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木刻宣傳畫

木刻宣傳畫

發布時間:2021-09-15 00:09:32

① 求中國革命宣傳畫的資料!!!!

目前國內「革命宣傳畫」的最大收藏市場是北京。像上海、杭州、廣州、武漢、天津等地古玩市場雖也有經營,但規模都不太大。 一些人從全國各地廉價收購大量「革命宣傳畫」轉賣到北京潘家園、古玩城等攤店裡。這些本不值錢的「革命宣傳畫」經過幾次倒手變得值錢了。現在很多國外收藏者和研究者從這些舊貨市場大量購買「革命宣傳畫」。「革命宣傳畫」具有很大的投資收藏價值。
中國「革命宣傳畫」的歷史,應該從1938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成立開始算起,從那時起到1976年「文革」結束,大約70年歷史。延安時期至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宣傳畫」,受魯迅木刻運動的影響很大,一般都以黑白木刻畫加上北方民間剪紙和年畫的藝術為其主要特色。由於當時印刷條件有限,數量極少,這些革命文物至今已難覓其蹤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最多的「革命宣傳畫」是50年代、60年代特別是70年代的作品。「文革」前好的「革命宣傳畫」現在市面上也很少見了,現在市面流通的多是70年代中後期和80年代初的宣傳畫作品。現在,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假冒「革命宣傳畫」。假冒最多的是「毛主席接見紅衛兵」「一定要解放台灣」「抗美援越」等題材的「革命宣傳畫」。「文革」時期二種套色的木刻畫(黑、紅),也都屬於熱門造假題材。「革命宣傳畫」的造假只是在近幾年才開始的,是隨著市場需求應運而生的。我們辨別真假,可以主要從紙張、油墨、彩色制板的清晰度等方面分析。一般仿冒的紙張比較新,沒有幾十年紙張特有的自然風化氣味。即使是作偽者對這些畫進行「作舊處理」,細心一點也能看出人工處理留下的痕跡。我們鑒別時,最主要是看畫面的清晰度和色彩飽和度。因為假的宣傳畫都是用原作翻拍後制板印刷的。有時我們能看到50年代和60年代的粗粒紙痕跡也一起被翻拍在光滑的假宣傳畫中。還有,文革時期的「黑紅版畫」作假最多,這是因為市場需求量大,還由於這種「黑紅版畫」色彩簡單,造假成本低。所以據我看,現在市場上流行的黑紅兩套色的木刻「革命宣傳畫」大部分不是真品。
從藝術風格上劃分,「革命宣傳畫」有蘇聯風格、上海畫派風格和民族年畫版畫風格等三類。「革命宣傳畫」在表現題材上極其豐富。各個時期的政治運動、外交政策、國民經濟,文化教育,體育運動等重大歷史,「革命宣傳畫」都有體現。我認為,「革命宣傳畫」不僅向我們講述著我國那段特殊的歷史,而且它們本身也是現代中國美術史的一部分。我相信,「革命宣傳畫」因其具有獨特歷史內涵和與眾不同的藝術價值,從而決定了它們具有良好的藝術品投資價值。
1979年,英國倫敦的西敏大學舉辦了「中國的政治藝術和流行文化」展覽,中國的「革命宣傳畫」在此次展覽上展出。從此,歐美諸多大學便誕生了一個以收集、探討和研究中國革命現代史的「文革學」。
「文革」結束至今快30年了。歐美很多大學把中國的「文革宣傳畫」做為了解現代中國文化藝術的窗口,是相關專業學生們的選修或必修課。不僅如此,有些大學每年還不定期進行中國「文革宣傳畫」的講座和展覽,並逐漸形成了專業研究人員和研究生學位。另一方面,以經營中國「革命文物」的商人也應運而生。目前在香港、英國和美國等有專門的網站介紹這些「革命文物」,並進行網上銷售。在西方,「文革宣傳畫」的價格逐年攀升起來,目前一般比國內高約10倍左右。著名的蘇富比拍賣公司曾舉辦多次以「文革文物」為主的專題拍賣會。2001年,一張「文革」中期宣傳畫就曾以1035美元成交。但大多「文革宣傳畫」成交價都在200-300美元之間。但到了2003年,蘇富比一張1964年的「抗美援越」宣傳畫已標價到13800美元。這張宣傳畫標價高,主要因為它是「文革」之前發行的,有特殊的時代和政治背景,且印數有限。在歐美,少量中國「文革宣傳畫」由於印量小,同時具有強烈的革命和政治色彩,加之畫面視覺沖擊力強,所以一般都能賣到2000至4000美元不等。
相比之下,國內這些年來這方面學術研究就比較少,公眾收藏「文革文物」也沒有形成大的氣候。不過,有些「文革文物」還是有市場的,比如像「毛瓷」、「文革郵票」、「文革油畫」等。我認為,目前國內大多收藏人士對「文革宣傳畫」認識有偏差,因為他們認為「文革宣傳畫」只是一般印刷品,而沒有把它們看成是一種特殊時代下產生的特殊的「藝術品」。大家可以想想,「文革宣傳畫」與「文革郵票」相比,印刷數量是極少的。但一張宣傳畫的印刷成本要比一張郵票高很多。「文革宣傳畫」在當時是做為「藝術品」張貼在牆上的,「文革宣傳畫」和同為視覺藝術的「文革八個樣板戲」一起,出現在當時社會的各個角落。由於認識不足,國內目前沒有系統地對「文革宣傳畫」進行系列化和專題化分類收藏和學術研究。與這些年風風火火的「文革郵票」「紅色瓷器」「毛主席像」相比,「文革宣傳畫」還遠未被人重視起來。由於國內對「文革宣傳畫」不重視,所以近幾年有不少珍貴的「文革宣傳畫」被國外文革文物經銷商人、漢學家成批買走了。據我了解,現在連我國港澳台地區以及新加坡等國收藏者,乃至外國駐京使節和外國留學生也開始意識到收藏「文革宣傳畫」的重要性,開始在舊貨市場收購這些「文革文物」了。
目前國內「文革宣傳畫」的最大收藏市場是北京。像上海、杭州、廣州、武漢、天津等地古玩市場雖也有經營,但規模都不太大。從全國看還沒有行成較有規模的「文革宣傳畫」隊伍。據了解,北京是不少「文革文物」集散地。一些專門做這方面生意的人,從各地政府、事業機關圖書館資料室以及某些印刷廠、新華書店,廉價收購這些「文革宣傳畫」,再轉賣到北京潘家園、古玩城、琉璃廠、報國寺等攤店裡。這些本不值錢的「文革宣傳畫」經過幾次倒手,於是也就開始值錢了。
最後,本人總結幾年來收藏「革命宣傳畫」的體會是:1、描述的是有價值的歷史背景。2、畫面藝術感染力要強,如果是名家作品更好。3、品像要完整,不能有太多的殘缺。4、印刷數量要少,最好是第1次印刷版。如果符合上述3個條件,印刷數在1萬左右,就屬於珍品。5、印刷數在5萬份左右就屬於精品。印刷數在10萬份以內,就值得收藏。總之在成千上萬張「革命宣傳畫」中,符合這些條件的還是屬於少數。
圖片說明
圖1 毛主席永遠和我們在一起(贗品)
圖2 毛主席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贗品)
圖3 一定要解放台灣(贗品)
圖4 美國侵略者必敗(贗品)
圖5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全面勝利萬歲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供稿(68-69年)。
此畫是典型的文革早中期的作品,沒有創作者的姓名,署名是集體創作。 畫面上是祖國江山一片紅的情象,億萬紅旗飄揚在神州大地,除台灣省之外。
圖6 我們要增......為捐獻山東空軍......
胡蘇作,1951年6月初版,印數只有1萬張。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到1951年6月1日全國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於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的運動。此畫正是配合當時的運動,畫面婦女右手拿著愛國公約,天空中有架從蘇聯買來的轟炸機。
圖7 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額完成五年計劃而奮斗
此畫是1956年第1版,共計17萬張。
張碧梧是屬於上海月份牌畫派的重要人物,其畫風比較細膩、柔美,不管解放前的商品廣告畫還是解放後創作的革命宣傳畫,上海畫派都非常受歡迎。
圖8 自由婚姻,美滿幸福
1953年,第1版3萬張。
俞雲階為上海畫院畫師。此畫是1950年新中國解放之後,關於共和國發布第一個婚姻法的宣傳畫。
圖9 和平的勝利
作者林漢傑,1957年第1版,6千張
50年代,整個世界形成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經濟、科學和軍事領域大競賽。1957年毛澤東第二次訪問莫斯科,發表了著名的論斷「不是東風壓到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張畫表現當時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在航天領域超過美國。毛澤東回國後,發動了1958年「趕英超美」的大躍進運動。
圖10 積極參加選拔,歡迎台灣、香港、澳門的運動員來參加競賽!
這張畫沒有署名。是中國參加第16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籌備委員會提供的。1956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積極籌備參加第16屆奧運會,並歡迎身在不同制度下的台灣、香港、澳門運動員回國參加選拔競賽。此宣傳畫是新中國成立後爭取參加奧運會的重要記載。
圖11 做祖國第一代有文化的農民!
袁維青作,1957年第1版,印數1.1萬1千張。 這是一張50年代早期號召城市青年插隊的宣傳畫。
圖12 南京長江大橋建成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此張畫非常特別之處是一張「雙全開」作品。這種雙開畫在宣傳畫不常出現。印刷這種版面成本高,也不太容易銷售和保存。 1968年底中國自行設計的南京長江大橋全面通車時,全國上下一片歡騰,毛澤東揮筆寫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圖13 發展集體生產爭取農業豐收
1962年,4.5萬張
一張受蘇聯風格影響的作品。大家從畫面的構圖上看,非常成熟,色彩鮮明、亮麗、筆法流暢,視覺沖擊力很強。沒有早期延安時期的「鄉土味」,也沒有上海月份牌甜美風格的「城市味」。
圖14 人民公社好!
芮光庭作 1959年1月
「人民公社好」是毛澤東1958年視察北方農村後提出的口號。此畫表現了當時流行的對聯「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梁」。
圖15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萬歲
1971年。陝西省階級教育展覽館。
此畫在2001年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035美元成交。
圖16 毛主席去安源
劉春華執筆,1968年。
此張宣傳畫的印量在中國乃至世界宣傳畫歷史中大概是最多的了,印刷達到9千萬份,這還不算用此畫大量製作的像章、書籍封面、郵票等等。
圖17 毛主席啊,世界革命人民無限熱愛您
1969年5月第一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圖片資料由本文作者提供)

② 木刻插圖為什麼在五代時期才得到重視

唐代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實際上也是木刻版畫藝術的初創期,當時木刻主要服務於宗教的宣傳,宗教的大發展使印刷業得以興盛。至於文學書籍及民間用書中的木刻插圖,直至稍後的五代時期才逐步受到應有的重視。

木刻版畫原本屬於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但在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和推廣下,木刻版畫作品被印刷在書籍之中,從而擴展了書的內容和形式,成為我國古籍發展中的一個亮點。

五代時期,由於印度佛教文化的輸入,它對於古代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這也恰恰反映在書籍木刻插圖藝術之中。

事實上,木刻佛畫是五代時期圖書方面的重要作品。通過圖書中的佛畫,將佛教的輪回因果的思想加以形象化表達,並把佛和菩薩的形象與人的性格特徵接近化,達到普及民眾的目的。

③ 求高手列舉幾位國內外搞木刻畫、版畫、浮雕的藝術家

阿鴿(1948-)彝族1964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現任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作品曾入選第二(獲銅獎)、六、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八(獲優秀獎)、十四屆(獲銀獎)全國版畫展。
阿興(1944-)漢族現任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編審,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作品曾入選第五、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六、七、九屆全國版畫展。
陳九如,1955年生於天津。1982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工藝系,獲學士學位。1982--1987年在天津新蕾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任美編室副主任。1987年考入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讀研究生,1990年畢業並獲碩士學位。現任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常務理事,畫作曾參加國際性、全國性各類畫展,曾獲"中國版畫版種大展"和"全國第五屆三版展"兩展金獎,"全國第十二屆版畫展"銀獎。出版個人畫集《陳九如水彩人體畫選》。
陳海燕(1955-)漢族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任教。作品曾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版畫展(獲銅獎)、1985年中國青年美術作品展(獲三等獎)。
代大權,男,1954年生於北京。1982年西安美術學院版畫專業本科畢業。1989年碩士研究生畢業。1982--1997年任教於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專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全國版畫家協會理事。作品多次參加國際及國內展覽並收藏。曾獲全國版畫展覽金牌獎、銅牌獎、中國藝術大展銀牌獎等多項國家一級獎項。設計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徽及吉祥物,組織全國三版展、中國厚土版畫院等大型活動。擔任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版畫年會展、全國銅版畫、石版畫、絲網版畫評委。
顧志軍(1961-)漢族1979年入蘇州市桃花塢木刻年畫社,1995年到中央美術學院進修。現任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版畫家協會理事、蘇州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江蘇省版畫院畫師。作品曾入選第十三屆(獲銀獎)、十四(獲銅獎)屆全國版畫展,第四、六屆全國銅版、石版、絲網版畫展
姜陸,男,1951年生於天津。1976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1981年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學習。1992年至1993年在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現為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版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美術展覽並獲獎。多幅作品曾在日本、美國、義大利、比利時、韓國及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並被收藏。
雷務武(1953-)漢族1982年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版畫專業。現任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副教授,廣西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版畫家協會常務理事。作品曾入選第十至十四屆全國版畫展。
李帆,男,1966年生於北京。199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並留校任教,199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班,當選為中國版畫家協會副秘書長、理事。1993年作品《蓋新窯》參加日本高知第二回國際版畫展。1995年作品參加美國波特蘭藝術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現代版畫展。1997年在法國夏瑪利爾市現代藝術博物館及聖布里厄美術館舉辦個人版畫作品展。1995年作品獲第十二屆全國版畫展銀獎,1996年作品獲廖修平版畫基金獎。作品分別被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炎黃藝術館、深圳美術館、德國路德維希博物館、法國夏瑪利爾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李曉林,男,1961年出生。1984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進修班。199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現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97級碩士生班學習。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山西版畫學會會長。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展覽及國外展覽,並為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台灣台北市立美術館、黃河博物館、深圳美術館、魯迅博物館、中國展覽交流中心、江蘇美術館、北京美協收藏。作品曾獲第六、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獎,全國第八屆版畫展優秀獎、全國第十屆至第十三屆版畫展覽銅獎和銀獎,全國青年版畫大展創作獎,台灣第七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銅獎,全國第六屆三版畫展"廖修平獎"。
李彥鵬,男,1958年生於河北。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現在河北省群眾藝術館美術室工作,研究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術展及國外展,曾獲第九屆、十三屆全國版畫展覽優秀創作獎、銀牌獎,第八屆全國美術大展獎等。有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李成忠(1945年~)現為雲南曲靖畫院院長,二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李一凡(1953-)回族1978年就讀於吉林藝術學院美術系版畫專業,1983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進修班。現任吉林藝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常務理事、吉林省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作品曾入選第七、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七、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版畫展。
梁越(1962-)漢族198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現任河南省書畫院創作研究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河南省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作品曾入選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十一至十三屆全國版畫展,第三至六屆全國銅版、石版、絲網版版畫展。
劉春傑(1965-)漢族畢業於哈爾濱師范大學,1989-1991年進修於魯迅美術學院版畫系。現任黑龍江《農墾日報》美術部副主任、二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美術家協會理事、黑龍江省畫院特聘畫家、北大荒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曾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十、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版畫展。
劉曉華(1956-)漢族199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大專班。現任寧夏書畫院專業創作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曾入選第六、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版畫展。
隆超,浙江樂清人。畢業於上海美專西畫系。1947年參加浙南遊擊縱隊,從事宣傳工作。1950年調入浙江美院,在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浙江美術學院兩個時期內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和教務處長等職。為中國版協理事、浙江文聯委員。三十年代末從事木刻運動。他的版畫以江南生活為基調,以革命現實主義走向,以強烈的黑白為語言,五十年代初已形成個人獨特風格。晚年以來,作品在思想內涵、藝術技巧、形式語言諸方面益見深刻、多樣和新穎。創作態度嚴肅,勤奮執著,即使遭到癌症的折磨,也從未擱筆。一生有黑白木刻創作400餘幅。有《張懷江畫集》問世。
納日松(1942-)蒙古族1963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學院藝術系。現任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主任、教授,內蒙古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作品曾參加全國美術作品展。
潘文斌(1948-)漢族現任山東省美術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山東省版畫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曾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七、十三屆全國版畫展。
其加達瓦(1946-)藏族1959-1964年在四川美術學院民族班學習,1965-1966年在四川美術學院進修版畫。現任四川省美術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作品曾入選第五、六、七、八屆(獲優秀獎)全國美術作品展,第七、八、九、十一、十二屆全國版畫展。
宋光智,男,1970年出生。1988年畢業於廣州美院附中。1992年畢業於廣州美院版畫系,並獲學士學位,同時留校任教。現為廣州美院版畫系教師,石版畫教研室主任。作品曾參加第十、十三屆全國版畫展,第四、五、六屆全國三版展,北京--台北當代版畫展,作品《蛋》參加第三屆全國高校版畫年會展,並獲年會獎。素描作品曾獲廣州美院第一、第四屆素描大展優秀作品獎,素描作品兩次參加中國當代素描藝術展。作品曾在多種專業報紙、雜志發表。
萬騰卿(1942-)漢族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現任安徽師范大學副教授。作品曾入選第六、七屆(獲銅獎)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八、九(獲優秀獎)、十、十四屆全國版畫展。
萬興泉(1957-)漢族1985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版畫系並留校任教。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遼寧美術家協會會員、遼寧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作品曾入選第九、十一屆全國版畫展,第三、五、六屆(獲優秀獎)全國銅版、石版、絲網版畫展。
王公懿,女,1946年生於中國天津。1980年畢業於杭州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研究生班。1992年受法國埃克斯美元及里昂ALMA版畫工作室邀請赴法進修並享受法國外交部獎學金。曾在法國ALMA畫廊、L'ENPARGATER藝術中心、埃克斯市左拉畫廊、摩洛哥法國文化中心、巴黎"中國之家"、美國尤金市白蓮畫廊舉辦個人展覽。1980年作品獲中國第二屆青年美展大獎,浙江省第二屆青年美展大獎。1991年作品獲第四屆三版展大獎。
王成城(1947-)漢族畢業於上海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現任上海捷星廣告藝術裝潢有限公司工藝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版畫會副秘書長、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曾入選第六、七(獲銅獎)、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七、十(獲銅獎)、十一(獲銅獎)、十二、十三屆全國版畫展。
王瓊,1940年2月生於長沙市,祖籍江西。1959年考入湖南藝術學院美術系學習,1980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深造,師從版畫大師李樺先生。其間軍旅生涯十多個春秋,任部隊美術創作員。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湖南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沙大學藝術工程系客座教授,現任湖南書畫研究院專業畫家、二級美術師。
魏玉新,陝西省西鄉縣人,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美協會員、中國"神劍"藝術學會西北地區美協副會長。漢中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漢中航空報》美編。專注於絲網版畫創作,以大自然為審美主體。認為"萬物有靈"。在畫中追尋人與自然的和諧。近年來有十餘幅作品參加國內外畫展,多次在全國、省級畫展中獲獎,作品被《神州版畫博物館》等眾多國家博物館收藏。近年來在《中國版畫》、《中國美術報》、《美術界》、《美術大觀》等專業報刊頻頻發表作品,《新聞出版報》、《中國航空報》、《陝西工人報》等均有專文介紹。作品《向日葵》、《朱䴉》入選中國第一張專業美術光碟《當代中國美術家》。
烏恩琪(1953-)蒙古族1975年畢業於哲里木盟師范學校、1982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進修。現任《哲里木報》社美術編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哲里木盟美術家協會主席。作品曾入選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版畫展。
吳地林(1949-)漢族1989年畢業於海南大學藝術學院。現任海口畫院畫師、海南農墾報主任編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海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作品曾入選第七、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十一、十四屆全國版畫展。
向思樓(1956-)漢族1976-1979年在西南師范學院美術系專科班學習,1988-1989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進修,1992-1994年在西南師范美術系本科班學習。現任四川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美術系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作品曾入選第十、十一(獲銅獎)、十三、十四屆(獲銅獎)全國版畫展,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獲優秀作品獎)。
許欽松,男,1952年生,廣東澄海縣人1975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1979年調入廣東畫院任專業畫家至今1992年起被評聘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和終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任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畫院副院長大量作品參加全國美展、全國版畫展、國際版畫展省美展及各種類型全國性大展連續參加第六屆至第十四全國版畫展曾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牌獎1992年日本·中國版畫獎勵會金獎'91中國西湖美術節銀獎(版畫最高獎)第十屆全國版畫展銅獎廣東省第四屆魯迅文藝獎等十多項大獎作品由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江蘇美術館、廣州美術館、深圳美術館中國版協、美國駐華大使館、澳大利亞佩斯藝術博物館、日本國際版畫藝術博物館、泰國欽賜淡浮院等機構所收藏先後在香港、澳門、廣州、日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個人畫展和聯展1998年12月在廣東美術館舉辦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聯等單位主辦的《跨世紀之星--許欽松版畫展》已出版《許欽松山水畫集》、《許欽松自傳體文集》、《許欽松版畫集》等多種畫集和著作
應天齊:1949年出生於江蘇鎮江,當代著名版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第十屆全國版畫展"評委,現供職於安徽蕪湖書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曾就學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多年致力於版畫創作和理論研究,獨創"應氏水印版畫技法"將西方銅版、石版和拼版綜合版畫技法結合到中國傳統水印版畫技法中,從而形成新的水印版畫藝術風格。其代表作大型水印版畫"西遞村系列"獲中國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六項大獎,以及日本-中國版畫獎勵會金牌獎。並以此為專題在海內外舉辦九次個人畫展,中央電視台播出專題記錄片《告別西遞》。出版有《應天齊水印版畫技法》、《應天齊西遞村系列藝術作品》,安徽黔縣於1995年建成"應天齊西遞村藝術館"將"西遞村系列"全部作品在西遞村永久陳列。
張桂林,男,1951年生於北京,197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絲網版畫工作室主任。作品曾入選台北、摩納哥、義大利、加拿大、美國、保加利亞、英國、法國、印度等地國際美展。曾獲全國十二屆版畫銅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五周年美展二等獎和北京版畫雙年展優秀作品獎。曾於1990年在北京舉辦個展;1992年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辦個展;1996年在北京和廣西桂林舉辦個展;作品曾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英國大英博物館、德國路德維希博物館收藏。
張國士,四川成都人。畢業於四川美專西畫系。歷任教員、記者、編輯,並從事木刻運動,成績卓著。1949年到國立藝專任副教授。1954年負責創辦版畫系,任系主任教授,曾任中國美協理事、美協浙江分會副主席等職。為人正直、謙遜,嚴於律己,寬厚待人,工作極端熱情負責,教育循循善誘,受到師生的贊頌。擅長木刻,最初學習蘇聯木刻,後受珂羅惠支影響,最後又強調向傳統藝術學習。他的作品早期多反映勞苦大眾的生活,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對舊社會的抨擊;建國以後,多反映新社會的氣象和勞動人民的喜悅感情。代表作品有《人市》、《槍米》、《擦皮鞋的孩子》、《送飯到田間》、《西泠橋》等。畫集有《張漾兮木刻選集》。
周勝華,男,1949年生,祖籍河北。1991年哈爾濱師范大學畢業。1983年曾進修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現任黑龍江省級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性展覽及國外展覽。並為中國美術館、魯迅紀念館、深圳美術館、北京美協、中央美院陳列館及許多省級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國外一些博物館及收藏家曾多次收藏。曾獲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會銀牌獎,第八屆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優秀獎,第十屆全國版畫作品展金牌獎,第十二、十三屆全國版畫作品展銅牌獎。是中國版畫家協會常務理事。
周至禹,男,1957年生於山西,1982年中央美院畢業獲學士學位。1988年中央美院研究生班畢業,獲碩士學位。現為設計系副教授,平面教研室主任。作品參加多次全國性美展、版畫展及國外展覽,並為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美術館、大英博物館、日本神奈川縣美術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藝術學院等藝術機構、學院以及國內外收藏家收藏。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

④ 求抗戰後到八十年代前的宣傳類木刻、版畫,類似於……大生產、集體上工大幹快上類的

⑤ 桃花塢木刻年畫

桃花塢年畫是江南水鄉的特產,圖文並解,具有連環畫故事風格。採用木版套印,長期以來一直運用比較簡單的手工方式從事生產,色彩上紅黃綠黑藍五種顏色。在無數雕板和印刷工人的精心製作下,蘇州年畫不僅色彩絢麗奪目,而且構圖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於裝飾性,形成一種優美清秀、嚴密工整的民族藝術的獨特風格。 桃花塢木刻品種很多,大致可分為門畫、農事畫、兒童、美女畫、裝飾圖案畫、歷史故事畫和神州傳說畫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類畫片,內容有門神、灶神,以及所謂「辟邪人物」。含有致富獲利內容的畫片有《一團和氣》、《娃娃得利》、《劉海戲金錢》、《歲朝圖》等。有關農事的有《春牛圖》、《豐收圖》、《魚樵耕讀》、《大慶豐收》等。山水風景畫片有各地風景,如《姑蘇萬年橋》、《蘇州閶門圖》等。雍正後出現的故事戲文畫片,范圍很廣,有古有今,有單張有連續,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軍山》等。風俗畫有《玄妙觀廟會》、《蘇州城內外三百六十行圖》等。風土人情躍然紙上,今天成了寶貴的地方史料。有些年畫富有愛國主義色彩,如《法人求和》、《劉軍門大敗法軍圖》等,贊揚中法戰爭中愛國將領劉永福,可謂較早的政治宣傳畫。
桃花塢木刻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四川錦竹的木刻年畫,並稱為我國五大民間木刻年畫。
明清時期,隨著蘇州城市經濟的發展,閶門一帶集中了許多工藝作坊,以年畫鋪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間木版年畫,更使桃花塢名聞天下。桃花塢木版年畫以其豐富的題材、儒雅的畫面和清秀的色彩所顯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歡迎,與天津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山東濰坊的木版年畫一起,成為明清時期中國民間木版年畫藝術的代表。
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盛期,稱為「姑蘇版」。當時與天津楊柳青,成為全國木版年畫的南北中心。

⑥ 民間藝術木版年畫

在濰坊市區向東北10公里處有一村落,就是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齊名,並稱為我國三大民間木版年畫產地之一的著名木版年畫之鄉――楊家埠。楊家埠木版年畫,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馳名中外,今年還入選了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月17日,本報記者來到濰坊楊家埠,專程拜訪了當今我國年畫界的一代宗師、楊家埠目前僅存的「國寶」、有著「中國年畫大王」等美譽、被聯合國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同順德畫店第19代傳人――79歲的楊洛書老人,並向他及當地的年畫老藝人們了解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來龍去脈。
先民均為四川移民
「世上先有楊家埠,後來才生灶王爺」,流傳民間的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楊家埠村生產的《灶王圖》卻實實在在與百姓人家有著極深的緣分。每到農歷年底,人們把散發著墨香的新灶王「請」進家,然後將老灶王「送」上天,並拜託其上天言好事,以保下界全年平安。這種習俗已延續多久無法考究,可楊家埠卻是自古就因出產年畫而聞名。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把房院打掃得乾乾凈凈,貼上煥然一新的年畫,藉以祈求上天賜給幸福,消除災禍與不幸,這一風俗流傳至今。
在濰寒公路的路南邊,有一個非常高大醒目的牌坊,上書有「楊家埠」三個金色大字,牌坊後面就是舉世聞名的楊家埠村。記者發現:牌坊後邊馬路的兩旁,一家挨著一家全部都是大大小小的年畫店和風箏鋪。往前走大約200多米,就是對外展示楊家埠風土人情、售票參觀的「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
正在園內做木版年畫印刷展示的是67歲的楊屯之和61歲的楊維賢。兩位老人介紹,他們都是從父輩那裡學來的木版年畫製作手藝,兩人至今都已經幹了近50年。楊屯之老人一邊工作,一邊跟記者聊起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歷史:「聽老人們說,咱這年畫興起於明初,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俺們的祖先是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由四川遷來的。來這里之前,在宋代四川的梓潼縣就從事佛經雕刻,到這里後,由於生活所迫和受當時政治、山東孔子思想的影響,才使得楊家埠木版年畫得以產生的。」
家家畫店人人畫師
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工藝特殊,一幅作品的完成,一般經過繪稿、刻版、印刷、手工加工等工序。它全為手工套色印刷,一種顏色一塊版,一張年畫一般有5至7種顏色。
61歲的楊維賢老人向記者介紹,在楊家埠,年畫生產都是以家庭作坊為主。一家作坊就打出一個畫店的牌號,畫店世代相傳,名號永久不變。這些畫店作坊的家庭成員,從老到少均各具其長,要麼畫,要麼刻,要麼印,十八般武藝集於一身的也不少。所以說,在楊家埠,家家都是畫店,人人都是畫師。
年畫藝人都是農民
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專家馬志強先生介紹說,據考證,明隆慶二年(1568年)以後,楊家埠先人創立了恆順、同順堂、萬曾城、天和永四家畫店,到清初至乾嘉(1644-1800)年間,至咸豐年間,終於出現了它的輝煌時期――畫店百家,畫種上千,人才輩出,一時間,把楊家埠木版年畫推向了大半個中國。
楊家埠木版年畫全為手工製做,從拓稿畫樣開始,到雕刻木版、上案印刷、烘貨點胭,四套工藝無一不是畫工、藝人手工所為。令人驚奇的是,這里的藝人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自19世紀起,楊家埠有記載的著名藝人就有30多位。如1806年出生的以畫「包公上任」聞名的楊芳,1881年出生的被人們稱作神童王的楊萬亮,1902年出生的擅長半印半畫的楊同科,1927年出生的刻版傳人楊洛書等,都是楊家埠有口皆碑的藝術名匠。
有錢沒錢買畫過年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楊家埠木版年畫就達到了鼎盛時期,「家家繪丹青,戶戶印年畫」、「畫店百家,年畫上千」就是當時楊家埠木版年畫興旺發達的最好寫照。「有錢沒錢,買畫過年」,可見當時楊家埠木版年畫在廣大勞動人民心目中喜愛的程度。每逢年關到來,人們都會從楊家埠或集市上花很少的錢買回一卷年畫來,而年畫的內容有《搖錢樹》、《金玉滿堂》、《麒麟送子》、《鹿鶴同春》、《連年有餘》等等。只要這些年畫在屋裡這么一貼,頓時年味有了,一切美好的嚮往和期盼也有了,人們的心似乎也就踏實了。
喜慶吉祥年畫主題
楊屯之老人告訴記者,楊家埠年畫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花鳥山水、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慶新年、恭喜發財、寶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向親人的祝福、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
年畫要好頭大身子小
記者了解到,楊家埠木版年畫基本上是靠套印完成的。大體可分為畫稿創作、畫版雕印、木版套印、烘貨點胭四道工序。在畫稿創作上,創作人在形式的選擇、內容的確定、畫幅的尺寸上都要細致考慮。在創作上,楊家埠年畫還有些具體要求,比如:畫畫無正經,好看就中;畫中有戲,百看才不膩。對年畫人物中人物的要求則是:年畫待要好,頭大身子小,眉眼清楚,頭臉俊俏等等。
聽年畫大王談年畫
從大觀園北門出來,往南一拐,就看到路西第一個大門上掛著一個藍色的大宣傳牌,上面書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楊家埠同順德畫店」等字樣,一塊烏漆大匾――同順德畫店,則掛在家內的影壁牆上。聽說記者來了,正光著脊樑指導工人印刷年畫的楊洛書老人執意要穿上外衣,以顯示對人的尊重。雖然老人已年近八旬,但耳不聾眼不花,跟記者談起起木版年畫的事,他的精神頭比年輕人還旺盛。
已走過70年雕刻人生的楊老練就了一手精湛的年畫製作技藝,一個個造型誇張、色彩艷麗、質朴無華的藝術形象在他的刻刀下不斷誕生。近幾年,他在先後刻制了《歷代帝王全圖》24套、《水滸一百單八將》109套、《西遊記》88套、《紅樓夢》140套、《三國人物》110套,以及其他年畫數百套,單是刻版用的棠梨木就有一卡車。
楊老自豪地告訴記者,他一共擁有各種畫版3270塊,這些畫版幾乎囊括了明清以來楊家埠現存所有的年畫樣版。楊老介紹,「文革」期間,這些畫版中有不少精品是他冒著風險,偷偷地在地窖里、柴垛里、豬圈糞肥下藏起保存下來的。1993年楊洛書將珍藏的一塊刻於500餘年前的年畫畫版,連同50塊明清畫版,無償地捐贈給中國歷史博物館。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青年一代大都不學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藝人缺乏和反映現實題材的新作品少,制約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為了保護楊家埠木版年畫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寒亭區設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保護中心,還打算在楊家埠大觀園內成立楊家埠木版年畫傳承人培訓基地,建立高科技的年畫博物館,使古版古年畫得到保存、展覽,並准備建立已經去世的老藝人紀念館,用科技手段動態地保存他們的形象和技術。
山東濰縣年畫產地集中於寒亭的楊家埠和倉上幾個村鎮。其中以寒亭(今濰坊市的一縣級區)楊家埠的產品名列前茅。按:寒亭舊稱「寒亭店」,古代為寒國之都城。《後漢書•郡國志》稱:「夏時,諸侯有寒浞;名浞,封於寒,故名。」漢代濰縣尚無名,為平壽、下密二縣之地。到了隋代,始置濰縣,省卻了平壽。 寒亭年畫題材豐富,各家作坊都有自己的畫樣,無一重復。即使作坊之間同有一個題材畫樣者,但在構圖和色彩方面,亦略有區分。因此,濰縣寒亭的年畫銷路也廣。除山東本省各縣外,南至長江流域,北越渤海到遼東半島南岸的東北各地區,往西直到河南鄭州一帶,寒亭木版年畫行銷既廣獲利亦可觀,繼而外地翻印盜版的復刻品也多了起來,可知其影響之深遠。

色又鮮,紙又白,年畫打從武強來……」河北省武強縣素有「年畫之鄉」之稱,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武強年畫,興起於十五世紀初葉,十八世紀是它的全盛時期,鼎盛時有畫店幾百家,縣城周圍幾十個村還有很多畫業作坊,每年中秋節以後,這里的畫市十分熱鬧,那些掛在街道兩旁的年畫,有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童話、喜壽祝辭、人情風俗、兒童婦女、花卉山水等。為數眾多的歷畫、門畫、燈畫、窗畫、對聯、條屏、中堂等年畫,大多寓吉慶之意。常見的有《喜鵲登梅》、《春牛圖》、《獅子滾綉球》、《耕織圖》以及《男十忙》、《女十忙》等,最近又推出走俏的沙發圖。

在武強還有一種木版年畫,它是以杜木或梨木刻板,以黑、紅、紫、綠、黃、粉等顏色套印。通過繪稿、刻版、印三道工序來完成。其構圖緊湊飽滿,刻版線條粗放、穩健、清晰,既運用黑白效果,又不失古雅質朴的風格,武強木版年畫主要工序用手工操作,具有傳統的世間工藝特色。

武強年畫在用色上以單純的顏色、套出豐富的效果。色彩強烈,濃艷而不凝滯,用色雖少數變化多端。達到對比鮮明而又統一的效果。這是其特點之一。特點之二是在造型上具有較高的藝術表現力。比如,在刻畫人物時,著力表現頭部和眼睛,寥寥幾筆,就能使人的神情畢現。所表現的人物大都在中、近景處,並且以正臉出現,這樣易表現人物的感情,突出故事情節。

圖文並茂也是武強年畫的一個特點,很多畫都配有風趣,詼諧的詩詞等。

近年來,有部分年畫改進為絲絹印線,人口敷色和宣約要板套印的高檔年畫,並鑲綾邊托裱成畫片和軸畫,是一種珍藏品。

武強年畫,早在1979年,就被河北省命名為名牌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法國、德國及東南亞各國。

天津楊柳青畫社成立於1958年,以研究、創作和出版具有300餘年歷史的楊柳青木版年畫而著稱,是天津市文化局所屬的文化事業經營單位,國家新聞出版署核定的美術圖書出版單位和國家文物局認定的文物經營單位。天津楊柳青畫社保存著自明代以來的年畫以及古版,保護著中國古老的木版年畫印刷技藝,完整保留了楊柳青木版年畫勾、刻、印、繪的傳統工藝。在中國現存的年畫藝術中,天津楊柳青畫社保存的楊柳青木版年畫以藏品豐富、技藝精湛、傳承完整,被公推為「中國年畫之首」。同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溝通了國際性的文化往來和交流,成為中國「年文化」的重要代表。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在中國民間年畫中以印繪結合的特點獨樹一幟,它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對中國各系種年畫影響深遠,具備歷史積淀的厚重和文化連續性,被稱為來自民間的「大網路全書」。它的內容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在生活中追求理想精神的實質,把農耕社會的文明審美觀和生存體驗表達得淋漓盡致,把中華民族傳統的思想道德觀念廣播人心。2004年,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被中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此次展覽將由天津楊柳青畫社成立初保護的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重要傳承人進行現場藝術演示。展品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資料。包括建國初對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進行大規模徵集、搶救的案頭資料、檔案卡片、徵收憑據,各階段工作總結。第二部分:古版。展出清代至民國的古舊木版30套。第三部分:年畫。展出明代至民國時期的彩繪稿、線版稿、冊頁、片、燈芯畫、粗活等年畫形式,150幅左右。

桃花塢,位於蘇州閶門內北城下,自古以來便是蘇州城裡一個風景秀麗的去處。明代,風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築桃花庵,並作《桃花庵歌》。

明清時期,隨著蘇州城市經濟的發展,閶門一帶集中了許多工藝作坊,以年畫鋪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間木版年畫,更使桃花塢名聞天下。桃花塢木版年畫以其豐富的題材、儒雅的畫面和清秀的色彩所顯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歡迎,與天津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山東濰坊的木版年畫一起,成為明清時期中國民間木版年畫藝術的代表。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在明代時就已經產生、並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現在最早的桃花塢木版年畫,是在日本刊行的《支那古版畫圖錄》中收錄的「壽星圖」,畫面上刻有「萬曆念五年(1597年)」的刊記。從其畫面來看,作品的構圖、刻工、印製均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明末清初,是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繁盛時期,當時的畫鋪約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設在楓橋、山塘街、虎丘和閶門內桃花塢至報恩寺塔一帶。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除銷到江蘇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東、河南、東北三省外,還隨著商船遠銷到南洋等地,其藝術成就,曾對日本浮世繪藝術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處於萎靡不振的狀態。直到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對桃花塢木版年畫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並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配備專業畫師,招收徒工,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從現存的作品來看,早期的桃花塢年畫風格是較為雅緻的,在處理仁女、什景、花卉等題材時,多採用傳統的立軸和冊頁的構圖形成,在畫面的經營上,可以看出宋代院體畫、明代界畫和文人畫的影響。在雍正、乾隆年間,還出現了不少模仿西洋銅版雕刻風格的作品,如《蘇州萬年橋》、《陶朱致富圖》、《西湖十景》、《山塘普濟橋》、《三百六十行》、《百子圖》、《三美人圖》等,有的還在畫面上題明「法泰西筆法」、「仿泰西筆法」、「仿泰西筆意」。這一類的作品在畫面上,多彩用焦點透視,除人物面部外,衣紋、樹石、房屋、動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來表現,顯得夾生。到乾隆以後,這樣的作品已不多見,取而代之還是以傳統技法表現的作品。與早期的作品相比,畫面構圖簡練大方,線條剛勁有力,色彩也開始鮮明起來。如《五子登科》、《莊子傳》、《珍珠塔》、《盪湖船》、《拜月圖》等,從這些畫面上,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風格和新安派刻版風格的影響。

鴉片戰爭以後,石印年畫和膠印年畫的大量發行,使得桃花塢年畫的傳統市場日趨縮小。為了生存,各年畫鋪開始將他們的銷售重點轉向農村。作品的題材除了原有的以外,增加了不少反映農村生活及與農事有關的內容。在畫面上,對形象多採用富有裝飾性的誇張手法來處理,線條簡練剛挺,尤其是在色彩的運用上,以成塊的大紅、桃紅、黃、綠、紫(或藍,一般的是用紫不用藍,用藍不用紫)和淡墨組成基本色調,使畫面更為鮮艷明快,豐滿熱鬧,富有裝飾美和節奏感。其藝術風格在氣質上與勞動者更為貼近,因而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桃花塢木版年畫的題材主要有如下幾類:

(一)、祈福迎祥如《和氣致祥》、《天官賜福》、《萬寶祥瑞》、《花開富貴》、《福壽雙全》、《八仙慶壽》、《金雞報曉》等;

(二)、驅凶避邪如《門神》、《灶君》、《關公》、《鍾馗》、《姜太公》、《張天師》、《張仙》等;

(三)、時事風俗如《法人求和》、《蘇州火車開往吳淞》、《劉軍克復宣泰大獲全勝》、《春牛圖》、《十美踢球圖》、《姑蘇報恩寺進香圖》、《洋燈美人》、《合家歡》、《黃貓銜鼠》等;

(四)、戲曲故事如《楊家將》、《忠義堂》、《西廂記》、《孫悟空大鬧天宮》、《白蛇傳》、《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三笑煙緣》、《定軍山》、《苦肉記》、《戰北原》等。

年畫畫幅的尺寸,直幅的有大至四尺的「中堂」、小至五寸左右的「神馬紙」及二寸大小的「蛋面(貼在蛋面上的小畫片)」;橫幅中最大的有三張一套的「全景床幃」,最小的是五寸左右的「燈面」。刻印的神像、風景、什景圖等一般有大、中、小三種,供顧客選用。戲曲故事年畫多為對開橫幅,品種繁多,都是群眾所熟悉的。

⑦ 學習木刻版畫心得怎麼寫

我寫了幾句,看能否對你有所啟發。

版畫是「造型藝術:之一。其特點是作者運用刀和筆等工具,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進行刻畫,可以直接印出多份原作。
因此我認為,判斷一幅作品是否屬於版畫這一藝術門類,一看其是否通過刻製成版,二看其是否能直接印出多份原作。注意,這里特別強調的是印出的每一張都應該是「原作」,而不是復製品。不錯,版畫是復數的藝術,但它與印刷品有著本質的區別。版畫集多種藝術手法於一身,其情感豐富的刀法、變幻莫測的拓印技巧和獨特的藝術語言,組成了版畫特有的藝術內涵。版畫的藝術價值絲毫不遜於其它藝術種類。
版畫是一個畫種的總稱謂,其中又可作如下區分:
根據版材,可分為木版畫(其中包括利用木材縱斷面的木口木刻和利用木材橫斷面的木面木刻)、銅版畫、膠版畫、石版畫、絲網版畫等。也有在石膏板、紙版及玻璃板上製作版畫的實例。
根據拓印材料,通常分為油印版畫、水印版畫等。
根據拓印方法,通常有凸版(如木版、麻膠版畫)、凹版(如銅版畫)、孔版(如絲網版畫)、平版(如石版畫)以及交叉運用多種材料及技巧的綜合版畫等。
另外,版畫還有多色(套色)和單色(黑白)之分。
版畫的是以刀代筆,在不同性質的板材上創造出形象後,最終將其完美地體現於紙上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創作過程包括畫、刻、印三個環節。由於版畫起源於印刷術,因此,最初畫、刻、印是分而治之的。其中,「畫」是根本, 「刻」和 「印」要力求體現原 「畫」的精髓。這個階段的作品稱之為「復製版畫」或「傳統版畫「,其功能是「模仿」及「還原」名家或畫匠的作品。
隨著時代的進步,原本為印刷而生的這項「技術」,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頗具裝飾風味的藝術形式,並躋身於六大畫種之列,即「國、版、油、連、年、宣」(國畫、版畫、油畫、年畫、連環畫、宣傳畫),被稱之為「創作版畫」或「現代版畫」。
現代版畫將畫、刻、印溶為一體,且 「刻」和 「印」上升為創作的主要手段,「畫」反而退至輔助的地位。也就是說,最後體現在紙上的作品,與作為草稿的「畫」已不可同日而語。 今天的「刻」和「印」所追求的目標,已不再是昔日的為了「復制」而所為,而是利用「刻」和「印」的藝術手法,進一步豐滿形象及創造機理,以便更加有效地體現版畫所特有的韻味和魅力。這是用其他工具和材料無法實現的,也是有別於「復製版畫」乃至於印刷品之關鍵所在。因此,它拓印出的每一幅作品當然都應該是原作了。
在中國,木版畫也就是大眾所說的木刻比較盛行。可以說,木版畫是版畫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之一。江蘇的水印套色木刻滋潤柔美,把江南水鄉的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黑龍江的油印套色木刻響亮豪放,洋溢著廣袤黑土地和五穀豐收的氣息;四川的肖像式且近似於單色水印或油印木刻抒情和剛毅並存,充分表達了西部人民的生活情懷。可以說,現代木版畫占據了中國版畫大半壁江山。不難看出,木版畫其在刀味、板味、紙味和印味方面,也就是在選材、刀法和拓印技巧方面,既能做到趣味盎然,又能完美地體現主題的內涵,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極具觀賞價值。

⑧ 請問這是什麼版畫給點介紹 謝謝

好像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版畫,號召工農兵全民抗戰的一首歌曲的宣傳畫。

⑨ 給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寫一句宣傳語

哪尋桃花木,唯有桃花塢。刻留桃花記,畫勝桃花仙。

⑩ 魯迅對木刻畫的貢獻有哪些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木刻的奠基者。很多受過他教誨的現代著名的版畫家都認為:「魯迅像中國新興木刻的母親一樣,他的養育之恩使我們永遠不能忘懷。」

魯迅與木刻的關系始於1929年。這一年魯迅相繼編輯出版了《近代木刻選集》和《藝苑朝華》,此後又編輯出版了《木刻士敏土之圖》、《引玉集》、《凱綏?柯勒惠支版畫選集》等畫冊,為普及西方版畫藝術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被杭州「國立藝術院」開除的進步學生、「上海一八藝社研究所」成員江豐在看了《木刻士敏土之圖》後,頓開眼界,得到啟發,認為真正找到了革命藝術的描寫內容和表現形式學習範本。從此就下決心放棄油畫改作木刻。

從1930年至1933年,魯迅親自租借場地舉辦了三次外國原刻木刻展覽會。1934年,魯迅和宋慶齡一起挑選了55幅中國木刻和繪畫交法國一雜志的女記者琦達?譚麗德帶去法國展覽,這個名為「革命的中國之新藝術展覽會」後來又移至巴黎和莫斯科展出,宣傳了中國新興的木刻藝術。而由於這個展覽在國外得到好評,也對在特殊政治背景下版畫的立足作用良多。此後,1935年,由平津木刻研究會發起組織了第一屆全國木刻聯展,其中相當數量的展品是由魯迅推薦的。1936年,由廣州現代版畫研究會組織了第二屆全國木刻聯展,10月巡展到上海時,魯迅抱病參觀,11天後魯迅在上海逝世。

閱讀全文

與木刻宣傳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會議策劃方案英文 瀏覽:858
開學季促銷活動海報 瀏覽:948
工作技能培訓方案 瀏覽:546
策劃一個家鄉活動方案 瀏覽:578
杭州尊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519
超市春節促銷活動 瀏覽:348
校園咖啡屋策劃方案 瀏覽:717
隨手拍策劃方案 瀏覽:510
幼兒徒步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43
試述電子商務如何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 瀏覽:155
銀行廳堂客戶營銷方案 瀏覽:828
電影院觀影策劃方案 瀏覽:935
銀行公益慈善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73
幼兒園預防食物中毒培訓方案 瀏覽:72
2016暑假眼鏡活動方案策劃大全 瀏覽:147
策劃書培訓班活動方案 瀏覽:388
培訓讀書活動培訓方案 瀏覽:839
企業組建培訓機構方案 瀏覽:425
銀行與樓盤活動策劃方案ppt模板 瀏覽:91
學校反恐怖宣傳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