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到底有什麼禪意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 六祖慧能偈語. 菩提樹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樹本來不是樹,明鏡台也不是台. 本來什麼都沒有,怎麼能染上塵埃呢? 慧能寫這個偈語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語. 身是菩提樹, 心是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 慧能的主要是針對神秀的偈語說的,證明慧能更加的心中無物.有更高的悟性. 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偈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偈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偈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這首佛偈就是為了證明空性 弘忍看到這個偈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偈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關於慧能的偈頌,還有另一種說法,說他的偈頌寫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慧能的偈頌到底是怎樣寫的,學術界目前還有爭論,但這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主要內容。「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含義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佛教的內部體系是非常復雜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數的中國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兩家的。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為中觀學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變革,它以講空為主,破斥迷信,掃盪一切形相。它認為,一切萬法,本性皆空,無論在世間還是出世間,其一切事物現象,包括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也包括我們在世俗的認識活動中所得到的各種假名而已。佛教重在解脫。所謂解脫,就是要斷除各種系縛。故中觀學派之講空,對於系縛的破除,尤其是對「見」(認識)縛的破除,確實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總是有它的反面。中觀學派講空,最後講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盤解脫)的程度,無疑動搖了整個佛教的理論基礎。因此,佛教從中觀的「真空」向「妙有」過渡,就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後,便開始出現了宣講「妙有」理論的一系列經典,如《法華經》、《涅盤經》等等,宣傳一種永恆、普遍、絕對的佛性,以作為一切眾生及萬物存在的基礎。在中國,這兩種思想幾乎同時傳入。於兩晉南北朝之際,經過道生等人的闡揚發揮,綜合空有,結合《般若》之「緣起性空」,與《涅盤》之「佛性妙有」,從而提出了一種普遍意義上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張。其理論的中心認為,所謂的「佛性」,也就是眾生成佛的內在依據、內在原因,是一種絕對的、普遍的、永恆的存在,它具有感應一切的功能,可與一切眾生及萬物相應,因而能夠攝持於一切眾生及萬物之中。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說,「佛性」是一切眾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這里所說的「佛性」,在他們看來不是什麼特殊的東西,就是般若學所說的「緣起性空」之理,又可稱為「實相」、「法性」、「空」「真如」等等。這樣就在最高意義上將般若的「空」與涅盤的「有」完全同一起來,也就是說那種永恆的「佛性」,其實就是「空」。從這種思想出發,我們可以看得出:在世間的意義上,一切眾生都是五蘊和合的產物;而在最高的理論意義也就是「實相」的意義上,則一切眾生可以說是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宇宙間唯一無二的「空」理。這種空理是宇宙間唯一的真實,它處在眾生之中就表現為眾生的「佛性」,表現於萬物之內則就是事物的「法性」。而對於「空」之「佛性」來說,由於它僅僅是一種空理,就不能用語言和思維加以分別,而是超出了一切語言思維可表的具體特徵之處。而所謂的「染凈」就正是這樣的分別之一。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理解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含義了。 慧能接受了《般若》的性空思想和《涅盤》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並把二者融合為一。正是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之下,慧能說出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著名偈頌。所謂「本來無一物」意思就是說世間萬物皆為假象,沒有一法為實有;所謂「何處惹塵埃」,則特別強調「塵埃」也不是真實的,沒有染與不染的分別。總之,他是主張佛性本凈,為唯一的真實,故沒有塵埃,也沒有塵埃可染。因為一切都是「空」理所表現出來的,唯此為真,其他皆假。所以,眾生只要認識了自身的佛性,也就是認識了「空」理,就能覺悟成佛。慧能的這種看法,反對神秀所說。神秀把身體看作是「菩提樹」,把心當成是「明鏡台」,從正面肯定了事物是存在的,這就是主張「有」了,從而違背了般若「緣起性空」的原則。另一方面,神秀強調「塵埃」的存在,也就是把世間可染之物執為實有,這也與般若的原則背道而馳。另從慧能的偈文,可以看出他的主張是要簡化修行程序,既然心性不存在凈垢問題,也是不必通過修心以斷除情慾煩惱,故修習可在日常生活之中進行,可在日常生活中頓悟成佛。神秀的修行方法則是漸修,是「時時勤拂拭」。這也反映了二者修行方法上的不同。
❷ 華胥引(全二冊)的書籍目錄
華胥引(上)楔子一、殉國的公主史書上記載寥寥,當年的知情人在這六十七年的世情輾轉中早已化為飛灰,這樁悲壯而傳奇的舊事便也跟著塵光掩埋殆盡。二、國破蘇譽和葉蓁有史可循的第一次相見,在衛國滅亡的那個下午,中間隔著半截生死,百丈高牆。第一卷 浮生盡她吻一吻他的眼睛,撐著自己坐起來,捧著他的臉:「我會救你的,就算死,我也會救你的。」第一章我死在冬月初七這一日,伴隨著衛國哀歌:「星沉月朗,家在遠方,何日梅花落,送我歸鄉……」第二章事隔三年,我其實已記不得他的聲音,只是那些古琴的調子還會時不時響在耳旁,裊裊娜娜,是我不會唱的歌。第三章「君拂,愛一個人這樣容易,恨一個人也這樣容易。」第四章蒼鹿野的雪山裡,那個沈岸對她說:「若姑娘不嫌棄,待在下傷好,便登門向姑娘提親。」第五章那一剎那,似乎雨中飄來清冷梅香,盈滿狐裘,盈滿衣袖,多半是記憶中難以磨滅的幻覺。第二卷 十三月看著她的背影在月光下漸行漸遠,他想喚她的名字,鶯哥,這名字在心中千回百轉,只是一次也沒能當著她的面喚出。「鶯哥。」他低低道。可她已走出老遠。第一章我多麼想告訴他,你跟前這個面具姑娘就是當年雁回山上那個被蛇咬得差點死掉的小女孩,如今長這么大了,一直想把自己許配給你來著,天上地下地找你,找了你三年。第二章我初遇他,只有十四歲,那時娃娃臉尚未脫稚氣,等到最好看的十七歲,卻連最後一面也未讓他見到。第三章我看到鶯哥在這個世界越走越遠,攜著她的短刀,像一朵罌粟花漸漸盛開,花瓣是冷冽的刀影,而她濃麗的眉眼在綻放的刀影中一寸一寸冷起來第四章景侯七年,飛花點翠,春深。第五章她眼中有萬般光彩,像她十五六歲最好的年華,手中還未沾上人命。第六章他離開她,手指卻像是有意識地撫上她的眼,觸到一絲水澤。她哭了。第三卷 柸中雪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想著,假如我有一個心上人,我要把我的愉悅和快樂全部彈給他聽,把我的悲傷和難過全部哭給他聽。我的心上人,此時,他在這里。第一章燭火映出慕言深海似的眸色,似有星光落入,而窗外風雨無聲。良久,他將我攬入懷中:「阿拂,以後可以盡情地哭給我聽。」第二章他似乎毫不在意,也許已經忘記少年時代曾在這里邂逅一名女子,那女子黑發白衣,撐著孟宗竹的油紙傘,不知在何時死於何地。第三章曼妙的姿態在卿酒酒纖長的身段間蔓開,似三千煩惱絲纏在足踝,被十丈紅塵軟軟地困住,指間卻開出一朵端莊的青花。第四章臨別時他對我說,等山上的佛桑花謝了,我就來接你。此後每夜入睡我都將這句話仔細想一遍,牢牢貼在心口,真心祈禱第二日讓我找到哪怕一朵凋零的花盞第五章冷風將正房大門吹開,重重紗幔飄舞紛飛,隱約可見帳幔後攬鏡梳妝的美人,像裹著一層朦朧的霧色,寒涔涔透出幾分妖異。第六章紗帳圍出的這一方天地,雪芙蓉大朵大朵開在帳頂,眼前的這個人,有好看的容顏,笑意含在眼簾,是我留在人世的執念。第四卷一世安被他一劍刺穿胸膛的一瞬間,我這樣想,想我面前的這個人,是我的夫君,我只想和他一世長安。第一章滿弧的月下,少年漆黑的眸子里映出那個絕色的紅影,秀致的眉,杏子般的眼,額間繪一隻展翅的紅蝶,未挽的發飄散在夜風中,紅裙下露出一雙雪白的赤足,纖細的腳踝處拴了晃眼的銀鈴。第二章當年長門僧斷言我是個命薄之人,他所言非虛,今日不過死於宿命罷了。但慕言,我想,他一定會自責難過,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不要那麼難過就好了,如果我能不死,就好了。第三章火把燃盡,晨曦微現,日升日落,夕陽映余輝。他果真把所有會的曲子都彈給我聽,整整一夜又整整一日,琴音一直未停。第四章銀的月,寂寥的夜,雪白的梨花,微微搖曳的燭火,冰冷的石浮屠透著禪意的幽冷。尾聲這樣窩在他懷里,同他家長里短一般談論這些天下大事,倘若我能同他白頭到老,我們一輩子都該是如此,我可以這樣做好他的妻子。
❸ 美的新出的禪意凈水器好不好在611京東直播視頻上看到的顏值好高啊
因為我之前是做飲水器銷售的,這個美的的凈水器確實性價比很高,感覺美的這次要扭轉凈水器的市場啊,我從專業的角度上看:
1,首創5合1超集芯,更換方便,採用目前市場上主流的RO反滲透過濾技術,水質可以達到飲用水標准。
2,大家以前安裝凈水器的煩惱就是水量會變小,美的這個用了台上感應式儲水壺,用水不用等待,直擊消費者痛點啊。
3,大家關心的水質問題,官方宣傳的是廢水比是1:1,家裡水質較差的200多的,過濾後tds可以達到10左右,水質一般的100多的可以達到4-6的tds值,算是很優秀的表現了。
❹ 禪意樂山,觀佛之旅,樂山「佛文化」主題游為何走紅暑期
周末的樂山太陽很大,熱得讓人難受,但是卻擋不住蜂擁而至的遊客,在樂山的各個景區都擠滿了觀光的人群。在這些慕名而來的遊客之中,有上海春秋旅行設的500人禮佛團,將開始在樂山的佛文化主題旅遊。
為了進一步擴大樂山和東部海邊地區的文化交流,推動兩個地方的文化旅遊產業的一起合作與共贏,上海春秋旅行設在2019年8月17號到19號集齊了500人次的禮佛團隊來到樂山開展主題文化旅遊活動。
這次活動第一次開始是在2016年,如今已經是第二次了。總監表示,之後還會在樂山根據情況做出一些主題性的旅遊活動,為樂山和上海的旅遊友好往來搭建基礎。有遊客說,這里的風景美,人也美,心情很開心。大家游遍了樂山的各個名勝古跡,體會著山水的禪意和佛文化。喜歡這個活動的,有空去報名看看吧。
❺ 禪意塔羅
喲,還是不要買的較好啊。沒有什麼故事的,也不好學。它偏重禪意,塔羅倒像是輔助了。還有他那書啊,真是和我小學時的算數冊子一樣,是長方形的呢
❻ 成長紀念冊的扉頁的成長感言怎麼寫
成長 成長,是一段悠揚的旋律,是一支歡快的歌謠,是一杯醇厚的濃茶,也是一條明鏡的小溪。時間滴滴答答從指間流過,歲月的年輪里記載著我們成長的足跡。
成長,是跌跌撞撞還依然向前的勇氣,是歷經磨難卻心懷感恩的沉著,是經歷失敗還傲然挺立的霸氣,是面對困難卻坦然微笑的信心。
成長就是這樣的,有喜有憂,有笑有淚,痛並快樂著。成長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人生歷程。成長中有煩惱,也有快樂。成長中有收獲,也有 失落。成長中需要關懷、鼓舞、鍛煉和正確的引導。成長中會犯錯,會受挫,只要勇敢地面 對它,一切都會過去,迎接你的就是成熟。
(6)禪意宣傳冊擴展閱讀
成長感言寫作方法屬於藝術表現方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
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於藝術表現手法)。
❼ 中國最美禪意小鎮是哪座小鎮在什麼地方
中國最美禪意小鎮,曾是《我,喜歡你》的取景地,驚艷了無數遊客
自《我,喜歡你》順利播出以後,吸引了不少遊客的注意力,該劇屬於霸道總裁的類型,觀眾們在看故事情節的同時,對於裡面的景點也進行了關注。原來此劇的拍攝地是在無錫靈山小鎮上的拈花灣完成的。
這里能讓遊客遠離繁華城市,約上三五個好友,一起在這里欣賞秋天的美麗景緻,只有身陷其中,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古代韻味十足的街道,也能勾起人們的點滴回憶。通過跟當地人了解得知,原來這條街道是仿照盛唐時期建成的禪意美學小鎮,街道從頭到尾,都是二層樓,木門帶著飛檐。想想電視劇中的場景,再看看現實中的一切,都會把你瞬間帶入劇情當中。
你喜歡這里么?
因《我喜歡你》走紅的小鎮:藏在江蘇無錫,這里可邂逅秋天的浪漫
❽ 「捨得」的意境究竟是什麼
人的慾望就像一口永遠也填不滿的水缸,無論你怎樣努力想把它裝滿,都是徒勞的。缸中的水越多,缸也會變得越大。「舍」,當然就是要捨去一些東西的意思。既然你永遠也無法填滿自己心中無盡的慾望,那麼為什麼不幹脆將它砸碎。無欲則無求,如果你已經沒有了那口永遠也填不滿的缸,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將它裝滿了,這即是「得」。所以「舍」之前,「舍」為真舍,「得」非真得;「舍」之後,「舍」非真舍,「得」為真得。「捨得」完全就是一種心境,當你放棄了一切的時候,你也許會發現自己得到了整個世界。 「捨得」的意境,古今中外能達到的也許寥寥無幾,也許壓根就沒人達到過。如果你想用不斷的追求去達到一種無欲無求的境界,那豈不是白費力氣。所以一切隨緣,可遇而不可求。
❾ 林清玄清歡三卷和禪意散文精選集(全四冊)有重復嗎
我只看過一本
❿ 二維設計
別老是跟教材做。
我是做工業設計的,反正都是設計吧……而且我們一般是可以兼職做平面設計的,我這個行當實在是太廣。
搞設計,第一步倒不是學工具,而是看。
做設計,需要首先積累海量的信息,多看看雜志,尤其是時尚類的雜志,還有看雜志的時候那些廣告可以稍微留意一下,看多了靈感自然也就來了。
然後第一步,就是先模仿。這個可以在一些非盈利的情況下小范圍使用,這個不算侵犯知識產權。所以,可以大膽的接一些項目,比如學校里給的一些小小項目比如做個展板或者海報或者設計一個T-Shirt之類的,工具的掌握一般都是在這種時候不知不覺就學會了,就象我以前老跟著教材學Premiere,後來接了一個小視頻的製作,結果花了半天不僅搞定了Premiere還弄通了VEGAS,很值的,而且這東西不熟練學校也不會怎麼怪你,何況還可以和一些高手交流或者求助。
工具的學習大概就是這樣吧。工具終究只是工具,做設計最關鍵的還是在思想。
在了解了很多的信息之後,你就可以嘗試提煉自己的風格,比如喜歡類似於原研哉的那種簡約中透露禪意,或者是大衛·卡爾遜的後現代,或者乾脆就像雜志廣告那樣玩花的(當然也有很多是非常簡潔的)走平均路線,還有你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想法,然後在以後的設計當中,嘗試去運用,用我們工業設計的話來說,叫提煉並運用設計語義。建立自己的設計觀。
自此,你就算是一名比較合格的設計者了(離設計師還很遠)。
所有的最重要的還是資料的積累,建議道視覺中國上多去轉轉,總有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