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nba宣傳冊

nba宣傳冊

發布時間:2021-10-03 07:19:55

㈠ 作文:我的偶像艾弗森

又是一個失落的賽季,又是一個失落的答案。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在心裡感嘆那幾場糟糕的比賽。使我不得不為AI寫一點什麼了。這對於我來說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只是因為太忙的原因。記得第一次再屏幕上看他時我還是對籃球一無所知的新手,是你讓我一天一天的成長起來的,是你讓我知道原來籃球不是巨人的運動,你讓我一次又一次的無畏的戰斗。但你一次一次的出現讓我不由的產生尊敬。雖然他們說過去的神在芝加哥,現在的神在洛杉磯。但在我心中神永遠是你。不論從前,現在還是以後,你仍然孤獨的戰斗,還是舉步難行,我都相信你是最強的。我依然記得2004雅典的那失落表情,或許伴隨你的總是失落。在錯過的金牌之後,你失去了所有的榮譽,球迷的不信任,美籃管中心的不信任,使你錯過了北京奧運會,這也許是最後一次機會成為冠軍。在職業生涯中錯失的冠軍卻不能在奧運會上找到。離開了兄弟之城Philephidia,也許使你的做好的選擇。逝去的歲月不能回來,我也只能在視頻中找過去的你。找不到問題的答案,卻永遠在我心中留下答案。。。。。。。。。。。

可能沒有600字自己加一點 反正你也只給這么點分~~~~~~

㈡ 簡述NBA的發展史

NBA發展史如下:
1896年,美國第一個籃球組織「全國籃球聯盟(簡稱NBL)」成立,但當時籃球規則還不完善,組織機構也不健全,經常一名隊員在一個賽季中可以代表幾個隊參賽, 經過幾個賽季後,該組織就名存實亡了。

1946年4月6日,由美國波士頓花園老闆沃爾特·阿·布朗發起成立了「美國籃球協會(英文簡稱BAA)」,布朗首次提出了後來成為現代職業籃球兩大基石的高薪制和合同制,高薪制是指職業籃球必須有雄厚的財政支援,這樣才能使比賽保持在高水平上,吸引觀眾,求得生存。合同制是指一名選手只能與一傢俱樂部簽訂合同,並設立選手儲備制,以防球員突然離隊時受到損失。

1949年,在布朗的努力下,美國兩大籃球組織BAA和NBL合並為「全國籃球協會(簡稱NBA)」。布朗也成為後來著名的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創始人。NBA成立 時擁有17支球隊,分成三個賽區比賽,來自NBL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依靠身高 2.09米的美國第一中鋒喬治·邁肯的幫助獲得NBA第一個賽季的冠軍。

從1954-55賽季起,NBA經自然淘汰只剩下東部聯盟和西部聯盟兩大賽區。其中,東部聯盟又分大西洋區、中區;西部聯盟又分中西區、太平洋區。

1952年,NBA為了限制第一中鋒邁肯的得分能力,將籃下3秒禁區寬度由原來的6英尺擴大到12英尺。到了60年代,由於另一位超級中鋒張伯倫的出現,NBA又將禁區寬度擴大到16英尺。 由於NBA的球隊在比分領先時常採用拖延戰術,使比賽不能吸引觀眾,從1954-1955賽季起,NBA開始實行24秒制,即每隊每次進攻不得超過24秒。

1973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以2700萬美元買下NBA比賽3年播映權,從而使NBA比賽首次走上電視,但由於當時還不具備實況轉播的條件,所以只能播放錄像。

㈢ 從未獲得過NBA總冠軍的麥蒂,為何能入選名人堂

說句實話:沾姚明光了

㈣ NBA發展至今一共有多少支球隊

30支

西部聯盟:
1、菲尼克斯太陽(Phoenix Suns):球隊建於1968年,菲尼克斯是亞利桑那州的首府,位於美國西海岸的沙漠中,年降水量稀少,陽光充足,以「太陽」為隊名最有代表意義。Sonic Underwater Navigation System 聲納水下導航系統

2、聖安東尼奧馬刺(San Antonio Spurs):NBA的創始球隊之一,最早時球隊大本營在達拉斯,隊名為「達拉斯橡木隊」,1970年更名為「得克薩斯橡木隊」,1973年移師聖安東尼奧後改名為「馬刺隊」。「馬刺」是騎馬者釘在鞋後跟上的一種鐵制的刺馬針,以此為隊名,可以反映出美國西部大開發的時代特徵。Space Power Unit Reactor宇宙飛行電源裝置用的反應堆

3、西雅圖超音速(Seattle Supersonics):球隊誕生在西雅圖,是世界上最大的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的總部所在地。1967年球隊建立的時候,波音公司正在開發製造超音速客機,而在波音公司幫助下創立的球隊也選擇了「超音速」這個名字。

4、達拉斯小牛(Dallas Mavericks):1980年3月,球隊老闆在徵集來的大約四千六百個名稱中,選中「小牛」為球隊的隊名。

5、薩克拉門托國王(Sacramento Kings):該隊更名之多是NBA其他球隊望塵莫及的,剛成立時叫「羅切斯特皇家隊」,1957年更名為「辛辛那提皇家隊」,1972年改稱「堪薩斯城—奧哈馬國王隊」,直到1985年才定居薩克拉門托,更名為「薩克拉門托國王隊」。

6、休斯敦火箭(Houston Rockets):球隊最早是在盛行軍需產業的聖地亞哥,1961年遷美國國家航空天局(NASA)所在地休斯頓後,「火箭」這個名字更加名副其實了。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

7、孟菲斯灰熊(Memphis Grizzlies):灰熊隊於1995年誕生,當時作為NBA海外擴張計劃的一部分,主場設在加拿大的溫哥華市,並以加拿大西部非常有代表性的動物「大灰熊」給球隊命名,象徵著籃球的力量。2001年,灰熊隊遷回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更名為孟菲斯灰熊隊。

8、洛杉磯湖人(L.A. Lakers):1948年加盟NBA時,湖人隊還在明尼蘇達阿波利斯,但是一次飛機失事,使湖人老闆痛下決心,於1960年搬遷到了洛杉磯。隊名也是徵集來的名字,大意是在美國東北部五大湖工作或者居住的人。

9、明尼蘇達森林狼(Minnesota Timberwolves):1989年加盟NBA,以明尼蘇達地區數量一種兇猛的野生動物「森林狼」命名。

10、丹佛掘金(Denver Nuggets):原名「丹佛火箭隊」,是ABA創始球隊之一。1974年加入NBA後改名為「金塊隊」,因為19世紀美國家對西部進行大開發時,曾在丹佛發現了金礦。

11、洛杉磯快船(L.A. Clippers):1970年成立於布法羅(buffalo水牛城),隊名為「布法羅勇敢者隊」。1978年遷到聖地亞哥後,更名為「聖地亞哥快艇隊」,1980年又遷到至洛杉磯。

12、波特蘭開拓者(Portland Trail Blazers):成立於1970年,當時波特蘭正好是西部大開發的中心地,因此用「開拓者」給球隊命名也能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特徵。

13、猶他爵士(Utah Jazz):創建於1974年,當時主場在新奧爾良,隊名為「新奧爾良爵士隊」。1980年移師猶他州的鹽湖城後,依然沿用「爵士隊」這個名字。

14、金州勇士(Golden State Warriors):1946年誕生與於費城,隊名為「費城武士隊」,是為表達對美國獨立戰爭中犧牲的勇士的一種敬意。1962年移師舊金山後改為「金州勇士隊」。

15、新奧爾良黃蜂(New Orleans Hornets):1988年在夏洛特組建並進入NBA,球隊的隊標就是一隻兇猛的班胡蜂,是從社會上徵集來的作品,另外夏洛特市的市徽上也有蜂的圖案。2002年黃蜂隊由夏洛特市搬遷到了新奧爾良。

東部聯盟:
1、邁阿密熱火(Miami Heat):1988年組建,球隊位於四季溫暖宜人的佛羅里達的邁阿密,所以在眾多隊名後選名單中選中了「熱」,既現示出了邁阿密的氣候條件,又希望球隊能有個紅紅火火、蒸蒸日上的未來。

2、底特律活塞(Detroit Pistons):1948年加入NBA時大本營在福特懷恩,老闆是從事活塞製造業的,「活塞」就成了球隊的隊名。1957年,球隊遷到汽車城底特律後仍然沿用這個名字。

3、波士頓凱爾特人(Boston Celtics):1946年,11個冰球大老闆商量成立新的籃球聯盟,於是BAA應運生,凱爾特人隊是最初的11支球隊之一。由於波士頓有許多愛爾蘭移民,其中有不少移民是凱爾特人,所以球隊初建時隊名就叫「原始凱爾特人隊」,後簡化成「凱爾特人隊」。

4、克里夫蘭騎士(Cleveland Cavaliers):1970年入盟,克里夫蘭在給新成立的職業籃球隊起隊名時,在當地投票表決,結果6000張選票中超過三分之一的票數都選了「騎士」。

5、華盛頓奇才(Washington Wizards):1961年加入NBA,球隊大本營還在巴爾的摩時隊名為「子彈隊」,因為巴爾的摩的軍需產業非常發達。球隊遷往華盛頓後繼續用「子彈隊」這個名字,因為叫「子彈」有暴力傾向,直到1997-1998賽季才改為「奇才隊」,也有人稱之為「巫師隊」。

6、奧蘭多魔術(Orlando Magic):魔術隊是NBA的新軍之一,1989年才加入NBA。因為迪斯尼世界樂園是奧蘭多的一大休閑娛樂場所而「 Come to the magic」(來玩魔術)又是奧蘭多人最愛說的一句話,魔術隊也因此而得名。

7、芝加哥公牛(Chicago Bulls):1966年加盟NBA,因為飛人邁克爾—喬丹的原故,芝加哥公牛隊絕對是在全球擁有最高知名度的NBA球隊。芝加哥畜牧業非常發達,該城的職業橄欖球隊和職業棒球隊各有一支以動物名稱命名的球隊,所以「公牛」便成了芝加哥職業籃球隊的隊名。

8、費城76人(Philadelphia 76ers):作為NBA中的一支老牌球隊,在建隊之初,當時的費城76人隊既沒有把主場設在費城,也沒有取名為76人隊,而是起了個非常富有愛國主義意味的名字——錫拉丘茲民族隊(Syracuse Nations)。1937年組建的錫拉丘茲民族隊隨著NBL(國家籃球聯盟)與ABB(美洲籃球協會)的合並,於1949年加入NBA,1963年遷到費城後改成「76人隊」因為費城是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的地方。

9、印第安納步行者(Indiana Pacers):也有叫印第安納溜馬隊。1976年加入NBA,步行者英文名字是「Pacers」,發音和「Pace car」非常相似,而「Pace car」是在「印第安納500」(和F1齊名的世界著名賽車盛事之一)比賽中在前方開道的先導車,其風頭不讓名賽車。球隊以「Pacers」命名,自然也是想借「印第安納500」的人氣一舉成名。

10、新澤西網(New Jersey Nets):網隊於1976年加入NBA ,「網」指的就是「籃網」,是籃球運動中不可缺的要素之一。網隊之所以起這個名字,一方面是為了和籃球攀上點關系,另一方面是因為早在新澤西網球隊成立之前,紐約已有棒球隊METS和橄欖球隊JETS,當時這兩支球隊都已羽翼豐滿,網隊起了這兩個隊的諧音NETS,其實也想沾一下它的光。

11、密爾沃基雄鹿(Milwaukee Bucks):1968年加入NBA,和許多不知用什麼動物名稱給球隊命名的球隊一樣,密爾沃基在給自己的球隊命名時也曾舉棋不定,最後在包括「臭鼬(Skunk)」、「海狸(Beaver)」等一大堆動物名稱中,選擇了彈跳力好、而且是密爾沃基一帶野生的「雄鹿」為球隊的隊名。

12、紐約尼克斯(New York Knicks):加入NBA時間1946年,正確的說法是「燈籠褲隊」,因為紐約有大量荷蘭移民,荷蘭人最喜歡穿寬松肥大的燈籠褲,而「尼克斯」只是「燈籠褲」一詞的譯音。

13、多倫多猛龍(Toronto Raptors):猛龍隊於1995年誕生,當時作為NBA海外擴張計劃的一部分,主場設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市,隊名也是徵集而來的,最後選中了兇猛、速度快、彈跳高的「龍」。

14、夏洛特山貓(Charlotte Bobcats): 「山貓」,北卡羅萊納州山林中的野生動物,它機警、善於捕捉獵物,擁有貓科動物的所有習性。山貓隊於2004年加入NBA。

15、亞特蘭大老鷹(Atlanta Hawks):最初命名為「三市黑鷹隊」,是借用了酋長「黑鷹」的名字。1951年遷至密爾沃基後易名為「鷹隊」。1955年遷至聖路易斯,1968年遷到亞特蘭大至今仍一直使用「鷹隊」這個名字。加入NBA時間1949年

㈤ 喬丹的巔峰期究竟是哪幾年

喬丹的巔峰期究竟是1991年至1998年。

1991-1993賽季,獲得第一個三連冠;然而第一個三連冠的喜悅沒多久,喬丹就接到噩耗:他的父親被謀殺,接著喬丹宣布退役,並准備開始棒球生涯。1996-1998賽季,喬丹榮膺個人職業生涯第10次(共10次)NBA得分王以及第5次(共5次)常規賽MVP,並再次率領公牛隊3奪(共6次)NBA總冠軍,自己當選共第6次總決賽MVP。

(5)nba宣傳冊擴展閱讀:

喬丹是一名偉大的得分手,但他絕不僅僅只是一名得分手。關於喬丹,容易被人忽略的一個事實是:他還曾9次入選聯盟年度最佳防守陣容第一隊,並於1988年當選年度最佳防守球員(DPOY)。

那一年,喬丹不僅場均得到35分,同時在防守端還有場均3.2次搶斷(喬丹職業生涯3次搶斷王中的第一次)和1.6次封蓋的恐怖表現,他也因此成為了NBA歷史上第一位單賽季完成至少200次搶斷和100記封蓋的球員,NBA歷史上第一位同時包攬得分王和搶斷王的球員,以及,NBA歷史上唯一一位同時包攬聯盟得分王和DPOY的球員。

我們都對三巨頭領銜的巔峰熱火非常熟悉,為詹姆斯和韋德這隊側翼組合驚人的防守壓迫性感到印象深刻,但在更早之前,公牛之所以能夠鑄就王朝,首先就要歸功於他們出色的防守。喬丹,作為一名天生的運動家,以及對勝利近乎偏執的狂熱競爭者,在防守端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所收到的效果,都遠遠超出很多人的想像和認知。

「禪師」菲爾-傑克遜曾在接受采訪時比較喬丹和科比(曾12次入選年度最佳防守陣容)的防守,稱:「毫無疑問,邁克爾是一個更加頑強,更加具有威懾力的防守者。他能搞定任何掩護,他堅韌不拔的防守幾乎能鎖死任何球員。」

而公牛隊史最偉大的防守者之一傑里-斯隆則認為:「喬丹不會讓你窒息,但他實在太快,足以防守任何球員。」

另外,喬丹職業生涯場均送出5.3次助攻,但他的真實組織能力,遠遠不止於此。早在1988-89賽季,公牛後衛線遭遇傷病,喬丹客串控衛,加上外界輿論指責他眼裡只有籃筐,結果他用連續7場三雙(11場10次)的表現回擊了所有質疑。那個賽季,喬丹總共打出了15次三雙,最終的場均數據是32.5分8個籃板和8次助攻,此外還有2.9次搶斷!

㈥ 求NBA的發展史

美國人詹姆士·奈什密斯博士在麻省的春田學院,為了給學生們找一個冬季體育鍛煉的方式,在1891年用2隻破筐和一隻代用的足球創造了籃球運動,這才有了今天如火如荼的NBA。而NBA在1946年6月6日誕生時,有一個我們陌生的名字BAA。
NBA的出現和發展是籃球運動前五十年積累和沉澱。自從1891年,籃球運動被詹姆士·奈什密斯博士發明之後,1898年,美國新澤西州特倫頓的一支球隊用25美元租用了當地一家禮堂比賽並向觀眾售票。在賽後的分紅中隊長庫珀組織比賽有功,首先領到了1美元。這場「有償籃球賽」被不列顛大網路全書認定為第一場「職業籃球賽」,而庫珀成為第一個從籃球比賽中得到收入的「職業選手」。這場比賽的真正貢獻在於發現並實現了籃球的市場價值。25美元里含著一個投資與收益的關系,當時在禮堂里比賽的雙方隊員人數已經無從考察,假如每隊至少有5名隊員(這是比賽一方最少的人數),那麼雙方共有10名隊員,每名隊員得到15美元。全部收入就是150美元,加上隊長庫珀的1美元獎金,25美元的投資帶來了151美元的收入。96年之後,151美元發展到40多億美元。NBA運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則和當年庫珀租借禮堂的想法是一樣的。特倫頓比賽之後,「有償比賽」在全美迅速展開。為了保護參加「有償比賽」選手的利益,1898年各地的球隊成立了第一個職業籃球組織--「國家聯盟」(NBL)。由於各球隊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相差甚遠,加上沒有成熟的市場運作經驗和規則,NBL僅僅經過三四個賽季便名存實亡了,競技術水平和經營水平都很低下。NBL成立之後,美國又出現了許多類似的職業籃球組織,但都如過眼雲煙、自生自滅。30年代,NBL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復甦,進行一些規模不大的聯賽。但是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來推廣促銷,籃球的影響力始終沒有形成。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得勝的美國只沉浸於一片狂歡之中。一批精明的商人在二戰中狂發了一筆戰爭財,寂寞已久的體育經紀人看準了這一點,他們聯絡11支球隊老闆,發起成立了BAA這個組織。BAA是NBA的前身,NBA的真正生日應該是1946年6月6日,這一天,紐約中央車站附近的「艦長飯店」里,BAA(BASKETBALL ASSOCIATON OF AMERICA)--全美籃球協會的「亞當」和「夏娃」們召開了成立大會,會議定11支參賽球隊和每隊要進行60場常規賽。BAA成立時的11支球隊分別是紐約尼克斯隊、波士頓凱爾特人隊、芝加哥牡鹿隊、克利夫蘭叛逆隊、底特律獵鷹隊、費城武士隊、西茲堡鐵人隊、普羅維登斯蒸汽機隊、聖路易斯轟炸隊、多倫多愛斯基摩人隊和華盛頓國會隊。50年以後,這些球隊只剩下費城武士隊(現金州勇士隊),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紐約尼克斯隊3支球隊仍然在NBA賽場上征戰。

BAA由十一家冰球館和體育館的老闆們共同發起成立,初衷是為了讓體育館在冰球比賽以外的時候不至於空閑冷場。這些體育館的老闆們對於經營體育場是行家裡手,他們針對NBA「國家籃球聯盟」的球隊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一些中、城市的現實情況提出一定要在當時的大城市內建立當地有名球隊,建立一個全國范圍的籃球組織的概念。因此BAA和當時其他大大小小的籃球聯盟有三個明顯不同特點:其一,所有十一支球隊的老闆都有自己的體育館,這樣球隊就有屬於自己的經營領地;其二,BAA的隊員都是剛剛大學畢業的籃球選手,因為當時採用主客場制的大學業余聯賽已非常成功;其三,BAA聯賽借鑒了當時冰球聯賽的賽程安排,把球隊分成東、西部兩個聯盟,然後再按地理位置分成若干賽區。在常規賽季中,每個聯盟內部的球隊要打兩個主客場,和另一個聯盟的球隊要打一個主客場。最後按成績好壞排隊出進入季後賽的名次,只有進入季後賽才有希望奪得總冠軍。BAA採用4節共48分鍾制,人盯人防守並禁止聯防。至今這些仍然是NBA區別於業余籃球的最基本特徵。

BAA的發起人之一,波士頓花園體育館的老闆沃爾特·阿布郎同時提出新的職業籃球概念,即職業籃球必須有雄厚的財力支援,一名選手只能為一傢俱樂部效力並要簽訂嚴格的合同,聯賽還要建立選手儲備制。這些理論貢獻在於將巨額資金和法制制約引入籃球,為日後的NBA的發展奠定了高薪制和合同制這兩大基石。

1949年,隨著BAA吞並NBL後,為了避免可能引起的法律上的麻煩,正式改名為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即NBA。

50年代的NBA

1949-1950賽季,當BAA吞並NBL,「統一六國」後,便以浩浩盪盪的17支球隊開始了新賽季,並正式改名為NBA--全國籃球協會(NATIONALBASKETBALL ASSOCIATION)。1952年,絕路逢生,NBA出籠了24秒制,大大提高的比賽的觀賞性和得分率。

還在BAA進入第一個賽季的時候,便出現了一位明星喬·富爾克斯。富爾克斯身高1米69,來自肯塔基大學。在當時一場比賽很難超過80分的時代里,富爾克斯的成績十分突出,他是賽季中唯一一位每場得分超過17分的選手,平均每場得分高達23.2分。盡管富爾克斯表現突出,但仍缺少一個舉國矚目的明星。而且BAA同時也遇到了一系列麻煩,第二賽季開始時,BAA僅存7支球隊,盡管巴爾的摩新組建了一支球隊加入了BAA,使BAA達到了8支參賽隊伍,但沒有人敢肯定地說,這一職業籃球聯盟是否能在以大學籃球為中心的美國生存下來;其次,8支球隊中有6支來自東部,他們實行地域保護主義,對其他地區的隊伍不太友善。

BAA在頭兩賽季中就遭到了重創,虧損嚴重。不僅失去了4支球隊,而且,聯賽的規模也由60場銳減到48場,門票收入隨之減少。比賽減少之後也影響了聯盟擴充新的球隊。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BAA總裁普多洛夫決定實施他吞並NBL的第一步計劃,將NBL的明星球員喬治·邁肯挖過來。因為這位身高2米08的巨人是當時籃球場的「搖錢樹」。喬治·邁肯在大學時即聞名遐爾,但是1946年大學畢業時選擇了NBL。為得到這一關鍵人物,普多洛夫頂住了BAA內部「貴族」的壓力,決心不分球隊貧富、城市大小,只要願意加入BAA,就一律接納,目的是引誘擁有邁肯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而爭取邁肯的努力在實施過程中實際變成了一項更為龐大的擴軍計劃。精於外交的普多洛夫說服了有關各方,將邁肯以及他所在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和韋思堡尼塞隊、羅切斯特皇家隊、印第安那波利斯步行者隊共四支球隊,從NBL「策反」到了BAA。在隨後的1949-1950賽季中,NBL剩下的6支球隊又全部加盟BAA,而BAA的始創球隊之一的普羅維登斯蒸汽機隊卻宣布解散。1949-1950賽季,BAA在吞並NBL後改名為NBA,將它的17支球隊分成了3個賽區,開始了美國職業籃球新的發展歷程。普多洛夫憑他的果斷和遠見,成為NBA的總裁,使得NBA由艱難的創業時期走上了穩步發展的坦途。50年代的NBA,是一個「喬治·邁肯」時代。

他和他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在由NBL加入BAA的頭一個賽季(1948-1949賽季)就奪得了BAA總冠軍。在1948-1954年的6年裡,除1950-1951賽季的NBA冠軍被羅切斯特皇家隊奪走外,其餘5次均被由邁肯領銜的湖人隊奪得。1954年下半年,隨著喬治·邁肯的退役,湖人隊的冠軍位置被新崛起的聖路易斯等隊所取代,但是偉大的「邁肯時代」卻留在了NBA的歷史中,留在了人們心裡,因為只有喬治·邁肯才能使組織者(NBA)為他而改變3秒區的大小,改變籃筐的高度(從3.05米改為3.66米),以此來削弱他的威力。

50年代後期,在還沒有可以參照的選撥資料來評判一名球員的天分的情況下,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教練阿諾德·里德·奧爾巴奇用2名優秀選手前鋒德·麥考利和克利夫·哈根與聖路易斯鷹隊交換到了拉賽爾的選秀權,又在1956年選秀會上搶中了神投手托姆·海因索恩。組成以庫西沙曼為主力後衛和海因索恩為主力前鋒,拉塞爾為主力中鋒的強力陣容,成為一支在各個位置上都無懈可擊的勁旅,並在1957年以4:3力克聖路易斯鷹隊,第一次榮登冠軍寶座,也為凱爾特人隊60年代的輝煌積聚了力量和經驗。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聖路易斯鷹隊因麥考利·哈根和超級球星鮑勃·佩蒂特配合默契而實力大增,在總決賽中4:2擊敗凱爾特人隊,奪得總冠軍,報了去年一箭之仇,但以後,這樣的事卻沒有能夠再發生。

1952年,因NBA比賽死氣沉沉,比賽有演變成犯規大戰和罰球大戰的趨勢,由錫拉丘茲民族隊的老闆丹尼·比安松提出了對運動員持球時間進行限制的24秒制,即進功球隊如果在24秒內不投籃,那就失去機會改由對方控制球。這一制度從1954-1955賽季試實行,結果第一個賽季每隊平均每場得分即增加了13.6分,達到93.1分。三年之後,NBA平均得分突破100分。同時,又規定在一節比賽中,犯規次數不得多於6次。假如一支球隊在一節比賽中已經犯規6次,那麼從第7次犯規開始,對應的罰球由兩投變為三投。這些新規則的制定,均大大提高了NBA的觀賞性

60年代的NBA

60年代的NBA屬於里德·奧爾巴克和他的波士頓凱爾特人隊,他們從1959-1966年,創下了不可思議的「八連冠」,又在1968、1969年兩度稱雄,寫下了「綠色王朝」NBA歷史上的光輝一頁。此時在1964年,NBA將禁區寬度擴大至6英尺,開創了籃球新的生命空間。

由「紅衣主教」里德·奧爾巴克執教的50年代後期,波士頓凱爾特人隊已初露王者風范。從1957年凱爾特人隊奪得他們歷史上第一個NBA總冠軍後,奧爾巴克繼續發揮他的「伯樂」作用,為球隊選來了一批批的新鮮血液,他們是:費蘭克·拉姆塞,山姆·瓊斯,托姆·桑德斯,約翰·哈夫利切克。這些球員與拉賽爾、沙曼、庫西和海因德恩一起使凱爾特人隊走向強大,開創了他們的黃金時代。盡管此時,被認為最有技巧的得分手埃爾金·貝勒於1958年落戶到了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而威爾特·張伯倫1959年加盟了費城武士隊,奧斯卡·羅伯遜也於1960年來到了辛辛那提,但是波士頓凱爾特人隊在60年代的NBA中所向無敵。

1959-1960年,波士頓凱爾特人隊一鼓作氣,一連奪了8個NBA總冠軍。這不可思議的「八連冠」是凱爾特人隊這一「綠色王朝」在NBA掀起的狂風巨浪,在NBA歷史上無人能及。在這8個賽季中,凱爾特人隊每個賽季在常規賽中平均取勝57.6場,從來沒有輸掉過26場以上比賽的紀錄。1959年的總決賽中,凱爾特人隊4:0大勝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1960年,他們在總決賽的第7場比賽中,以122:103戰勝聖路易斯鷹隊。時隔一年,又以4:1的比分再降聖路易斯鷹隊。在1962年總決賽的第7場比賽中,他們以110:107勝了洛杉磯湖人隊(即原來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事實上,一旦進入復賽,凱爾特人隊就變得異常強大。在1963-1964賽季中,同在東區的由羅伯遜率領的辛辛那提皇家隊在常規賽中取得了僅比凱爾特人隊少勝4場的55勝的驕人戰績。而在東區半決賽中就以1:4敗下陣來,且平均每場輸給對手13分。在1964-1965賽季,波士頓凱爾特人隊依然奪得了冠軍。但在隨後二年的奪冠路上卻披荊斬棘,打得十分辛苦,率隊奪得8連冠實在得益於奧爾巴克的老謀深算。在當年的常規賽中,擁有天才張伯倫和坎寧安的費城76人隊已具有與波士頓相抗衡的實力,他們取得了比凱爾特人隊多勝一場比賽的紀錄,獲得東區第一名,迫使凱爾特人隊不得不在復賽首輪中與辛辛那提皇家隊火拚,而自己則輪空,坐收漁翁之利。這也是10年來凱爾特人隊第一次不以東區冠軍而以第二名的身份進入復賽。波士頓與辛辛那提的較量打滿了5場,最後才艱難取勝。而在東區決賽中與費城76人隊交手,以4:1橫掃失去鬥志的76人隊,闖入了總決賽。在總決賽中,凱爾特人隊與宿敵洛杉磯湖人隊也打得並不輕松,首場就在主場失利。此後,將在1966年季後賽退職的奧爾巴克突然宣布將由拉塞爾在1966-1967賽季接替他的職務,成為NBA歷史上第一位黑人主帥後,凱爾特人隊士氣大振,連續3場獲勝。最終以4:3艱難地戰勝了湖人隊,完成了他們的八連冠。 1966-1967賽季,隨著奧爾巴克走上凱爾特人隊行政管理層,隊員們出現「老齡化」問題,曾經不可一世的波士頓凱特人隊終於被費城76人隊拉下馬來。而到了1968年-1969年賽季,全隊平均年齡已達31歲,其中山姆·瓊斯已近36歲,而隊員兼教練的拉塞爾也已35歲,形勢更加嚴峻。面對著巴爾的摩子彈隊,費城76人隊和紐約尼克斯隊的崛起,新星韋斯·昂塞爾德、韋利斯里德,瓦爾特·弗雷澤,比爾布雷德利,迪克·巴納特的涌現,雖然凱爾特又獲1968-1969年的2年NBA總冠軍,但球隊走向衰弱,巨人時代的結束已成為不爭的現實。「綠色王朝」雖然沒落了。但比爾·拉塞爾卻是當時最耀眼的明星,他是NBA中獲得總冠軍戒指最多的人,共11個。

賽制上,1964年,由於又一位超級巨人張伯倫的存在,NBA迫使將禁區寬度擴大至16英尺。而戰前,在1952年,為了對付巨人邁肯,NBA曾將3秒區寬度由6英尺擴大到12英尺。因為籃球比賽場地很小,球員卻高大魁梧。中鋒們往籃下一站,更使禁區變得擁擠不堪。3秒區的豁然開朗,使NBA真正完成了由低空向「高空」全體化發展的過渡。

70年代的NBA

70年的NBA,在1973年走上了電視,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賣下了3年的播映權。1976年,又吐故納新,吞並了ABA擴充了自己的實力。賽場上,一改60年代一支隊伍獨霸冠軍的局面。開始了百家爭鳴,先後有8支球隊榮登冠軍寶座。同時,70年代的NBA也是一個後衛變化的時代。
70年代NBA在發展道路上完成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NBA走上了電視。在冰球、橄欖球、棒球和籃球四大職業項目中,籃球的場地最小,可是球最大,這就註定它要屬於電視。70年代,隨著電視在美國家庭的普及,1973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以2700萬美元買下了NBA比賽的3年播映權。當時雖然沒有實況傳播,只能播放錄像,但這對NBA來說,卻是走進百姓家庭,邁向世界的開端。NBA完成的第二件大事是,通過與美國又一個職業籃球聯盟-ABA(美國籃球協會AMERICAN BASKETBALL ASSCCIATON)將近十年的競爭後,終於在1976年將它納入了自己的軌道。ABA成立於1967年2月2日,它的出現有點像一群孩子們興致的游戲,成立之初,為了增加聯盟的知名度,ABA特地聘用了20年前NBA著名中鋒「巨人」喬治·邁肯為總裁。邁肯對籃球的獨特感受是別人無法企及的,他以開放性的聯賽姿態與保守的NBA分庭抗禮。邁肯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件,就是將棕色的籃球改為紅白籃三色球。作為新聯盟的一個醒目標志。同時向所有的能打籃球的人敞開聯賽大門,特別是那些大學尚未畢業的好手。這舉措使得以前對ABA不屑一顧的NBA倍感壓力。因為當時的NBA規定,只有進入大學後滿四年的隊員,才有資格加入NBA聯賽。又為了增加比賽的精彩程度。ABA採用了三分球規則和全明星賽中的扣籃比賽。當時ABA比賽特點是快攻多、傳球多、可以投三分還可以用各種方式扣籃,只要你能做得出動作,你可以盡情發揮。這些吸引了「J博士」歐文,「超級彈簧腿」戴維·湯普遜,「冰人」喬治·格溫和摩西·馬龍等眾多好手,ABA也隨之和它的三色球一起風靡美國。

ABA與NBA的抗爭,因爭奪大學球員和雙方球員互相跳槽而引起的法律官司急劇增多。經過9年的對峙後,雙方都被因競爭而抬起來的合同價格壓得難以承受。加之ABA本身內部不善經營,未注冊三色球專利,經濟不景氣,到了1976年已幾乎無法支撐下去,而NBA卻已發展到了18支球隊,於是雙方總裁德布斯加爾(ABA)和奧布萊恩(NBA第三位總裁),進行談判,NBA以合並的名義吞並了ABA,並接收了其中3支球隊,(即現在的步行者隊、丹佛金塊隊,馬剌隊和新澤西網隊)。NBA在形成了一個規模化大型籃球市場後,也從ABA吸取了精華,開始注重觀賞性,不再排斥扣籃,並從1979年開始也實行了3分制。可以說沒有ABA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精彩的NBA比賽。

70年代的NBA戰場是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局面。1970年由韋利斯·里德領軍的紐約尼克斯隊獲得他們第一個NBA總冠軍頭銜,後在1973年再度稱雄。1970--1971年賽季,密爾沃基雄鹿隊憑借他們在1969年NBA選秀會上,和菲尼克斯太陽隊用擲硬幣的方法決定誰獲第一輪首位選秀權而贏來的一代巨星賈巴爾,以及從辛辛那提皇家隊轉會而來的奧斯卡·羅伯遜贏得了當年的NBA總冠軍。1971--1972年賽季,擁有「籃球皇帝」張伯倫的洛杉磯湖人隊技壓群雄,問鼎冠軍。而波士頓凱爾特人隊在失去拉塞爾之後又卷土重來,在1974年和1976年兩度稱雄。金州勇士隊也在1975年獨領風騷。1976年隨著ABA被NBA的合並,一批ABA的明星加入,更是精彩紛呈。

朱利葉斯·歐文加盟費城76人隊,丹佛金塊隊獲得了1976年的ABA第一新人戴維·湯普遜和丹伊塞爾,「冰人」喬治格溫和拉里·肯農落戶到了聖奧馬剌隊,印第安納步行者隊擁有了得分手比利·奈特,這使得各隊的實力更加接近,比賽更加扣人心弦。而NBA本來的球星們也不甘示示弱,1976-1977年賽季,中鋒比爾·沃爾頓健康地打滿了一個賽季,並率領他的波特蘭開拓者隊在決賽中挑翻了由歐文領銜的費城76人隊,榮登寶座。球星林立的西雅圖超音速隊和華盛頓子彈隊則包攬了70年代的最後兩個NBA總冠軍,子彈隊獲1978年NBA冠軍,超音速隊獲1979年的NBA冠軍。

群雄爭霸的NBA隨著西雅圖超音速隊奪冠而在70年代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迎接他們的是更輝煌的80年代。

80年代的NBA

80年代,NBA走進了它的黃金十年。擁有「魔術師」約翰遜的洛杉磯湖人隊和擁有「大鳥」拉里·伯德的波士頓凱爾特人隊進行長達十年的較量。後隨「飛人」喬丹加盟芝加哥公牛隊,「大猩猩」尤因入主紐約尼克斯隊,NBA走向了力量均衡。同時,由於第四位總裁大衛·斯特恩的上位。NBA走上商業化和國際化的道路。

80年代,這是NBA平穩過渡後,真正走上輝煌的年代。一代巨星「魔術師」約翰遜和「大鳥」拉里·伯德橫空出世,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競爭。1985年,隨著邁克爾·喬丹和帕克里克·尤因的加盟,一時間NBA,新星、舊星群星閃耀,人才濟濟,將NBA演變成為地球上最精彩的體育表演。早在1978-1979賽季,人們就對NBA涌現出來的明日之星--來自全美大學生籃球冠軍密西根州立大學的控球後衛「魔術師」約翰遜和來自印第安那州立大學的「白人前鋒」拉里·伯德即將加盟NBA的消息感到振奮激動。是這兩人以高超的個人技術改寫了傳統的位置定義。身高2米06的約翰遜擔任控球後衛一職,在場上指揮若定。又由於身材的優勢,必要時前鋒、中鋒也勝任有餘。與約翰遜一般高的伯德,技術全面,處理球膽大而心細,有著足以和「魔術師」媲美的傳球技巧,尤其拿手的是關鍵時刻的3分球。由於伯德和約翰遜的到來,NBA吸引了更多人的興趣,而他們也沒有讓球迷失望。「魔術師」約翰遜在加盟的頭一年的總決賽中,第6場頂替受傷的賈巴爾打中鋒,不負眾望,率隊以123:107擊敗了由歐文領軍的費城76人隊,他一人獨得42分,搶得15個籃板球並有7次助攻。他的才能使他名聲大噪,也獲得了他第一個NBA總冠軍。伯德的表現也十分出色,他率凱爾特人隊奪得了大西洋區的冠軍。並捧得「最佳新人獎」。當時,NBA是湖人隊,凱爾特人隊和76人隊三強鼎立。凱爾特人隊在奧爾巴奇的運籌帷幄下,組成了由拉里·伯德、羅伯特·帕里什和凱文·麥克黑爾組成的新一代「鐵三角」,並於1981年奪得NBA總冠軍。1982年,洛杉磯湖人隊再度搶回寶座皇位。1983年,擁有歐文、摩西·馬龍的費城76人隊,老當益壯,贏得NBA總冠軍。

到了80年代中期,NBA已是湖人隊和凱爾特人隊的兩強對峙。交替坐皇位。由於彼此間毫無止息的良性競爭,而使球員的潛力發揮到了頂峰,球賽的質量和球員的水平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對「魔術師」和「大鳥」的宣傳,NBA魅力迅速上升。NBA今天受到了全世界球迷的瘋狂熱愛,這段歷程無疑奠定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在1983-1984年賽季,NBA的職業籃球已真正上了一個新台階。由杜·莫執教的丹佛金塊隊在常規賽中以平均每場得123.7分居第一位。其中被載入NBA史冊的是丹拂金塊隊與底特律活塞隊的一場比賽。雖然金塊隊在這場比賽中的得分高達184分,卻仍輸掉了比賽,因為活塞隊得186分。這也是至今為止NBA歷史上得分最高的一場賽事。

80年代後,由「魔術師」督軍的湖人隊仍在西部聯盟呼風喚雨。但是受傷病、年齡困擾的凱爾特人隊則逐漸走下坡路,他們受到了來自芝加哥公牛隊和底特律活塞隊的強力挑戰,在1985年-1986年賽季,波士頓凱爾特人隊雖然在復賽中贏了芝加哥公牛隊,但卻被喬丹折騰得疲憊不堪。喬丹在第一場就獨得49分,第二場則更一發不可收拾,得了63分。波士頓經過2個小時的苦戰才艱難取勝,伯德稱喬丹是上帝本人。此後,在東部聯盟取代凱爾特人隊霸主地位的是球路兇猛的底特律活塞隊,他們憑借伊賽亞托馬斯和杜馬斯以及羅德曼的組合在1988--1989年賽季又奪NBA冠軍。這時的NBA是一個後衛的時代,並且隨著新生代的好手喬丹、歐拉朱旺、尤因、巴克利的到來完成了力量均衡的任務。又引發了新一輪的「風暴」,從此跨入90年代的「公牛王朝」。

在80年代,隨著1984年大衛·斯特恩上任NBA第四屆總裁位置,NBA又有了點石成金的變化,走上了國際化和商業化的道路,與曾經勢不兩立的國際業余男籃(FIBA)攜手辦起了著名的麥當勞邀請賽,後成為世界籃球俱樂部冠軍杯賽。1989年國際籃聯又在慕尼黑特別會議上以56票對13票通過「贊成職業選手參加奧運會籃球比賽並立即生效」的決議,向NBA的職業籃球手們敞開了奧運會的大門。

㈦ NBA勞資協議具體內容

NBA勞資協議淺析(一)

一.勞資條款(CBA)

勞資條款是聯盟和球員工會制定的一個合約,訂立了一些雙方都必須遵循規則(勞資條款通常簡稱為CBA,跟大陸籃球聯盟的簡稱一樣,不要混淆)。下文中的CBA都是代指勞資條款。CBA定義了工資帽以及其設定程序,頂薪底薪,轉會規則,選秀程序以及其他很多運作規范,這些規則是NBA這樣的聯盟維持運作的保證。另外,CBA也被用來避免NBA違反「反壟斷法」。如果沒有CBA,NBA的許多實際操作(像工資帽,選秀等等)都有可能違反謝爾曼法案(反壟斷法)。
二.工資帽
工資帽就是球隊能夠用於球員工資開銷的最大規定限額,它能夠幫助保持聯盟的平衡與競爭性。沒有工資帽的話,富豪球隊就可以大把大把花錢在自由球員的合同上,組建超級球隊。 基本思路是,一個隊只能在它的薪金總額不超過工資帽的情況下簽約自由球員,這樣所有的隊才能在一個桌面上玩牌。在01-02賽季,NBA球隊工資額和勝場數之間的關系系數是0.13,基本上兩者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系,而沒有工資帽限制的棒球大聯盟的這個系數在2002賽季高達0.43。
三.籃球相關收入(BRI)中包含了些什麼?

籃球相關收入(BRI)包含:
· 常規賽門票收入
· 廣播權銷售收入
· 表演賽收益
· 季後賽門票收入
· 在球場半徑75英里內的授權商店中銷售的特許商品等
· 停車費
· 球隊贊助商的資助
· 球隊宣傳收益
· 球館俱樂部收益
· 夏季訓練營收益
· 非NBA籃球巡迴賽收益
· 球隊吉祥物和拉拉隊表演收益
· 飲料銷售權的收益
· 40%的場館簽約收益
· 40%的豪華包廂收益
· 所有權收益,包括國際電視轉播費,贊助,從NBA娛樂公司得到的收入,全明星賽,麥當勞公開賽和其他NBA特別活動的收入。
· NBA和球員聯盟在試圖制定一個用於取代BRI的新收入定義,叫做「核心籃球收益」。
四.球員分到了多少聯盟收入?工資帽的設定

球員收入分配比例受到兩個數字控制:工資帽和契約稅門檻(譯註:原文為escrow tax threshold)。下面是這幾年的幾組數字(BRI=籃球相關事業收入):
賽季 原定工資帽 實際工資帽 契約稅
98-99 3000萬 3000萬 無
99-00 3400萬 3400萬 無
00-01 48.04%BRI(參見附註) 3550萬(參見附註) 無
01-02 48.04%BRI* 4250萬 55%BRI
02-03 48.04%BRI* 4027.1萬 55%BRI
03-04 48.04%BRI* 4384萬 55%BRI
04-05 48.04%BRI* 57%BRI
* 從BRI百分比中,減去分紅(在99-00賽季,大約是7100萬),再除以球隊數目,就得到工資帽。注意,這里使用預測的BRI和紅利來計算工資帽。
註:如果99-00賽季的工資和紅利總額超過了BRI的55%,那麼,00-01賽季就要引用一個特別規定來降低工資帽,超過的部分將在工資帽中減去。當時的工資和紅利總額的確超過了BRI的55% -- 實際上,根據聯盟財務報告,這個數字達到了61.14%。因此,這個差額(大約有1.385億,每隊480萬)從48.04%BRI的中被減去了。這樣計算出來的工資帽低於聯盟承諾的最低值:3550萬,於是00-01賽季的工資帽最終被設定為3550萬。
契約稅系統,其實為了使球隊工資總額不超過聯盟總收入某個指定百分比。
另一方面,有一個概念叫球隊底薪,被設定為球隊工資帽的75%。任何一個隊伍,如果捨不得花錢,球隊薪金總額沒有達到這個值,就會在該賽季末被處以罰款,罰款的錢將返還給球員。實際上,大多數球隊的工資都比工資帽要高。

五.軟工資帽
基本思路是為了使球員有更大機會留在原隊。設想一個球員,為一個球隊賣命一輩子,球迷喜歡他,他想留下,球隊也不願他離開,但是他不得走,因為球隊沒法給他足夠高的合同。軟工資帽下的特例就在這種情況下起作用。
六.球隊工資帽每個賽季的變化
令人吃驚的是,NBA早在成立的第一個賽季(46-47)就有了工資帽。那時候的工資帽是5萬5000美元,而大多數球員的年薪是4000-5000美元(大球星Joe Fulks收入8000塊,而Tom King賺得最多,16500塊,因為他是底特律獵鷹隊的球員兼公關主管和業務經理)。

現代的NBA工資帽從84-85賽季開始實行,當時是360萬元。每年穩定遞增大約1到2百萬,94-95賽季達到1596萬。同NBC簽了巨額的電視轉播合同之後,工資帽在95-96賽季陡增到2300萬,97-98賽季是2690萬,這是上一屆勞資條款的最後一年(十三年內工資帽上升了747%)。ABC/ESPN的電視轉播合同在02-03賽季生效,在六年內帶來46億的收入,但是在02-03賽季比NBC在01-02賽季要支付得少一些。所以,工資帽在02-03賽季第一次走低。
現行CBA根據如下表格定義工資帽(BRI=籃球相關收入):
98-99 3000萬
99-00 3400萬
00-01 48.04%BRI(但不低於3550萬)
01-02 計劃BRI的48.04%
02-03 計劃BRI的48.04%
03-04 計劃BRI的48.04%
04-05 計劃BRI的48.04%
從計劃BRI的48.04%中減去紅利再除以29(NBA球隊數目),最後得到工資帽的數額。
七.拉里伯德條款
這是工資帽規則最為著名的特例。符合這個條款資格的人在CBA中被稱為「資格老兵自由球員」。這個特例允許工資帽以上的球隊同本隊的自由球員重簽合約,數額可以達到頂薪。這名球員必須至少打滿三個賽季,且在這三個賽季中沒有被解僱過,沒有以自由球員身份換過球隊。這意味著,球員可以通過打完三個一年期合約,一個三年期合約,或者其他組合來獲得「伯德權」。一個球員如果被交易,他的伯德權跟他一起走,他的新隊可以利用伯德條款重新簽他。利用伯德條款簽下的合約最長可達七年,年薪漲幅可達12.5%。這個特例被命名為拉里伯德條款,是因為凱爾特人隊是第一支被聯盟允許和自己的自由球員簽約的工資帽之上的隊伍,而這個球員就是拉里伯德。

使用拉里伯德條款付頂薪時,有另一個限制:如果這名球員是第一輪的新秀,剛剛履行完他為期三年的新秀合約,但是他的球隊沒有行使第四年球隊選項來延長合約(參見問題38),那麼即使使用拉里伯德條款,這名球員也不能從原球隊得到頂薪和約,最高薪水不得高於他新秀合同的第四年選項工資。比如說,Devean George在1999年第23順位被湖人隊挑走,他在2002年履行完了他三年的新秀合約,湖人有一個球隊選項,可以在2001年的10月31日之前延長合約到02-03賽季結束,工資為141.5722萬元,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所以當湖人隊被允許用拉里伯德條款同George重新簽約的時候,能夠支付的最高工資僅有141.5722萬元。所以,他們另選擇了中產階級特例來簽,這樣可以給他更多的錢。

八. 什麼是「奢侈稅」?為什麼要有奢侈稅?它是怎麼確定的?誰來付稅?

契約稅系統的作用是幫助確保工資總額不超過BRI的指定百分比。如果支付給球員的工資超過了這個百分比,那麼他們的部分工資(不超過10%)將會返還給球隊老闆。盡管如此,如今的球員們工資還是高得很,契約稅不足以把聯盟工資總額壓制在那個百分比之下,這時候,有些球隊就中招了 -- 交稅吧!傳說中的「奢侈稅(luxury tax)」閃亮登場。其實CBA中只是簡單的稱為「稅(tax)」或者「球隊付款(team payment)」。

當聯盟工資和紅利總額超過了大約BRI的61.1%(理論上講是循環小數61.111...%=55%/(1-10%),04-05賽季是63.333...%=57%/(1-10%))時,奢侈稅就被觸發。如果聯盟工資和紅利總額少於這個數,那麼沒有球隊需要支付奢侈稅,不管他們工資有多高。如果奢侈稅被觸發,那麼所有工資額高於奢侈稅觸發線(在CBA中叫做「球隊契約上限(team escrow limit)」)的球隊都將支付奢侈稅,支付的金額為球隊工資超過奢侈稅觸發線的部分(見下表)。

在01-02賽季,工資和紅利大約是BRI的59.8%(契約稅足夠用於使實際工資降低到BRI的55%),所以奢侈稅沒有被觸發。在02-03賽季,工資和紅利是65.5%,所以聯盟開始徵收奢侈稅:
賽季 02-03
BRI 26.62億
工資+紅利 17.44億(BRI的65.5%)
BRI是26.62億,它的指定百分比(55%)的就是14.64億,所以超過的部分(工資和紅利總額減去指定百分比數額)是2.8億,而契約稅最大隻能是工資和紅利總額的10%,也就是1.744億。這就是當契約稅不夠用於降低工資水平到指定百分比時,奢侈稅將被觸發的場景。於是所有的契約稅 -- 1.744億全部返還給了球隊,而且,工資總額高於奢侈稅觸發線的球隊付了稅。基本思路是這樣的:高消費的球隊應該承擔使得工資水平提高的最大責任,他們應當在這方面作出補償。

奢侈稅觸發線(球隊契約上限)等於BRI的61.1%減去紅利,除以球隊數目。02-03賽季的紅利是9340萬,於是02-03賽季的奢侈稅觸發線就是5288萬。球隊工資(基於球隊在常規賽最後一天的工資,參見問題13)超過了奢侈稅觸發線的球隊支付跟超過部分等額的稅。這樣,一支工資在6000萬的球隊將要支付712萬的稅。工資低於奢侈稅觸發線的球隊將不需要付稅。

重申:不管一支球隊的工資有多高,只要聯盟奢侈稅沒有被觸發,它都不需要付奢侈稅。舉例來說,01-02賽季,紐約尼克斯的工資總額達到了大約8550萬,但是,該賽季的奢侈稅沒有被觸發,他們一分錢稅都沒有付。

有些老闆希望把在新的CBA出台之前(97-98賽季或者更早)簽的合約刨除在球隊稅的計算之外。最後老闆們決定,所有合約都將被計入,不管是什麼時候簽的。

聯盟規定:永久傷病名單上的球員的工資,在奢侈稅計算時可以獲得豁免,在球員受傷病之後有一個一年的等待期。豁免的金額用傷病球員特例來計算(球員工資的一半,或者平均工資,兩者中較小的那個 -- 參見問題22中「平均工資」的定義),從球隊需要支付的奢侈稅中減去。這個規定遵守了一罪不兩罰(double jeopardy)的原則,否則球隊就得既為傷病球員的工資付稅,又要為他的替代者的工資付稅。有趣的是,如果這個傷病球員在他被列入永久性傷病名單之前被交易,那麼,交易雙方都不能獲得這個豁免。這個豁免只在02-03賽季有效,不過,很可能在03-04賽季也繼續生效。

㈧ nba以前的子彈隊呢Bullets

現在是華盛頓奇才隊啦。

㈨ NBA球星的影響力

1.艾佛森
2.加內特
3.詹姆斯
4.麥迪
5.保羅

㈩ 如何購買NBA門票如何辦理美國簽證

可以在nba官方網站的球隊官方分站上訂票,不是很難,至於美國簽證的話,如果你有合適的材料證明你去美國工作或者上學的話,也是好辦下來的,如果你只是為了看球去美國,想簽半年的簽證就不那麼容易了,可以試試辦個旅遊簽證.但不保證能簽上半年,關鍵還是看資料的准備是否齊全.

閱讀全文

與nba宣傳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超市促銷活動策劃 瀏覽:114
胡家廟實用技術培訓方案 瀏覽:193
小學教育教學技能培訓方案 瀏覽:131
急診急救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120
企業培訓方案考慮問題點 瀏覽:895
風機高空逃生培訓演練方案 瀏覽:507
開業活動策劃方案背景 瀏覽:575
舉辦財務培訓班實施方案 瀏覽:790
上海禾建時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36
和銀行合作推廣產品方案 瀏覽:556
公交公司職業素養培訓方案 瀏覽:534
社區志願者培訓年度方案 瀏覽:352
廈門電子商務招聘 瀏覽:506
馬雲是怎麼想到電子商務 瀏覽:519
小學學校電教培訓方案 瀏覽:196
傳統文化培訓班實施方案 瀏覽:616
南京行狐電子商務怎麼樣 瀏覽:318
展會的策劃方案 瀏覽:474
愛過主題團日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93
幼兒園教師技能鋼琴培訓方案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