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手足口病宣傳資料

手足口病宣傳資料

發布時間:2021-09-01 18:22:42

❶ 關於預防手足口病的宣傳標語,15字以下

1、飯前便後要洗手,預防病毒從口入。
2、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內
3、手足口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容。
4、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
5、手足口病由有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
6、正確認知手足口病,不要聽傳言、盲目恐慌。
7、手足口病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8、成年人也會感染並傳播手足口病病毒
9、多打肥皂勤洗手,吃手習慣不要有。
10、勤洗手、勤通風、曬曬被褥講衛生。
11、管好垃圾和糞便,消毒殺蟲是關鍵。
12、搞好衛生綜合整治,建設文明和諧家園。
13、搞好兒童、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
14、加強手足口病宣傳教育,提高群眾防控意識。
15、做好患兒的隔離,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關鍵。
16、做好消毒殺蟲工作,切斷手足口病傳播途徑。
17、搞好個人衛生, 預防手足口病。
18、防控結合,群防群控。
19、愛衛生,重預防,愛嬰兒。
20、講究衛生,減少疾病。

❷ 通過學習手足口病宣傳單,我學到了什麼

通過學習手足口病宣傳單,我學到了什麼是手足口病,還有手足口病的表現、原因、危害,以及如何預防和治療手足口病,並且懂得了講衛生、防病害的重要意義。

❸ 兒童手足口病是如何傳播的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疾病,它的流行無明顯地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2008年,中國多地爆發手足口病疫情,並有數十名嬰幼兒因此喪命。2009年時下,河南、山東等地又出現手足口病疫情,且已有數例患兒死亡。
手足口病雖可防、可治、可控,但也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及早預防。
春季是病毒最為活躍的時期,不止是手足口病,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也都開始有了「動作」。
病毒當前,該怎樣預防,怎樣與病毒過招?
長時間洗手、傢具消毒、勤通風、出門戴口罩,多做戶外運動都是很有效的遠離病毒的好辦法。
了解疾病:80%~90%病毒感染者都是兒童
沈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王萍說,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
另外,除了手足口病外,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也開始活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O二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劉春英分析,病毒感染通常都是以兒童為主要人群。一般來說,遭遇同樣的病毒感染時,抵抗力差、平時就容易感冒的兒童是易感人群。在所有的病毒感染中,兒童感染所佔的比例能在80%~90%左右。而在今年的手足口病中,發病人群更是以3歲以下為主。
認清症狀:看手足口處有無兩個以上皰疹
手足口病、輪狀病毒腹瀉、普通的扁桃體炎,這些都是由病毒感染所引發的。劉春英副主任分析,多數病毒感染的前期症狀很像,可能都會有發熱、咳嗽、流鼻涕、腹瀉等症狀。但是不同的病毒會有不同的表現,以手足口病為例,伴隨著發燒、咳嗽等這些症狀外,還會有手、足、口三個部位的皰疹。劉春英認為,在臨床上,手足口病的確診標準是以手、足、口三個部位中,有兩個以上部位有皰疹。當寶寶發燒、咳嗽時,家長應該注意觀察手心、腳心、嘴裡這三個部位是否有紅色的皰疹。但也有個別寶寶的手足口病症狀不夠典型,暫時還沒有皰疹,但一般來說,皰疹在1~2天就能發出來,到時候就更便於觀察。
檢查項目:血常規、心肌酶譜、心電圖
如果懷疑寶寶患上了手足口病,該做什麼樣的檢查?
遼寧省人民醫院兒科主任胡國斌認為,手足口病的確診是比較直觀的,通常是觀察寶寶手心、腳心、嘴裡等部位的皰疹,根據大小形狀就能確診。但是,少數患兒會合並心肌炎、腦炎、腦膜炎,腦脊髓炎等,因此,要進一步做血常規、與心肌酶譜、心電圖、腦CT檢查。
預防措施:勤洗手、傢具奶嘴要消毒
劉春英建議,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不論是手足口病還是病毒性腹瀉,預防感染的方法都大同小異:只要掌握好個人衛生。掌握好洗手、消毒、通風、運動,病毒自然就會遠離你。
專家指出,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控的疾病,要做到「勤洗手、常通風、喝開水、吃熟食、曬衣被」這15字口訣。
對於小孩子來講,因為自己做不到,所以講衛生的重擔就落在大人身上。王萍主任建議,在戶外玩的時候,大人要注意避免小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玩耍前後、飯前便後都要堅持洗手。另外,給寶寶餵食時,不要自己嚼過食物以後直接用嘴喂給孩子,每天陪著寶寶的同時也應注意做好大人的個人衛生。
很多人認為反復洗手太麻煩,劉春英主任認為,洗手對於殺滅病毒的作用很大。因此洗手並不是簡單的沖沖就完了,而要用洗手液或者肥皂,將手上里里外外都認真地搓洗數次,一般來說,這樣的程序下來,洗一次手的時間得在1分鍾以上。
另外,小孩的玩具、奶嘴,這些每天與小孩密切接觸的物品也要經過認真消毒。寶寶的玩具、傢具,家長可以蘸些消毒水來消毒;而奶嘴最好每天都能用開水燙一下。這樣就能有效地避免病毒直接通過口腔傳染給寶寶。
胡國斌建議,盡量避免將寶寶帶去人多的公共場所,如果去的話,給寶寶戴一個口罩也會有效地做好防護。通常手足口病以及病毒感染都愛「盯上」體質弱的寶寶,家長有必要、有意識地常帶寶寶去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比如選擇環境優美、空氣好、人又少的公園等地。

(一)加強醫療機構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做好傳染病預檢分診和診治。
1.根據病例臨床特徵,結合流行病學史,對手足口病病例進行臨床診斷。
臨床特徵: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症狀。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後良好,不留後遺症。極少數患兒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痹、肺水腫等嚴重並發症。
了解流行病學接觸史有助於病例診斷,包括:當地幼托機構或學校有類似疫情,或病例與類似患者有接觸史等。發病對象以學齡前兒童為主。
2. 輕症病例以門診對症治療為主。對重症病例(出現神經症狀或心血管症狀等)應收住院,重點救治。
3. 強化醫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內交叉感染。醫院要落實預診制度,設立發熱與皰疹病例專門診室;重點加強醫院產房、兒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兒、嬰幼兒院內感染而導致嚴重後果。
(二)開展疫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掌握流行動態。
1.加強對托幼機構、學校等重點地區和人群的疫情監測和管理;深入醫療機構及時了解疫情,並鼓勵醫療機構主動報告疫情。
2.注意區別手足口病與病毒性腦炎,開展病毒性腦炎等相關疾病的監測與調查,確保流行病學調查的准確性。
3.手足口病流行地區要在托幼機構及小學加強晨檢工作,及時發現病例。發現患有皰疹的患兒,應立即動員家長對其進行家庭隔離治療,直至病癒方可返校。
4.托幼機構應每日對玩具、用具等進行清洗消毒,減少間接接觸傳播。
5.加強食品與環境衛生監督工作,減少手足口病經食品及公共場所傳播。
6.對新發病人應及時採集標本,進行病原學診斷。
(三)開展宣傳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
在托幼機構、中小學、醫院等場所,開展飯前便後洗手、促進房間通風等相關內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關宣傳品,對群眾進行健康知識普及,倡導建立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建議家長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出現發熱、出疹等症狀及時就診,及時隔離。
(四)做好專業人員培訓和考核工作。
各地應對醫療機構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人員進行手足口病防治技術培訓。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依法開展對轄區內醫療機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指導和考核。
春天剛剛到來,人們還來不及欣賞春天的色彩,手足口病的魔爪就向小寶寶們伸出。千千萬萬的小寶寶都沒能逃脫手足口病的魔爪,這個時候如何護理患病的小寶寶是最受關注的。下面小編把手足口病的護理對策送給每位家長。

1、消毒隔離
一旦發現感染了手足口病,寶寶應及時就醫,避免與外界接觸,一般需要隔離2周。
寶寶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曬。
寶寶的房間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溫度適宜。有條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進行空氣消毒。減少人員進出寶寶房間,禁止吸煙,防止空氣污濁,避免繼發感染。
2、飲食營養
如果在夏季得病,寶寶容易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需要適當補水和營養。
寶寶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溫開水。
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願進食。宜給寶寶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護理
寶寶會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鬧不眠等,要保持寶寶口腔清潔,飯前飯後用生理鹽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可將維生素B 2 粉劑直接塗於口腔糜爛部位,或塗魚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 2 、維生素C,輔以超聲霧化吸入,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癒合,預防細菌繼發感染。
4、皮疹護理
寶寶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
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塗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
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寶寶多喝水。
體溫在37.5℃~38.5℃之間的寶寶,給予散熱、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

❹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十問
1.什麼是手足口病?得病後有什麼表現?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多發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多種腸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種。一般全年均有發生,5—7月為高發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狀較輕,大多數患者發病時,往往先出現發燒症狀,手掌心、腳掌心出現斑丘疹和皰疹(疹子周圍可發紅),口腔粘膜出現皰疹和/或潰瘍,疼痛明顯。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症狀。少數患者病情較重,可並發腦炎、腦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麼傳播的?有疫苗嗎?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主要通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噴嚏噴的飛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沒有疫苗,但只要早發現、早治療,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嬰幼兒和兒童普遍多發,3歲及3歲以下嬰幼兒更容易得病。由於成人的免疫系統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發病,也無任何症狀。但感染後會傳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護,避免傳染給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傳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傳染病,它是一種全球性傳染病,1957年首次認識並命名,世界各國每年均有病例發生。我國1981年發現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嗎?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絕大多數情況下7—10天可以自行痊癒,不會留下後遺症,皮膚上也不會留下疤痕。根據以往的發病與治癒情況看,只有個別重症患者可能出現腦膜炎、肺炎等,只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多數可以痊癒。
6.孩子出現可疑症狀怎麼辦?
如果孩子出現發熱、皮疹等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同時要密切觀察。不要去幼兒園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玩耍。一旦出現突然發高燒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體抽動、呼吸困難等,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就診。
7.一般家庭怎麼預防?
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是注意家庭及周圍環境衛生,講究個人衛生。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經常通風;要勤曬衣被。流行期間不帶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要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檢查孩子皮膚(主要是手心、腳心)和口腔有沒有異常,注意孩子體溫的變化。
8.如果家裡有孩子感染要特別注意什麼?
要注意不讓生病的孩子接觸其他兒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衛生紙包好丟到垃圾箱,孩子的糞便要收集好、消毒後丟入廁所,不要隨意丟棄,同時要消毒便盆;看護人接觸孩子前、替換尿布後或處理孩子糞便後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頭被褥等要保持衛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開窗通風。如果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得病,還應及早告訴老師,並不要著急讓孩子去幼兒園,要在全部症狀消失一周後再去,防止傳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狀輕不用住院治療,居家治療、注意休息即可,以減少交叉感染。
9.怎樣對日常用品進行消毒?
如果家裡沒有孩子得手足口病,採用一般家庭的預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劑。
如果家裡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採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熱水浸泡30分鍾或者煮沸3分鍾;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劑(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說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糞便、擦拭用紙等都最好倒入適量消毒劑,攪拌消毒後再丟入廁所。
10.為什麼近期報告感染手足口病的人這么多?
根據衛生部門的監測,專家將目前報告的手足口病發病數與往年的發病數對比,認為今年疫情來得比較早,但仍屬散發。今年5月2日起,衛生部將手足口病納入丙類法定傳染病管理,要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病例及時通過網路直報系統上報。由於以往不要求報告,另外有病人因症狀輕微沒有就醫,因此以往部分病例沒被發現或未作報告。在要求依法報告後,報告數量有一定增加是合理的現象。
由於手足口病是常見多發傳染病,存在廣泛發病的可能。衛生部門提醒全國各地,尤其是目前病例較少或往年發病較少的地區要加強預防與監測,做好疫情的防控。

手足口病的根本預防措施

洗手-手足口病根本的預防措施
飯前便後洗手這是從幼兒園就教起的衛生知識,可是很多小孩,包括成人都不以為然。其實飯前便後洗手,是預防手足口病最好的方法。
千萬不可小看洗手,正確的洗手知識很重要。正常情況下,沒有接觸傳染源,可以用肥皂或清水洗手,把手洗干凈就可以。如果有直接接觸到患者的分泌物、含病毒的液體可以用消毒液洗手。專家提醒,消毒紙巾不能代替洗手。至於洗手的時間沒有規定,專家建議最好在20秒以上。

15字方針預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目前無疫苗,關鍵是從日常的生活預防。只要做好預防措施,發病率就會下降。
常洗手、勤開窗(通風)、喝開水、食熟食、曬衣被,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帶手套處理患者的分泌物、污染的器具;少去擁擠的場所,
不要過於勞累,增強免疫力。這些都可以預防手足口病。有人說打丙種球蛋白增強小兒免疫力來預防手足口病,專家對此做法表示不贊同。另外,廣東有些市民會煲一些中葯服用,專家表示這並非手足口病治療指南的內容,而手足口病治療指南是根據國內外的發病情況制定的。

家庭如何消毒預防手足口病?
患兒的家庭應使用肥皂、消毒液對日常用品、玩具、尿布進行消毒,對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兒糞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劑或漂白粉消毒;將衣被陽光曝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高溫(大於50攝氏度)、紫外線、含氯的消毒液都可以消毒,含氯的消毒液可以按照說明書稀釋使用。3歲以下的小孩喜歡吮吸手指,手是很重要的傳播「工具」,因此專家提醒,兒童玩具最好用3%的漂白粉浸泡消毒。幫小孩常洗手,盡量不要吮吸手指。

專家提醒:發現孩子發燒、有皮疹等症狀,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孩子患病後應暫停去幼兒園和學校,避免傳染給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據醫生建議,決定是否留院觀察或住院治療。

幼托機構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衛生局、醫療機構的專家已對幼兒園的老師進行預防手足口病的培訓,通過媒體、醫院等多種渠道宣傳,讓廣大市民正確認識此病。
托幼機構及小學要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及時採取控制措施。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療、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學校老師發現有發熱、皮疹的學生後,要立即對玩具、被褥、桌椅、體育器材等進行消毒;同時做好教室、寢室、食堂、廁所等消毒處理。保持教室和寢室等活動場所通風換氣。

❺ 有關手足口病的知識

【1】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10歲以下的兒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後只獲得該型別病毒的免疫力,對其它型別病毒再感染無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後還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別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2】手足口病是由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較強傳染性的發熱性、出疹性疾病。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包括柯薩奇(COXAOHIE)病毒A組16、5、9、10型,B組2、5型,新腸道病毒71型以及皰疹病毒、腺病毒等。本病全年都可發生,其中6~8月份為發病高峰
【3】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較急,患兒常有發熱,體溫38℃~40℃,熱程多為4~7天,7天以上者少見。病初部分患兒多伴有流涕、咽痛、厭食、嘔吐、腹瀉等症狀。病後不久在患兒手足遠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現紅色小丘疹,並迅速轉為小皰疹,直徑2-4mm,如米粒大小,呈圓形、橢圓形,周圍有紅暈。此種皮疹有時在患兒臀部及肛周也可見到。在臨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皰疹為主要特徵,故通稱為手足口病。口腔皰疹多分布在舌、頰黏膜、口唇、硬齶、咽、扁桃體等處,並很快變成小潰瘍,患兒流涎(流口水)吃東西時痛,甚至影響進食。
極少數重症患兒可出現精神不振,嗜睡、頻吐、甚至抽搐,也有的患兒表現為煩躁不安、呼吸困難、心前區不適、心動過速、心動過緩、腹痛、手腳發涼等。如出現這些情況多提示病情較重,可能並發了腦炎、腦膜炎、心肌炎等病症
【4】(一)個人預防措施
1. 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3.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 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機構及小學等集體單位的預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2. 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3. 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4. 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6. 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採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7. 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三)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
1. 疾病流行期間,醫院應實行預檢分診,並專辟診室(台)接診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導發熱出疹患兒到專門診室(台)就診,候診及就診等區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採用濕式清潔方式;
2. 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人後,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
3. 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 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重症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
5. 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消毒後才能繼續使用;
6. 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7. 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腸道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時,要立即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報告。

❻ 手足口病是什麼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數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侵犯5歲以下的寶寶。手足口病常常表現為: 患兒口腔內頰部、舌、軟齶、硬齶、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蟲咬、不像葯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 口腔內的皰疹破潰後即出現潰瘍,常常流口水,不能吃東西。 臨床上不癢、不痛、不結痂、不結疤。 患兒尿黃。 重疹患兒可伴發熱、流涕、咳嗽等症狀。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內可康復,但如果此前皰疹破潰,極容易傳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強度大、傳染性很強、傳播途徑復雜等特點。病毒可以通過唾液飛沫或帶有病毒之蒼蠅叮爬過的食物,經鼻腔、口腔傳染給健康兒童,也可因直接接觸而傳染。 手足口病是一種腸道病毒病,潛伏期一般3-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由於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渾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癒合後不留痕跡。手、足、口病發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現。水皰及皮疹通常會在一周內消退。

❼ 什麼是手足口病怎樣防治

1. 若非必要,在腸病毒好發季節,盡可能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尤其是已經爆發感染的疫區; 2. 加強孩子個人衛生。勤洗手,定期使用肥皂、84消毒液對日常用品、玩具、尿布消毒,奶具、餐具要煮沸消毒。將衣被陽光暴曬,室內保持通風。 3. 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哺乳的母親要勤洗澡換衣,餵奶前要清洗奶頭。 4. 家中有人感染腸道病毒時,應予適當隔離以減少傳染機會。 5. 孩子一旦出現發燒、皮疹等症狀,切記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孩子患病後應暫停去幼兒園或學校,避免傳染給他人。 治療方法 急性發作期 手、足、口腔粘膜滿布皰疹或潰瘍,疼痛、發熱煩燥,舌紅、苔白或黃,指紋青紫或脈數。證因外感時邪病毒,脾胃蘊熱淚盈眶鬱蒸所致,治宜清熱瀉脾,解毒涼血,方用自擬清熱瀉脾飲。葯物組成:金銀花、蒲公英、黃芩各10克,連翹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葉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熱有動風之亦者加羚羊角、蟬蛻;兼心米之熾盛者,合導赤散;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生地黃苡仁;兼陰虛者加麥冬、知母;兼風熱犯肺者加桑葉、苦杏仁。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恢復期 熱退或微熱。皰疹逐漸消退,胃納欠佳等,此乃余邪未盡,治宜理脾助運,兼以清化。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蟬蛻6克,鉤藤、淡竹葉各9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葯古籍未有專門記載,但根據本病症狀和特徵,似屬於中醫「溫病」、「濕溫」、「時疫」等范疇,系實證、熱證,治療方法有疏風清熱、清心瀉火、清暑化濕、滋陰降火等。本人在臨床觀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發熱、口臭、流涎、拒食、煩躁、大便秘結或不暢,舌紅、苔黃、脈滑數或指紋紫滯等症狀和體征。多為外感時邪病毒、內有脾胃蘊熱所致治宜清熱瀉脾,解毒涼血。在急性期間用自擬方清熱瀉脾飲。本方有清熱解毒、涼血透疹、燥濕除煩之功。使用本方應注意病中即止,以防過用苦寒易傷脾胃,即在熱漸退、皮疹縮小、其他兼症緩解時改用理脾助運兼以清化之葯物,務使祛邪不傷正,邪去正安。 預防措施 預防措施主要是隔離病兒加強嬰幼兒衛生保健,以減少感染機會。同時要注意居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造宜。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並發症。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 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溢出;病後數周,患者仍可自從糞便中排出病毒。 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由於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復感染發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據國外文獻報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手足口病分布廣泛,無明顯的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高發。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亦可發生聚集發病現象。該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規模流行。 二、疫情概況及趨勢預測 (一) 國際疫情概況。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流行報導。1957年紐西蘭首次報導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荷蘭、西班牙、羅馬尼亞、巴西、加拿大、德國等國家經常發生由各型柯薩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則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 71、Cox A16病毒均有分離。20世紀90年代後期,EV 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1998年我國台灣省發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暴發流行,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並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等。 (二) 我國疫情概況。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1983年天津發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 000餘病例;經過2年散發流行後,1986年又出現了以托兒所及幼兒園為主的暴發。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 71病毒。2000年5~8月山東省招遠市小兒手足口病暴發,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3例合並暴發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佔62.04%;女性5177例,佔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病例報告。報告發病數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為山東(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廣東(670例)、黑龍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蘇(287例)和福建(240例)。 截止5月21日,2007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與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報告病例數上升119.41%。 (三) 疫情趨勢預測。 由於手足口病尚未列入我國法定傳染病管理,目前掌握的疫情數據多來源於監測或暴發疫情調查資料,難以對疫情的流行態勢做出准確全面判斷。 從近年報告的疫情資料來看,手足口病每年的發病時間高峰位於7月份左右。由於 2007年全國氣溫上升較早,專家預測,可能導致手足口病發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國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數將進一步增加。 三、防控措施 (一)加強醫療機構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做好傳染病預檢分診和診治。 1.根據病例臨床特徵,結合流行病學史,對手足口病病例進行臨床診斷。 臨床特徵: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症狀。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後良好,不留後遺症。極少數患兒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痹、肺水腫等嚴重並發症。 了解流行病學接觸史有助於病例診斷,包括:當地幼托機構或學校有類似疫情,或病例與類似患者有接觸史等。發病對象以學齡前兒童為主。 2. 輕症病例以門診對症治療為主。對重症病例(出現神經症狀或心血管症狀等)應收住院,重點救治。 3. 強化醫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內交叉感染。醫院要落實預診制度,設立發熱與皰疹病例專門診室;重點加強醫院產房、兒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兒、嬰幼兒院內感染而導致嚴重後果。 (二)開展疫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掌握流行動態。 1.加強對托幼機構、學校等重點地區和人群的疫情監測和管理;深入醫療機構及時了解疫情,並鼓勵醫療機構主動報告疫情。 2.注意區別手足口病與病毒性腦炎,開展病毒性腦炎等相關疾病的監測與調查,確保流行病學調查的准確性。 3.手足口病流行地區要在托幼機構及小學加強晨檢工作,及時發現病例。發現患有皰疹的患兒,應立即動員家長對其進行家庭隔離治療,直至病癒方可返校。 4.托幼機構應每日對玩具、用具等進行清洗消毒,減少間接接觸傳播。 5.加強食品與環境衛生監督工作,減少手足口病經食品及公共場所傳播。 6.對新發病人應及時採集標本,進行病原學診斷。 (三)開展宣傳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 在托幼機構、中小學、醫院等場所,開展飯前便後洗手、促進房間通風等相關內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關宣傳品,對群眾進行健康知識普及,倡導建立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建議家長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出現發熱、出疹等症狀及時就診,及時隔離。 (四)做好專業人員培訓和考核工作。 各地應對醫療機構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人員進行手足口病防治技術培訓。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依法開展對轄區內醫療機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指導和考核。 資料來源:衛生部網站

閱讀全文

與手足口病宣傳資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村電子商務培訓講話 瀏覽:26
提高安裝人員技能培訓方案 瀏覽:599
電子商務大賽策劃書 瀏覽:592
銀行活動培訓方案 瀏覽:533
高中國慶晚會策劃活動方案 瀏覽:435
十三五規劃課題申報培訓方案 瀏覽:15
舉辦工會幹部培訓班的實施方案 瀏覽:765
新微信號怎麼推廣方案 瀏覽:816
燒烤店新穎的促銷活動 瀏覽:491
紅酒推廣方案ppt 瀏覽:953
藝術培訓班招生宣傳方案 瀏覽:981
電子商務系列教材網路營銷的理論與實務 瀏覽:237
訪名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669
傳染病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120
囯家電網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701
小志願者感恩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55
email電子郵件營銷方案 瀏覽:849
單品促銷方案怎麼寫 瀏覽:129
餐飲營銷迴流方案 瀏覽:367
運動會策劃方案百度文庫 瀏覽: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