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偏關飲食文化小學六年級作文
今天終於放假了,我的心情既喜又悲。喜的是能見到我至親的家人了,能在他們身邊撒嬌了;悲的是隨著放假的到來,作業也會鋪天蓋地地撲過來。
老師開始布置作業了。首先是被同學們稱為「三大天王」之首的英語老師劉老師放「作業炸彈」,她說得唾沫飛濺,我們快成「落湯雞」了,不知是誰喊了一句:「劉老師又創新紀錄了!」原來是被稱為「王大膽」的王廉倍。
語文老師來了,「唰」的一聲,大家都筆直地坐得整整齊齊,「國旗班」的恐怕也沒這么整齊。語文老師布置了一大堆作業,然後嚴肅地說:「這一次的作業雖然不多,但你們一定要認真做。」「認真做」這三個字說得很重,我們又整齊地點了點頭,老師臉上微微一笑,滿意地走了。我們美好的心情已經被烏雲般的作業遮住了。
數學老師只布置了兩張卷子,我們的心終於得到了一點安慰。
哎!作業雖多,但回家的自由與歡樂畢竟比作業更多,還是希望放假吧!
⑵ 寫幾偏關與夢想的作文。
被遺忘的夢想!
始在老師問我們你們的夢想是什麼的時候,很多同學都說出了自己心裡的答案,而我的腦海卻是空白的因為我不知道我的夢想是什麼。
老師說只有那些有自己夢想的同學才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聽到這句話後我的心裡開始緊張起來,因為我便是那個沒有夢想離成功很遠的人。我開始努力搜尋自己所有能與夢想靠邊的夢想。從那以後我也被列入到有夢想的隊伍中,然而現實卻讓我一次次地受到打擊。這也讓我懂得有夢想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應該做的是忍受這一次次的打擊,去更好的實現夢想。
我有一個隱藏在心裡很久的夢想,一開始覺得它太過遙遠所以我從不願在別人面前提起。然而在一次無意間我卻把這件事說了出來,就像我之前害怕的那樣,我得到的是他們的打擊,他們的語言宛若萬箭刺痛著我的心。原以為有夢想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現在看來也不過如此。他們根本不了解我,他們只是想到了他們所想的。根本沒想到我的感受,對於他們我變的消沉了。
然而,在我的心中這個夢想從來沒改變過。盡管沒人的支持,我也會為自己打氣。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我自己想完成的事情。我現在不會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只想到我的未來。未來的事情也只是想想罷了,如果未來的事情和你想的一樣的話那更是天真。如果我現在沒了夢想,以後的我盡管照你們想的去做了我會快樂嗎?我會一心一意的去做好這件事情嗎?我的夢想是由我自己來做主的,不是讓他人來佔領我的思想。對與那些剝奪別人夢想的人沒資格說夢想這兩個字。
我現在的內心中十分的空盪,沒人理解我十分的無奈。但我不能去改變別人的想法,而我自己的想法也無人能夠改變。前面的路還很多,我會繼續朝這條路走下去的,盡管十分坎坷。
我最後想說句話,我的夢想也是夢想。我想讓你們不要忽略我夢想的存在。
⑶ 偏關縣有幾座寺廟
偏關縣有幾座寺廟,這個你可以上網路地圖去查找一下,可能可以看得到。
⑷ 偏關老牛灣導游詞作文
清晨,我和媽媽坐車向山西、內蒙古交界處----偏關縣老牛灣進發。經過近十二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老牛灣。
老牛灣位於山西省和內蒙古的交界處,以黃河為界,南依山西的偏關縣,北岸是內蒙古的清水河縣,西鄰准格爾旗。黃河從這里入晉並和長城在這里握手,這里還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整個老牛灣旅遊區由三灣一谷組成,分別是包子塔灣,老牛灣、四座塔灣和楊家川小峽谷。
老牛灣有一座橫跨黃河索橋,這座橋由鋼絲懸掛在空中,這是嘆為觀止的傑作。橋面是由鋼板製成,鋼板下面還有兩層很粗的鋼絲。我走上去一點都不害怕,雖然也有些微晃,但我還是不畏難險,走到了橋對面,來到了內蒙古地界。
黃河水是那麼的清澈,那麼的安靜,那麼的美麗,碧綠的河面上微微有些漣漪,和我原來想像中咆哮的黃河千差萬別。我們穿上救生衣,坐上快艇,海風的氣息一陣陣撲向我們。我接了一瓶黃河水,好大一股腥味,黃河裡盛產黃河鯉魚,我睜大眼睛尋找它的足跡,但是沒有滿足我的心願。這里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可以享受寧靜與愜意。黃河大峽谷兩岸風光旖旎,古碼頭、古長城,楊家川小峽谷美麗風光一並盡收眼底。我忙不迭地一直照像,想把這些美景全部帶走。
老牛灣村坐落山西一側一塊突起的石崖之上,在百丈懸崖頂部,建有一座磚石空心城樓,名曰老牛灣墩。它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墩高二十二米,用它瞭望來自黃河的敵情,點燃狼煙向東、南兩邊長城傳遞信息;原本建在河邊灘地上的邊牆早已被黃河沖毀,只有這敵樓依然屹立於此。老牛灣堡三面環水,一面連山,呈牛頭狀,因此得名老牛灣。
老牛灣的村民生活非常艱苦,竟然還住著土炕。我第一次入住大炕,我和媽媽、一位姐姐、一位哥哥睡在一個床上,也不感覺擠。我興奮地幾乎「徹夜未眠」,哥哥給我們講了許多笑話,我和姐姐又聊著非常投機。一點多了,我們才入睡,弄得隔壁房間也不得安寧。
⑸ 急求山西各市旅遊宣傳口號! 尤其是忻州 呂梁 臨汾 陽泉 晉城 運城 根本找不到啊 好憂愁
有啊/比如臨汾/尋根祭祖哪裡去,臨汾洪同大槐樹/天下第一門-臨汾華門/中華魂,母親河,壺口瀑布歡迎你/西方極樂聖地,隰縣小西天/等等!
⑹ 偏關冬天的詞語
白雪茫茫 銀裝素裹 萬里雪飄 千里冰封 白雪皚皚 冰天雪地 寒氣襲人 寒冬臘月 冰清玉潔 滴水成冰 瑞雪紛飛 冰封雪蓋 漫天飛雪 雪虐風饕 朔風凜冽
⑺ 偏關古會二月二小短文二百字左右
飲馬長城窟行(陳琳)
飲馬長城窟,
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
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
舉築諧汝聲!
男兒寧當格鬥死,
何能怫鬱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
連連三千里。
邊城多健少,
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
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
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
君今出語一何鄙?
身在禍難中,
何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舉,
生女哺用脯。
君獨不見長城下,
死人骸骨相撐拄。
結發行事君,
慊慊心意關。
明知邊地苦,
賤妾何能久自全?
飲馬長城窟
作者:子蘭
遊客長城下,飲馬長城窟。
馬嘶聞水腥,為浸徵人骨。
豈不是流泉,終不成潺湲。
洗盡骨上土,不洗骨中冤。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還魂。
空流嗚咽聲,聲中疑是言。
作者:杜牧
聖敬文思業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
秋來氣勢洪河壯,霜後精神泰華獰,廣德者強朝萬國,用賢無敵是長城。
君王若悟治安論,安史何人敢弄兵。
經檀道濟故壘
作者:劉禹錫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
長城聞笛
作者:楊巨源
孤城笛滿林,斷續共霜砧。
夜月降羌淚,秋風老將心。
靜過寒壘遍,暗入故關深。
惆悵梅花落,山川不可尋。
送劉判官赴豐州(一作赴天德軍)
盧綸
銜杯吹急管,滿眼起風砂。
大漠山沈雪,長城草發花。
策行須恥戰,虜在莫言家。
余亦祈勛者,如何別左車。
⑻ 偏關偏關偏關的春天日記是四百字最佳
登泰山觀日出十餘歲時便知「有眼不識泰山」一詞,但至今仍是「有眼未識泰山」.對位居五嶽之首的泰山始終深存嚮往與崇敬之情,因而離開孔老夫子之家曲阜便滿懷不登泰山非好漢之志乘車直奔泰安市。為了能在日出之前登上泰山,凌晨兩點我們便乘車來到登泰山的始點——岱宗坊。雖然山下有電動纜車可乘,有人力滑竿可坐,但我還是選擇了徒步登山,藉以檢驗一下自己的體質與毅力。3點40分,正值黎明前的黑暗,夜色深沉,我隨著眾多遊人一起邁上了登山的第一個石階。起初,上山的路階要比想像中的平坦得多,人們走得都很快,有些人與我一樣邊走邊數著台階。路上很靜,除了夜風偶爾送來松濤之聲外,能聽到只有同行人登山的腳步聲、微微的喘息與竊竊的私語聲。過了壺天閣以後,山勢漸陡,回頭望去,遠處的泰安市萬家燈火,五彩繽紛。向上看,夜色中朦朧可見的泰山,像無邊無際的城牆橫在眼前,大有與地同大、與天齊高之感。走著走著,原來擁成幾個方陣同行的遊人漸漸拉開了距離,步輕腿快的竄到了前面,心跳腳軟的不斷停步喘歇。路邊上,抬滑竿的山裡人三三兩兩地散坐著,兩眼緊盯著那些一步三喘的登山人,大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勢。越往上,同行的人越稀疏,越顯得寂靜,此時此地不由讓人想起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詩句。氣喘之中早已忘記踏過的石階究竟有多少,問同行人也皆笑曰只知其累不知其許多了,無奈只好放棄數一數泰山到底有多少級台階的念頭。登至對松亭時,天色微明,雖有雲霧籠罩,但山勢仍依稀可辨,盡管山路更加險峻,好在已非「睜目盲行」,便再鼓起勇氣,直登南天門。站在門亭之下抬腕看錶:5點25分,從岱宗坊登至南天門耗時1小時45分。初秋的泰山充滿寒意,再加上登山之時汗透衣衫,被山風一吹不禁直打冷戰。好在善做生意的泰山後生在此開設了一個個專門承租棉大衣的鋪店,便不顧新舊,擠租了一件穿在身上隨人流登上了泰山的最高點——觀日峰。此時觀日峰的「觀日長廊」已密密麻麻地站滿了靜待日出的遊人,二、三千人十有八九身著草綠色仿棉軍大衣,面東而立,真像一支列隊待敵的「綠色軍團」。此時,眾人都懷著一個共同的心願——盼望那輪雖幾乎天天可見但在此地尚未見過的太陽早點躍出地平線。那種等待與企盼的焦急,絕不亞於在產房外踱步徘徊的父親急盼嬰兒哇哇墜地、母子平安時的心情。站在觀日峰,舉目四望周圍雲霧環繞的群峰,果然是「一覽眾山小」,遠山近嶺皆入眼低,彷彿唯我獨尊。遙望東方,天際中幾抹灰色的浮雲中露出薄紗般光潔、柔和的晨白,而且不斷升騰、擴大,上部漸漸泛出了淡淡的紅色,使剛才還很灰暗的雲霧變成了白色。隨著那紅色越來越深、范圍越來越大,把整個東方都變成濃濃的紅色。猛然,像是一雙巨手拉開了天邊上的帷幕,比紅色的雲霧更火紅、更光亮、更鮮艷的太陽露出了一條邊弧,並緩緩上升。四周的雲霧似乎忍受不了她那光茫的照射而淡化、隱退,而太陽則以更勃發的生機迅速上升,並很快掙脫雲霧的纏繞、夜色的擠壓而躍出地平線。不知是視覺的偏差還是光線反射的結果,在這輪巨大的「火球」躍出地平線的一剎那,圓弧的底部好似拖著一根系在地平線上的粗大紅線,隨著「火球」不斷上升,那根紅線也越來越細直至扯斷,使太陽終於露出了她圓圓的、紅紅的臉盤,光芒映紅了天地江河、映紅了山峰樹木、映紅了觀日峰上的你我他……。此時我領悟到為什麼人們都以能登上泰山觀日出為幸事與自豪,因為泰山日出的確是一幅難得賞見的絕妙圖畫。我在平原、在江邊、在湖畔曾數次觀賞過旭日東升,但與臨泰山絕頂觀日出東方,不論氣勢、色彩和心境都迥然不同,如果把在平原上、江湖邊觀賞到的日出比喻為溫柔多情的少女,那麼,在泰山觀賞到的日出就是婀娜多姿的天仙,其美、其艷、其妙你怎樣形容都不過分。觀罷日出奇景收眼四望,但見朝霞映照下的泰山,群峰起伏,雲霧如海,濤涌波浮,九曲十八盤的石階小路似戲水游龍,在峰巒間若隱若現。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南天門緩步下山,我這個走慣了平路坦途的人簡直比蹣跚學步的孩童強不了許多。登山之時,一是天黑路暗不知其險,二是逞一時之勇不覺其難,只恨不能「一步登天」早抵山頂。下山之際,陡峭如天梯的山路之險盡收眼底,險峻之處雖有鐵欄相護仍不免心虛冒汗。飽嘗了「上山容易下山難」的滋味,待一步一石階地挨至回馬嶺,一段舉目可望的路程已累得腳痛腿軟。喘歇中從幾個挑山工身上受到啟發,只見他們不論上下,行走的路線都是「之」字形——從山路石階的一側起步斜行上下,行走了十餘個台階就到了山路的另一側,再轉身仍斜行十餘個台階又到了山路的那一側。初見時不解其意但仿之一試,不但身體容易保持平衡,而且也沒有「挫腳」之痛,這一「偷」來之藝使下山之難容易了許多。歸途的路上,我還領略了泰山的另一景觀——碑刻。記不得一本什麼書中曾贊譽泰山碑刻為華夏名山之最,堪稱中國歷史長卷的縮影,早在夏商時代就有70多個君王到泰山封禪刻石立碑。果然,沿途石壁之上,從古到今,篆魏楷草字體各異的碑刻隨處可見,尤以玉皇頂為最,四周山石上凡可視可鑿之處舉目皆是,足有幾百幅之多,有的洋洋數百字,有的僅一、二字,內容多是形容、贊譽泰山之雄偉雋秀,也有的抒發登山之豪情意趣,百態千姿甚為壯觀。在岱宗坊候車返泰安時,聽到許多遊人在高談闊論登山之得失。有人抱怨自己登山是花錢買罪受,太不值。我不知這些人是不是「有眼不識泰山」?誠然,從岱宗坊一步一個石階地攀至觀日峰,九曲十八盤遙遙十餘公里,7000多級台階一步一個新高度累在必然。然而當你迎著颯颯山風,凝目注視旭日沖破黑暗撕裂雲霧噴薄而出之時;當你站在泰山之巔舉目遠眺把「崇山峻嶺幾多秀,雲鎖高峰水自流。黃河千里飄玉帶,一輪朝陽滾金球」的絕妙景色盡收眼底之時;當你佇立在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面前撫今追昔之時,你是否與我同感不虛此行!因為只有親臨泰山絕頂,方能領悟孔聖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才能真正釋透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絕句。泰山,不僅歷史悠久,景觀雄偉,而且文化燦爛。難怪凡夫俗子、平民百姓都對泰山那麼尊崇,因為雄偉的泰山無愧於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縮影。齊魯行,游蓬萊仙境,賞嶗山秀色,謁曲阜孔聖,登東岳泰山,令我更愛錦綉之中華蒼翠神州,也令我增知長識,飽飲情趣。啊,難忘齊魯地,不枉齊魯行!黃山登上一千八百多米的高處縱覽,山中奇峰匯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崢嶸崔嵬。青松在懸崖上爭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艷,煙雲在峰壑中彌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在這里匯聚,在這里升華,賦予它超凡脫俗的品質,塑造出它威武雄壯的氣概。在黃山的面前,時空變得狹小,滄桑變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驕子,獨領天下奇山的風騷。故而當之無愧地贏得「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黃山春光「山外春歸百卉闌,山中四月春初度。」黃山四月的平均氣溫為10℃,比三月份要升高5.6℃。這時,山麓已經芳草萋萋,野花艷人,秧苗茁壯,桃花落盡,山腰卻澗草猶短,杜鵑始華,桃花初開。大約需要推遲一個星期左右,那桃花峰迤邐十里的桃林,才枝枝獻麗,一片粉紅。那時,正像詩人王寅春遊此峰時所吟誦的:「河風吹初服,正值桃花時,花開十萬樹,峰似絳霞披。」正是春光明媚,助人游興。而在那時,黃山的高山峰頂,氣候尚寒,春意姍姍來遲,青草才抽芽,花卉才含蕊。但春的氣息已經來到了遊人中間。黃山春光是以嫵媚動人見長。全身著綠,青翠欲滴;萬花盛開,嬌艷無比;百鳥歡唱,悅耳怡情。春季,在通往黃山的公路兩旁,田野里滿目金黃的油菜花,山嶺上點點的映山紅,讓遊客還沒有到黃山,就已經陶醉於這自然的美景中了。春季,是游覽黃山最佳的季節之一。黃山的夏盛夏的黃山,更有那看不見的飛瀑,數不清的流泉,特別在暴雨過後,黃山就成了水的世界,水為黃山譜寫了一曲曲激昂的樂章。夏日的雲海雖沒有秋冬雲海那樣沉著、渾厚,但也別有一番瀟灑、清麗。在雲霧的動靜之中,有時還可以看到絢麗的彩虹,如一座七色彩橋,架在兩峰之間。日落並不比日出遜色,火紅的晚霞為夏日的黃山披上一層燦爛的暮色,令人如痴如醉。夏之黃山,是一幅幅濃綠的畫,是一杯杯清涼甘甜的果汁,更是一曲曲跌宕起伏、婉轉悠揚的樂曲。元末清初歙縣人鮑深有《祥符寺避暑》詩雲》:「森森古木覆苔陰,四顧蒼山一徑深。六月長廊不知暑,飛泉終日響潮音。」黃山的秋季黃山的秋季,別有種種勝景。秋高氣清,白雲碧漢,丹楓似火,草深果黃。明歙人,曾授監察御史、河南巡撫的凌桐,做記游詩有句:「更有秋容寫不得,白雲碧漢映丹楓。」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因此贊賞黃山秋景:「楓林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綉。」黃山的秋天,還因為林茂色鮮,鳥語花香,生氣盎然。竟是「秋天裡的春天」。明代大學士許國(歙縣人,今歙縣縣城有許國石坊遺跡)年輕時曾經就讀於黃山的祥符寺,他作《秋日黃山游覽》詩雲:「秋落秋風里,行吟逸思饒。芙蓉欹水曲,苔蔓上牆腰。酒盞黃花近,天都碧漢遙。浮丘如有待,舉手願相招」。該詩將秋日的黃山寫得眾花爭艷、峰水相襯,堪與春色比高低,令常見的悲秋之情為之一掃。黃山的冬黃山霧凇,比任何地方更美、更奇、更絕。無愧於天下絕中之絕景。你若冬日游山,或許於某一個早晨推窗眺望,會突然發現窗外的景緻已經面目全非,成了一片銀色的世界。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棵棵樹木象叢叢珊瑚,令你疑惑,莫非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非也,這就是難得一求的霧凇!帶上拐杖,出戶登山,放眼四望,只見群峰錯列,松林密疊,一派銀裝素裹。黃山一改往日蔥蘢蒼翠的面目,到處一片潔白,天地渾然一色。從上到下,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凝聚著潔白無瑕的晶體,如披銀疊疊,似掛珠串串,山風拂盪,晶瑩耀眼,如進入了琉璃世界,似到了仙山瓊閣,令你目不暇接,又如同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夢幻之境.
⑼ 作文《偏關夏曰風景》
登泰山觀日出十餘歲時便知「有眼不識泰山」一詞,但至今仍是「有眼未識泰山」.對位居五嶽之首的泰山始終深存嚮往與崇敬之情,因而離開孔老夫子之家曲阜便滿懷不登泰山非好漢之志乘車直奔泰安市。為了能在日出之前登上泰山,凌晨兩點我們便乘車來到登泰山的始點——岱宗坊。雖然山下有電動纜車可乘,有人力滑竿可坐,但我還是選擇了徒步登山,藉以檢驗一下自己的體質與毅力。3點40分,正值黎明前的黑暗,夜色深沉,我隨著眾多遊人一起邁上了登山的第一個石階。起初,上山的路階要比想像中的平坦得多,人們走得都很快,有些人與我一樣邊走邊數著台階。路上很靜,除了夜風偶爾送來松濤之聲外,能聽到只有同行人登山的腳步聲、微微的喘息與竊竊的私語聲。過了壺天閣以後,山勢漸陡,回頭望去,遠處的泰安市萬家燈火,五彩繽紛。向上看,夜色中朦朧可見的泰山,像無邊無際的城牆橫在眼前,大有與地同大、與天齊高之感。走著走著,原來擁成幾個方陣同行的遊人漸漸拉開了距離,步輕腿快的竄到了前面,心跳腳軟的不斷停步喘歇。路邊上,抬滑竿的山裡人三三兩兩地散坐著,兩眼緊盯著那些一步三喘的登山人,大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勢。越往上,同行的人越稀疏,越顯得寂靜,此時此地不由讓人想起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詩句。氣喘之中早已忘記踏過的石階究竟有多少,問同行人也皆笑曰只知其累不知其許多了,無奈只好放棄數一數泰山到底有多少級台階的念頭。登至對松亭時,天色微明,雖有雲霧籠罩,但山勢仍依稀可辨,盡管山路更加險峻,好在已非「睜目盲行」,便再鼓起勇氣,直登南天門。站在門亭之下抬腕看錶:5點25分,從岱宗坊登至南天門耗時1小時45分。初秋的泰山充滿寒意,再加上登山之時汗透衣衫,被山風一吹不禁直打冷戰。好在善做生意的泰山後生在此開設了一個個專門承租棉大衣的鋪店,便不顧新舊,擠租了一件穿在身上隨人流登上了泰山的最高點——觀日峰。此時觀日峰的「觀日長廊」已密密麻麻地站滿了靜待日出的遊人,二、三千人十有八九身著草綠色仿棉軍大衣,面東而立,真像一支列隊待敵的「綠色軍團」。此時,眾人都懷著一個共同的心願——盼望那輪雖幾乎天天可見但在此地尚未見過的太陽早點躍出地平線。那種等待與企盼的焦急,絕不亞於在產房外踱步徘徊的父親急盼嬰兒哇哇墜地、母子平安時的心情。站在觀日峰,舉目四望周圍雲霧環繞的群峰,果然是「一覽眾山小」,遠山近嶺皆入眼低,彷彿唯我獨尊。遙望東方,天際中幾抹灰色的浮雲中露出薄紗般光潔、柔和的晨白,而且不斷升騰、擴大,上部漸漸泛出了淡淡的紅色,使剛才還很灰暗的雲霧變成了白色。隨著那紅色越來越深、范圍越來越大,把整個東方都變成濃濃的紅色。猛然,像是一雙巨手拉開了天邊上的帷幕,比紅色的雲霧更火紅、更光亮、更鮮艷的太陽露出了一條邊弧,並緩緩上升。四周的雲霧似乎忍受不了她那光茫的照射而淡化、隱退,而太陽則以更勃發的生機迅速上升,並很快掙脫雲霧的纏繞、夜色的擠壓而躍出地平線。不知是視覺的偏差還是光線反射的結果,在這輪巨大的「火球」躍出地平線的一剎那,圓弧的底部好似拖著一根系在地平線上的粗大紅線,隨著「火球」不斷上升,那根紅線也越來越細直至扯斷,使太陽終於露出了她圓圓的、紅紅的臉盤,光芒映紅了天地江河、映紅了山峰樹木、映紅了觀日峰上的你我他……。此時我領悟到為什麼人們都以能登上泰山觀日出為幸事與自豪,因為泰山日出的確是一幅難得賞見的絕妙圖畫。我在平原、在江邊、在湖畔曾數次觀賞過旭日東升,但與臨泰山絕頂觀日出東方,不論氣勢、色彩和心境都迥然不同,如果把在平原上、江湖邊觀賞到的日出比喻為溫柔多情的少女,那麼,在泰山觀賞到的日出就是婀娜多姿的天仙,其美、其艷、其妙你怎樣形容都不過分。觀罷日出奇景收眼四望,但見朝霞映照下的泰山,群峰起伏,雲霧如海,濤涌波浮,九曲十八盤的石階小路似戲水游龍,在峰巒間若隱若現。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南天門緩步下山,我這個走慣了平路坦途的人簡直比蹣跚學步的孩童強不了許多。登山之時,一是天黑路暗不知其險,二是逞一時之勇不覺其難,只恨不能「一步登天」早抵山頂。下山之際,陡峭如天梯的山路之險盡收眼底,險峻之處雖有鐵欄相護仍不免心虛冒汗。飽嘗了「上山容易下山難」的滋味,待一步一石階地挨至回馬嶺,一段舉目可望的路程已累得腳痛腿軟。喘歇中從幾個挑山工身上受到啟發,只見他們不論上下,行走的路線都是「之」字形——從山路石階的一側起步斜行上下,行走了十餘個台階就到了山路的另一側,再轉身仍斜行十餘個台階又到了山路的那一側。初見時不解其意但仿之一試,不但身體容易保持平衡,而且也沒有「挫腳」之痛,這一「偷」來之藝使下山之難容易了許多。歸途的路上,我還領略了泰山的另一景觀——碑刻。記不得一本什麼書中曾贊譽泰山碑刻為華夏名山之最,堪稱中國歷史長卷的縮影,早在夏商時代就有70多個君王到泰山封禪刻石立碑。果然,沿途石壁之上,從古到今,篆魏楷草字體各異的碑刻隨處可見,尤以玉皇頂為最,四周山石上凡可視可鑿之處舉目皆是,足有幾百幅之多,有的洋洋數百字,有的僅一、二字,內容多是形容、贊譽泰山之雄偉雋秀,也有的抒發登山之豪情意趣,百態千姿甚為壯觀。在岱宗坊候車返泰安時,聽到許多遊人在高談闊論登山之得失。有人抱怨自己登山是花錢買罪受,太不值。我不知這些人是不是「有眼不識泰山」?誠然,從岱宗坊一步一個石階地攀至觀日峰,九曲十八盤遙遙十餘公里,7000多級台階一步一個新高度累在必然。然而當你迎著颯颯山風,凝目注視旭日沖破黑暗撕裂雲霧噴薄而出之時;當你站在泰山之巔舉目遠眺把「崇山峻嶺幾多秀,雲鎖高峰水自流。黃河千里飄玉帶,一輪朝陽滾金球」的絕妙景色盡收眼底之時;當你佇立在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面前撫今追昔之時,你是否與我同感不虛此行!因為只有親臨泰山絕頂,方能領悟孔聖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才能真正釋透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絕句。泰山,不僅歷史悠久,景觀雄偉,而且文化燦爛。難怪凡夫俗子、平民百姓都對泰山那麼尊崇,因為雄偉的泰山無愧於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縮影。齊魯行,游蓬萊仙境,賞嶗山秀色,謁曲阜孔聖,登東岳泰山,令我更愛錦綉之中華蒼翠神州,也令我增知長識,飽飲情趣。啊,難忘齊魯地,不枉齊魯行!黃山登上一千八百多米的高處縱覽,山中奇峰匯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崢嶸崔嵬。青松在懸崖上爭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艷,煙雲在峰壑中彌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在這里匯聚,在這里升華,賦予它超凡脫俗的品質,塑造出它威武雄壯的氣概。在黃山的面前,時空變得狹小,滄桑變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驕子,獨領天下奇山的風騷。故而當之無愧地贏得「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黃山春光「山外春歸百卉闌,山中四月春初度。」黃山四月的平均氣溫為10℃,比三月份要升高5.6℃。這時,山麓已經芳草萋萋,野花艷人,秧苗茁壯,桃花落盡,山腰卻澗草猶短,杜鵑始華,桃花初開。大約需要推遲一個星期左右,那桃花峰迤邐十里的桃林,才枝枝獻麗,一片粉紅。那時,正像詩人王寅春遊此峰時所吟誦的:「河風吹初服,正值桃花時,花開十萬樹,峰似絳霞披。」正是春光明媚,助人游興。而在那時,黃山的高山峰頂,氣候尚寒,春意姍姍來遲,青草才抽芽,花卉才含蕊。但春的氣息已經來到了遊人中間。黃山春光是以嫵媚動人見長。全身著綠,青翠欲滴;萬花盛開,嬌艷無比;百鳥歡唱,悅耳怡情。春季,在通往黃山的公路兩旁,田野里滿目金黃的油菜花,山嶺上點點的映山紅,讓遊客還沒有到黃山,就已經陶醉於這自然的美景中了。 春季,是游覽黃山最佳的季節之一。黃山的夏盛夏的黃山,更有那看不見的飛瀑,數不清的流泉,特別在暴雨過後,黃山就成了水的世界,水為黃山譜寫了一曲曲激昂的樂章。夏日的雲海雖沒有秋冬雲海那樣沉著、渾厚,但也別有一番瀟灑、清麗。在雲霧的動靜之中,有時還可以看到絢麗的彩虹,如一座七色彩橋,架在兩峰之間。日落並不比日出遜色,火紅的晚霞為夏日的黃山披上一層燦爛的暮色,令人如痴如醉。夏之黃山,是一幅幅濃綠的畫,是一杯杯清涼甘甜的果汁,更是一曲曲跌宕起伏、婉轉悠揚的樂曲。元末清初歙縣人鮑深有《祥符寺避暑》詩雲》:「森森古木覆苔陰,四顧蒼山一徑深。六月長廊不知暑,飛泉終日響潮音。」黃山的秋季黃山的秋季,別有種種勝景。秋高氣清,白雲碧漢,丹楓似火,草深果黃。明歙人,曾授監察御史、河南巡撫的凌桐,做記游詩有句:「更有秋容寫不得,白雲碧漢映丹楓。」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因此贊賞黃山秋景:「楓林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綉。」黃山的秋天,還因為林茂色鮮,鳥語花香,生氣盎然。竟是「秋天裡的春天」。明代大學士許國(歙縣人,今歙縣縣城有許國石坊遺跡)年輕時曾經就讀於黃山的祥符寺,他作《秋日黃山游覽》詩雲:「秋落秋風里,行吟逸思饒。芙蓉欹水曲,苔蔓上牆腰。酒盞黃花近,天都碧漢遙。浮丘如有待,舉手願相招」。該詩將秋日的黃山寫得眾花爭艷、峰水相襯,堪與春色比高低,令常見的悲秋之情為之一掃。黃山的冬黃山霧凇,比任何地方更美、更奇、更絕。無愧於天下絕中之絕景。你若冬日游山,或許於某一個早晨推窗眺望,會突然發現窗外的景緻已經面目全非,成了一片銀色的世界。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棵棵樹木象叢叢珊瑚,令你疑惑,莫非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非也,這就是難得一求的霧凇!帶上拐杖,出戶登山,放眼四望,只見群峰錯列,松林密疊,一派銀裝素裹。黃山一改往日蔥蘢蒼翠的面目,到處一片潔白,天地渾然一色。從上到下,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凝聚著潔白無瑕的晶體,如披銀疊疊,似掛珠串串,山風拂盪,晶瑩耀眼,如進入了琉璃世界,似到了仙山瓊閣,令你目不暇接,又如同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夢幻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