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推進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工作
泗洪縣臨淮鎮二河村委會主任龐春如農村有線電視,是一項民生工程,是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廣大農民群眾來講,有線電視「進村入戶」不僅可以使他們及時了解黨的路線、政策和方針,學習各類科學文化知識,觀看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節目,而且可以通過觀看農業頻道了解到更多的實用信息和農業科技知識。但從泗洪的具體情況來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非法安裝大「鍋蓋」、基層組織重視程度不夠等因素,制約和影響了我縣農村有線電視的發展。我認為要做好這項工作,應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大有線電視政策宣傳力度
要加強農村有線電視入戶宣傳工作,通過多種宣傳形式和入戶走訪宣傳,提高農民對有線電視的認識,增強有線電視對農民的吸引力,讓農民知曉國家有關政策,爭取他們主動支持、參與該工作,並自覺抵制大「鍋蓋」,向群眾說清楚擅自安裝大「鍋蓋」是違反國家法規的行為。
二、組織工商等部門進行拉網式排查
由工商部門牽頭,廣電文化、公安等部門配合,對各非法銷售點進行重點打擊,查堵源頭,並對我縣所有用戶進行摸底調查,根據調查情況,制定計劃,排出時間表,突出重點,對城區住宅小區及各鄉鎮非法安裝的大「鍋蓋」進行拉網式拆除收繳。加大對大「鍋蓋」取締力度,讓大「鍋蓋」在農村沒有市場。
三、調整有線電視相關資費
要根據農村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有線電視的相關收費標准,以大多數農民家庭能夠承受為宜;對低保戶、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安裝有線電視時要按國家相關政策予以優待。
四、增加專門的農村生活頻道,加大有線電視的吸引力
要針對農村具體實際以及農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和文化欣賞習慣,著力增加農村專題節目容量,建立專門的農村生活頻道,讓農民群眾收看到更多的農業科技信息和生活常識,進一步加大有線電視的吸引力和親和力。
五、強化基層組織職責
要強化基層組織職責,將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工作作為新農村建設、基層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納入對其年度工作考核范疇,並作為考核各級幹部實績的重要指標;對以各種形式資助、補貼農戶安裝有線電視的村集體組織、單位或個人,要予以大力宣傳、表彰鼓勵。對那些設置障礙、阻撓施工、無理取鬧和破壞光纜的不法行為應予以嚴厲打擊。
六、做好網路和服務,打好服務牌
開拓農村有線電視市場,如何做好網路和服務質量至關重要。絕大多數農村遠離城市,網路的質量往往不能像城市那樣得到有效保證;維護人員偏少,員工素質偏低,服務水平低下,這些都將直接影響農村有線電視市場的拓展。因此我們必須加大投資,組織人力,從優化網路入手,通過熱心,優質的服務,為農村用戶提供便利,打造有線電視誠信品牌,以此贏得市場,贏得廣大農村用戶的青睬和忠誠。
Ⅱ 泗洪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內設機構
根據相關職責,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設11個內設機構:
辦公室 負責機關文電、會務、機要、檔案、保密、督辦、信訪、宣傳、文字材料、政務公開、綜合協調、財務和後勤服務工作;負責本局及所屬單位的機構編制、人事管理和幹部教育培訓工作以及目標考核工作;牽頭協調黨務、工青婦、計劃生育、雙擁、雙幫雙扶和對上爭取工作;承擔全局及所屬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
養老保險科(社保基金監督科) 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工作,負責機關企事業單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擬訂機關企事業單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地方性配套措施和基金管理辦法;擬訂全縣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辦法和資金管理辦法;擬訂全縣征地方案中有關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審核辦法並組織實施;指導、監督機關企事業單位、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繳納、待遇支付工作;完善全縣企業職工離退休規定,承擔企業職工退休審批和企業年薪實施方案的核准工作。
組織編制全縣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草案;參與擬訂全縣社會保障資金(基金)財務管理制度;擬訂全縣社會保險及其補充保險基金監督制度、運營方式和運營機構資格標准,糾正和查處違法違紀行為;依法監督全縣社會保險及其補充保險基金征繳、支付、管理和運營,維護基金安全,組織查處重大案件;牽頭承擔有關信息規劃和統計綜合管理工作,承擔統計數據發布工作。
醫療工傷保險科 擬訂全縣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地方性配套措施、規劃、標准和基金管理辦法;擬訂全縣定點醫療機構、葯店、康復機構、殘疾輔助器具安裝機構的資格標准和醫療、工傷、生育保險服務的管理、結算辦法及支付范圍並組織實施;擬訂疾病、傷病、生育停工期間的津貼標准;擬訂全縣補充醫療、工傷保險措施和管理辦法;負責組織工傷認定和全縣工傷勞動能力鑒定工作;承辦縣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工資福利科(勞動關系科) 貫徹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收入分配、福利和離退休政策並組織實施;承擔全縣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退休日常管理工作,編制和管理全縣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計劃,承擔工資總額管理工作;負責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遺屬補助和解決五十年代退職小鄉幹部待遇核定工作;指導和監督勞動關系政策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制度的實施及勞動關系的確認;擬訂全縣企業職工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措施,指導和監督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管理和企業負責人工資收入分配,制訂並發布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指導價和最低工資標准;監督企業執行工時、工休制度和女職工、未成年工勞動保護規定;負責特殊工時制審批工作。
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管理科(外國專家科) 擬訂全縣專業技術人才發展規劃,負責全縣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和繼續教育工作;負責職稱綜合管理和職稱制度改革工作;負責全縣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工作;承擔縣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職業資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具體工作;承擔科技專家推薦、選拔、上報及管理工作;承辦有關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承擔外家專家獎勵工作;協助辦理外國專家來本縣工作許可、外國專家證及聘請外國專家單位資格申請受理與上報工作;按規定承擔高層次人才出國(境)培訓有關管理工作;負責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申報和管理工作。
人力資源市場科(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科) 擬訂全縣人力資源市場發展規劃;監督管理人力資源市場和人力資源中介機構;指導和監督人事檔案管理;負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層平台建設工作。
指導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和考試錄用工作;按照管理許可權,承辦事業單位崗位設置方案的核准或備案事宜;擬訂全縣事業單位人員調配辦法;承辦駐地部隊隨軍家屬安置和事業單位人員的調配工作;擬訂事業單位人員和機關工勤人員管理辦法;負責機關、事業單位工人技術等級崗位考核和事業單位人員年度考核工作;承擔事業單位聘用合同鑒證工作。
就業促進科(職業能力建設科、失業保險科) 擬訂全縣就業規劃和年度計劃;指導和規范全縣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管理;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貫徹落實勞動者年度就業、就業援助和特殊群體就業政策;牽頭擬訂高校畢業生就業辦法;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失業保險政策、規劃和標准;擬訂全縣失業保險的地方性配套措施和失業保險基金管理辦法;建立失業預警制度,預防和控制較大規模失業;承擔縣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具體工作。擬訂城鄉勞動者職業培訓規劃;擬訂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激勵措施;指導職業技能競賽工作;擬訂技工學校及職業培訓機構發展規劃和管理規則,承擔以職業技能教育為主的培訓機構的審核報批工作;綜合管理職業技能鑒定、等級考核工作。
法制監察科(農民工工作科) 組織起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的地方性配套措施;組織開展全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策研究工作,負責普法教育和法律咨詢工作;承擔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核工作;承擔行政應訴和依法行政工作。
擬訂勞動監察工作制度、執法規范和標准;依法行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監督檢查權,組織實施勞動監察,受理舉報投訴案件;依法查處和督辦全縣重大案件,指導全縣勞動監察工作;協調勞動者維權工作,處理有重大影響的群體性突發事件;擬訂農民工工作地方性配套措施和規劃,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推動農民工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協調處理涉及農民工的重大事件;指導協調農民工信息建設;負責安全生產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調解仲裁科 擬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工作的實施規范,指導開展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工作;綜合管理仲裁員、調解員,組織仲裁庭審工作;依法指導並組織處理全縣重大勞動人事爭議案件;承擔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公務員科(縣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小組辦公室) 貫徹落實公務員法,承辦公務員職位分類、管理和日常登記管理工作;指導公務員職務任免與升降、交流與迴避、辭職辭退工作;承擔公務員非領導職務管理工作;指導公務員競爭上崗、公開選拔工作;承擔公務員信息統計管理工作;承擔公務員、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工作人員的考試錄用與調配工作;承擔面試考官管理工作;負責全縣機關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年度考核管理工作;綜合管理全縣政府獎勵和表彰工作;負責公務員培訓工作;綜合管理公務員懲戒、申訴控告工作;貫徹聘任制公務員人事爭議仲裁製度;依法對公務員實施監督。
貫徹落實國家、省、市軍隊轉業幹部安置政策;負責全縣轉業軍官的接收工作,制定年度轉業軍官的分配方案並協調落實;承擔全縣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管理服務工作;承擔縣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承擔中央、省、市關於部分企業軍隊轉業幹部解困和穩定方針政策的宣傳、解釋工作。
(十一) 監察室
負責監督幹部選拔任用情況、資金運行情況、國有資產運營情況、黨務和政務公開情況、領導幹部自律情況和黨風廉政責任制落實情況。
Ⅲ 關於宿遷市「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工作的幾點思考
0引言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是推進農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約和效益集顯的一項重點工程。宿遷市系傳統農業大市,「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已在該市全面啟動。本文試對宿遷市「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工作開展的基本條件,在規劃編制和啟動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未來推進中預期出現問題的分析,提出應對措施及建議,以供參考。
宿遷市是1996年成立的地級市,下轄三縣兩區,除坐轄區宿城區外,沭陽、泗陽、泗洪三縣及宿豫區(原宿豫縣)均屬蘇北農業大縣,農地資源豐富。經過12年來的持續建設,宿遷市已經步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道,財政總收入、一般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工業用電量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位居全省領先位次。2007年宿遷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已達45平方公里,全市建設用地面積已由1999年的180.97萬畝提高到2008年的203.2萬畝。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宿遷人均耕地面積逐步減少,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人均耕地面積已由1997年的1.35畝減少至2008年的1.16畝,近兩年每年的用地需求在3萬畝左右,但國家下達的年度用地計劃年均不到5000畝,土地瓶頸制約逐步凸現,供需矛盾越發尖銳。
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推進實現農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約和效益集顯,對農村村莊分散布局、農村建設用地潛力巨大的宿遷市而言,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1宿遷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工作條件具備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即為「三結合」———農村建設用地整治與分散耕地整理相結合,農村建設用地減少與城鎮建設用地增加相結合,節約集約用地與優化區域土地利用布局相結合。宿遷市推進「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在自然、地理等方面條件充足,預期效益可觀。
1.1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潛力巨大
宿遷市、縣區《土地利用現狀圖》顯示,宿遷農村自然村莊呈「滿天星」式布局,建築多以單層瓦房為主。據調查,宿遷市農村居民點佔地面積約121萬畝,鄉村住戶約102.4萬戶,戶均佔地約1.19畝。如按照康居示範村和集中居住點戶均佔地240平方米(含配套設施建設用地)的標准,可通過復墾新增耕地80.9萬畝,如按照國家規定的戶均宅基地200平方米標准,可復墾整理增加耕地91.1萬畝。
1.2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亟待改善
受自然、歷史條件影響,沿襲生活習慣和農業耕作的便利,宿遷市農村居民點的建築雖歷經了草房、草改瓦、瓦改平和平改樓的四次建設高峰,但農村當前仍以單層瓦房為主,且居住點分散。多數農民建房選址選擇自家的自留地、承包地或交通較為便利的道路兩側,大多沒有統一規劃,也沒有集中連片建設,而是零星分散建在舊村莊中或村莊周邊的耕地上。很多村莊水、電、路、綠化等配套公共基礎設施沒有跟上,村莊「臟、亂、差」,居住環境普遍較差,群眾迫切希望生活環境能夠有所改善。
1.3拆遷安置成本相對低廉
目前宿遷對農村居民拆遷補償的標准均參照征地補償標准執行,由於農村房屋大都為平房,樓房不多,拆遷成本相對降低。此外,除拆除無主房、偏房房屋補償1萬元、有主房(含偏房)房屋補償2萬元、樓房4萬元外,宿遷市政府又出台政策,對農民自願放棄宅基地,到集中居住點建房或進城(中心鎮)購房的給予獎勵補助、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農民居所安置選擇多樣,成本也比較低。
1.4地方政府高度重視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目標是促進農村耕地資源、建設用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公共服務與市場需求資源集聚,完全符合宿遷市「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環保優先、節約優先」和「全面奔小康、建設新宿遷」的發展思路。目前,宿遷市、縣區政府均成立了「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政府主導,國土部門牽頭,各部門配合的工作機制。
1.5土地整理工作基礎較好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整理一直是宿遷國土資源工作的重點。市縣區國土資源部門均有專門的土地整理開發實施、監督和管理機構,人員健全,制度完善,土地開發整理的成效顯著。兩年來,該市已完成省以上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9個、新增耕地0.6萬畝,占補平衡項目488個、新增耕地2.8萬畝,組織開展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兩年就實現新增耕地1.58萬畝。
2宿遷推進「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工作面臨問題分析
宿遷開展「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工作優勢明顯,但由於試點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是全國首創、全省同步開展,沒有現成經驗借鑒,只能邊實踐邊摸索,邊總結邊推廣。就宿遷市而言,目前碰到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
資金缺口較大:按照規定,「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所涉及的前期調查論證、規劃編制、房屋拆遷、青苗補償、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及設備購置等,由項目所在地自行籌措解決,省負責土地整理費用,這樣縣區財政有一定的壓力。
部分群眾思想不統一:「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拆遷農戶安置以農民公寓房為主,不安排宅基地重建,拆遷安置點統一集中到城鎮。部分被拆遷農民,由於對政策情況不了解,擔心失地後在城鎮的保障問題。
土地流轉方案不盡完善: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為了改變過去分散落後、土地產出率低的傳統經營方式,促進農業向規模化、現代化轉變。宿遷「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土地流轉規劃全部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和轉讓,對相關責任的規定還不夠具體。
3穩步推進「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3.1著力宣傳和完善政策,鼓勵農民向城鎮集中居住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工作涉及部門多、政策性強,必須通過政策宣傳引導逐步推進。試點地區應以市為單元,統一農村宅基地拆遷補償安置標准和農村建設用地收購儲備辦法,並建立有形的農村土地流轉和土地交易市場,真正讓農村土地動起來,通過宣傳,讓農民明白其中實惠,打消顧慮。本著進城集中居住為主、到集中居住點建房為輔的原則,應制定具體的農民放棄宅基地使用權購買政策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應享受的優惠、補貼等政策,妥善解決好農民居所安置問題。對於農民承包地流轉,也應按照群眾自願的原則組織開展,應明確合作社一旦發包未成,應統一經營,還利與民。
3.2推進農村社保,解決農民後顧之憂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際上等同於征地,應解決好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各試點地區應讓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和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農戶直接進入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與被征地農民同等享受就業、醫療、養老、子女教育等政策。應建立幫助培訓就業機制,對有就業和培訓願望的農戶,納入城鎮就業管理,進行失業登記,符合條件的發放《再就業優惠證》,享受職業介紹、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稅費減免、小額貸款等促進就業再就業政策。
3.3探索多種方式,大力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是黨的農村基本政策,必須長期堅持。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必須依照依法、平等協商、自願、有償、不改變土地性質和用途的原則進行。在流轉後可以採取四種方式經營:①土地股份合作經營。鼓勵農民把土地經營權以入股形式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實行股份合作經營或統一對外租賃經營,農民可返聘為農業產業人;②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實現現代農業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③鼓勵工商資本參與高效農業、現代農業、設施農業和植樹造林項目建設。充分利用工商企業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建立農產品基地,開展現代農業集約經營,逐步實現統一經營;④以村為單位集中連片或整村流轉用於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開發建設,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3.4「築巢引鳳」,留足工程區安置空間
應合理選擇工程區范圍,對於確定的工程區應以權屬界線為准,特別是對於完整的集體經濟組織要統一納入試點。想方設法把工程區農民能提前及時安置好,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統一規劃設計,鼓勵建多層和高層住宅,由政府前期投資完成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為「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區農民拆遷留足安置空間。
3.5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萬頃良田建設工程」順利實施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的順利與否,關鍵在資金,因此各試點地區要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工程順利實施。可以將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農業重點開發建設資金等土地相關資金中,留取一定比例用於工程建設。同時還可以將省里的農村道路改造扶持資金、農業開發、節水灌溉等項目資金以及其他涉農項目資金集中用於「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區內的其他工程。此外,還可通過銀行融資及引入社會資金等途徑解決資金不足問題。對於政府先期投入的資金,可以通過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出讓收益、新增耕地置換的城鄉建設用地掛鉤周轉指標轉讓收益中予以補償。
Ⅳ 結合掃黃打非基層站點工作職責,談談做了哪些工作
對轄區內文化市場及「掃黃打非」重點部位進行巡查;開展「掃黃打非」宣傳工作,包括「掃黃打非」知識、未成年人保護常識等。
「掃黃打非」工作站點應圍繞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根本要求履行承擔好有關職責,及時發現、上報和抵制有害思想和文化在基層的傳播滲透。及時發現、上報並配合查處非法或違禁圖書、報刊、光碟以及印刷品、宣傳品的銷售傳播。及時發現、上報並配合查處非法或違禁出版物的編輯、製作、印刷、倉儲窩點。
及時發現、上報並配合打擊假媒體、假記者站、假記者以及新聞敲詐等活動。及時發現涉及本地區妨害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上信息和輿情,積極引導青少年文明上網。對轄區內文化市場及「掃黃打非」重點部位進行巡查。開展「掃黃打非」宣傳工作,包括「掃黃打非」知識、未成年人保護常識、專項行動進展、大案要案及打擊查處成效等。
(4)泗洪宣傳部長擴展閱讀:
掃黃打非基層站點工作的相關要求規定:
1、到2019年底基本建成,覆蓋鎮集中區、村(居),基本形成有辦公條件、有骨幹隊伍、有相關制度、有依託平台、有工作經費、有宣傳陣地的體制機制保障。
2、融合對接綜治平安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平台,依託現有的基層綜治、文化服務管理等力量,按照「一崗多責、一專多能」要求,由鎮、村(居)網格化管理員、文化骨乾等承擔「掃黃打非」網格化監管工作,實現基層站點全覆蓋的目標。
Ⅳ 胡 成輩分
胡姓排行
胡姓排行: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姓氏源流
胡(H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媯姓,以人名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2、出自姬、歸姓,以國名為氏:
① 一個是姬姓胡國,在河南省漯河市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
② 一個是歸姓胡國,在安徽省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
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後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為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另漢代太御胡廣,本姓黃,後改為胡姓,其子孫以胡為氏。又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後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後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後世子孫皆為胡姓。
得姓始祖: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省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陽、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雲世後謚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謚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故胡氏後人尊胡公滿為胡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至漢時,遷入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其中,遷去甘肅省境的一族,在後漢時已成為一大望族,後成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來源。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胡姓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胡姓遂遷入福建。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灣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歷史名人
胡安:漢初著名教育家,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胡遵:文武雙全,位居於車騎將軍。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奮,他在晉宣帝時屢立戰功,官做到鎮南大將軍。他的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貴嬪,從此成為外戚,權勢更加顯赫。南北朝時期,拓跋氏統治的北魏對清河崔、范陽盧、太原郭、河東柳幾個大姓重重打擊,而胡奮後裔胡國珍之女卻成為北魏皇太後,胡姓於是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從胡遵以後的二百多年中,安定臨涇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者多達十餘人,還出了兩位皇太後、皇後,盛極一時。
胡瑰:後唐著名畫家,河北省涿縣人。尤工畫馬,用筆清勁細密,而骨骼體狀都生動有神。
胡瑗: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江蘇省泰縣人。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體達用」之學,開宋代理學的先聲。
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中國現代學者、思想家及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曾獲英美各大學致贈名譽博士學位三十五種。任北京大學教授時,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文學改革。曾任中國公學校長、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及校長、駐美大使、國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長。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章實齋年譜、先秦名學史、戴東原的哲學、白話文學史、丁文江的傳記等數十種,另輯成胡適文存。
胡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人,宋經學家。官至中書舍人兼侍講。王安石廢棄春秋,安國以為其乃先聖傳心之要典,故仍潛心研究二十年。諡文定。著有春秋傳、資治通監舉要補遺等。
胡大海:明代大將,江蘇省泗洪人,官封魏國公。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胡以晃:太平天國傑出將領,廣西人。封護國侯,旋改護天侯,晉升封豫王。
胡林翼:字潤芝,號貺生,湖南益陽人。道光間進士,累官至湖北巡撫,時洪楊軍事盛,林翼創厘金,通鹽運、改漳漕、增裕府庫,固守武昌,為各省戰爭之根據,治軍明紀律,又加意將才,嘗曰:兵之囂者無不疲,將之貧者無不怯。又曰:才者無求於天下,天下當自求之。世以為知言,後卒於軍,謚文忠,有讀史兵略及奏疏文集、胡文忠公道集。
胡志明:原名阮必成。越南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共和國主席。生於越南中部宜安省南檀縣。1911年至法國,1920年加入法國共產黨,創辦流浪者雜志。1923年至蘇聯受訓,成為第三國際幹部。1924年至廣州,成立青年越南革命者聯盟。1930年回國,成立印度支那共產黨,抗戰期間被民國政府逮捕,後獲釋回越南,從事**游擊戰。1954年大敗法軍,建立北越政權,後協助南越共黨分子成立越南共產黨,1975年越南南北統一,成立越南共和國。
胡耀邦: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湖南瀏陽人。1933年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湘東南特委兒童局書記、少共中央局秘書長。次年參加長征,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秘書。到隔陝北後,任少共中央局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代理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縱隊政委、華北野戰軍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軍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等。新中國建立後,歷任中共中共川北區委書記兼川北行署主任、青年團中央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中共陝西省委第一書記。1975年任中科院黨組負責人,著手整頓科學院工作。1977年起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委員會秘書長。曾組織推動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領導了全國范圍的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等工作;主持制定了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作出重要貢獻。1980年後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主席。1987年1月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9年4月病逝於北京。
■郡望堂號
1、郡望
安定郡:① 漢代設置,治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鎮原東南),廢安定縣。十六國時,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涇州。唐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為涇川縣,為涇州治所。
② 蒙古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1935年改子長縣(謝子長烈土),移治原縣治東的瓦窯堡。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在今天河南省新蔡縣一帶。
弋陽郡:隋置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縣。
定城、義陽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陽市。
中州、洛陽、戶縣:郡漢在今屬陝西省、河東等地。
2、堂號
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於西漢。郡治先在高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後徙臨涇,即今甘肅鎮原縣東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唐初稱安定為涇州。後來成了胡姓的堂號,可見安定在胡姓歷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於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廬陵堂:廬陵堂胡氏的始遷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傳至胡銓。胡銓的家族在宋代已成為大族,胡銓的兄弟胡鑄、胡鍔,兒子胡泳……,孫子胡樺、胡椅等人,雖然名聲不如胡銓顯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縣三塘、浙江紹興厚寶等地的胡姓,都是胡銓的後裔。著名華僑領袖、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銓的第三十二代孫。
績溪堂:績溪堂胡氏因為近代出了大學者胡適而斐聲中外。據譜牒記載,他們是宋太祖開寶二年(公元969年)遷來的,始遷祖是胡昌翼的兒子胡延正。績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滿,後來又改祀胡昌翼。胡適自己也說,他在孩提時參加過始祖昌翼公一千歲的紀念祭典。
此外,胡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淮陽堂」、「敬愛堂」、「履福堂」、「篤敬堂」、「敦仁堂」、「本始堂」等。
■胡姓宗祠通用對聯
〖胡姓宗祠門楣題辭〗
蘇湖世第蘇湖流芳淮海家聲
「蘇湖世第」、「蘇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跡。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蘇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為宋代理學先驅。史傳載:胡瑗「以經術教授吳中,范仲淹薦之,以白衣對崇政殿,授校書郎,以保寧節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數百人,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歸。」胡瑗從教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熹還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後裔為紀念胡瑗畢生從教,玄歌不輟、桃李芬芳之盛況及其卓著的業績,故於正大門上方題「蘇湖世第」或「蘇湖流芳」。
「淮海家聲」,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胡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壽齊九老;
名列四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胡杲,會昌年間官懷州司馬,後與白居易等人在各陽組織香山九老會。下聯下聯典指北宋初學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陝西路安定堡,學者稱安定先生。曾任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侍講,官至太常博士。在蘇州、湖州間講學二十餘年,與孫復、石介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並稱為「宋初三先生」。當時有明令以他的教學方法為太學法。著作有《論語說》、《春秋口嘆》。當時人稱富弼為真宰相、包拯為真御史、歐陽修為真學士、胡暖為真先生。
春秋心典;
理學宗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太學博士胡安國(1074-1138),字康侯,建寧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紹聖年間進士,歷官太學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兼侍講、寶文閣直學士。潛心研究《春秋》,著《春秋傳》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議論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書為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廢《春秋》,他說:「這是古代聖人的傳心要典,怎麼能讓皇帝不得讀、學士不得讀呢?」下聯典指宋代徽猷閣直學士胡寅,字明仲,建寧崇安人。宣和年間進士,靖康初年任校書郎、中書舍人、徽猷閣學士,崇尚理學,學者稱致堂先生。曾上書高宗,建議組織義軍,北上迎徽、欽二帝回朝。著有《讀史管見》、《斐然集》、《論語詳說》等。
欲正人心;
引為己任。
——清·胡林翼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撰題聯。胡林翼,字貽生,號潤芝,湖南益陽人。官至貴州鎮遠知府。有《胡文忠公遺集》。
虞賓衍派;
溈汭流源。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虞賓、溈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系承胡公;
望出淮陽。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胡公」,舜之裔孫。
經資羽翼;
祠表賢良。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寧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書。下聯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賢良祠。
〖胡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淮海家聲遠;
蘇湖世澤長。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胡姓宗祠「安定堂」聯。
地據蛟潭勝;
家傳麟史風。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中川村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祠的地理位置;下聯典指南宋胡安國著《春秋傳》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獲麟」止,所以《春秋》被稱為「麟經」。
成名由吳母;
有妹媲劉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卧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妹。
萬惡淫為首;
百善孝為先。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聯。另:更多的安徽省黟縣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履福堂」、「篤敬堂」、「敦仁堂」等堂聯,詳見《黟縣西遞村對聯 [皖]》胡姓宗祠堂聯的部份內容: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47902。
〖胡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冬去松枝仍獨秀;
春來梅蕊已齊開。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胡安國事典。
古色新香畫別致;
月光清氣春宜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聯。
古來大千多奇彩;
月到十五分外明。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鎮守金華稱大海;
撰書禹貢號東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初將領胡大海事典。胡大海,寧通甫,虹人。卒封越國公。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出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一生潛研儒家經典。所撰《禹貢錐指》,繪圖四十七篇,為《禹貢》最好的注釋本。
十年煙水持竿釣;
千古須眉下筆先。
——清·胡遠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胡遠撰題聯。胡遠,字公壽,江蘇華亭人,號瘦鶴。善畫山水,有《寄鶴軒詩》。
文倔苞深宗二漢;
歌辭風致到初唐。
——清·胡震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篆刻家胡震撰題聯。胡震,字鼻山,富陽人。工篆刻,得漢人風格。分隸亦古拙可愛。
文武世家源流遠;
帝裔宗枝翼葉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胡氏宗祠聯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於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絛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璣巷便成了這條驛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於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後裔遍布嶺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國。」看來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搜集的各地南遷後裔143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台及海內外的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安國成名,本由吳母;
稚威有妹,不亞劉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卧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妹
舍己從人,大賢之量;
推心置腹,群彥所趨。
——清·曾國藩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曾國藩(1811-1872)書贈胡林翼聯。
築堤溉田,起春陽頌;
輔君開國,奠盤石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下聯典指明初大將、右翼統軍元帥胡大海的事典。
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文學家胡居仁(1434-1484)自題聯。
遺愛在人,蓮幕留圖紀南嘯;
藏書貽後,槐陰親手植東園。
——胡位咸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績溪縣縣城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七十二世祖胡原,明代人,曾在福建興化府做幕僚,平反一大冤獄,當地士民繪「蓮幕圖」並作詩文贈他。下聯說該族七十六世祖胡有明,明代人,曾在縣城東建"東園書屋",並植槐、桂樹。其孫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間進士,嘉靖年間官至工部尚書。
姜水源長,伯祖啟航,陳留始發;
東山地沃,安石興苗,寶樹成蔭。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胡氏宗祠「安定堂」聯。
宗風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雙湖,類能為道學功臣,昭茲來許;
世變當海水群飛,或割地、或納幣,問誰斥和戎宰相,紹我先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湖南省華夏橋胡氏宗祠聯。上聯「道學功臣」,典指明代學者胡居仁,字叔心,號敬齋,余幹人。一生以講學為業,曾主持白鹿洞書院,為明代程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居業錄》、《易象耖》等。下聯典指南宋胡寅,主張抗金,曾斥責「和戎宰相」秦檜,被秦檜以「譏訕朝政」罪名貶官,秦檜死後才得以復官。
胡氏始祖―――胡公滿胡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媯姓,以謚號為氏,為帝舜之後裔,得姓始祖為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荷澤縣東北)而以姚為姓,後又因曾住在媯?河(今山西永濟南,西流入黃河),後代中有以媯為姓的。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北部的阜陽、河南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雲世後謚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謚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二出自周時的兩個胡國。一個為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諸侯國;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原媯姓胡氏融合;另一為歸姓國,在今安徽阜陽。公元前495年被楚滅,戰國時為楚邑。春秋時被楚滅掉後,其國君子孫中有稱胡氏的。三為他姓改胡姓。如西周時所立之國楚有胡廣,本姓黃,後改胡姓;北魏時改代北紇骨氏為胡氏。另外在敕敕勒族等少數民族中有胡姓。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陽郡、吉州等。安定郡為漢設置,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固原)。相當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衛、同心、固原等縣地。東漢時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縣東南),西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此支胡氏,開基始祖為漢武帝時守軍正丞胡建。新蔡郡,晉惠帝分汝陰置郡,治所在新蔡,相當今河南新蔡、息縣、淮濱、安徽臨泉等縣地。北齊改為廣寧郡。此支胡氏為安定胡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晉尚書左僕射胡奮。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置淮陽國、惠帝後改為郡。轄地相當於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地。吉州為隋開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廬陵(今江西吉安市)。相當今江西新干、泰和間的贛江流城及安福、永新等縣地。胡姓堂號有「安定」等。胡姓最初主要發源地以今河南淮陽一帶和今安徽阜陽一帶為中心,漢代時開始向西遷入陝西、甘肅,向北遷入山西,向東遷入山東,後南遷入湖北、江西。其中,遷去甘肅省境內的胡建一族,後漢時成為當地一大望族,成為後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來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帶繁衍發展形成望族。其後裔胡奮在曹魏入晉以後,他的獨女被選為晉武帝貴人,使其家族更加顯盛,後來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為當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時,胡氏一支曲醴陵(今湖南省東部)德善鄉遷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蘇南京),其後裔以江西為中心,向西向南不斷遷徙發展,進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晉末年遷入福建。後胡氏由福建遷入廣東等地。
http://xuewutotti.bokee.com/viewdiary.11110487.html
自己慢慢找:http://www.langrenr.com/simple/index.php?t14194.html
Ⅵ 胡的姓氏來源
一、 姓氏源流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二、 遷徙分布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它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胡氏堂號主要是"澹庵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郡望】
胡氏的郡望,在唐朝元和年間以前主要有安定、新蔡(今屬河南)兩處,以後又有弋陽(郡治在今河南潢川)定城、義陽(郡治在今河南信陽市)中州、洛陽、戶縣(今屬陝西)、河東等地。
四、 歷史名人
胡姓始祖,雖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滿文公,可謂淵源久遠。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夠名垂史冊的,卻並不多見。能數得上的,只有春秋時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義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漢,胡氏有極為出色的表現。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七章,稱為"秦篆"(即後來所稱的小篆);經學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傳》。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胡烈,則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擔任襄陽太守時,築堤灌園,曾被老百姓歌頌為"譬春之陽,如冬之日。"
唐宋時期,是胡姓人氏才華橫益、人才輩出的興盛時期。唐代時惺�撕���未�逃�液�捕ǎ��Ъ液�補��д吆�鋇取K未�逃�液�捕ǎ��此未�硌У南壬���岢?SPAN lang=EN-US>"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主張,並且把講學分經義和治事兩齋,嚴立學規,以身示範。至於胡安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時候,曾廢棄先秦時期最為精闢的智慧結晶"春秋三傳",將之摒諸學宮的大門之外。要不是胡安國的矢志"搶救",今天呈現在國人面前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可能就是兩樣了。胡安國對於整個中華文而言,可謂是功高五嶽,難怪他身後會被從祀於孔子廟,千秋萬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後,史學家胡三省,明時文學家胡應麟、胡震亨,清時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軍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領域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學者胡居仁、胡直,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胡登洲。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繪畫,與刻工汪楷等合作,改進了彩色套版印刷術。
近現代的胡姓名人主要有:國民黨右派首領胡漢民,著名學者胡適,原中華民國教育部長胡秋原,,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胡正詳,小說家胡也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耀邦,
廣東潮陽縣著名人士胡萬洲,任國民政府海陸大元帥,孫中山總統咨政。現在有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家軍委主度胡錦濤。
胡喬木、胡繩、鬍子昂、胡啟立
Ⅶ 蔡玉水的任職履歷
1968年3月--1973年4月 入伍,歷任部隊戰士、班長;
1973年4月--1973年9月 任江蘇省淮陰市淮陰縣社教隊員;
1973年9月--1977年6月 就讀於南京大學歷史系歷史學教育專業學習;
1977年6月--1978年10月 任江蘇省淮陰市淮陰縣漁溝鎮中學教師;
1978年10月--1983年6月 任江蘇省淮陰市淮陰縣蔣集鎮中學教導處主任;
1981年9月--1983年6月 任江蘇省泗陽縣人大辦公室秘書;
1983年6月--1984年2月 任江蘇省泗陽縣城廂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1984年2月--1988年7月 任江蘇省泗陽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
1988年7月--1992年12月 任江蘇省沭陽縣委常委、副縣長、黨組成員;
1992年12月--1996年1月 任江蘇省沭陽縣委副書記、縣委黨校校長;
1996年1月--1996年12月 任江蘇省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
1996年12月--1997年2月 任中共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委書記;
1997年2月--1997年12月 任中共江蘇省泗洪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1997年12月--1999年1月 任中共江蘇省泗洪縣委書記;
1999年1月--1999年8月 任江蘇省宿遷市政府秘書長、市政府辦黨組書記;
1999年8月--2002年1月 任江蘇省宿遷市政府秘書長、市政府辦主任、黨組書記;
2002年1月--2003年1月 任江蘇省宿遷市政協秘書長、黨組成員;
2003年1月--2012年6月 任江蘇省宿遷市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
Ⅷ 關於胡姓的輩分問題(求助)
胡姓排行
胡姓排行: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姓氏源流
胡(H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媯姓,以人名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2、出自姬、歸姓,以國名為氏:
① 一個是姬姓胡國,在河南省漯河市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
② 一個是歸姓胡國,在安徽省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
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後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為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另漢代太御胡廣,本姓黃,後改為胡姓,其子孫以胡為氏。又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後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後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後世子孫皆為胡姓。
得姓始祖: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省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陽、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雲世後謚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謚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故胡氏後人尊胡公滿為胡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至漢時,遷入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其中,遷去甘肅省境的一族,在後漢時已成為一大望族,後成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來源。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胡姓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胡姓遂遷入福建。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灣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歷史名人
胡安:漢初著名教育家,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胡遵:文武雙全,位居於車騎將軍。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奮,他在晉宣帝時屢立戰功,官做到鎮南大將軍。他的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貴嬪,從此成為外戚,權勢更加顯赫。南北朝時期,拓跋氏統治的北魏對清河崔、范陽盧、太原郭、河東柳幾個大姓重重打擊,而胡奮後裔胡國珍之女卻成為北魏皇太後,胡姓於是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從胡遵以後的二百多年中,安定臨涇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者多達十餘人,還出了兩位皇太後、皇後,盛極一時。
胡瑰:後唐著名畫家,河北省涿縣人。尤工畫馬,用筆清勁細密,而骨骼體狀都生動有神。
胡瑗: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江蘇省泰縣人。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體達用」之學,開宋代理學的先聲。
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中國現代學者、思想家及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曾獲英美各大學致贈名譽博士學位三十五種。任北京大學教授時,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文學改革。曾任中國公學校長、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及校長、駐美大使、國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長。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章實齋年譜、先秦名學史、戴東原的哲學、白話文學史、丁文江的傳記等數十種,另輯成胡適文存。
胡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人,宋經學家。官至中書舍人兼侍講。王安石廢棄春秋,安國以為其乃先聖傳心之要典,故仍潛心研究二十年。諡文定。著有春秋傳、資治通監舉要補遺等。
胡大海:明代大將,江蘇省泗洪人,官封魏國公。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胡以晃:太平天國傑出將領,廣西人。封護國侯,旋改護天侯,晉升封豫王。
胡林翼:字潤芝,號貺生,湖南益陽人。道光間進士,累官至湖北巡撫,時洪楊軍事盛,林翼創厘金,通鹽運、改漳漕、增裕府庫,固守武昌,為各省戰爭之根據,治軍明紀律,又加意將才,嘗曰:兵之囂者無不疲,將之貧者無不怯。又曰:才者無求於天下,天下當自求之。世以為知言,後卒於軍,謚文忠,有讀史兵略及奏疏文集、胡文忠公道集。
胡志明:原名阮必成。越南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共和國主席。生於越南中部宜安省南檀縣。1911年至法國,1920年加入法國共產黨,創辦流浪者雜志。1923年至蘇聯受訓,成為第三國際幹部。1924年至廣州,成立青年越南革命者聯盟。1930年回國,成立印度支那共產黨,抗戰期間被民國政府逮捕,後獲釋回越南,從事**游擊戰。1954年大敗法軍,建立北越政權,後協助南越共黨分子成立越南共產黨,1975年越南南北統一,成立越南共和國。
胡耀邦: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湖南瀏陽人。1933年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湘東南特委兒童局書記、少共中央局秘書長。次年參加長征,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秘書。到隔陝北後,任少共中央局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代理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縱隊政委、華北野戰軍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軍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等。新中國建立後,歷任中共中共川北區委書記兼川北行署主任、青年團中央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中共陝西省委第一書記。1975年任中科院黨組負責人,著手整頓科學院工作。1977年起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委員會秘書長。曾組織推動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領導了全國范圍的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等工作;主持制定了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作出重要貢獻。1980年後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主席。1987年1月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9年4月病逝於北京。
■郡望堂號
1、郡望
安定郡:① 漢代設置,治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鎮原東南),廢安定縣。十六國時,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涇州。唐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為涇川縣,為涇州治所。
② 蒙古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1935年改子長縣(謝子長烈土),移治原縣治東的瓦窯堡。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在今天河南省新蔡縣一帶。
弋陽郡:隋置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縣。
定城、義陽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陽市。
中州、洛陽、戶縣:郡漢在今屬陝西省、河東等地。
2、堂號
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於西漢。郡治先在高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後徙臨涇,即今甘肅鎮原縣東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唐初稱安定為涇州。後來成了胡姓的堂號,可見安定在胡姓歷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於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廬陵堂:廬陵堂胡氏的始遷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傳至胡銓。胡銓的家族在宋代已成為大族,胡銓的兄弟胡鑄、胡鍔,兒子胡泳……,孫子胡樺、胡椅等人,雖然名聲不如胡銓顯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縣三塘、浙江紹興厚寶等地的胡姓,都是胡銓的後裔。著名華僑領袖、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銓的第三十二代孫。
績溪堂:績溪堂胡氏因為近代出了大學者胡適而斐聲中外。據譜牒記載,他們是宋太祖開寶二年(公元969年)遷來的,始遷祖是胡昌翼的兒子胡延正。績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滿,後來又改祀胡昌翼。胡適自己也說,他在孩提時參加過始祖昌翼公一千歲的紀念祭典。
此外,胡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淮陽堂」、「敬愛堂」、「履福堂」、「篤敬堂」、「敦仁堂」、「本始堂」等。
■胡姓宗祠通用對聯
〖胡姓宗祠門楣題辭〗
蘇湖世第蘇湖流芳淮海家聲
「蘇湖世第」、「蘇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跡。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蘇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為宋代理學先驅。史傳載:胡瑗「以經術教授吳中,范仲淹薦之,以白衣對崇政殿,授校書郎,以保寧節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數百人,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歸。」胡瑗從教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熹還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後裔為紀念胡瑗畢生從教,玄歌不輟、桃李芬芳之盛況及其卓著的業績,故於正大門上方題「蘇湖世第」或「蘇湖流芳」。
「淮海家聲」,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質、胡威事跡。胡質,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威祖孫數均以忠慎清貞之譽著聞當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胡威父子為國鎮守邊關,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胡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壽齊九老;
名列四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胡杲,會昌年間官懷州司馬,後與白居易等人在各陽組織香山九老會。下聯下聯典指北宋初學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陝西路安定堡,學者稱安定先生。曾任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侍講,官至太常博士。在蘇州、湖州間講學二十餘年,與孫復、石介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並稱為「宋初三先生」。當時有明令以他的教學方法為太學法。著作有《論語說》、《春秋口嘆》。當時人稱富弼為真宰相、包拯為真御史、歐陽修為真學士、胡暖為真先生。
春秋心典;
理學宗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太學博士胡安國(1074-1138),字康侯,建寧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紹聖年間進士,歷官太學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兼侍講、寶文閣直學士。潛心研究《春秋》,著《春秋傳》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議論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書為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廢《春秋》,他說:「這是古代聖人的傳心要典,怎麼能讓皇帝不得讀、學士不得讀呢?」下聯典指宋代徽猷閣直學士胡寅,字明仲,建寧崇安人。宣和年間進士,靖康初年任校書郎、中書舍人、徽猷閣學士,崇尚理學,學者稱致堂先生。曾上書高宗,建議組織義軍,北上迎徽、欽二帝回朝。著有《讀史管見》、《斐然集》、《論語詳說》等。
欲正人心;
引為己任。
——清·胡林翼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撰題聯。胡林翼,字貽生,號潤芝,湖南益陽人。官至貴州鎮遠知府。有《胡文忠公遺集》。
虞賓衍派;
溈汭流源。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虞賓、溈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系承胡公;
望出淮陽。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胡公」,舜之裔孫。
經資羽翼;
祠表賢良。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寧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書。下聯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賢良祠。
〖胡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淮海家聲遠;
蘇湖世澤長。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胡姓宗祠「安定堂」聯。
地據蛟潭勝;
家傳麟史風。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中川村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祠的地理位置;下聯典指南宋胡安國著《春秋傳》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獲麟」止,所以《春秋》被稱為「麟經」。
成名由吳母;
有妹媲劉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卧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妹。
萬惡淫為首;
百善孝為先。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聯。另:更多的安徽省黟縣西遞村胡氏宗祠「敬愛堂」、「履福堂」、「篤敬堂」、「敦仁堂」等堂聯,詳見《黟縣西遞村對聯 [皖]》胡姓宗祠堂聯的部份內容: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47902。
〖胡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冬去松枝仍獨秀;
春來梅蕊已齊開。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胡安國事典。
古色新香畫別致;
月光清氣春宜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聯。
古來大千多奇彩;
月到十五分外明。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鎮守金華稱大海;
撰書禹貢號東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初將領胡大海事典。胡大海,寧通甫,虹人。卒封越國公。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出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一生潛研儒家經典。所撰《禹貢錐指》,繪圖四十七篇,為《禹貢》最好的注釋本。
十年煙水持竿釣;
千古須眉下筆先。
——清·胡遠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胡遠撰題聯。胡遠,字公壽,江蘇華亭人,號瘦鶴。善畫山水,有《寄鶴軒詩》。
文倔苞深宗二漢;
歌辭風致到初唐。
——清·胡震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篆刻家胡震撰題聯。胡震,字鼻山,富陽人。工篆刻,得漢人風格。分隸亦古拙可愛。
文武世家源流遠;
帝裔宗枝翼葉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胡氏宗祠聯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於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絛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璣巷便成了這條驛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於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後裔遍布嶺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國。」看來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搜集的各地南遷後裔143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台及海內外的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安國成名,本由吳母;
稚威有妹,不亞劉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乃吳羨門女,羨門六經教授生徒,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蘭、胡景素、胡卧雲俱能詩,比之劉家三妹
舍己從人,大賢之量;
推心置腹,群彥所趨。
——清·曾國藩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曾國藩(1811-1872)書贈胡林翼聯。
築堤溉田,起春陽頌;
輔君開國,奠盤石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下聯典指明初大將、右翼統軍元帥胡大海的事典。
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文學家胡居仁(1434-1484)自題聯。
遺愛在人,蓮幕留圖紀南嘯;
藏書貽後,槐陰親手植東園。
——胡位咸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績溪縣縣城胡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七十二世祖胡原,明代人,曾在福建興化府做幕僚,平反一大冤獄,當地士民繪「蓮幕圖」並作詩文贈他。下聯說該族七十六世祖胡有明,明代人,曾在縣城東建"東園書屋",並植槐、桂樹。其孫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間進士,嘉靖年間官至工部尚書。
姜水源長,伯祖啟航,陳留始發;
東山地沃,安石興苗,寶樹成蔭。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胡氏宗祠「安定堂」聯。
宗風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雙湖,類能為道學功臣,昭茲來許;
世變當海水群飛,或割地、或納幣,問誰斥和戎宰相,紹我先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聯
湖南省華夏橋胡氏宗祠聯。上聯「道學功臣」,典指明代學者胡居仁,字叔心,號敬齋,余幹人。一生以講學為業,曾主持白鹿洞書院,為明代程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居業錄》、《易象耖》等。下聯典指南宋胡寅,主張抗金,曾斥責「和戎宰相」秦檜,被秦檜以「譏訕朝政」罪名貶官,秦檜死後才得以復官。
胡氏始祖―――胡公滿胡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媯姓,以謚號為氏,為帝舜之後裔,得姓始祖為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荷澤縣東北)而以姚為姓,後又因曾住在媯?河(今山西永濟南,西流入黃河),後代中有以媯為姓的。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北部的阜陽、河南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雲世後謚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謚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二出自周時的兩個胡國。一個為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諸侯國;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原媯姓胡氏融合;另一為歸姓國,在今安徽阜陽。公元前495年被楚滅,戰國時為楚邑。春秋時被楚滅掉後,其國君子孫中有稱胡氏的。三為他姓改胡姓。如西周時所立之國楚有胡廣,本姓黃,後改胡姓;北魏時改代北紇骨氏為胡氏。另外在敕敕勒族等少數民族中有胡姓。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陽郡、吉州等。安定郡為漢設置,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固原)。相當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衛、同心、固原等縣地。東漢時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縣東南),西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此支胡氏,開基始祖為漢武帝時守軍正丞胡建。新蔡郡,晉惠帝分汝陰置郡,治所在新蔡,相當今河南新蔡、息縣、淮濱、安徽臨泉等縣地。北齊改為廣寧郡。此支胡氏為安定胡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晉尚書左僕射胡奮。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置淮陽國、惠帝後改為郡。轄地相當於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地。吉州為隋開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廬陵(今江西吉安市)。相當今江西新干、泰和間的贛江流城及安福、永新等縣地。胡姓堂號有「安定」等。胡姓最初主要發源地以今河南淮陽一帶和今安徽阜陽一帶為中心,漢代時開始向西遷入陝西、甘肅,向北遷入山西,向東遷入山東,後南遷入湖北、江西。其中,遷去甘肅省境內的胡建一族,後漢時成為當地一大望族,成為後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來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帶繁衍發展形成望族。其後裔胡奮在曹魏入晉以後,他的獨女被選為晉武帝貴人,使其家族更加顯盛,後來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為當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時,胡氏一支曲醴陵(今湖南省東部)德善鄉遷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蘇南京),其後裔以江西為中心,向西向南不斷遷徙發展,進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晉末年遷入福建。後胡氏由福建遷入廣東等地。
http://xuewutotti.bokee.com/viewdiary.11110487.html
自己慢慢找:http://www.langrenr.com/simple/index.php?t14194.html
Ⅸ 宿遷市公安局所有領導
宿遷市公安局正副局長名單
十分鍾內有問必答,下載網路知道立即下載
專業回答
各縣(分)局,市局各部門:
根據工作需要,經局黨委研究,市局黨委成員工作分工如下:
江
海
副市長、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市局黨委書記、局長、督察長:負責全面工作;分管人事工作,聯系武警支隊。
孫
維
市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協助劉亞軍同志負責日常工作;分管辦公室、科技處、信息通信處、經濟犯罪偵查支隊等,聯系泗陽縣局。
劉芝玲
市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正處級):分管交通警察支隊、信訪處等,聯系沭陽縣局。
高
超
市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蘇宿工業園區分局局長:分管刑事警察支隊、禁毒支隊、技術偵察支隊、警務保障處等,聯系蘇宿工業園區分局。
李笑梅
市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分管內部安全保衛支隊、出入境管理支隊(國際合作局)、法制支隊(直屬分局),聯系宿豫分局。
王士軍
市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分管治安警察支隊、水上警察支隊(水上分局)、巡特警支隊等,聯系泗洪縣局。
王
芳
市局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分管紀委(監察室)、審計處、警務督察支隊,聯系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
卞兆猛
市局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分管人事處、綜合處、組織教育處、宣傳處、市人民警察培訓學校,負責黨建、工會、共青團、婦聯、計劃生育、「雙擁」、扶貧、見義勇為、招商引資工作,協助分管人事工作,聯系湖濱新區分局。
陳作松
市局黨委委員:分管網路安全保衛支隊等,聯系洋河新區分局。
張以進
市局黨委委員、宿城區副區長、宿城分局局長:主持宿城分局工作。
田先鋒
市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分管指揮中心、監所管理支隊、市看守所、市拘留所、市強制戒毒所、消防支隊。
特此通知。
中共宿遷市公安局委員會(印)
2016年8月10日
Ⅹ 馮岩的個人簡介
1980年9月入淮陰農校農學專業學習
1984年7月畢業參加工作,先後任宿遷縣黃墩鄉農技站技術員、站長(其間: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省委黨校函授學院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班學習)
1987年7月任宿遷縣黃墩鄉黨委宣傳委員、組織委員
1988年12月任縣級宿遷市黃墩鄉黨委組織委員(副科級)
1990年12月任縣級宿遷市黃墩鄉副鄉長
1992年12月任縣級宿遷市黃墩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1994年2月任縣級宿遷市井頭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1995年4月任縣級宿遷市侍嶺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1996年1月任縣級宿遷市侍嶺鄉黨委書記(其間:1996年9月至1997年1月參加省委黨校青干班學習)
1997年2月任宿遷市宿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其間:1997年9月至1999年7月東南大學科技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
1999年1月任宿城區委副書記、宣傳部長,兼任區委政法委書記(其間:1999年10至12月參加省第10期縣處級幹部培訓班學習)
2000年2月任泗陽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長
2002年1月任泗洪縣委副書記、縣長(其間:2002年12月省委黨校政治經濟學專業在職研究生畢業
2004年7月至9月參加省第1期公共管理高級研修班赴德國學習)
2004年12月任泗洪縣委書記
2005年1月任泗洪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其間:2008年3月參加中央黨校縣委書記進修班學習)
2009年12月任泗洪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副市級)
2011年1月任泗洪縣委書記(副市級)
2011年5月任宿遷市政府黨組成員、泗洪縣委書記(副市級)
2011年6月任宿遷市副市長、市政府黨組成員。省十一次黨代會代表,省十屆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