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靈渠宣傳語

靈渠宣傳語

發布時間:2021-09-07 06:29:14

㈠ 關於靈渠的古詩

1、靈渠

屈大均 〔清代〕

開陡船爭上,靈渠水滿時。

穿來自秦漢,流出注湘漓。

片雨添三尺,千峰繞一絲。

相思如此水,南北不相知。

2、靈渠分水塘

[當代]楊長波

湘漓分派兩千年,秦漢風光在眼前。

江上竹排明鏡里,一竿撐破水雲天。

3、游靈渠

[當代]楊長波

南北向天涯,江風滿桂花。

堤流滄海遠,陡落夕陽斜。

老寺僧敲木,新村婦煮茶。

舟橫推細浪,岸上有蒹葭。

4、靈渠

[當代]楊長波

秦人鑿破楚咽喉,南北通航貫九州。

五嶺青雲灕水落,三湘黃葉洞庭秋。

悠悠歲月添人事,渺渺江波少物流。

故道如今成古跡,申遺豈為稻粱謀。

9、靈渠漫興(二首)

[當代]宿富連

其一

桃花吐艷柳絲柔,鳥囀琴聲畫境幽。

鏵嘴劈波分半壁,天平調水鎮中流。

舟通嶺海吳連楚,渠惠邦民夏復秋。

倚閣遐思心激盪,秦皇功績播寰球。

其二

輕舟擊浪槳聲柔,駛入桃源勝境幽。

堤畔黃鶯鳴翠柳,渠中銀鷺戲清流。

四賢香火傳千代,三將功勛耿萬秋。

古邑明珠呈異彩,名馳華夏譽全球。

作者簡介:

宿富連,廣西興安縣人,靈渠陡軍後裔。1968年7月畢業於中山大學哲學系。大學畢業後,先後到廣東斗門和湖南漢壽軍墾農場鍛煉。1970年3月分配到靈川縣革.委會宣傳組工作。

曾主編學術著作8部,出版個人文集《宿富連集》1部,與人合著《興安史話》1部,發表學術論文130多篇,業余創作舊體詩詞和楹聯800多首(副),有多項成果在廣西和全國獲獎。1992年晉升為教授,1993年經國務院審批終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13年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審批晉升為國家二級哲學教授。

㈡ 誰知道靈渠為什麼能修得這么好

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㈢ 桂林山水廣告詞

桂林山水甲天下,
景色宜人不須歸!
(引用張志和的<漁歌子>)

桂林好!山水最美好!水清水綠水清澈,山秀山奇山危險!能不去桂林?
(引用王安石的<憶江南>)

㈣ 浙江哪個景點與都江堰、靈渠齊名,景色如何呢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相比以前富裕了很多,越來越多的人將旅遊作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到節假日的時候就會選擇外出旅行,放鬆自己的心情。說起都江堰,相信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始建於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歷經2000多年的風吹雨打,至今仍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2000年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如今更是成為了四川當地有名的旅遊景點。

㈤ 有關喀斯特旅遊資源的問題

(1)靈渠位於廣西省興安(桂林東北60公里處興安縣)。
首先,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今灕江),聯系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有利於秦始皇統一嶺南;其次,它的開通,便利了中原和嶺南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我國古代的民族大融合;再次,靈渠建造獨特,靈渠中有陡門控制水量,船隻可逐級上進和下降,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然後,靈渠調控水流,灌溉土地,造福當地百姓;最後,靈渠長三十多公里,是世界現存的古老人工運河之一,具有極大的旅遊價值。另外,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恢復了傳統風貌,但目前只以農業灌溉和城市供水為主。
(2)氣候:興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在1600—2200mm之間,年平均氣溫178℃,氣候宜人;地形:興安境內以丘陵、平原為主,分布著谷地、高山等地形,地勢由西北越城嶺山脈與西南都龐嶺山脈相對傾斜,形成兩山之間的狹長地帶,稱「湘桂走廊」,而靈渠北渠地勢低而流駛, 南渠地勢高而流緩。
(3)陽朔、灕江景色、龍脊梯田、九馬畫山等,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㈥ 秦朝興修靈渠,有誰知道靈渠的具體興修過程嗎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姓贏名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贏政13歲即 位,22歲正式主持朝政,起用一批文臣武將,實行富國強兵政策,為統一中國、稱霸天下創造條件。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進行了十年腥風血雨的殘酷戰爭,攻克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從而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幾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秦始皇統一後,實行君主制,廢除分封制,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國家重大事務、任免、集軍均由皇帝決定,權力集中。對內推行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三大措施,下令修築通往全國直道馳道,對當時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對外派兵攻匈奴,築萬里長城,當時全國人口大約兩千萬,而修長城、建阿房宮修陵墓,就動用了二百二十萬人,占總人口十分之一。秦始皇為鞏固江山,五次出巡,差不多走遍了全國。他13歲登基,22歲親政,39歲統一中國,50歲死於沙丘。他雄才大略,卓越建樹,一生做了許多大事,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在歷代帝王中是少見的,他不愧為「千古一帝」。
【歷史功績】

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運河在最終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重要事件】
韓國名門之後張良曾在博浪沙派刺客行刺秦始皇,未能成功。
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渡東海求神仙,耗資巨大。(『楚義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們在到達目的地(即現時的日本)之後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為其後代。不過參考《史記》與《三國志》可知,此一說法在東漢之前並未出現。至於徐福即為神武天皇說,則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無文獻可考)。

【歷史評價】
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他也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

1、【評價】

·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負面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夜風/aiq來襲 2008-02-13 11:07 漢武帝
因為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帶去了漢代的絲綢等多種東西,讓他們見識了中國的富饒,而且還從他們那裡帶來了葡萄等多種物產,讓我們知道了許許多多外面的事。
唐太宗
因為貞觀之治讓海外的許多國家都知道了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的國家。 √誰ㄑ℡ 2008-02-13 11:12 《新唐書》: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
《舊唐書》評價:
史臣曰: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咸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吳兢在《貞觀政要·序》中說:「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
《貞觀政要》集論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說:「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這里所說,太宗在正心修身,齊家明倫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與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爭。
明憲宗在命儒臣訂正重刊《貞觀政要》時寫道:「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豐功偉績】
1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2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的予以採納;
3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發布,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4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復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全國叛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准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5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佔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在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蓽何力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8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范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9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10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並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於志寧、魏徵、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迴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11由於社會安定,商業經濟得到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長安同洛陽作為世界經濟大都會就不言而喻了,這為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對玄奘佛學的支持同西遊的肯定,打通並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開發並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綜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傑出人物,他為中華民族同人民做出了傑出貢獻,留下了輝耀千古的豐功偉業及精神財富,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也正如築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數一

㈦ 秦始皇修建的靈渠現在還有嗎

靈渠 又稱湘桂運河,也稱興安運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 境內。 中國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興安縣境內,又稱湘桂運河或興安陡河。開鑿於西元前214年(秦)。橫亘湘、桂邊境的南嶺山勢散亂,湘江、灕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興安城附近分水嶺為一列土嶺,寬300500公尺,相對高度2030公尺,兩河水位相差不到6公尺。 靈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鏵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門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興安城東南龍王廟山下呈「人」字形,左為大天平石堤,伸向東岸與北渠口相接;右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與南渠口相接。鏵嘴位於「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銳削如鏵犁。鏵嘴將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開,三分入漓,七分歸湘。天平石堤頂部低於兩側河岸,枯水季節可以攔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過堤頂,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開鑿的運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興安城中,經始安水、靈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築壩斷流,又在湘江故道北開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靈渠主體工程,總長34公里(包括始安水-靈河段)陡門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設施,相當現代的船閘,主要建於河道較淺水流較急的地方。據記載明、清兩代仍有陡門30多處。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終點至興安縣城上水門東岸,長2公里。靈渠的修建,聯結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對嶺南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有過很大促進作用。湘、桂間鐵路和公路建成後,靈渠已被改造為以灌溉為主的渠道。 靈渠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東北60公里處興安縣境內,是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齊名,並稱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稱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靈渠全長37公里,建成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靈渠設計科學,建造精巧。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灕江,七分水向北匯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北方六國之後,又於公元前211年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的百越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征服活動。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惟獨在兩廣地區苦戰三年,毫無建樹,原來是因為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運輸補給供應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證交通補給成了這場戰爭的成敗關鍵。秦始皇運籌帷幄,命令史祿劈山鑿渠。史祿通過精確計算終於在興安開鑿了靈渠,奇跡般的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了起來,使援兵和補給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推動了戰事的發展,最終把嶺南的廣大地區正式地劃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後,漢代馬援,唐代李渤、魚孟威又繼續主持修築靈渠。靈渠南渠岸邊的四賢祠內,至今還供奉著史祿和他們的塑像。靈渠在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吃苦耐勞精神的同時,也展示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 靈渠兩岸風景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如狀元橋、陡門、四賢祠、飛來石、鏵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和秦文化廣場等景點,景區內還建有二戰美國飛虎隊遺跡紀念館,現已成為桂林的旅遊勝地。 作為世界最早的人工運河,靈渠曾經導引過無數南來北往的舟船,也曾有過無限的風光;它灌溉土地,濟世濟人、澤及天下達兩千多年而不怠,也在無數人的心裡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今天,它安詳得就像一位飽經風雨變化已無憂,見慣世道興衰而不驚,安然避世於山野的隱者化身,從容淡泊於海陽山下,終日以清清流水為伴,任天上流雲往來舒捲,歲月匆匆流逝一去不還。 興安位於桂林的東北方,令無數人神往的灕江就發源於興安縣西北部的貓兒山。灕江就是由這片土地向南流淌,流向桂林,流向陽朔,流出了數百里如畫如詩的青山碧水,滋養出一片流光溢彩的繁華。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那名揚天下的灕江中,就有通過靈渠注入的碧水清流。與桂林山水勝境的繁華、熱鬧相比,古老的靈渠確實就顯得有些沉寂、落寞,很有點風光不再的味道。 但是,靈渠的魅力絕不需要依靠熱鬧來體現,靈渠的價值和吸引力也並不以遊客多少來衡量。它在經過了兩千多年的風雨歲月,經歷了眾多的朝代更迭之後,仍在沉靜中釋放令人無法抗拒的力量,使走近它的人變得心境平和,甚至有了那種進入聖地般虔誠的心態。 海陽河是北去湘江的上游,原本與相距不遠、向南流去的灕江擦肩而過,天生各屬於兩個老死不相往來的水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統一南方各地的征戰中,為了便於軍隊向南推進和糧草、裝備的運輸,秦軍在並不長的時間里,完成了靈渠水利樞紐的建設。通過鏵嘴分流的海陽河水,滾滾流向被稱為大小天平的水壩,經攔蓄而提升的流水分別導入連接湘漓兩江的運河———總長三十七公里的南渠和北渠,實現了引湘入漓,溝通航道的目標,最終達到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的連接,成為人類水利史上充滿智慧光彩的一筆。隨著靈渠的開通,湘江與灕江的水運航道銜接起來,存在於中原和百越之間的天然阻礙被潺潺流水所化解。兩個天然相隔的地域,兩個本來並不相通的世界,讓一段悠悠流水輕巧地系在了一起,從此再也無法分離。在舟楫的往來中,社會政治的分水嶺不復存在,中央政府政令的傳遞可以暢流而行,南北兩地的貨物得以互通有無,中原與百越之地的文化、經濟得以相互交融。更為重要的是靈渠的開通,極大地促進了兩地各族人民心理隔閡的消解,使華夏民族的精神血脈流淌得更加圓融舒暢,更加雄渾有力。 今天看來,靈渠水利樞紐工程雖然簡單,但所有設計和施工的參與者忠誠守責,精細嚴謹地開好每一塊石料,接好每一道石縫,才使樞紐的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長期風雨的侵襲、流水的沖擊,才會屹立兩千多年而不朽。 靈渠能夠保存到現在,除了它自身的堅固之外,顯然還與一代代人對它的精心保護分不開。靈渠上的陡門,或稱為斗門,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閘,是靈渠上又一個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驚世之作,它對世界水利航運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無論在歷朝歷代管理靈渠的官員眼裡,還是在世代生活於靈渠邊的平常百姓心中,都清楚它不可替代的價值,知道它對於國家政治和個人生活的重要意義,不管是於公於私,還是出於責任或良心,大家都把竭心盡力地管理和愛護靈渠,當成天經地義的事情。在南陡閣邊,我遇到一位叫趙世林的老人,是縣郵電局的退休職工,多年來一直心憂靈渠的保存,義務傾心宣傳靈渠,希望以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靈渠、認識靈渠,從而達到保護靈渠的目的。在興安,不少與靈渠有關的傳說和故事,還有許多歷代詩客文人的吟誦靈渠的篇章,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正是有了這樣的人文環境,有了深厚的情感的支撐,靈渠才得以經千年風雨而不衰,並不斷發揮自己的作用,顯示出自己非凡的生命力。 有人用「北有長城,南有靈渠」的說法來證明它的歷史地位,但兩者的氣質是不同的。在長城的雄壯和險峻中,透露出拒敵千里的冷漠;在靈渠的寧靜與從容里,洋溢著溝通心靈的溫情。如果長城會令人想到金戈鐵馬的征戰,想到烽火連天的歲月,靈渠則會使人更加嚮往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青山綠水間守持自己的天地,擁有自己的價值。 在這里我感覺到:歲月有情,靈渠無價。

希望採納

㈧ 靈渠運河在哪裡何時因何而修

靈渠
又稱湘桂運河,也稱興安運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 境內。
中國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興安縣境內,又稱湘桂運河或興安陡河。開鑿於西元前214年(秦)。橫亘湘、桂邊境的南嶺山勢散亂,湘江、灕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興安城附近分水嶺為一列土嶺,寬300�6�5500米,相對高度20�6�530米,兩河水位相差不到6米。
靈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鏵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門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興安城東南龍王廟山下呈「人」字形,左為大天平石堤,伸向東岸與北渠口相接;右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與南渠口相接。鏵嘴位於「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銳削如鏵犁。鏵嘴將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開,三分入漓,七分歸湘。天平石堤頂部低於兩側河岸,枯水季節可以攔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過堤頂,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開鑿的運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興安城中,經始安水、靈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築壩斷流,又在湘江故道北開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靈渠主體工程,總長34公里(包括始安水-靈河段)陡門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設施,相當現代的船閘,主要建於河道較淺水流較急的地方。據記載明、清兩代仍有陡門30多處。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終點至興安縣城上水門東岸,長2公里。靈渠的修建,聯結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對嶺南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有過很大促進作用。湘、桂間鐵路和公路建成後,靈渠已被改造為以灌溉為主的渠道。
靈渠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東北60公里處興安縣境內,是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齊名,並稱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稱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靈渠全長37公里,建成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靈渠設計科學,建造精巧。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灕江,七分水向北匯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北方六國之後,又於公元前211年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的百越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征服活動。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惟獨在兩廣地區苦戰三年,毫無建樹,原來是因為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運輸補給供應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證交通補給成了這場戰爭的成敗關鍵。秦始皇運籌帷幄,命令史祿劈山鑿渠。史祿通過精確計算終於在興安開鑿了靈渠,奇跡般的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了起來,使援兵和補給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推動了戰事的發展,最終把嶺南的廣大地區正式地劃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後,漢代馬援,唐代李渤、魚孟威又繼續主持修築靈渠。靈渠南渠岸邊的四賢祠內,至今還供奉著史祿和他們的塑像。靈渠在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吃苦耐勞精神的同時,也展示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
靈渠兩岸風景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如狀元橋、陡門、四賢祠、飛來石、鏵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和秦文化廣場等景點,景區內還建有二戰美國飛虎隊遺跡紀念館,現已成為桂林的旅遊勝地。
作為世界最早的人工運河,靈渠曾經導引過無數南來北往的舟船,也曾有過無限的風光;它灌溉土地,濟世濟人、澤及天下達兩千多年而不怠,也在無數人的心裡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今天,它安詳得就像一位飽經風雨變化已無憂,見慣世道興衰而不驚,安然避世於山野的隱者化身,從容淡泊於海陽山下,終日以清清流水為伴,任天上流雲往來舒捲,歲月匆匆流逝一去不還。
興安位於桂林的東北方,令無數人神往的灕江就發源於興安縣西北部的貓兒山。灕江就是由這片土地向南流淌,流向桂林,流向陽朔,流出了數百里如畫如詩的青山碧水,滋養出一片流光溢彩的繁華。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那名揚天下的灕江中,就有通過靈渠注入的碧水清流。與桂林山水勝境的繁華、熱鬧相比,古老的靈渠確實就顯得有些沉寂、落寞,很有點風光不再的味道。
但是,靈渠的魅力絕不需要依靠熱鬧來體現,靈渠的價值和吸引力也並不以遊客多少來衡量。它在經過了兩千多年的風雨歲月,經歷了眾多的朝代更迭之後,仍在沉靜中釋放令人無法抗拒的力量,使走近它的人變得心境平和,甚至有了那種進入聖地般虔誠的心態。
海陽河是北去湘江的上游,原本與相距不遠、向南流去的灕江擦肩而過,天生各屬於兩個老死不相往來的水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統一南方各地的征戰中,為了便於軍隊向南推進和糧草、裝備的運輸,秦軍在並不長的時間里,完成了靈渠水利樞紐的建設。通過鏵嘴分流的海陽河水,滾滾流向被稱為大小天平的水壩,經攔蓄而提升的流水分別導入連接湘漓兩江的運河———總長三十七公里的南渠和北渠,實現了引湘入漓,溝通航道的目標,最終達到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的連接,成為人類水利史上充滿智慧光彩的一筆。隨著靈渠的開通,湘江與灕江的水運航道銜接起來,存在於中原和百越之間的天然阻礙被潺潺流水所化解。兩個天然相隔的地域,兩個本來並不相通的世界,讓一段悠悠流水輕巧地系在了一起,從此再也無法分離。在舟楫的往來中,社會政治的分水嶺不復存在,中央政府政令的傳遞可以暢流而行,南北兩地的貨物得以互通有無,中原與百越之地的文化、經濟得以相互交融。更為重要的是靈渠的開通,極大地促進了兩地各族人民心理隔閡的消解,使華夏民族的精神血脈流淌得更加圓融舒暢,更加雄渾有力。
今天看來,靈渠水利樞紐工程雖然簡單,但所有設計和施工的參與者忠誠守責,精細嚴謹地開好每一塊石料,接好每一道石縫,才使樞紐的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長期風雨的侵襲、流水的沖擊,才會屹立兩千多年而不朽。
靈渠能夠保存到現在,除了它自身的堅固之外,顯然還與一代代人對它的精心保護分不開。靈渠上的陡門,或稱為斗門,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閘,是靈渠上又一個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驚世之作,它對世界水利航運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無論在歷朝歷代管理靈渠的官員眼裡,還是在世代生活於靈渠邊的平常百姓心中,都清楚它不可替代的價值,知道它對於國家政治和個人生活的重要意義,不管是於公於私,還是出於責任或良心,大家都把竭心盡力地管理和愛護靈渠,當成天經地義的事情。在南陡閣邊,我遇到一位叫趙世林的老人,是縣郵電局的退休職工,多年來一直心憂靈渠的保存,義務傾心宣傳靈渠,希望以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靈渠、認識靈渠,從而達到保護靈渠的目的。在興安,不少與靈渠有關的傳說和故事,還有許多歷代詩客文人的吟誦靈渠的篇章,至今仍然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正是有了這樣的人文環境,有了深厚的情感的支撐,靈渠才得以經千年風雨而不衰,並不斷發揮自己的作用,顯示出自己非凡的生命力。
有人用「北有長城,南有靈渠」的說法來證明它的歷史地位,但兩者的氣質是不同的。在長城的雄壯和險峻中,透露出拒敵千里的冷漠;在靈渠的寧靜與從容里,洋溢著溝通心靈的溫情。如果長城會令人想到金戈鐵馬的征戰,想到烽火連天的歲月,靈渠則會使人更加嚮往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青山綠水間守持自己的天地,擁有自己的價值。
在這里我感覺到:歲月有情,靈渠無價。

閱讀全文

與靈渠宣傳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子商務概論題庫新浪 瀏覽:827
跨文化促銷活動 瀏覽:174
促銷活動論文4000字 瀏覽:78
電子商務采購模式案例 瀏覽:917
中國企業電子商務網 瀏覽:915
服裝游戲營銷方案怎麼寫 瀏覽:249
旅遊活動促銷方案 瀏覽:329
商場整體日常保潔策劃方案 瀏覽:64
服裝店鋪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834
某商場元旦期間搞促銷活動 瀏覽:879
裝修公司開盤策劃活動方案 瀏覽:551
大唐電子商務平 瀏覽:951
培訓學校招生方案範文 瀏覽:566
年度培訓方案計劃 瀏覽:56
制定人力資源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559
手機游戲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63
活動策劃方案word 瀏覽:274
寧波果殼電子商務 瀏覽:295
廣東雲圖電子商務 瀏覽:284
快遞企業營銷方案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