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科普教育
小學扎實做好科普工作 - 小平同志說:「科技要從娃娃抓起」。如何開啟學生潛能和科技創新意識,真正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科技創新活動正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只要我們把學生從課內引向課外,從校內引向校外
『貳』 適合小學一年級看的科普書
一年級課外閱讀書目推薦
導言:一年級是正規學習的起始階段,我們在這個階段要做好低幼銜接,以溫柔的心、溫暖的手去迎接孩子們的到來。我們推薦的書可能和一般的成人的想法不同:成人覺得一年級要讓孩子大量識字,但我們覺得閱讀的基礎並不一定是識字,而閱讀圖畫也是很重要的能力,我們反對以孩子的閱讀興趣為代價,極度增加識字量的做法;成人們覺得大量的知識很重要,但我們覺得愛和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此,我們在一年級推薦了六本圖畫書,讓孩子在圖像與文字的合奏中,感受到書籍帶來的無與倫比的樂趣。本年級推薦的八本書,都是值得孩子一讀再讀的。我們希望大人們和孩子一起讀,孩子可能更在意的不是讀書,而是和大人一起讀書的溫馨感覺。
1. 文字的奧秘(3冊)
包括大自然篇、動植物與人體篇、生活篇。
這本書將「文字」以淺顯之言寫成篇章, 佐以生動圖畫,幫助讀者知曉中國文字之誕生演變及其所蘊涵之中國文化與思想。作者將中國語文的淵博內涵以簡單有趣的方式介紹給小朋友,引領小朋友進入中國語文、文學的瑰麗殿堂。
推薦年齡:小學生、文字學愛好者。拼音讀本。
2. 阿羅系列
中文版包括《阿羅有枝彩色筆》《阿羅的童話王國》《阿羅漫遊太空》《阿羅的ABC》《阿羅在北極》《阿羅在馬戲團》《阿羅房間要掛畫》7冊。
這是一個類似神筆馬良的故事。小男孩阿羅,在他天馬行空的世界裡,憑借著一枝彩色筆,畫出了自己的無數夢想。克羅格特巧妙地運用孩子們的邏輯和語言,真切地描畫出他們自由想像的歷程,使得阿羅系列作品成為風靡全球四十年的經典之作,暢銷逾2億冊。阿羅聰明、單純、可愛,熱愛幻想並有幽默感,緊緊抓住了孩子的心。他被稱為「世界上最富有想像力的小孩」。
推薦年齡:2-8歲。拼音讀本。
3. 《猜猜我有多愛你》
我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我知道,不是每一個兒童文學作家都可能寫出像《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樣一本書的。它太優秀了。所以我閱讀到的時候除了感動還有吃驚。作者那麼有方法和想像力,讓兩只兔子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愛。……我好喜歡這只小兔子。我每一次朗讀到這再從月亮上回到這里來的最後一句,都想流淚。它是一點兒也沒有誇張的,可是它卻讓我們感動得吃驚了。(梅子涵評)
推薦年齡:2-8歲。
4. 《爺爺一定有辦法 》
當代經典圖畫書。它寫的是一個充滿智慧、愛孫子的老爺爺,他用巧思把孫子心愛的破毯子變成外套、背心、領帶、手帕、鈕扣。它原本是一個流傳已久的猶太民間故事,作者用重復而富節奏的文字來重述,既溫馨又朗朗上口。圖畫則細膩地描繪出充滿濃厚人情味的小鎮和約瑟的家庭,不管是人們豐富的表情、傢具、物品,都非常的生動、傳神。畫面下方的老鼠家庭更帶來額外的閱讀樂趣。
5. 恐龍的溫馨故事繪本
包括《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我是霸王龍》2冊。
6. 《小企鵝心靈成長故事》(5冊)
包括《小鼴鼠的土豆》《袋鼠的袋袋裡住了一窩鳥》《小怪物》《小灰兔找朋友》《紅鞋子》5冊。
由國內著名作家、畫家和幼教專家聯袂打造的圖畫書,其中《小鼴鼠的土豆》還獲得第六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這套圖畫書針對目前獨生子女在其個性發展及社會性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一個個溫馨、幽默的童話故事和一幅幅柔和、豐盈的畫面,不僅帶給孩子閱讀的快樂,同時還引導他們去觸摸,去體會 」分享」、「關懷」、」友誼」、」承受挫折」、「接受自我」等許多需要我們用一生去細細感悟的寶貴的心理品質。推薦年齡:3-8歲,拼音讀本。
7. 「我在這兒」成長閱讀叢書系列(9冊)
包括《狗仔》《妞妞和爺爺同歲》《晚上的浩浩盪盪童話》;《我喜歡你》《會跳舞的搖搖》《力力不喜歡女孩》;《魚燈》《甜橙樹》《睡蟒邊的雪兔》共9冊。
由金波、曹文軒、秦文君、張之路、陳丹燕、高洪波等9位著名作家創作的9個深情、詼諧、充滿趣味的故事,叢書分為三個梯次:一是幫助孩子完成幼兒園到小學的閱讀銜接;二是培養孩子的文學欣賞能力;三是提升孩子的閱讀審美能力,幫助孩子完成必要的文學欣賞和寫作的教學補充。
推薦年齡:5-10歲,拼音讀本。
8. 《小豬唏哩呼嚕 》
這是一部非常適合大聲讀的長篇童話,作者孫幼軍、插畫家裘兆明分別獲得1990年國際安徒生獎作家與畫家的提名獎。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把孩子們逗得哈哈大笑了!怎不叫他們喜歡。不過小豬唏哩呼嚕並不是為了逗笑而誕生的,他有傻孩子傻福的憨厚,也有大智若愚的機智,更可貴的是,他善良、勇敢、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傻得執著,傻得可愛。孫幼軍先生在唏哩呼嚕身上寄寓了完美的兒童形象,雖然完美,但很真實、質朴。
推薦年齡:5-10歲。
另外推薦:一看再看系列 (當當網全國獨家首發)
內容簡介:
1.《跟上那頭熊》:當您去捉一頭熊的時候,要有十二萬分的小心。最好帶個朋友一塊去——一定是個看起來比您還胖很多的朋友。兔子愛熊。他希望能捉住一頭熊——毛越多越好!於是,他買來《最佳獵熊手冊》,然後,拽著朋友小胖去捉熊了……
2.《懶奧西》:奧西是世界上最懶的小貓頭鷹。貓頭鷹媽媽下定決心要讓奧西學會飛,可奧西不願費力氣。不用飛,怎麼到地上呢?奧西想出了一個特別聰明的計劃,農場的所有動物都被拽進了計劃里。可笑到最後的人是貓頭鷹媽媽。
3.《一口袋的吻》:上學的第一天,迪格比學到了許多的東西。他會記住在哪掛衣服嗎?他能辨別出誰在叫他的名字嗎?迪格比的媽媽有好多辦法來幫助這個沒有太多勇氣去學校的孩子。這本書會教會你如何用愛和友情來適應新的環境的。
4.《五個小怪物》:五個小怪物每天都站在山坡上然後開始他們的世界之旅。然而有一天,他們覺得這樣做還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於是,每個小妖怪都決定要把他們能遇到的所有喜歡的東西都帶回家。這樣,從月亮到太陽,從陸地到海洋,都被他們帶回了家。但是,這是他們聰明的選擇嗎?這是一本關於快樂分享的非常精彩的書。
5.《鼴鼠與小鳥》:一隻小鳥受傷了,鼴鼠把這只孤單的小鳥帶回家精心照料。但很快,鼴鼠陷入了困境——是把小鳥留在家裡當寵物呢?還是讓它自由地飛翔?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在淺顯的文字中蘊涵了深刻的道理。
6.《星期四要去哪裡呢?》:所有希望生日能夠永遠繼續下去的人都會喜歡這本書。波波和朋友巴巴出發了,他們要去解開生命中的一個小謎題:「在星期五來到之前,星期四去了哪裡?」
外公是棵櫻桃樹
托尼諾是個普通的小孩兒,他有天真頑皮的時候,也有善解人意的一面,但和其他小孩子不同的是,他有一個特立獨行的外公。
托尼諾具有豐富的想像力,也善於觀察與思考,在外公耐心的引領下,他學會傾聽自然的聲音——櫻桃樹的呼吸聲、山雀媽媽喂飽山雀寶寶的嘰喳聲、蜜蜂吸飽花蜜的嗡嗡聲……這些平常不易發覺的聲音,在閉上眼睛注意傾聽下,竟是如此清晰動人。外公還教托尼諾如何與動物相處。
托尼諾在普通孩子的外表下,深藏著一顆堅強的心。當外公一天天老邁,政府因為修路而要砍倒櫻桃樹的時候,他成了捍衛櫻桃樹的小英雄。因為櫻桃樹並不僅僅是一顆樹,它是家庭與生命延續的象徵,更代表了外公的精神。
《小熊比爾和爸爸的故事》(注音版)
讓孩子從愛父母開始,去愛這個世界。
我愛爸爸,我愛媽媽,我愛我家……
「和你在一起真好!……」小能比爾對爸爸說著這些話,開始了美好的新生活,因為他們總是彼此互相幫助。
《小熊比爾和爸爸的故事》叢書是德國原版引進的彩圖繪本親情系列故事,幾年來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暢銷全球幾十個國家。本次出版的是其中的8本,每本是一個小故事。 書中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比爾是一隻可愛的小熊,他和他的爸爸一起快樂地生活,爸爸無微不至地關心、愛護著小熊。本叢書通過講述小熊比爾和他的爸爸及周圍的朋友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生動有趣、貼近孩子生活的小故事,讓孩子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於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從而懂得愛的真諦,學會去愛和關心、尊重別人,是一套對孩子進行美好品德教育的精品之作,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將起到重要作用。
『叄』 急需:小學一年級科普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一、 教學目的:
1、通過讀新聞、觀看影像等形式引起同學們對科普知識的興趣。
2、通過本次班會活動,使同學們了解一些基本的科普知識,並逐步培養對科普知識觀察和學習的興趣。
二、 課前准備:
1、讓同學們收集有關科普知識的新聞。
2、選定及訓練好班會主持。
3、請同學們收集科普知識,並預先准備朗讀自己找到的科普小知識。
4、老師准備幾個有趣的科普知識,用來引發學生的興趣。
5、准備好科普知識的錄像(最好是老師之前講到的幾點哦~聽與看結合)。
三、 活動過程:
(一)主持讀有關科普知識的新聞以引入主題。
1、主持人讀新聞。
2、主持人:大家聽了這則新聞有什麼感想呢?
3、同學們議論,各抒己見。
4、主持小結:
「下面,我們要看看大家都知道哪些科普小知識,誰先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給大家?」
(二)找幾個小朋友朗讀或者說說自己帶來的科普小知識
主持人作小結:
「大家都講得很精彩,下面有請我們的**老師給我們講一些有意思的科普知識,你一定會大開眼界噢!」
(三)老師講解自己帶來的科普知識
(四)在小朋友興致都很高的時候,最好播放一些畫面給大家看,可以加深印象,相信這次的班會培養目的已經完全達到啦!
(五)小結:
1、同學們小結:通過這次活動,你懂得了什麼?
2、班主任小結:科普知識豐富多彩,更多的有趣知識等著大家以後的學習和多觀察。。。。
(五)課外延伸
寫一個感想之類的。
大概幫你設計了一下,具體還要根據班級實際情況豐富一下,以前做過好多年班長,經常幫老師做這些,希望可以幫到你~
『肆』 寫一篇小學范圍的科普小論文
2005年夏的一天,我在家裡悠閑地待著,覺得無聊,便找了一個凸透鏡開始玩了起來。一會兒把吊蘭放大,變成巨大的草叢;一會兒又把小魚放大,變成一條巨大的「鯊魚」……
不久,我玩累了,就隨手把凸透鏡放在桌子上。不一會兒,媽媽過來看我了,她看到放在桌子上的凸透鏡後,急忙把它收起來,還對我說:「棟棟,以後別把凸透鏡放在受陽光直射的地方,很容易著火的!」
聽了這話,我心想,凸透鏡為什麼能使物體著火呢?我就問:「媽媽,凸透鏡怎麼會使物體著火呢?」媽媽回答說:「因為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太陽光可以看作平行光,平行光通過了凸透鏡後就會聚於一點,這一點也就是焦點。這一點產生大量的能量,達到一定溫度就能夠把易燃的物體燒起來。」
聽了媽媽的話,我有點半信半疑。於是我決定自己親手做一個實驗!
我先把紙平鋪在地上,再用凸透鏡把光聚集在紙上。可光卻偏偏不聽我的話,我要它聚在一起,它卻偏偏散開來,開狀就象掃把星。不過我還是有耐心的,一會兒向左偏一點,一會兒又向右偏一點,終於,我成功地把太陽光給濃縮成了一個小小的光點。
好一會兒紙還沒有燒著,我想,會不會是太陽光不夠熱呢?於是我便用手摸了一下紙,哇!差點燙傷了我的手。
我只好先回到家裡。後來,我從書上查到:「白色的物體容易反射光線,而黑色的物體容易吸收光線!」
我高興極了,決定用黑紙做第二次實驗。同第一次實驗一樣,我也是先把紙給平鋪在地上,再熟練的把角度調到最佳位置,讓陽光變成一個小小的圓點。最全我等了一會兒,紙果然燒了起來。
我終於明白了:原來太陽光
上科學課時,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業,讓我們每個同學都去做一個生態瓶,就是「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瓶中,形成的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我一聽,對這個實驗非常感興趣,就找來一個空油壺,把上半部分剪掉,洗干凈,盛上水,還在水底放上一層淤泥,水面放上一些浮萍,再把買來的幾條小泥鰍放進水裡,它們一下子鑽進了淤泥里,隔一會兒就鑽出來透透氣,把一壺水搞得渾濁不堪,真調皮。
剛開始的幾天,我熱情高漲,每天都要觀察好幾回,可是,漸漸地,又有了新的實驗,我便把這件事忘了。過了好久,有一位同學談起了他的生態瓶,我猛然想起我已經好久沒有去觀察過我的生態瓶了。我想,我那幾條可憐的泥鰍,肯定被渴死了。放學後,我急匆匆地趕回家,放下書包就去看我的生態瓶,一看,嚇了一跳,瓶子里的水幾乎沒有了,也沒有泥鰍的影子,我想泥鰍肯定死了。正當我在傷心的時候,突然,我看見淤泥面上有氣泡,該不會是泥鰍吹出來的吧?我趕緊找來一根小棒,把淤泥挖開,嘿,一條泥鰍鑽了出來。「呀,泥鰍還活著,泥鰍還活著。」我高興地大叫起來。不過,我又感到很奇怪,就問媽媽,為什麼沒有水泥鰍還能活下來。媽媽笑著搖搖頭,我只好去求助電腦。
經過一番搜索查資料,我終於弄懂了,原來,泥鰍離開水在泥漿里生活的時候,就用腸子呼吸。它的腸子與食道、肛門相連,形成一根短短的直管。腸子上布滿了許多毛細血管,能吸收空氣中的氧氣。當它用腸子呼吸時,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就像「放屁」一樣,從肛門排出,所以常常會從泥漿中冒出許多氣泡來。
哦,原來如此,怪不得泥鰍在沒水的淤泥里沒有死呢。我真開心,由於我的粗心,竟然還意外地獲得了泥鰍的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