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曾國藩宣傳

曾國藩宣傳

發布時間:2021-10-08 12:17:32

『壹』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的簡介!

1、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2、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3、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4、張之洞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時為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1)曾國藩宣傳擴展閱讀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都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的代表,洋務派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主要宗旨,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原則,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親王奕欣、瓜爾佳·文祥為代表的滿族宗親貴族官員。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隨之破產。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

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在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化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貳』 這么多名人推崇曾國藩,但為什麼很少有關於曾國藩的影視作品呢

曾國藩這樣一個人生經歷足夠驚險刺激、成就足夠耀眼奪目、思想足夠借鑒思索的清代著名人物,似乎應該是現代影視作品熱捧的對象,為何實際卻受到冷遇?主要是因為以曾國藩為主角的影視作品很難過得了政治、市場、評判這三關。

在中國國情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影視作品從立項、創作到發行播映都會涉及到監管者、投資者、創作者、發行者、消費者等有關各方,程序繁多,過程復雜,利益糾結。

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是很少有人去做的。

因此,要想讓曾國藩的形象在影視作品海報中出現於C位,時間還有得等。

『叄』 中國最後半個聖人曾國藩在立德立言上有哪些成就

曾國藩是一個了不起的棟梁之才,他的政治、軍事思想影響了幾代人,並在學術著述上也很有成就,他不是一個人們認為的小人,把他稱半個聖人,一點也不為過。一為清臣,雖時代不同,而相似之處卻也太多。如,同為治亂的書生、為朝廷重臣、為流芳的名臣,同樣在儒家理論上有所建樹,也就是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上,他們皆立大旗。孔王二人弟子眾多不斷推廣宣傳才鑄就了二人在中國歷史上的聖人地位,因此曾國藩半個聖人是歷史的公認也是史學家對他最好的定位,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指道德操守,「立功」指事功業績,「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見形諸語言文字,著書立說,傳於後世。

『肆』 曾國藩的梁啟超親戚關系

一、沒有是親戚關系。網上傳曾國藩有個兒子叫曾紀鴻,他的女婿叫梁啟超。是不對的。
曾紀鴻為曾國藩次子,曾紀鴻只有一個女兒曾廣珊,嫁與俞明頤(補江西吉南贛寧道,民國後曾任商務印書館董事)。
從梁啟超角度來說,妻李惠仙,為禮部尚書李端的堂妹;妾王桂荃,本為其妻李惠仙的侍女。從兩方面角度來說這條關系說法也是錯誤的。
二、兩人簡介:
1、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
2、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伍』 曾國藩的政治思想

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的政治思想

「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這是晚清文化名人章太炎對曾國藩的評價。這說明了曾國藩復雜的一生。歷來人們對他的評價都是毀譽參半,有的將之譽為晚清「中興名臣」,有的則予之「封建衛道士」、「劊子手」的帽子。事實上,從某些單獨的方面來說都不為過,只是沒有全面客觀地給予評價而已。

在對待太平天國運動的問題上,多數人認為曾國藩是鎮壓人民革命的劊子手,並贈予他「曾剃頭」的綽號來形容他殺人如剃頭的殘忍與嚴酷。這一點確為事實。他宣稱「亂世用重典」,指示官吏「捕人要多,殺人要快」,「不必拘守常例」,俘獲太平軍官兵「一律斬剃無遺」。即便是他自己至晚年對自己一生「以殺人為業」也深有感慨,他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說:「爾等長大之後,切不可涉功兵間,此事難於見功,易於造孽。余久處行間,日日如坐針氈。」但是這也並不能完全掩蓋曾國藩的某些政治思想,他的吏治用人,治學修身,創辦洋務等各個積極的方面。事實上,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的政治思想並不完全是對人民革命運動的仇視,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並且隨著時勢的發展而變化著。

馮友蘭先生認為,曾國藩與太平天國的斗爭,實質上是東西兩種文化的沖突,兩種不同宗教信仰的沖突。曾國藩是個道學家,他以宋明道學理論為指導,以封建政權為依託,以湘軍為武裝力量,對抗以基督教為教義,神權政治為依託,以太平軍為武裝力量的洪秀全,則完全屬於兩種不同文化形態的沖突。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農民革命運動,它有著不可泯滅的歷史功績,它激勵著中國人民再接再厲地向封建主義和外國侵略勢力進行英勇頑強的沖擊,從而為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基礎。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如馮友蘭先生所說,太平天國革命是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沖擊,但是這種主張「神權政治」的西方文化並不能算是社會的進步,反而是落後了好幾百年的。

首先,在運動方法上,太平天國實行極左政策。百姓沒有私有財產,所有財產一律上繳「聖庫」,實行義務兵役制,甚至喪失人倫的別男女,男女不通婚,夫妻不同房,這是在中國歷朝歷代乃至世界都是罕見的。

其次,太平天國起義的發展過程並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期望,太平天國起義的初始口號是「上帝」,「天國降臨」,這是西方早已落伍的神權政治,而且起義軍蓬勃發展起來之後,洪秀全等起義領袖沒有進一步提出滿足廣大人民期望的政治綱領,集中體現在土地政策、賦稅政策上的思想局限。即使到定都南京之後所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仍是虛而無實的東西,並沒有實際解決農民與土地、農民與富紳的矛盾關系。

第三,太平天國政治幼稚病過早暴露出來,打下南京之後,太平天國內部開始出現分化沒,尤其是定都稱帝之後,太平天國實際是連清政府都不如的另一個封建政權。而且起義軍蓬勃發展後,洪秀全為了擺平內部矛盾,動輒封王,他本人也過起天國皇帝的日子,生活奢靡,並且沒有廣闊的胸懷,超前的視野,容人的雅量,大量排擠能人,對部下疑心重重。並且太平天國的等級制度森嚴,吏治腐敗。

第四,洪秀全對孔孟教義的懷有不滿,並且排斥孔子的經書,而以基督教經典為立國綱要。讀書人所視為最得要的是「聖廟」,是「學宮」,是「祭祀」,可是太平軍一道郴州,便把「學宮」燒去了,「柱」毀去了,甚至於連「關帝岳王之凜凜,亦皆污其宮室」。

而與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完全相對的是這一時期以曾國藩為代表的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維護綱常名教的知識分子階層,其中又以曾國藩為代表。太平天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幾乎都不是革命的農民階級的同盟者。當時雖然有個別的初步接受資本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但它們仍然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或者和帝國主義有較密切的關系,都是和農民革命格格不入的,他們寧願把希望寄託在太平天國的敵人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身上,如馮桂芬認為「剿賊」——把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消失掉是當前的急務;王韜針對太平軍和曾國藩爭奪江浙一帶的問題主張雙方都放棄江浙沿海一帶,而其目的顯然是為了英國人的利益;第一個留學生容閎拒絕參加農民革命而最終成為曾國藩辦理洋務的一個得力助手。

曾國藩的政治思想是忠君愛國,是提倡禮儀廉恥,是信奉先聖先哲,所以完全是儒家的思想,以「禮」為中心的治世之道就是世界萬物流於「禮」,在封建時代體現為禮制,曾國藩本人政治思想的核心即在於此。以禮治人,以禮自治,對外聲稱仁義禮治,實際則「外儒內法」,對農民階級說以「禮」而約束使用,對敢於反叛懷疑者則嚴刑峻法,用真禮治理湘軍,「用用恩莫如仁,用為莫如禮」,推行家規,營規,以封建綱常名教教育士兵,培育對封建皇帝的效忠,並且編寫軍歌來強化,從而提升湘軍之戰鬥力,湘軍的組成本來就是由很強的地緣和血緣關系,用儒教的精神帶兵。湘軍耳濡目染之下,久之也就能將曾國藩及軍隊中的長官視為兄父,進而形成共同的命運體。

首先,曾國藩很推崇「禮治」。他說:「先王之道,所謂修機治人,經緯萬匯者,何歸乎?亦曰:禮而已矣!古之君子……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秉乎禮。自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焉者嚴之,舍禮無所謂政事。」他還鼓吹,「禮」是「息天下之爭」的當務之急。他認為天下之大事,宜考究者,凡十四大類:「曰官制,曰財用,曰鹽政,曰漕務,曰錢法,曰冠禮,曰婚禮,曰喪禮,曰祭禮,曰兵制,曰刑律,曰地輿,曰河渠」。曾國藩所說的「禮」實際是指維護封建等級制與封建統治秩序的綱常名教。太平天國時期,農民革命的浪潮沖決了封建統治的堤防,使封建綱常名教受到了空前沉重的打擊。曾國藩在《討粵匪檄》這片文告中指責太平天國詆毀孔孟之道掃盪前年禮儀人倫,指出:歷世聖人扶持名教,孰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屢不可倒置;一並攻擊太平天國破壞封建等級制度的樸素平等思想,是「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顯然,曾國藩在這種情況下宣揚「禮治」,就是要配合對農民群眾的武力鎮壓,用綱常名教的枷鎖來禁錮農民群眾的頭腦,消弭他們的反抗精神,從而維護並強化地主階級的思想統治。

其次,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其政治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忠君愛國,認為他在政治上所該努力的,便是盡力使自己成為一個賢臣。這也是儒家的政治中心。這一觀點在他的家書中時常流露。當他榮邀祿位時,他說:「一門之內,迭被殊嗯,無功無德,忝竊至止,慚悚何極?惟當同心努力,仍就'拚命救國,側身修行八字上,切實做去。」他又認為君臣當推誠相見,不可稍有隔閡,「初膺開府重任,心中如有欲說之話,思自獻於君父之前者,盡可隨時陳奏。奏議是人臣最要之事,弟須加一番功夫。」做好「賢臣」的第二要義便是「愛民」,他曾說:「默觀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撫將帥,天下似無戡定之理。吾惟以一勤字報吾君,以愛民二字報吾親。」這一點雖與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殘酷行為有所沖突,但忠君愛國首先是他的精神主導,在實際情況下也有身不由己之時。

第三,在那些同情農民起義的人眼中,曾國藩政治思想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充滿了對人民革命運動的仇視。他十分強調用嚴刑峻法來殘酷地鎮壓人民群眾的反抗。他認為「多赦不可以治民」,為鎮壓農民起義,他即使「得武健嚴酷之名」「亦不敢辭」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曾國藩早在湖南辦團練時就以兇狠聞名,率領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也異常嚴厲、殘酷。當然,曾國藩在這一方面所暴露出來的反動面目不可否認,但是這一思想的產生也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具體應是曾國藩將儒法二家統治思想的結合,而其最終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

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的政治思想離不開儒家的范圍,而且實際是崇儒的同時也主張法治。因此他的思想和太平天國產生了根本的沖突。

曾國藩的家世也可以形容為「耕讀傳家」。曾氏「自明以來,世農業,積善孝友,而不顯於世。」但他家卻無疑是一個鄉間縉紳。曾國藩從小生長在這種家庭,接觸到的是尊輩勤儉素樸的生活,是禮義廉恥一類的教誨,書上所讀的是忠君愛國的思想。另外,他出生並成長於理學風氣濃厚的湖南,理學思想也給予他深刻的影響。

儒家自漢唐以來都是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所表現的以生命為中心重主體性和道德性的人文精神,根源於中國文化的憂患意識。中國人強烈的憂患意識孕育了道德意識。個人對社會強烈的義務觀和責任感也是儒家思想強調的理想人格的重要特徵。因此,曾國藩在這種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影響下,當太平軍起,國家處於卵石之秋時,他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起兵討匪。

中國自古以來禮教治國,不問遭遇如何變亂,而聖賢書不可不讀,聖賢的遺教不可不守。洪秀全排斥孔子的經書了,而以基督教的經典為立國綱要,也無怪曾國藩等人要視為「名教之奇變」。燒掉「學宮」,毀掉「木主」這些讀書人所視為最得要的東西,也無怪曾國藩等人忍受不住而領導一般志同道合的人如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出來「衛道」了。

大清王朝以少數民族而統治中國,這自然是曾國藩這個漢人所清楚的。但當時清開國已歷二百年,當年清入關時的創痕已經平復,曾國藩生長世家,從小在孔孟德「忠君愛國」思想中長成,對於君皇的觀念。以為是天意所在,倘若非其人選,天也決不會把世間的同志勸託付給他,所以他們對於君主只有信仰,沒有懷疑。當農民起來反抗封建朝廷時,為做忠君愛國的賢臣而鎮壓反叛的人民也就天經地義了。

太平天國雜糅西方的「拜上帝教」宣傳思想,在其統治區域掀起極大的思想狂瀾,傳統的儒家經典遭到摧毀。在單純的義理闡發和整理國故而顯得緩不濟急得情況下,倡導經世致用思想的儒家傳統文化的代表曾國藩等人挺身而出,以捍衛「聖道」,維護「道統」的面目站在了思想先鋒的位置。有學者說:「倘太平天國僅以打倒胡虜為號召,而不反對儒教,不宣傳異端,不侮辱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禮義廉恥」,也許少引起士大夫階級的反感,也許不會引起曾國藩的武力抵抗了,但事實卻不然……」

雖然儒教極其有力的維護了中國古代漫長的封建專制統治,同時它也極大的束縛了國民的思想自由,但是推崇儒教並且其政治思想不能脫離儒家范圍的曾國藩對太平天國起義的鎮壓至少保護了整個封建社會不退步到西方落伍了幾百年的神權政治時代,另外,洪秀全所傳播的「拜上帝教」,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比,也是迷信、落後的文化形態,曾國藩在某種意義上,是在維護中華文化的慧命,避免了西方落後文化的侵略,因此,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的政治思想並不完全是反動的,而應該站在維護傳統倫理道德以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去客觀的看待。

『陸』 推薦關於曾國藩的書籍

1、唐浩明《曾國潘》

2、張宏傑《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3、唐浩明《唐浩明點評曾國藩家書》

4、易孟醇《曾國藩傳》

5、曾國藩《曾國潘家書》

知識拓展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柒』 歷史上對曾國藩的評價

後世評價
梁啟超對曾氏傾心推崇,稱「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復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指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偶。
民國著名的清史學家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將曾國藩與左宗棠對比:「國藩以謹慎勝,宗棠以豪邁勝。」
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即使是在毛澤東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他把《曾胡治兵語錄》當作教導高級將領的教科書,自己又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據說,他點名的方式,靜坐養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國藩。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蔡鍔將軍對曾氏以愛兵來打造仁義之師的治兵思想推崇備至:「帶兵如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蔡松坡先生遺集》(二),第5頁)。
左宗棠對曾國藩的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功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咸豐同年間,曾國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運南漕、派人購買美國機器創辦江南機器局、辦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動中的表現,指出在嚴重的內憂外患而大多數士大夫沉湎於義理考據之時,曾國藩能獨立時代潮流,把握風雲際會,並且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繼承和發揚林則徐、魏源的經世致用之學,大力倡導學習西方,開展自強新生政運動,從而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風雲人物。
一、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製造業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
曾國藩自稱:「鄙人乃訓練之才,非戰陣之才」,他教導士兵「說法點頑石之頭,苦口滴杜鵑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練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主義的隊伍,他作《愛民歌》傳唱,使湘軍聲威大震,毛澤東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即以此為藍本,蔣介石黃埔建軍時,也將他的《愛民歌》印發學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國國情,寫一篇《討粵匪檄》,使許多知識分子脫去長衫,率瓴黑腳桿的相實農夫,投到湘軍的旗幟之下,同太平軍作戰並取得了最後勝利。
三、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四、陞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穩之楷模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這是因為,第一,他陞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朝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歷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五、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國藩一生致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捨出謙遜的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爭謀職位。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
六、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象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七、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
曾國藩在同輩士大夫中「屬中等」,頗為鈍拙,但他志向遠大、性格倔強、意志超強,勤學好問,非常人所能及。他從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撥於流俗」,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一生中沒有一天不監視自己,教訓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著「拙誠」、埋頭苦幹,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厲,堅持到底。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訣。
八、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清史稿——曾國藩傳》也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編輯本段]遺囑
余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飢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綉。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能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飢己溺,一夫不荻,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捌』 什麼是注重宣傳,攻心為上

得人心得天下,失人心失天下。得失之間重在宣傳。

洪秀全在起事之初,以楊秀清、蕭朝貴的名義發表了《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以「討胡」為旗幟。其文中先是以「坐視其餓莩流離,暴露如莽,是欲我中國之人稀少也。滿洲又縱貪官污吏,布滿天下,使剝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國之人貧窮也。」直指朝廷對民的不仁不義和不作為。

後又以興復中國為名號反清,最後以上帝之名求擒咸豐的頭顱。

1853年底,湘軍建成正式出省作戰之前,發布了《討粵匪檄》,號召「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橫行中原.赫然奮怒,以衛吾道」,動員封建文人和老百姓起來對抗太平天國。

在《討粵匪檄》中,曾國藩首先迴避滿漢矛盾,而是針對太平天國的「詆儒毀佛」發難,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爭取封建文人及廣大群眾。檄文中說:

「粵匪焚郴州之學宮,毀宣聖之木主,十哲兩廡,狼籍滿地。凡所過郡縣,先毀廟宇。即忠義之士,如關帝、岳飛之凜凜,亦皆污其宮室,殘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壇,無廟不焚,無像不滅。」曾氏搬出干百年來中國人心目中神聖不可侵犯的精神偶像如孔子、孟子、岳飛等,打出「扶持名教」

的旗號。他又說:「自唐虞三代以來,歷來聖人,扶持名教…·一粵匪竊外夷之緒,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誦孔子之經,而別有所謂耶穌之說、《新約》之書」。

他說: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掃地盪盡。他更聲情並茂地描述孔、孟聖賢若知中華現在的模樣也會痛哭於九泉。他號召文人拍案而起,不可袖手旁觀。

其次,曾國藩將太平軍稱為「粵匪」,利用地方主義孤立太平軍。太平軍的領導成員幾乎全是兩廣之人,軍中稱為「老兄弟」,後來在兩湖三江地區加入的新成員,多處於被領導地位,軍中稱為「新兄弟」。對此曾氏極盡離間之能事,他稱兩廣人為「匪」,稱兩湖三江人為「被脅之人」,說粵匪自己享受榮華富貴而讓外省之人為其牛馬為其辛勞。

再就是利用傳統倫理觀念反對太平天國。太平天國宣布天下所有人之間,都以兄弟姐妹相稱,只有天可稱父。曾氏攻擊「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姐妹也」。並且抓住「田則天王之田」一說,利用私有觀念煽動群眾反對太平天國。他說:「農不能自耕以納賦,而謂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賈以取息,而謂貨皆天王之貨。」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的核心是沒收地主土地,平分給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但其理論依據是「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這就打擊了自耕農以上的各個階級和階層,侵犯了他們的利益。曾氏利用這一弱點,煽動中農以上中小土地所有者同地主階級站在一起,反對太平軍。

總之,在這篇檄文中,曾氏不是立論於維護滿洲貴族的統治,而是立足於維護孔孟禮教、田產以及兩湖三江的地方利益,他避開清政府敏感的民族關系,卻突出太平天國尊崇洋教,把太平天國描寫成「外夷」的代理人,挑起了民眾排外惡洋的情緒。由於這種過人的政治眼光,他成為湘軍集團的領袖,是毫不足怪的。

在這場宣傳戰中,雙方互有勝負,但在爭奪封建文人和中農以上有產者方面,曾氏卻是大贏家,尤其是大量的讀書人加入湘軍,使雙方在人才上極不平衡,這是戰爭最終結局的根本原因。這個時候曾國藩就已經有遠見,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及留才的方式手段了。

太平軍圍攻長沙時,左宗棠親自前往拜見洪秀全,希望他改尊孔孟。左宗棠說:天父天兄之教,在起事初期尚可利用,但這用來吸引廣大讀書人是沒有用的,尤其那些破壞孔廟,毀壞神像的行為更令廣大讀書人不理解。要得天下,必須改尊孔孟,把廣大讀書人吸引過來,改變太平天國「文士不足,武將有餘」的局面。洪秀全之所以沒能聽從進諫,和他本身的階級局限性有關。由此可知,農民階級不崇仰文化修為,只懷一顆反壓迫的心是不夠的。

曾國藩在實戰中,針對太平軍作戰官兵,曾親手創作《解散歌》,每於臨陣之時,曾國藩便讓湘軍唱給太平軍官兵聽,並且將此歌廣為散發,到處張貼,李秀成見後竟大哭。這首《解散歌》,合情合理,頗能打動人心。太平軍軍心不穩,投敵叛變、離軍出走現象不僅普遍,而且十分嚴重。歐陽昱在《見聞瑣錄》中記載了這首歌的作用,大意為:咸豐初年,太平軍的勢力浩大,常常一動就十幾萬人馬,朝廷很難一下子打敗。雖然太平軍中一半是處於脅從,但是熟悉之後也就甘心作賊了,即使有想不做的,但一則怕路上遇到官兵被殺,二怕家人、長官容不下,因此一直為賊。曾國藩了解了這些後,寫了《解散歌》寬恕其以往的過錯,允許太平軍中的士兵改過自新。李秀成見到後大哭,知道軍心已散。從此太平軍中偷跑回家的士兵越來越多,勢力也越發單薄了。

對待太平軍,曾善於攻心,對待自己的官兵,曾亦如此。曾國藩親手創制了《保守平安歌》、《水師得勝歌》、《陸軍得勝歌》,以鼓舞官兵之士氣。

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日常生活中,與家人相處,先得長輩之心,與朋友相處能解其難處,與上下級相處能換位思考,皆屬得人心之舉。對此,我們要向先人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

『玖』 易中天對諸子百家的宣傳時說的那些話

眾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沒有了啊!!!

『拾』 曾國藩等歷史人物是否可用於商業宣傳

這些可以用的,好像名稱及肖像保護是50年,他們早過了保護期。

閱讀全文

與曾國藩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子商務產生的客觀原因 瀏覽:267
簡單的推廣方案模板 瀏覽:399
貼近東北民俗的旅遊策劃方案 瀏覽:776
化妝品宣講會策劃方案 瀏覽:505
兩學一做黨員培訓方案 瀏覽:13
波音公司新員工培訓方案 瀏覽:837
披薩的營銷方案 瀏覽:221
酒店6月的營銷方案 瀏覽:126
4s店創意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36
水促銷宣傳活動 瀏覽:64
初中學校班主任培訓會方案 瀏覽:821
線下推廣方案策劃模板 瀏覽:91
旅遊美食類策劃方案 瀏覽:63
中國傳統文化策劃方案 瀏覽:134
項目安裝調試驗收培訓方案 瀏覽:247
阿古電子商務 瀏覽:160
啤酒策劃公關活動方案 瀏覽:626
數字城管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751
學校信息技術培訓方案 瀏覽:513
酒水促銷方案範文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