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村莊整治的村莊整治的意義
加強村莊整治工作,有利於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村社會文明,有利於改善農村生產條件、提高廣大農民生活質量、煥發農村社會活力,有利於改變農村傳統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村莊整治工作是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建設部門的重要戰略任務。
㈡ 啟動村莊清潔行動的必要性及產生的積極影響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實施村莊清潔行動是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各地要迅速行動起來,打好村莊清潔行動春節戰役,乾乾凈凈過春節。要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會議精神,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動起來、干起來、抓起來,盡快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向面上推開,打好村莊清潔行動春節戰役。以「村村戶戶搞清潔、乾乾凈凈迎春節」為主題,充分激發農民群眾「自己的事自己辦」的自覺,打好村莊清潔行動春節戰役。
積極影響:將結合市級環境綜合整治村屯整治標准,重點做好村莊內「三清一改」(即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解決村莊容易反彈的臟亂差問題。結合春節假期,將統籌推進鄉村建設主題文體活動、機關幹部回鄉助力鄉村建設活動等系列活動的開展,廣泛宣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的重要意義及作用,推廣好經驗、好做法,營造人人關心、群眾自覺行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
㈢ 在人居環境改善中,政府能起到什麼作用
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強調,各地要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切實加強領導,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筆者對此進行了思考,認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以人為本原則。人居環境科學是一門以人類聚居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建設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原則。人居環境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滿足人的需要,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滿足後人生存發展的需要。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過程中,要以人為主體,充分發揮農村自然生態系統優勢,構建良好的生態循環體系,重現村莊的田園風光和山水美景,進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是因地制宜原則。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差異明顯,農村條件千差萬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各地應因地制宜,分步指導,逐步實施。要從不同村莊的區位特點、經濟狀況和群眾需求出發,花小錢、辦大事、辦實事,力求特色。
三是城鄉統籌原則。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過程中,要跳出就農村論農村的誤區,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推進城市化有機結合起來。要統籌城鄉規劃和建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建設機制。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社會經濟的制度環境和法制環境,實施財政反哺的經濟政策,科學制定統籌城鄉發展的規劃,合理布局、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四是引導、農民自願原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靠一家一戶解決不了,靠一村一鄉的力量也不夠,必須由各級地方牽頭,各部門廣泛參與,統籌規劃,整體行動。各級地方作為農村環境建設的領導者,既要切實承擔起規劃制定、政策扶持、宣傳發動和思想引導的職責,又要防止大包大攬、強制推行。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中,要充分突出農民主體地位。無論是村莊規劃編制還是建設方案的選擇,都要充分聽取農民意見,尊重農民意願,強化農民參與,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是系統性原則。農村人居環境是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區位空間等要素的綜合體現,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多要素的復合系統。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兼顧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自然資源等多方面,不僅要考慮短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要顧全大局,充分考慮長遠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盡可能覆蓋人居環境建設的每個方面,爭取實現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
六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原則。人居環境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系統、綜合地加以研究,從而更好地建設符合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發展農村文化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應突出鄉村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與周圍的自然山水環境有機融合,保護好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續地域原有的建築文化特色及鄉村故有的空間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動。
㈣ 為什麼農村的人居環境建設很重要
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強調,各地要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切實加強領導,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筆者對此進行了思考,認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以人為本原則。人居環境科學是一門以人類聚居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建設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原則。人居環境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滿足人的需要,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滿足後人生存發展的需要。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過程中,要以人為主體,充分發揮農村自然生態系統優勢,構建良好的生態循環體系,重現村莊的田園風光和山水美景,進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是因地制宜原則。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差異明顯,農村條件千差萬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各地應因地制宜,分步指導,逐步實施。要從不同村莊的區位特點、經濟狀況和群眾需求出發,花小錢、辦大事、辦實事,力求特色。
三是城鄉統籌原則。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過程中,要跳出就農村論農村的誤區,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推進城市化有機結合起來。要統籌城鄉規劃和建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建設機制。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社會經濟的制度環境和法制環境,實施財政反哺的經濟政策,科學制定統籌城鄉發展的規劃,合理布局、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四是政府引導、農民自願原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靠一家一戶解決不了,靠一村一鄉的力量也不夠,必須由各級地方政府牽頭,各部門廣泛參與,統籌規劃,整體行動。各級地方政府作為農村環境建設的領導者,既要切實承擔起規劃制定、政策扶持、宣傳發動和思想引導的職責,又要防止大包大攬、強制推行。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中,要充分突出農民主體地位。無論是村莊規劃編制還是建設方案的選擇,都要充分聽取農民意見,尊重農民意願,強化農民參與,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是系統性原則。農村人居環境是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區位空間等要素的綜合體現,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多要素的復合系統。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兼顧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自然資源等多方面,不僅要考慮短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要顧全大局,充分考慮長遠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盡可能覆蓋人居環境建設的每個方面,爭取實現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
六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原則。人居環境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系統、綜合地加以研究,從而更好地建設符合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發展農村文化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應突出鄉村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與周圍的自然山水環境有機融合,保護好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續地域原有的建築文化特色及鄉村故有的空間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動。
㈤ 如何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7月9日報道,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下發《關於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經驗 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通知》。
《通知》還對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督導調研進行了部署,提出各省(區、市)要建立台賬制度,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年度計劃納入黨委政府目標責任考核范圍,明確時間、落實責任、層層推進。制定具體考核驗收標准和辦法,明確可量化、可監測、可考核的指標,以縣(市)為單位檢查驗收,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及有關部門將擇期組織聯合工作組開展督導調研。來源:央廣網
㈥ 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現場會精神2021年9月23日
㈦ 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八字方針是什麼
凌河街道抓牢抓實「快、想、全、嚴、真、細、促、助」八字方針,帶動幹部群眾,以決戰之姿態,以必勝之決心,全面打響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總決戰。
一是一線指揮,同商共議齊心,快馬加鞭攻堅。黨工委、辦事處主要領導同志堅守人居環境整治現場,堅持一線指揮,抓人機投入、抓措施落實、抓整改質量、抓工作推進、抓難點排除,以決戰之姿態,以必勝之決心,帶動幹部群眾爭分奪秒、快馬加鞭,全民、全力、全面、全速打響人居環境整治大決戰。
▲黨工委書記代鋒軍同志(左三)在環境整治現場指導整改
▲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王斌同志(右二)在環境整治現場與大家邊吃午飯邊討論工作
二是廣泛宣傳,積極發動群眾,「想改」蔚然成風。充分利用農村大喇叭,大范圍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輿論宣傳,配合微信平台消息推送,確保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的政策家喻戶曉、人居環境整治的好處人人皆知,過去「要我改」的思想已被現如今「我想改」的覺悟完全替代,人民群眾自覺自發關心、支持、參與人居環境整治改造行動已經蔚然成風。
三是分門別類,明晰工作重點,全面落實整治。針對農村人居環境具體整治對象,分門別類明確了「空場、道路、四圍、坑窪、噴塗、廣告、廢品、建材、垃圾、綠化、燃料、生資、樹木、溝渠、違建、環境、線纜、雜草」18類整治重點,統一明確了「平整、轉移、清除、銷毀、整頓、覆蓋、整理、增置」等指導措施,確保環境整治既能「面面俱到「又能」有法可依」。
四是一村一策,優化整治方案,嚴實措施推進。街道、社區、村莊三級領導聯合,現場分析各村差異,並根據「一村一策」原則,嚴格遵守整治標准,切實制定有效措施,確保環境整治措施得法、推進得勁、環境得治、百姓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