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城市騰鰲鎮以及周邊的規劃
未來鞍山將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重點打造「四城一鎮」投資總額達1100億。「四城一鎮」包括達道灣新城、鞍海新城(城南新區)、海西新城(海城河西岸)、騰鰲新城和牛庄鎮。總面積為1100平方公里,涉及18個鎮158個村,人口達60萬,預計總投資1100億元。
㈡ 鞍山市騰鰲鎮鎮長鄭孝剛簡介
鄭孝剛,男,生於1975年8月,漢族,文化程度:全日制大學,學士學位,畢業於遼寧工學院信息與電子專業,1999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1997年1月入黨。歷任海城市騰鰲經濟開發區(騰鰲新城)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鞍山市委常務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2)騰鰲鎮宣傳擴展閱讀:
鄭孝剛工作信息:
1、負責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全面工作,負責審計、預決算工作。分管審計局。
2、辦公地點:鞍山市高新區科技路7號高新區管委會
3、辦公電話:5220859
4、辦公時間:法定工作日8:30-11:30;13:30-17:30
㈢ 騰鰲鎮的介紹
騰鰲鎮,隸屬於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省級經濟開發區,沈陽經濟區九個重點新城之一,因曾有巨鰲在此「飛天」的傳說而得名。地處遼東半島腹地,遼寧中部城市群之中。面積184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50平方公里,總人口12萬。是遼寧省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享有「關東康衢」之美譽,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鎮。
㈣ 遼寧鞍山騰鰲鎮人均月收入是多少
2600左右吧
㈤ 8311567是不是海城市騰鰲鎮的社區電話號碼
你直接打過去起問一下不就知道啦,是不是呀。
㈥ 騰鰲鎮有幾個村
騰鰲鎮鎮政府駐福安,轄49個村委會:永安、保安、福安、壽安、黃土、周正、黃縣、將軍、金甲、雙台、馬架、東甘溝、貴興、費家、王鐵、前甘溝、西甘溝、東小甸、安家、學管、名甲、荒地、石橋、東新檯子、西新檯子、東開河城、西開河城、接官堡、南草溝、單家、吳家台、西小甸、於劉付、老牆頭、東四方台、後房、前房、西四方台、火石、西房、板橋、西荒、泥溝、周小、夏堡、一堵、鴨泡、東荒 、於台。
㈦ 騰鰲鎮多少人口
周震大約在5萬到10萬人口左右吧!
㈧ 騰鰲鎮的歷史沿革
騰鰲已有4000多年歷史 。騰鰲堡,原名胡貴屯,左有千峰羅列,右有萬頃平川,路系通忂,絡繹不絕,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從《騰鰲鎮志》溯其源可知,騰鰲的歷史古老而悠久。據記載,在鎮左側英台山上曾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在名甲山發掘出模印畫像的漢墓磚。彼時畫家的寫實能力和藝術技巧,都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兩件出土文物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定居,繁衍生息,到漢代(公元前206―公元前220年)經濟文化已比較發達。
戰國:周武王滅商後,封召公爽為燕王,相傳二十六世。始設遼東、遼西郡,於襄平(今遼陽)置縣,屬襄平所轄。
秦代: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了中國,全國設36個郡,隸屬遼東郡。
漢代:公元前206年,劉邦戰勝項羽,建立西漢。海城縣境置新昌、遼隧、安市縣,騰鰲境屬幽州刺史部遼東郡新昌縣。東漢末年(公元190年)公孫淵以襄平為據點,割據遼東50年。
三國: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滅公孫淵,騰鰲境屬遼東郡(郡治襄平)新昌縣。
晉代:公元265年司馬懿統一全國建立西晉,沿襲漢制,騰鰲境屬平州新昌縣。
前燕、後燕:公元337年鮮卑族慕容鼽占據遼東,建立前燕。公元384年,慕容垂建立後燕,騰鰲境屬遼東郡新昌縣。後燕慕容熙光始四年(公元404年),高句麗佔領遼東,騰鰲為高句麗所轄。
隋代: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高句麗為隋之藩屬。騰鰲屬高句麗卑奢城。
唐代:唐初高句麗為藩屬。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李勛帶兵收復遼東,佔領平壤,更藩屬為府、州縣。騰鰲屬安東都護府安市州。
遼代:五代後梁末帝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滅渤海國,建立遼國。騰鰲屬東京道遼陽府。
金代:金天德三年(1151年)騰鰲屬東京路澄州,臨漠縣。
元代: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國號為元朝。州縣俱廢。騰鰲屬遼陽路下設巡檢司轄。
明代:公元1368年,元朝覆滅,朱元璋建立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置遼東都司。騰鰲屬海州衛轄。
清代: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公元1644年清世祖奪取明朝,順治十年(公元年)十一月,改海州為海城縣,隸屬遼陽府。順治十四年(1657年)騰鰲屬奉天府海城縣所轄。
民國: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華民國。民國2年(191 3年),廢除府州制,實行省縣制,仍置海城縣。初屬奉天省沈陽道。民國18年(1929年)』隸屬遼寧省海城縣。
民國20年(1931年),偽滿洲國建立,騰鰲屬奉天省海城縣轄。
1945年「九三勝利後,騰鰲隸屬遼寧省海城縣民主政府。
1946年國民黨統治時期騰鰲為海城縣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國後,隸屬海城縣。
1992年6月經鞍山市委、市政府批准騰鰲鎮成立經濟特區。
1995年8月經遼寧省人民政府批准晉升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傳說(地名由來) 關於騰鰲堡地名的由來,還流傳著一個神奇的傳說。
鰲為龍的九子之一,有揮海之力;而騰則為騰飛。這里真有鰲騰空飛起?沒想到,還真是騰鰲名頭由來的正解。
據傳說,金朝時,此地住著兩個大戶人家,一家姓胡、一家姓貴,這里因此被稱為「胡貴屯」。兩大戶人家以種地、打獵為生,彼此相依為命,怎奈此地非澇即旱,幾乎沒有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為擺脫旱澇之苦,胡、貴兩家聯合起來,舉全族之力祭天神,乞求天降吉祥。祭天的地址就選在附近的一個大河塘沿上,當地人稱之為泡子。
泡子雖說面積不大,卻深不見底,魚蝦成群,水面上時常泛著一層神秘的幽藍之光。風吹水面時,水波痕跡詭譎異常,似乎水下隱隱約約有巨物晃動,尤其在黑夜,泡子里不時傳來非人力可為的劃水聲,此怪聲每每於午夜時分驚悚響起,聽得人心驚膽戰。
胡、貴兩家開始祭天神時,晴朗的天空中飄著祥雲。忽然,烏雲蔽日,雷電交加。胡、貴兩家人猝不及防,被從天而降的急雨澆得里外濕透。就在大家驚魂未定時,只見泡子里水面浪花翻滾,中央的浪花如水燒不斷地吐泡翻滾並向上凸起,一巨形怪物騰空而起。兩家人斗膽定睛一看,此怪物長龍頭、生龜背、後拖一條麒麟尾,騰雲駕霧在空中轉了三圈後,發出響徹天地的一聲長嘯,越過東面雙龍山後劃天而去。此物一去,不多時便雲開霧散,艷陽高照。
胡、貴兩家人被這眼前發生的一幕驚呆了。年長者認定此物為鰲。人們驚恐萬狀舉家西遷,兩個大戶分處兩地,這就是今天的周正村和貴興村。在周正村居住的胡氏人家,是當地的旺族,家大業大、人口眾多。貴姓人家則分化為多個姓氏,為求吉祥,稱居住區為貴興。而巨鰲騰空而起之地自然順理成章稱為騰鰲,這便是騰鰲地名的由來。
㈨ 騰鰲鎮的旅遊
東北抗戰文化博覽園。
坐落於海城市騰鰲鎮金甲村,佔地近100畝,投資2000萬元。經過四年多的建設,目前已經建成金甲影視基地、東北抗戰名人館、馮庸博物館和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填補了鞍山地區沒有抗戰文化產業園區的空白。
在馮庸博物館中,以實物和照片的形式全面介紹了馮庸組織「馮庸大學抗日義勇軍」同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戰斗的愛國精神。馮庸,海城人,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1927年創辦馮庸大學,是當時中國第一所擁有軍用教學飛機及機場的大學。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後,他成為中國駕機越境偵察第一人。「九一八事變」後,率領學生奮起抗日。
東北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則介紹了東北抗日航空烈士的英雄事跡,其中徐袞烈士為騰鰲永安村人。徐袞青年時投筆從戎考入東北空軍學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徐袞被調到杭州某空軍基地,他作戰勇敢,機智靈活,多次駕機痛殲日軍。1939年,日軍轟炸機空襲洞庭湖西岸的常德,徐袞奉命率機隊迎戰,不幸飛機失事,墜入洞庭湖中,以身殉國,時年29歲。
天籟谷露天溫泉
天籟谷溫泉,位於騰鰲溫泉區西荒地村,建於2007年10月,佔地2萬平方米,有日式客房45間,以純綠色農家菜為主的餐廳210平方米,有高檔的蝴蝶蘭區可供欣賞,是休閑、養生的好地方。室內、外溫泉泡湯各種功能池30多個,在谷中可以享受亞洲唯一一處綠色桑拿房(用溫泉水加熱的桑拿房)。生產區域有20萬株蝴蝶蘭,還有石板療區,供客人休息的同時還享有理療的功效。主要特色有:溫泉水足底沖擊按摩、氣水療床、水床全身12個點位按摩,姜浴、泡泡浴、泥療、龍泉、沙療、牛奶浴、檸檬浴、枸杞浴、茶浴、紅酒浴、SPA弧鉤浴、瀑布浴、熱泉、月亮池、還有游泳池等等。中午可自費品嘗綠色農家食材為你帶來農家飯菜,品嘗美味佳餚 。
名甲山地藏寺
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騰鰲鎮名甲山地藏寺,塔為八角九級樓閣式塔,屬現代景觀塔。清真寺
騰鰲特區清真寺位於遼寧省鞍 山市騰鰲特區。該寺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楊、韓、馬、王、金、米氏回族先民集資創建,道光六年(1826年),舊寺「雨蝕霜催遂根崩棟折」。
教民打算「更庶土地,思闊規模」,有金氏先祖,舍地鎮內北街,用銀「十二百兩」重建古寺一座,佔地3畝,四合會院,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用宇式禮拜大殿,為明三暗六間,後設雙層窯設望月樓,時任阿訇辛風雲。道光二十年(1840年)當地回族候補守御所千總全美清撰文、金美成監工鐫刻立碑,銘載史冊。民國20年(1931年)「義順德」果香鋪韓振久等鄉老主持維修,叢子祥、李國棟、劉佩祥阿訇先後任職,1942年,錢永榮阿訇接任至建國後,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該寺被搗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民族宗教政策,回族於部鄉老楊朝德、馬穎超、王瑞金、楊惠田、王濤等主持,1983年10月,包括拜殿、沐浴室、講經堂、架子房在內的230平方米清真寺建成,河北滄縣劉建偉阿訇到任本教。教民170戶,共555人,均屬回族、奉行格迪目。本坊現有阿訇1人、滿拉3人,學董7人。藏經阿文本100冊、波斯文50冊。朝覲哈吉劉建偉。
三省會館
是鞍山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大的會館遺址。在我市進行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市文物普查隊工作人員在海城市騰鰲經濟開發區發現了這座清代乾隆年間的古建築。如今兩年過去,三省會館周圍高樓林立,唯獨這一處灰瓦青磚的低矮庭院模樣如舊。雨天,步入三省會館,屋脊滴落的雨聲,似乎在講述著那商賈雲集的繁華歲月。
三省會館坐落在騰鰲經濟開發區中心地帶,區政府正北450米處。穿過寬敞的現代化街路,在一片精緻住宅小區的後身,走上庭院羊腸小路,方看見三省會館臨河靜靜佇立。
會館又名山東、山西、直隸三省會館,又稱三會公所。始建於乾隆初年(1736年),為商號會議之所。後因公所年久簡陋窄小,光緒十九年(1893年)春,會董宛成興率全會眾人重修公所,買地蓋屋十餘間及內院。光緒二十年(1894年)春,又復修外院房屋二十餘間,至秋完工,共耗銀7000兩,立碑以示清白。
光緒二十年重修會所立石碑位於外院正房,即門廳東牆壁上,青石質,上繪有二龍戲珠紋、海水紋等,陰刻楷書23行,滿行21字。現碑嵌於正房東牆內,西牆也有一塊規格相同的功德碑,被水泥所蓋。
在《騰鰲縣志》中,曾這樣描述三省會館的繁華:「紳商輻輳,冠蓋紛紜」。清朝時期的騰鰲十分繁華,商賈雲集,交通便利,山東、山西和直隸三省不少人在此經商。當初建立本所會館主要有四個作用,一是同鄉救助站,有困難的人可以在這里尋求幫助;二是仲裁機構,經商過程中如果發生糾紛,可以在此尋求解決辦法;三是信息交流中心,經商者可以在這里互相交流,掌握第一手資料;四是商務會談處,商人可以在這里談生意。
目前,三省會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暫不對外開放)。雖年久失修,一些外部構件和內部結構都已破舊,但對於研究鞍山地區清代建築史具有一定價值,有待於進一步開發、利用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