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說課教案怎麼寫
怎樣寫教案——《教師教案怎麼寫》
一、課前系統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
(
1
)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
(
2
)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
作用。
(
3
)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
(
1
)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
(
2
)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
(
3
)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
(
1
)確定知識目標。
(
2
)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
3
)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A
、述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
行為主體——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老師,
人們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
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
一般在寫教學目
標的時候行為主體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須注意如一般可以採取以下的表達:
「通
過……學習,能說出……」
,
「通過……學習,能分析歸納……」
,
而不是「使學
生掌握……」
「教會學生……」等表述方式
行為條件——行為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
如
「通過
收集資料」
「通過觀看影片……」
「通過本課學習」
行為動詞——行為動詞必須是具體可測量、可評價的。如
知道、歸納、列舉、感
受、參加等等
表現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後產生的行為變化的最低表現水平,
用以評價學習表
現或學習結果達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寫的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教材第三目
(行為條件)
,
能夠背寫出
(行
為動詞)鴉片戰爭的起止時間(表現程度)
,了解(行為動詞)戰爭的經過和中
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現程度)
B
、敘述最好有不同層次
根據《標准》
,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差異性,按照教學內容,由低到高,由易
到難,
設計具有不同要求、
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
Ⅱ 講課比賽策劃書
給你一個在「172 校園 活動網」看到的策劃書,你看看。
一 活動主題:
為了豐富師范專學院學生的課堂活屬動,培養師范生上台講課能力,提高師范生技能。
二 活動目的:
作為一個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我們現在不僅要認真學習理論知識還要從相關實踐汲取營養, 為此我教師希望之星社團舉辦試講活動,讓師范學院的同學們從中積累經驗,為以後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 活動對象:
九江職業大學師范學院學生
四 策劃主辦單位:
九江職業大學師范學院教師希望之星社團
五 活動時間:
四月中旬
六 活動具體安排:
① 召開教星全體社員大會,商討試講活動的具體事項,並由三位社長全權負責相關事情,其他部長及 社員負責協助其工作。
② 把社團成員分為三組,每組分別去一零級 零九級 零七級宣傳 每組由一個社長負責。
③為了讓同學·擬定完整的備課筆記,且保證講課時···················································
Ⅲ 講課比賽的目的與意義
最大的積極作用是給教師以壓力和動力,使教師得到歷練,尤其是年輕教師可以盡早地成熟,更快地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課前。課前要研讀教學內容、准確把握重點難點、掌握學情(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查資料(書籍、光碟、網路等)、做課件、即備教材又備學生;請教老教師、聽別人講課、自己試講、反復修改教案。這個過程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以鍛煉信息檢索與利用、去粗存精為我所用的能力。課備得越好,課就會上得越好。備課精緻(包括預設),講課就成功了一半。
2.課中。即要按教案講,又要動態生成,隨機應變,因材施教,表現睿智。在評委及其他教師眾目睽睽之下,要盡顯自己的風采,包括表情、語言、體態、板書、教學步驟、電教手段、課堂控制、教學效果等。一個成功的教師,總是以出色的課堂教學起步的。
3.課後。課後評委專家要評課、反饋,還可能答分,從中可以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要虛心聽取,仔細記錄,認真照辦,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通過自我反思,使自己明確今後努力方向,為以後上課奠定良好的基礎。進步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獲得的。一節公開課的收獲可能要超過上一學期一年的課。可以說上好公開課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是教師成才的捷徑,所以上得越早越好,上得越多越受益
Ⅳ 說課大賽一等獎小學組《我是什麼》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我是什麼》是小學語文注題試用課本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常識性精讀課文,作者根據水的特點採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介紹了水的三態變化。課文共有五個自然段,作者抓住「水會變」這一顯著特點,圍繞「變」字展開,用第一人稱「我」代替水,對水的變化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其中運用了如「我在天空漂浮著,有時候穿白衣服,有時候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常常把紅紗披在身上」以此來形容水變成雲後的不同色彩。 而雲遇冷又變成了雨、雹子、雪。課文分別用「小水珠」、「小硬球」、「小白花」來描述雨、雹、雪的形態;用「落」、「打」、「飄」三個動詞來描述雨、雹、雪落到地面時的情景,描寫形象、確切、得體。水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形態和不同的動態,課文選用了「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等擬人手法,寫出了水在不同場合的不同動態,最後,寫了水與人類的關系。全文語言優美,想像豐富,把知識性、科學性融於趣味性之中。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單元的要求及一年級學生的心理、智力發展水平和知識儲備,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了解水的特徵、水的三態變化,了解水與人類、水與大自然的關系。
2、理解重點詞句,懂得課文中擬人化句子的含義。
3、能在課文中找出三對意思相反的詞,並基本懂得什麼叫反義詞。
4、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三、教學重難點
了解水的三態變化。
四、教學的關鍵
運用實驗、媒體、圖文結合。
五、教法和學法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遵循 的是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在應有的條件下,採取有效的媒體手段,使語言文字形象直觀,幫助學生理解文意。課堂結構應以讀練為主,由於一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學習方法的學習階段,還不能自覺達到深入理解課文的境界。因此,教師的導學在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
這篇課文的思想性是培養學生認識事物,了解事物,激發他們探索事物奧秘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注意學文與激情融為一體,尊重學生的主觀性,提倡發散思維。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一年級的學生以讀懂詞句為學習重點,以理解課文每個自然段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基於以上觀點及理論原則,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直觀演示,扣題引問
新課開始,請學生看老師做個小實驗,觀察水是如何變化的。然後,啟發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水變成汽跑掉的現象,激發興趣,推想結果。接著自由讀文。學生聯系自己的預習情況,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課文主要介紹了水的三態變化及水與人類、水與大自然的關系,並理清這些內容相應的自然段,在這里我用了扣題引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如:「我」在課文里指的是什麼?「我」變成了什麼?是怎麼變的?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把握重點,讀講課文
課文的一、二自然段寫了水的三態變化,這是課文要求學生理解的重點,我選取了逐段導讀的方法,根據啟發式的教學原則,利用問題啟發學生學習。如:水是怎樣變成汽的?汽遇冷又變成了什麼?引導學生將語言文字與直觀實際相結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的能力。
整個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重視指導學生朗讀,達到讀正確、讀流暢,讀出輕重緩急的朗讀效果,從而使課文的語言文字與學生的情感得以交流。
(三)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字、詞、句是構成「篇」的「血肉」,課文的自然段便成了建築「篇」的「骨架」,所以在教學中要特別強調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從水的動態,到水給人類造福,給人類帶來災害,可以採用電教與媒體相結合的辦法幫助教學,使學生理解「溫和」和「暴躁」這對反義詞的意思,並能在課文中找出另外兩對意思相反的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能力。
(四)檢查學習效果,訓練說話能力
教學最後安排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樂曲聲中朗讀課文,然後教師指導學生看板書設計,要求用自己的話說出水的三態變化,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Ⅳ 新入職的你,領導讓你策劃一場說課比賽,你會怎麼做
確定好什麼主題,哪些參賽人群,什麼時間地點進行比賽,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