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舞獅是哪裡的傳統文化
春節期間,廣州人玩得可開心了:看戲的,打牌的,逛街的,旅遊的,拜年的,「逗利是的」,舞獅子的。而最吸引人的是舞獅子。可知道,舞獅子是廣州春節的一大娛樂,民間傳統活動之一。
舞獅,廣州俗稱「舞醒獅」,是以武術功法為基礎,又以「舞」 為形式的獨特民間藝術舞獅。由兩人合作,首尾配合,舞動一頭四不像「獅子」,前有「大頭佛」逗引,配以象徵獅吼和風雪之聲的大鼓、厚鑼、響鈸,隨著樂聲起伏,把「獅子」從酣睡到奮起的神態舉止、喜怒哀樂表現得淋漓盡致。。每逢佳節喜慶、迎春賽會、開張慶典,人們必敲鑼打鼓,舞獅助興。
廣州舞「醒獅」活動起源於明朝末年,初為表現武術館的尚武精神。清朝中葉,已廣泛流行於兩廣地區,並傳至南洋。北美和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廣州三元里、泮塘的「獅子」尤具特色。時逢節日,舞獅遊行,共慶豐收,亦互為勉勵。若遇「獅子」臨門,視為「驅除邪惡、光耀門庭、大吉大利」之事,紛以彩禮答謝。現在,廣州各鎮、各大企業和一些村、街都有獅隊。廣州最具實力的獅隊是廣州工人醒獅隊。
其實,獅子有「北獅」和「南獅」之分。「北獅」重形,廣州民間的」南獅」重」意」,講究橋馬,善於抽象傳神。「南獅」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勢、過三山、上樓台、發獅威,無不神似;喜則歡而碎步,怒則氣沖牛斗,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是南獅重「意」的舞法。還有迎賓舞、跳龍門、疊彩、采青等各種形式。法不離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內外轉身擺腳等。「舞獅」高潮在「采青」。人們把象徵「松柏常青、身壯力健」的「青葉彩禮」(通常是一棵連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掛起或放置於盛盤之中,「獅子」從探青、驚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別,花款有水青、橋青、蟹青、陣門青、七星伴月、九指連環等名式。「采青」時視「青」的高度,少則二三人「疊羅漢」踏肩而上,多則數十人肩托圓盤至五六重,摘取彩禮。舞獅者必須利地一次採到「青」,並將「青」食下,然後再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以後,表示接到福了,無比高興。
廣州的醒獅,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初年,廣東出現了一頭肉翅虎,翅如編幅,飛而食邪心人肉 ,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粵人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東西,都視為吉祥之物,因此,人們仿造此獸形象在節日中舞動它,以告四方生靈,不要給黎民百姓帶來災難。後來人們考究其實,原來這稱之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回其毛過肩;並且毛色與身體顏色相同,奔跑時成 毛揚起如偏幅的緣故。
現在廣州的醒獅,頭上是有角的,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造型,名為『獅子」,實為一頭不像獅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這個「四不像」還有一個傳說,在明朝初年,有頭獨角怪獸出現在佛山,害人害物,人們不得安寧。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以獸治獸,做了一頭竹編紙糊的頭上也長獨角的獅子,並且敲鑼打鼓大放鞭炮,把怪獸嚇跑了,從此便把獨角獅子作為驅邪消災的吉祥物。
『貳』 舞獅寓意是什麼
舞獅寓意:驅邪避害、祈求吉利。
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慶祈求吉利。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2)舞獅文化宣傳擴展閱讀:
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
但中國內地的民間舞獅實際已經日漸減少。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叄』 傳統文化舞獅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風靡流行。
『肆』 對於舞獅文化,你了解多少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有南獅和北獅之分,歷史長久,文化底蘊深厚。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典禮,民間都用舞獅前來助興這一風俗。繁華熱鬧,其實這也意味著安定,安康,同時也是熱鬧非凡。
隨同社會的進步和開展,特別是近幾年,我們遊走在海外的華人,他們把我們外鄉文化帶到了國外,在外國也興起了舞獅子。我們熟悉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有的地方的人們還組織起了醒獅會和舞獅子的組織,以發揚光大中華文化。特別是過節和過年的時分,更是繁華特殊,有舞獅子的活動更有生機。
不論今天怎樣看,我們回憶歷史,瞻望將來,舞獅子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魅力珍寶,作為一門共同的藝術,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
『伍』 舞獅文化很有特點,你有哪些認識與了解
一、中國傳統獅子文化自西漢以來,中國和西域來往頗多,有交流有戰爭。東漢時,佛教從印度傳進中國,獅子作為印度宗教中的神物,一同被帶進中原。雄獅本身就是猛獸,古人初見更覺敬畏,再有佛教光環加持,獅子就成了威嚴、尊貴的靈獸。隨後,印度雕刻藝術也傳到中國,古印度獅雕技術就已非常精湛。
以上是獅文化在古中國能得到傳播的基礎。
隨著佛教不斷傳播,獅子形象經過藝術再加工,多了很多濃郁的華夏文化氣息,逐漸與貔貅、麒麟等神獸平起平坐。於是這有了後來的龍生九子之狻猊。狻猊就是獅子的古稱。嚴格地說,中國文化提到狻猊指神獸化的獅子,與自然界中的獅子,這是有區別的。
中國無本地獅,但東漢時獅子曾隨印度佛教被引進中國,還有獅雕技術。獅子自然形象和宗教文化,讓獅子被華夏所接受並推崇。古人在獅形象中加入華夏文化元素,所以獅文化才能在我大中國佔有一席之地。
舞獅,是因古人模仿獅子神態來娛樂,後發展成舞蹈。同樣,舞獅也不斷發展再創,融入了諸多民族元素,增加了親和指數。舞獅屬民間大型表演,歡樂、喜慶和熱烈氣氛很有感染力,故在中國流傳千百年!
『陸』 舞獅習俗
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舞獅是中國歷史傳統藝術也是鄉土文化之一,尤其舞獅表演向來是中國人在大小節慶典禮中最喜歡的表演項目之一。獅子亦代表吉祥的動物,所以從古至今,舞獅都是非常受歡迎的民俗活動。 春節期間,廣州人玩得可開心了:看戲的,打牌的,逛銜的,旅遊的,拜年的,「逗利是的」,舞獅子的。而最吸引人的是舞獅子。可知道,舞獅子是廣州春節的一大娛樂,民間傳統活動之一。
廣州舞「醒獅」活動起源於明朝末年,初為表現武術館的尚武精神。
清朝中葉,已廣泛流行於兩廣地區,並傳至南洋、北美和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廣州三元里、泮塘的「獅子」尤具特色。時逢節日,舞獅遊行,共慶豐收,亦互為勉勵。若遇「獅子」臨門,視為「驅除邪惡、光耀門庭、大吉大利」之事,紛以彩禮答謝。現在,廣州各鎮、各大企業和一些村、銜都有獅隊。廣州最具實力的獅隊是廣州工人醒獅隊。
其實,獅子有「北獅」和「南獅」之分。「北獅」重形,廣州民間的「南獅」重「意」,講究橋馬,善於抽象傳神。「南獅」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勢、過三山、上樓台、發獅威,無不神似;喜則歡而碎步,怒則氣沖牛斗,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是南獅重「意」的舞法。還有迎賓舞、跳龍門、疊彩、采青等各種形式。法不離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內外轉身擺腳等。「舞獅」高潮在「采青」。人們把象徵「松柏常青、身壯力健」的「青葉彩禮」(通常是一棵連根的生菜,菜中扎有一封利是)高高掛起或放置於盛盤之中,「獅子」從探青、驚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別,花款有水青、橋青、蟹青、陣門青、七星伴月、九指連環等名式。「采青」時視青」的高度,少則二三人「疊羅漢」踏肩而上,多則數十人肩托圓盤至五六重,摘取彩禮。舞獅者必須順利地一次採到「青」,並將「青」食下,然後再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以後,表示接到福了,無比高興。
廣州醒獅,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初年,廣東出現了一頭肉翅虎,翅如蝙蝠,飛而食邪心人肉,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粵入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東西,都視為吉祥之物,因此,人們仿造此獸形象在節日中舞動它,以告四方生靈,不要給黎民百姓帶來災難。後來人們考究其實,原來這稱之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因鬣毛過肩,並且毛色與身體顏色相同,奔跑時鬣毛揚起如蝙蝠的緣故。
現在廣州醒獅,頭上是有角的,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造型,名為「獅子」,實為一頭不像獅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這個「四不像」還有一個傳說,在明朝初年,有頭獨角怪獸出現在佛山,害人害物,人們不得安寧。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以獸治獸,做了一頭竹編紙糊的頭上也長獨角的獅子,並且敲鑼打鼓大放鞭炮,把怪獸嚇跑了,從此便把獨角獅子作為驅邪消災的吉祥物。
『柒』 關於舞獅文化,你有什麼樣的了解呢
這只能證明是種習俗,也許是一種文化,但不能證明它有保證「國泰民安」的功效!如果是這樣,不舞獅,那各國不就「國不泰民不安」啦?!這些都是中國有些人覺得年頭年尾用一種習俗來隱藏他疲憊的心,來調節一年一次的放鬆,來以此作為契機玩一把,狂一把,吃一把,這才是人們的真正用意。不過,現在沒有那麼在意了,濃烈了,執著了。就是因為人們天天可以過大中華三十四個省直轄市,每一個地方都保存著屬於自己的民間文化活動,戲曲、舞龍舞獅、爬龍舟、二人傳等等。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富裕。現在廣泛用於民間春節娛樂,平時也用商業演出。
文化遺產由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保護與宣傳並進,才能真正的傳承!在當今的盛世和更多的民眾參與下,醒獅文化這一個傳統的民間藝術的奇葩應該得到更好的發展。
『捌』 舞獅的寓意和象徵是什麼
寓意和象徵:
獅子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態多變,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慶祈求吉利。
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舞獅禁忌:
1、舞獅禁見神不參拜
客家傳統中多神論,每村每屋都有守護神,是每村每屋中的精神支柱,舞獅隊伍經過神壇,一定要參拜,否則視為不懂禮節,看不起本村人,村中鄉人也不會出錢請舞獅隊。
2、舞獅禁先從新屋表演
傳統民俗中,不到祖屋先舞獅者,其後裔新屋,不能請其舞獅。據傳此規矩與客家崇拜祖先有關。
3、舞獅禁從右邊進入圍屋
傳統民俗中,認為右邊為小片,左邊為大片,圍屋來龍處在左邊,所以舞獅隊伍一定要從左片進入圍屋,左邊(大片)來龍來獅,意兆龍騰獅躍,人財二旺。所以舞獅隊伍 禁忌從右邊進入圍屋。而且進入圍屋前一定要走丁字步,敲添丁鑼進入圍屋參拜,意在祝此屋添丁發財,新年萬事如意。
『玖』 舞獅的意義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有南北之分,南獅又稱醒獅。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一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活動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有華人之處,必有舞獅,這成為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式,以及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影響十分深遠。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習俗起源於三國時代,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據傳說記載,在最早期是從西域傳入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這項活動也輸入了中國。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到了後來傳入民間。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舞獅的由來
舞獅是一種亞洲民間傳統表演藝術 ,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 ,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 , 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 , 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 都喜歡敲鑼打鼓 , 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 , 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及各國唐人街都相當盛行舞獅。但中國大陸的民間舞獅實際已經日漸減少。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 , 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 , 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拾』 舞獅文化,是怎樣從貴族娛樂變成民間常見的活動的
中國的歷史走過了千年的發展,在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得到了極為長遠的進步,雖然中國的文化曾經衰微,但文明之火依舊熊熊燃燒。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之中,封建時代在這樣的歷史發展過程之中,走過了秦漢、隋唐;步入了宋元,最終結束於明清。
在唐朝發展的中後期,這一形勢在各全國各地區變得非常多見。也意味著此時的舞獅已經真正實現了向民間轉移的變化,在民間紮下了深厚的根基。綜合起來看,舞獅真正實現向民間轉移的原因,是對於民間的文化娛樂需求進行了針對性的改變。
四、結語:盡管唐朝對各種制度都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但是最終卻是因為苛政使得動亂頻生、烽煙四起。在「舞獅」從宮廷「舞」到民間的過程之中,我們看到的是隨著時代發展在進步的舞獅。但是我們也從歷史的記載中能夠看到這個朝代在對待人民的不足。
不幸的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唐朝繁榮而昌盛的制度也無法拯救唐朝的統治;最後我們雖然只能在歷史的書籍之中看見它。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為我們的現今時代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助力。
我們依舊能夠在現在看到、體會到不同形式的舞獅表演,這是前人的功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