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瀏陽河的治理開發
瀏,本意為「清澈、明亮」,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工業污染與過度開發讓湖南的瀏陽河原貌不存。
作為湖南母親河湘江的一級支流,瀏陽河以其逶迤秀美聞名於世。然而,瀏陽河卻因為嚴重的水污染問題再次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005年,根據瀏陽河長沙段主要項目監測結果,黑石渡、三角洲斷面均屬於劣五類水質,屬重度污染。
2006年湖南省環境狀況公報披露,漣水及瀏陽河下游污染較為嚴重,所設7個斷面中5個斷面達不到三類水質標准。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河流即被沿岸一哄而起的造紙、化工企業包圍,年排出500多萬噸的廢水,水中重金屬和有毒物質含量超過國家排放標准243倍。河流上游受挖沙活動的破壞,河床逐漸變窄,洪水泛濫成災。據資料記載,瀏陽河曾塌堤860處,毀田140公頃,河中原有9目16科51屬68種、藏量逾萬噸的漁業資源慘遭破壞。地處瀏陽河上游的瀏陽市因此淪為全國258個重污染縣(市)之一。當一級支流瀏陽河被污染所侵襲時,與其同吞吐的湘江難以獨善其身。湖南省水質監測中心對湘江43個河段進行一次監測中,只有11個河段水質在三類標准以內,達標率僅為四分之一。其他河段水質為4類,已污染水體,其中湘江幹流有兩個河段水質為五類,根本無法飲用。
據了解,瀏陽河水污染加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瀏陽河下游流入長沙市區,接納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
2008年,湖南省啟動了湘江流域治污工程,致力於打造「中國萊茵河」的瀏陽河深得其益,長善垸污水處理廠和花橋污水處理廠開始投入運行,處理了大部分直排瀏陽河的污水。
2009年9月7日上午,長沙市環保局在瀏陽河黑石渡斷面取水進行水質監測。結果顯示,瀏陽河榔梨斷面是二類水質,黑石渡和三角洲斷面都是三類水質。經過自來水廠凈化處理後能夠直接飲用。
從五類到三類,瀏陽河水質發生了從重污染轉變為良好的歷史性改善。 一條名河,一位偉人,一首民歌賦予了瀏陽河豐富的文化內涵。
開發的瀏陽河酒,廣告溶文化、時尚、情感為一體。「唱中國名歌,喝中國名酒」、「又唱瀏陽河,共享金世紀」、「瀏陽河酒,冠軍的酒」、「我們心中的紅太陽」、「年年吉祥喜洋洋」、「想唱就唱,想喝就喝」等廣告語,膾炙人口。
瀏陽河酒先後被評為「跨世紀中國著名白酒品牌」、「第27屆悉尼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唯一專用慶功酒」、「中國足協—中國之隊指定贊助商」、「中國足協—中國之隊戰略合作夥伴」、「博鰲亞洲論壇2004年年會宴會指定專用酒」、「第11屆世界旅遊小姐年度皇後大賽世界總決賽指定慶典用酒」、「第三、四、五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指定專用白酒」。
『貳』 瀏陽河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瀏陽好玩的地方有以下幾個可以參考:
1、瀏陽河大圍山峽谷漂流 ——瀏陽河源頭探險大圍山峽谷漂流具有湘東綠色明珠之稱的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自一九九七年建園以來的六年間,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她優美的環境,美麗的風光,周全的服務吸引了幾百萬遊客前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得到了遊客的普遍贊賞。
2、瀏陽算學館舊址。據《中國科學技術團體》一書介紹,中國近代之有科學技術團體,當首推湖南瀏陽算學社。該社由譚嗣同、唐才常與其師歐陽中鵠等於1895年8月籌建,次年改算學館。所立章程稱:「本館之設,原以培植人材, 期臻遠大,並非為諸生謀食計」。
3、瀏陽文廟,屬儒教廟宇,是仿曲阜孔廟的宮殿式古建築群,位於瀏陽市圭齋路北側。廟宇面街背山,南北長149米,東西寬43米,共有13個建築單元,是我國保存完整的孔廟之一。瀏陽文廟始建於宋,1843(清道光二十三年)改建成現格局。
2、瀏陽會館舊址—— 瀏陽會館即譚嗣同故居,位於北半截胡同41號。
『叄』 瀏陽河在哪裡
瀏陽河位於湖南省東部,是湘江的一級支流,發源於羅霄山脈的大圍山北麓,有大溪河和小溪河兩個源流。
湘潭縣在湘江西岸,瀏陽河是湘江的一級支流,這里的江邊是湘江而不是瀏陽河;瀏陽河與湘江聯系在一起是因都屬於同一水系——湘江水系。
因為歌頌毛澤東的歌曲《瀏陽河》而聞名。流經瀏陽市、長沙縣,最後於長沙城北的開福區匯入湘江。全長234.8公里,流域面積4665平方公里。
(3)瀏陽河旅遊項目策劃書擴展閱讀:
瀏水又因瀏陽城而名瀏陽河。其源有二,叫大、小溪,分別出自大圍山北麓和南坡。二溪在瀏陽城東10公里處匯合,始稱瀏陽河。
瀏陽河流經長沙縣,至開福區馬廠以南入湘江,全長234.8公里,流域面積4,665平方公里。
用瀏陽河水漂洗的夏布是非常著名。瀏陽河畔還有湘綉、花炮、豆豉、茴餅、紙傘、竹編等特產。瀏陽河東片地區已經建成「國際種都」。河道中所產菊花石為世界一絕。
瀏陽河流域有開福寺、馬王堆漢墓、陶公廟、許光達故居、黃興故居、徐特立故居、譚嗣同故居、瀏陽文廟、瀏陽算學館、孫隱山等古跡文物。
『肆』 【求一份詳細的長沙旅遊計劃表】
烈士公園。湖南省博物館。長沙世界之窗。長沙海底世界
(烈士公園相鄰省博物館,烈士公園免票;省博物館免費不免票,早點去排隊要省份證,也可以網上訂票,省博物館有素紗禪衣,T形帛畫,辛追夫人。。。)
烈士公園,烈士公園是長沙市最大的公園,位於長沙城東北部東風路1號,是座集紀念、游覽和娛樂的綜合性公園。接下來去湖南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創辦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初,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開福區,與風景秀麗的烈士公園毗鄰。湖南省博物館薈萃了湖湘大地的文物遺珍,展現了湘楚文明的來龍去脈,每年吸引數十萬南來北往的中外遊人前來參觀,是人們了解湖湘文明進程、領略湖湘文化奧秘的重要窗口。
最後去世界之窗、海底世界。在世界之窗玩到晚上,再看夜色的世界之窗又是另一種景色,晚餐可在附近西湖樓吃。
2。嶽麓山。嶽麓書院。橘子洲。天心閣
嶽麓山是南嶽72峰之尾峰,海拔300.8米。。
下山後可去游覽「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的瀟湘洙泗——嶽麓書院,嶽麓書院→愛晚亭→舍利塔→麓山寺→雲麓宮→橘子洲
看看之後游覽長沙市小景區,先去王陵公園或橘子洲,橘子洲位於長沙市湘江之中,砥柱江心,西望嶽麓山,東臨長沙城,四面環水,儼然似一艘墨綠色的巨艦浮於湘江之上,為湘江中名洲之一。
最後再去天心閣,天心閣與嶽麓山遙相對峙,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亦是古城長沙僅存的城市標志,是人們到長沙必游的勝境。
線路設計: D1湖南省博物館→烈士公園→早上可乘坐113或146等公交車先到湖南省博物館參觀馬王堆出土文物,隨後步行到烈士公園,瞻仰烈士陵墓。
嶽麓山下,依次游覽嶽麓書院、愛晚亭、舍利塔、麓山寺、雲麓宮等景點。
關於飲食:長沙比較著名的風味湘菜主要有麻辣子雞、三層套雞、長沙麻仁香酥鴨、花菇無黃蛋、口蘑湯泡肚、發絲百頁、臘味合蒸等。在瀏陽河邊一些農民開的餐館里,可以吃到口味淳樸的「鄉里菜」,平日城裡吃不到的紅薯粑粑、紅薯梗、芋頭梗等粗糧在這里都可以品嘗到。
臭豆腐:長沙的臭豆腐要數百年老店火宮殿最有名,進火宮殿的人沒有不吃臭豆腐的。1958年,毛澤東到長沙視察時,還專門到火宮殿吃了一頓臭豆腐。火宮殿的臭豆腐是用優質瀏陽豆豉加冬筍、香菇、曲酒等煮制的鹵水點成的,炸好的臭豆腐外脆里嫩,再澆上辣椒油、香油、醬油等調料,非常好吃。除了火宮殿外,很多散落於民間小巷中的個人攤點味道也相當不錯,如南門口的「五娭毑」,買臭豆腐的隊伍經常要排成一條長龍。口味蝦是前幾年興起於長沙教育街、南門口等地的特色小吃,後來蔓延至全城乃至全省,至今長盛不衰。口味蝦色艷、湯濃、味重、香辣無比,深受口味頗重的長沙人喜愛。起先,口味蝦以夜宵的形式走上餐桌,現在在全長沙已經有不少的專營口味蝦的特色餐館,比較知名的有南門口的「四娭毑」、八一橋下的「盛記」、「梅園」等。長沙米粉和桂林的米粉有本質的不同,它是扁的,而且比河粉要軟,美味爽口。麻仁香酥鴨是長沙特一級廚師石蔭祥的傑作,集松軟、酥脆、軟嫩、鮮香於一體。
發絲百頁原為清真館李合盛「牛中三傑」之首,聞名遐邇。用料為牛百頁肚經過加工煮熟後,切成發絲細,與玉蘭片一起煸炒。這個菜吃起來脆嫩香滑,略有辣味,極其爽口。百頁牛肚質地軟韌,炒出菜來卻脆嫩無比,堪為奇絕。
關於購物:長沙最重要的特產是「長沙三絕」,即湘綉、中國紅瓷器和菊花石雕。湘綉的起源和發展都在長沙,為四大名綉之一。長沙也建有湘綉博物館以供研究、參觀和銷售。中國紅瓷器最早出現於1100年前的晚唐長沙窯。菊花石產於瀏陽大溪河底岩石層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圖案,其雕品為長沙的一大特色。瀏陽有「花炮之鄉」的美稱,其生產的花炮在中國和世界各地都有銷售。
黃興南路步行街:黃興南路步行街形成了以傳統老字型大小品牌店帶領下的集飲食、購物、娛樂、休閑於一體的商業街,不少現代品牌紛紛進駐黃興南路。
文廟坪、南牆灣:具有強烈風格的小店開在小巷裡,展示各地新鮮熱辣的時尚風潮。
解放中路、文藝路口路段:整條街的店面無論是從服裝的品質、款式,裝潢的格調來說都比較有水準。但這里的東西比較貴。瀏城橋下,有家趙記,這里的干鍋牛蛙和口味蛇值得一試。喬庄口子上有一家頗大的旺和超市,喬庄巷裡面別有洞天,從這里可以直接上五一路。
文運街、長康路:這里可淘到一些品牌的仿貨,緊隨國際潮流發布動向,是長沙市最集中的外單貨集散地。
金滿地:金滿地是一個比較成熟的購物地,D區是地下美食城,那裡的熱狗很好吃,且比外面的便宜"
我家住在嶽麓山下高葉塘,嶽麓山的東大門。
『伍』 瀏陽河的幹流情況
瀏陽河幹流向西而流,流經瀏陽市、長沙縣全境,進入長沙城區,注入湘江,全長234.8公里。
上游為楊潭鄉(現高坪鄉)雙江口河段;
中游為雙江口至鎮頭市河段;
下游從鎮頭市起始,在長沙市的陳家屋場注入湘江。
「瀏陽河九道灣,廣義泛指多,狹義則指瀏陽河進入長沙縣後直至注入湘江確實彎過了九道灣。」
長沙文史書叢《瀏陽河九道灣》,首次列出了學界和民間認可的狹義「九道灣」,即瀏陽河從瀏陽市進入長沙縣後,下游從東至西彎過了九道灣,經瀏陽市、長沙縣、雨花區、芙蓉區和開福區注入湘江。
第一道灣所在的瀏陽市鎮頭鎮和長沙縣江背鎮。這里有鎮頭老街、風光帶、漁業社、百步洲、湘陰港村渡口、南陽城古城遺址、盛家老屋、青瓦窯等瀏陽河「第一灣」地標。長沙文史書叢《瀏陽河九道灣》明確,從瀏陽市鎮頭鎮進入長沙縣江背鎮,北流至小埠村,再西轉,形成下游第一道大灣,古稱「小埠港」。
『陸』 歌頌瀏陽河的文章
瀏陽河:豐姿綽約入江流
瀏陽河揮別大山,一路歡歌而下,先是細細脈脈,後是恣肆奔淌,而流經縣城淮川後,便收斂了幾分脾氣,不再像李白筆下氣沖鬥牛的詩篇,亦不像易安筆下哀哀怨怨的詞章,倒像冰心老人那膾炙人口的《小桔燈》,整個一種不尚浮華的敘事風格,默默流淌間,浸透了母性的良善和溫柔。
那是一種難得的平靜,平靜得讓人近乎憂傷。
一個薄陰的天氣,我背負行囊,沿河而走,身旁淌過幽雅的河水,頭頂流著淡淡的微雲。出現在視野里的,是蒼青的樹木,森森的水稻,覓食的牛羊。而它們的背景,永遠都是青山下淡雅的村莊。在我的眼簾里,一切就那麼古典地鋪展,然後又古典地退去。
走過雙楓浦,大栗坪水電站就朝我撲面而來。現在看來,這實在算不得一個上了規模的水電站,經過歲月的打磨,已失去了青春的光澤,似乎衰老得疲憊不堪。這個電站修建於七十年代,中國的七十年代,物資極度匱乏,就瀏陽而言,整個縣城甚至找不出一盞街燈,殘破的街道在黑夜裡縱橫伸展,就像王羲之的狂草中那一根根放盪不羈的線條。水電局也是名不符實,尷尬得只能靠一台柴油機來驅逐長夜的死寂和黑暗。
但不管什麼時候,窮也罷,富也罷,瀏陽這個地方,都是一個生長精神的地方,瀏陽河水養育的千千萬萬的兒女,都有著一種驚天的豪情與浪漫。但凡能夠發展自身的事物,只需振臂一呼,便有應者如雲。比如修築「319」;比如開發大圍山森林公園;比如轟轟烈烈的城市建設……
從本質上說,人類其實是一種脆弱的動物,害怕孤獨,害怕黑暗,所以自直立行走以來,便一直嚮往光明,追逐光明,其中的細節就不必去說了,誇父追日、鑽木取火都是最好的例證。於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一次追逐光明的行動開始了。從全縣各個公社抽調來的三萬多人浩浩盪盪開往了工地,開山打石,攔河築壩,那個年代,根本談不上什麼機械,所有的土石方都靠肩挑手提。萬頭攢動的工地上,獵獵的紅旗,陣陣的夯歌,隆隆的炮聲,還有脊背上閃著銀光的汗水,組成了一組氣壯山河的樂章。一千多個日子過去,一座耗資四百多萬的電站崛起在河面,雄視著寂寂的山城和默默的流水。誰也不能否認,在當時,那是一項怎樣堪稱雄偉堪稱經典的工程!正所謂人定勝天,汩汩清流經過人類的駕馭,轉眼間化作滔滔電流,點燃尋常巷陌,點燃平民百姓的眉梢與眼角,將長夜的黑暗驅逐到遙遠的天邊。至今回想起來,許多人的腦海里還留有鮮活的記憶。
河水在廣袤的田野中行走,腳步輕輕悄悄,似乎怕攪了兩岸村莊的好夢。進入棖沖和太平橋後,把青草和韓家港劈成兩半,讓它們隔河相望。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書上的話,有時候,書上的話還真是信不得。老子就說過,「全信書不如無書」,辛棄疾也說過,「近來始覺古人書,信來全無是處」。比如青草人和韓家港人,一條河都沒有攔住他們,隔著就讓它隔著吧,要過河了,操一支長篙,駕一葉小舟,悠哉悠哉,一路晃了過去,若興致好時,還可以吼上幾嗓子,即使五音不全,也甚是愜意。或逢酷暑,碰上水性好的,乾脆衣衫一脫,一個猛子扎了過去,不單省事,還可消暑。雖有一條河隔著,彼此間你來我往,仍有如登堂入室一般方便。
太平橋的韓家港實在是一個好地方,煙村淡淡,小橋如弓。且不去說這里的田園牧歌,也不去說這里的市井風情,單是一個「港」字便引人遐想。瀏陽河畔,以「港」命名的地方還真不少,古港、韓家港、青草港……一看到這個「港」字,便讓人想起滔滔流水,想起橫七豎八的船隻,想起熙來攘往的場面……漢字這傢伙,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點橫豎撇捺,幾個簡單的部件組合在一起,便讓人浮想連翩。結繩記事的年代,不可能有任何其它抽象的東西能引發人們如此豐富的想像,難怪蒼頡制字代繩,鬼神夜哭,恐是擔心人類開啟了智慧之門,對他們造成某種威脅吧!
棖沖,是西區的一個重鎮。其名稱的由來,據說還與那個羽扇綸巾的周瑜有關,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周瑜巡視長沙府,見此地遍野橙樹,遂命名為「橙沖」,後改為棖沖。關於地名來歷的傳說,歷來似是而非,真假莫辨。偏激一點地說,信則有,不信則無。既然這樣,要想尋找密如雲蓋的橙樹林,當然是不敢奢望了。
瀏陽河就從棖沖集鎮的西邊流過。當年,這里的航運十分繁華,白天可見帆影,入夜可聞槳聲。在河邊,我們見到了當年留下的碼頭。客運碼頭已被歲月淘去,只剩依稀的痕跡,貨運碼頭倒還存有一條芳草萋萋的石板小徑。站在碼頭上,河面空空盪盪,閃著萬點波光,我們再也無法見到當年的畫船簫舫,帆影如雲。只能憑著一廂意願去想像譚嗣同當年乘船而下時的豪氣干雲;手枯耳聾的杜甫,在那個秋天途經這里時,衣袂飄飄,孤篷瑟瑟,青衫上撲滿了颯颯秋風。
去易雄的墓地,已近中午時分,陽光刺破微雲,從原本陰沉的天空中噴灑而來,染黃了一脈山水。我們順著一條山溪緩緩而上,一叢叢不乏南國意韻的芭蕉在溪邊蓬蓬勃勃。墓地在棖沖鎮家園村的一個小山脊上,這是一座花崗岩砌成的古墓,旁有高大的翁仲,石馬石虎默然而立。墓前的一行柏樹上,幾只以清風夜露為食的蟬,正在拚命地嘶鳴,在奮起中疲憊,又在疲憊中奮起。
古墓距今已有1600多年,《國家文物志》和《湖南通志》均有記載,屬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墓主易雄祖居城西巨湖山,生於三國東吳太平二年,長於晉代,雖家道困窘,但立志苦讀。曾被朝廷委派為縣史。易雄決非志大才疏之輩,區區縣史,算個鳥官,有何作為?他當然是不願意乾的。沒過幾天,便脫下衣冠,掛在縣衙門口,撣撣身上的灰塵,然後頭也不回的揚長而去。這就是易雄的性格,說白了就是有幾分恃才自傲。恃才自傲歷來為世人所不容,但我以為,有時,恃才自傲也並沒有什麼不好,傲雖傲點,但至少率真,不搞陽奉陰違那一套,至少還有才可「恃」,比起那些無才可「恃」飽食終日的庸庸碌碌之輩,不知強到了何處。後易雄幾經沉浮,出任寧遠縣令。
東晉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叛亂,湘州(今長沙)告急,其它州縣的官員,因為畏懼做了縮頭烏龜,惟易雄從寧遠募鄉勇千餘人,身先士卒,與王敦的數十萬叛軍打起了持久戰,以千餘兵力敵十萬之眾,懸殊畢竟太大了,數月後城破,易雄被擒,解往武昌。因不肯變節,並對王破口大罵,遂遇害,時年65歲。其妻潘氏聞此噩耗,率全家三十餘口投門前樟樹潭而死。到元代至治二年,易雄被追封為忠愍侯、將軍。
易雄生長的晉代,是一個嚴重缺鈣的朝代。剝去外在的浮華往深里看,甚至比晚清王朝好不到哪裡去。朝廷大興「門閥政治」,「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世家大族又競相奢淫,居然以人乳喂豬,用麥芽糖洗鍋,點蠟燭燒火做飯,那種競技實在是高超,簡直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達官貴人崇尚清談玄學,整日里把《老子》、《莊子》翻來覆去,老莊的學說折射出哲學的光輝,堪稱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講一講也是應該的,若能學以致用,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問題是,朝中的袞袞諸公崇尚清談,故弄玄虛,目的不是為了以其治理朝政,而是為了顯示自己瀟灑的談鋒,以求得晉升的階梯。所以,在歷史的長河中,晉代就如一具沒有脊椎的動物,行屍走肉般在地上匍匐了百餘年,最後便再也挪不動一寸。 在一個這樣的朝代,從瀏陽河畔居然走出了這樣一個獨立特行的人物,真是難得。若易雄也去加入清談的行列,恐怕早就食邑萬戶,位居顯赫。當然,若真這樣,易雄就不再是易雄了。後易雄墓幾修幾毀,到如今仍是破敗不堪,實在是一大憾事。
追尋張武墓確實費了一番功夫。在這個叫做青草港龍虎嶺的地方,我和一位鎮幹部彎著腰,一路腳步踉蹌,穿過霸道的茅草和叢叢的苦竹,直爬到一個小山窩,撥開沒頂的茅草才見到一塊墓碑,上刻「明成陽侯贈潞國公張諱武之墓」,因年代久遠,字跡漫漶難識。旁有一石碑,清晰地刻著「瀏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幾個字。據說墓地用青磚建成,可惜均被茅草覆蓋,已無法分清。
張武,明洪武時人,住棖沖鎮新南村古堤,性情豁達,曾隨朱元章南征北戰。明朝建政後,被派往燕山右護衛百戶。朱元璋撒手西去後,皇四子朱棣以「靖難」為由,自北平揮戈南下,在這場為期三年的戰爭中,張武屢建奇功,僅小河一戰,殲南兵兩萬多人。後棣即位,封張武為成陽侯,居十二侯爵之首,鎮守北平。
明代雖強於兩晉,但這只能歸功於歷史發展的必然。其實,明代同樣是一個有著病態人格的王朝,朱元璋坐穩皇帝這個寶座後,立馬翻雲覆雨,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大肆誅殺功臣。正如他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金樽同汝飲,白刃不相饒」,朱氏倒也說得直率,喝酒賞舞之類的事我可以和你玩一玩,但我的白刀子是不認得你的。張武的萬幸就是早年沒有立下汗馬功勞,否則,別說封侯拜相,要想壽終正寢,恐怕也不能自己說了算。
可以這樣說,沒有張武和朱能,朱棣縱是梟雄,要想面南背北,只怕也是空懷夢想。張武的位置如此顯要,卻能「正常死亡」,也應算是一個奇跡。在大多數人看來,北方有大漠秋風,雄關險隘,滋生長風豪雨的激情,是政治的北方,王權的北方,而南方多吳儂軟語,垂楊杏花,自然只適宜詩酒風流。這種看法似乎不無道理,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南方的水,浸潤著母性溫柔的水。泱泱之水,從表面上看,性格確實柔弱,而它的內核卻是柔韌執著,能兼收並蓄,滋潤萬物。所謂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不管是用之武術還是權謀,其原理恐怕都源自水的秉性。
張武應該是一個懂政治的人,他生長在水邊,早已參透了水的性格。看多了赫赫功臣血濺荒丘,他後來的腳步便邁得格外小心謹慎。他懂得剛柔相濟,以水的柔韌執著雍容氣度,使自己得以善始善終。當然,這些都已遙遠得不能再遙遠了。站在一座荒冢面前,你只會感到茫然,感到作為人的渺小與卑微,感到世間任何的榮華任何的功業都算不了什麼,你什麼都不會去想了,而你最想做的,恐怕只是發一聲微渺的嘆息!
『柒』 瀏陽河九道灣分別是哪九道
瀏陽河這九道灣,你都去過了嗎?
「瀏陽河,彎過了九道彎」。
「九」,泛指多,廣義地說,瀏陽河遠不止九道灣。瀏陽河灣多,在主流域瀏陽境內灣更多。
瀏水之美,最美在河灣。一道灣就是一道風景,一道灣潤澤一片土地,一道灣滋養一方百姓。
在瀏陽的諸多河灣中,哪個是你心目中的第一大灣。
小河鄉鱷魚嘴彎
中州島位於達滸鎮麻州社區,在瀏陽河上游大溪河流域境內,距大圍山國家深林公園28公園,瀏東公路擦邊而過,由於連雲山的屏蔽作用,冬少嚴寒,夏少酷暑,氣候宜人,風速較緩。因環繞約700畝大小的中洲島而得名,河灣兩面由古樟數群點綴。增添了彎道的古老和神秘。
9.張坊鎮幾字灣
瀏陽河的幹流小溪河在張坊鎮江口村段時繞了4道灣,從仙姑岩頂端遠眺,河水像一條玉帶,呈「幾字形」纏繞在群山與田野之間,沿河兩岸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張坊鎮將以此為契機,建設一個集精品種養,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的鄉村休閑旅遊基地。
『捌』 對瀏陽河2008這首歌的歌詞體會,感受
李谷一,情深款款歌聲如天使,大陸流行歌曲第一人,屬於我們父輩年代的歌者。也只有那個在傳統文化中一點點蛻變的豐富時代才能孕育這樣的歌者。提到中國流行音樂,李谷一始終是一個不能繞過的名字,她已經是中國音樂文化史的一個標志。
周筆暢,玄妙聲音獨一無二,始終保持音樂的敏感和寧靜,屬於我們這個年代的歌者。在大潮流慢慢走向統一無特色的時候,能夠勇敢地站出來,用自我獨立的姿態構築出個性飽滿的音樂。聲音入心靈動而有能量,動靜之間,賦予心靈安寧,絕對是實力的代名詞。
如此兩種聲音,聯手一擊,取得的效果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當然,恐怕不是上口的旋律、懷舊的情緒、明快的配器,或者說周筆暢+李谷一那麼簡單。
《瀏陽河2008》,曲風為RnB靈歌結合湖南民歌,調性一如周筆暢以往堅守的感覺。李谷一義務助唱,甘當綠葉。作品中所涌現出來的成熟、唯美極為難得,既保持了傳統懷舊的清新、又具備了筆暢對國際化新銳音樂的那種嗅覺。
做為一名忠實擁護者,當然是第一時間下載收藏,然後在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里聽了一夜。的確,在寂靜的夜裡,聽一首這樣婉轉暖人的歌,躁動的情緒會頓時平靜下來。
第一的感覺,這是可以讓人一下子記住的一首歌。創新又不失經典的曲風和元素,個性流暢的旋律加上懷舊的歌詞,乍一聽,能聽出一種純朴,一種原始味道,很民間的。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即使你是第一次聽,你也會不自覺地著了魔般地跟著吱吱呀呀地唱。很有希望成為膾炙人口的傳唱金曲之一。
前些時候某周刊問起什麼樣的音樂會觸動幾乎所有國人的心弦時?記不住哪位能人回答,「音樂最好別太悲傷,最好好記好唱,最好是老歌新唱,最好別太吵。」 這——《瀏陽河2008》全趕上了。熟悉的意境可以讓懷舊的人聽,新銳的曲風可以讓喜歡現代音樂的人接受,這樣就能滿足不同人的需求。
樂林在選歌這方面做得真的很好,某些方面已經遠遠的超過了我們的想像。很優秀,做出了很多很個性的東西,也很討巧,知道聽眾需要什麼。讓筆暢帶著自己對音樂的感觸漸行漸遠,卻又沒有把市場和聽眾拋在一邊,確實做得很不錯,這很是難得。
這次的《瀏陽河2008》,首先由李谷一老師的傳統金嗓清唱開陣,「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 ,幾十里水路到湘江」 。冷艷、清亮、沒有伴奏烘托、掩飾,浸透了民族的情調與韻味,有種超越復古華麗的哥特式女聲的美。就像李老師自己所說的:「別看只有兩三句,不容易呢!」
然後前段,筆暢一直用吐氣如蘭的囈語來表達,「那是那一年,蟬聲的夏天,那隻小手學會了告別,也伸向明天…… 」,回憶的感受,彷彿小河輕流,優美的音符在靈性的辭藻間跳躍起伏,相當傳神。小河的感覺在緊接的中段繼續蔓延,「一首歌是一條河,流過寂寞流過夢,讓我經過你那些的經過,也勇於不同……」。筆暢的歌聲如河水一樣緩緩流動,似乎信手拈來,輕盈、自然,訊息就在點滴情懷間散發。但其中蘊藏的玄機卻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未敢小覷。
整首歌的高潮出現在高音段,多樣樂器,並且有人聲部分的良好表現。當然,筆暢拿捏這類R&B高音是手到擒來,但驚艷的是筆暢吶喊般吟詠的口吻配上李谷一老師超低音域的哼鳴,粗獷與細膩組合,交相輝映。難度大的是不炫耀,只是如絲線般柔和地滑了一下,聽來雖沒有驚天動地,卻分外入心。「聽你唱過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彎成了新月……」的反復詠唱,聽著聽著就感覺到兩種聲音合為一體,營造出的狀態正是求靜心的人們心中最需要的,忽然令人有些暗涌的牽動……
這首歌我們聽不到憂傷和哀思,反而被那份力量感動,「讓我經過你那些的經過,更勇於不同。」其實,這何嘗不是兩位歌者的心聲呢?
第二的感覺,我不承認《瀏陽河2008》中的瀏陽河,是屬於過去的那個瀏陽河。
名為《瀏陽河2008》,顧名思義,是面向2008年的。它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新的瀏陽河,它不再執著於某種情感和某塊土地的描繪,升華的情感和形式更適合每一個願意真的去聆聽的人。從每個段落里跳出的每一個音符,都代表了某種深處的大眾興奮點——「民族音樂流行化」。
這不同於現在一些煽動年輕而容易破碎的愛情的音樂的興奮點。
對於《瀏陽河2008》來說,民樂元素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喧賓奪主。
當然,這里應該倒回說一下這首歌的誕生頭,據說源自周筆暢在美國學習時,產生的思鄉情緒。筆媽是湖南人,曾是唱民歌的歌手,後來帶著小筆暢跟隨筆爸去深圳當了音樂老師,在家裡仍然一直說湖南話,會唱很多湖南歌曲。
而周筆暢自己一個人在美國的時候,身處完全不同的文化環境,開始想念家鄉和親人,但是又要在那邊學自己喜歡的音樂,就想起媽媽最愛唱的歌,自己也時常哼唱。
李谷一老師的《瀏陽河》就是其中之一。
於是周筆暢一學成回國,就找到曾獲台灣金曲獎的專輯製作人andrew 朱,親自策劃了這首濃郁RnB風味與傳統民歌結合,傾注自己真情實感的歌曲《瀏陽河2008》。同時李谷一老師對歌詞、旋律、伴奏等也逐一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從李谷一與周筆暢第一次接觸,到完成錄制,僅經歷了12天時間。
民族音樂在《瀏陽河2008》這首歌里擔任了很重要的角色,整首歌依靠著民樂的靈與動製造出極好的效果。雖是應了民族的名,但其中的民族元素不是靠大量的民樂直接引用,而是自成一種氣韻和氛圍,含蓄地滲入音色、節奏中渾然一體。從頭至尾,擁有明亮暢快,愉悅婉轉的特質,其音樂內涵則即有懷舊的主題,也有流行的一面。能讓聽過的人都會感到很舒服,有一種輕飄飄的感覺,說白了就是兩個字「自然」。
這是一首屬於周筆暢自己的歌,有她的日漸成熟以及技巧的提高,有她對家鄉的眷戀,成長的宣言,有她對夢想的追求,和對傳統的傳承發揚。不賣弄R&B的轉音,只用一種樸素而悠遠的聲音告訴我們什麼是最純粹的音樂。
這是一首屬於李谷一老師的歌,雖然只是僅少的幾句,但《瀏陽河》從戲劇唱法、到民歌唱法,再到現代流行唱法,她都在不斷挑戰自己,接受和感受新的原素。她的聲音,如一個弧圈球,漂亮得很,永不可替代。
這首歌,甚至稱它是歌似乎有一些委屈,它其實是帶韻律的詩,在吟唱中激起不同時空的人共鳴,值得聽者與歌者共同品味。民族音樂的融入再加上對新銳音樂的理解,其作品本就具備了很強的震撼力。當周筆暢和李谷一老師的聲音同時噴薄而出的時候,樂符像是有了生命一樣依附在腦海的情感部分中,帶出來的效果是以前的獨立音樂所不具備的。
周筆暢與李谷一老師的合作,既是老一輩對新一代提攜的結晶,也是新一代對老一輩的尊重和傳承。所以,可以充滿陽光和愛的氣息,在這個擠迫世俗的世界,如此的溫暖人心。
現在就聽聽這首周筆暢的力作《瀏陽河2008 》吧,會帶著我們進入一個聽覺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