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的內涵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所謂的「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並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
它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系,又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超越。「家國情懷」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為基礎,以治國平天下為旨歸,把遠大理想與個人抱負、家國情懷與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願,亦是今人傳承家風和家教的本分。
在傳承優良家風中築牢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在正家風、齊家規中砥礪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負,在履行家庭義務中知曉責重山嶽、公而忘私的大義,正是家風傳承中所蘊藏的時代課題。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人民時評:家國情懷凝聚奮進力量
2. 家國情懷的家書怎麼寫
寫作思路:「家」與「國」在時間上的相連是一個美妙的巧合,在文化上的牽連則是更為悠久的情懷,所以要表現自己對國家的感情。
正文:
「愛是無悔的青春流逝,愛是無聲的陪伴奉獻」。寫一封家書,傳遞濃濃情感;道一聲問候,寄託無盡思念。家書表達對家人對祖國的家國情懷示範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蔓延之時,網路上一個視頻走紅。視頻拍攝的是一名海外留學生剛剛收到來自祖國的健康包,裡面有口罩、消毒紙巾、連花清瘟膠囊、防疫知識指南等,用《人民日報海外版》報紙包裹著。網友們感慨:這何嘗不是祖國寄來的一封珍貴的「家書」。
收到這封「來信」之後,在法國巴黎一所高等商學院就讀的丁奕君寫下了這樣的回信:
「前幾天,我在武漢的同學說他收到了國家專門送去的活魚。最近,我又收到了不遠萬里送給留學生們的健康包。裡面的每一樣物品,都是剛剛出廠,就被整整齊齊地裝在了包裹里,那樣周全,那樣暖心。
防控著國內的疫情,又一直向其他有困難的國家伸出援手,身在國外的留學生們,我們深切感受到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此次疫情中,丁奕君和身邊大多數同學一樣,選擇留守在當地。就在多國採取斷航、封鎖邊境等措施,防疫物資緊缺之時,他們收到了來自大使館的健康包。「驚喜、感動又自豪,沒有想到祖國會如此牽掛著我們每一個普通留學生。」丁奕君真切感受到,祖國永遠是自己最堅實的後盾。
對於海外遊子而言,他們的家書指向同一個目的地——祖國。劉建榮是中國華電柬埔寨額勒賽水電站的一名員工,因為春節值班,好幾年他都無法回國和家人團聚,深深的家國之思便在家書里流淌出來。
「還記得很小的時候,家裡的條件並不是很好,但每年春節前爸媽都會把家裡收拾得乾乾凈凈,在門上貼春聯,窗上貼窗花,買水果、做年糕,處處年味很濃。
爸爸為了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提前一個月就開始准備,平時省吃儉用,但為年夜飯什麼都捨得買,為的是全家人能在一起快快樂樂過個年。媽媽每年都要親手給我縫一套新衣裳,過年時我可以穿著新衣裳和小夥伴們快樂地玩耍,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來到額勒賽水電站工作已經5年多了,我在這里工作、生活一切安好,請二老放心。我為成為『一帶一路』建設者而自豪,我參與並見證電站為促進柬埔寨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電力技術人才、改善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兒行千里母擔憂。」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越來越多中國人在海外求學、工作、生活。來往於海外的家書,滿載著遊子的思念,也訴說著同胞的自豪。家書里,有遊子的魂牽夢縈,有祖國的日夜掛念。「
3. 家國情懷心得體會
創作思路:
要把事情寫具體。能不能把事情寫具體,那就看你是不是善於把事情一層層展開記敘,即把事情分為幾個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寫出事情的發展變化。這樣,文章的內容才會具體、生動。
渲染環境,生動感人。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環境,抓住環境的特點來寫,會很好的渲染氣氛,表達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動感人。
正文:
24節氣的家國情懷的讀後感400字具體如下:
當我讀完《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後,我受益匪淺,感受到了鄉村濃厚的氛圍,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悠遠和博大。
春天,給我印象最深的當然是立春了。立春到來,意味新的一年即將開始,要過年了。牙牙家的鄉村過年更是熱鬧,瞧,頑皮的熊孩子們身穿紅褐色大衣,嘴唇笑得咧開,露出一排小虎牙,可愛極了。
大人們搬來一箱箱鞭炮,一個青年雙腳下蹲,雙手點燃鞭炮。孩子們激動極了,個個雙手捂著耳朵,-雙大眼睛忽閃忽閃,視線卻又不想離開天空。過了一會兒,五彩繽紛的煙火從天空綻放,如同天女散花一般,美極了。
看到這番情景,我想到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夏天,我最喜歡大暑了,鄉村裡的夜晚十分寧靜,螢火蟲從草木中飛出,尾部金光閃閃,如同一個精緻小巧的燈籠。螢火蟲在空中翩翩起舞,似乎轉身就變成了一位位舞者。螢火蟲的出現,預示涼爽的秋天不遠了。
最豐收的節氣,當然就秋天的秋分。火紅的石榴,紫紅色的葡萄和橙黃的柿子,五顏六色的水果全都成熟了。黃燦燦的麥田裡,農民伯伯都在盡心盡:力的收割麥子,大雁也結伴而行,飛向遙遠的南方。
冬天,最盼望的就是下雪了。最美的"花」莫過於雪。樹枝星狀雪花從空中飄落,如同一隻只晶瑩透亮的白蝴蝶,在空中不停地飛舞,美得令人嘖嘖贊嘆!
這套書讓我看到了生機盎然的春天,熱鬧非凡的夏天,碩果累累的秋天,冰天雪地的冬天,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點,更喜歡用這樣美美的圖書寫出了對四季的熱愛。
4. 家國情懷是什麼
關於《家國情懷》,沈乾坤居士有話說:
很多人會覺得,「家國情懷」是特別高大上,離自己很遙遠的事。實際上,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對普通人而言,「家國情懷」就是在單位做好本職工作,孝敬好父母,夫妻恩愛,每天都心存感恩,感恩生命中遇見的每一個人,把生活的點點滴滴作為修行的道場。
家國情懷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答案,希望能幫到你!謝謝採納!
5. 大學生培養家國情懷的意義
大學生的夾攻大了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國家的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把其他的東西用到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國家的發展大局上來,這樣的意義才是重大的,是重大的意義。
6. 弘揚傳統文化,樹立家國情懷
弘揚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璀璨多姿,博大精深。以"儒釋道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過無數次輝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華美篇章。時空更迭,風雲變幻,偉大的中華民族雖然歷經磨難,但依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一切,源於中華民族傳承不息的文化道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核心標志。
神州大地,中華兒女靈魂深處流淌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血液,"內聖外王,修己安人"的生命信條,決定了華夏兒郎骨子裡是和平主義者。"和諧家邦,天下大同"是古聖先賢共同嚮往的世界格局,雖然這一理想多次被現實打破,但致力於利益眾生的聖君明主和仁人志士從來都沒放棄過應有的努力!魯迅先生說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就有拚命硬乾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
時值今日,因緣成熟,老百姓呼喚倫理道德的回歸,中華大地掀起文化復興的大潮。在愛心人士的發心踐行下,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帶領下,大小各類道德講堂、幸福人生講座、企業家論壇在數年間幾乎遍及中華大地每一個地級以上城市,鄉間田野也不乏經典讀誦的古樸學風。華夏文明的根基——孝道,再一次被人民群眾廣泛提及和接受。新一屆政府領導人高瞻遠矚,擎起弘揚優秀中華文化的大旗,提出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中國夢,上和天心,下順民意。人民群眾自動自發,各級政府順勢而為,今後十年將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最佳歷史契機。
樹立家國情懷
泱泱中華,歷經無數風霜雨雪,幾經沉浮卻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而今改革開放,蓬勃發展,直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國。這正是無數愛國仁人志
士獻出心血的結果。古有文天祥,過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登岳陽樓,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陸游,疾筆書,北望中原氣如山。今有羅陽、航母試驗為
國捐軀;莫言,追求文學,根植鄉土;屠呦呦,探尋青蒿,嘔心瀝血。正是這些仁人志士的心血奉獻,甚至以生命為代價,才孕育了中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鑄就
了中華千年一脈的民族傳奇,創造了中華巨龍騰起的民族奇跡。也正是他們的他們的愛國情懷,滋養了中華人民五千年,使之滲入每個中國人靈魂最深處。
斑
斕世界炫彩奪目,風雲變幻,機遇與風險並存,唯具有世界眼光,才能與時俱進,引領世界潮流。林則徐,海國圖志,打開中國近代化大眼;錢學森,出國深造,為
國防現代化裝上虎牙;鄧小平,改革開放,為經濟現代化添加引擎。正是這些偉人的世界眼光引領了中國的發展,為中國源源不斷地注入活流。也正是這些活流的注
入,使得中國在現代化舞台上大放異彩,也正是他們對卓越的追求,塑造了他們。
古人曰:「自古忠義兩難全。」今人雲:「愛國與追求兩難全。」
最近,傳出李嘉誠撤資大陸,高考狀元轉籍國外,科研人員大量「外逃」,不禁令人發問:在具有世界眼光。追求卓越的同時,是否還能保持家國情懷?在我看來,
兩者並不矛盾。愛國情懷,可以說是一個人的根。有了根,才能在人世浮沉中保持一份本我,才能在世間磨難中保持本初,在塵世迷茫中保持一份本心。一個有根之
人,方能披荊斬棘,直至彼岸。世界眼光是枝葉,只有枝繁葉茂,才能從「世界」吸收養分,壯實自我,進而反饋祖國母親這片沃土。我相信,舉國13億人的力
量,足以撐起一片供中國人民發展的舞台。
紮根祖國,以望世界,成就自我,鑄就中華!
希望能給個採納!
7. 什麼是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所謂的「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並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它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系,又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超越。「家國情懷」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家國情懷的現代價值
家庭是精神成長的沃土,家國情懷的邏輯起點在於家風的涵養、家教的養成。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為基礎,以治國平天下為旨歸,把遠大理想與個人抱負、家國情懷與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願,亦是今人傳承家風和家教的本分。在傳承優良家風中築牢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在正家風、齊家規中砥礪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負,在履行家庭義務中知曉責重山嶽、公而忘私的大義,正是家風傳承中所蘊藏的時代課題。
8. 怎樣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一、在問卷調查中初識家國情懷
每個時代中的人對家鄉的了解有所不同,本班共有46名學生,他們對於自己家鄉的歷史,了解又會有多少呢?為此,筆者結合農村小學的實際,設計了一次主題為「我對家鄉知多少——走進美麗家鄉」的社會調查活動,旨在提升學生收集、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活動剛一宣布,便激起了學生們極大的興趣,但大家都一頭霧水,不知該如何著手。為此,筆者組織召開了前期的項目活動討論會,以幫助學生們了解此次活動的目的,並引導學生們就如何做社會調查進行討論。討論會上,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外出走訪,有的說發放問卷,有的說上網查資料……通過討論,學生們了解了活動的要求,並最終確定了活動的形式與內容:以小隊的形式走進家鄉,利用各種方式對家鄉的文化或歷史進行了解調查,並基於以上調查形成書面調查報告。為此,我針對家鄉歷史知多少設計了調查問卷,旨在調查他們對自己家鄉歷史的了解情況,我用問卷星向他們做了調查,全班
46位學生,回收 39份問卷,回收率
84.7%。我針對問題一一整理分析,只有30.77%的學生對本村的歷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82.05%的學生對自己村的年代不清楚,66.67%的學生對自己的祖先是誰不明確,有7位學生對村裡的名人有較明確的回答,有4位學生對村裡的民間故事有詳細的回答。100%的學生對於春節習俗有較明確的選擇,有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家鄉了歷史文化了解的還是相當缺乏,天天在村裡生活,卻不知道它是怎麼來的?竟不知道祖先是哪位?但問到現在的是否願意去了解,大部分學生都表示非常感興趣。
在問卷調查、外出走訪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動手、動腦、調查、訪問,學會了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在以小隊為單位的行動中,學生學會了合作與交流,學會了取捨與補充,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只有了解自己的家鄉,才有可能地熱愛自己的家鄉,甚至長大後建設自己的家鄉。筆者認為從小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愛國、愛家、愛校,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好自己份內的事,這樣才能實現中國夢,這才是家國情懷的真諦。
二、在共讀中喚醒學生的家國情懷
葉瀾教授對「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教育實踐性質是這樣表述的:「教育是基於生命、直面生命、為了生命、通過生命所進行的人類生命事業。」生命是教育的「魂」,實踐是教育的「行」,教育是一項充盈著人的生命的人類實踐活動。[2]為了對家鄉有更加確切的了解,喚醒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筆者完成了《「你好,寒假!」探秘古村落、了解家鄉變遷實踐活動研究方案》的設計。並在班級微信群里發布了關於組建探秘古村落小組的公告,召集到了十九個家庭參與。家長和學生在共讀《千年古村山下鮑》的基礎上,對山下鮑村的歷史文化、奇聞趣事和民間故事已是耳熟能詳。家長自主意識的覺醒帶來的發展期待,成為學生向前、向上的力量,引領著他們與外部世界的互動。
隨後還通過組織開展讀書活動、專題知識競賽等方式,學習和了解古村歷史。
古村宗祠,是村落重要的歷史見證,蘊含著古村人民艱苦奮斗、不屈不撓、敢於創造的精神,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家鄉教育的重要資源,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組織孩子們探究古村宗祠文化,認真聽講解員講解,讓學生帶著問題參觀,將參觀學習與讀書活動、專題知識競賽等結合起來。並通過組織以我愛家鄉為主題的專題演講比賽、宣講活動、有獎徵文比賽,激勵廣大青少年勤學進取的熱情和回報家鄉報效祖國的志向。從小事做起,繼承民族精神、喚醒家鄉情懷,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增加學生的自豪感,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懷,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三、在活動開展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一件事可以形成與多類主題的關系,並將在時間意義上無限衍生、發展。這就要求我們透析事物背後的千絲萬縷的聯系,將豐富的價值可能轉化為兒童發展的現實。組織家長和學生在共讀《千年古村山下鮑》這本書的基礎上進行「二探古村山下鮑」活動。家長、學生在閱讀了解的基礎上對山下鮑有了一定的理論認識。二探古村方案的策劃、采訪問題的形成、采訪的過程,從接收、支持,到參與、指導,內涵越來越豐富,家校合作的意識在不斷深化、發展。
(一)家鄉的歷史美
通過組織學生查閱《塗氏族譜》和采訪村中的老人來了解家鄉的歷史,采訪之前,學生自願組成小組,共同討論了確定采訪的問題,並做好分工安排,有采訪員、記錄員、整理匯總等。在查閱宗譜、采訪老人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動手、動腦、調查、訪問,學會了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在以小隊為單位的行動中,學生學會了合作與交流,學會了取捨與補充。活動結束後,每個小組都上交了調查報告,其中探索小隊收集到的資料為後續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線索。
探索小隊:朱宇樂隊長帶領我們查閱了《塗氏宗譜》,我們了解到山下鮑原有幾戶鮑姓居住,故稱山下鮑。其建造於清代雍正年間(1723——1735)。據記載,清雍正年間,塗氏先祖塗國文從福建長汀來雙溪水下農村,與山下鮑梁姓女子相識並入贅為婿,先居水下弄村,後轉遷居山下鮑村,以種靛青等為業,繁衍成族。山下鮑村民主要經濟收入為茶葉,油茶等,由於地處山區,村中無工業基礎,因此青壯年多常年在外打工,經營超市等,逢節假日才回家。[3]精靈小隊的孩子們在隊長王奕焮的帶領下,訪問了村裡84歲老人塗立忠、88歲老人塗生明,采訪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也對家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了解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山下鮑這個小村莊發展的迅速。現在已是武義縣超市經濟的發源地,山下鮑一個村就有110多家,山下鮑村民、縣政協委員潘法文,創辦了擁有45家連鎖超市的「萬客隆」品牌,成功的聯合其他超市,成為沃爾瑪尊敬的對手。
(二)家鄉的建築美
山下鮑村現存各種歷史築31處,其中清代建築28處,民國建築3處,以民山下鮑村現存各種歷史建築31處,其中清代建築28處,民國建築3處,以民居為主,兼有祠堂、橋梁、廟宇、古井等。山下鮑村歷史建築規模雖然不大,但注重裝飾,在梁、枋、楣等顯眼處雕有人物、花草、瑞禽、祥獸等。門窗雕刻精美,院牆檐下普遍繪有壁畫,題材廣泛,表現手法生動活潑,反映出族人對精神審美的價值取向和教化意識。如此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築,吸引了很多高校的大學生前來寫生。如此美麗的家鄉,我們是不是也該做點什麼?
筆者組織召開了「家鄉建築知多少」會,讓學生們說一說自己看了家鄉建築的感受、寫一寫體會、畫一畫家鄉美景,有部分同學回家後還整理、繪制了有關家鄉的手抄報。這種形式促使學生學會了總結與反思,許多學生在了解家鄉中也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問題,並提出進一步完善實踐活動的意見和建議。同時,筆者把這次活動的照片上傳至班級微信群,家長們對自己孩子的表現都非常滿意,認為這是一次很有意義的校外教育活動:有家長認為這樣的尋根活動讓孩子明白了愛鄉要從小做起;還有家長認為尋根活動可以讓孩子親近自然,親近鄉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家鄉的技藝美
山下鮑歷史悠久,以種靛青等為業,繁衍成族。至今在村尾的田裡還有靛青塘遺址,為了讓孩子們感受祖先的聰明才智和發家致富。我們一起走訪了靛青塘遺址,尋找當初製作靛青的具體地點,也向村裡80歲以上的老人們了解了當初製作靛青的步驟、歷史意義、為何衰弱?經過大家的探索,知道了靛青塘是山下鮑人發家致富的一種方式,後來由於交通閉塞,種植戶下降,慢慢地被其他產業替代了。在一系列的尋根通過實踐活動中,學生們的調查探究、組織創新、交流合作、信息處理等方面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
四、在活動延伸中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
(一)活動在專家交流中創新
縣教育局教科所的雷國強所長是《千年古村山下鮑》的作者,對古村落的宗祠文化有很深的見解。在家長和孩子共讀這本書後,通過尋根作業對自己的家鄉歷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邀請雷所長跟家長一起談談家譜知識,讓活動在專家的交流中有所創新。
(二)家長與學生對家鄉歷史文化的情感態度的轉變
家鄉不是一個抽象的語詞,而是由許多人、景物、故事和場景構成的,是融匯家鄉不是一個抽象的語詞,而是由許多人、景物、故事和場景構成的,是融匯了許多內容的情感和記憶的。從探秘古村到知家鄉、愛家鄉活動的開展,學生對家鄉歷史文化的情感態度上有了很大的轉變,筆者做了一份知家鄉愛家鄉的問卷後測,旨在調查他們對自己家鄉歷史的了解情況,我用問卷星向全班學生做了調查,全班
46位學生,回收 42份問卷,回收率
91.3%。我針對問題一一整理分析,有86.9%的學生對本村的發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95.6%%的學生暢談了今後村莊建設的想法。全班43個孩子覺得生活在自己村莊很幸福,很喜歡這樣的村莊。有25位學生對村裡的名人有較明確的回答,有18位學生對村裡的民間故事有詳細的回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個人成就離不開家鄉文化的滋養。多了解家鄉歷史事件,會增進個人對家鄉的感情,了解家鄉的歷史,能增強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從問卷結果來看,家長和孩子對家鄉的幸福度和滿意度挺高的。
(三)家長與學生對家鄉歷史文化的認識增加
從活動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參與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越是重視這項活動的家長,孩子的收獲越大。通過訪問、查閱資料、實地查看等等方式,他們知道了家鄉的歷史、了解到了家鄉的姓氏、家鄉的風土人情、家鄉的歷史變遷與新中國成立的關系。通過這次活動,很多家長從沒有關注過家鄉的歷史到對家鄉歷史的初步了解,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該活動也對其他地方的家長起到了折射帶動的作用。其中一位河南的家長通過查閱資料,知道了商丘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通過查閱宗譜發現自己竟然與莊子是同村的,他知道後,馬上分享在班級群里,從而引發更過的家長去探尋自己的家鄉。對於我布置的尋根作業,他也是回答得最完善的,我把他的回答作為最好的參考答案發到班級微信群,供更過的家長參考。對自己的家鄉有了再認識,會形成一系列的認識效應,為他們今後紮根家鄉、研究家鄉、建設家鄉奠定基礎,這就是本次活動帶給他們最大的收獲。
(四)體驗延伸活動,彰顯反思成效
一個學期下來,在我和家長共同策劃、組織下開展了一系列的班級活動,一個學期下來,在我和家長共同策劃、組織下開展了一系列的班級活動,孩子們的各方面素養在活動中得到了發展。國慶節開展了以愛國、愛家鄉主題活動,孩子們走入街頭,走入各地景區、走入革命烈士紀念館感受祖國的強大和感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重陽節走入敬老院,關愛老人,幫助弱勢群體;寒假的「關愛老人、古村探秘、童眼看家鄉……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們的調查探究、組織創新、交流合作、信息處理等方面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可見,作為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實踐活動是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走向社會,培養和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在假期中,學生對自己家鄉、社區的感情、責任的形成與發展,無不內蘊著學生自己的發展和周圍世界的發展,這樣的發展,帶來了生命的靈動與豐盈。
根據教材的重點,有效地開展課外拓展活動,學生、家長、教師三方都會受益無窮。通過尋根活動,讓學生在自我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去感受、思考,並不斷地對自己的思維和行為作出評判、修正,從而使自身不斷完善、不斷進步,學生愛家鄉的情懷得到了有效激發和升華。
9. 以『家國情懷』為主題寫一點感悟
「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有國才有家,一個個小家築成大國,我們每個人都是家,是國的一分子,當你身處異鄉,你會思念家人,懷念家的味道。當你踏出國門,遇到國人你便覺得異常親切。當祖國發展日新月異,蒸蒸向上時,你會發自內心地感到驕傲自豪。當祖國和人民有難時,你奮不顧身的往前沖,救國家於水火。國家是一個整體,祖國養育小家,小家鑄就祖國,每個心懷祖國的小家,內心都有一種磨滅不了的家國情懷,它讓家更美,祖國更強大。
10. 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家國情懷
一、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永不流失的精神之鈣
我們年輕學子的讀書過程不應是機械的知識積累過程,而更應是充盈、深沉的民族文化精神基因逐步積淀的過程,它讓我們的血脈里彰顯出來的是做人的精神和愛國的情懷。
二、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
家國情懷作為中華民族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命脈和文化基因的。作為當代大學生,在我們知識積累過程中,知識技術的索求固然重要,然而我們更需要汲取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優秀文化精髓,從而實現個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三、家國情懷是當代學子創新發展的立德之源
家國情懷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它是當代學子涵養和提升個人品德的立德之源。我們當代大學生要將家國情懷融入學習生活中,進一步培育自身的歷史責任感與擔當意識,推動國家的強大,實現個人的價值。
(10)家國情懷策劃書擴展閱讀
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有它自身存在所特有的精神基因,這種精神基因內在於該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傳統之中,從而形成有別於其他國家或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習慣。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基因,那就是: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集中體現,也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家與國難解難分,家國情懷總相牽。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家國情懷是對家鄉的依戀、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和責任感,是「中國夢」的臍血。它維系著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勵著中華兒女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