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秦始皇的歷史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Ⅱ 關於秦始皇
秦始皇,名叫贏政,後滅六國,統一中國,稱始皇帝,是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兩千年來,對他的評價是很有爭議的,那麼秦始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
兒時歷難 少年成帝王
秦始皇的出生和他的父親子楚(又名異人)做人質有著直接的關系。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戰國末期,各國之間的爭斗異常激烈。秦是當時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聽取了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把進攻的矛頭先對准了鄰國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合。遵照當時的慣例,兩國互換人質以示真誠。秦國派到趙國的是秦始皇的父親子楚,因為他在秦國的地位並不很高。
子楚就是秦昭王的孫子,即太子安國君(秦始皇的爺爺)的兒子。子楚的母親夏姬不被安國君寵愛,子楚又在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中排在中間,不是長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選人質時便選中了他。
子楚在趙國很不得意,但呂不韋卻改變了他的命運。
呂不韋當時已經是一個富有的商人,他很會投機,見到了子楚便覺得他像個貴重的商品一樣奇貨可居,將來可以借他賺取功名利祿(這就是現在「奇貨可居」這個成語的來歷)。呂不韋很熟悉秦國的內幕,知道安國君雖然最寵愛華陽夫人,但她卻沒有兒子,便打定注意要讓華陽夫人過繼子楚為子,那麼以後在太子安國君即位後,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會利用特殊的政治資本賺來無數的錢財。
主意已定,呂不韋便付諸行動了。他拿出了1000金作為本錢,其中的500金送給子楚,讓他廣交朋友,500金則用來購買奇珍異寶,然後帶著去了秦國。他很精明,沒有直接去見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而是採取了更穩妥更有效的迂迴策略:去找華陽夫人的姐姐。呂不韋施展口才,說子楚如何賢達,如何聰慧,廣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雖然身處異鄉,但天天想念慈祥的安國君和賢惠的華陽夫人,還經常對他說「夫人就是子楚的上天」,有時到了深夜還思念得流淚。說到最後,見華陽夫人的姐姐被他的話打動了,便請她將禮物轉交給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接受了呂不韋替子楚交給她的禮物,又聽說了子楚對她和安國君的態度,便對子楚有了好感。
呂不韋又勸說華陽夫人的姐姐去游說華陽夫人,讓她盡早在眾公子中挑選一個好的作為自己的兒子,並立為儲君,那麼以後即使在秦昭王死後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子楚便是最合適的人選。呂不韋商人式的精明算計,正好是華陽夫人日夜耿耿於懷的心事,姐姐來了一提此事,正中下懷。於是,華陽夫人便利用安國君的寵愛,說服他立子楚為繼承人。
事情辦成了,子楚的處境和地位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給了子楚足夠的錢財,還讓呂不韋做他的師長,扶助子楚。
從此,呂不韋便長住在了邯鄲,和子楚一起廣交天下賓客,等待回國做太子、准備以後繼承王位的那一天早點到來。
為了更好地籠絡子楚,呂不韋還給子楚送去一個擅長歌舞的美女,因為是在趙國的都城,所以歷史上稱她為趙姬。後來,趙姬給子楚生下一子,這就是秦始皇。開始他姓趙,因為出生在趙國。因為是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後來就改為政。等到回到了秦國,才改成了國姓嬴。
秦始皇剛出生,秦國和趙國便由盟友變成了敵人。第二年,趙國在秦國圍攻時想殺死子楚,結果子楚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重金賄賂了守城門的官員,逃出了邯鄲城。秦始皇和母親在外祖母家的掩護下,逃過了殺身之禍。
六年後,公元前215年,秦昭王死,安國君即位,這就是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立為王後,太子就是子楚。此時,秦國和趙國的關系也恢復到以前的友好狀態,秦始皇和母親得以回到秦國。安國君在位時間很短,先是為父親服喪一年,正式即位後僅僅三天便死了。子楚即位,就是秦莊襄王。剛即位,便讓呂不韋做了相國,還封為文信侯。但子楚在位時間也不長,僅三年便死去了。公元前247年,剛13歲的贏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因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呂不韋和趙太後之手。
勵精圖治 十年滅六國
贏政做了秦王之後,呂不韋的權勢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稱號,他食封大邑萬戶,還擁有上萬名家僮,財富巨萬。同時,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他又召集很多的門客,讓他們搜集史料,最後輯成了《呂氏春秋》。
趙太後在先前被呂不韋送給子楚之前和呂不韋很要好,現在雖然地位尊貴,但子楚已經死去,守寡時間一長,便和呂不韋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此時,秦始皇已經長大,呂不韋也害怕她和太後私通的事被發覺,引來殺身之禍,於是便給趙太後找了個替身,這就是嫪毐,讓他冒充宦官進宮,在凈身時趙太後買通了執行的人,讓這個假宦官進去供趙太後享樂。
這樣,在秦始皇的身邊有了兩個對他政權構成威脅的人,一個是呂不韋,一個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秦始皇滿二十一歲,依照秦國的舊制,第二年要舉行加冠禮,然後就可以親政了。而呂不韋和嫪毐卻在此時向他示威:呂不韋公開拿出了《呂氏春秋》,嫪毐則依仗趙太後的勢力,私自分土封侯。秦始皇在挑釁面前不動聲色,而是按計劃舉行了加冠禮,而嫪毐卻等不及了,他想乘機叛亂,殺掉秦始皇,結果被早有防備的秦始皇平息,自己被捉,最後處以車裂酷刑,誅滅三族。他的同黨被誅殺的有二十多人,牽連的多達四千多家。趙太後和嫪毐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趙太後則被軟禁起來,經過群臣的勸說,秦始皇親自把母親接回咸陽。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呂不韋的相國,趕出咸陽,讓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陽。兩年後,秦始皇為了避免呂不韋和其他國家串通作亂,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卻能封土洛陽,食邑十萬?你和秦國又有什麼親緣,卻得到仲父的稱號?你快給我滾到西蜀去吧!」呂不韋知道自己去也是最後難免一死,乾脆服毒自殺了。
對自己政權的威脅都清除了,秦始皇便開始對東方的六國採取了軍事行動。他繼承了祖輩的基業,而且發揚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乾的文臣武將,文臣如謀士李斯和尉繚,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秦始皇繼續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最先滅掉的是韓國,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三年後,秦國俘虜了韓王,滅掉了韓國。
然後秦國攻打趙國,俘虜了趙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縣),稱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趙最後滅亡。
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敗了燕、代聯軍。攻佔了燕國都城薊城(今北京)。燕王向遼東方向出逃。後來,燕王只得殺死了曾經派荊軻刺殺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秦軍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國最後的一個王——喜被俘獲,燕國也被滅了。同時,魏國也被秦軍滅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國的秦軍因為兵力太少,被楚軍打敗。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了六十萬重兵,結果,王翦用了三年時間,終於拿下了楚國。
最後滅掉的是齊國。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國一樣。因此,齊國沒有做任何戰爭准備。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國都被滅掉後,齊國這才派兵准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秦國大將王賁在最終滅掉燕國後,領兵大舉南下,一戰俘獲了齊王。至此,秦滅六國,十年統一了中國。
政治改革 建大秦帝國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變了歷來的帝王稱號。他讓大臣們討論他的稱號,有的主張用"帝",有的主張用"皇",這主要來自遠古的傳說三皇和五帝。結果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最後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由皇帝來掌握全國的政權,不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後諸侯各自獨立,中央無法控制,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對名稱也做了規定: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皇帝的印信專門用玉做成,叫做玉璽。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璽。同時,皇帝的妻子稱"皇後",父親稱"太上皇",母親稱"皇太後"。
秦始皇為了將大權集於一身,每天都日理萬機,白天審理案子,晚上還要批閱公文,而且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當時是120斤,相當於現在的60斤。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詔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轉交給丞相去執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負責傳達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衛;衛尉,就是宮廷的警衛首領,負責皇帝住所的日常守衛;太僕,主要工作是負責侍從皇帝,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事務,負責審理重案要案;典客,負責國家的外交事務,同時負責內部少數民族的事務;宗正則是專門管理皇室事務的官員;治粟內史,管理中央財政,並負責全國的稅收工作;少府是皇帝個人的財政官員,管理歸皇帝私有的山澤湖泊和宮廷手工業。
在地方,加強君主集權的重要措施是實行了郡縣制。這是地方政治體制的歷史性變化,代替了原來的分封制。在討論時,李斯反對分封制,周朝因為分封制,將子弟封到各地為王,幾代之後,關系就疏遠了,不可能像原來那樣團結,致使周朝分崩離析。天子無法控制,徒有其名。應該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裡。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裡。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 的長官有兩個名稱,一是縣令(萬戶以上),一是縣長(萬戶以下)。縣以下依次是鄉、亭、里、什、伍,是一種准軍事化的管理體制,基層百姓五家為一個單位,由伍長負責。什則由十家組成,由什長負責。
秦朝對於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對於官吏要求很嚴,必須通曉法律,但也給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學習也向官吏請教,即"以吏為師"。
除了政治體制改革外,秦始皇還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集權統治。
第一,修造長城。秦始皇下令將原來六國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長城拆毀,然後統一修造抵禦北面匈奴的長城。秦的長城西起隴西的林洮(現在的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現在大同江一帶),東西長達萬里。第二,沒收天下的兵器,然後熔化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銅人,每個有24萬斤,防止天下人作亂。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陽為中心,共修成三條,一條向北通到了內蒙,叫做直道。一條通向東面的河北和山東,直到海邊。一條向南,通兩湖和江蘇。弛道寬達五十步,兩旁每三丈遠就種一棵青松樹。弛道的建立,大大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間,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政令的及時傳達。第四,為了根絕先前六國後裔的反叛行動,秦始皇將後裔貴族們連同富豪一塊遷到了咸陽,這樣便於監視,同時也繁榮了都城的經濟。
同時,秦始皇還改革並統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漢字也得到了統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秦時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現在的嶺南地區,秦還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焚書坑儒 苛政猛於虎
秦始皇由於實行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紛紛指責秦始皇。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張嚴厲鎮壓這些膽大妄為的士人,他給秦始皇寫了一封奏疏,要求進行焚書。即除了《秦記》之外的所有史書一律燒毀,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書和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一燒毀。敢再違抗命令,議論政事的人一律處死。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數史書之外,其他的最後只留下了關於農業、卜筮和醫葯的書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見,下令全國進行焚書,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樣是秦朝暴政的集中體現。
只燒掉書籍並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對秦始皇的暴政怨憤異常,對他不利的言論遍布天下。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國各地追查,最後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塊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因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後人稱為「坑儒」。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無法抹去的一大污點,極大地抵消了他統一全國的歷史功績。
不僅是焚書坑儒,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導致民怨沸騰。
秦始皇很喜歡六國華麗的宮殿,所以,每當滅掉一個國家,他都要讓人將宮殿的圖畫下來,然後在咸陽照樣仿造。等全國統一了,他還曾經想造一個最大的苑囿,西起雍、陳倉(現在陝西鳳翔和寶雞地區),東面延伸到函谷關(現在河南靈寶),長達千里。最後被秦始皇的侍從、侏儒優旃(音沾)勸止。優旃對秦始皇說:「這樣可太好了,有了這么遼闊的皇苑,我們可以多放養些猛獸,如果六國的後裔有人敢從東方進攻,就把這些猛獸趕出去將他們嚇跑。」秦始皇一聽,不禁大笑,於是就打消了建這個巨大苑囿的打算。
最大的苑囿沒有建成,但秦始皇卻建了其他很多的宮殿,單單咸陽的周圍就建有宮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宮在關外有四百多座,關內三百多座。在這些宮殿中,最大最有名的還是阿房宮。因為在秦末已經被項羽燒毀,所以其規模究竟有多大,現在無法估計,但根據歷史記載,光阿房宮的前殿的東西就寬達五百步,大約相當於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當於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門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來防止人帶兵器行刺。在殿門前排列著十二個銅人,即用沒收民間兵器熔鑄而成的那十二個銅人。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時,阿房宮還沒有建成,這個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調用民工七十萬人。另一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驪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萬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長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發,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達三萬之多,男子征發不足使用,有時還要征發女子。秦朝因為實行法治,反對儒家思想,沒有像後來那樣限制婦女從事公眾活動。儒家主張和長輩同住,以便盡孝,秦則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這樣國家可以按照戶數多收賦稅。
苛捐雜稅,加上嚴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熱,由於原來的秦國變法,被東面其他國家稱為「虎狼之國」,現在統一後,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國」。人民動不動就觸犯了法律,處罰也相當嚴厲,特別是當時的野蠻的肉刑制度,常將犯人的腳砍斷,造成大量的殘廢人。原來百姓渴望統一,結束無休止的戰爭,是想從此過上安寧的日子,現在秦的暴政讓他們失望至極,秦的民心喪失是它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曾經勸說過秦始皇:「現在天下剛剛安定,但遠處的民眾還沒有徹底安定,士人們現在也都在推崇儒家的主張。父皇這樣用嚴酷法律治理天下,兒臣擔心會令天下不穩。希望父皇能認真考慮,改變政策,安定人心。」秦始皇聽不進扶蘇的話,反而斥責扶蘇多事。最後,秦始皇將扶蘇派到北面邊境的軍隊里做監軍,和大將蒙恬一起抵禦匈奴。
秦始皇不聽勸告,仍在一意孤行,秦在民眾的詛咒下氣數將盡。楚國舊地的民謠中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在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三十六年,在秦的東郡(現在河南濮陽)有一塊隕石墜落,於是有人便趁機在上面刻了詛咒秦的一句話:「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消息,火冒三丈,派御史嚴厲追查刻字的人,但最終也沒有查出來。御史便將附近的住戶全部處死,又將刻有字的隕石毀壞。但這絲毫不能挽救秦朝滅亡的命運。
向東求仙 壽終卻歸西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後,雖然希望皇位能萬世萬代地傳下去,但他自己還是想長生不老,於是就千方百計地尋求仙丹妙葯,因此,在統一全國之後,秦始皇經常出巡,這樣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沒有想到,他的性命就壞在了為了求仙丹的出巡路上。
在統一的第二年,秦始皇曾經出巡過北面,當時主要是為了抵禦匈奴,鼓舞士氣。他全國性的出巡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統一全國後的第三年,在第四次,秦始皇死在了出巡迴來的路上。
現在,許多地方還存有秦始皇出巡時留下石刻,如著名的泰山上的石刻,這些石刻主要是為秦始皇歌功頌德,宣傳自己統一國家、進行各項改革的歷史功績。
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葯,秦始皇的出巡總是到海邊去,因為他聽說神仙總是在海邊出現。到碣石(現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現在山東成山角)兩次,到琅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傳說是神仙常來登陸的地點。每到一個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葯,著名的徐福東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現在日本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一代天皇。
到了公元前的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開始了他的死亡之巡。他率領大隊人馬,從都城咸陽出發,直奔南方的雲夢(現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區),並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著,乘船東進,在丹陽(現在安徽當塗)上岸,到了錢塘(現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會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後刻石於會稽山。下山後,從吳中(現在江蘇吳縣)北上,繼續他的求仙之旅。為了能見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著海邊北上,但總是一無所獲,最後,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沒想到在平原津(現在山東平原縣)就一病不起。
隨行的趙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時日不多,但因為秦始皇忌諱說「死」字,所以沒有人敢向他問身後的國事如何安排。隨著病情越來越重,秦始皇也意識到生命到了極限,便留下了遺詔,要長子扶蘇奔赴咸陽主辦喪禮,並繼承皇位。詔書放在任中車府令的趙高那裡,還沒有等詔書送出,秦始皇便在公元前210年的七月暑熱季節,在沙丘平台(現在河北廣宗境內)病死了。
秦始皇死時僅五十歲,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稱皇帝十二年,總共三十七年。
為了防止秦始皇的兒子們爭奪皇位而導致天下大亂,李斯封鎖了消息,將秦始皇的屍首放在車里繼續向咸陽趕路,但熱天中屍體開始腐爛,散發出臭氣,為了掩蓋,李斯讓每輛車上都裝一石鮑魚,用魚臭掩蓋屍體的腐臭。
趙高比李斯奸詐,他為了自己專權,竟借扶蘇不喜歡李斯的事實來蠱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詔書,讓胡亥繼承了皇位。同時假造聖旨讓扶蘇自盡。胡亥即位後就是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驪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樣。皇帝原來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後來,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樣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規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無上的皇帝陵墓總是超過這個高度。至於百姓的墓,不但要稱為「墳」,還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則就是觸犯法律,要受處罰。其他大臣們的墳墓也有規格限制,不能隨便超越。
秦始皇的驪山墓建得很豪華,因為墓室很深,有泉水滲進,為了阻止泉水,便用銅汁澆鑄。墓頂則用無數珠寶鑲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樣子,底部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的樣子。墓室里還有文武百官排列兩邊。一切都仿照在世時的樣子。為了防止偷盜破壞,墓中遍設機關,如有人進入,弓箭會自動發射。
秦始皇的陵墓就在陝西臨潼縣的東面五公里遠的下河村附近,經過測量,墓高55.5米,周長2公里。
秦二世即位後,殘暴的統治不在其父親之下,僅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趙高所殺,秦的江山也在風雨中分崩離析,秦始皇想傳到千代萬代的王朝僅到二世便結束了,這真應了那句話「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
第一個稱皇帝的人——秦始皇嬴政
皇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領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兩字,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之義, 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後確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謂始皇帝也。
秦始皇,名嬴政。他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 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童年卻是很不幸的。他的父親異人是秦國的公子,異人雖然生在國王之家,但從小就被派往和秦國敵對的趙國,當了一名「質子」。 而嬴政正是在趙國出生的,在趙國過了9年孤獨的生活。他的童年生活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他在統一六國後採取得種種引人爭議的措施,和他的個人經歷也有很大的關系。
二千多年來秦始皇被大多人視為暴君,人們批評他焚書坑儒、修長城、廣建宮室,大興土木;然而亦有人贊揚他為「千古一帝」,肯定他開統一之局、統一度量衡、奠定中華版圖之貢獻。那麼,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這個其實是你從怎樣的角度去評價他。角度不同評價自然不同,所以才有兩個不同的秦始皇。
其實,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肯定「人」的性格是立體的,即是說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論,評價秦始皇也一樣。我們常說秦皇修長城、建宮室,勞民傷財,然而在秦代那個時代,建築技術不發達,要建一個如長城般的軍事防線,不動用大量民力,行嗎?雖然為人民帶來痛苦,但卻為秦代建成了堅固的防線,抵禦匈奴的入侵,也為後來的歷代提供了基礎,這不可以說是功嗎?
而秦始皇的其他所作所為,如並天下、稱皇帝、廢封建、置郡縣、銷兵器、遷富豪、夷險阻、征百越、逐匈奴、通溝渠、車同軌、書同文、一法度等等措施,對於全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中國版圖之確立、中國民族之從傳承,是有重大之影響的,這方面他可稱為「千古一帝」。可是,秦始皇的專制獨裁、橫征暴斂、嚴刑峻法,不僅使秦朝在統一中國後只歷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君主極權統治,使中國老百姓長期過著難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對於秦始皇作為「暴君」的這一面,則不應隨便為之辯解。
由此可見,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專制獨裁的「暴君」正好印證人性是立體的事實。所以評一個歷史人物不偏於一面,應多角度探討,才能還歷史人物真面目。
Ⅲ 保護秦始皇兵馬俑的廣告詞
它,經歷了2000年的風雨滄桑,我們還有多少個這樣年代久遠的文物,珍惜兵馬俑,等於珍惜文化。
Ⅳ 西安「秦始皇」拍抗疫宣傳片,稱坑裡兄弟都帶好口罩,你怎麼看
我覺得這點非常好,因為這其實是一種通過幽默的方式來反映疫情的嚴重的手段。他這么派的目的是想告訴大家,現在疫情情況還是很嚴峻,不能放鬆,因為經過一年來的時間,還有2020年下半年之後疫情整體情況較好,所以大家會有放鬆的情況。因為如果放鬆了就可能出現疫情抬頭反彈,那麼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重新重視起來就需要抓起一個亮點,所以就有了現在這部西安秦始皇抗疫宣傳片。通過疫情已經傳到地下來提醒大家要重新警惕起來,特別是現在春運期間更加需要的重視。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每個兵馬俑都戴上口罩,而秦始皇也戴上口罩,拿著刀劍穿著盔甲出現在古代的戰場裡面,這樣的畫面是不是令人忍俊不已,但是就是這樣的忍俊不已,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因為只有聲入人心的畫面,才能讓眾人記得現在抗疫形勢還是非常嚴重的,不能放鬆警惕,要時刻保持警惕的心理出入,公共場合和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戴口罩,我們的秦始皇還有兵馬俑都做了很好的示範。
Ⅳ 秦始皇介紹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朝的開國皇帝。姓趙氏(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史記·秦本紀》)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漢民族的實際肇始人,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編輯本段]【始皇帝年表】
公元前221庚辰 二十六年—前220 辛巳 二十七年—前219 壬午 二十八年—前218 癸未 二十九年—前217 甲申 三十年—前216 乙酉 三十一年—前215 丙戌 三十二年—前214 丁亥 三十三年—前213 戊子 三十四年—前212 己丑 三十五年—前211 庚寅 三十六年—前210 辛卯 三十七年
[編輯本段]【人物身世】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原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已懷孕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莊襄王),後來趙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作為一個並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趙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國,並認華陽夫人為母,經過多次政治斗爭終於獲得了華陽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趙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里的政治生涯。
對於秦始皇來說,最熟悉的女性莫過於母親了。在秦始皇4歲的時候,父親異人將他們母子作為人質留在了趙國。母親趙姬曾是呂不韋的姬妾,所以「兩個父親」的傳言一直伴隨趙政的成長,再加上趙國人的唾棄、鄙視都讓年幼的秦始皇對母親———這個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充滿了愛與恨的復雜感受。
秦始皇與母親相依為命。從出生在趙國一直到10歲,這個階段正好是一個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他無法發展出對遠在秦國父親形象的認同,也無法發展出對母親形象的認同,更無法發展出對仲父———呂不韋這個也許是親生父親形象的認同。這些復雜的狀況造成了秦始皇復雜的心理感受。他必須依靠唯一的女性———母親才能生存下來,他卻又鄙視和討厭自己母親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造成了他幼年心靈巨大的創傷。所有的這些創傷帶來的不良情緒都會投射到母親———這個唯一的女性身上。
[編輯本段]【登上王位】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趙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邦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秦始皇嬴政父。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始皇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想離開太後,又怕太後怨恨,所以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後,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鬍子就進宮了。秦始皇日漸長大,於是他們就騙秦始皇,說太後寢宮風水不好,應搬離這里。秦始皇信以為真,於是他們搬到離秦始皇遠的地方,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在太後的幫助下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是繼呂不韋後又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嫪毐難免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後對一個大臣斥責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這個大臣聽後很生氣,並且暗中找了個機會告訴秦始皇。嫪毐慌了,准備叛亂。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秦王御璽及太後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始皇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咸陽宮,那裡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秦始皇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其後,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
[編輯本段]【秦奪九鼎】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一直受許多國家所保護,由九州上貢的鐵所制。夏、商、周是奉為國寶,擁有九鼎者就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 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趙國邯鄲的秦軍,繼續向韓,趙發動攻勢。值此之際,東方各國又發動聯合抗秦。在韓、趙等國的影響與脅迫下,不識時務的西周公也捲入這次活動。聯軍打著周王的旗號,合縱抗秦。昭王大怒。秦國早就想在地圖上抹去西周,盡快掃除統一天下的一個障礙。西周參與反秦,正好給秦國出兵以口實。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封於梁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國除,置九鼎於咸陽(途中一鼎落於泗水,所以秦國只得到8鼎,但習慣上仍稱九鼎)。自次年起(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紀年。公元前255年,九鼎遷秦,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
[編輯本段]【統一六國】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合縱連橫[1]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前秦統一形勢圖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總方針
秦王政親政後,聽取李斯進獻的滅六國的建議,著手規劃統一六國的大業。其總的戰略方針,是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去魏,南取韓,然後再進取燕、楚、齊。
滅韓國
秦王政首先選擇的攻擊目標為趙國。因為,趙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強,是秦國走向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但是,趙國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秦軍屢次進攻趙國均被趙國擊退。在用主力進攻趙國的同時,秦對韓採取扶植親秦勢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騰對韓國了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於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滅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相持了一年。在緊要關頭,秦國使出殺手鐧—離間計。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布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據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並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殺死李牧,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此後,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略地,痛擊趙軍。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軍攻破邯鄲,這座名城落入秦國之手。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獻出趙國的地圖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夥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縣),自立為王。後秦軍在公元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
滅燕國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國君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系,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余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滅魏國
公元前231年,魏景閔王迫於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進獻出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王政正調集兵力准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獻地。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的當口,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3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滅楚國
南方大國楚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但是,楚國的內政一直不振,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成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離析。就在楚國發生內亂的時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餘個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就要開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後又派大將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王翦入楚境後,並未馬上發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痹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這樣,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鬥志漸漸鬆懈,加上糧草不足,准備東歸。楚軍一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秦軍一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並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帥項燕。接著,秦軍攻佔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時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並入秦的版圖。
滅齊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最後一個: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比較強大的一個。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差點亡國,之後,齊國一直沒有復強。而且,此時的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母親健在時,他依賴母親;母親臨終前,他還死皮賴臉地要母親寫下可以輔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齊王建十六年),剛毅不屈的君王後逝世,後勝任宰相。秦國迅速展開收買內應的活動,向後勝饋贈大量的黃金、玉器。後勝得了秦國的好處,就派出大批賓客相繼赴秦。秦國又對他們大肆賄賂,送給金錢、珍寶,讓他們回齊國充當內應。這批人從秦國回來後,就積極地製造親秦的輿論。他們說齊王建應西去朝秦,以表歸順,又說齊秦是姻親,根本不用備戰抗秦,也不要幫助三晉、燕、楚攻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至此,秦國走完了削平群雄、統一六國的最後一程。
Ⅵ 關於秦始皇的電視劇
播,該劇由丁黑執導,張建偉編劇,寧靜、張博、邢佳棟、沈佳妮等主演。其為大秦帝國系列的第三部,講述了秦昭襄王嬴稷在宣太後、范睢等人的輔佐下,弱六國、納九鼎,雄傲中原的故事。
「所有的堅持、努力和天賦,都是在等待變化來臨的那一天。」
秦國一步一步從一個受到其他國家欺凌的小國變成一個兼並各國的強國;秦昭王大半輩子都活在母親的強勢中,不得解脫,但他仍舊一步一步真正走上「帝王之位」。秦國戴上了王冠,秦昭王也戴上了王冠!
Ⅶ 秦始皇的生平簡歷
咋說呢,我們現在了解的秦始皇都是由後人根據一些歷史資料撰寫的,而這些資料的真實性已經無從考究,他這一生也算不上霸氣,哪怕他不上位,哪怕繼承皇位的是公子徯,估計也一樣能夠統一六國,不過不一定會建立帝制,很有可能會再次回到分封制的社會。
秦國之所以強大, 與商鞅變法有很大的關系,而商鞅最終也沒有善終,最後被下一任秦王殺了。他繼位以後逼死了呂不韋、平了嫪毐叛黨,後來統一六國以後,自己當了皇帝,據說還自稱「始皇帝」,這也是後世人稱其為「秦始皇」的原因。他統一六國以後,廢除了分封制,以郡縣制代替,並且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但同時也開始了進行了文化上的統一,比如焚書坑儒;但也做了一些好事,比如修建長城,修築靈渠等;而到了晚年,為了求不死葯,開始苛政虐民,扼殺民智,而這也為秦朝的覆滅留下了隱患,之後秦始皇東巡的時候駕崩於邢台沙丘。
Ⅷ 秦始皇一生的主要事跡
開創帝制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滅六國後,以王號不足以顯其業,乃稱皇帝。並繼續執行孝公變法以來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強君主專制,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由軍功而上升起來的貴族。
秦帝國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維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變「王有」為「國有」。秦始皇於前216年命令全國農民自報佔有田地的實際數額,以便徵收賦稅。又實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軍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
度同制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很不一致。秦統一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稱下幣,統一為圓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改幣制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
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促進民族交流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注意到對西南、東南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從而加強了以華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
在統一以後,就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吏,使之成為秦國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加強中原和西南地區的聯系,曾由常頞主持開辟一條五尺寬的棧道,貫通南北。
巡遊求仙
秦始皇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前219—前215)連續到東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邊等地巡遊,所到之處,無不刻石頌其功德。
到了後期,秦始皇迷戀長生不死之術,篤信命數。又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不死之葯」,服後便可「長生不老」。秦始皇想成為「長生不老」的神仙。有些怪迂苟合之徒,如盧生、韓終、徐福、侯生,都投奔秦朝。
焚書坑儒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又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等仙人蹤跡,後來又使韓佟、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葯。對於秦始皇這種行為,也有儒生表示勸諫的,博士齊人淳於越建議始皇仍實行分封宗室子弟為諸侯的政策,始皇交給臣下討論。
丞相李斯反對。李斯的奏議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書禁書,規定史書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論》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準保存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願學法令,則以吏為師。
(8)秦始皇宣傳擴展閱讀:
盡管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去。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在西方,人們常把秦始皇與羅馬帝王愷撒相提並論。大體說來,羅馬帝國與秦統治時期的人口、面積差不太多。但比羅馬帝國統治時間短,愷撒死後,帝國分崩離析。
秦朝則不然,這是秦始皇獨具影響的原因。因此在任何一個世界傑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幾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