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鄭國的大夫。子產死後,繼子產為鄭國宰相。
(4)行人:官名,掌管朝覲聘問,即外交事務。
(5)子羽:鄭國大夫公孫揮的字。
(6)東里:地名,鄭國大夫子產居住的地方。
【譯文】 孔子說:「鄭國發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諶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見,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飾,由子產作最後修改潤色。」
【評析】
為命,集解孔注「作盟會之辭」,皇疏「作盟會之書」,依左傳,即作外交辭令。
孔注,裨諶是鄭大夫,姓裨名諶。馬注,世叔是鄭大夫游吉。左傳稱子大叔。行人是掌外交事務之官,子羽是鄭大夫公孫揮的字。子產是鄭大夫公孫僑的字。東里是子產所居的地名,因以為子產之號。
鄭國在子產執政時期,要作外交文書時,先請大夫裨諶起草稿,再請大夫游吉去討論要義,然後由了解外交事務的大夫公孫揮修飾文句,最後由子產潤色辭藻。
辦一件外交文書,經過四道手續,由四位大夫各盡所長,始告完成,足見如何慎重其事,更可見子產能夠知人用人,而不自用。
邢疏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事,可以參考。那是衛國的北宮文子告訴衛侯的話。他說:「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於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裨諶能謀,謀於野則獲,謀於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於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論,有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評析】
這一章解釋的是言論與道德、勇敢與仁德之間的關系。這是孔子的道德哲學觀,他認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個方面,二者不能劃等號,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還要修養其他各種道德,從而成為有德之人。
【讀解】
這幾句話說來都很好理解。一個人有德行,有修養,就一定 會有好的言論、好的著作傳世,可是反過來,一個有好的言論、好 的著作傳世的人卻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養。勇和仁的關系也一樣。一個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氣,這種勇氣是指大智大勇,而不 是打架鬥狠的匹夫之勇。反過來說,一個有勇氣的人卻不一定有 仁德。
這裡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它成了後 世說「文人無行」的理論依據。一個文人,一個著名作家,他當然是非常「有言」的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卻並不一定 有好的道德修養。這就是所謂「文人無行」的現象。
當然,說「文人無行』」並不是說所有的文人都沒有德行。這 正如說「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樣。不一定有德,也就不一定沒有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況。
勇與仁的關系也是這樣,「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 有仁的情況存在。
從願望來說,我們當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
【原文】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評析】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的確,這句話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對於那些有志於修養大丈夫人格的人來說,此句話是至關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開闊的胸襟,遠大的抱負,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巧言亂德也就是《學而》篇里所說的「巧言亂色,鮮矣仁。」
小不忍則亂大謀卻很有些陰謀哲學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個 「忍」字。所謂「心字頭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禍自消。」所謂「忍得一時之氣,免卻百日之憂。」忍什麼?
「忍小忿面就大謀。」(蘇軾《留侯論》)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闖禍而敗壞大事。忍小利而圖大業。這是「毋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忍辱負重。勾踐忍不得會稽之恥,怎能卧薪嘗膽,興越滅吳?韓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陰侯? 甚至也包括忍「婦人之仁。」「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離別何是嘆?」(陸龜蒙《別離》)舍不了孩子打不了狼。沒有螫手斷腕的勇氣,兒女情長,成不了大事業。
好一個忍字功夫了得!可惜一般人多停留在「忍小忿」的初級層次上,未能深入理解「忍」字的多層次內涵。不過,就連楚霸王項羽尚且過不了「婦人之仁」一關。又有幾人能真正參透呢?
【原文】 子曰:「辭達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評析】
集解孔安國註:「凡事莫過於實,辭達則足矣,不煩文艷之辭。」
辭,包括說話作文,只要適切的表達意思即可。
【讀解】
就一般情況說,「辭達而已矣」是針對「巧言令色,鮮矣仁」 而言的。強調言辭以表達意思為目的,反對雕琢浮誇的花言巧語,反對開口就是一大篇的誇誇其談。
就寫文章而言,「辭達而已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的好文章其實就是「辭達而已矣」,而不是「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這方面的問題,在寫作學上研究得很多,而其基本精神,還是來源於孔子這句精闢的名言。
「辭達而已矣。」我們也就沒有必要饒舌了。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評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這是從正面闡述什麼是仁的問題。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工於辭令。儒家崇尚質朴,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朴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讀解】
巧言令色。 這是一幅偽君子的畫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兩筆,那可真稱得上是絕妙了。
曾子說:「脅肩諂笑,病於夏畦。」聳起兩個肩頭,做出一副討好人的笑臉,這真比頂著夏天的毒日頭在菜地里幹活還要令人難受啊!(《孟子·滕文公下》)
儒者對偽君子的鄙棄之情溢於言表。僅孔子對「巧言令色」的斥責,在《論語》中就記有三次(其它兩次見於《陽貨》、《公冶長》)。
然而,在歷史上,在現實中,這種巧言令色,脅肩諂笑的人卻並不因為聖人的鄙棄而減少。他們雖無仁德,難成正果,但卻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國危天下亂。
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要牢記聖人提醒我們的話,時時警惕那些花言巧語,一臉笑得稀爛的偽君子。
【原文】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譯文】 孔子說:「我厭惡用紫色取代紅色,厭惡用鄭國的聲樂擾亂雅樂,厭惡用伶牙利齒而顛覆國家這樣的事情。」
【評析】
孔子厭惡紫色之奪硃色,厭惡鄭聲之亂雅樂,厭惡利口之人傾覆邦家。硃色是五種正色中的赤色。以黑加赤而為紫,名為閑色。紫色中有赤色的成分,所以能亂硃色,又能予人以美好之感,令人喜好,此即奪朱。以紫奪朱,即是以邪奪正。
鄭聲是鄭國的音樂,包註:「鄭聲,淫聲之哀者。」雅樂是先王的雅正之樂,中正和平,能調和性情。鄭聲淫哀,不得性情之正,與雅樂相違。當時有很多人喜好鄭聲,不知雅樂,即是以淫亂雅。
利口就是口才銳利,無理能辯為有理,且能取悅於人。孔安國註:「利口之人,多言少實,苟能說媚時君,傾覆國家。」
紫色奪硃色,鄭聲亂雅樂,利口覆邦家,都是因為開始時不以規矩,不辨是非,終致以邪奪正,以淫亂雅,以利口覆邦家。聖人惡紫、惡鄭聲、惡利口,即是教人要嚴守規矩,防微杜漸。
孔安國註:「朱,正色。紫,閑色之好者。」邢昺疏:「雲朱正色紫閑色者,皇氏雲,謂青赤黃白黑五方正色,不正謂五方閑色。」
鄉黨篇「紅紫不以為褻服」,皇疏:「侃案,五方正色:青赤白黑黃。五方閑色:綠為青之閑,紅為赤之閑,碧為白之閑,紫為黑之閑,緇為黃之閑也。所以為閑色者,穎子嚴雲:東方木,木色青。木克土,土色黃,以青加黃,故為綠,綠為東方之閑也。又南方火,火色赤。火克金,金色白,以赤加白,故為紅,紅為南方閑也。又西方金,金色白。金克木,木色青,以白加青,故為碧,碧為西方閑也。又北方水,水色黑。水克火,火色赤,以黑加赤,故為紫,紫為北方閑也。又中央土,土色黃。土克水,水色黑,以黃加黑,故為緇黃,緇黃為中央閑也。緇黃,黃黑之色也。」劉氏正義引周禮冬官考工記,謂畫繢之事,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
【原文】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譯文】 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麼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麼話呢?」
【評析】
「予欲無言。」孔子說:「我不想說什麼話了。」子貢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師作之,弟子述之。述字作傳述講。夫子如果不把道理說出來,則弟子們何由傳述呢?孔子答復子貢:「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嘗說話,天以四時不停的運行,百物因而生生不息。天辦了一切事,有何言哉。
此章是孔子提示弟子,學道必須離言而求。言能詮道,而不是道,道在默而識之。學道傳道都要離言。故說:「予欲無言。」又一再的說:「天何言哉。」何晏註:「言之為益少,故欲無言。」李中孚四書反身錄:「夫子懼學者徒以言語文字求道,故欲無言。」
【評析】
孔子這樣說,是想表達一個意思:「孔子的主張都像自然界的規律一樣正確明白,為什麼人們就都不明白呢?」這反映了孔子因為自己的主張得不到當時主流社會的認可而表達出的一種焦慮、失望、不滿的情緒。許多道理還是要說,不說理解的人會更少。
【原文】 孺悲(1)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注釋】 (1)孺悲:魯國人,魯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學禮。
【譯文】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以有病為由推辭不見。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便取來瑟邊彈邊唱,(有意)讓孺悲聽到。孺悲求見孔子,孔子推辭有病。「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一俟傳話的人出戶傳話時,孔子就取瑟來彈奏,而且歌唱。「使之聞之。」孔子使孺悲聞知孔子在瑟歌,不是真的有病,而是不願接見他。
【評析】
何晏註:「孺悲,魯人也。」禮記雜記下篇:「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於是乎書。」孺悲從孔子學禮,即是孔子的弟子。古人初見尊長,應先由人介紹,否則失禮。但弟子見師,不須介紹。孔子何以不見孺悲,朱子集注以為:「當是時必有以得罪者,故辭以疾。」劉恭冕正義說:「此欲見是始來見,尚未受學時也。」潘維城論語古注集箋:「孔子辭以疾,或別有故。」孔子不見孺悲,究竟是何原因,古注之說不一,難有定解,只得闕疑。
【評析】
孔子這樣做是非常失禮的錯誤做法。不管孺悲是一個怎樣的人,你不願意見他,可以堂堂正正地告訴他,你不願意見他,為什麼要編造一個生病的謊言來拒絕呢?如果是由於恐懼對方的勢力,不得已而編制了一個謊言,為什麼又故意自己打破自己的謊言來羞辱對方呢?其實這樣做的本身並不一定能達到羞辱對方的目的,但卻肯定暴露了孔子本身的無禮行為,是不足取的。回想起孔子曾經那麼委曲求全而又謙卑地回絕他不想見的陽貨,現在卻又用如此傲慢無禮的方式回絕儒悲,對權力者和非權力者的態度居然相差如此懸殊,實在讓人不得不感受到連偉大如孔子這樣的人也一樣難免的人格缺陷。
B. 如何鑒賞左宗棠的書畫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道光十二年舉人。後屢試不第,便作鄉村塾師。咸豐二年,充湖南巡撫張亮基幕僚,後經湖南巡撫駱秉章保舉,加四品御銜,又蒙曾國藩推薦,命以四品京堂,隨曾國藩襄辦軍務。左宗棠自募「楚軍」入江西、浙江鎮壓太平天國。繼任欽差大臣,「攻捻」、「壓回」,收復新疆。同治十三年,授東閣大學士。光緒十一年九月五日病死福州。謚「文襄」,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一八一二年十月初七日,左宗棠出生於湖南湘陰縣左家塅村。因為在兄弟中排行老三,是最後一個孩子,所以取名宗棠,字季高。祖父和父親都是秀才,雖然家中有些清貧,但也屬於那種「耕讀門第」的書香人家。在這種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左宗棠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從小喜歡讀書,四歲跟隨祖父識字,六歲開始讀《論語》、《孟子》等。同時,他對書法特別感興趣,在其祖父指導下,從小即學習錢南園的書法,習帖練字。錢氏書法直逼顏真卿,行草兼諸遂良、米芾卓然成家。左宗棠以錢氏書法入門,從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且影響了他的一生。
九歲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左宗棠哥哥帶回一本李邕的碑帖,他頓時被吸引並開始苦練。李邕的書法體勢以欹反正,左低右高,筆力朴實遒勁,舒放自然,構成了峻拔豐美,氣守軒昂,凌厲無前的動人藝術形象。左宗棠從他的書法作品中吸取養分,豐富自己。左氏用筆沉著中見生動,動健中寓柔和,可謂得其神韻。特別是從他眾多的信札中看,於李邕《雲麾李思訓碑》致力尤深。
左氏又是一個極好交友的人,許多著名書法家都跟他有來往。同時他又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無論是在平時還是繁忙的軍旅生涯中,都堅持練習,常年不懈。吳縣吳大澄是金石書畫名家,左宗棠任陝西學政時,即拜左氏為師,向他學習篆書。左氏篆書,筆力雄健,結體朴逸,時人稱為「左篆」。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稱:「左氏襄筆法如董宣強項。雖為令長,故自不凡」。(④)日本的中國美術史專家大村西崖將左宗棠和何紹基列入所著的《中國美術史》一書中,可見其對左書推崇之至。
左氏之儒學理教,經世致用,亦顯耀一時,其文章華彩,對聯尤為著名,是與曾國藩齊名的一代文豪。其對聯多金石之音,綿懷之情,通融之道,對事對物,對情對景,無不入情入理,有聲有色,躍然紙上,令人回味無窮。在左宗棠的傳世作品中,長沙市博物館所藏行書對聯「一室荘嚴妻子佛,四對經濟米鹽花」。(圖3)紙本,縱 137 厘米,橫 30厘米,款署「左宗棠」「偉臣七兄屬」。鈐「東閣大學士章」白文印。此聯以顏書為骨架,同時廣泛而靈活地吸取了蘇東坡等人瀟灑自如的體勢,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人風貌。用筆以圓為主,方圓結合揮灑自如,豪無拘束之感。作品整體雍容大度,一派大家風范。又如同治五年,左宗棠路過武漢的長沙郡館撰寫的對聯:「千載此樓,芳草晴川,曾見仙人騎鶴去;卅年作客,黃沙遠塞,又吟鄉思落梅中」。此聯不僅書法功力深厚,極具大家氣派,而且文辭優美,詩意盎然,傳頌一時。從他的書法對聯中可以看到,他的書法融碑帖於一爐,結字高古,變化而統一,用筆沉著含蓄,藏千鈞之力於點畫之中,書風直追漢魏。
再如西安碑林第五室藏左宗堂書《天地正氣刻石》,高125厘米,寬57厘米。「天地正氣」四字書寫流利,筆力勁健,氣勢雄強。正如左氏一生心繫天下,收復新疆,甚至不顧年事已高,親率大軍,抬棺與外國侵略者決一死戰的凜然正氣。此碑刻於光緒十一年,是西安碑林行體書法中的佳作。
左宗棠同治九年寫給曾國藩的信札:「滌翁宮保中堂閣下昨見,大咨所論李逆秀成見在金陵城中不能大隊出竄,自意中事。惟李世賢賊不在溧陽,聞已到湖州; 黃文金賊則本與楊七麻李遠德在湖州未動也。弟意本擬先攻湖州,逼賊海隅,防其四竄。適蘇州急規嘉興,不得不勉強從事。嘉郡攻克,廖業壽由西門帶傷逸出。自是湖州之賊日多,其思竄亦日急矣。如其由德清、石門竄杭,當是一條鞭。若西竄、北竄則可浙可皖,防不勝防,反致分我兵力耳。陳炳文賊意在歸誠,而頗為汪海洋所制。蓋賊至今日亦難自由。如此入春已來,頻患筯痛之證,不能騎馬。逐日派隊攻撲城壘,正與龍游前事相似,殊為悶損。此請大安,愚弟宗棠頓首。二月廿一日橫溪行營。」(圖4)此札既有魏碑之意,古樸渾厚,氣勢雄健,又有秀美之風。為左氏書法佳作。
左宗棠為晚清一代儒將,內修道德,致力於經世致用之學; 外憂國事,征戰南北,功業名滿天下。在戎馬倥傯之餘,仍能潛心書法,勤於碑帖。其作品運筆凝練,結構嚴謹,筆力雄健,能化古出古自成一格。左氏不愧為晚清卓有建樹的書法家。
左宗棠書法,初學錢南園、李邕,後從歐陽詢、顏真卿,上溯秦漢,下至魏碑,化古出古自創面目,其行書運筆凝煉,結體嚴謹,應規入矩筆畫肥勁,氣韻飛動。小篆骨氣筆力雄健,獨具特色。
另外目前收藏界流傳基本上是左的書法特別是對聯居多,左的畫基本上沒見過。
C. 強項令翻譯
譯文:董宣,字少平,陳留郡圉地人。……後來光武帝召任董宣為洛陽令。當時湖陽公主的僕人白天殺了人,因為躲進公主府,官吏無 法逮捕。等到公主外出的時候,又叫這個僕人陪乘。董宣就在夏門亭等候,他見到公主的乘 車走過來,就勒住馬紐叫車停下來,用刀畫地不準再走。
大聲責備公主的過錯,喝令僕人下車,當場殺死。 公主立即回宮向光武帝告狀。光武帝大怒,召見董宣,要用木杖打死他。董宣叩頭說: 「請讓我說一句話再死!」光武帝說:「你想說什麼?」董宜回答:「皇帝神聖明智,使漢家 天下得到復興,可是卻放縱奴僕殘害良民,這又怎能治理國家呢?
我不須用杖打,請准我自殺!」隨即用頭撞柱子,流血滿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監拉住他,叫他給公主叩頭認錯。董宣就是不肯。硬讓他叩頭,董宣只手支在地上,始終不肯低頭。 公主說:「 文叔當老百姓的時候,保護逃亡的人,官吏不敢進門抓人。現在當了皇帝,還制服不了一個 小地方官嗎?」
光武帝笑著說:「天子不能同百姓一樣。」於是賜予董宣為「強項令」,賞錢三十萬,董宣把它全部分給了下邊官員。從此,他打擊豪強,那些豪強沒有不心驚膽戰的。京城裡稱他為「卧虎」,歌頌說:「董宣衙前無人擊鼓鳴冤。」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酷吏傳》
原文:董宣,字少平,陳留圉人也。……後特徵為洛陽令。時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驂乘。宣於夏門亭候之,乃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主即還宮訴帝。
帝大怒,召宣,欲箠殺之。宣叩頭曰:「願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須箠,請得自殺。」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
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因敕:「強項令出!」賜錢三十萬。宣悉以班諸吏。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慄。京師號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鳴董少平。」
在縣五年。年七十四,卒於官。詔遣使者臨視,唯見布被覆屍,妻子對哭,有大麥數斛,敝車一乘。帝傷之,曰:「董宣廉潔,死乃知之。」以宣嘗為二千石,賜艾綬,葬以大夫禮。
中心思想:本文通過敘述董宣嚴格執法,格殺公主家奴,並且寧死不向公主謝罪的事。贊揚了他不畏權貴、秉公執法的精神。
一、創作背景
選自范曄的《後漢書·酷吏傳》,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二、賞析
《後漢書》除體例上的創新外,最顯著的是觀點鮮明,褒貶一語見地。如《強項令》正面歌頌了董宣剛強正直的風尚,《後漢書》再現了東漢的歷史,保存了東漢一代的諸多史料。東漢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朝代興衰歷變,歷史大事件等等,皆賴其保存記錄。
范曄對全書作了細致的整體規劃,對史實進行了認真的剪裁。書中所述史實規避得法,彼此間既有照應,又不重復繁冗,表現出高超的史學技巧。通過他的妙手剪裁,《後漢書》井井有條地敘述了東漢一代的歷史興亡大勢,錯落有致地描畫出東漢一代的社會、民情與人物百態。
D. 古文閱讀
這是用數篇文言文拼湊起來的段子,頭一段出自蘇軾《記承天寺夜遊》,第二段出自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最後一段出自《後漢書·酷吏傳》對董宣的描述。有些句子還有《聊齋志異》的影子。考慮到這些篇目都出自文言閱讀題目,作者應當為高中學生。
這種題目絕不會有標准答案,更不可能做出賞析。
E. 我在議論文 幫說幾個例子出來 很簡單的 !急啊! 急啊!
海瑞同志…
海瑞是廣東瓊山人。他從小死了父親,靠母親撫養長大,家裡生活十分貧苦。二十多歲他中了舉人後,做過縣里的學堂教諭,教育學生十分嚴格認真。不久,上司把他調到浙江淳安做知縣。過去,縣里的官吏審理案件,大多是接受賄賂,胡亂定案的。海瑞到了淳安,認真審理積案。不管什麼疑難案件,到了海瑞手裡,都一件件調查得水落石出,從不冤枉好人。當地百姓都稱他是「青天」。
海瑞的頂頭上司浙江總督胡宗憲,是嚴嵩的同黨,仗著他有後台,到處敲榨勒索,誰敢不順他心,就該誰倒霉。
有一次,胡宗憲的兒子帶了一大批隨從經過淳安,住在縣里的官驛里。要是換了別的縣份,官吏見到總督大人的公子,奉承都來不及。可是在淳安縣,海瑞立下一條規矩,不管大官貴戚,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
胡宗憲的兒子,平時養尊處優慣了,看到驛吏送上來的飯菜,認為是有意怠慢他,氣得掀了飯桌子,喝令隨從,把驛吏捆綁起來,倒吊在樑上。
驛里的差役趕快報告海瑞。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搖過境,本來已經感到厭煩;現在竟吊打起驛吏來,就覺得非管不可了。
海瑞聽完差役的報告,裝作鎮靜地說:「總督是個清廉的大臣。他早有吩咐,要各縣招待過往官吏,不得鋪張浪費。現在來的那個花花公子,排場闊綽,態度驕橫,不會是胡大人的公子。一定是什麼地方的壞人冒充公子,到本縣來招搖撞騙的。」
說著,他立刻帶了一大批差役趕到驛館,把胡宗憲兒子和他的隨從統統抓了起來,帶回縣衙審訊。一開始,那個胡公子仗著父親的官勢,暴跳如雷,但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公子,還說要把他重辦,他才泄了氣。海瑞又從他的行裝里,搜出幾千兩銀子,統統沒收充公,還把他狠狠教訓一頓,攆出縣境。
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親哭訴的時候,海瑞的報告也已經送到巡撫衙門,說有人冒充公子,非法吊打驛吏。胡宗憲明知道他兒子吃了大虧,但是海瑞信里沒牽連到他,如果把這件事聲張起來,反而失了自己的體面,就只好打落門牙往肚子里咽了。
過了不久,又有一個京里派出的御史鄢懋卿(鄢音yān,懋音mào)被派到浙江視察。鄢懋卿是嚴嵩的干兒子,敲榨勒索的手段更狠。他到一個地方,地方官吏要是不「孝敬」他一筆大錢,他是不肯放過的。各地官吏聽到鄢懋卿要來視察的消息,都犯了愁。但是鄢懋卿偏又要裝出一副奉公守法的樣子,他通知各地,說他向來喜歡簡單樸素,不愛奉迎。
海瑞聽說鄢懋卿要到淳安,給鄢懋卿送了一封信去,信里說:「我們接到通知,要我們招待從簡。可是據我們得知,您每到一個地方都是大擺筵席,花天酒地。這就叫我們為難啦!要按通知辦事,就怕怠慢了您:要是像別地方一樣鋪張,只怕違背您的意思。請問該怎麼辦才好。」
鄢懋卿看到這封信揭了他的底,直惱得咬牙切齒。但是他早聽說海瑞是個鐵面無私的硬漢,又知道胡宗憲的兒子剛在淳安吃過大虧,有點害怕,就臨時改變主意,繞過淳安,到別處去了。
為了這件事,鄢懋卿對海瑞懷恨在心,後來,指使他的同黨在明世宗面前狠狠告了海瑞一狀,海瑞終於被撤了淳安知縣的職務。
到嚴嵩倒了台,鄢懋卿也被充軍到外地,海瑞恢復了官職,後來又被調到京城。
於謙
於謙是明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監察御使,他很注重清廉自律。宣德年間,他由河南巡撫調京任兵部侍郎時,河南幕僚勸他:「你不向上司獻金玉,就帶上點土特產吧!如絹帕、蘑菇、線香之類的。」於謙聽罷仰面大笑,笑罷秉筆賦詩以明志: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礙閻羅話短長。
詩里行間的蘑菇、絹帕和線香是供人們使用的,如果都被當官的拿去討好了上司,就會給人民生活所需帶來困難,不要讓老百姓指戳脊背。從此「兩袖清風朝天去」掛上他的門楣,以示不為利祿所動。「兩袖清風」還被引申為「品德正直清廉官員」的代名詞。
施世綸 (1658年一1722年),字文賢,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秉公執法,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勤於民事,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被康熙稱為江南第一清官。民間有一部流傳很廣的俠義公案小說《施公案》,就是關於他的傳說。
清光緒年間,有一位文人叫陳康祺的來到北京。在戲院里,他驚奇地聽到在唱「施公」;走在街頭,盲眼的民間藝人也在唱著「施不全」,這唱的都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小說《施公案》里的故事。在藝人的口中,施不全被比作宋朝的包拯、明代的海瑞。這「施公」就是施世綸,「施不全」是皇上御賜的名諱。
施公最突出的風格就是事事為民著想,是一位「以民為本」的清官的典範。有一次湖南缺一位按察使,三公九卿們都推薦施世綸。大學士伊桑阿人宮奏請康熙。不料康熙說道:「朕深知世綸廉,但遇事偏執,民與諸生訟,彼必袒民;諸生與縉紳訟,彼必袒諸生。處事惟求得中,豈可偏執 ? 如世綸者,委以錢谷之事,則相宜耳。」
施世綸當官多是與錢糧打交道。他曾到江蘇督辦漕運。當時的漕運可是一個肥缺,連負責押運的低級武官們都能扣克漕米、藏貨納贓。施世綸作為漕運總督,根本沒想到去利用職權大撈一把,而是親臨基層,身體力行,踏實干練地解決漕運內部管理混亂的痼疾。當時漕運船隻往往不能按期,路上天寒地凍,駕船的兵丁們非常辛苦。當官的又經常剋扣漕米、敲詐船丁。世綸就坐在淮河邊,等漕米過來時,親自上船開艙檢視米色好壞份量多少。在船上他只和船丁悄悄說話,不許當官的在旁邊窺探偷聽。他讓船快快開走,船丁們便免除了被敲詐之苦。世綸每天還帶兩三個文書坐上船,沿河駛去。在船上他用一本小冊子詳細記下晴雨風候以及水流緩急深淺情況,預測某船某日應到某處,十分准確。他的船先行,碰到有水淺灘急,就預先想到某船貨重人少,先在這里准備好駁船。如有押運的官員因私滯留而借口遇上逆風什麼的,他就拿出小冊子給他看。他們把他視為神明,以為他能未卜先知。對於那些敲詐剋扣、中飽私囊的官員,「立杖轅門,耳箭示眾」。不過三四年,原先一團糟的漕運政務便被肅清,船丁不再受苦,百姓不再被欺,漕船按期往返,官員安分守己。世綸修整的漕運善政,多年後仍為百姓們焚香禱祝。
他出任湖南布政使,主管湖南財政錢糧。當時湖南的田賦在人頭稅中還要外加徭役費,運往京師的漕米要加收運京費,百姓苦不堪言。他到任後,將徭役費全部革除,又減去四分之一的運京費。湖南百姓萬民歡騰,為他刻碑立傳,四處傳頌。
董宣
董宣,生卒年不詳。字少平,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東漢初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陽令等職。在職不畏強暴,懲治豪族。任洛陽令時,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奴僕仗勢殺人,被湖陽公主包庇。董宣攔住湖陽公主的車,令奴下車而殺之。公主訴於劉秀,劉秀令其向公主叩頭謝罪,董宣拒不低頭。劉秀令人強按之,也不能使其俯首。京師豪族貴戚莫不畏之,號為「卧虎」。
漢光武帝在鎮壓了綠林、赤眉兩支最大的起義軍之後,接著又消滅割據隴右和蜀地的兩個割據政權,統一了中國。漢光武帝把洛陽作為都城。為了和劉邦建立的漢朝相區別,歷史上把這個王朝稱為「東漢」,或者叫「後漢」。
漢光武帝建立了東漢王朝以後,他知道老百姓對各地豪強爭奪地盤的戰爭早已恨透了,決心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例如減輕一些捐稅,釋放奴婢,減少官差,還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東漢初年,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漢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還得注意法令。不過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約束皇親國戚,那就難了。比方說,漢光武帝的大姐湖陽公主就依仗兄弟做皇帝,驕橫非凡,不但她愛怎麼著就怎麼著,連她的奴僕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裡。
洛陽令董宣是一個硬漢子。他認為皇親國戚犯了法,應該同樣辦罪。
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凶殺了人。兇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只等那個兇手出來。
有一天,湖陽公主坐著車馬外出,跟隨著她的正是那個殺人兇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認為董宣觸犯了她的尊嚴,沉下臉來說:「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攔阻我的車馬?」
董宣可沒有被嚇倒,他拔出寶劍往地下一劃,當面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管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兇手逮起來,當場就把他處決了。
這一下,差點兒把湖陽公主氣昏過去。她趕到宮里,向漢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
漢光武帝聽了,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侍當著湖陽公主的面,責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
董宣說:「先別打我,讓我說完了話,我情願死。」
漢光武帝怒氣沖沖地說:「你還有什麼話可說的。」
董宣說:「陛下是一個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僕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用不著打,我自殺就是了。」
說罷,他挺起頭就向柱子撞去。
漢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經撞得血流滿面了。
漢光武帝知道董宣說得有理,也覺得不該責打他。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給公主磕個頭賠個禮。
董宣寧願把自己的頭砍下來,怎麼也不肯磕這個頭。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不讓把他的頭摁下去。
內侍知道漢光武帝並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給漢光武帝下個台階,就大聲地說:「回陛下的話,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漢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說:「把這個硬脖子攆出去!」
湖陽公主見漢光武帝放了董宣,心裡很氣,對漢光武帝說:「陛下從前做平民的時候,還收留過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來搜查。現在做了天子,怎麼反而對付不了小小的洛陽令?」
漢光武帝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候那麼幹了。」
結果,漢光武帝不但沒辦董宣的罪,還賞給他三十萬錢,獎勵他執法嚴明。董宣回到官府,把這筆錢全分給了他手下的官員。
以後,董宣繼續打擊不法的豪門貴族。洛陽的土豪聽到他的名聲都嚇得發抖。人們都稱他是「卧虎」(意思是「躺著的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