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村的廢舊地膜很多,應該也算白色污染嗎,怎麼處理最好謝謝
農村廢舊地膜是典型的白色污染,雖然國家標准生產的地膜是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降解,但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是不可小覷的。
第一,國家應當建立廢舊農膜的強制使用回收制度,使廢舊農膜也得到回收利用,更重要的是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第二,農民在使用農膜過程中,按照愛護環境,愛護生態,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合理的使用,使現代科學帶給我們的方便效率充分發揮,及時回收清理廢舊農膜。以上意見非常不成熟,個人拙見。但看到有人這么關心生態環境,還是忍不住說上幾句,不妥之處請指正。
B. 廢舊農膜回收項目立項屬於哪個單位主管
(廢舊農膜回收做顆粒是那個部門項目
C. 廢舊地膜回收嗎
現在很少有回收廢舊地膜的了,原來回收廢舊地膜大多數是土法煉油,污染特別嚴重,加上這幾年查環保又非常嚴,見到用廢舊地膜煉油的從根鏟除,煉油設備一律沒收,還要罰款,所以沒人敢煉油了,響應的廢舊地膜也就沒有市場了。
D. 如何做好廢舊農膜回收的幾點啟示建議
撕碎-清洗-脫水
E. 我想搞個廢舊農膜回收加工的項目申報。具體申報流程怎麼弄,需要什麼材料。
這個注意不錯,不知道你對汽車回收塑料是否感興趣,我這(蘇州)有很多汽車拆解塑料
F. 地膜的防治與危害
一、殘留農膜對環境的危害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是對土壤環境的危害。土壤滲透是由於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層移動的現象。由於土壤中殘膜碎片改變或切斷土壤孔隙連續性,致使重力水移動時產生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動較為緩慢,從而使水分滲透量因農膜殘留量增加而減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導致地下水難下滲,引起土壤次生鹽鹼化等嚴重後果。另外,殘農 膜影響土壤物理性狀,抑製作物生長發育。農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這些高聚物難以分解,若長期滯留地里,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阻礙土壤水肥的運移,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正常土壤結構形成,最終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響農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導致作物減產。
2是對農作物的危害。由於殘膜影響和破壞了土壤理化性狀,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長發育困難。凡具有殘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響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作物株間施肥時,有大塊殘膜隔離則隔肥,影響肥效,致使產量下降。據兵團環境部門測定種子播在殘膜上,爛種率達6.92,爛芽率5.17,棉苗側根比正常減少4.8~7.6條,2~3片真葉期棉苗死亡1.19,子葉期棉苗死亡3.08,現蕾期推遲3~5天。株高降低6.7cm~12.9cm,有關調查資料表明,殘膜對玉米產量影響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每公頃有187.5Kg殘膜的土地,生產9420kg玉米,比無殘膜的對照田減產玉米909kg。減產率8.8。
3是對農村環境景觀的影響。由於回收殘膜的局限性,加上處理回收殘膜不徹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殘膜棄於田邊、地頭,大風刮過後,殘膜被吹至家前屋後、田間、樹梢、影響農村環境景觀,造成「視覺污染」。
4是對牲畜的危害。地面露頭的殘膜與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誤吃殘膜後,阻隔食道影響消化,甚至死亡。
總之,從地膜污染對環境和作物產量產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農田中殘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達到了能使作物減產的臨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經是一項十分緊迫而又有重要意義的工作。
二、防治農膜污染的幾點建議
要防治地膜污染應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原則,積極防治殘膜污染,主要通過清理和回收利用來減少污染,並依靠有利於回收利用的經濟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1是加強宣傳教育。防治地膜污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 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對地膜污染危害的長遠性、嚴重性,恢復困難性的認識,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覺性。
2是加快制定有關回收殘膜的經濟政策。要制定一些優惠政策以鼓勵回收、加工、利用廢舊地膜的企業的發展,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為了不增加政府負擔,同時體現「誰 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應要求地膜銷售部門和地膜消費者自 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業或個人要交納回收處理費,用於對回收利用者的補償。
3是建議制定殘膜殘留量標准。要制定必要的農田殘膜留量標准和殘膜留量超標准收費標准,使農田地膜污染早日納入法制管理軌道。
4是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所謂適期揭膜技術是指把作物收獲後揭膜改變為收獲前揭膜,篩選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體的揭膜時間最好選定為雨後初晴或早晨土壤濕潤時揭膜。地膜棉花應在頭水前揭膜。
適期揭膜有以下幾個優點: 第一,適期揭膜技術可縮短覆膜時間60~90天,所以地膜仍保持較好的韌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達到95以上。基本上消除農田土壤的殘膜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 第二,適期揭膜技術,由於提早揭膜能夠降低田間濕度,有利於抑製作物的病害,可減輕玉米紋枯病。 第三,適期揭膜技術有利於作物根系發育和增強土壤的透氣性。 第四,適期揭膜一般是在作物的生殖生長期前或生殖生長期間進行,這時作物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時揭膜有利於根系對水分的直接接收,有利於作物的生長。 第五,適期揭膜有利於作物後期田間管理,便於中耕除草,便於中後期作物追肥和雍蔸培土防倒伏。
總之適期揭膜技術不但能提高地膜回收率,節省回收地膜用 工,而且還能使作物增產。因此要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5是採取人工和機械回收相結合的措施,加大殘留地膜回收力度。除頭水前揭膜措施外,還可組織人力和勞力通過手工或耙子回收殘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種前及收獲後可採用地膜回收機回收也能得到較好的效果。如遼寧省農機化研究所研製的ISQ-20型地膜消除機,新疆麥蓋提縣研製出的環形滾動釘齒式殘膜清除機,推廣使用效果很好。
6是增加地膜韌性,以利殘膜回收。目前,農村普遍使用的農用地膜都為超薄膜,厚度為0.007cm易破碎,難回收。而國外及內地一些省市使用的地膜都較厚,兄弟省區使用的地膜厚度為0.015cm,它不易破碎,因而易回收。建議增加地膜厚度以增強地膜韌性利於殘膜回收。
7是研究開發新材料,尋找農膜替代品。實踐證明,研製出易降解,無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為聚乙烯農膜,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環境的污染。故應鼓勵開發無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農膜。目前,生物農膜強度不夠或成本較高而難以推廣,應進一步改進和優化生物農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推廣和應用。
8是優化耕作制度。進一步加強倒茬輪作制度,通過糧棉、菜棉輪作倒茬減少地膜單位面積平均覆蓋率,進而減輕殘膜 污染危害。 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可以達到增溫保墒而增產豐收的目的。同時,留在土壤中的殘膜也使耕地受到污染。長此下去,土壤物理性質變壞,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長困難,苗禾發育遲緩,造成減產。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殘膜長期堆積有可能完全破壞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使大片良田變為荒蕪的寸草不生的荒漠土地。所以,治理地膜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是地膜種植持續發展的關鍵。當前在可降解,無污染的地膜還沒有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情況下,適期揭膜技術是防治殘膜污染的有效措施。此技術提高回收率,防治地膜污染,保護耕地地力,因此,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大力推廣適期揭膜等地膜污染防治技術,減少殘膜留量,確保農業持續豐收。
G. 如何有效防止廢舊地膜的污染
廢舊的地膜應該怎樣處理才能有效的防止污染呢? 大家一塊分析一下:
殘膜的回收治理需要注重三個環節。一是地膜生產廠家應生產可降解塑料地膜,同時生產質量可靠、耐老化、厚度高於0.01毫米的地膜,使地膜覆蓋給農業生產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在地膜使用量增大的同時促進地膜生產企業的發展;二是推廣適期揭膜技術和膜側栽培技術,進行殘膜回收,減少污染,保證地膜覆蓋的持續發展;三是做好殘膜的再生利用,給殘膜回收帶來直接經濟效益。殘膜回收技術的發展及回收率的提高,反過來又可促進地膜生產。這三個環節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忽視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會破壞整個系統的平衡,帶來嚴重的後果。
1:研究開發新材料,尋找農膜替代品實踐證明,研製出易降解、無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為聚乙烯農膜,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形成土壤環境的污染。故應鼓勵開發無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農膜。目前,生物農膜強度不夠或成本較高而難以推廣,應進一步改進和優化生物農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於推廣應用。
2:採取人工和機械回收相結合的措施可組織人力和勞力通過手工或耙子回收殘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種前及收獲後採用地膜回收機回收也能得到較好的效果。
3:加快制定有關殘膜回收的經濟政策要制定一些優惠政策以鼓勵回收、加工、利用廢舊農膜的企業,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體現「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要求地膜銷售部門和地膜消費者自行回收利用。
4: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所謂適期揭膜技術是指把作物收獲後揭膜改變為收獲前揭膜,篩選出各種作物的揭膜期。具體的揭膜時間是選定為雨後初晴或早晨土壤濕潤時揭膜。
5:優化耕作制度進一步加強倒茬輪作制度,通過糧、菜、葯輪作倒茬減少地膜單位面積的平均覆蓋率,進而減輕殘膜的污染危害。
6:加強宣傳引導 防治廢舊農膜污染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對地膜污染危害的長遠性、嚴重性的認識,提高回收廢舊農膜的自覺性。目前大多數農民已經認識到殘留農膜的危害,開始主動清理收集,但處理的方式方法比較簡單,除了焚燒和填埋外,很少集中回收再利用。由於缺乏長效機制,加之地膜使用量大、污染面廣,仍有大量的地膜殘留在土地中,直接威脅著農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