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興寧市有什麼特產
興寧,梅州市代管縣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
興寧市有以下特產:
1、砸棕
在客家語中,砸就是壓的意思,砸棕就是壓制的棕子。其製作工序是先把糯米飯放在木格子里壓實,然後放在油鍋里去炸,必須不停地翻轉,使砸棕變得金黃。軟和香是砸的特點,因為是油炸的緣故,食用後使人容易上火。
2、石馬番豆
番豆就是花生,石馬地方的人民用一種頗為奇特方法來製作番豆:先用老屋的磚頭泥(必須是帶硝性的)搗碎加鹽和番豆在一塊熬熟,撈出又在同樣的泥粉里滾,混上米漿使泥粘實番豆,曬到半干,即放在一種特殊的竹容器用火烤,直至干透。
3、田艾粄
這是一種生長在田埂的艾搗爛和上粘米粉做成的小吃。田艾的味道甘中帶著特別的芳香,入口細嚼,喉間鼻里盡得享受。長在沙堤上的田艾,葉梗肥大,用這種艾的做田艾粄,特別香。
4、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是嶺東四菜之一,隨著開放之後的交流,梅菜扣肉已走向各地餐桌,它的變種有水晶扣肉、香芋扣肉等。
5、腐卷
腐卷也是一道嶺東名菜,它用腐竹皮包住餡料(由肉和花生、香菇組成),並用油炸而成。腐卷亦可作為煲湯的原料,味香而不膩。
(1)興寧宣傳片擴展閱讀:
興寧市的起源
興寧古代屬龍川縣地,東晉置興寧縣,以境內寧江而得名,屬惠州府管轄。此後這里逐漸發展成廣東、江西、福建交界處的地區性重要商貿中心,有「小南京」之稱。歷來商貿非常發達,周邊城市消費品都是興寧供應的比較多。境內通行語氣較硬的嶺東語興寧話。
是南漢國附都城,嶺東地區最早設府的地區(當時的齊昌府,地位相當於南漢國第二首都),轄境多次變遷。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分設長樂縣(今五華縣)後,縣境相對穩定。1994年6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興寧撤縣設市。為建成「經濟繁榮、科教領先、社會安定、生活小康、中等發達」的粵東商貿新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㈡ 梅州市興寧的優美景色的作文300字
梅州,位於廣東省東北部,那兒是客家人聚集的地方。那裡風景迷人,物產豐富,是個旅遊的好去處。
在梅州的街頭小巷裡,你能吃到手工製作的牛肉丸、豬肉丸。看著香噴噴的牛肉丸,不知不覺中,我口水直下三萬里。我拿起勺子,勺起一顆肉丸,放進嘴裡咬了幾口。啊!真是香甜可口!
梅州,也是旅遊的勝地。有世界聞名的葉劍英紀念堂。一進門口,你會看見一座高高的銅像矗立在大堂。二樓展出他寫的詩詞、照片,還有一個巨大的地球儀。三樓介紹他參加革命的歷程。
在市中心的百花洲,是個購物的好地方。在那兒。你能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物美價廉,應有盡有。
梅州雖然地方小,但有著濃郁的客家文化,是旅遊的好去處!
㈢ 諸葛亮視頻興寧客家話配音搞笑視頻
老婆持家有道,老公每天零花錢日漸減少。
一天老婆問道:「老公,你看我是不是越來越苗條了。」
老公:「是呀!」
老婆:「那有多苗條呢?」
老公:「都可以鑽進錢眼兒里了。」
老婆:「尼瑪,這個零花錢取消。」
㈣ 興寧話的介紹
興寧話是指在廣東省興寧市的客家語方言,屬客家語粵台片興華小片(興指興寧,華指五華)。興寧片大致分為南北兩片口音。
㈤ 廣東梅州的興寧有什麼特色和風俗
風俗節日
[編輯本段]
1.春節 習慣上稱「過年」,是興寧人最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過年時出外工作的興寧人都會回家過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五稱為「入年卦」後,人們忙著籌備年食、年貨和應時糕果,釀造富有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製作用糯米做的「煎堆里」或「金團里」(寧塘、寧中、寧新等幾個鎮稱為「油果里」,用於辦白事或做齋時才叫「剪堆里」)。農歷十二月二十五興寧人民十分注重取兆意,不可以罵人,不準講不吉利的話。俗語謂:「入年卦,就講好話」。
正月初一。人們一清早(零時)就有三牲、果餅、香燭敬「趙公元帥」,大放鞭炮接「財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族人齊集祠堂祭祖,儀式莊重。50年代以來,此俗已被逐步革除。祭祀儀式 也比較簡單,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別敬祭,大多有長者參加,青年人甚少知其儀式、內容。
初二、初四是探親訪友日
初三,俗稱「窮鬼日」。這一天人們不外出作客。現舊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這天文娛、體育活動特別多。
正月初五稱「出年卦」,表示已過了年。俗語有雲:「年過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2.賞燈 「賞燈」為興寧、五華部分地區特有傳統節日,等同於元宵。時間從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不等,視各宗族各村情況而不同,正月十一、十二為最多。期間在「賞燈」節前有「升燈」(正月初五至初十)、節後有「暖燈」(正月十六至正月二十八)。
風土人情
[編輯本段]
客家民居
興寧的北邊主要是山區,它的建築以四角樓為主,村子成長方形,二層結構;因為地理關系,村子都傍山而建,一般也有水塘,舊是客家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經濟,沒有魚塘的話,要吃魚就困難了。據老人介紹,四角樓在修建的時候,花費極為驚人,特別是用於建牆和泥的漿水,用的全是糯米漿!由此建成的牆壁,極為堅固,一般鐵釘都難於釘進。
興寧的客家民居,主要分為北山南水兩大風格。南邊近似水鄉,以圍龍屋為主,主體結構是圍龍屋,屋前有個禾坪,主要是用於曬谷等農事及紅白喜事,禾坪前是口水塘,用於養魚、洗衣和防火,夏天的時候,它就成了孩子們嬉水的樂園。大多數村子的前邊都有一條用於農田灌溉的小河,小河裡有魚有蝦。屋後有屬於私人所有的茂密的竹林,竹林子里住著各種各樣的小鳥,與人們和平相處。
人民環境
客家,是歷史上從黃河流域漸次南遷,後大部分聚居於閩、粵、贛邊境,操客家方言,有著相似民俗文化的一支漢族民系。
興寧現境域,古為百越諸族居地。秦漢以降,中原漢族漸次南遷,與當地原居民融合。據本次中國百縣市國情調查,興寧現在的居民,絕大部分是宋元明時期歷經輾轉遷徙定居於此的中原移民的後裔。千百年來,興寧客家先民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繁衍生息,在客居地的漫長歲月里,將中原文化與嶺南古文化熔於一爐,創造了燦爛的地方文化,融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精神,孕育出眾多的著名客家代表人物。
1、第一節客家之鄉的形成
一、史前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興寧開展過3次文物普查。1959年在水口鎮荷樹拗等地發現鏟、叉、戈、矛、刀等一批石器,為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1982年在永和鎮振興管理區貓子窯山挖掘出一批陶罐和陶片,屬新石器中晚期遺存;同年又在葉南鎮中徑大窩里採集到一批陶片和石器,屬新石器晚期遺存。到80年代未為止,興寧境內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30多處。興寧博物館收藏了上述遺址出土的各種石器190多件,完整的肉罐9個。這些出土文物和遺址說明早在七八千年前,興寧已有古人類居住。從石器、陶器的用途和陶器上的花紋來看,當時已形成了農業和畜牧業,已有較為可靠的生活資料來源。
一、刻苦耐勞、艱苦創業的精神
在南遷過程中,中原移民歷盡千辛萬苦,磨煉了堅強的意志。來到興寧後,在這個偏僻荒蕪、人煙稀少的山區,為了生存發展,不分男女老幼一齊動手,開墾耕地,卜築定居,開創家業。農忙時節稍有空隙,便從事手工生產,以致現在許多村莊都帶有傳統產品的名字,譬如「索麻羅」、「墨煙張」、「花燈張」、「布地刁」、「打銀王」、「菜籃陳,,等等。尤其是客家婦女,一反當時社會上纏足習俗,一力承擔農事、副業和家務勞動,形成「女人在家耕田,男人外出出賺錢「的風尚。客家婦女在生產勞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勤勞刻苦的精神,中外罕見。就是到了現代也仍然如此。在人民公社化時期,興寧的生產隊長中,婦女佔80%以上,有的生產大隊,生產隊長百分之百是婦女。
二、勇於開拓、冒險犯難的精神
興寧人生性敢於冒險。男子到了相當年紀,便外出謀生,絕少在家株守者。近者到鄰縣、鄰省做小販、業手工;遠者飄洋過海,「系一條褲腰帶出門」(興寧諺語),謀生有術,白手起家,無不充滿冒險精神。
鴉片戰爭後,興寧開始有人遠涉重洋,外出謀生。其中,有一部分被殖民者在汕頭、香港等地設立的「豬仔館」拐騙運送到國外充當勞工,當時稱之為「賣豬仔」。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興寧籍華僑、華裔及港澳台同胞有30餘萬人。他們為尋求生路,懷抱四方之志,到海夕)「闖世界」。一旦稍有積蓄,就想造福桑粹,顯親揚名。他們在海外開基創業,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僑居國的人民一起奮斗,為世界的進步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崇尚科技、革新創造的精神
興寧人比較喜歡爭強好勝,民間流傳「硬氣做贏人」等語,足見其具有不服輸、不甘落後的性格,加二居民文化素質較離,在外出務工、經商等活動中,接受大量信息,致使歷史上有不少人在革新創造方面取得優異成績。如清咸豐年間,興寧羅慶輝編纂 的《羅家通書》(歷法),由清政府「恩准」在民間刊行。清咸豐年間和光緒年間,能工巧匠陳晃樓等,兩次對木質織布機進行重大改革,發展了織布業。清宣統二年(1910),被清政府授予「中國新顯微鏡製造家」稱號的興寧蠶業學校教師李任重,研製出顯微鏡、』天體望遠鏡和雙筒望遠鏡。民國期間,著名地震學家、原興寧興民中學教師李善邦,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地震觀測台,後又研製成功大型地震儀,為新中國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興寧魚苗場魚苗孵化技術躍上世界先進水平,龍北鋼鐵廠白煤煉鐵技術獲中國科技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全興寧工業產品獲部、省優質產品稱號的達36種。
四、反侵略反壓迫、愛國愛鄉的革命精神
客家先民的幾次大規模南遷,都是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客家人民族意識和愛國愛鄉精神特強,歷史上不乏這方面的事例。南宋未年,右丞相文天祥(江西吉安客家人)曾以興寧縣城西郊為大本營,號召百姓勤王抗元。在元追兵即將來臨之前,還奮筆疾書了每個1.5米見方的「忠孝廉節」4個大字。後來,村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集資建了「朝天祠」,把文天祥親筆所書4字嵌在桐內兩邊牆上,同時把這里的地名命名為「朝天圍」。明亡後,興寧人民支持南明政權抗清達七 八年之久。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秋,興寧「三點會」,首領潘亞星率領農民起義,火燒洋教堂,反抗清官兵,起義波及鄰近的五華、龍川兩縣。1949年5月18 日,國民政府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李潔之(興寧人)在中共華南分局的幫助下率部起義,興寧獲得解放。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興寧人民前赴後繼,奮斗不息,有多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風味小吃
說明一下:北方人稱為「糕」的濕麵粉製品客家人稱為「板」,客家人說的「糕」是餅干。
砸棕
如果你明白客家話中,砸是壓的意思,你可能已經明白這是壓制的棕子,這就對了!把糯米飯放在木格子里壓實,放在油鍋里去炸,讓我再一次相信你的智慧,你從圖片上看明白,必須不停地翻轉,使砸棕變得金黃。軟和香是砸的特點,如果你擔心小豆豆,我要說你也是對的,只是可惜了。。
太長了,你自己看吧http://tieba..com/f?kz=474226577
㈥ 美麗的家鄉興寧/500字作文
我有一個美麗的家鄉,它就在興寧的***,那是個河道縱橫、山青水秀的小村子。在我家的東南方向有一座很大的山,我們幾乎看不到它的頂。
春天,山上那枯萎的小草從地里悄悄地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滿山坡都是,樹枝上長出翠嫩的新芽,那醉人的綠,引來了從南方過完冬的候鳥。它們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唱著動聽的歌;小朋友們來到這兒,一邊盡情地呼吸著新鮮空氣,一邊剪自己喜愛的野菜,採摘那開在山坡上的野花。
夏天,山上的樹呀、翠竹呀,長得特別茂盛。把整個山遮得嚴嚴實實的。這時,你如果到山上去,就會感到山上到處裝著空調,那一層層涼風,不知要比空調舒服多少倍呢!過路的人總要在這里歇歇腳,那風吹著樹的「沙沙」好像在歡迎你的到來。
秋天,山上一片金黃,這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山上的野柿子像紅燈籠掛滿枝頭。各種叫不出名字的果實等著你去採摘。我們幾個小朋友往往相約去那裡採摘果子。這是的棋盤山到處是歡聲笑語。
冬天,天空中飄下了一片片雪花,那潔白的雪花給山上的松樹和柏樹穿上了一件花衣服,看上去,別提有多美了!
我心情不好的時候,總喜歡往山上跑,看到山上那美麗的景色,我的一切煩惱都沒了
㈦ 廣東省梅州興寧市有什麼特產
興寧的部分土特產:
一,農產品類:
(1)茶葉。興寧種茶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龍北官田茶是較早出名的興寧茶。官田茶品種優良,均種在海拔三百米以上的山嶺上。官田茶是粵東八大名茶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縣又引進了不少優質茶,其中「南華牌」奇蘭烏龍茶曾獲省優、部優和亞運會「綠色食品」稱號的殊榮。近十多年來我縣的單叢茶也很出名。
(2)烤煙。興寧的烤煙時多時少,但種煙卻沒有斷過。興寧的煙品種有四百多種,以前多種冬煙,但近來也有種春煙的。
(3)龍眼。龍眼在興寧栽培已經有六百多年或更長的時間。興寧的龍眼以前說要分布在龍田、葉塘、寧塘、合水等紫色土地帶,其它鄉鎮栽種比較少。但近十多年來栽種面積大了很多,石馬和刁坊發展比較快。興寧現種有龍眼二萬多畝。
(4)柑桔。興寧的柑桔以蕉柑為主,夏橙、雪橙、暗柳橙、碰柑、五月紅、溫州蜜、化州桔等都是比較好的品種。
(5)李果。
(6)柚果。
(7)和山枇杷。
(8)寶山柿。
(9)生薑、蕎頭。
二、食品類
(1)珍珠紅酒。珍珠紅酒是以黑糯米為主要原料,經過興寧的多種傳統工序釀造而成的,是興寧名牌產品。
(2)味精。興寧的「口得福」牌味精在1986年曾榮獲法國巴黎舉行的第十二屆國際博覽會金獎。
(3)「蓼花」是興寧縣有名的糕點.
三。葯品類
興寧目前生產的葯品品種有一百多種,主要是大、小密丸,中西葯片,膠囊,散劑,針劑,沖服劑,酊水糖漿等八個劑型。
興寧比較知名的葯品有全國獨家生產的八寶驚風散、人參衛生丸、四感片、濕熱片。
四、工藝品類
(1)木雕工藝品
㈧ 廣東興寧袁蔭庭
現在找到的都是一些支離破碎的言語,要想知道詳細的LZ只能找當年的舊人或者去興寧圖書館查下舊資料或者能夠找到。下面是一些片段,LZ湊合著看下吧。
1.興寧縣(我記得興寧市95年才撤縣改市的吧)於民國17年(1928)由國民黨廣東省執委會派員到興寧進行清黨,重新組織縣執委會。民國26年春國民黨興寧縣執委解散,同年夏國民黨省黨部派劉志芳等人重新組織興寧縣執委,劉志芳任常務執委。民國29年常務執委改稱書記長,袁蔭庭為首任書記長。抗日戰爭結束後,縣黨部奉命進行黨員登記,全縣登記的黨員有2000餘人。
2.羅崗在1949年以前由於長期地受殘酷的封建壓迫剝削,人民貧病交迫,痛苦不堪,地主階級劉亦常、袁偉良等人,收租管賬到龍川、羅浮等地,住的高樓大廈,花天酒地。反動頭子袁蔭庭、劉定藩、匪首謝海籌,陳堯古等狐群狗黨,聯成一系,殘害革命、榨取人民血汗,1925年至1932年以羅萍漢同志為首的紅軍革命,活躍在澄清、福勝、溪美、坪洋四個村,澄清的五聯村曾建立了五福鄉蘇維埃政府,進行打土豪、分田地。(看到這一段LZ如果是和袁有關系的話可能要火了)
3.<時事日報> 名譽董事長是羅翼群和袁蔭庭。(時事日報是當年抗戰時興寧的一家報紙。當官的兼任下在明國很正常的吧)
4.至於袁是興寧一中原校長的,但我想興寧一中基本也不會有很全的資料,我是一中出來的,但從沒看到過有什麼校史介紹的地方(圖書館基本是擺設,只在發教材的時候有作用)。當年我高二的時候一中搞百年校慶,說要建一棟百年校慶大樓,裡面聽說會有校史室,當時一中官網上也出來通告說要徵集資料。當時通告如下:
興寧市第一中學徵集校史資料啟事
校址變遷、學校合並重大時期的校長照片、畫像:羅斧月、袁蔭庭、張直心、羅鴻慶。
但可惜的是當時黃省長給百年紀念大樓題的字都弄好了,直到現在我們的黃老校友下去了大樓到今年都沒建起來。聽說是因為當年校慶的時候一堆有錢的校友口頭承諾捐贈多少百萬,但實際卻一直沒捐的(或者某些人黑了?)。
話說當時LZ你剛打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看到了,但找來找去也只看到一點點的資料,也就不回答了,想來LZ可能知道的比上面還全吧,希望你只是單純的問下。這次上班無聊又手賤沒事干就啰嗦了。
㈨ 家鄉的名片作文(興寧)
我去過很多漂亮的地方,見過很多美麗的景色,但是最讓我回味無窮的是我的家鄉,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它的景色讓我著迷,不管我走到哪裡我都會心系著家鄉,那個美麗的地方.
我的家鄉風景優美,有清澈的小河,河邊長滿了綠色的小草,像是在透明的綠玻璃外圍鋪上了一片天然的地毯,河中還安裝了音樂噴泉,水柱會隨著音樂舞動,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一會兒快,一會兒慢,好看極了!到了晚上,寬寬的馬路上,大大小小的汽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
當天色漸漸暗下倆,近處的花草也看不清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空中有一閃一閃的亮光.那是夜空中輕瑩飄來的螢火蟲.他們彷彿是一隻只會飛得小燈籠,漂亮極了.
我的家鄉還有很多特產呢!有又美味又可口的枇杷,和又甜又脆的梨子,又甜又綠的西瓜和又圓又甜的龍眼,我最喜歡又圓又甜的龍眼了.每當這些特產成熟的時候,你就會看到人山人海,那個熱鬧景象,真是比趕集還熱鬧呢!
我的家鄉不僅景色優美,而且家鄉的人很好客,不管哪裡來的人,家鄉的人都會拿出自己家裡最好的東西款待客人,這真是一個景色優美人傑地靈的地方,我愛我的家鄉,那個心靈牽掛的地方.
我的家鄉在侯咀,它是龍集鎮的一個小鄉村.近年來我的家鄉在不斷的變化.越變越美麗,越變越富裕和發達.
聽媽媽講她從小時候到現在的一些生活,我深深感受到家鄉的變化.那時候到處是低矮的草房和坑坑窪窪的泥土路,到了晚上,就黑漆漆的,什麼也看不見,路面坑坑窪窪的,如果下雨,就會有滿屋的雨水和滿路的泥水.路邊的泥水如果很多的話,你如果走在路邊,一輛車開過來,坑裡泥水就會濺得你滿身都是.屋頂的雨水就會傾瀉而下,一不注意就會讓你洗一個「涼水澡」,讓你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落湯雞」.現在經過多次的修整,坑坑窪窪的泥土路變成了既平坦又寬闊的柏油公路.
家鄉的交通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交通工具也同樣變化著.那揮手即停的計程車川流不息,輕巧方便的摩托車疾駛如飛,有的還開上了汽車,坐上了輪船,登上了飛機.
家鄉人們的生活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家家戶戶晚上點的是昏暗的煤油燈,很久,才能嘗一嘗肉的鮮味,到新年才能穿上渴望已久的新衣服.現在家家戶戶的草房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安裝上了電燈,電話.購買了高級的空調,微波爐、洗衣機、電腦等家用設施.
變了!變了!改革開放使我的家鄉越變越好,越變越美.
打開了21世紀的大門,看見到處繁華一片高等的科技一步一步走到世界第一個角落,讓人們過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㈩ 興寧三中打架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75hD3dfKM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