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漢服成人禮策劃書

漢服成人禮策劃書

發布時間:2021-11-08 02:50:15

⑴ 現代漢服成人禮的設計者

設計者。。。。
請親查閱《儀禮》
關於《儀禮》的作者問題,傳統有三種說法,一說周公作,一說孔子作,一說周公作孔子刪定,清人又有疑《儀禮》為偽書者。清姚際恆作《古今偽書考》,認為《儀禮》是「真書雜以偽者」(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254頁)。顧棟高作《左氏引經不及周官儀禮論》,則直疑《儀禮》為漢儒所綴輯。
士冠禮第一
【題解】
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並命字,表示已經成年,必須行成人之禮,明確君臣、父子等的社會責任。本篇詳細記述了行冠禮的過程、陳設、儀式及行禮時所致辭。篇末的《記》,簡要說明了三代(夏、商、周)冠禮的沿革、異同,論述了行冠禮的倫理道德意義以及所適用的范圍。《士冠禮》不僅適用於「士」,而且也適用於包括天子、諸侯在內的一切貴族。本篇後《記》說:「古者五十而後爵,何大夫冠禮之有?公侯之有冠禮也,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一方面,行冠禮標志著一個貴族成員明確其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而步入社會的開始;另一方面,它又表現了父子相繼的宗法倫理精神(《士冠禮·記》:「適子冠於阼,以著代也。」)。因此,古來儒家很重視冠禮,認為冠昏喪祭鄉射朝聘諸禮,皆始於冠禮。《禮記·冠義》說:「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在漢代,《儀禮》諸本次序雖不同,但都以《士冠禮》為首篇,就表現了這種觀念。

⑵ 漢服成人禮怎麼舉辦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388153/?from=search&seid=17676145661376804614
可以參照一下
現在的成人禮肯定沒有以前的冗雜 很多都是簡化了的

⑶ 我親歷了一次漢服成人禮,明白了什麼叫漢文化

漢文化,准確的來說是一種只存在文字詩篇中的文化,一種丟失的文化。而漢服,更是一種快要被遺忘的民族服飾。漢族之所以稱為華夏民族,名字中的「華」便是服飾。「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故稱古中國為華夏。但同時,漢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丟失自己傳統服飾的民族!

所謂漢服,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受「儒、道、墨、法」等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具有天人合一,飄逸灑脫的風格。而漢服的穿著者普遍有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


在最早的禮樂記載的書中——《詩經·周南·樛木》中就記載了這么一段熱鬧的漢禮氣氛: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昨天,我受朋友邀請,參加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漢服冠笈禮儀式。

所謂冠笈禮,即華夏族的成人禮,在古代,男子滿20歲行冠禮,表示其被族群承認,之後可以娶妻。女子則在15歲後行笈禮,及笈之後便可嫁人。我國乃禮儀之邦,而冠笈之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這個傳統一直從西周延續到明朝。《禮記》中有記載: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正因如此,此項禮儀對於日期、參禮人員、服制、禮器、音樂和流程都有嚴格的要求。現代成人禮則是在少男少女滿18周歲時舉行的向成人邁進的儀式。參禮人員有贊禮、笄者父母、正賓、笄者、贊者、有司、賓眾。

這次冠笈禮儀式依據正規禮制,具體的流程是:

禮樂起、鳴炮
、開門,眾人入場,贊禮到位。開禮:贊禮唱:笄禮始,全場靜。主人(父親)起身,致辭。贊禮唱:成人笄禮開始,奏樂,請贊者入席。主人入席。贊禮唱:「有請及笄者的父親和母親。賓客入席。贊禮唱:「請賓客入席。笄者就位。贊禮唱:「笄禮開始,請笄者出東房。賓盥。
贊禮唱:「請正賓盥手,請贊者為將笄者理妝。初加
贊禮唱:「請正賓為將笄者加笄。笄者轉向東正坐;有司奉上羅帕和發笄,正賓走到笄者面前;高聲吟頌祝辭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

贊禮唱:「請正賓為將笄者加釵笄者面向東正坐;正賓再洗手,再復位;有司奉上發釵,正賓接過,走到笄者面前;高聲吟頌祝辭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

贊禮唱:「請正賓為將笄者加冠笄者面向東正坐;正賓再洗手,再復位;有司奉上釵冠,正賓接過,走到笄者面前;高聲吟頌祝辭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乃醮
正賓祝曰:「執酒祭親,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字笄者。
贊禮唱:「請正賓賜字。正賓唱:「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女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曰××子。笄者對曰:「××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笄者三拜。
贊禮唱:「笄者三拜。笄者拜父母,感念父母養育之恩;笄者拜師長,勤勉求學,發奮進取;笄者拜祖先,傳承文明,報效祖國。聆訓。
贊禮唱:「請笄者母親向笄者示訓詞。」笄者對曰:「兒雖不敏,敢不祗承!贊禮唱:「笄者拜有司及眾賓。贊禮唱:「笄禮成,請笄者父母向所有觀禮者行揖禮。笄者與父母並列,全體起立。父親面向全體參禮者祝謝!清掃。

作為整場活動的親歷者,給我最直觀的的感受是庄嚴和典雅,更多的,卻是感動。在這個漢文化極為尷尬的社會還有人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做著關於文化傳承和發揚的事。

他們只有一個樸素的感情,就是我們只是普通的華夏兒女,想要讓屬於我們自己的民族服飾復興傳承下去。

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取得進步的同時,我們也丟失了很多可以承載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氣度的傳統。「儀禮」就是其中之一。「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我們民族特有的人文傳統。這一次漢服成人禮,是一場庄嚴神聖的儀式,也是希望漢文化和漢禮回歸的一次踐行。這種文化的消失,無疑是民族的悲哀。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

眾所周知,日本的和服、朝鮮韓國的韓服都是由中國傳過去的,所以他們在自己國家重大節慶時期都穿著自己的國服慶祝。

日本和服

而我們,卻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在很多場合都陷入尷尬的境地。有的漢服愛好者穿上漢服被人認成和服,我的一個朋友穿著漢服走在街上回頭率那叫一個高,但大家都是那種看傻子的眼神。有人嘲笑,有人反駁,也有謾罵。對此,正如知乎上一個網友回答關於漢服和漢禮的問題時說:

那些摸著石頭去撿祖宗瑰寶的人即使姿勢再難看,也比站在岸上冷嘲熱諷者作出的貢獻要大。

漢文化和漢服回歸的關鍵,在於文化認同感。由於我們漢民族意識的單薄,導致漢民族族群身份的迷失。同時,西方世界的文化輸出又進一步擠壓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所以大有一部分人會嘲笑漢服,造成了如今的尷尬境地。更有人認為漢文化的消失是必然的。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喪失了它,必然迷失自我,喪失根本。漢服是區分漢族與其他不同族群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其具有無法抹殺和迴避的民族屬性,如果越來越多的人穿起漢服,就會極大的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讓漢文化的回歸和發展有生存的土壤和文化具象的載體。

而我們在復興漢文化的同時,也應該更理性,不要一味主張「回到過去」,如果背離了文化的創新性,就會窒息文化的發展。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華夏民族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民族,漢服和漢文化,必將回歸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以後的我,也想穿上這一身衣服,過每一個華夏傳統節日,見證我生命中所有重要的日子!!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⑷ 中國古代舉行成人禮的三大基本內容

中國古代舉行成人禮的三大基本內容:男子加冠、女子及笄、拜謝父母養育之恩。

古人以男子20歲、女子16歲為成人的年齡門檻,冠禮基本上在此時舉行。舉行冠禮即表示青年從此作為氏族的成年人,可以參加各項活動。

1、加冠(男子)

《禮記·曲禮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就是說男子到了二十歲即稱「弱冠」。早在周朝,男子二十歲時要行成人禮,其儀式主要是加冠禮,還要加冠三次,表示有權力參與管理、報效國家、參與祭祀。

「弱」則指「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是指體格還不夠強壯。在實行加冠禮的時候,男子還要把頭發盤起來,做成發髻,因為要戴帽子。

2、及笄(女子)

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行禮時間多為農歷三月三上巳節,和男子冠禮一樣要三加或者二加。

將發辮盤至頭頂,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屬。笄禮作為女孩子的成人禮,象男子的冠禮一樣,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種儀式。

3、拜謝行禮

男子、女子在加冠、及笄、更換成人禮服後,要向父母、師長等人行禮。冠者立於場地中央,先後行揖禮於:正賓、有司、贊者、父母等。受禮者微微點頭示意即可。

(4)漢服成人禮策劃書擴展閱讀:

在冠禮進行時,由重要禮賓依次給青年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

首先戴上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了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

接著戴上由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

最後戴上紅中帶黑的素冠,這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⑸ 我親歷了一次漢服成人禮,明白了什麼叫漢

好事,贊一個;
漢服成人禮:通過還原古代禮儀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通過「成人禮」的儀式增強當代青冠笄之禮與華夏禮儀 冠笄之禮在華夏文化中究竟佔有什麼樣的地位?《禮記》說,「冠者禮之始也」。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笄之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 禮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華夏禮儀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類型,冠笄之禮屬於嘉禮的一種,它是一個新的成人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冠笄之禮也是冠者(笄者)理解華夏禮儀的起始,進入華夏禮儀系統的起始。《禮記·內則》把一個人的生命劃分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二十而冠,始學禮」,二十歲,是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一個孩童,經過了冠笄之禮的教育和啟示,獲得新的思想導引和行為規約,在冠笄之禮的引導下,真正進入華夏禮儀的語境。 《禮記·冠義》篇系統闡述了「冠禮是禮儀的起始」的觀念。它說: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是故古者聖王重冠。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人而與為禮也。冠玄端,摯於君,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簡單地說,舉行冠禮就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只有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才能繼承和發揚華夏禮儀文明。因此,冠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換句話說,冠禮是華夏禮儀在華夏成員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礎工程」,所以,儒家將冠禮定位於「禮儀之始」,給了它極高的文化地位。 自然,對於「君臣正」之類的「冠義」,我們無須照搬。但是,傳統冠禮中儀式的莊重、對責任、志向等積極價值的強調、對成年者的激勵,這些積極的訴求已成為值得繼承的文化傳統。我們現在學習、揚棄和實踐冠禮,就是為了繼承這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讓民族傳統禮儀對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明、激勵青年人的成長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繼承傳統冠禮對青年人負責、立志、仁義、孝廉等正面激勵價值的基礎上,在冠(笄)之禮中啟發青年人愛國、進步、理性、奮進等應有的精神品格。傳統冠笄之禮值得在當代繼承和弘揚。 少年的責任感華夏先民是如何看待冠笄之禮的意義和價值,或言,冠禮之於華夏、華夏文化的意義的呢? ·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周禮》 ·冠者,禮之始也。——《禮記·冠義》 ·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禮記·昏義》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 ·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禮記·內則》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儀禮·士昏禮》 ·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禮記·樂記》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女子幼,嫁必笄。——《白虎通》 ·女子十五而笄,許嫁而笄。——《古今韻會舉要》 ·笄冠有成人之容——《通典》 ·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六藝綱目》 ·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齊俗訓》 ·首服既加,而後人道備,故君子重之,以為禮之始矣。——《五經要義》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論語·堯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 冠笄之禮衍生的漢語名詞: 冠歲:男子二十歲 弱冠:剛成年 冠者:成年人 冠字:男子二十而冠,並賜以字 冠士:已行過冠禮的成年之士 冠子:已行過冠禮的男子,指二十歲成年男子 及笄: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禮的年齡 笄女:成年的女兒 笄年:及笄之年,成年 笄冠:女子及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 家庭教育的畢業典禮——古代冠禮的教養意義 摘自已故國學家,台灣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周何著《古禮今談》 《儀禮》十七篇的第一篇就是《士冠禮》,足見那個時代對於冠禮是非常的重視。 那個時代無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都有冠禮,身分既有高低,冠禮的內容應該有所不同,所以《禮記·玉藻》篇里提到天子之冠,《大載禮記·公冠》篇記載有諸侯的冠事。可惜這些數據,如今只剩下零星片段而已,比較完整的也只有《士冠禮》這么一篇了。 依據《士冠禮》的記載以及鄭玄的注,可知士的家庭鶪,一個男孩子長到二十歲的時候,必須為他舉行非常隆重的加冠典禮,以表示從此以後,他不再是個「童子」,而是一個成年人了。所以冠禮也可以稱之為成人之禮。 所謂成人之禮,並不是說經過這些儀式節目之後,就像變戲法似的,一個童子一下子就可以變為成年人。人的成長固然有一段過程,而初步的成熟則更需要教育的培養和生活的歷練,不可能是點鐵成金,一蹴而成的。所以如果把冠禮看作是一種表示成人的形式,不如說是家庭教育的畢業典禮來得更為恰當。在這一天之前,家中的父老長輩們自是不斷地教導他,從穿衣納履,行坐姿態,言語動作,儀表風度,生活意識,行為道德,以及一般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等,都會以身作則,耳提面命地,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體會領悟而接受下來。十幾年的生活教育,到這時候應該可以告一段落了,所以特地為他舉行的加冠之禮,實際上等於是家庭教育完成後的畢業典禮。 這時候,孩子身心都應已具備了成人的條件,尤其在行為道德方面,更應有充分的准備。《禮記·冠義》篇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所謂禮義也者,絕非意味的只是虛浮的抽象概念而已,而是可以落實到對人有分寸,和對事有是非的具體行為上。如果一個人經過長期家庭教育的調教,能夠懂得認定自我的身分,把握對待他人親疏遠近應有的分寸,而且對事懂得堅定自己的立場,明辨善惡是非,應該可以認為這份家庭教育已經完成,應該可以為他舉行成人的大典了。 期望一個不懂事的孩童,逐漸懂得把握分寸,明辨是非,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長期的調教培養是辦不到的。調教孩童,應該從哪裡著手,《冠義》篇有明確的指示:「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教導孩子讓他能夠懂得禮義,首先就在於這三件事。第一是要求容貌體態的端正。記得小時候常聽老人家教我們:「立如松,坐如鍾,卧如弓。」或者說「站要有個站相,坐要有個坐相」,意思都是一樣。如果蹺個二郎腿,再輕輕抖搖幾下,或者是斜倚著站立,歪扭著走路,一定會挨罵的。站要挺直,坐要穩重,這是行為端正最起碼的要求,如果這些都做不到,哪能再談其他的約束檢點呢?其次是指臉上的顏色表情必須齊一。齊一有兩層意義:一是指表情不許有太多的變化,一是指誠於中、形於外的表裡如一。一則要求外表的端莊穩重,不可流於過份的情緒化;一則要求誠懇朴質,不可流於詭譎奸詐。這些都是「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禮記·儒行》)標准典型的基礎教養。第三則是指言語辭令方面,必須要求和順。所謂「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禮記·祭義》),這是最淺顯的道理,所以做父母的總是管教孩子,不許說臟話,不許罵人。再則同樣是一句話,可以說得溫和委婉,也可以說得硬梆梆的,但效果反應則完全不同。還有敦厚朴實的表現方式,必然會給予人良好的印象,伶牙利齒,甚至尖刻銳利的言辭,難免會傷人。所謂言為心聲,期望孩子的心性淳樸厚道,自會先從言辭的委婉和順上作基礎教養的要求。一個孩子的成長,家裡的父老長輩,隨時注意其容體、顏色、辭令等方面的規正,奠定生活行為正確觀念的良好基礎,隨著年齡的逐漸長大,再適時地教導以許多做人處事的原則,加上實際生活的歷練和體驗,到滿二十歲的這一天,相信他已經確實具備了成人的條件,今後獨立自主的生活,也已具備了充分的准備和適應的能力。為過去十幾年家庭教育的完成,為一個新的成人的誕生,一生只有這一場的冠禮的舉行,確實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經歷過這樣隆重的典禮之後,給當事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必然會了解從今以後,我不再是個孩子了,任何言語行為都必須自己負責,在面對現實生活時,已無所依賴或逃避,自然激起自我獨立的意識和責任感,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邁向未來的人生。 冠禮的舉行一直延續到宋代;元代的宮廷中沒有這一套,民間的漢人家庭倒依然保存著古禮。明代還是非常的盛行,如《明史》、《明會典》、《明集禮》等史料,都有朝野遵行冠禮的記載。清人入關之後,宮廷內冠禮不行,見於《皇朝通典》。民間則有仍依行《文公家禮》者,有參照《士冠禮》而行者,還有附帶放在婚禮之中一並舉行者,已經相當的零亂而不受重視。到清末民初,西風東漸,冠禮全亡。如今我們時常為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不懂事而感慨,或者為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而訝異,其實該感嘆、該責備的應該是我們這些做父母、做長輩的人,沒有盡到教養子弟的責任,終使家庭教育瀕臨破產,造成時下年輕人不明是非、不知分寸的行為差失。仔細想想,成人之禮的久廢,應該是重要因素之一

⑹ 18歲成人禮活動策劃

·唐代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來潭柘寺開山專建寺,「持《華嚴經》以為凈屬業」,潭柘寺就成為了幽州地區第一座確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興盛。
·唐代會昌年間,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趙歸真和權臣李德裕的慫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國排毀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廢。
·五代後唐時期,著名的禪宗高僧從實禪師來到了潭柘寺,鏟除荒夷,整修寺院,「師與其徒千人講法,潭柘宗風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滅佛」的陰影,重又繁盛了起來。當時的潭柘寺也從此由華嚴宗改為禪宗。
·遼代時期由於幽州地區律宗大盛,而禪宗則發展緩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⑺ 漢服社成人禮新聞稿怎麼寫

是指古代還是現代?漢族,語言是漢語(不是普通話發音),居住在中原一代,服飾是漢服,節日就現在都有過的傳統節日,風俗就成人禮之類的吧…其他民族就沒什麼了解

⑻ 漢服成人禮

http://news.hsw.cn/node_3948.htm

這里有真實的圖片報道,是現代人舉辦的。

另外提供一些成人禮的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其實我也很喜歡漢服~我做的是高腰儒裙~~等年齡到了,我也想參加呢~~

冠(笄)之禮是我國漢民族傳統的成人儀禮,是漢民族重要的人文遺產,它在歷史上,對於個體成員成長的激勵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其實它對我們生命過程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當今流行的所謂「成人儀式」。華夏先祖對於冠禮非常重視,所謂「冠者禮之始也」,《儀禮》將其列為開篇第一禮,絕非偶然。
先民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舉行這一儀式,是要提示行冠(笄)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女兒)、合格的弟弟(妹妹)、合格的公民(對於過去,即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稱得上是合格的社會成員人。因此,冠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在繼承傳統冠禮對青年人負責、仁義、孝廉等正面激勵價值的基礎上,我們更應積極尋求通過適當方式,在冠(笄)之禮中啟發青年人愛國、進步、理性、奮進等應有的精神品格。
笄禮
笄禮作為女孩子的成人禮,象男子的冠禮一樣,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種儀式,在舉禮的程序等問題上大體和冠禮相同。但也有許多問題需要另行強調明確。
一.行禮的意義
笄禮的古義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礎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顯的時代烙印,笄禮的古義,是女子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所行的禮。明顯將女子的社會責任縮定在狹小的范圍內;不過,我們不應該以時代的限制為由就放棄儀式本身的神聖和象徵作用,實際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礎上賦予時代的新意。我們會發現,笄禮的象徵意義和冠禮一樣重大,同樣是對人生責任、社會角色的提醒——當然,這個社會責任的內涵是根據時代的進步調整了的。女子需要獨立、自強,不過女子的自強不需要以男人強大的方式來湮滅自己的柔美。關於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我們其實已經走了誤區,女子要「平等」,舉手投足間向男人看齊,沒有了優雅,多了幾分粗魯……所以,在女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教她如何正確認識美麗和自強的關系,是一種很有意義的事。我們必須承認,笄禮的行禮方式帶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頭長發,一根發笄,細心梳成一個秀美的發髻,鄭重簪上發笄……這一過程體現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將以與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撐起我們這個世界。
二.行禮年齡
《周禮》及古代習慣,都是十五歲左右行笄禮,最遲二十歲。考慮到時代發展、笄禮意義的調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樣要讀書,完成學業。所以,這個時間放在高中畢業18歲為宜。
三.行禮日期
關於這個日期,前面冠禮部分已經詳述,故不加追述,只追加一個日子:農歷三月三-女兒節(上巳節)。這是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華夏節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韓國流傳。目前,「女兒節」已經是日本五大重要節日之一了。所以,建議在這一天進行笄禮,不僅是傳統禮儀的事,同時對民族節日復興也有重要的意義。
四.注意問題
笄禮的儀節及用服,文獻缺乏記載。但綜合各種資料來看,整個行禮程序,笄禮與冠禮基本相同,只在幾處細微方面略有差異。
1.賓、有司、贊者等參禮者宜由女性擔任。行禮地點宜於堂室。
2.加笄:古禮女子笄禮同男子冠禮一樣,也有三加、二加等。冠笄盛於盤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執之。男子三加分別是巾、帽、襆頭,女子也有紛繁的釵冠。條件許可下,可分別加笄、簪、鳳冠。考慮到現今的實際情況,簡化舉禮時只一加即可——即由正賓鄭重地為女子梳頭,加笄。發簪、發釵這些東西在今天依然很流行,所以比起男子的首服,要容易得多。笄禮用服,文獻幾無記錄,所以,下面的關於笄禮的儀程,我基本上是參考男子冠禮來的。
3.關於頭發長短:現在有許多女孩子習慣留短發的,這和儀式的方式直接沖突,不能不說是一個問題。關於這個我們目前還沒有特別好的建議,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五.笄禮的簡明操作儀程
【准備活動】
1.筮日: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歷農歷皆可)或對其有重要意義的日子。不過,春節、中秋節、清明節不適合行禮——春節、中秋,家人團聚的日子,不宜請人來參加;清明主祭祀,主題不相符,家廟無法兩用。
2.筮賓、戒賓:即確定參禮人員,並以請帖或各種通訊方法邀請.對於正賓,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遲一日)登門邀請。
參禮人員:
笄者;
主人——一般為笄者的雙親;
正賓——有德才的女性長輩;
有司1人——為笄者托盤的人;
贊者1人——協助正賓行禮,一般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觀禮者若干。
3.器物陳設:場地、服制、禮器、音樂等。
場地:古時笄禮在「家廟」之中進行,並且在正堂東邊還需搭建設施,稱為「東房」。建議在庄嚴肅穆、安靜開闊、文化氣息重的場地。如孔廟、學校等。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禮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據冠禮的資料:樣式是短褂褲,緇(黑)布為衣,朱紅色的錦邊——不知道女童是不是也是黑色?但建議可以穿明麗一些的色彩。穿普通的布鞋。梳雙鬟髻。
2.初加:發笄和羅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緣沒有文飾,腰帶用普通的細布帶。
3.再加:發簪、曲裾深衣。
4.三加:釵冠。正式的大袖長裙禮服,上衣下裳制。佩綬等飾物。
衣服的擺放:按順序分別疊好、衣領朝東,由北向南依次置於席上,席置於場地東側;要加的發飾,由有司捧在盤里,立於場地西冊,面朝南,從東到西排開,依次是:發笄、發簪、釵笄。
說明:三次加笄的服飾,分別有不同的蘊義,象徵著女孩子成長的過程——采衣色澤純麗,象徵著女童的天真爛漫;色淺而素雅的襦裙,象徵著豆蔻少女的純真;端莊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認的最能體現漢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飾,象徵著花季少女的明麗;最後隆重的大袖禮衣則反映了漢族女子的審美取向——雍容大氣,典雅端麗。
[禮器]
①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議用古樸造型的酒杯。
②飯1份:可以用淺盤或小碗象徵性地鋪一層米飯即可,備竹筷一雙。
③小幾一個:作為置醴酒席的幾案,上面放醴酒1杯,飯1份
④席子3張:1張置於場地東側,用來放置要穿的三套漢服。另2張並列置於場地中央偏西側,放座墊(是用來跪坐的)。
⑤盥1個:用普通的盆加水,備毛巾及溫和的洗手液即可,置於放漢服的席子北側。
⑥香爐,香
⑦國旗掛圖1張
⑧觀禮者座墊若干。
[音樂]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華夏的禮樂文明是一個整體,禮樂不可分。整個儀程中當然少不了絲竹管弦。但希望選擇高雅的古曲,如《高山》《流水》等。琴、箏等樂器最好。
【笄禮儀程】
1.迎賓:主人立於東面台階位等候賓客;有司托盤站在西面台階下;客人立於場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後),換好采衣采履,安坐在東房(更衣間)內等候;音樂演奏開始。
2.就位:有嚴格的順序。正賓來到,父母親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規揖禮後入場,主賓落坐於主賓位;客人就座於觀禮位;賓客都落坐後主人才就坐於主人位。
3.開禮:主人(父親)起身,簡單致辭,可以說: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禮,感謝各位賓朋佳客的光臨!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禮正式開始!稍頓片刻,說,請某某入場拜見各位賓朋!
4.笄者就位:贊者先走出來,以盥洗手,於西階就位;笄者走出來,至場地中,面向南,向觀禮賓客行揖禮。然後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贊者為其梳頭,然後把梳子放到席子南邊。
5.賓盥:就是正賓洗手做准備。正賓先起身,主人隨後起身相陪。正賓於東階下盥洗手,拭乾。相互揖讓後主賓與主人各自歸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轉向東正坐;有司奉上羅帕和發笄,正賓走到笄者面前;高聲吟頌祝辭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然後跪坐下(膝蓋著席)為笄者梳頭加笄,然後起身,回到原位。贊者為笄者象徵性地正笄。笄者起身,賓向笄者作揖祝賀。笄者回到東房,贊者從有司手中取過衣服,去房內更換與頭上幅盡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著襦裙出房後,向來賓展示。然後面向父母親,行正規拜禮。這是第一次拜。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養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東正坐;正賓再洗手,再復位;有司奉上發釵,正賓接過,走到笄者面前;高聲吟頌祝辭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贊著為笄者去發笄。正賓跪下,為笄者簪上發釵,然後起身復位。贊者幫笄者象徵性地正發釵。賓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東房,贊者取衣協助,去房內更換與頭上發

⑼ 成人禮穿漢服有什麼意義

通過還原古代禮儀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通過「成人禮」的儀式增強當代青冠笄之禮與華夏禮儀

冠笄之禮在華夏文化中究竟佔有什麼樣的地位?《禮記》說,「冠者禮之始也」。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笄之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

禮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華夏禮儀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類型,冠笄之禮屬於嘉禮的一種,它是一個新的成人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冠笄之禮也是冠者(笄者)理解華夏禮儀的起始,進入華夏禮儀系統的起始。《禮記·內則》把一個人的生命劃分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二十而冠,始學禮」,二十歲,是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一個孩童,經過了冠笄之禮的教育和啟示,獲得新的思想導引和行為規約,在冠笄之禮的引導下,真正進入華夏禮儀的語境。

《禮記·冠義》篇系統闡述了「冠禮是禮儀的起始」的觀念。它說: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是故古者聖王重冠。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人而與為禮也。冠玄端,摯於君,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簡單地說,舉行冠禮就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只有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才能繼承和發揚華夏禮儀文明。因此,冠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換句話說,冠禮是華夏禮儀在華夏成員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礎工程」,所以,儒家將冠禮定位於「禮儀之始」,給了它極高的文化地位。

自然,對於「君臣正」之類的「冠義」,我們無須照搬。但是,傳統冠禮中儀式的莊重、對責任、志向等積極價值的強調、對成年者的激勵,這些積極的訴求已成為值得繼承的文化傳統。我們現在學習、揚棄和實踐冠禮,就是為了繼承這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讓民族傳統禮儀對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明、激勵青年人的成長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繼承傳統冠禮對青年人負責、立志、仁義、孝廉等正面激勵價值的基礎上,在冠(笄)之禮中啟發青年人愛國、進步、理性、奮進等應有的精神品格。傳統冠笄之禮值得在當代繼承和弘揚。
少年的責任感華夏先民是如何看待冠笄之禮的意義和價值,或言,冠禮之於華夏、華夏文化的意義的呢?

·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周禮》
·冠者,禮之始也。——《禮記·冠義》
·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禮記·昏義》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
·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禮記·內則》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儀禮·士昏禮》
·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禮記·樂記》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女子幼,嫁必笄。——《白虎通》
·女子十五而笄,許嫁而笄。——《古今韻會舉要》
·笄冠有成人之容——《通典》
·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六藝綱目》
·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齊俗訓》
·首服既加,而後人道備,故君子重之,以為禮之始矣。——《五經要義》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論語·堯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 冠笄之禮衍生的漢語名詞:
冠歲:男子二十歲
弱冠:剛成年
冠者:成年人
冠字:男子二十而冠,並賜以字
冠士:已行過冠禮的成年之士
冠子:已行過冠禮的男子,指二十歲成年男子

及笄: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禮的年齡
笄女:成年的女兒
笄年:及笄之年,成年
笄冠:女子及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 家庭教育的畢業典禮——古代冠禮的教養意義
摘自已故國學家,台灣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周何著《古禮今談》

《儀禮》十七篇的第一篇就是《士冠禮》,足見那個時代對於冠禮是非常的重視。

那個時代無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都有冠禮,身分既有高低,冠禮的內容應該有所不同,所以《禮記·玉藻》篇里提到天子之冠,《大載禮記·公冠》篇記載有諸侯的冠事。可惜這些數據,如今只剩下零星片段而已,比較完整的也只有《士冠禮》這么一篇了。

依據《士冠禮》的記載以及鄭玄的注,可知士的家庭鶪,一個男孩子長到二十歲的時候,必須為他舉行非常隆重的加冠典禮,以表示從此以後,他不再是個「童子」,而是一個成年人了。所以冠禮也可以稱之為成人之禮。

所謂成人之禮,並不是說經過這些儀式節目之後,就像變戲法似的,一個童子一下子就可以變為成年人。人的成長固然有一段過程,而初步的成熟則更需要教育的培養和生活的歷練,不可能是點鐵成金,一蹴而成的。所以如果把冠禮看作是一種表示成人的形式,不如說是家庭教育的畢業典禮來得更為恰當。在這一天之前,家中的父老長輩們自是不斷地教導他,從穿衣納履,行坐姿態,言語動作,儀表風度,生活意識,行為道德,以及一般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等,都會以身作則,耳提面命地,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體會領悟而接受下來。十幾年的生活教育,到這時候應該可以告一段落了,所以特地為他舉行的加冠之禮,實際上等於是家庭教育完成後的畢業典禮。

這時候,孩子身心都應已具備了成人的條件,尤其在行為道德方面,更應有充分的准備。《禮記·冠義》篇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所謂禮義也者,絕非意味的只是虛浮的抽象概念而已,而是可以落實到對人有分寸,和對事有是非的具體行為上。如果一個人經過長期家庭教育的調教,能夠懂得認定自我的身分,把握對待他人親疏遠近應有的分寸,而且對事懂得堅定自己的立場,明辨善惡是非,應該可以認為這份家庭教育已經完成,應該可以為他舉行成人的大典了。

期望一個不懂事的孩童,逐漸懂得把握分寸,明辨是非,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長期的調教培養是辦不到的。調教孩童,應該從哪裡著手,《冠義》篇有明確的指示:「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教導孩子讓他能夠懂得禮義,首先就在於這三件事。第一是要求容貌體態的端正。記得小時候常聽老人家教我們:「立如松,坐如鍾,卧如弓。」或者說「站要有個站相,坐要有個坐相」,意思都是一樣。如果蹺個二郎腿,再輕輕抖搖幾下,或者是斜倚著站立,歪扭著走路,一定會挨罵的。站要挺直,坐要穩重,這是行為端正最起碼的要求,如果這些都做不到,哪能再談其他的約束檢點呢?其次是指臉上的顏色表情必須齊一。齊一有兩層意義:一是指表情不許有太多的變化,一是指誠於中、形於外的表裡如一。一則要求外表的端莊穩重,不可流於過份的情緒化;一則要求誠懇朴質,不可流於詭譎奸詐。這些都是「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禮記·儒行》)標准典型的基礎教養。第三則是指言語辭令方面,必須要求和順。所謂「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禮記·祭義》),這是最淺顯的道理,所以做父母的總是管教孩子,不許說臟話,不許罵人。再則同樣是一句話,可以說得溫和委婉,也可以說得硬梆梆的,但效果反應則完全不同。還有敦厚朴實的表現方式,必然會給予人良好的印象,伶牙利齒,甚至尖刻銳利的言辭,難免會傷人。所謂言為心聲,期望孩子的心性淳樸厚道,自會先從言辭的委婉和順上作基礎教養的要求。一個孩子的成長,家裡的父老長輩,隨時注意其容體、顏色、辭令等方面的規正,奠定生活行為正確觀念的良好基礎,隨著年齡的逐漸長大,再適時地教導以許多做人處事的原則,加上實際生活的歷練和體驗,到滿二十歲的這一天,相信他已經確實具備了成人的條件,今後獨立自主的生活,也已具備了充分的准備和適應的能力。為過去十幾年家庭教育的完成,為一個新的成人的誕生,一生只有這一場的冠禮的舉行,確實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經歷過這樣隆重的典禮之後,給當事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必然會了解從今以後,我不再是個孩子了,任何言語行為都必須自己負責,在面對現實生活時,已無所依賴或逃避,自然激起自我獨立的意識和責任感,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邁向未來的人生。

冠禮的舉行一直延續到宋代;元代的宮廷中沒有這一套,民間的漢人家庭倒依然保存著古禮。明代還是非常的盛行,如《明史》、《明會典》、《明集禮》等史料,都有朝野遵行冠禮的記載。清人入關之後,宮廷內冠禮不行,見於《皇朝通典》。民間則有仍依行《文公家禮》者,有參照《士冠禮》而行者,還有附帶放在婚禮之中一並舉行者,已經相當的零亂而不受重視。到清末民初,西風東漸,冠禮全亡。如今我們時常為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不懂事而感慨,或者為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而訝異,其實該感嘆、該責備的應該是我們這些做父母、做長輩的人,沒有盡到教養子弟的責任,終使家庭教育瀕臨破產,造成時下年輕人不明是非、不知分寸的行為差失。仔細想想,成人之禮的久廢,應該是重要因素之一

閱讀全文

與漢服成人禮策劃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幼兒園小班中秋國慶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82
攜程品牌營銷組合 瀏覽:320
市場營銷的工作總結 瀏覽:697
免費推廣月執行方案 瀏覽:747
十月餐飲營銷方案 瀏覽:435
旅遊業網路營銷論文 瀏覽:414
工會福利方案策劃 瀏覽:163
眼鏡網路營銷策劃案 瀏覽:897
策劃學校親自活動方案 瀏覽:169
園區元旦策劃活動方案 瀏覽:321
培訓中心春季開學工作方案 瀏覽:223
文化對市場營銷的機會 瀏覽:512
市場營銷技巧對企業的作用 瀏覽:95
電子商務案例是指什麼意思 瀏覽:909
骨幹教師工作培訓方案 瀏覽:676
海爾集團市場營銷案例分析畢業論文 瀏覽:853
小學教師培訓改進方案 瀏覽:537
市場營銷部有什麼證書 瀏覽:139
網路營銷年度總結 瀏覽:626
培訓中心安全防範工作方案 瀏覽: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