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黨的歷史重大事件節點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遵義會議、七屆二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有瓦窯堡會議等等。
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後稱望志路106號,現改興業路76號)和浙江嘉興南湖召開。出席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3人。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鑒於當時黨員人數少、地方組織尚不健全,決定暫不成立中央委員會,先建立三人組成的中央局,並選舉陳獨秀任書記,張國燾為組織主任,李達為宣傳主任。黨的第一個中央機關由此產生。
2、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問題的會議。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七屆二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於1949年3月5日—13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舉行,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34人,候補中央委員19人;
列席會議的11人,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組成的主席團主持了此次會議。七屆二中全會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召開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會,會議做出的各項政策規定,不僅對迎接中國革命的勝利,而且對新中國的建設有重大作用。
4、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出席會議的中央委員169人,候補中央委員112人。會議由時任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主持。全會的中心議題是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指示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5、瓦窯堡會議
瓦窯堡會議是指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劉少奇、秦邦憲、鄧發、何克全、李維漢、張浩(林育英)、楊尚昆、王稼祥、彭德懷、郭洪濤等十餘人。
這次會議,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規模的抗日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為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革命策略而召開的。會議分析了華北事變後國內階級關系的新變化,討論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等問題,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著的「左」傾關門主義,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2. 黨的幾個重大歷史事件
一大,二大,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長征,遵義會議,七大,七屆二中全會,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3.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南昌起義。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5、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是在回顧總結新時期29年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時,開宗明義地作出這樣一個蘊涵廣闊歷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內容的精闢概括的。
4. 關於黨的故事
1,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2,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7日,黨中央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9月,毛澤東同湖南省委領導了湖南、江西邊界的秋收起義。隨後,湘鄂贛粵各地的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其他許多地區的起義先後爆發。自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1928年,黨在全國各地領導武裝起義100多次,開始進入創建紅軍和發動土地革命的新時期。
3,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組織了中國式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在軍隊中建立了黨的組織,並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1927年10月,秋收起義的部隊轉入井岡山。1928年,朱德帶領起義的部隊到井岡山會師,創立了紅軍第四軍,擴大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到1933年,全國紅軍發展到33萬人,共產黨員也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的1萬人發展到30多萬人。
4,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5,1935年1月遵義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這次會議開始確立實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黨的宣傳事件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不僅對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中共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終結了西方文明模式「元敘事」的論調,同時向世界提供了應對發展困局、破解治理難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政黨治理的重要經驗,是不斷提高政黨的制度化、組織化程度,持續加強和改善執政黨的領導,以有權威的黨中央,推動國家走向現代化。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推行協商民主,避免過多的牽扯。同時,在黨內積極推行民主集中制等改革,制度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開放和變革的姿態,不斷提高其執政能力。
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持續保持強大自主性,不受任何利益集團羈絆、左右。對部分正面臨政黨治理難題的國家而言,如何與時俱進地發展並完善適合本國國情的政黨體制,是政黨治理成功的關鍵,在這方面,中國的政黨治理經驗提供了一種有益參考。在西方選舉政治落入「民粹主義」泥潭、政黨政治陷入「否決政治」怪圈、西式民主面臨「治理無力」的困境時,中國實現了有效治理和良政善治,形成「風景這邊獨好」的政治局面。
中國國家治理的核心智慧,是走適應中國歷史、社會、文化、國情發展的治理道路,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5. 黨史的重大事件
30年前,中國共產黨正面臨著怎樣認識和對待黨的歷史的問題,也包括對黨史的一些混亂狀況撥亂反正的問題。所以,中央成立了一個黨史委員會,同時成立中央黨史研究室和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兩個工作機構。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任主任是胡喬木。1988年7月,兩個工作機構合並成為新的中央黨史研究室。 走進中央黨史研究室大院,最引人注目的是辦公樓上「實事求是」四個大字。那麼,中央黨史研究室究竟承擔著哪些工作呢?據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介紹,中央黨史研究室既是黨史研究部門,也是中央的一個工作部門,「整個黨或者整個社會上涉及到黨史問題的有關工作,我們都要組織或參與。」李忠傑概括了黨史研究室的職能,主要是黨史研究、黨史學習教育、黨史宣傳、黨史重大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紀念活動、黨史資料征編、黨史咨詢,還參與黨史遺址保護和相關場館建設、黨史題材作品著作的組織或出版以及紅色旅遊等項工作。 黨史研究室還會參與紅色旅遊工作?近年來,各級黨史部門積極對紅色旅遊進行工作指導,在制定紅色旅遊發展規劃、建設紅色旅遊場館等方面發揮了作用。這兩年,許多地方黨史部門利用掌握的豐厚黨史資料,開始了對重要革命遺址遺跡的普查。 宣傳黨史、讓人們了解黨史,也是黨史研究室的一項重要工作。李忠傑對這樣說說:「現在年輕人很關心黨史,年輕黨員很關心黨史,但是黨的歷史到底是怎麼回事、走過了什麼道路、取得了什麼成就、有過什麼曲折、有過什麼教訓,可能不完全清楚,需要學習。」 「大家從網路上、報紙上、其他各種讀物上會看到很多關於黨史的文章、故事、奇聞軼事等等。不過,對這些文章是需要具體分析的,有的是真實的,有些是不準確的,甚至還有一些敵對勢力利用歪曲黨的歷史醜化我們黨,來詆毀我們的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這就需要我們採取適當的措施,做好澄清歷史事實的工作。」李忠傑表示。 實際上,日益走向開放的黨史研究室正在採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發揮著黨史的「育人」作用——《中國共產黨歷史28講》一書成為學習黨史的入門教材,在各類媒體上開辦「永遠的豐碑」專欄讓人們通過短小精悍的故事獲得有益的啟迪。一組數字可以反映出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宣傳「攻勢」——五年來出版書籍1026部,組織各種紀念活動634次,拍攝影視作品166部。 如今,全國從中央、省、市到縣四級都有黨史機構,總數達到2836個,工作人員一共有1.7萬多人。多年以來,這群人為了神聖而崇高的黨史事業,默默無聞,兢兢業業,對黨史事業始終甘於奉獻,激情不減
6. 黨建宣傳工作有哪些方面
一、落實黨建責任情況
1、黨組織健全,按期換屆,選好配強支部書記,配備專(兼)黨務工作者
5、建立黨建工作責任制
6、開展專項述職活動
7、黨員領導幹部參加學習
8、參加基層黨組織活動
9、堅持給黨員講黨課作報告
10、召開專題會研究黨建工作
11、制定黨建工作計劃
12、半年和年度工作總結
13、開展黨建工作的督促檢查和考核評價
14、建立黨員年度工作目標管理考核機制
15、建立黨建工作人、財、物保障機制
16、建有規范黨員活動室,經費和活動場地落實到位
二、執行組織制度情況
1、黨員隊伍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工作成效明顯
2、按要求做好黨員發展工作
3、按時繳納黨費
4、召開黨支部會議
5、召開支部黨員大會
6、推行黨務公開
7、開展民主評議黨員工作
三、黨建活動開展情況
1、開展「三級聯創進機關」、「三優一滿意」、「四幫四促」、「轉變作風下基層服務春耕辦實事」和「落實一線工作法服務作風大轉變」等活動方案、動員安排、工作總結
2、建立互幫互助機制進行結對幫扶
3、開展黨建扶貧工作簽訂幫扶協議
4、為基層辦實事好事
5、「創先爭優」活動實施方案及相關材料
6、開展黨員示範崗、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黨員公開承諾踐諾等活動實施方案及相關資料
四、推動業務發展情況
1、完成重點任務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作用
五、黨建工作宣傳情況
1、做好黨建宣傳工作
2、做好黨建工作的信息簡報
7. 共產黨建立發展中國重大事件至少10個
1、現代中國的總設計——新文化運動的發動
2、旭日東升——「五四」運動的爆發
3、東方霹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4、群雄並起——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
5、開天闢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6、歐陸風雷——旅歐勤工儉學
7、煤都風暴——安源大罷工
8、中共綱領的初步確立——黨的「二大」的召開
9、漢江悲血——「二七」大罷工
10、中共戰略大調整——黨的「三大」的召開
事件列舉介紹:
1、安源大罷工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組織的一場大型的罷工運動。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礦工人為要求當局承認俱樂部有工人代表的權利和增加工資舉行罷工。
路礦當局勾結軍閥派兵企圖鎮壓。在共產黨人劉少奇、李立三等的領導下,一萬七千多工人英勇斗爭,迫使路礦當局承認工人提出的大部分條件,18日罷工取得了勝利。安源路礦罷工的勝利,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
2、黨的「二大」的召開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現成都北路7弄30號)舉行。出席大會的有黨的中央局成員、地方組織的代表等共12人,他們是:陳獨秀、張國燾、李達、蔡和森、鄧中夏、施存統、王盡美、鄧恩銘、項英、向警予、高君宇、張太雷。他們代表著全國195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也出席了會議。
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進一步討論和確定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問題。在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制定出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規定了黨要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這個綱領作為黨的最高綱領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但是,如何認識現階段中國社會和革命的性質,確定現階段的革命任務,黨的第一個綱領對此沒有給予解決。
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因突遭法國巡捕搜查,會議被迫休會。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等,由李達夫人王會悟做向導,
從上海乘火車轉移到嘉興,再從獅子匯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島,最後轉登王會悟預訂的遊船,並在遊船中庄嚴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在船上,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庄嚴誕生。
綱領規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廢除資本所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的基本任務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各項活動,加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的研究與領導。大會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李達負責宣傳。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四、五四運動的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五、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初入中國,是由來華傳教士首先選擇翻譯內容並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結合中國文化語境將其表達出來。
1899年4月,西方基督教會在上海設立的出版機構——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連載了由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節譯、蔡爾康筆述的《大同學》一文。該文系英國哲學家本傑明·頡德(Benjamin Kidd)所著的《社會進化》(Social Revolution)一書的前四章,文中首次提到了馬克思的名字和《共產黨宣言》中的一段文字。
8. 黨的歷程和重大事件有哪些
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後稱望志路106號,現改興業路76號)和浙江嘉興南湖召開。出席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3人。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鑒於當時黨員人數少、地方組織尚不健全,決定暫不成立中央委員會,先建立三人組成的中央局,並選舉陳獨秀任書記,張國燾為組織主任,李達為宣傳主任。黨的第一個中央機關由此產生。
2、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問題的會議。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七屆二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於1949年3月5日—13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舉行,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34人,候補中央委員19人;
列席會議的11人,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組成的主席團主持了此次會議。七屆二中全會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召開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會,會議做出的各項政策規定,不僅對迎接中國革命的勝利,而且對新中國的建設有重大作用。
4、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出席會議的中央委員169人,候補中央委員112人。會議由時任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主持。全會的中心議題是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指示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5、瓦窯堡會議
瓦窯堡會議是指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劉少奇、秦邦憲、鄧發、何克全、李維漢、張浩(林育英)、楊尚昆、王稼祥、彭德懷、郭洪濤等十餘人。
這次會議,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規模的抗日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為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革命策略而召開的。會議分析了華北事變後國內階級關系的新變化,討論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等問題,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著的「左」傾關門主義,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9.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三大事件
1、南昌起義。
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和堅強決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革命武裝斗爭的旗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開端。
2、秋收起義。
意義: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起點。
3、井岡山會師。
意義:
1、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
2、保存、培養和鍛煉了紅軍事幹部。
3、開創了革命根據地的嶄新局面。
(9)黨的宣傳事件擴展閱讀
秋收起義: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控制下的武漢國民政府公開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
中國共產黨從此轉入地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在群眾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