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沒有關於茶藝的電影或者教育片
與茶有關認真想來,世界上千萬種飲品中,最深沉、最渾厚、最雋永,最能把「文化」符號化的,除了茶,真的別無他選。因此,與「茶」有關的電影,中外電影史上也屢見不鮮。
《採茶女》出品:中國
評價:中國電影尚處於黑白無聲片的童年時代,採茶人就已成為了銀幕上的主角。
《劉三姐》出品:中國
經典台詞:憑他刀來有刀對,茶要采來歌要唱。
《利休》出品:日本
簡介:利休是日本著名的茶道祖師,但卻最終因為理想與性格上的差異死在豐臣秀吉的手裡,在茶道的歷史上留下一抹血痕。
《茶館》出品:中國(1982年)
簡介:以茶館常客善惡美醜的眾生相,敘述了三個被埋葬的時代。老茶館幾十年的變遷,折射出一部蒼涼悲愴的中國近代史。
《春秋茶室》出品:中國香港
簡介:描寫老闆娘與小叔子一起經營「春秋茶室」的故事。十幾年平凡而瑣碎的生活,有過喜悅,但更多的是憂傷,像茶的味道。
《龍鳳茶樓》出品:中國香港
簡介:周星馳在片中扮演一個與茶樓女郎廝混的黑幫嘍羅,最終死於幫會火拚。
《綠茶》出品:中國
經典台詞:我的一個朋友會用茶葉算命。
《菊花茶》出品:中國
簡介:一對青年男女因共同愛喝的菊花茶而逐漸接近,因共同的理想和生活情調而萌生愛意,最終雖然有情人終成眷屬,但妻子卻由於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而無法過正常的生活……
《吃一碗茶》出品:美國
簡介:王穎是好萊塢華人導演中的代表,這部《吃一碗茶》,以19世紀末的美國排華法案為背景。當時,嚴重的種族歧視不僅摧殘了華人社區,更帶來了嚴重的精神創傷和性功能障礙。直到影片結尾,憑借一種來自中國的特殊茶葉的幫助,一對夫妻的正常生活才得以恢復,「茶」在這里具備了精神支柱和文化臍帶的雙重寓義。
《和墨索里尼喝下午茶》出品:英意合拍
簡介:影片中多次出現英國式茶飲的場面,並以茶具被摔壞表現平靜生活的終結。
Ⅱ 江西採茶戲 傳說
江西採茶戲是江西各地採茶、花燈等民間歌舞小戲的統稱。 最初為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採茶歌,後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形成了載歌載舞的採茶燈。每逢燈節或收茶季節,茶農常用這種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為內容的節目,因以茶籃為道具,亦稱「茶籃燈」。後來,內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斷豐富,逐漸發展成為活躍於廣大農村的採茶戲。 採茶戲最早出現於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繼見於贛東鉛山縣,之後很快在全省各地流傳,並分別吸收當地的民間藝術和各種地方戲曲的劇目、聲腔,衍變為各具特色的多種採茶戲。早期採茶戲以演生活小戲為主,只有三個腳色,故又稱「三腳班」。江西採茶戲根據其不同特點和流行地區,大致可分以下 5類: 贛南地區贛南採茶戲形成最早,清代中葉已流行於贛南和粵北。擅演輕松活潑的喜劇。表演上丑腳常模擬猴、貓、鳥等禽獸動作,丑的「矮子步」,旦的「扇子花」均有特色。唱腔曲調分燈腔、茶腔、路調、雜調四類,以茶腔為主,弦樂伴奏。劇目多為丑旦合演的民間生活小戲,如《挖筍》、《揀田螺》、《巧耍香龍》等,經過整理的《採茶歌》、《□妹子》較有影響,《茶童戲主》和現代戲《怎麼談不攏》已攝製成影片。 贛西地區主要有萍鄉採茶戲和萬載花燈戲等。流行於永新、寧崗、蓮花、萍鄉、萬載一帶,由贛南採茶戲流入後衍變發展而成。清道光年間已盛行於贛湘交界地區,後期受湖南花鼓戲影響較大。有二胡、笛、嗩吶等伴奏樂器。主要曲調分燈彩詞調、花鼓調、歌腔、民歌小調4類,傳統劇目有《放風箏》、《賣雜貨》等,民間故事戲《吳燕花》和現代戲《塞上紅》較有影響。萬載花燈戲後期受高安採茶戲影響較多。 贛東北地區 有贛東採茶戲和景德鎮採茶戲兩種。贛東採茶戲源於鉛山縣的茶燈戲,流行於鉛山、上饒、貴溪、弋陽等地。初為二旦一丑的「三腳班」,受黃梅採茶戲影響增一小生,後又增加了老生、老旦、花臉,連同三個打擊樂手,稱為「七唱三打」的「半班」。男腳擅長扇子功,旦腳擅長手帕功,曲調分「三角小調」和「湖廣調」兩類,早期演唱只以鑼鼓伴奏,乾唱加幫腔,現已加管弦伴奏。主要劇目有《三矮子放牛》、《三姐妹觀燈》、《打平斗米》、《鸚哥記》、《拷打紅梅》等。景德鎮採茶戲系由湖北黃梅採茶戲流入後衍變而成,流行於景德鎮、波陽、都昌一帶。劇目、唱腔均近似黃梅採茶戲,表演上曾受饒河戲影響。 贛北地區有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和九江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流行於南昌、新建、安義等縣,1927年進入南昌市,其曲調分為本調和雜調兩類,本調系由下河調發展而來,雜調包括茶燈調和小戲專用曲調。傳統劇目有「四大記」(即《南瓜記》、《鳴冤記》、《辜家記》、《花轎記》等48本。武寧採茶戲,流行於武寧、修水、銅鼓、靖安一帶。清道光年間就已演整本戲,如《失印配》、《褂袍記》、《文武魁》等50餘本。音樂曲調有正腔(包括北腔、漢腔、嘆腔、四平腔)、花腔和雜調。劇目、唱腔亦與黃梅採茶戲接近。九江採茶戲流行於瑞昌、德安、九江、湖口一帶,劇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說,唱腔分平板、花腔、漢腔、雜調4類,接近黃梅採茶戲。 贛中地區有撫州、吉安、寧都、高安等多種採茶戲。撫州採茶戲,源於宜黃縣的三腳班,並受黃梅採茶戲、宜黃戲、傀儡戲等影響,流行於臨川、崇仁、宜黃、樂安等地。主要唱調有由「豐城絲弦班」唱調發展起來的「本調」和由撫州「會母調」發展起來的「撫調」,以及川調、文南詞和各種小戲專用曲調。伴奏樂器有笛子、嗩吶、二胡等。劇目有《三伢子放牛》、《小和尚鋤茶》、《白扇記》、《毛洪記》等。吉安採茶戲,流行於吉安地區,亦源於宜黃縣三腳班,曾受湖南花鼓戲、吉安戲、宜黃戲的影響,唱腔分本調、文南詞、小調3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曾演出《大放馬》、《歡送哥哥上南方》、《志願當紅軍》等宣傳革命的節目。寧都採茶戲,流行於贛東南,發展中受祁劇、宜黃戲影響,曲調分本調、小調,主要伴奏樂器為「勾筒」(一種竹筒胡琴),劇目有《鋤豆》、《鏟棉》、《毛朋記》等。高安縣的採茶戲源於燈戲,先後演變成兩種採茶戲,一為鑼鼓班,受當地瑞河大班影響較大,其高腔唱調和鑼經具有特色,現稱瑞河戲。另一種為絲弦班,現稱高安採茶戲,因受贛南等地小調和瑞河戲影響,原來伴奏只用「絲弦」(弦樂器),後吸收了京劇的鑼鼓經。劇目有《孫成打酒》、《劍袍記》和現代戲《喜鵲鬧梅》等。現代戲《小保管上任》已攝製成影片。 江西採茶戲豐富多采,載歌載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雖從清乾隆時起屢遭禁演,但它仍以頑強的生命力活躍於廣大農村。由於它善於吸收各種民間歌舞和地方戲曲的長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展非常迅速,現已成為江西流行最廣泛的地方戲曲。
Ⅲ 關於採茶的電影
《茶色生香》
《愛在茶鄉》
採茶姑娘
採茶女
Ⅳ 採茶照片給圖片添加文字怎麼寫
你發圖片上來吧 然後說清楚 需要在圖片的那些部分加什麼字,我幫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