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無錫錫山區有什麼景點,要在錫山區的 有什麼古跡 景點
錫山區沒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建議你去濱湖區,那邊好玩的地方多
⑵ 南京有多少名勝古跡啊
南京多少個名勝古跡?
南京有很多的名勝古跡包括有:古樓,九龍橋,南京故宮,江寧織造府,六朝陵墓,雞鳴寺,明孝陵,南京屠殺紀念館,雨花台等等。
望採納!
⑶ 名勝古跡解說詞
【鼎湖延壽宮遺址】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焦岱鎮焦岱村。鼎湖延壽宮是漢武帝時修建在上林苑最東部的一處離宮。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有多處夯土建築基址,有成排的排水管道和散水等,宮城城牆基地斷續可見有大量建築材料堆積,其中瓦當以雲紋為主,文字瓦當有"鼎"、"鼎湖延壽宮"、"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
杜陵
【杜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雁塔區三兆村南。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漢元康元年(前65)開始營建。陵園面積18.49萬平方米,正中為封冢,形如覆斗,頂部平整,四角斜線分明,高29米,每邊長約175米,頂邊長50米。其南有清代祭祀碑石數十通,今僅存5通。陵園四周有牆,並有寢殿、便殿等遺址。杜陵東575米處為王皇後陵,形制與杜陵同,高24米。杜陵南6.5公里處有漢宣帝第一個皇後許平君的陵墓,高22米,比杜陵小,故稱小陵。古代"小""少"通假,俗稱少陵,因此後人把之間的原稱為"少陵原"或"杜陵原"。�
蔡文姬墓
【蔡文姬墓】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三里鎮鄉蔡王莊村西北約100米處。蔡文姬,名琰,東漢末年女詩人。博學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戰亂沒於匈奴達12年。曹操思賢慕才,用金璧贖回。卒後葬此。1991年建立蔡文姬紀念館,館內陳列著蔡文姬所著《悲憤詩》和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及《後漢書》中的《董祀傳》等。�
大興善寺
【大興善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區南部興善寺西街。中國佛教密宗祖庭,隋唐時代著名的佛經譯場。始建於晉泰始至太康年間(265~290)。初名遵善寺。隋文帝開皇二年(582)修大興城,又因寺址在靖善坊內,所以取名為大興善寺。隋初印度僧人那連提黎耶舍、?那崛多、達摩笈多在此傳播密宗法旨。唐玄宗時印度善無畏、金剛智和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不空在此譯經500餘部,是當時長安三大佛經譯場之一。後遭火災,明永樂及清康熙年間又重修,現存規模在此時形成。近代辟為公園。寺內所藏宋代木雕千手觀音像毀於"文化大革命"中,現存的唐代石雕龍頭、元明時期繪制的佛像、西藏喇嘛繪制的《二十一度母像》等,均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隋唐灞橋遺址
【隋唐灞橋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灞河上。建於隋開皇三年(583),為一座規模宏偉的多孔石拱橋。是京城通往中原和江南的交通要道。長安人送客東行多在此折柳贈別,故又名消魂橋。李白有"年年柳色,霸陵傷別"的名句。每逢春季團團柳絮隨風飛舞,如風卷雪花,"灞柳風雪"成為關中八景之一。1994年在灞河取沙發現。長約400米,已清理三孔橋洞,橋墩長9.25~9.52米,寬2.4~2.53米,殘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墩下以石條鋪成長方形底座。灞橋石橋的發現為研究橋梁史、科技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仙游寺法王塔
【仙游寺法王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西南周至縣馬召鎮黑水峪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建"仙游宮"。隋仁壽元年(601),楊堅為了安置佛舍利,於十月十五日命人送佛舍利至仙游宮建塔安置,改稱仙游寺。唐大中年間(847~859),擴為三寺,今存二寺。位於黑河南岸的仍稱仙游寺,後經歷代重修,現存正殿5間。殿西北有法王塔。塔7層,高35米。塔底層8.7米見方,塔身各層南面有券門,塔身逐層收分減高,疊澀出檐,形制屬密檐式塔。1998年10月,因修建黑河水利工程,法王塔被拆遷。拆遷時,在塔的二、三層間發現3枚舍利,後又在地宮中發現10枚舍利和石碑。碑文記載建塔年月。仙游寺自古就是游覽勝地。白居易任周至縣尉時,在這里寫下了《長恨歌》,成為千古絕唱。�
聖壽寺塔
【聖壽寺塔】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30公里處秦嶺北麓長安縣五台鄉塔寺溝內。相傳建於隋文帝仁壽年間(601~604),原名為"應身大士塔"。為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平面呈正方形,共七級,通高33.5米,底邊長7.5米。塔的一、三、五、七層的南北兩面及二、四、六層的東西兩面各開拱券形門洞。塔壁面有柱、枋、斗拱等仿木結構。每層疊澀砌磚出檐,檐下飾有兩層菱角牙子。塔頂有7個圓環形鐵質相輪。最上面為八角形。向南拾級上山,可達南五台風景游覽區。�
豐德寺
【豐德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灃峪口東山坡上。建於隋代,盛於唐代,是中國佛教南山律宗創始人道宣卓錫之寺。唐以後香火不旺,明永樂年間(1403~1424)整修,今為尼寺。現存大殿、韋陀殿、齋堂、南北廂房、經幢等,環境幽雅。�
凈業寺
【凈業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灤鎮灃峪口村。始建於隋,唐初道宣法師曾在此潛心著述,並在此開創了專心研習與宣傳戒律的一個宗派--律宗。凈業寺被認為是中國律宗的祖庭。唐以後,寺院漸衰。明清仍有修葺,現存大殿5間,法堂5間,僧舍18間。寺外東北山上有道宣律師舍利塔。�
上、下悟真寺
【上、下悟真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城東10公里處王順山。上悟真寺位於悟真嶺西邊山崖上,下悟真寺在悟真峪口外的藍水南岸。上悟真寺建於隋文帝開皇年間(581~599)。唐代重修,規模很大,建築宏麗,禪房幽靜,常住僧達千人以上。凈土宗的創始人善導以及高僧凈業、法誠、慧遠等先後住此。詩人白居易曾在此流連。如今上下悟真寺內外竹林青翠,藍水深碧,青山俊秀,成為王順山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長安城遺址
【隋唐長安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今西安市區。隋稱大興城。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由宇文愷經過周密調查而精心設計,作為隋代都城。唐朝建立後仍以此為都城,稱長安城,並不斷修建和擴充。長安城在平面布局上吸收了北魏洛陽城和東魏北齊鄴南城的優點,利用了當地"六坡"地形特點,由外郭城(羅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外郭城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門有15個,東牆由北向南有通化門、春明門、延興門,南牆由東向西為啟夏門、明德門、安化門,西牆自北向南為開遠門、金光門和延平門,北牆中段即宮城北牆,宮城以東有丹鳳門,宮城以西有芳林門(隋稱華林門)、景耀門和光化門,玄武門和安禮門與宮城共用。地面城牆遺址僅玄武門附近和安化門處各有一小段。地下牆基保存基本完好,寬9~10米,個別地方達20米。明德門是長安城的正南門,位於長安城的中軸線,朱雀大街的南端,規模宏大,是長安城最大的門。門址東西長52.5米,南北進深16.5米,有5個門道,每個門道均寬6.5米。門道間的隔牆厚2.9米,門道兩側有排柱柱坑,每排15個,東西對稱,各門道中部原都有門檻,用青石製成,現僅存留部分殘件。東門道石門檻寬0.4米,厚0.26米,殘長3.7米,門檻上有車轍的溝槽四條在正中門道。殘留的西門檻較其他製作更為精緻,上面雕刻有流暢的卷草花紋及浮雕卧獸,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11條,東西向大街14條,街道十分寬闊,其中明德門內朱雀大街寬達150~155米。兩側有寬3.3米、深約2米的水溝。城內大街把郭城分為110坊,朱雀大街以東55坊為萬年縣,朱雀大街以西55坊為長安縣。朱雀大街兩側4列坊面積最小,有東西門和一條橫街。皇城東西兩側的6列坊最大,有東西南北四門和十字街將全坊劃為4個街區,又有小巷將全坊分為16個小區。坊內是居民住宅、王公宅第和寺觀,史籍記載佛寺100多處,道觀30多座,波斯寺二,?教寺五 。著名的有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還有大興善寺、青龍寺等。坊有坊牆,坊門早啟晚閉,設專人防守。在皇城東南和西南的外郭城內設有東西兩市,隋代將東市稱都會市,西市稱利人市,兩市面積各占兩坊之地。市內有兩條東西和南北大街,構成"井"字形街道,市周圍有夯土圍牆,四面各開二門。市內9個區,每區四面臨街店鋪是長安手工業和商業的集中區域。宮城是供皇帝、皇室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包括太極宮、東宮和掖庭宮,南北長1492.1米,東西寬2820.3米,周長8.6公里,位於長安城北部中央。在今西安城內"西五台"有宮城南牆的遺跡,在自強西路北側有一段北牆遺址。城牆均為夯土版築,基部一般寬18米左右。宮城正南門為承天門(隋代稱廣陽門),遺址在今蓮湖公園內,東西殘長41.7米,南北進深19米,有三個門道,門基鋪磚或石板。宮城北面二門,"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宮城北面的玄武門。皇城又名"子城",位於宮城之南,北與宮城以橫街相隔。東西寬2820.3米,南北長1843.6米,周長9.2公里。皇城內是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朱雀門是皇城的正門,北與承天門遙相對應,南接朱雀大街,直達外郭城的正門明德門,是全城的中軸線。含光門是朱雀門西側的一個門,其遺址保存比較完整,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7.4米,南北寬�19.6�米,門墩是以純凈的黃土版築而成,包砌磚壁,包磚厚0.35米。門道兩側 各有排列整齊的青石柱礎,東西對稱,呈正方形,72~78厘米見方,柱礎中間有一直徑約10厘米、深10厘米的圓形榫眼,以立排柱,證明當年門樓是木結構的。含光門城牆斷面上遺址清晰地保存著唐代、宋代、元代及明清各代修補的夯層,成為長安城中皇城變化的一個歷史見證。唐代在長安還建有兩座大的宮殿,大明宮位於城東北的龍首原上,因位於太極宮之東北,稱"東內",太極宮稱"西內"。唐玄宗時期在春明門內建造的興慶宮在太極宮的東南,故稱"南內"。長安城有著完善的供水系統,除鑿井外,還有永安、清明、龍首三渠分別引進氵高水與氵產水,流經城內,北入宮苑。後又修漕渠,引黃渠注入曲江池。長安城的建築模式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一個典範,對日本和亞洲其他國家及國內一些地方政權的都城建設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唐末天�元年(904),朱溫挾唐昭宗遷都洛陽,命長安居民按籍遷居,毀長安宮署民居,使隋唐長安300年帝都成為廢墟。�
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區東北部龍首原上。大明宮是唐代三大宮中規模最大、最為輝煌壯麗的一座宮殿。本名永安宮。始建於貞觀八年(634),高宗時大加修造,在這里居住,成為此後200餘年間唐朝的政治中心。周長7600米,共11門。宮中各殿以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和玄武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布局。含元殿是大明宮正殿,是外朝時舉行盛大慶典、朝會、聽政的場所。"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就是描寫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另外如冊封、改元、大赦、受貢、獻俘等活動也多在此殿舉行。該殿面闊11間,進深4間,各間廣5米,今實測其基址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1.3米。 含元殿正南為廣場。殿的兩側有對稱的迴廊和翔鸞(東)棲鳳(西)二閣相連接。兩閣內側有龍尾道向南通下。大明宮北部中央為太液池。太液池西為麟德殿,是接待外賓和舉行宮宴的地方,建築面積達12300平方米。大明宮北部為宮廷園林區,為唐代園林建築的代表。唐末大明宮淪為廢墟。�
青龍寺
【青龍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區南部雁塔區鐵爐廟村北。原名靈感寺,隋初建寺,唐初廢,不久建為觀音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改為青龍寺。是長安城內傳播密宗的主要寺院,位於樂游原上,因地勢高敞,可俯瞰長安城美景。其獨特風景是其他寺院難以相比的,因而青龍寺香火極盛。公元804~806年間,日本高僧空海在青龍寺拜惠果高僧為師,研習真言宗,成為"東密"大師。因而青龍寺被認為是日本真言宗的發源地。被日本舉為"入唐八家"中的六人,都曾在青龍寺受法。北宋至明代青龍寺地面建築被毀,盪然無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1963年起,多次對青龍寺遺址進行勘查和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1982年在青龍寺遺址上修建了"空海紀念碑"。後又修建了"空海、惠果紀念堂"和一些仿唐建築,成為游覽參觀的好去處。�
隋唐圜丘
【隋唐圜丘】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南郊陝西師范大學校園內。始建於隋代。唐代皇帝祭天之處,也是西安作為古都僅存的較完好的皇家建築。原為土堆,作為"唐天壇遺址"保護。1999年3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瑤研究員主持發掘出土,整體較為完好。圜丘為四層圓壇,高8米,素土夯築,白灰抹面。第一層(最下層)圓壇面徑約54米,第二層面徑約40米,第三層面徑約29米,第四層(頂層)面徑約20米。各層層高1.5~2.3米不等。每層圓壇都設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階道),均勻地分布在圓壇四周,呈十二辰分布。午陛(即南階)比其餘十一陛寬,是皇帝登壇的階道。自唐高祖到昭宗近300年間,17位皇帝都親自在這個圜丘上進行過祭天活動。唐以後圜丘廢棄,壇體保留至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禮儀建築,比北京天壇早1000多年。1999年5月回填封土等待保護方案。�
華嚴寺塔
【華嚴寺塔】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韋曲鎮朱坡西的少陵原半坡上,北距西安市區約15公里。華嚴寺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主要寺院。貞觀十四年(640)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圓寂,人們修杜順塔安放杜順和尚的靈骨。杜順塔呈方形角錐體,共7層,高約13米,平面呈方形,為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每層疊澀出檐,檐下均砌兩層菱角牙子。塔身壁面均用磚砌成扁柱、欄額、斗拱等,第三層嵌有"無垢凈光寶塔"石刻。在杜順塔西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澄觀的靈骨塔。為7層6面磚塔,高約7米,塔上嵌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刻石。1986年拆遷清涼國師塔時在四、三、二各層塔心發現有鎏金銅佛像、千佛碑和佛經等。在塔基下又發現高約6米、風格迥異、雕刻精美的兩層磚塔。�
華清宮遺址
【華清宮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臨潼區驪山北麓。始建於唐貞觀十八年(644),名為"湯泉宮",高宗咸亨二年(671)改為溫泉宮,玄宗天寶六年(747)定名為"華清宮"。華清宮的布局基本上依據唐長安城禁苑、宮城、皇城、郭城四位一體的設計思想,將會昌縣城(今臨潼區)、華清宮、驪山禁苑合一而成。華清宮城建在驪山之北,周築羅城。其內湯池被稱為華清池。唐以後被毀。1982年在此地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九龍池和海棠湯等遺址。海棠湯一名芙蓉湯,即"貴妃池",池平面近似橢圓形,上下分二層台,第一層用16塊券石砌成,第二層用8塊券石做成平台,俯視像一朵盛開的海棠花。整個浴池全用青磚砌成,雕刻精湛,做工考究。現重建了九龍池和周圍的建築物,中間為人造湖,西岸排列九龍池、蓮花湯和海棠湯三個浴池,東為龍石榭,北岸有飛霜殿和東西配殿。�
樓觀台
【樓觀台】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西南周至縣樓觀台鄉終南山北麓。是全國著名的道教勝跡。相傳周大夫、函谷關令尹喜曾在這里結草為樓,精思至道,稱"草樓觀"。後來老子西遊入關,在樓南高岡築台,講授《道德經》,故又稱"樓觀台"、"說經台"。唐武德七年(624)李淵改樓觀台為宗聖宮。唐玄宗尊崇道教,把宗聖宮改稱宗聖觀,大加營建。唐代修築的台、殿、閣、宮、亭、塔、洞、池、泉等有50餘處。北宋端拱元年(988)改稱順天興國觀,元中統二年(1261)改稱宗聖宮。金、元、明屢有修葺,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現存說經台、煉丹爐、呂祖洞、宗聖宮、顯靈山、衣缽塔、化女泉、仰天池、老子系牛柏和銀杏樹等。並有石牛、石獅,碑、碣70餘通,歐陽詢的隸書《大唐宗聖觀記碑》、蘇靈芝的行書《唐老君顯見碑》以及米芾行書"第一山"最為著名。唐宋以來文人學士如歐陽詢、岑參、王維、李白、白居易、蘇軾、韓琦、米芾、趙孟兆頁等均在此游歷並題詠留念。�
慈恩寺大雁塔
【慈恩寺大雁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區南部雁塔區雁塔路南端。慈恩寺原為隋無漏寺,唐初寺廢。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追念生母文德皇後"降福"而建,故以慈恩為名。寺佔地約26公頃,房舍1897間,度僧 達300人之多,為京城長安著名佛寺。寺內大雁塔是為了保存玄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佛像建造的,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初建為5層,磚表土心,完全按印度的形式建造。武則天時塔毀重修。明代塔又殘壞,在外表加砌予以保護,即為今塔。大體保持唐塔的原貌。塔高64米,呈方形角錐狀,每層砌有突出的磚柱,形似一個開間,四面有磚券拱門。這種樓閣形磚塔造型,已擺脫了印度佛塔的窠臼,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是中國佛教建築的傑作,也是唐長安城的重要建築標志。塔基座南側鑲嵌有唐太宗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二通,為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字體清秀瀟灑,為唐代名碑。四面石門楣上有唐刻建築圖案和佛像等線刻畫,傳說是出自唐代畫家閻立本和尉遲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資料。�
興教寺
【興教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杜曲鎮少陵原畔。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原葬於西安市東郊氵產河東岸白鹿原上的高僧玄奘法師的遺骨遷葬於此,並修寺建塔,以資紀念。寺被命名為"大唐護國興教寺",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之後千餘年間,寺院香火極盛。現除玄奘、窺基、圓測三塔尚存外,其他建築於清同治年間悉被兵火焚毀。三塔品字排列,中間最高的一座是玄奘靈塔,塔身通體用青磚砌成,作四角錐體,高21.04米,共5級,平面呈正方形,底層邊長5米,塔面作仿木結構,用磚砌作扁柱、欄額及斗拱,均分作3間。塔檐疊澀砌出,檐下均飾兩層菱角牙子。二層以上塔心實砌。玄奘塔造型莊重穩固,裝飾簡潔明快,是中國現存較早的一座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塔的底層北壁鑲有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刻的劉軻撰文《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並序》。塔底層南面有拱形券洞。龕內有玄奘的泥塑像。玄奘塔左右各有較矮小的磚塔一座,均高7米,都是3級,底邊長2米,分別為玄奘弟子窺基(西)和新羅王之孫圓測(東)的靈塔,造於公元682年和公元1115年,形式與玄奘塔略同。�
大薦福寺小雁塔
【大薦福寺小雁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友誼西路東段南側。唐文明元年(684)睿宗李旦為其父高宗死後獻福而建,原名"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690)改名為"薦福寺"。薦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經翻譯場所之一。高僧義凈從長安出發經廣州取海路到印度歷時25年游歷30餘國,帶回佛經400餘部,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回到洛陽,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入薦福寺譯經。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09)於薦福寺所在的開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圖院中修造了15層的佛塔,因比慈恩寺的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現為15層,高43.3米。其平面呈正方形,每層疊澀出檐,南北各開一門,塔身從下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往上愈小。小雁塔為密檐式中空磚構建築,塔形秀麗,別具風格,塔身結構堅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關中地震,塔身中部縱裂,出現近40厘米的縫隙。至1521年又一次地震時,塔復完好如故。"雁塔晨鍾"為清代關中八景之一。�
罔極寺
【罔極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東關炮房街路北。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太平公主為其母武則天所立。取名於《詩經》"欲報其德,昊天罔極"之意,稱罔極寺。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圓寂後在此寺停葬。寺在明初重修,寺址從原長安城大寧坊東南隅,南移於唐安興坊內。現為尼寺 。古建築有大雄寶殿、金剛殿、鍾鼓樓、山門。�
香積寺塔
【香積寺塔】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南長安縣郭杜鄉香積寺村。佛教凈土宗創始人善導圓寂,其弟子隆闡法師於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將其移葬於此,並修塔建寺,以資紀念。後經戰亂,唐代建築僅善導塔倖存,即香積寺塔。香積寺塔是密檐式磚塔,塔身呈四角錐體。原為13級,殘存11級,現高33米,平面呈方形,底層每邊9.5米,塔身用青磚砌成。塔的底層非常高,二層以上高度驟減,每層疊澀出檐,檐下均飾以兩層菱角牙子。每層四壁正中辟券門。塔身壁面作仿木結構,用磚砌成扁柱、欄額、斗拱。每面均作3間,左右兩間的扁柱之間用赭紅繪成直欞窗形。底層南面券門上有磚刻門額"涅磐盛事"四字。與小雁塔形式相似,但其塔角方直,不像小雁塔那樣圓和,又有樓閣式磚塔的一些特點,最突出的特點是塔自頂至底層,順各層南北拱券處中間裂開,與小雁塔的裂縫極為相似。據史載,這條裂隙在宋元�年間(1086~1094)以前就已存在,已900餘年。�
興慶宮遺址
【興慶宮遺址】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區東南部咸寧路北側。興慶宮是唐代三大宮殿之一,原為唐玄宗李隆基稱帝前與兄弟五人在隆慶坊的藩第。開元三年(715)始建,因位於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之南,故稱"南內"。開元十四年(726)又合並周圍的邸宅,重加擴建,佔地約134.4萬平方米。開元十六年唐玄宗移至興慶宮聽政,又是唐玄宗與楊貴妃長期居住的宮邸。主要建築有興慶殿、南熏殿、長慶殿、大同殿、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樓、沉香亭、龍池等。宮內的建築布局並不對稱排列,而是錯落有致地布列於龍池周圍,別具風格。唐代以後興慶宮遭到破壞。宋時樓台亭閣湮滅盡凈 。金代有所修繕,為游宴場所。清初興慶宮池水乾涸,僅留下起伏的湖岸、逶迤的渠道和勤政、花萼兩樓遺跡。1949年後,經系統勘查發掘,將興慶宮舊址部分辟為興慶公園,採用自然式布局,以龍池(興慶湖)為主景,並重建了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樓、沉香亭等仿唐建築,成為西安市區最美麗的風景。�
草堂寺
【草堂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西南戶縣東南圭峰山北麓。初建年代待考。唐代中葉,名僧宗密主持修葺後,改名為"棲禪寺"。宗密師從華嚴宗大師澄觀,被尊為華嚴五祖。現寺內的《定慧禪師傳法碑》,是宗密圓寂後所立,由當時宰相裴休撰文並書寫,書法家柳公權篆額。唐代以後屢遭兵火。宋初重修,清同治年間,寺內殿宇焚燒殆盡。今寺內還有一座題刻為"鳩摩羅什之舍利塔"的石塔,高約2.3米, 下層為浮雕須彌山座;三層雲台,填飾蔓草花紋。雲台上為八角形龕,上覆四角攢尖形座頂,頂端作寶珠形,層頂下有線刻佛像,加之塔身石色又作磚青、玉白、乳黃等色,故俗稱"八寶玉石塔"。據造型及紋飾推斷,當為唐代遺物。寺西北角有古井,相傳井內有煙霧冒出,是為關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煙霧"。
⑷ 莆田古代建築物作文
一、福建民俗的發展與演變 福建地處祖國東南沿海,遠離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中原地區。福建的東南是茫茫大海,西北橫亘著武夷山脈,西南有博平嶺山脈,東北是太姥山脈,大海和高山峻嶺嚴重地阻礙了福建與外地的聯系。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福建處於與外鄰相對隔絕的狀態,這種半封閉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福建歷史發展在隋唐以前嚴重滯後於中原,並使境內不同地區的民俗各具地方特色。現將福建民俗發展、演變的主要階段分述如下: (一)秦漢以前:土著民俗自成體系 考古發掘表明,早在距今約四至八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生活在閩南漳州一帶。距今四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福建各地都有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福建先民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如生活在閩江下游的「曇石山人」,合群而居,有簡單的語言,用石斧、石鋤、石鐮等工具進行粗放的農作,用石錛、石刀和蚌刀、陶網墜等工具進行漁獵和採集;有了簡單的手工勞動技術,能製作出相當精巧的陶器,並具備原始的紡織技術;在葬俗上,實行掘地而葬,有公共墓地,一般為單人葬,極個別為男女合葬,男子仰身直肢,女子側身屈膝,有石器、陶器等隨葬品,說明已經有了靈魂不死的觀念。還有拔牙習俗,反映了有原始巫術。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武夷山土著居民已經進入銅石並用時代,他們習於水性,擅長行舟,工於紡織。在宗教信仰上,他們奉龜為神話中的水母而加以崇拜。在葬俗上,實行懸棺葬,即死後將屍體安放於船形棺木內,再放置在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上,祈求死者靈魂早日升天。上古三代時,福建境內至少居住著7支互不相屬的土著部族,古文獻稱之為「七閩」。春秋末,楚滅越國,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稱這個時期的福建土著為「閩越」,他們喜歡傍水而居,習於水斗,善於用舟,最重要的習俗是以蛇為圖騰、斷發紋身,盛行原始巫術。《說文解字》在解釋「閩」字時說:「閩,東南越,蛇種。」所謂「蛇種」,意謂閩越人以蛇為先祖,反映他們對蛇的圖騰崇拜。在相當長時期內,這種崇拜一直存在於閩越族的後裔中。如閩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稱蛇種」,並不諱言。他們在宮廟中畫塑蛇的形象,定時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條蛇,名叫「木龍」,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見蛇離船而去,則以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帶疍民婦女,發髻上多插著昂首狀蛇形銀簪,其寓意亦為不忘始祖。 與原始宗教信仰相輔相成的巫術在閩越人中也相當盛行。閩越人流行斷發紋身的習俗,《漢書·嚴助傳》說:「(閩)越,方外之地,劗發紋身之民也。」這實際是原始巫術的「模仿術」,剪去頭發、在身上紋上蛇的圖案,用以嚇走水怪。如《說苑·奉使》所稱:越人「劗發紋身,燦爛成章,以象龍子者,將避水神。」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閩越族的後裔一直保留著斷發紋身的習俗。越巫在秦漢時名揚天下,漢武帝也深信不疑。他下令在皇宮中建越祝祠,設越巫,用越人的「雞卜」,祈求長壽。 (二)三國至五代:漢族民俗傳入福建並逐漸佔主導地位 秦代漢初,中央政府雖然在福建設立閩中郡和閩越國,但由於均實行「以閩治閩」的方略,所以漢文化在福建尚未有大的影響。西漢元封十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派兵滅亡閩越國,為絕後患,模仿秦遷六國貴族於咸陽的策略,把閩越族的貴族、官吏、軍隊以及部分百姓強制遷往江淮一帶。《史記·東越列傳》載:「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漢武帝的遷民政策,給福建社會帶來嚴重後果,盡管尚有一部分閩越人隱遁於山林湖泊之間,終因人口銳減,使原來就不發達的福建經濟文化愈加落後。漢代以後,中原漢文化逐漸向東南沿海擴展。三國時,孫吳據有江東,以福建為後方基地,故重視對福建的治理和開發。孫吳政權多次出兵福建,對山越採取軍事鎮壓政策,「強者為兵,羸者補戶。」繼而在福建設置建安郡和建安、南平、漢興、建平、閩侯五縣,後在侯官設立典船校尉;在霞浦設立溫麻船屯。孫吳政權除了在福建駐扎軍隊,派遣官吏治理外,還將許多罪犯流放於福建,同時也有一些士民避禍閩中,從此,揭開漢文化大規模傳入福建的序幕。西晉至五代,大量中原漢人不斷向東南沿海遷徙。隨著漢人大批入閩,漢文化在福建自北向南迅速傳播,漢族的生產習俗、生活習俗、人生禮儀、歲時節慶、宗教信仰等民俗逐漸取代土著民俗而佔主導地位。同時,一些漢族與土著通婚,閩越族的一些習俗也沉澱下來,成為福建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宋元時期:保留中原古風,形成地方特色 宋代,福建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社會相對安定,生齒繁毓。據統計,宋嘉定年間(1208~1225年)福建人口有1599215戶,比唐開元年間(713~742年)增長近15倍。在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條件下,福建經濟在短時間內躋身於全國發達地區行列,正如詩人張守詩句所雲:「憶昔甌越險遠之地,今為東南全盛之邦。」反映福建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經濟的長足進步,文化也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教育事業十分發達。據統計,宋代福建有縣學、州學56所,書院75所,還有數以百計的書堂遍布城鄉,莆田有「三家兩書堂」(李幼傑《莆陽比事》卷6)的記載,福州有「學校未嘗虛里巷」(梁克家《三山志》卷40《土俗類二》)的說法。因讀書風氣十分濃厚,福州是「城裡人家半讀書(祝穆《方輿勝覽》卷10《福州》),連山區泰寧也出現「比屋連牆,弦誦相聞」(何喬遠《閩書》卷36《建置志》)的景象。由於教育發達,讀書風氣興盛,故福建科舉鼎盛,人才輩出。據統計,宋代福建進士多達7038人,佔全國進士總數35093人的五分之一;宋代宰相共134人,福建籍宰相有18人,居全國第三位;被《宋史》收入的福建名人多達179人,居全國之冠。宋代福建涌現出一大批名揚中外的傑出人才,有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天文學家蘇頌、法醫學家宋慈、史學家鄭樵和袁樞、書法家蔡襄、著名詩人楊億、慢詞大師柳永、詩論家嚴羽、文學家劉克庄,等等。時人周必復頗為自負地宣稱:「今世之言衣冠文物之盛,必稱七閩」(《南宋群賢小集》第13冊《端隱吟稿序》) 宋代福建文化在繁榮昌盛之時,逐漸形成地方特色。在民俗方面,一方面由於古代福建交通閉塞,各個區域之間交往不多,處於相對隔絕狀態,因而為古文化的保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許多中原古文化已在其發源地逐漸式微甚至湮沒,而在福建卻被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在福建舊志書中,有關福建民俗「隆古」、「近古」、「猶有古意」之類的記載隨處可見。以傳統歲時節慶為例,志載:「風化所被,古意猶存。至如歲時節序之相沿,大抵今昔不殊。」(清·康熙《羅源縣志》卷3《俗尚》)另一方面,由於福建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天然良港,因此海上貿易發達。宋元時期,泉州港一度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之一,從而帶動福建沿海地區經濟迅猛發展。百姓商品意識較強,富有冒險性格和開拓精神,對外來文化和民俗採取較寬容的態度。這種情況與內地人民的淳樸、守成和不輕易冒險的民風形成強烈反差。 (四)明清時期:民風漸趨奢侈、頹廢 明代中期以後,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市民階層的形成,民風趨於奢侈。在福州,據記載:「夫婚嫁侈靡,珠玉瑩煌,商財賄也。博戲馳逐,樗蒲百萬,作色相矜,必爭勝者,重失負也。游閑公子,飾劍履妖服,怒馬揚揚過里門者,為富貴容也。」(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泉州的奢侈之風更甚,恥貧誇富成為時尚,「習俗之趨尚為豪奢。」不但商賈、胥役之輩「美服食,仆妾輿馬,置良田好宅,履絲曳縞,擲雉呼盧,以相誇耀,比比而然。」就是「家無擔石」的貧寒之家,也「非色絲盛服不出。」「雖家非素封,亦恥居人後,」(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形成恥貧心理。在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的閩西、閩北地區,儉朴傳統也不同程度受到沖擊,嘉靖時(1522~1565年)建陽「市井者尚侈好浮。」(清·嘉靖《建陽縣志》卷3《風俗》)乾隆時光澤「嫁女猶從厚,設宴必欲豐。少年衣裝必尚華麗,城鄉演劇,耗費無窮。」(清·乾隆《光澤縣志》卷4《輿地誌·風俗》)一些鄉村百姓也染上奢侈之習,如尤溪「平民鄙儉崇奢,以服食相矜。」(清·乾隆《尤溪縣志》卷3《風俗》)同時,隨著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加上倭寇侵擾,賦役繁苛,大量自耕農破產,其中一部分人無所事事,民間賭風、爭訟盛行。《南安縣志》載:「嘉靖被寇以後,一切失業細民,率趨賭博、椎剽、囂訟之計,以幸旦夕。」《同安縣志》亦稱:「賭風盛行,匪自今日;賭弊最甚,莫如頭家。」(轉引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類似記載,在舊方誌中隨處可見,帶有普遍性。 (五)近代至民國時期:新舊民俗並存 從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起,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廈門、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外國資本湧入福建,逐漸動搖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有的農民淪為無產者,靠出賣勞動力為生;有的棄農為商,做小本生意,經濟基礎的變化導致傳統民俗的嬗變。中西文化發生碰撞,西方基督教由沿海深入內地,出現許多信奉基督、不祀鬼神的信仰群體,也有兩者兼而有之的半洋半土的信徒,還有教會辦的學校、醫院、育嬰堂等先後在各地出現。與此同時,廈門、泉州、福州等城市煙館林立,吸食鴉片的陋習,嚴重地腐蝕著社會肌體。20世紀初,在新文化運動以及一些西方思潮的沖擊下,城鎮中的傳統民俗發生了許多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民俗。民國時,歐化民俗還波及鄉村,《長汀縣志》載:「蓋邑人漸染歐化,踵事增華,奇技淫巧之事,聲色貨利之食習,駸駸乎遍及各鄉,尤以城市為最。」(民國《長汀縣志》卷17《禮俗》) 這一時期,民間服飾、器用、交際、婚俗變化較大。在服飾器用方面,清末男女皆蓄發垂辮。辛亥革命前後,男子有剪辮之舉,城裡人學西方剪短發。女子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剪發者漸漸增多。官員在清代著官服,有錢人家長袍馬褂,出門以坐騎、轎子代步。辛亥革命後,官員著中山裝、長袍,出門或以轎車代步。富豪人家穿西裝革履,使用懷表、座鍾、留聲機等洋貨,煤油、火柴、肥皂、牙膏等舶來品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在禮儀方面,清代平民百姓見到達官貴人要下跪作揖,畢恭畢敬,官場更有各種繁文縟節。辛亥革命後,提倡平等,廢除封建官場儀節,見面行握手、抱拳或舉手禮;在婚姻禮俗方面,少部分人沖破封建舊俗,自由戀愛,婚禮也不似往昔之鋪張;在教育方面,新型學校增多,還建立了女子學校。許多華僑熱心家鄉的辦學、建廠、修橋、鋪路等公益事業;一些民間陋習如停柩不殯、溺嬰、棄嬰、纏足、童養媳、迎神賽會等被明令禁止,雖然其中有的習尚因令行不止而遠未消除,但已大有減少。在廣大農村,傳統歲時節慶、生產習俗、民間崇拜及其他民俗活動仍無多大改變。但總的趨勢是封建性減弱,現代性增強,新舊民俗並存,傳統民俗仍居主導地位。 (六)1949年以來: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新的風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人民當家作主人,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這一時期,隨著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福建民俗發生了重大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文化大革命」前夕,福建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移風易俗,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發動群眾破除陳規陋習,逐步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在人際關繫上,根本改變舊社會窮人與富人、下級與上級的等級尊卑關系,確立平等、同志式的新型關系,大家以「同志」互稱,友好相處,互助合作。共產黨員、各級幹部以身作則,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消除了舊時的官僚腐敗作風。人民群眾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踴躍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擁政愛民、擁軍愛民,蔚然成風。在生產習俗上,大力宣傳普及科學知識,應用科學技術,舊時的求神治病、禱告祈雨等愚昧落後習俗基本上被破除。在生活習俗上,城鎮居民多著列寧裝、中山裝,農民穿本地裝,尚青、藍色;出門旅行乘坐汽車、火車、輪船,舊時的坐轎、騎馬現象明顯減少,以至消失;生病求醫成為城鄉大多數人的共識,舊時「信巫不信醫」的陋習基本破除,人民政府花大氣力徹底杜絕吸食鴉片、賣淫嫖娼、纏足等丑惡現象。在婚姻禮俗上,各級政府認真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提倡自由戀愛,婚事新辦,逐漸蔚然成風;封建包辦、買賣婚姻、婚事大操大辦,受到抵制和輿論批評;法律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流行數千年的童婚、溺嬰、納妾等行為被明令禁止。在喪俗上,禁止停柩不葬,鼓勵喪事從簡。農村雖沿襲土葬,但風水堪輿、建醮普度亡魂之俗逐漸淡化。福州、廈門、漳州等城市推行殯葬改革,倡導火葬,取得成效。在歲時節慶上,仍保留傳統節日,其內容已賦予新時代特色,更加豐富多彩。除表演舞龍、舞獅、演戲等傳統節目外,還有看電影,舉行球類比賽、拔河比賽等體育活動,鋪張浪費、祭祀鬼神等舊俗逐漸淡化。遇公歷元旦、婦女節、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建軍節、國慶節等歡慶節日,城鄉一般要組織報告會、文藝演出、球類比賽、游園或參觀等活動,氣氛熱烈而富有意義;在宗教信仰上,人民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同時加強無神論教育,用科學知識破除鬼神迷信,提高人民的思想覺悟,民間迷信活動大為減少。這個時期,福建省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府還十分重視對畲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工作,組織大量人力、物力對本省少數民族的狀況進行調查和民族采風,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各少數民族優良風俗習慣得到繼承發展,一些陋習也逐漸革除。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受極「左」思潮影響,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將民俗現象不加分析地斥之為「四舊」,用行政或暴力手段予以破除,許多正常的民俗活動遭到批判和禁止,福建民俗被嚴重扭曲。傳統節日除春節外,多被禁革,過春節也要「革命化」,除夕吃「憶苦思甜飯」,大年初一不準舞龍、舞獅,不準演唱傳統戲劇;人們服飾單一,傳統的旗袍等服裝均被禁止。各地廟宇大多被摧毀或封閉,或改為倉庫、學校,菩薩、神像均被搗毀,甚至許多文物、藝術品也被作為「四舊」加以破壞、燒毀,等等。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撥亂反正,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隨著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事業的不斷發展,福建一些傳統民俗得到恢復,同時形成一些新風尚。在生產方面,自落實農業生產責任制後,農民自覺學習新技術,普遍使用農葯、化肥、農膜、農機具和優良品種,改變過去那種單一的生產結構,實行多種經營,積極發展商品經濟,出現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種養專業戶。鄉鎮企業興起,改變了幾千年來農村的經濟結構,深刻地影響著廣大農民的生活;在生活習俗方面,逐漸改變服飾單一的狀況,款式、花樣千姿百態,青年人更加講究穿著打扮,美容店在城鎮隨處可見。飲食追求多樣化,風味小吃得到恢復,軟飲料和西式食品進入尋常百姓家。逐漸富裕起來的城鄉居民講究住房舒適、寬敞,城鎮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鄉村也建起水泥樓房。家用電器在城鎮已經普及,在廣大農村也漸漸多起來,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婚姻和生育的觀念發生根本變化,「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只生一個好」、「男女都一樣」等新觀念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計劃生育成為新風尚。城市基本上廢除土葬,普遍推行火葬,葬俗也日趨簡朴。傳統節日得到恢復,節慶活動的內容愈加豐富多彩,有些節日還舉辦商品展覽會、物資交流會、經貿洽談會,卡拉OK、舞會、電話拜年、喜慶電報、饋贈鮮花等新時尚滲透到傳統節日中;在宗教信仰方面,信仰自由的政策重新得到確認,被破壞或禁廢的寺廟迅速恢復開放,修葺一新,宗教活動逐漸納入正常軌道。與此同時,封建迷信活動也死灰復燃,在個別地方有愈演愈烈之勢。另外,曾被破除的陳規陋習諸如婚喪喜慶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奢侈浪費、變相買賣婚姻等在一些地方有所抬頭。總之,陳規陋習的徹底破除,社會主義新風尚的真正形成,尚待時日。 二、福建民俗特徵 民俗的形成一方面是與人們的社會物質生產水平、生活的內容與方式的變化以及自然條件相適應,總之是隨著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只是民俗的變化往往滯後於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另一方面,民俗一旦形成便世代相襲,並以傳統習慣勢力、傳襲力量和心理信仰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意識和行為,具有長久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此外,民俗還具有民族性、階級性和社會性等特徵。 福建民俗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和氛圍中形成的,所以具有中國傳統民俗的一般特徵。同時,它又是在福建這個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文化等條件下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因此在許多方面必然帶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在豐富多彩的福建民俗事象中,表現比較突出的特徵有: (一)多源性 福建民俗的構成是多源的,主要有四個來源: 1.秦漢以前的原始土著民俗。福建原始土著居民在秦漢之前有著自成體系的民俗,秦漢以後,閩越族與漢族逐漸融合。唐朝人丁儒在《歸閑詩二十韻》(其二)對唐前期閩南地區民族融合的情況作過這樣的描述:「漳北遙開郡,泉南久罷屯。歸尋初旅寓,喜作舊鄉鄰。……土音今聽慣,民俗始知淳。……辭國來諸屬,於茲締六親。追隨情語好,問饋歲時頻。相訪朝和夕,渾忘越與秦。……呼童多種植,長是此方人。」(清·康熙《漳州府志》卷29《藝文》)閩越族的部分習俗成為歷史遺跡,還有部分民俗卻沉澱傳承下來,成為福建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福建其它民俗。2.漢族民俗。漢代以後,中原漢族不斷南遷,帶來了漢族的民俗,並逐漸成為福建民俗的主體。志稱:五代時,閩北多為江北避亂之民,所以「備五方之俗」(《八閩通志》卷3《地理》),閩西也「由唐歷宋,風聲氣習,頗類中州。」(陳一新《贍學田碑》轉引民國《長汀縣志》卷17《禮俗志》)福建民俗中無論是生產習俗、生活習俗,還是人生禮儀、歲時節慶,以及民間信仰和崇拜等等,都與中國傳統民俗一脈相承。 3.少數民族習俗。福建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習俗是福建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元代蒙古族和清代滿族的一些習俗也沉澱在福建民俗中。 4.外國民俗。宋元時期,泉州為世界著名港口,對外貿易繁榮。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到泉州經商,其中一部分人定居泉州,府志載:「胡賈航海踵至,其富者貲累巨萬,列居郡城。」(清·光緒《泉州府志》卷75《拾遺》上)他們有自己的學校--「番學」,信仰伊斯蘭教,保留本民族的傳統習俗。這些外來民族雖然後來基本上與漢族融合,但一些特殊習俗卻保留下來,成為福建民俗的一部分。元代、明代和近代,隨著基督教的傳入,歐洲的一些民俗也傳入福建。特別是近代以來,福建民俗受外國民俗的影響日益明顯。 (二)融合性 福建民俗的融合性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1.不同民族民俗的融合。漢族民俗固然為福建民俗的主體,但福建漢族民俗實際上是融合了其它少數民族的習俗而自成體系的,如閩越族的一些習俗就被漢族所繼承。自古以來,福建的宗教信仰特別發達,這與閩越族「信鬼尚巫」的傳統有密切的關系。又如閩越族婦女普遍參加生產勞動,這一習俗被入閩的漢族繼承下來,在福建沿海地區,婦女參加生產、從事重體力勞動相當普遍。《閩書》載:「福州……田則夫婦並力而合作,女作多於男。女人能轎,取女轎三十戶以應內宮之役。」(《閩書》卷38《風俗》)晉江的「婦女芒屩負擔,與男子雜作;百工技藝,敏而善仿。」(清·乾隆《晉江縣志》卷1《輿地誌·風俗》)閩越族的部分後裔疍民及畲族,在保留其獨特習俗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漢族民俗,並把它們與本民族的習俗融合起來。 2.不同地區漢民俗的融合。中原漢人遷徙福建,前後持續千餘年,他們以中州移民為主,還有不少是來自其它地區的漢人。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漢人,在具體習俗上還是有些差異,有的甚至差別很大,相繼進入福建後,漢族民俗也逐漸融為一體。 3.中外民俗的融合。商品經濟的發達和海外貿易的繁榮,使宋元時期福建東南沿海地區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泉州港,「民夷雜處」,「市廛雜四方之俗。」(《西塘集》卷7《代太守謝泉州到任》)泉州漢民對外來文化博採廣取,加以融合。以宗教信仰為例,宋元時期流傳於泉州地區的,除道教、佛教、民間宗教及其他民間信仰外,還有從外國傳入的伊斯蘭教、基督教聶斯脫里派、天主教方濟各派、婆羅門教、印度教、摩尼教等等。這些外來的宗教不但為僑民所信仰,在漢族中也擁有不少信徒。各種傳統宗教與外來宗教和平相處,互相交融滲透。 (三)區域性 福建漢人的祖籍大多是中原地區,由於他們入閩的時間前後相差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以致所帶來的中原漢語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入閩後,又因與當地土著居民的融合程度不同,加上地區間交通不便、往來不多等原因,逐漸形成許多不能相互通話的方言區。連城、清流、大田等山區縣,竟然沒有本縣通用的方言,甚至相鄰的鄉村不能進行語言交流。福建方言以紛繁復雜著稱於世,在中國八大方言中,除了湘方言外,其它七大方言均有在福建的不同地區流行。 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地區的文化特色,往往在語言上得到體現。民俗也因不同的方言區而存在著差異。以民間信仰為例。臨水夫人和五帝的信仰主要在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東方言區內流行,媽祖的信仰中心在興化方言區,王爺、保生大帝的信仰主要流行於閩南方言區,扣冰古佛信仰主要流行於閩北方言區,定光古佛信仰主要流行於閩客方言區,等等。在同一方言區內,不同府、縣的民間信仰又有所差異。以閩南方言區為例:保生大帝、開漳聖王陳元光及其部將輔順將軍馬仁、輔勝將軍李伯瑤、輔義將軍倪聖芳、輔仁將軍沈毅的宮廟在漳州府屬各縣較多,廣澤尊王信仰以泉州、南安最盛,清水祖師在安溪、永春、德化影響較大,青山公在惠安縣擁有最多的信徒。其它方言區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各府、州、縣都有自己的保護神。 在同一縣內,每個鋪、境、村落都奉祀一個或若干個特定的神靈作為保護神,舊稱境主、福主、土主、社神等。以泉州為例,舊時泉州城分為36鋪94境,鋪有鋪主,境有境神,共有大小神廟130多座,奉祀著100多尊神靈。境主神的神廟由居住在該境的百姓捐資合建,各種宗教活動也由該境的百姓參加,抬神出遊一般不能越出本境地界。 (四)可塑性 民俗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其一般的內容與形式,對絕大多數社會成員來說,具有無形的約束力,即所謂「約定俗成」。但在具體的民俗活動中,在操作上並非整齊劃一的,有著一定的可塑性,一般可繁可簡,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與可能進行取捨選擇。福建民俗繁簡程度的差別相當大,一般說來,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各種儀禮比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繁縟,達官貴人、富豪之家比貧窮之家講究排場。以婚喪喜慶為例:自唐至清,「六禮」作為基本的婚姻禮俗普遍為百姓所接受,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差別很大,達官貴人、富豪之家嚴格遵循「六禮」,儀禮繁瑣。而平民百姓則不那麼嚴格,往往將納采和問名合而為一,將納征和請期合而為一,同時簡化迎親禮節。貧窮之家的婚禮則更加簡化,甚至在除夕之夜草草合房者也大有人在。又如福建絕大多數地方盛行厚葬之俗,閩南地區更甚,俚語有「生在蘇杭,死在閩南」之說。但閩南地區的不同市縣,或同一市縣的不同鄉村、同一鄉村的不同人家,喪葬禮俗的繁簡程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又如壽誕,富貴之家除了大擺宴席,祝壽請客外,還要演戲助興。而尋常百姓之家無力大操大辦,貧窮之家更不敢奢望舉行壽誕之禮,能煮碗壽面招待客人就算不錯了,不少人甚至終生沒做過一次壽誕。類似的情況在福建的民俗中普
⑸ 秀山古建築群的歷史記載
查證通海地方史志和秀山殘存的碑刻,可以發現,上世紀50年代之前,秀山某處寺院、樓閣毀於火災,或在小規模地方武裝沖突之中遭到局部損毀之類的事件,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零星的記載。但是,1949年之後的20年時間里,諸如「大戰鋼鐵銅」、「掃四舊」、「通海大地震」等天災人禍對秀山的滌盪,在相關史志和碑刻中卻聞所未聞。發生在上世紀中期的秀山三次劫難已成歷史,對於這段歷史,現代人是開始反思呢,還是頭腦一片空白?
第一劫:1958年——「大戰鋼鐵銅」——熔爐、繩索、錘鑿毀棄秀山千年銅佛史。
張汝潤曾經是秀山腳下通海一中的學生,後來又成了這個學校的老師。他回憶說,1958年,因為學校緊挨著秀山,他曾聽老百姓傳言:秀山上的銅像都被人敲掉了,在銅像內還取出了不少經書;山上涌金寺那口大鍾,鍾聲能越過杞麓湖,江川雄關的百姓都能聽到,也被人破壞了。
1958年「大戰鋼鐵銅」時,原通海縣委宣傳部部長馬啟和在縣政府文教科工作,他回憶說,「大戰鋼鐵銅」時,縣委工業部的「工作」對象是山上的大小銅像,在秀山,每個寺院都有神像,每個寺院的正神都是銅鑄的,並且如涌金寺的三大佛像、玉皇閣的玉皇大帝像都有幾噸重。
在得知工業部的工作隊上山砸銅像的消息後,馬啟和馬上向當時的省文教廳反映了縣里的情況,很快收到了省里的傳真文件:全省都出現了這種情況,要認真保護。他拿著這個文件上秀山時,工作隊已經從涌金寺一路「工作」下來,正在玉皇閣里砸玉皇大帝的銅像,銅像太重,計劃分成三段處理。他向工作隊出示了省里的文件,可是人家不聽,還搬出當時最時髦、最革命的話「鋼鐵升帳,誰也不能阻擋」做擋箭牌,把他的文件擋了回去。
張仕昌是秀山腳下原通海縣文化館職員,曾經是秀山公園的管理者之一。他在親眼看到有人挎著繩索、扛著鐵錘上秀山砸銅像的情形後,偷偷地向省文教廳打電話,匯報了情況,最終也無濟於事。無奈之下,他與同事闞華堂一起冒著風險從山上撿了一挑文物:一頭裝著玉帝的頭像,一頭挑著從神像中掏出的上百卷經書和五冊明代皇歷,悄悄下了山。
據馬啟和、張仕昌兩人回憶,在這次劫難中,秀山上凡屬銅鐵文物,無一倖免,就連縣文化館(即萬壽宮,秀山古建築之一)館藏文物大刀、小鋼炮也被工作隊「順手牽羊」地收走了。
1959年,趕上建國十年大慶。秀山上無神佛可拜,群眾意見很大,因此,這年5月,張仕昌接到了一個任務,「恢復」涌金寺的佛像。他想了一個簡便的辦法,請了三輛馬車到今九街鎮劉合營村的一座寺院中「借」了三尊泥佛,安裝在涌金寺的大雄寶殿內。他說,可笑的是,泥佛一米六左右,可是之前銅佛高三米多,怎麼看都不相襯。
張仕昌感嘆說,從信佛的大理國開國國君段思平在秀山鑄銅像百餘尊至1958年已有近千年歷史,1958年之後,秀山不再有銅像,也不會再有庄嚴宏偉的三大銅佛。
第二劫:1966年——「掃四舊」——紅色風暴席捲秀山古建築的「靈魂」深處。
由於「掃四舊」運動聲勢浩大,很多關注秀山古建築群命運的通海人已經預感到,秀山即將成為革命的對象。果然,「掃四舊」運動在通海縣剛剛興起,紅衛兵就成立了戰斗隊,「戰斗」目標就是「封、資、修」的堡壘——秀山。
張仕昌說,紅衛兵要「掃盪」秀山的消息是從戰斗隊里一個還有點良知的領隊口中傳出來的,那個領隊要他帶幾個人上秀山把最珍貴、最有價值的碑刻留下記號,以免遭到損壞。得知這個消息後,他帶上當地有名的文化人許秋山上山,為30多塊最為珍貴的碑刻留下了記號,之前,他和文化館的同事已經為普光寺內元代《宣光智照蘭若碑》用土基牆圍了起來,最終,這塊碑記倖免於難,從而留下了一份有關元代滇南經濟社會最有價值的史料。
「掃四舊」運動開始,張仕昌眼睜睜的看著戰斗隊大隊人馬扛著撬桿、鋤頭、鐵鎬浩浩盪盪向秀山開拔,然後在秀山上砸匾聯,敲神像(泥塑的)、毀碑刻,上百人在秀山上大幹了一個周左右才下山。後來張仕昌發現,有一些已經留了記號的碑刻仍然不能倖免,並且碑上的每一個字都用鏨子鑿過,已經無法辨認原貌。
說起「掃四舊」對秀山的破壞,馬啟和說,秀山寺院里沒有了神像,就像一個家只有空空的房子,沒有人住;沒有了匾聯,一座秀山就沒有了靈魂。可惜的是那些精美的匾聯、神像、碑刻都被損壞了。
第三劫:1970年——「通海大地震」——部分古建築難逃厄運,毀於一旦;部分古建築劫後奇跡般絲毫未損。
1970年1月5日1時0分37秒,一場里氏7.7級的特大地震猝然襲擊滇中地區,震中位於通海縣高大鄉五星村。大地震在通海全境肆虐的同時,也給秀山古建築群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張仕昌是在大地震發生後的第五天上秀山查看秀山災情的。他說,損壞最為嚴重的是三元宮,秀山土主廟、普光寺的廂房,這些建築大部分牆體都已倒塌,只剩幾根柱子和椽子挑著幾塊瓦片。沿山路上山,他看到,萬壽宮的過道門發生傾斜,玉皇閣門前的「玄真天上」坊已經倒塌,竺國寺、涌金寺的大殿已經開了天窗。而普光寺內的觀音殿、涌金寺內的秀山古柏閣兩處建築卻安然無恙。
馬啟和說,針對觀音殿、古柏閣大震不倒的現象,北京建築專家專程趕來對兩處建築進行了勘查,結果發現:觀音殿為元代建築,牆體是篾籬笆牆,由竹片編成,再用草尖和上泥巴糊上,因此具有較強的抗震性;古柏閣採用榫鉚結構,不用一顆釘子,樑柱之間、梁與梁之間等多個部位都由多級斗拱支撐,顯示了通海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1979年,秀山部分古建築的圖片還入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編撰的《中國建築技術史》一書。
張仕昌說,秀山古建築群的恢復工作是從1979年開始的,通海幾個建築隊不間斷地在秀山施工,上世紀90年代末才全部撤走。
秀山的三次劫難是在解放後20年的時間里發生的,巧合的是,恢復工作也用了近20年的時間。同等的時間,現代人能否把秀山古建築群修舊如舊?是否部分恢復了原貌?這些問題只有留給後人評說了。
⑹ 大理旅遊的宣傳口號有哪些
風花雪月。
花要半開,酒要半醉。
八分的愛,十分的美。
大理,一生不能不去的地方!
大城藏小鎮,理想映夢都。
⑺ 保護名勝古跡的標語
1、手下留情,足下留青,愛護環境,人人有責。
2、愛祖國,護綠化,保清潔,愛家園。
3、保持地球生態平衡,就是保護人數自身。
4、保護環境,就是愛惜生命。
5、那裡有綠色,哪裡就有生命。
6、地球只有一個,失去它,我們到哪裡去尋找家園。
7、綠化做得好,染污就減少。垃圾分類放,環境有保障。
8、愛護環境,保護地球,讓我們托起雙手共同撐起一片蔚藍的天 空。
9、請高抬貴腳,聽,小草在哭泣!
10、誰能忍受每天戴著防毒面具過日子?——還空氣清新吧!
11、天空是小鳥家,河流是魚兒的家,地球是我們的家。
12、讓地球媽媽永遠年輕美麗。
13、把綠色帶到世界每一個角落,讓綠色流入人們心中。
14、綠樹成蔭,花香撲鼻——理想家園靠大家。
15、、破壞環境的人終將得到大自然的懲罰。
16、節約能源,人人有責!
17、用好你的手,垃圾無處溜。
18、地球是我們的母親,我們要愛護她。
19、風清水綠天藍,我們美麗的家。
20、讓天更藍,讓水更清,讓我們從小事做起。
21、我們夢想一個沒有污染的環境。
22、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23、撿起一張紙,創造一個美的環境。
24、誰不愛家?誰不愛媽媽 ——保護地球。
25、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
26、我們的地球需要每個人的保護。
27、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保護環境是無限的。
28、每個人都要保護環境,否則人們會自生自滅。
29、希望有一天,垃圾筒也會下崗。
30、請腳下留情,別傷害一棵小草。
31、請別亂坎樹林,讓空氣更加清新。
32、保護綠化,愛護公物,從我做起!
33、讓我們來保護花草樹木吧!看,花草樹木在向你揮出希望的小手。
34、如果沒有花草樹木,我們還能吸收氧氣嗎?讓我們保護花草樹木吧!
35、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人間仙境,非常美麗。
36、有花有草,不摘花草,無花無草,應栽花種草,破壞環境,豈不可惜。
37、科技發展無限好,只是地球太難堪。
38、因為人類的惡作劇,所以地球母親在痛哭,快止住媽媽的眼淚。
39、地球媽媽需要你我的細心呵護。
40、地球是我們的媽媽,我們是媽媽的孩子,熱愛媽媽吧!
⑻ 歐洲哪些國家最適合旅遊
歐洲很多國家都是適合去旅遊的,以下列舉以下著名的旅遊國家與景點!
1、法國:巴黎是歐洲最浪漫的旅遊城市,歷史悠久,景點眾多,主要景點有:埃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巴黎,歌劇院,盧浮宮,凡爾賽宮,凱旋門
2、德國:柏林被稱為「森林與湖泊之都」,為德國歷代都城,歷史也很悠久,而且還是一座文化名城,著名景點有:柏林中央車站,博物館島,德國總理府,德國科技博物館,德國國家博物館,國會大廈,勃蘭登堡門,柏林動物園,亞歷山大廣場,柏林大教堂,共和國宮。
3、英國:倫敦是該國首都,第一大城市,第一大港,另外是世界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法國巴黎和日本東京並列。主要景點有:白金漢宮,倫敦塔,大英博物館,漢普頓宮,倫敦戲劇博物館,泰晤士河,格林威治天文台。
4、義大利:羅馬義大利政治、歷史和文化和和交通中心,同時也是古羅馬和世界燦爛文化的發祥地,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是一座藝術寶庫、文化名城,也是羅馬天主教廷所在地。主要景點有:許願池,西班牙廣場,威尼斯廣場,萬神殿,拉特蘭聖約翰大教堂,科洛塞競技場,卡比托利歐廣場,真理之口,新宮,波各賽美術館.
另外歐洲還有音樂之都維也納,西班牙的兩個中心城市馬德里,巴塞羅那,希臘的雅典,波蘭的華沙,捷克的布拉格,俄羅斯的莫斯科,瑞士的日內瓦也不錯!
⑼ 如果想調查一個古建築怎樣調查最深入
(1) 美麗家鄉古建築 , 精彩文化揚四方。 (2) 實地考察、采訪古建築研究專家、查看家鄉地方誌、閱讀介紹家鄉古建築的文章等。 (3 我將通過攝影展、撰寫文章、編寫小冊子等方式展示這次活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