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海峽兩岸圓統一夢寫一條宣傳語。
促進文化繁榮,共創兩岸雙贏
以中華文化為紐帶,推動兩岸交流合作
辦好文博會,促進海西文化產業發展
彰顯文化內涵,創造文化價值
文化創造價值,文化成就未來
發揮「五緣」優勢,深化兩岸文化交流
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打造海西文化品牌
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
展示文化成果,引領時代潮流
展示文化形象,推介文化產品
參與文化創意活動,提升生活品質
一脈傳承,創意未來
文化交流,商機無限
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
2. 中國政府為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作了哪些努力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首次公開宣布了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標志著中共對台方針政策的重大轉變。
1981年9月30日國慶前夕,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就台灣問題向新華社記者發表的談話。該談話進一步闡明了關於台灣與大陸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具體內容共有九條(後來被稱為「葉九條」)。
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說:「九條方針是以葉劍英名義提出來,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是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中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所謂「設立特別行政區」,指的就是實行「一國兩制」。由此,「一國兩制」正式納入了中國的根本大法,從而實行「一國兩制」有了憲法的保證。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立宇時,進一步闡明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構想(後被稱為「鄧六條」)。
與此同時,中共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緩和兩岸關系的實際步驟。例如:停止炮擊金門和對台灣外緣島嶼的海漂、空漂宣傳;撤銷福建軍區、削減了福建前線的軍事力量等。此外,在落實台胞、台屬和原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政策方面,中共中央發出了多項指示,要求全黨和各級政府嚴格執行;對有關歷史事件與國民黨的著名人物重新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邀請台灣當局和各界人士來大陸參觀、訪問。在兩岸通訊、通郵、體育比賽交流等各個方面均制定和公布了許多具體的政策措施。所有這些,都對兩岸關系的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95年1月30日,江 澤 民總書記發表了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的重要講話,精闢地闡述了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思想的深刻內涵,提出了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後被稱為「江八點」)。
2005年3月4日,胡 錦 濤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的民革、台盟、台聯界委員時,發表了重要講話,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提出了四點意見(即「胡四點」):
第一,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
第二, 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
第三, 貫徹寄希望於台灣同胞的方針決不改變;
第四, 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
隨後,在3月14日召開的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又以高票通過了醞釀多年的、專門針對台灣問題制定的第一部重要法律——《反分/裂國家法》。該法的出台,把黨的一系列對台方針政策提高到法律的層次,具有了更大的權威性和強制性,開創了「依法遏獨」的新階段。
2005年4、5月間,國民黨主席連 戰、親民黨主席宋 楚 瑜等相繼對大陸進行了歷史性的訪問;新的黨際交流平台——「國共論壇」建立;面對「台/獨」的猖狂挑釁,中共採取了「促美遏獨」、「聯藍反獨」的正確策略,建立起了國際國內「反獨遏獨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我所用,一次次成功地挫敗了陳水扁的「台/獨」冒險,終於通過2008年3月「大選」,把頑固堅持「台/獨」的民進黨趕下了台,實現了台灣政壇的再次政黨輪替,「台/獨」勢力遭受重創,
近幾年來,面對新的形勢,中共還刻意淡化「和平統一」的一貫政策宣示,適時提出了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思維。 早在2005年4月首次「胡連會」後,即共同發表了題為《兩岸和平發展願景》的會談新聞公報。 2006年4月,胡 錦 濤在會見率團出席「兩岸經貿論壇」的國民黨榮譽主席連 戰時,又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堅持「九二共識」,是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二,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是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根本歸屬; 第三,深化互利雙贏的交流合作,是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有效途徑; 第四,開展平等協商,是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 通篇講話隻字未提「和平統一」,而反復強調「兩岸和平發展」。
2008年3月,胡 錦 濤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民革、台盟、台聯委員時再次發表了重要講話,呼籲「兩岸同胞團結起來,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共同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共同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次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提高到了「主題」的高度
3. 關於"兩岸文化傳承"為主題的作文!!!一定要800字以上!否則不採納!就是福建與台灣寶島兩岸關聯的文化傳
紀念朱熹誕辰88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第二屆海峽論壇·第三屆武夷山朱子文化節開幕式於6月21在武夷山如期舉行。
由於從6月13日以來,連綿不斷的強降雨,閩北各地普遍遭受了嚴重的洪澇和地質災害,城區進水,民房倒塌,境內鐵路、公路兩側山體多處滑坡,交通時斷時續,從各地飛往武夷山的航班也屢被延誤,給赴會的各地來賓造成很大困難。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應邀前來的海峽兩岸的各界知名人士、社會賢達、專家學者和朱氏宗親於20日陸續安全抵達武夷山。
在20日晚歡迎儀式上,南平市委副書記石建華在主持詞中道出了作為東道主的心聲。他說:"連日來,南平市境內連續不斷遭受特大暴雨襲擊,這次降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溪河水位猛漲,造成地質災害歷史罕見,給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據初步統計,全市10個縣(市、區)普遍受災,嚴重受災有89個鄉鎮(街道)、71.31萬人,緊急轉移安置23.12萬人,直接經濟損失28.72億元(編者按,此為20日的統計,此後的實際統計數遠大於此)。雷春美書記、裴金佳代市長正率領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在一線抗洪搶險救災,無法出席本屆朱子文化節活動,他們特別囑咐我們向大家表示歉意,並委託我和南平市人大張淑雲副主任,市政府何三保副市長,市政協郭翠蓮副主席前來參加,熱情接待大家,與兩岸各主辦單位共同努力,以確保本屆朱子文化節開幕式活動舉辦成功。"他說:"因天氣原因造成出行受阻,有的嘉賓還在路上,有的嘉賓無法前來,比較遺憾。今天,各位嘉賓克服了重重困難,遠道而來,讓我們深受感動,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閩北的嚴重災情,也深深牽動著前來參加海峽論壇·第三屆武夷山朱子文化節的台灣嘉賓的心。在歡迎儀式上,台灣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代表親民黨代表團一行捐款2萬元人民幣,台灣新竹縣縣長邱鏡淳代表新竹縣代表團一行捐款10萬元新台幣,向受災的朱子故里的同胞鄉親表達真切的關愛之情。他們衷心祝願,在政府的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支持下,南平人民一定會戰勝困難,重建美好家園!秦金生秘書長還把一幅書寫著"時和歲豐"的書法作品贈送給南平市人民政府(圖見封二),以此表達他希望兩岸和平發展,人民生活富庶的良好願望。
21日上午,武夷學院體育館內,來自兩岸的知名人士、專家學者,和武夷學院的師生共約600多人匯聚一堂。八點三十分,以"傳承朱子文化、推動兩岸交流"為主題,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清華大學國學院、福建省文化廳、福建省對外交流文化協會、福建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廈門大學國學院、南平市人民政府、世界朱氏聯合會、台灣朱氏聯合會、世界朱氏聯合會、台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台灣朱子學研究協會等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海峽論壇·第三屆武夷山朱子文化節開幕儀式正式開始。
南平市市委副書記石建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文彬、中共福建省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朱清、台灣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台灣新竹縣縣長邱鏡淳、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何三保、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朱茂男等分別在開幕式上做了重要講話。
石建華在致詞中指出:"朱子理學塑造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文化高峰,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閩北是朱熹'琴書五十載'的教化故里,朱子後裔從武夷山走出,如今已經遍及五洲四海。盡管滄海桑田,親情的源是相同的;盡管時空阻隔,文化的根是不變的。無論是海峽東岸的台灣,還是海峽西岸的閩北,兩岸朱氏永遠是一家。今年適逢朱熹誕辰880周年,我們在此舉辦海峽論壇·第三屆武夷山朱子文化節,旨在傳承朱子文化、推動兩岸交流,以朱子文化為媒介,搭建旅遊合作的平台、經貿協作的橋梁,實現共同發展的目的。"
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長朱清和台灣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在講話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存異求同,共同發展",體現了朱子的"理一分殊"的價值觀在海峽兩岸已深入人心,得到不同黨派,不同社會群體的認同。新竹縣縣長邱鏡淳對在朱茂男會長的大力促成下,此次得以親赴朱子故里參加海峽論壇表示感謝。他說,這次來武夷山,幾乎將新竹縣的各個部門的負責人都帶來了,目的就是學習、交流,並希望通過這次活動,今後雙方有更多合作的機會。他希望朱子故里的領導、專家學者和朱氏宗親能在7月份前往新竹,參加在新竹舉行的包括朱熹故里論壇、"理一分殊"論壇、朱子學堂揭牌儀式和兩岸經貿洽談及招商引資洽談會等在內的紀念朱熹誕辰88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圖3)
南平市副市長何三保代表大會組委會對第三屆武夷山朱子文化節暨紀念朱熹誕辰880周年系列活動安排向與會者作了簡要介紹。他指出,今年適逢朱熹誕辰880周年,我市隆重舉行第三屆武夷山朱子文化節暨紀念朱熹誕辰880周年系列活動。"海峽論壇·第三屆武夷山朱子文化節"是海峽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題是"傳承朱子文化、推動兩岸交流",旨在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精神紐帶作用,打造南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動兩岸同胞大交流、兩岸經貿大合作、兩岸關系大發展。
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朱茂男先生在會上發布了紀念朱熹誕辰880周年系列活動情況和安排。他把海峽論壇·第三屆武夷山朱子文化節開幕式以及此後,世界朱氏聯合會、台灣朱氏文教基金會和閩北朱子後裔聯誼會等還將要在北京、南平、台灣、日本、韓國等地舉辦一系列文化主題活動向與會者作了介紹和說明。他說,這一系列活動就像奧運聖火一樣,從朱子故里點燃,向世界各地傳播,10份,又回到武夷山來,回來第三屆朱子文化節閉幕式來。
開幕式上還進行了"朱子之路"文化旅遊線路推介。南平市旅遊局局長溫秀美向與會者詳細介紹了這條精品旅遊線路的形成與意義。台灣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以《朱子之路與朱子之道》為題向兩岸人士闡述了"朱子之路"文化旅遊線路與朱子理學的關系,以及組織兩岸青年學子"在朱子之路上體悟朱子之道"的重要意義(圖4)。最後台灣清華大學博士史甄陶向與會者報告了她在2009年8月參加"朱子之路"文化旅遊的感想與收獲。
開幕式後,按照不同的主題,分場地舉行了舉行3場座談會。一是建陽市、武夷山市與台灣新竹縣舉行縣際經貿文化交流合作座談會(圖5)。他們分別對當地的資源作了推介,通過座談,發現南台經貿交流各自的優勢,從而取長補短,加強交流合作,雙方還達成了多項經貿、旅遊、文化合作的意向。 劉菲
4. 在海峽兩岸統一問題中國政府做了哪些努力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首次公開宣布了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標志著中共對台方針政策的重大轉變。
1981年9月30日國慶前夕,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就台灣問題向新華社記者發表的談話。該談話進一步闡明了關於台灣與大陸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具體內容共有九條(後來被稱為「葉九條」)。
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說:「九條方針是以葉劍英名義提出來,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是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中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所謂「設立特別行政區」,指的就是實行「一國兩制」。由此,「一國兩制」正式納入了中國的根本大法,從而實行「一國兩制」有了憲法的保證。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立宇時,進一步闡明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構想(後被稱為「鄧六條」)。
與此同時,中共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緩和兩岸關系的實際步驟。例如:停止炮擊金門和對台灣外緣島嶼的海漂、空漂宣傳;撤銷福建軍區、削減了福建前線的軍事力量等。此外,在落實台胞、台屬和原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政策方面,中共中央發出了多項指示,要求全黨和各級政府嚴格執行;對有關歷史事件與國民黨的著名人物重新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邀請台灣當局和各界人士來大陸參觀、訪問。在兩岸通訊、通郵、體育比賽交流等各個方面均制定和公布了許多具體的政策措施。所有這些,都對兩岸關系的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95年1月30日,江 澤 民總書記發表了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的重要講話,精闢地闡述了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思想的深刻內涵,提出了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後被稱為「江八點」)。
2005年3月4日,胡 錦 濤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的民革、台盟、台聯界委員時,發表了重要講話,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提出了四點意見(即「胡四點」):
第一,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
第二, 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
第三, 貫徹寄希望於台灣同胞的方針決不改變;
第四, 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
隨後,在3月14日召開的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又以高票通過了醞釀多年的、專門針對台灣問題制定的第一部重要法律——《反分/裂國家法》。該法的出台,把黨的一系列對台方針政策提高到法律的層次,具有了更大的權威性和強制性,開創了「依法遏獨」的新階段。
2005年4、5月間,國民黨主席連 戰、親民黨主席宋 楚 瑜等相繼對大陸進行了歷史性的訪問;新的黨際交流平台——「國共論壇」建立;面對「台/獨」的猖狂挑釁,中共採取了「促美遏獨」、「聯藍反獨」的正確策略,建立起了國際國內「反獨遏獨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我所用,一次次成功地挫敗了陳水扁的「台/獨」冒險,終於通過2008年3月「大選」,把頑固堅持「台/獨」的民進黨趕下了台,實現了台灣政壇的再次政黨輪替,「台/獨」勢力遭受重創,
近幾年來,面對新的形勢,中共還刻意淡化「和平統一」的一貫政策宣示,適時提出了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思維。 早在2005年4月首次「胡連會」後,即共同發表了題為《兩岸和平發展願景》的會談新聞公報。 2006年4月,胡 錦 濤在會見率團出席「兩岸經貿論壇」的國民黨榮譽主席連 戰時,又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堅持「九二共識」,是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二,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是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根本歸屬; 第三,深化互利雙贏的交流合作,是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有效途徑; 第四,開展平等協商,是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 通篇講話隻字未提「和平統一」,而反復強調「兩岸和平發展」。
2008年3月,胡 錦 濤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民革、台盟、台聯委員時再次發表了重要講話,呼籲「兩岸同胞團結起來,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共同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共同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次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提高到了「主題」的高度。
5. 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岸為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了哪些努力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首次公開宣布了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標志著中共對台方針政策的重大轉變。 1981年9月30日國慶前夕,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就台灣問題向新華社記者發表的談話。該談話進一步闡明了關於台灣與大陸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具體內容共有九條(後來被稱為「葉九條」)。 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說:「九條方針是以葉劍英名義提出來,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是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中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所謂「設立特別行政區」,指的就是實行「一國兩制」。由此,「一國兩制」正式納入了中國的根本大法,從而實行「一國兩制」有了憲法的保證。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立宇時,進一步闡明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構想(後被稱為「鄧六條」)。 與此同時,中共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緩和兩岸關系的實際步驟。例如:停止炮擊金門和對台灣外緣島嶼的海漂、空漂宣傳;撤銷福建軍區、削減了福建前線的軍事力量等。此外,在落實台胞、台屬和原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政策方面,中共中央發出了多項指示,要求全黨和各級政府嚴格執行;對有關歷史事件與國民黨的著名人物重新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邀請台灣當局和各界人士來大陸參觀、訪問。在兩岸通訊、通郵、體育比賽交流等各個方面均制定和公布了許多具體的政策措施。所有這些,都對兩岸關系的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95年1月30日,江 澤 民總書記發表了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的重要講話,精闢地闡述了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思想的深刻內涵,提出了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後被稱為「江八點」)。 2005年3月4日,胡 錦 濤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的民革、台盟、台聯界委員時,發表了重要講話,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提出了四點意見(即「胡四點」): 第一,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 第二, 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 第三, 貫徹寄希望於台灣同胞的方針決不改變; 第四, 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 隨後,在3月14日召開的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又以高票通過了醞釀多年的、專門針對台灣問題制定的第一部重要法律——《反分/裂國家法》。該法的出台,把黨的一系列對台方針政策提高到法律的層次,具有了更大的權威性和強制性,開創了「依法遏獨」的新階段。 2005年4、5月間,國民黨主席連 戰、親民黨主席宋 楚 瑜等相繼對大陸進行了歷史性的訪問;新的黨際交流平台——「國共論壇」建立;面對「台/獨」的猖狂挑釁,中共採取了「促美遏獨」、「聯藍反獨」的正確策略,建立起了國際國內「反獨遏獨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我所用,一次次成功地挫敗了陳水扁的「台/獨」冒險,終於通過2008年3月「大選」,把頑固堅持「台/獨」的民進黨趕下了台,實現了台灣政壇的再次政黨輪替,「台/獨」勢力遭受重創, 近幾年來,面對新的形勢,中共還刻意淡化「和平統一」的一貫政策宣示,適時提出了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思維。 早在2005年4月首次「胡連會」後,即共同發表了題為《兩岸和平發展願景》的會談新聞公報。 2006年4月,胡 錦 濤在會見率團出席「兩岸經貿論壇」的國民黨榮譽主席連 戰時,又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堅持「九二共識」,是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二,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是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根本歸屬; 第三,深化互利雙贏的交流合作,是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有效途徑; 第四,開展平等協商,是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 通篇講話隻字未提「和平統一」,而反復強調「兩岸和平發展」。 2008年3月,胡 錦 濤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民革、台盟、台聯委員時再次發表了重要講話,呼籲「兩岸同胞團結起來,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共同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共同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次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提高到了「主題」的高度。
6. 兩岸文化傳承作文怎麼寫啊,速求速求速求
海峽兩岸之間最重要的、金剛不壞的紐帶,是我們共同享有的中華文化。通過不斷的交流和研討,我們可以把這根紐帶扭得更緊。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他的偉大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為所有中華兒女共同享有的精神遺產;保存並弘揚以儒家學說為主幹的中華文化,是包括兩岸人民在內的所有中華子孫的天職。
中華文化的智慧體現在哪些地方?就體現和滲透在處理人和人(包括個人與社會、群體與群體、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人和天(亦即自然與環境)的關系、現實和未來的關系以及個人的身與心的關系方面。貫穿在這四大關系中的是中華文化中的哲學理念,就是「天人合一」,是「陰陽和合」,是「和而不同」。中華文化最早樹立了以人為本的道德理念,因為我們的先民從歷史中,從大自然中,從現實生活中,正確地總結了人類社會應有的正常關系,即:無數個體是社會和國家的基礎,個人的道德修養關乎社會的穩定和進步,於是形成了由己以達天下的「修―齊―治―平」道德之路。在中華文化極為豐富的內涵基礎上,在治國和平天下方面又形成了「王道」思想。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稱中國五千年來為「超穩定」的社會,但是他卻沒有注意到造成穩定的眾多原因中的這一條。
當今世界的形勢頗為類似中國的戰國時代,群雄並爭,吞噬資源,毀壞環境,弱肉強食。「霸道」充斥世界:人對人霸,國對國霸,人類對自然霸。究其霸之因由,歸根結蒂是極力高懸一個「利」字,無限容忍一個「貪」字。這種霸道的世界絕對不能再繼續下去了!而解決之道,除了對於霸道給予必要的抗爭、阻遏,還需從長遠、從根本處尋求出路,要在整個社會對利的貪求和對道德良知的珍惜二者之間求得相對的平衡。正是在這點上,中華民族可以做出對人類的巨大貢獻――中華文化有著獨特的智慧和豐富的經驗來平衡身與心、物與魂、己與他的關系。這智慧和經驗,對於個人來說就是對德的崇尚和終生的追求;對於社會、國家和天下來說,就是「王道」。
「王道」的提法,首先見於《尚書 洪範》:「無偏無黨,王道盪盪。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此時「王道」所指,還是具體的周先王治理天下之道。到了《孟子》說「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這時的王道,則指的是為王之道。至於把「王道」作為一種理想政治的專稱,與「霸道」相對,恐怕還是漢儒的功勞。「王道」所指雖然有此變遷,但是其共同點則都是強調對內以德(仁、義)治國,對外則「修文德以來之」,視四海為一家。「王道」,即意味著包容、平等、友愛、融合,意味著以人類共同的幸福為終極目標,這正是當今世界和許多國家所欠缺的。我們願意和台灣朋友一道,開展這一論題的研究,並努力把「王道」思想的精華介紹給全世界。
7. 中學生應該用哪些實際行動來實現兩岸的統一
作為中學生,一是從語言上要宣傳兩岸統一的重要性,能夠自覺地同有悖於實現兩岸統一的言行作斗爭。二是行動上擁護國家對實現統一作出的各項措施,不做任何不利於兩岸團結的事情。三是有條件的話與台灣同胞互動,增加友誼,為兩岸統一奉獻正能量。
8. 兩岸文化傳承徵文
海峽兩岸媽祖文化發源於福建湄洲,隨著移民在台灣生根開花結果。媽祖文化在海峽兩岸關系中發揮著獨特的文化優勢,成為兩岸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中多次提到「媽祖文化」。2006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也作出重要指示:媽祖信仰深深地紮根在台灣民眾的精神生活當中,福建要運用這一豐富資源,在促進兩岸交流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福建和台灣一衣帶水,具有獨特的對台地理優勢。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中,我們要深刻領會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用好用活優惠政策,發揮「五緣」優勢,弘揚媽祖文化,涌現更多「活媽祖」,促進兩岸同胞交流、了解、理解,共同構建和諧、雙贏、共榮的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庇護兩岸同胞長遠福祉。
一、媽祖文化在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意義重大
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台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於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閩台關系源遠流長。2005年5月,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了閩台兩地「五緣」的概念並加以詮釋: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連、商緣相通、法緣相系,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當前,兩岸關系出現重大的積極變化,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快發展和開展與台灣地區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拓展媽祖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突出「海峽旅遊」主題,使之成為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遊中心。
福建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也是台灣同胞主要的祖籍地。在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孕育出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世界性的媽祖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開辟了溝通東西文明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今天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突出格局。特別是發源於莆田市湄洲島的媽祖文化,在世界各地有2億多的信仰者,可謂有水的地方就有媽祖文化傳播的足跡,從這個意義上講,媽祖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
媽祖信仰深深紮根於兩岸同胞的精神生活中。對媽祖文化「根、祖、脈」的認同,連接著五洲四海2億多的媽祖信眾,書寫了中外交流史上的多彩篇章,增進了海峽兩岸的人員往來和經貿合作,成為海峽兩岸和諧發展的橋梁和紐帶。在第三屆湄洲媽祖·海峽論壇上,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說:「今天,兩岸同胞與海外僑胞對媽祖的信仰又被時代賦予了新內容,那就是對祖國和平統一的追求和企盼。」5月22日張克輝率領的大陸媽祖文化交流參訪團一行15人抵達台灣,接受采訪時說,信奉媽祖是海峽兩岸共同的信仰,我熱切期盼海峽兩岸繼續以媽祖文化為紐帶,不斷擴大民間民眾的交流與合作,為了弘揚媽祖精神、傳承中華文明、構建和美兩岸、共謀同胞福祉而積極努力。張克輝的話道出了兩岸人民的共同心聲。
二、媽祖信仰文化源遠流長
媽祖信仰是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由群眾自發形成的本土性民間信仰。她對於凝聚海外華人的力量,增進對祖國的感情,促進國家統一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重要的意義。湄洲島是世界聞名的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敕封天後志》和有關史料記載,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歷三月廿三日,誕生於莆田古賢良港(今山亭鄉港里村),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在湄洲島羽化升天。生前經常出海救助鄉人和過往商船於海難和疾病中,後人敬仰她一生行善積德、救苦救難的精神,在湄洲島上為她建祠立廟,敬奉為神。宋、元、明、清四代朝廷有感於媽祖的優秀品質,先後給予36次褒封,封號由「夫人」、「天妃」直至「天後」、「天上聖母」,從此「天後」和「天上聖母」便成了媽祖的聖稱。
史料記載,台灣的媽祖信仰主要是從福建傳入的。宋時,開發台灣的先驅者在跨越風浪險惡的海峽時,一般都要隨身攜帶從媽祖廟請來的媽祖神像或神符,入台時,也就把媽祖信仰帶進了台灣。據考證,台灣民眾從南宋開始,一直就有渡過海峽到湄州島朝拜媽祖,以及從大陸的媽祖廟請媽祖神像回台灣供奉的習俗。正是出自對媽祖的信仰,不管何時何地,台灣同胞總要想方設法前來祖國大陸尤其是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後祖祠朝拜。據悉,在兩岸交往史上,有不少「第一」便是因此創造的: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媽祖金身千年首度巡遊台灣一百天,駐蹕18個縣市35個宮廟,受到台灣1000多萬人次的頂禮膜拜,成為海峽兩岸間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民俗交流。2002年7月23日,台灣第一個媽祖廟澎湖天後宮媽祖前往其祖廟泉州天後宮,實現了50多年來澎湖和泉州兩地間的海上直航。7月25日至8月9日,泉州天後宮媽祖也跨越海峽直航澎湖進行會香,整個活動共直航4個航次。期間,泉州和澎湖郵電部門分別發行了同一主題的紀念封,成為兩岸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媽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她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跡,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媽祖去世之後,人們按自已的願望和理想進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可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目的是為了感化教育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宋代著名詩人黃公度的詩句中寫到「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明成祖永樂皇帝題詩「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些詩句既是對媽祖精神的高度概括,又說明歷代封建統治者、思想家和文學家都很重視發揮媽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媽祖精神成為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這是媽祖文化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三、構築以媽祖文化為紐帶的兩岸交流合作平台
加強祖地文化、民間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媽祖文化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紐帶作用,全方位、多層次開展與台灣地區的交往,推動文化交流、人員互動,建設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國務委員劉延東近段在福建調研時指出,要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抓住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歷史機遇,加強祖地文化、民間文化交流,增強媽祖文化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紐帶作用,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做出積極貢獻。福建與台灣文化相承,這是兩岸民眾進行交流、加深了解、增進感情的重要紐帶。要進一步豐富交流內涵。以祖地文化為源頭,以媽祖文化等為主題,以莆仙戲等地方戲曲為重要載體,廣泛開展對台文化交流,保護祖祠、祖墓,建好族譜館、方誌館、名人館,有序發展宗親文化、祖地文化、祖祠文化,開展宗教結對交流活動,增加台灣同胞對「根」、「祖」、「脈」的認同,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繼2006年的連戰「福建祖地行」之後,又有吳伯雄、蕭萬長、江丙坤、林豐正等一批台灣知名人士先後來閩探親訪友、尋根祭祖,掀起了一股股熱潮。現在每年光到莆田湄洲媽祖祖廟進香的台胞就有10萬人。
建立海峽兩岸旅遊合作機制,共推雙向旅遊線路,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增強媽祖、陳靖姑等景區對兩岸遊客的吸引力,拓展媽祖文化、陳靖姑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培育「海峽旅遊」品牌,把海西打造成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以濱海旅遊、生態旅遊和文化旅遊為重點,進一步整合旅遊資源,加強旅遊景點及配套設施建設,辦好各類旅遊節慶活動,豐富旅遊產品,開拓旅遊市場,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有效益的旅遊精品。支持媽祖文化、陳靖姑文化旅遊節,把這一節慶打造成為繁榮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拓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維護海峽兩岸和平與繁榮的重要平台。
四、以媽祖文化品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必須迎難而上,化危為機,加快發展,把文化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加強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合作,著力發展專、精、特、新文化企業,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展現海峽西岸風貌、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切實把媽祖文化產業做大做好做強。
整合文化資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展現海峽西岸風貌、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重點發展媽祖文化,帶動陳靖姑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紅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做好有關媽祖建築普查,進一步修善。加強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完善歷史文化名城等基礎設施,妥善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如莆田市成立了秀嶼區民俗文化研究會,做好媽祖建築普查,主動與台灣媽祖對接,把媽祖文化研究作為重點,編寫《媽祖志》等文化叢書。將媽祖文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申報已獲得文化部批准,最終申報結果將在9月公布。
進一步完善產業合作機制。發展與台灣文化界的長久合作,有來有往、常年互動。用好中央賦予我省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簡化赴台文化交流手續、優化文化產業合作環境。鼓勵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加大對閩台文化交流的投入,為重點地區、重點單位、重點項目和重大活動提供人力、財力、物力支持。
健全市場機制,開辟多元投入渠道,將適合市場運作的文化交流項目推向市場,如聯合創辦集產學研於一體的海峽大學等。推進兩地媒體訂立合作契約,形成宣傳報道常態互動,使閩台文化交流始終保持良好輿論氛圍,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將打造成重要文化產業基地。
五、「活媽祖」祈盼祖國和平統一
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是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仁愛是媽祖文化的核心哲學內涵,媽祖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傳播,都是以媽祖文化中的仁愛思想為核心的。隨著兩岸媽祖信眾的不斷增多,涌現了更多的「活媽祖」,他們大愛無疆,因為有「髓緣」,衍生出另一個新生命。他們站在國家整體利益和民族大義的高度,為了兩岸人民的最大平安祈福。
請看新華網報道,2007年台胞首次向福建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10月24日,漳州白血病患者趙偉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接受了異體骨髓移植手術,台灣同胞捐獻的100毫升造血幹細胞順利植入他的體內,後患者康復出院。2005年11月,35歲的趙偉被檢查出患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需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盡管中華骨髓庫庫存量達到60多萬,但無法找到適合的捐獻者。協和醫院向台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提出了配對申請,選出了台灣花蓮的一名供者,這名跟趙偉同歲的年輕人一口答應了捐獻請求。10月22日13時,台灣花蓮慈濟綜合醫院的醫生們開始從捐獻者體內提取造血幹細胞,至當日19時30分,共提取100毫升造血幹細胞。24日0時5分,來自海峽對岸的100毫升造血幹細胞開始輸入趙偉體內。
2001年6月13日,身患白血病的江蘇姑娘陳霞在蘇州也接受了骨髓移植手術,給她捐獻骨髓的是一位台灣青年,血濃於水的兩岸親情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2007年江蘇的杭彬為台灣同胞捐獻造血幹細胞,當時她是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與台灣慈濟骨髓庫合作的祖國大陸捐台第一人。兩岸相互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還有很多。在這樣的大愛面前,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脈,也因大愛的注入而變得更加緊密。僅僅是「髓緣之愛」,就讓我們無數次感覺到,這份血脈的情緣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澎湃激昂。
兩岸同胞同根共祖,一脈相承,手足情深,血濃於水,互捐造血幹細胞,進行生命大對接,這是「活媽祖」在世……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我們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關心下,媽祖文化將煥發出無窮的魅力,把兩岸人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只要我們每個人都作出應有努力,兩岸民間交流的涓涓溪水,終將匯成沖破一切障礙的澎湃大潮,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前景。正如台灣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郭俊次所說:「希望媽祖庇佑兩岸同胞和解、和合;早日合並,早日完成祖國的和平統一。」
編者註: 為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不斷引向深入,深刻分析總結我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功經驗,深入探索「科學發展、四求先行」的新思路、新對策、新舉措,由省委宣傳部主辦,福建日報要聞中心、福建通訊雜志社,福建支部生活雜志社、福建東南新聞網聯合承辦,在廣大黨員、幹部、群眾中開展「我為海西獻良策」徵文活動,區志辦副主任林煌柏撰寫的論文《弘揚媽祖文化,庇護兩岸福祉》,經「我為海西獻良策」徵文組委會辦公室篩選,6月24日在福建東南新聞網上刊發,現本網予以轉載。
9. 為實現祖國統一,我國出台的對台基本方針是什麼請為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寫一條宣傳標語。丙
海峽兩岸,一奶同胞。華夏子孫,血濃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