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畫陶藝花瓶圖案
【材料】
白色陶瓷花瓶、畫家膠帶(紙膠帶)、油漆筆。
【步驟】
1 、先用畫家膠帶在花瓶截斷瓶身。
2 、在本子上練習想要的圖案。
3 、一旦設計的圖案確定,開始在瓶身上手繪。
4 、手繪主要注意色彩的搭配。
5、完成後,撕下膠帶。
❷ 日本陶藝繪畫有哪些題材
關於繪畫的題材,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時間,都會不同,不論是日本還是別的國家的藝術家,都一樣。不會限定得死死的。
❸ 現代陶藝作品~~急 我要圖片和介紹
現代陶藝創作方法初探編輯: | 來源:中國陶瓷信息資源網 | 標簽:現代陶藝創作方法初探 | 發布時間:2007-9-10所謂陶藝,它返指陶瓷日用品陳設品的造型、釉色和裝飾等所呈現的藝術特點,也專指陶器和瓷器的藝術瓷,而現代陶藝是介於雕塑、繪畫和建築之間的一種新文化表達方式,是傳統陶瓷藝術的延伸、擴展和蛻變。所謂陶藝,它返指陶瓷日用品陳設品的造型、釉色和裝飾等所呈現的藝術特點,也專指陶器和瓷器的藝術瓷,而現代陶藝是介於雕塑、繪畫和建築之間的一種新文化表達方式,是傳統陶瓷藝術的延伸、擴展和蛻變。
在現代藝術中,陶藝已作為一個獨具品格的藝術門類,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現代陶藝以其特有的藝術語言、藝術創作過程極其價值,開辟了現代藝術的新天地。它不同於繪畫,也不同於雕塑。它從傳統中走來,但人們更多注重著它的現代品質。
陶瓷自古以來,都以日常用品的形式存在,隨著後現代主義畫家的眼光和視野日益開闊,繪畫的媒介越來越豐富,從單一的畫布和畫筆發展到多樣化材料的運用。許多藝術家神往所謂「質地」:一種物質感,光滑或粗糙,透明或稠密,所以他們在普通顏料中加入別的材料,例如泥團、鋸末或沙子等,繪畫漸漸從平面走向立體,形成了介於繪畫和雕塑之間的製品。陶土以其能塑能畫,且在與火的結合過程中體現出或絢麗、或質朴、或沉移、或張揚的多邊性格,使繪畫大師畢加索、米羅等也參與陶藝創作,米羅強調開發陶瓷材料自身的美感,使用肌理效果的對比,再加上與造型相協調的紋飾,使人感到一種朴實無華的親切感而難以忘卻。而畢加索在一些盤子上熟練地運用了化妝土、灑粉或淺浮雕等裝飾,巧妙地利用陶瓷材料的自然美與人工描繪的裝飾美對比。
20世紀50年代以後,幾乎所有的在現代美術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藝術家或多或少都參與過陶藝創作,這些藝術家們的參與,給傳統陶藝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把現代藝術創作思維帶入了陶藝創作中,使傳統陶藝擺脫了使用功能的限制而走向純藝術創作和實用陶藝兩方面共同發展的道路。由於陶藝材料中的非理性、非規律的成分,恰恰符合了當時人們從工業化生存環境以外尋求被壓抑的情緒宣洩的需求,因此,現代陶藝得以在世界各個國家很快發展起來。
直到20世紀40年代美國皮塔•沃克斯和日本的八木一夫為首的前衛陶藝家的出現,現代陶藝才算是真正產生。1948年7月以八木一夫、山田光、葉哲夫、松井美介等人發起成立了日本現代陶藝著名團體「走泥社」。八木一夫開創了無實用性純造型陶藝的先例,展示了泥土的多樣表現力,大大開擴了陶藝創作的視野。這一系列的實踐證明,陶藝創作能使陶藝家個人情感,在泥與火中得以充分發揮,或為藝術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自身修養功底的體現。因此它具備現代藝術的一切功能,也有著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各類風格樣式。後現代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現代藝術出現,藝術從「為藝術而藝術」的論調中走出來,成為普通人都能涉足的領域。陶藝又一次以金、木、水、火、土這最基本的元素組成的親切和質朴贏得了公眾的喜愛,成為大眾藝術形式而風行全世界。各國紛紛設立中小學陶藝課堂,業余陶藝組織,國際性陶藝研討會,展覽等。
中國現代陶藝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現代陶藝開始在中國土地上初步萌芽。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迅速更新,傳統陶藝不再滿足現狀而尋求與時代同步發展,對外交流的增加使中國陶藝不僅受到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也幾乎在同時受到後現代想像的沖擊,所以中國的所謂「現代陶藝」從開始就是呈多元化狀況發展,而不是純粹的「現代主義」的陶藝。現代陶藝是具有現代藝術特徵的陶藝,即是「現代工業與科學技術導致的現代視覺的經驗,這種經驗最終支配人的審美意識而引發現代藝術形式的革命,是現代社會對人的價值的重新審定。脫離傳統宗教與文化束縛的新的人格對人性狀況的要求與反思,在藝術上的反映,就是個人主觀意志及情感的表現。
如何發展中國本土的現代陶藝,取決於如何看待傳統陶藝在現代陶藝創作中的影響。五千年的陶瓷史所體現的豐富文化積淀,是我們的豐富遺產。現代陶藝不是無源之水,它是傳統陶藝發展變化的當代新形式,是陶藝發展的顯階段產物。雖然它一部分淡化或取消了陶瓷的實用功能和價值,但在藝術表現上與傳統陶藝是相通的,即都表達了社會一種既共性又前衛性的審美追求。從陶瓷藝術的整個歷史發展和所有基本特質來看,現代陶藝是傳統陶藝的個性發展,它變化中有承續,承續中有創造和突變。值得指出的是,雖然我們看到了現代陶藝和傳統陶藝不可否定的內在連接,但不是為不否認現代陶藝在存在方式、藝術形式和整體創造觀念上與舊有陶瓷藝術的區別。現代藝術和社會思潮的推動和影響,現代派藝術大師的界入,現代生活方式變化,使陶藝具有新生新質的一面。
眾所周知,現代陶藝與傳統陶藝的主要區別是它從過去實用加審美的原則走向純粹的審美需求同情感表達,它擴充了傳統陶藝的審美范疇,把粗礪、殘缺、怪異的觀念引入陶藝,把特殊的燒成方式以及個性化的材料把握所演化出具有個人視覺符號的特點引入陶藝。在這樣的前提下,陶藝的技術不會因為實用功能的消失而減弱,反而卻是由於個性化技術的提倡而變得復雜而多樣化。即從過去單一的被廣泛審美認同下形成的普遍技術轉變為具有個人符號的個性化的技術。
現代陶藝創作的過程,包括成型、裝飾和燒成三個方面,這三方面在現代陶藝製作中都有突破性發展,主要體現在現代陶藝不拘泥於某有一朝代的傳統而對歷史傳統總結性的批判繼承和對待西方文化所表現出來的接收包容態度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創新。
在造型上,因為粘土有很強的可塑性和穩固性,容易造型,這就使陶藝的造型具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和結構性。陶藝成型的主要方法有手捏、泥條盤築、板塊拼接、鏤空、拉坯、印坯等,無論採用什麼工藝方式和造型,陶藝家所追求的往往是充分表現泥性:泥條壘積的形變、泥板自然的卷塌、泥體的自然乾裂;即使是手工拉坯,也能充分表現泥的品質,一個手印、一道指紋無不記錄著人的情趣意志而又同時表現著泥本身,這些特質在其他材料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如美國陶藝家彼得·沃克思,他受當時抽象表現主義和行為畫派影響,嘗試並實踐一種完全拋棄傳統形式的制陶方式和審美,以放任、偶發、自由的形式充分體現粘土的率性表現及展現藝術家情感觀念的新風格。沃克思作品中留下的瑕疵、開裂、斑孔,一目瞭然地記錄著作品創作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正是沃克思用於表達、隱喻及記載人與水、火、土的交流和聯系的重要手段。
在裝飾上,各種自然印紋及各種機理的應用,包括顏色釉的綜合表現甚至多種材料的整合,都為現代陶藝家表達審美感受和思想觀念提供了可能。傳統的裝飾手法在現代陶藝中重新運用和解讀,它不在是用來服務於傳統陶瓷的實用性和觀賞性,而是承載著陶藝家對現代藝術的認識和追求。
在燒成方面,主要體現在氧化還原氣氛的變化和使用,鹽燒、樂燒、坑燒、熏燒等新的燒成方法的使用,極大的豐富了現代陶藝的內涵和表現,如西班牙陶藝家薩諾維斯·科拉迪的作品《窯燒之夜》,把「火」的藝術演繹得惟妙惟肖,藝術家對燒成溫度和還原氣氛掌握得恰到好處,在焦灼的焰火中呈現出一種天然變幻的情趣。同時諸如煙熏、針孔、桔釉、氣泡、縮釉等在傳統陶藝中視為「次品」的現象卻在現代陶藝家手中演繹成一種嶄新的藝術語言。
現代陶藝在創作的層次上是藝術家個人的行為、經驗、情感的物化,在文化的層次上是人類的思想和態度,沒有藝術家的狂熱和虔誠,泥土不可能富有生命,沒有藝術家對陶藝實用與審美關系的超越,就不可能有陶藝超出審美范疇的諸多精神意義和思想語言。陶藝的語言是人的情感的語言,這里有真誠的獨白和宣洩,也有深刻的隱喻與啟示。
中國陶瓷的悠久歷史和偉大統一一直是中國陶瓷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陶瓷教育將中國陶瓷歷史譽為一種為人效法的典範。民間藝術以及與中國古典繪畫書法和文學息息相關的審美思想,也對中國陶瓷教育中的教育模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近些年之前,中國陶瓷藝術教育主要關心的是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尊重,對解決設計問題頗感興趣,而普遍極少關注個人的個性表達。
如今的陶藝教學應把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相結合,在認識傳統陶藝的基礎上正確理解現代陶藝的內涵,在設計的同時,不要忘了美學的重要性。學生應養成以「創優創先」的態度來解決問題,即使「生產過程」是教學探索中重要的一環,但概念的重要性仍是首要的。作為教師的職責,就是在學生發展創意思考的過程中引導他們,而非直接告訴他們該怎麼做,事實上鼓勵學生自由思考,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無論培養任何年齡階段的陶藝人才,都要循序漸進。在教學過程中,應帶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性,與時俱進的時代性,開朗達觀的趣味性,實踐創新的創造性。對於初學者,應搜集有關陶藝歷史背景,藝術發展的資料,參觀各種陶藝展覽,到附近民間鄉野考察體驗各種民間的陶瓷生產方式,學會本地手工燒制技術。民間藝人的作品呈現的是來自生活本身的藝術,不追求光滑、成熟、精練、細膩的工藝,而追求朴實、舒適和自然之美。這些感受和工藝可以在學生們往後的藝術創作中潛移默化地發揮作用,在創作中保留些地域文化。搜集有關陶藝的材料、工具、流程、技法、流派等陶藝知識,分體驗、臨摹、創意三階段,進行陶藝創作。
目前,陶藝教
❹ 你做過哪些比較有創意的陶藝作品
我之前做過最有創意的陶藝作品就是我自己給自己做了一個裝首飾的小盒子,因為我平時比較喜歡收納,所以我對我做的小盒子特別滿意。
❺ 如何欣賞一個陶藝作品
欣賞一個陶藝作品,可以從以下這幾個方面來看:
1、技術與藝術
陶瓷產區非常在意技術,他們認為技術等同於藝術。通過時間沉澱、勤加練習會有技術的提升。藝術也是如此,因為它和人性、創造、審美有關聯。這些是要靠情感把握的,它不完全是1+1=2的,技術與藝術的關系當然是藝在先、術在後,這才跟創造有關。
2、材料與表達
陶藝重視對材料的表達,這不完全只是人在表達,因為我們在不斷地去理解材料。黏土有自己的語言,當它成為瓷土的時候會變得純粹,我們不能強加於它們無法承受或與泥性相反的要求。所以現代藝術更多是人的情感主導,去發現材料可能表達的慾望,然後引導著材料去表達。
3、審美與想像
過去的很多見解和記憶會形成經驗,當經驗多的時候,想像力就弱了。如何能做到經驗強大,同時又不固化,還要擁有想像力和敏感的心態,這其實是在說天工與人為的關系。將一塊天然石頭引向具有特殊寓意的美好視覺與想像空間,這就是天工和人為的完美結合。
4、法度與自由
所有的法度都源於經驗,經驗累積到一定的階段就變成一種自由,但它不是生命的自由,而是習慣的自由。生命的自由是不可復制的,所以生命的自由是生命和藝術的最高境界。
陶藝鑒賞舉例:
梁冰的作品《遠古的痕跡》體現了如何把古代精美的藝術形式轉換成今天的樸素的陶瓷語言。作品只用大刀闊斧的幾刀來表達,這是非常自信並建立在對自己的技術、表現有強烈自我感受的基礎上才能做出來的。
他的技術不體現在這件作品的表層,而是源於先前幾十年深厚的積淀,使他能夠瞭然泥土的表現能力並很好地控制泥土。最終作品燒成非常有金屬感,但卻體現出陶瓷審美里最質朴的一面——力量和泥的溫厚。
❻ 誰有陶藝製作的流程(帶文字圖片)
泥杯
1 揉泥,把泥土中的空氣揉出來,泥土揉成團狀,可以使用牛頭揉泥法。也可以購買成品陶泥。我建議是後者。
2揉好泥後,把泥拍成正方體,准備搓泥條。
3揪出適當的泥,放在板上用手掌搓成細長條狀。然後按自己想的杯子形狀在板上鋪好,因為是杯子底部,所以要在擺好形狀後用手掌壓扁,這樣才能承受住向上盤時的壓力。
4 按著杯子的形狀向上盤,每盤完一層,要刷一層泥漿{這樣為了泥條與泥條之間連接起來,沒有空氣,這樣幹了的容器才不會裂開。}泥漿的製作方法是,用多一些的水把泥稀釋,程度是:像稀粥一樣。
5這時盤完3—4層的泥條,如果要想做成光滑的,這時就要開始修坯了,方法是:用木製的刀把泥杯的外壁抹平,修坯是一定要有耐心,細致的修整。
6如果想要保存手工的紋路,就不用修平,直接向上盤築就可以。連接方式同上。
7最後可以做把手,方法是做出形狀後用泥漿黏上。注意不要做的太粗大,否則容易塌裂。
這樣基本就完成了。
❼ 陶藝室標語徵集
小小雙手捏出無限想像 塊塊泥巴繪出五彩生活
❽ 我做一個陶藝杯子 圖案想不好 求出招
一、陶藝的常用工具
1、練泥機:電力傳動,煉制坯料,使坯料連系嚴密、平均。
2、轉輪(轉盤):大小規格視需求而定。
3、碾錕:用潤滑的硬木做成,用於壓泥板和泥片,像擀麵杖。
4、泥板機:壓制泥板的簡略機械設備,有兩個圓錕,可調理泥片的厚薄,泥料在兩者之間被擠壓成所需求的泥片。
5、麻布和帆布:壓泥時隔離用(壓泥板和泥片時很適用,目標是使資料和泥片不會粘連)。
6、刮刀(鏟刀):大小寬度分歧,大約2cm——3.5cm寬。
7、刮刀和修形刀:普遍為木製,也可用塑料或其他資料製成,是手工成型的根本東西,這些東西因思索其功用的多樣性而具有各類外形(分歧的刀頭)。
8、環形雕塑刀:用於挖空實心的器皿,亦可平坦外表,把手(普通木製)上裝置各類外形的金屬環,圓環用於削去多餘的泥料,帶角的環用於平坦外表,如器皿的平底。
9、陶拍:成型頂用於整形,或拍打泥板、泥面等。常用木製(也可用方木替代)。
10、鋼絲弓(鐵絲):用於切割泥塊,或拉坯成型的最終工序,從拉坯機上切割別離陶瓷作品(產物)。
11、杯、桶、盆、毛筆、毛刷、盛水、補水、塗抹、修坯、施釉用。
12、陶藝拉坯機:用於以圓心軸為對稱的圓體器皿形拉坯。
二、陶藝的製作技法
1、泥條盤築成型法
·取一塊過量的泥料,用雙手天然捏緊、轉變,使其成圓棒狀。
·將圓泥棒橫放在任務台上,用手指平均地搓動,邊滾邊搓,左右手指走動,從粗到細.
·天然、平緩地搓泥條,依據需求搓成粗細一致、大小平均的泥條。
·將泥條放在轉盤上做一底部,然後將泥條邊轉邊接邊壓緊,邊轉變轉盤,順次加高,最終做成本人需求的造型。
·每添加了一層需求表裡壓平、壓密、壓勻以免枯燥時開裂。
·可用泥拍、手拍和手拉轉變調整造型,可用保存泥條盤築的原始手跡結果。
2、手捏(雕塑)成型法
手捏、雕塑成型法是製作陶藝最原始、最根本、最簡略的辦法之一,也是初學陶藝者體驗泥性一泥的厚薄、軟硬、干濕水平最根本的演習,可以不必東西,光用手捏,有較大的自在度,只需求用手把泥團捏成你本人想要造型的外形即可,這也是最陳舊的制陶辦法之一。還可用雕塑刀等東西做成雕像,在泥半干時將雕像挖空。
3、泥板成型法
泥板成型就是將泥塊經過人工或壓泥機滾壓成泥板,然後用這些泥板來進行塑造。滾泥板時,應把泥塊放在兩塊布中心進行,從泥塊的中間向周圍分散(轉變布塊),留意泥的厚度,要契合所做陶藝作品的需求。製作時要應用泥的柔嫩性,可以像用布一樣成型,而應用泥板的堅固特點時又可把它當成木板一樣來成型。泥板成型使用局限很廣,從平面到立體,都可以進行造型轉變,可應用泥板濕軟時進行彎曲、卷合,製作成天然、美好的造型,也可應用泥板半干時製作挺直的器物。
4、印模(印坯)成型法
印模(印坯)成型法是應用石膏模具來進行成型的一種辦法。自古以來。此法就普遍地運用在陶瓷出產中,普遍我們運用的是石膏模具,母模可以用石膏或陶泥製作成型,然後依據造型翻成若干塊模具,待模具枯燥後,即可印製坯體,印模成型。印模時要用力平均,壓緊,才幹把造型完好的印製出來對造型復雜的作品,要分模印製,然後再組成,在介面處要用泥漿粘接好,坯體脫模後有殘損的要修補,多餘的要刮失落。這種辦法可以多量量地復制產物,在陶瓷出產中帶來良多便當,依據小我需求可在模具上製作出分歧的肌理和其他裝飾結果。
5、拉坯成型法
拉坯是應用扭轉的力氣共同雙手的舉措,再拉坯機大將泥團拉成各類外形的成型辦法。也是陶瓷製作中一種經常見的和傳統的成型辦法。但技能性十分強,要求很高,有些師傅一輩子從事拉坯任務。這種辦法需求花很長的工夫才敢把握,坯體可以先從簡略的碗、杯、盤開端,純熟後再拉瓶、罐等復雜的造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把握拉坯技能,非得下苦功夫不成。
6、泥漿鑄件成型法
泥漿鑄件成型法在日用陶瓷批量出產中使用普遍,也是陶藝成型的技法之一。先用泥或石膏做母模翻成石膏模(分塊),石膏模留有注漿口,模具枯燥後,把配製好的泥漿注入石膏模內,跟著石膏模的吸水速度,實時注滿泥漿,當石膏模吸漿到達必然厚度時,將模內多餘的泥漿倒出,控干待泥坯離開模壁後,再從石膏模內掏出坯體即可,別的還要堅持(把握)必然的干濕度進行保濕,以便進行下一步修坯、粘接、裝飾等。
7、綜組成型法
綜合以上幾種方法,靈活運用即可。
三、陶藝設計的根本順序
1、構想,畫小構圖、小草圖,確定主題;
2、畫紙上顏色結果圖;
3、用硫酸紙畫實踐大小原圖,口角稿,標明尺寸,留意縮短率。
4、入手造型製作(依據需求選用恰當的成型法);
5、造型完成枯燥後上釉,也有成心不上釉,只追求泥胎的肌理結果;
6、(裝窯)燒成,分一次燒成或素燒後再上釉二次燒成。
四、陶藝裝飾技法
陶藝造型完成後,就應該思索若何裝飾,裝飾手法分歧,結果也分歧。有的採用在未燒的坯體長進行描寫、壓印、堆塑、鏤空等直接顯示手法,也有的採用在釉上裝飾,用陶瓷顏料彩繪的釉上裝飾手法,尚有釉上彩與釉下連系的裝飾手法(如青花鬥彩)
1、坯體裝飾(釉下法)
A、加法:加泥點、泥條、泥餅等在泥坯上裝飾你所想要的紋樣。加前先濕水,加泥漿水用手加壓,用手和雕塑刀做飾物。
B、減法:刻坯、鏟坯、劃坯和鏤空,用東西在坯體上刻出各類裝飾紋樣,可深可淺,可寬可窄,全憑經歷的掌握。
C、攪胎、攪漿法:
·將分歧顏色的土壤糅合在一同,呈現天然的紋理。
·將兩種以上分歧光彩泥板有規則地疊壓在一同,它的剖面則呈現有規則的紋理(肌理),也可將其歪曲,天然轉變,豐厚肌理結果。
·將分歧光彩的泥漿攪在一同,將坯體浸入泥漿內,使坯外表附一層天然攪胎的結果。
·攪釉,將分歧的釉色攪混在一同施於坯體外表,呈現天然多變的肌理結果。
·配製一種縮短大於坯體外表的通明或乳濁釉,燒後呈現裂紋和縮釉。呈現非凡的裝飾結果,或許再出窯時,將燒後溫度下降至100°C左右的器物忽然開窯,熱遇冷空氣,風驚,釉面裂開,立時將墨水浸入釉的蚊片內,呈現裂紋釉結果。
D、繪飾法:手繪或用化裝土,無拘無束地繪制各類紋樣,用毛筆畫,也可用竹針剔刻。
E、色釉裝飾:可以用毛筆在坯體上塗抹色釉、畫顏色釉,也可平均地噴施顏色釉。
2、釉上彩繪法
A、是指再燒好的陶瓷淡色釉胎上用彩料進行裝飾繪畫,然後再用電窯低溫燒烤二次燒成。
B、貼花紙裝飾:在燒好的陶瓷白釉胎上,用瓷用化工印好的貼花紙貼在陶瓷上裝飾(此法合適多量出產),再用電窯低溫烤花窯二次燒成。
3、綜合裝飾法
將釉上、釉下裝飾用在統一種(一件)作品上,它的手法多樣,燒成辦法也是屢次燒成。
顏色釉與剪紙裝飾,還有刻瓷法,指在燒成後的陶瓷上刻出紋樣,一刀一刀、一點一點地刻,需耐性、仔細地描寫。
五、陶藝的燒成技能
陶藝被稱為火的藝術,火不只使黏土、釉色釀成了一種新的物質,並且付與其美感,火是由電、油、煤、瓦斯、木料等燃料經過必然的窯爐轉換而來的,分歧的窯爐、分歧的火焰氛圍決議了陶藝分歧的質量,分歧的窯爐、分歧的燃料,燒成技法也分歧。
所謂燒成,就是將枯燥或施釉後的坯體裝入窯爐中,經由高溫燒煉,使泥坯和釉層在高溫中發作一系列物理、化學轉變,燒成進程是陶藝製作工藝中最復雜的進程。
1、窯爐的品種
A、龍窯(傳統的龍窯):目前仍燒木料,龍窟像一條龍建在山坡上。
B、柴窯(燒木料):相傳是姓柴的創造此窯,故稱柴窯。
C、電窯:0.2-2立方米的電窯。
D、氣窯(瓦斯窯):0.3-3立方米規格不等。
E、重油窯:燒油的地道窯。
F、樂燒桶:耐火磚、耐火棉、金屬板製成,燒瓦斯(可挪動)。
普通目前多用電窯和氣窯,我們當前的陶藝實驗室大多用這兩種窯爐。
2、燒窯
在陶藝製作上,「燒窯」是要害,最主要的操作就是燒窯。由於陶瓷的製作,從選擇原料到製作製品的工序繁復,前人說:「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目前大約也有幾十到工序,各道工序有各自的主要性,尤其是最終的燒窯操作十分主要,稍不留意就會前功盡棄,既糜費了原料和燃料,又糜費了很多的人力。在陶藝工藝方面,就其主要性來說,可以分為「一燒、二土、三製作」,燒窯顯得多麼的主要,也是要害之要害。特殊是顏色釉的燒成,更要強調「燒窯」,顏色釉的燒成火焰、性質、溫度、燒成工夫及燃料品種對顏色呈色轉變有非常主要的影響,顏色釉的燒成是一門「火的藝術」,如「窯變」就是在燒成進程中天然發生的釉色轉變,不是人可猜測和節制的,有些十分可貴的窯變,顏色釉,百窯可貴一見、稀有的精品,寶貴且價值不菲。
燒成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不是一會兒能把握的。
燒窯有燒成曲線。陶瓷半製品入窯時必然要干透,不然輕易燒炸。裝窯時陶瓷半製品所放的窯位也很主要。開端燒時,升溫必然要慢,前400°C要慢燒,最好一小時記載一次燒成溫度。
陶瓷工藝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有志於陶瓷事業的人學好陶瓷工藝學,可是使你終生受益。
❾ 辦個兒童陶藝興趣班,該怎麼寫宣傳單
少兒陶藝教育促進少兒身心的發展
陶土是無毒無臭的天然礦物,柔軟濕潤,可塑性強,親近可愛。陶藝製作,能滿足兒童好動、好奇、好勝的需要,人人都喜歡製作,個個都能成功,兒童更喜歡它。
(一)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兒童的興趣。"努力培養學習興趣,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是減輕兒童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一把金鑰匙。陶藝教學,無疑是一個激發兒童學習興趣的良好場所。
(二)有利於情感的發展
陶瓷藝術作品本身具有美的特徵,首先,是在欣賞陶瓷作品(圖片、錄像、實物)中,發展了兒童感受泥塑工藝和現實美的能力。其次,在雙手製作過程中,兒童努力嘗試去發現美的造型,去予以實現。第三,由於陶土可塑性強,具有魔術般的變化,兒童的天性在"玩泥"中得到充分沉浸,情操得到充分的陶冶,美育自然融在其中。
(三)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
陶藝教學是一個動態開放過程。陶土可塑性強,兒童可"隨形"、"隨時"、"隨地"地自由發揮;兒童自由暢想可吸取大量、廣泛的外界各種信息,進行巧妙地構思,在製作過程中隨形發揮,自由組合,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陶藝教學,從形狀看千姿百態,整個過程是一個動態開放過程;從內容看豐富多彩,哪怕是有主題的內容,兒童也會從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去挖掘內容。
(四)張揚了兒童的個性
陶藝可塑性強,兒童可隨心所欲,均按自己個性特點自由發揮,個性才得到張揚。粗人粗做,提倡作品留有指印,體現"朴實無華,大大咧咧"的豪放風格;細人細做,精雕細刻,光滑華麗,體現"形准面光,精巧玲瓏,文雅稚氣"的風格。不同性格,所製成的作品的風格也不同,都充分體現自己的個性。
兒童自由組合座位,努力使同桌、同組之間獲得認同感,彼此之間個性接近,感情融洽,從而心情舒暢,產生美好的心境,在製作中容易交流,給予共同觀點點撥、指導、幫助,使接近個性的作品得到完善張揚。
(五)健全了良好的人格
成功體驗是個體在取得成功所產生的自我滿足、積極快樂的情緒體驗。陶藝教育人人動手個個成功,陶土人見人愛,學習積極性高,聰明才智才能充分發揮;陶土可塑性強,能自由發揮,個性得到充分張揚;兒童座位自由組合便於交流,集體智慧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兒童都能用自己的表達方式製成所需要的結果,只要老師在評價中給予充分的肯定,兒童都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泥塑"是一門需要耐心,需要細心,需要認真用心體會的課程。一件復雜的作品,需要花不少時間反復修改.
(六)培養了意志力
兒童上陶藝課,連續兩節課(90分鍾),對於兒童而言,這相當漫長,兒童陶藝製作,制而不厭,作而不疲,既培養了自製力、意志力,又陶冶了高尚的情操。
陶藝製作讓兒童從朴實的泥土中發現驚人的美,是腦力與體力協調結合的過程,通過具體形象的塑造,不僅有利於增強兒童開發大腦敏感性和創造性,同時還可以鍛煉身手的靈巧性。通過實踐,我們相信,兒童通過長期的陶藝教育,其創造能力受益終身。普及陶藝教育,使受教育者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開發,中華民族更加有希望。
最後希望有更多的人支持,從而認識陶藝,喜歡陶藝,接觸並學習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