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晉商文化宣傳

晉商文化宣傳

發布時間:2021-08-31 20:53:20

⑴ 晉商文化精髓經典名句

原文地址:六個晉商文化的精髓
原文作者:又見平遙官方微博

晉商始於宋代,稱雄於明清,衰落於20世紀初。考察其數百年的發展圖景,晉商之所以成功乃是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商業經營,在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商業文化和經營理念。誠實守信、義利並舉就是其中最為本質的兩個內容,它們支撐著山西商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業績,並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一、誠信義利的價值觀念
山西人受孔孟之道影響,崇尚信義,在其重商立業的創業思想指導下,在「義」和「利」的問題上,有其獨特的理解和行為規范,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古代中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孔廟、關廟,很多關廟由山西商人所建。關廟作為祀奉關雲長的地方,之所以被山西人百般信崇,均在於「信」、「義」二字。

二、博大寬厚的經營胸懷
博大寬厚是晉商文化的底蘊所在和晉商群體賴以興旺發展的精神支柱。胸懷寬廣,眼光遠大,使晉商具有在商海中游刃自如,審時度勢,洞察機遇的銳利眼光;敏於觀察商情,捕捉戰機,採取主動,適機而上,乘勝獲取戰果的機智頭腦;寬厚待人,以義取財,以利厚人,增強友誼,在化解業務糾紛和協調師徒關系方面展現的大家風度。太平尉家在明末清初還是封建行店的土財主、雍正、乾隆時期,尉家家主尉佳瞄準江、淮、山、陝「民稍寬厚」的有利環境和兩湖、安徽絲綢豐收的有利機會,從山、陝收購鐵、鹽、皮、羊、煙葉、木材等轉運兩湖、江淮,又由江淮販運絲、茶轉銷內地,由單一經營發展為多種經營,由商業投資轉變為金融投資,逐步擴大了銀號、錢庄的經營業務。號鋪由山西、河南發展到安徽、湖北、四川和揚州、蘇州、杭州等富庶地區,鼎盛時期可「日進萬金」。尉家興旺的另一原因,是重視精神價值,對待店徒,平等寬厚,薄利厚薪,實行人股三七或四六分紅。為安定號員思家心理,每年派出尉家戲班,按每天一號巡迴演戲慰問。

三、兼容並蓄的經營氣度
表現在經營管理上既能與人寬容共處,和平共事,又能讓利經營,薄利取信。太平王家從清初王太來發家,到王協於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癸卯科考中舉人,是王家的鼎盛時期。王協在乾隆南巡時,承辦接駕差務,禮遇和珅,寬待同僚,在奸相專權的夾縫中危襟獨潔,容忍共處。還在兩淮捐輸軍餉,取得「恩加十三級,晉資政大夫」的官銜,從而躋身「官商」職位,獲得兼事經商的合法地位。王協在承辦河東鹽務時,用巨資買得河東鹽池的私賣股權,從河東鹽池到淮北、淮南、以至揚州、蘇州、杭州、羅山等地,都開設有王家鹽號;承辦鹽業運銷,每年獲取鹽利1000萬兩白銀,成為乾隆、嘉靖時期全國著名富豪。而王協經營的河東鹽業運銷,抵制了「洋商」染指山西鹽務的企圖,維護了河東鹽業產權和稅賦收入,因功獲得乾隆的封賞。王家雖屈事朝廷,委於權勢,但能以一家之力,溝通鹽運,便利商民,互通有無,實利地方,乃兼容並蓄之精神在商界的體現。

四、同舟共濟的協調思想
晉商信奉「和氣生財」,重視與社會各方的和諧,尤其在同業往來中既保持平等競爭,又相互支持和關照。在晉商中,相互指友好的同行為「相與」,凡是「相與」,必須善始善終,同舟共濟。他們不亂交友,需經過了解,認為可以共事,才與之銀錢來往,否則婉言謝絕。既然「相與」,必竭力維護,即使無利可圖,也不中途絕交。榆次常家天亨玉掌櫃王盛林曾因瀕臨破產向其「相與」大盛魁借銀三四萬兩,後改組為天亨永,照常營業,未發生倒閉。1929年大盛魁發生危機時,王掌櫃派人送去兩萬銀元,好友認為此款無法歸還,勸其三思,王正色道:「假如20年前沒有大盛魁的雪中送炭,天亨玉早完了,那裡還有天亨永呢?」

⑵ 晉商文化主要有哪些內容

晉商文化主要可分為三種精神。

1、群體精神

山西商人在經營活動中很重視發揮群體力量。他們用宗法社會的鄉里之誼彼此團結在一起,用會館的維系和精神上崇奉關聖的方式,增強相互間的了解,通過講義氣、講相與、講幫靠,協調商號間的關系,消除人際間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幫群體。

2、敬業精神

晉商的敬業精神,也是常為人所稱道的。敬,原是儒家哲學的一個基本范疇,孔子就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勤奮、刻苦,為事業盡心盡力。他說過「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語。

3、進取精神

許多山西商人就是靠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大業。如著名的大盛魁商號,其創始人之一山西太穀人王相卿,幼年家貧,為生活所迫,曾為人傭工,在清軍費揚古部充伙夫,服雜役;

後來與山西祁縣人張傑、史大學一起隨營貿易,先是肩挑負販,拉駱駝,後在烏里雅蘇台、科布多開「吉盛堂」商號,其後改名為「大盛魁」,幾經磨難,終於白手起家,到雍正時大盛魁已經是一傢具有相當規模的商號了。

(2)晉商文化宣傳擴展閱讀:

獨具特色

山西商人的民宅建築,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如襄汾縣的丁村民居、祁縣的喬家堡和渠家大院、靈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三多堂、榆次的常家大院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詳細情況請參閱太原道晉商文化之晉商大院。

晉商家族由於歷史與社會種種原因,其家族呈現出不同的風姿。從興盛時間來看,盡管明清晉商稱雄商界五個多世紀,但從家族個例來看,興盛時間一般不超過二三百年。從地區來看,大商人家族明代多在山西南部,清代在山西中部。有關晉商家族個例的詳細情況,請參閱太原道晉商文化之晉商名門。

⑶ 急急急~~~在線等!!!!!!!!!!!!!!!!! 如何對晉商文化做宣傳

到山西商人網 www.shanxishangren.com 看看吧

⑷ 晉商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晉商文化的內涵
00晉商始於宋代,稱雄於明清,衰落於20世紀初。考察其數百年的發展圖景,晉商之所以成功乃是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商業經營,在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商業文化和經營理念。誠實守信、義利並舉就是其中最為本質的兩個內容,它們支撐著山西商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業績,並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00誠實守信:為商做人之本00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誠」這一哲學范疇是儒家經典《中庸》提出來的:「誠者,天之道也」,「不誠無物」。「誠」的意思就是真心實意、真實不欺。戰國末年,孟子和荀子都講「誠」,孟子說:「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荀子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荀子·不苟》)。誠的理論至宋代周敦頤而有大的總結,周敦頤說:「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通書》)。這就是說,誠是仁義禮智信五常及一切德行的基礎,不誠則一切德行皆屬虛而無其實。00「信」是儒家倫理思想的重要范疇。它的含義主要是指誠實可靠,守信用。作為人所應有的優秀品質和做人的倫理規范原則,「信」在儒學精神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從孟子開始信成為人倫之一,即:「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漢代董仲舒稱「仁義禮智信」為「五常」,宋代朱熹認為:「信便是真個有仁義禮智,不是假」(《朱子語類》)。信是以誠為基礎的,是對道德原則信念的堅持以及執行時的不做假。00晉商受儒家思想影響極深,他是將做人的道理應用於買賣生意上,特別是將「誠實守信」的觀念融入商業活動中,以誠實為本,堅持質量第一,維護自己的信譽,不弄虛作假。是先做人,後經商。以信用為上,取信於人,寧願賠錢也不做玷污招牌的買賣。祁縣喬氏在包頭的復盛油房運大批胡麻油往山西銷售,經手職工為圖私利,在油中摻假,被掌櫃察覺,立即另行換裝,雖然經濟受損,但是從此信譽昭著,近悅遠來。00晉商在進行商業活動時,誠實(守信)的表現還有重信守約、有諾必踐。經商過程中,商號之間資金經常相互「拆借」,叫做「相與」,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借貸款項。他們對待「相與」極其慎重,經過了解,認為對方重信守約,才與之銀錢來往。既經來往,就是對方中途發生變故,明知無利可圖,也不中途絕交。萬一對方倒閉,成了呆賬,也就聽之任之,當作教訓,其指導思想是:利是商家之血,信為商家之命。00晉商以誠實守信為商業精神,以雄厚資本為物質基礎,創造出令世人矚目的商業輝煌。票號是山西商業中極為獨特也最具代表性的行業,一紙匯票千里傳,萬兩銀子立刻取。在當時復雜多變的環境下,沒有一種內在的商業精神的支撐,很難達到這樣的水平和高度。可以說晉商是以誠實守信為根本的思想原則,並將其貫穿整個商業活動的始終。00義利並重:經商致富之道00「義利」之辨是討論倫理道德原則與物質利益之間關系的問題,是儒家思想重要爭論之一。義主要是指思想、行為所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利是指功利,物質利益。00晉商興起於明清之際,當時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封建的生產關系體系已有了裂痕,出現了許多反映商人階級要求的思想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顏元。他吸收先秦墨家「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義利統一的思想,又汲取荀子「義利兼有,以義制利」的思想,提出「正其誼(義)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的命題,他認為義與利是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謀利計功是正義明道的目的,也是正義明道的動力,正義明道是謀利計功的手段。這就是義利並重,義利統一的思想。00受當時先進的商業思想的影響,晉商挾信義而經商,不畏艱難,輾轉千里,輸萬貨以為人,贏百利而利己,逐漸形成義利並重,義利統一的商業價值觀。00商業經營活動中的義,在擔負社會責任感的同時,應該還包含了三層含義:先進的經營機制、優良的企業素質、靈活的經營方針。一、晉商建立了具有強大動力、很強的平衡約束力的商業經營機制,把權、責、利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財東一般不直接參與商號的經營管理,而是選用自己信賴,又熟悉業務、精明能乾的人當掌櫃。本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放手讓其經營。為了避免各商號造成脫節,晉商通常運用大號管小號,總號統支號的方法,層層節制使整個管理系統有條不紊。各個商號之間又相互聯系,相互支援,相互制約,建立起一種獨特的「縱向管理,橫向聯系」的制衡式的經營管理模式。00二、提高商號素質,增強內在活力。晉商號的機構精幹,在人員設置上的原則是:「因事設人」。一般從業人員在10人左右,精乾的機構設置提高了商號的辦事效率,減少了人員重疊造成的拖泥帶水。晉商對於人員的素質要求非常嚴格,狠抓業務,讓自己的職員練到嘴穩手勤。在職業道德方面,要求人員重信譽,貴忠誠,鄙利己,喜辛苦,戒奢華。制定出許多規定,如果違反開除出號,永不續用。晉商也因此建立起了良好的商業形象,贏得了廣泛的贊譽。00三、把握信息,預測行情,審時度勢,經營方式非常靈活,多變。晉商從商業競爭中認識到信息的重要性,要求掌櫃必須及時捕捉商機,制定經營決策,做到出奇制勝。晉商在競爭中知於前,行於先,在誠實守信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義利並重、義利統一的商業價值觀,服務民生,富足家業,在商界縱橫500餘年。

⑸ 晉商的商業文化

其實,那些顯赫一時的晉商家族當年無一不在不遺餘力的為自己也為子孫後代營建一個歸宿,但不是所有的晉商大院都能夠保存到今天,有的大院雖然依舊能夠找尋,但頹垣殘壁之間,早已難覓當年的風采,譬如祁縣的何家大院、磧口西灣陳氏民居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有關部門先後修復開放了五座晉大院,雖然這些力求恢復原貌的修復工程並不能完全還原舊日景象,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遺憾,但今天的人們終於可以最直觀去感受晉商文化。這五座晉商大院分別是:祁縣喬家堡村的喬家大院、祁縣縣城的渠家大院、長治西白兔鄉中村的申家大院、靈石靜升鎮的王家大院、榆次東陽鎮車輞村的常家莊園。 晉西南丁村民居、晉東南皇城相府、晉北閻錫山故居等山西民宅各具特色,馳名中外,亦可籠統稱之為大院,然宅主不具那個時代的晉商明顯的特徵,故不贅述。
①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
②渠家大院——「晉商文化博物館」。
③曹家大院(三多堂)——「顯赫家族」。
④王家大院——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築群,人稱「三晉第一宅」。
⑤常家莊園——中國第一儒商舊居
晉商文化之山西會館
明清年間,辛勤經商的山西商人在商跡之處捐資聯合,共同建設了很多山西會館。這些山西會館中,有的叫山西會館,有的發展為山陝會館,還有的成為山陝甘會館,還有的叫秦晉會館、潞澤會館、西晉會館、全晉會館等等。幾百年過去了,這些遍布全國各地的山西會館已經成為當地的重要文物,但是作為晉商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還遠遠沒有為世人所關注。 走近晉商,晉商大院是一個途徑,不過那是晉商個體的家;遍布全國各地的山西會館才是晉商商業帝國的真正見證,這些山西會館才是晉商的商業奇跡成就的根本基石。據專家考證,從1656年到1888年,晉商建在全國各地的山西會館有500餘座之多。晉商正是以這些會館為依託,拜關公、崇忠義,團結鄉人聯合發展,締造了晉商商業帝國。如今,保護相對完好的晉商會館尚存世50餘座,其中大多數已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如北京陽平會館、三家店山西會館、河南開封山陝甘會館、江蘇蘇州全晉會館、山東聊城山陝會館、河南社旗山陝會館、江蘇徐州山西會館、甘肅天水山陝會館、內蒙古多倫山西會館等等。
會館是同鄉人在異地建立的一種社會組織。有人說:中國最早的會館可上溯到明朝永樂年間。最初的會館,主要為客籍異地鄉人的聚會場所。山西人在異地建立會館,最早的始於明朝隆萬時代。
據《藤蔭雜記》卷六《東城》載:「尚書賈公,治第崇文門外東偏,作客舍以館曲沃之人,回喬山書院,又割宅南為三晉會館,且先於都第有燕勞之館,慈仁寺有餞別之亭。此賈公為賈仁元,字西池,山西萬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曾任兵部左侍郎,協理京營戍政,克經筵官。賈氏任京官時宅第在崇文門外,曾辟宅南為三晉會館。當時的會館規模較小其功能主要是在京的晉籍士人聚會場所。明代實施開中法以來,晉商以「極臨邊境」地理優勢,捷足先登,漸成為明代最有勢力的商人群體。京師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晉商為活動方便而設會館於京師。
《晉冀會館碑記》記述了原初設會館之起因:「歷來服官者、貿易者、往來奔走者不知凡幾,而會館之設,顧獨缺焉。……雖向來積有公會,而祀神究無專祠,且朔望吉旦群聚類處,不可無以聯其情而冷其意也。議於布巷之東蔣家胡同,購得房院一所,悉毀而更新之,以為邑人會館」(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晉商會館創始最早年代,約明中後期。山西平遙顏料商建立的顏料會館,清乾隆六年《建修戲台罩棚碑記》稱「我行先輩,立業都門,崇祀梅、葛二仙翁,香火攸長,自明代以至國朝百有餘年矣」。按清乾隆六年(1741)上溯百有餘年,當為明代萬曆後期天啟初年。又《臨襄館山右館財神庵三公地重修建築落成記碑》載:「吾鄉自前明,即有山右會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臨汾東館記》載:「臨汾為山右平陽首邑,其立館於京師也,自前明始」(以上均見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碑刻選編》)。可見,晉商至遲在明代中後期已在北京設立會館了。
入清以後,晉商設立的會館有了蓬勃發展,大體上前後在京師設會館有40處以上,與此同時,在國內名商埠集鎮也先後設立了晉商會館。這些會館的設立,首先與當地商業、經濟的發展與交通有著很大關系。以河南南陽賒旗鎮山陝會館為例來說,這里在明代尚是裕州(今方城縣)興隆店,也就是一個過路小店。在明代的河南地圖上還無「賒旗店」。在清代的河南圖幅上,才標出賒旗店。也就是從清代,賒旗鎮才有所發展。原來賒旗店地處漢水交流的唐河上游,潘、趙二水環繞如帶,由鎮東北與西南流過,後二水合流,向南入唐河,唐河繼續南流入湖北襄陽(今襄樊),最終匯入漢水,直通漢口;而北經萬城、平頂山,可直達洛陽、開封,於是清代的賒旗店逐漸成為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陸要沖,為兩湖、江西、福建、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陝西九省通衢,也是北京通往雲貴驛道的中間站,於是山陝等省商人紛紛到此建房設店,流寓定居,使賒旗舟楫車馬,熱鬧非凡。糧食、棉花、食鹽、布匹、煤炭、竹木、茶葉、桐油、生漆、葯材、曲酒等各種物資匯集此鎮貿易、儲存、轉運,形成一個物資貿易中心。
當時僅從事南北貨物過往成交的過載行就有48家,故有「拉不完的賒旗店,填不滿的北舞渡(位於賒旗鎮東北的一個水運碼頭)」之說,賒旗店迅速發展為「北走汴路,南船北馬,總集百貨」的繁華巨鎮。而在賒旗店最活躍、最有勢力的商人就是山西商人。他們最早來到賒旗店從事茶葉、綢緞、刺綉、木材、食鹽、布匹等商品的南北轉運,其中茶葉為晉商經營的最大宗商品。請人衷干《茶市雜詠》載:「清初茶葉均系西客經營,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此處「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就是指由江西河口(今鉛山縣)運至河南賒旗店,再由此北運關外。山西茶商采買福建武夷山或湖南、湖北等地茶葉後,由水陸兩路運抵漢口,由漢水至襄陽,轉唐河北上達賒旗店,再改陸路,由馬匹馱運北上過平頂山、洛陽,渡黃河,入山西,經晉城、長治、祁縣,到太原、大同,再經張家口或歸化(呼和浩特),用駱駝,穿越戈壁沙漠,運至庫倫(烏蘭巴托)、恰克圖與俄蒙商進行貿易。賒旗店正是這條「茶葉商路」上的一個重要中轉站。於是,山西商人為了適應貿易的需要,首先在賒旗店創建了晉商會館。由上可見,晉商會館在各城鎮商埠的建立,是經商活動的需要。
隨著經商活動的擴展,會館的建立又有所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晉商除在京師設立了許多會館外,又先後在天津、山東聊城、館陶恩縣、東阿、濟南、上海、江蘇揚州、江蘇南京、江蘇蘇州、江蘇盛澤大館圩、江蘇盛澤西楊圩、江蘇鎮江、湖北漢口、湖北鍾祥、湖北當陽、湖北鄖西、湖北隨州、湖北江陵、湖北公安、湖北沙市、浙江杭州、河南浙川、河南舜陽、河南洛陽、河南開封、河南賒旗、廣東佛山、廣東廣州、湖南長沙、湖南湘潭、廣西南寧、青海西寧、新疆巴里坤、安徽蕪湖、安徽渦陽、吉林、沈陽、重慶、四川成都、四川灌縣、福建福州、內蒙多倫諾爾等地設有會館,清代晉商會館幾乎遍布全國各行省、商埠。
晉商會館官網也有詳細介紹。

⑹ 什麼是晉商文化精神大神們幫幫忙

晉商簡介——源遠流長的山西商業資本 一、山西商人的足跡遍布全國 山西商人,尤其是首創中國歷史上票號的山西票號商人,商路遙遠,匯通天下,曾在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直至如今還傳頌著「山西人善於經商、善於理財」的佳話。 山西商人的活躍,古代文獻多有記載,到明代已在全國享有盛譽。清代初期,晉商的貨幣經營資本逐步形成,不僅壟斷了中國北方貿易和資金調度,而且插足於整個亞洲地區,甚至把觸角伸向歐洲市場,從南自香港、加爾各答,北到伊爾庫茨克、西伯利亞、莫斯科、彼得堡,東起大坂、神戶、長崎、仁川,西到塔爾巴哈台、伊犁、喀什噶爾,都留下了晉商的足跡。有些商人甚至能用蒙古語、哈薩克語、維吾爾語、俄語同北方少數民族和俄國人對答如流。可以說,從蒙古草原上的駱駝商隊,到吳淞口正在出海的商船,都有山西人在計價核算,從呼倫貝爾的醋味,到貴州茅台的酒香,都有山西人在釀造叫賣。無怪有人說:「凡是有雞鳴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晉商活動過的地方遺址,至今到處可以看到:甘肅的老西廟、新疆的古城塔,昆明金殿的銅鼎、江蘇揚州的亢園、安徽毫州的花戲樓,大都是山西商人創建的;安徽雉河集(渦陽)的山西會館,曾經是捻軍起義的發源地;著名的貴州茅台酒是1704年山西鹽商雇杏花村汾酒廠工人和當地釀造工人共同首創的。以山西商人字型大小命名的城市街巷,至今猶存:張家口的日升昌巷、包頭的復盛西巷、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寧武巷等等,無怪在東北流傳著「先有曹家號,後有朝陽縣」,在內蒙流傳著「先有復盛西,後有包頭城」,在西北流傳著「先有晉益老,後有西寧城」的諺語。山西商人經商的地域之廣,人數之多,確實是相當可觀的。 晉商性質 所謂晉商作為政府推行財政政策和軍協餉供應的工具,主要是指其中的大商人,即皇商、官商、大鹽商、洋銅商等。如開中法的實行,就是明政府為北方邊鎮軍隊籌集軍餉,實行由商人提供邊鎮軍隊糧、布餉需,換取鹽引,到指定鹽場支鹽和販運鹽斤。明政府通過這一辦法的實施,既解決了北方邊鎮軍餉,又收到了鹽稅,而山西商人也因此而興起。入清後,清政府則把山西視作「商賈之途」,是「財賦有出」之地,另眼看待。清王朝在為鞏固其政權所進行的平定三藩之亂、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平定大小金川叛亂,及在鎮壓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太平天國、捻軍起義等的軍事行動中,都得到了山西商人在財政上的支持。在清代的皇商中,最著名、資本最雄厚的是山西介休范氏。范氏除了為內務府來辦宮廷用品外,從康熙到乾隆年間又為清政府運送軍糧,建立了功勛。當清廷制錢用銅奇缺時,范氏又作為最大的洋銅商,往返於東土與東瀛間。山西票號創立後,山西商人又為清廷代墊代辦匯兌軍協餉、籌借匯兌抵還外債、代理部分省關的財政金庫等。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變發生,西太後、光緒帝西逃,途經山西時,又由晉商借銀40萬兩,以解皇室經濟開支燃眉之急。事後,清廷令各省解京餉款,改匯山西票號老莊——平遙、祁縣、太谷,頓時山西平、祁、太票號總號成了清廷總出納。次年,西太後、光緒帝由陝返京,仍由山西票號繼辦「回鑾差款」匯兌。所以有人說:「山西票號是清廷的財政部」,此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晉商精神 進取精神 孔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否亦為之。」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由利益而起動的進取精神,是明清山西商人鏖戰於商場的精神動力。山西平陽府席銘(1481——1542),「初時學舉子業不成,又不喜農耕,曰:丈夫苟不能立功名世,仰豈為汗粒之偶,不能樹基業於家哉!於是歷吳越、游楚魏、泛江湖,撤遷居積,起家巨萬金,而蒲大家必曰南席雲。」清人紀曉嵐說:「山西人多商於外,十餘歲輒從人學貿易,俟蓄積有資,始歸納婦。」這就是說,事業不成,甚至連妻子也不娶。可見山西人是把經商作為大事業來看,他們通過經商來實現其創家立業、興宗耀祖的抱負,而這種觀念正是使其在商業上不斷進取的極其巨大的精神力量。上述席銘經商成功後,「自是崇義讓,淳宗族,睦鄰里親友,賑貧恤乏,解紛訟,成人之美,……嗤蒲之州大夫、所將軍不以行伍眾庶待之,而席氏之家聲益振。」席氏通過經商致富,提高了其家族的社會威望和地位,自然鼓舞著更多的人來走經商之道路。 晉商的進取心還表現在強烈的開拓精神上,所謂「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有許多晉商就是靠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大業。如著名的大盛魁商號,其創始人之一山西太穀人王相卿,幼年家貧,為生活所迫,曾為人傭工,在清軍費揚古部充伙夫,服雜役,後來與山西祁縣人張傑、史大學一起隨營貿易,先是肩挑負販,拉駱駝,後在烏里雅蘇台、科布多開「吉盛堂」商號,其後改名為「大盛魁」,幾經磨難,終於白手起家,到雍正時大盛魁已經是一傢具有相當規模的商號了。 大盛魁貿易公司是晉商文化的老字型大小以經營動力數碼等各類數碼產品,山西煤炭,無煙煤為主的貿易型公司.弘揚晉商精神,再創山西輝煌.

⑺ 晉商文化的內容拜託各位大神

晉商文化有許多值得表現的地方。晉商成功的根本在於儒商精神。當時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的晉商,有著很進步的經商理念。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誠信」二字,這可能也是現在社會上比較缺失的一種價值觀念。 晉商精神 明清山西商人稱雄國內商界五個多世紀,「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是他們的自我寫照。他們的成功,令人注目。他們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知道,每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都有一種特殊的精神作為其靈魂,這種內在的靈魂是實踐活動中最活躍的能動力量,而從事這一活動的人就是這一特殊精神的創造者和實踐者。明清山西商人的成功,就在於他們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自覺和不自覺地發揚了一種特殊精神,它包括進取精神、敬業精神、群體精神,我們可以把它歸之為「晉商精神」。這種精神也貫穿到晉商的經營意識、組織管理和心智素養之中,可謂晉商之魂。 一、進取精神 二、敬業精神 敬業:是事業成功的源泉,而勤奮、刻苦、謹慎的作風,又是敬業思想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勤奮:這是大多數山西商人具有的良好品德。 三、群體精神 明清晉商衰落自身、內在的原因,主要有四: 首先,明清晉商是封建統治階級的附庸。 其次,「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傳統觀念,束縛了晉商的發展。晉商資本流向土地,在明代已屢見不鮮。入清後,晉商購置土地者很是普遍。 再次,墨守成規,思想保守。如前所述,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舊有的商業模式已被打破,加快改革,適應潮流,是求得自身發展的途徑。但是由於晉商中一些有勢力的財東和總經理思想頑固,墨守成規,以致四次失去票號改革機會,晉商終於失去昔日光輝。 復次,近代企業的投資見效周期過長。20世紀初,晉商中一些有識之士以高度熱情投資民族資本近代工業,但由於當時保礦運動的影響,其資本主要投入了投資額大、見效周期長、管理要求高、並受運輸條件制約的煤礦業,而不是投資少、周轉快、利潤高的棉紡、麵粉、卷煙等輕紡工業,致使資金大量積壓,陷入困境。

⑻ 如何弘揚晉商文化

加強自己的晉商道文化素養,即首先使自己在晉商知識和文化方面強大起來,這樣才有資格有能力在各種機會中宣傳晉商文化。在中國明清以來的近代經濟發展史上,馳騁歐亞的晉商舉世矚目,山西特別是以太谷、祁縣、榆次、平遙等為代表的太原盆地商人前輩,舉商貿之大業。

經營范圍包羅萬象,奪金融之先聲,錢庄票號匯通天下,稱雄五百餘年,創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紀性繁榮,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燦爛的商業文化。

晉商精神

明清山西商人稱雄國內商界五個多世紀,「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是他們的自我寫照。他們的成功,令人注目。他們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我們知道,每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都有一種特殊的精神作為其靈魂,這種內在的靈魂是實踐活動中最活躍的能動力量,而從事這一活動的人就是這一特殊精神的創造者和實踐者。

明清山西商人的成功,就在於他們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自覺和不自覺地發揚了一種特殊精神,它包括進取精神、敬業精神、群體精神,我們可以把它歸之為「晉商精神」。這種精神也貫穿到晉商的經營意識、組織管理和心智素養之中,可謂晉商之魂。

⑼ 中國的晉商文化是怎樣的

晉商是指山西(中國中原地區的一個省)商人,山西的簡稱為「晉」。晉商首創了中國歷史上票號。「票號」是當時商人通商的一種方式,商路遙遠,匯通天下,曾在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直至如今還傳頌著「山西人善於經商、善於理財」的說法。

山西商人的活躍,古代文獻多有記載,到明代(1368年-1644年)已在全國享有盛譽。清代(1644年-1840年)初期,山西商人的貨幣經營資本逐步形成,不僅壟斷了中國北方貿易和資金調度,而且插足於整個亞洲地區,甚至把觸角伸向歐洲市場,從南自香港、加爾各答,北到伊爾庫茨克、西伯利亞、莫斯科、彼得堡,東起大坂、神戶、長崎、仁川,西到塔爾巴哈台、伊犁、喀什噶爾,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跡。

當時中國從陸路對俄貿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多個俄國城市,都有過山西人開辦的商號或分號。在朝鮮、日本,山西商人的貿易也很活躍。

閱讀全文

與晉商文化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村電子商務培訓講話 瀏覽:26
提高安裝人員技能培訓方案 瀏覽:599
電子商務大賽策劃書 瀏覽:592
銀行活動培訓方案 瀏覽:533
高中國慶晚會策劃活動方案 瀏覽:435
十三五規劃課題申報培訓方案 瀏覽:15
舉辦工會幹部培訓班的實施方案 瀏覽:765
新微信號怎麼推廣方案 瀏覽:816
燒烤店新穎的促銷活動 瀏覽:491
紅酒推廣方案ppt 瀏覽:953
藝術培訓班招生宣傳方案 瀏覽:981
電子商務系列教材網路營銷的理論與實務 瀏覽:237
訪名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669
傳染病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120
囯家電網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701
小志願者感恩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55
email電子郵件營銷方案 瀏覽:849
單品促銷方案怎麼寫 瀏覽:129
餐飲營銷迴流方案 瀏覽:367
運動會策劃方案百度文庫 瀏覽: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