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我軍宣傳

我軍宣傳

發布時間:2021-08-22 05:09:47

『壹』 我軍第3代野戰宣傳文化車有沒有輻射

反坦克導彈是指用於擊毀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的導彈。是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反坦克炮相比,重量輕,機動性能好,能從地面、車上、直升機上和艦艇上發射,命中精度高、威力大、射程遠,是一種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導彈主要由戰斗部、動力裝置、彈上制導裝置和彈體組成。戰斗部通常採用空心裝葯聚能破甲型。有的採用高能炸葯和雙錐鍛壓成形葯型罩,以提高金屬射流的侵徹效率。還有的採用自鍛破片戰斗部攻擊目標頂裝甲。破甲威力主要用靜破甲厚度和動破甲厚度表示,有的導彈戰斗部靜破甲厚度可達1400毫米。動力裝置通常指安裝在導彈上的發動 機,用固體推進劑產生推力,以保證導彈獲得所需速度和射程。在導彈飛行的不同速度段上,發動機推力不同,起飛段(亦稱增速段)推力較大,續航段推力較小。有的反坦克導彈上安裝兩台發動機,其中的起飛發動機賦予導彈起始速度,續航發動機用於保持導彈飛行速度。有的只裝增速發動機,導彈增至一定速度後便作無動力慣性飛行。還有的只裝續航發動機,導彈射出發射筒後具有一定速度,由續航發動機提供保持這一速度的續航力。彈上制導裝置是導彈制導系統的一部分,由彈上控制儀器、穩定飛行裝置和控制機構等組成。其作用是將導引系統傳輸來的控制指令綜合、放大,驅動控制機構,從而改變導彈飛行方向。尋的制導的反坦克導彈制導系統全部裝在彈上。彈體是具有一定氣動外形的殼體,由彈體外殼、彈翼、舵和尾翼組成。多數導彈彈體頭部為尖形或橢圓形,中間呈圓柱形,尾部是截錐體形。彈翼通常為十字形。彈體氣動布局有無尾式、正常式、尾舵式3種類型。無尾式彈體的彈翼兼作尾翼,舵在彈翼後緣,彈翼提供升力及穩定力矩。這類彈體結構簡單,適合於彈身短的導彈,為大多數反坦克導彈所採用。正常式彈體的彈翼和尾翼分開,尾翼兼作舵,適用於彈身較長的反坦克導彈。中國紅箭-8反坦克導彈就是採用這種彈體。尾舵式彈體沒有彈翼,尾翼兼作舵,適用於超音速的反坦克導彈。製作彈體的材料通常用鋁合金、玻璃鋼或特種塑料。
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裝備的反坦克導彈不斷改型,多用途反坦克導彈以及敏感子母彈、分導多彈頭和遠距離攻擊集群坦克的反坦克導彈正在研製之中。

反坦克導彈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研製成功的小型制導武器,於50年代中期由法國率先投入使用,繼而在眾多國家掀起研製高潮。它的問世標志著反坦克武器從「無控」時代進入「有控」時代。歷次局部戰爭,特別是海灣戰爭表明,反坦克導彈是當今最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半個多世紀以來,反坦克導彈經歷了「四代」發展,戰術技術性能顯著提高,已成為世界各國反坦克武器的主體。第一代導彈需要射手同時瞄準目標並控制導彈,已被淘汰;正在服役的主要是第二、三代及其改進型,它們只要射手瞄準目標或以激光器照射目標即可;第四代絕大多數正處於研製中,「打了就不用管」是基本特徵。

■俄羅斯at-4反坦克導彈
■俄羅斯at-x-14反坦克導彈
■美國「陶」反坦克導彈
■美國」龍」反坦克導彈
■美國「海爾法」反坦克導彈
■美國「標槍」反坦克導彈
■美國「掠奪者」反坦克導彈
■法國「沙蛇」反坦克導彈
■法國、德國「米蘭」反坦克導彈
■法國、德國「霍特」反坦克導彈
■西歐「崔格特」中程反坦克導彈
■日本79式「重馬特」反坦克導彈
■瑞典「比爾」反坦克導彈
■義大利「麥夫」反坦克導彈

中國現役反坦克導彈基本上有3種,分別是紅箭-73,紅箭-8,紅箭-8改。「紅箭-73是台灣碉堡的剋星」

「紅箭」-73自70年代以來大量裝備部隊,至今仍廣泛使用於中國陸軍二線部隊,x有步兵攜帶型和車載式兩類,後者又分以4聯裝架設在北京212吉普和以4聯裝載於63式履帶裝甲車2種越野方?$

面對日後有可能強行登陸台灣時遇到的頑敵,中國陸軍正進行在登陸艇和商船上用x「紅箭」-73反坦克導彈攻擊海岸防禦碉堡,掩護登陸的訓練。「紅箭」-73反坦x克導彈的命中精度半徑為0。5米,對鋼筋水泥護牆的穿透力超過1。5米,過去中越x戰爭的經驗證明,以它來打擊堅固工事極為有效。不要說穿透鋼筋水泥護牆厚度僅x為1米的台灣海防碉堡不費吹灰之力,就連其掛裝反應裝甲的「m60a3」主戰蘕克也不在話下。

「中國紅箭-8實戰顯威力」

早在1970年,中國就已經開始研製第二代的反坦克導彈了並於80年代初定型生產,x命名為「紅箭」-8。「紅箭」-8從外形來看應仿自蘇制「at-4」,實戰證明x它的性能穩定,可靠,並出口到海外,前不久波黑內戰中也曾見過它的身影。其實,前幾年中國已公開了「紅箭」-8的改良型,它的頭部加裝了一個長探桿,襒方面可增大穿甲厚度,又能對付世界上越來越普遍的反應裝甲。

中國反坦克導彈:

紅箭-73反坦克導彈

紅箭-73反坦克導彈是仿製前蘇聯at-3型反坦克導彈的產品,1978年設計定型,是我軍裝備的第一代反坦克導彈。
全彈分為戰斗部艙和運載體艙兩部分,平時分離裝箱,使用時將兩個艙體通過快速卡鉤連接在一起;在彈體左上方彈翼根部裝有一個曳光管,用於在飛行時進行觀察和瞄準;戰斗部採用空心裝葯單錐型戰斗部;制導方式為目視瞄準、跟蹤、導線傳輸指令、手控制導。

改進型:紅箭-73a紅箭-73b紅箭-73c

全彈重:11.3千克
戰斗部重:2.5千克
彈長:0.84米
彈徑:0.12米
翼展:0.349米
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
最小射程:500米
飛行速度:120米/秒
射速:2枚/分
破甲威力:150毫米/65度

紅箭-73b反坦克導彈

紅箭-73b反坦克導彈是紅箭-73反坦克導彈的改進型。
在導彈的制導系統中增加了紅外測角儀,使導彈的制導方式變為紅外半自動跟蹤、導線導;在彈體上將曳光管改為兩支對稱設置的紅外輻射器;另外,對控制箱進行了改造,提高信號處理精度、可靠性和抗干擾能力;在採用紅外半自動制導後,還保留了原彈的手控制導能力;對戰斗部進行改進,提高破甲威力。

全彈重:11.7千克
彈長:0.869米
彈徑:0.12米
翼展:0.349米
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
最小射程:400米
飛行速度:120米/秒
射速:2枚/分
破甲威力:180毫米/65度

紅箭-73c反坦克導彈

紅箭-73c反坦克導彈與紅箭-73b反坦克導彈的原理基本相同,但採用了隨動發射架,在對目標的跟蹤過程中,發射導軌與瞄準具同步,使發射方向與瞄準方向始終保持一致,從而擴大了導彈的可攻擊區,使作戰效能更為提高。

紅箭-8反坦克導彈

紅箭-8型反坦克導彈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1984年定型。
導彈採用光學瞄準跟蹤,紅外半自動制導、有線傳輸指令。控制方式為燃氣擾流片,管式發射。導彈採用多種發射平台,可由步兵攜帶、履帶和輪式發射車、直升機等多種方式發射。
紅箭-8型反坦克導彈有紅箭-8a、紅箭-8c、紅箭-8e等多種改進型。
紅箭-8a的主要改進是:提高戰斗部威力、改進了續航葯性能,但不改變原彈的其他戰術性能和使用性能。
紅箭-8c是在紅箭-8a的基礎上在導彈頭部增加了探桿,提高了對付爆炸式反應裝甲的能力。
紅箭-8e主要是改進了導彈的發動機和續航葯性能,使導彈的最大射程提高到4000米;在控制系統上加裝了熱像儀,使導彈具備了全天候的作戰能力。

全彈重:11.2千克
戰斗部重:3.1千克
彈長:0.875米
彈徑:0.12米
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
最小射程:100米
飛行速度:200米/秒
射速:2-3枚/分
破甲威力:180毫米/68度

紅箭-9反坦克導彈

紅箭-9型反坦克導彈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反坦克導彈,1999年國慶閱兵中首次出現。
導彈的戰斗部採用串聯空心裝葯戰斗部,前置空心裝葯用來破壞目標披掛的爆炸反應裝甲,主裝葯可擊穿裸露的目標主裝甲,反坦克裝甲效果較好,以68。射角命中目標時,可擊穿披掛pbfy-1型制式反應裝甲的320mm厚均質鋼裝甲。導彈中部和尾部分別有4片呈「十」形配置的折疊彈翼,飛行時張開。
「紅箭」9反坦克導彈的動力裝置由起飛發動機和續航發動機組成,飛行能力較強。「紅箭」9反坦克導彈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可克服戰場上煙、霧、火光和背景的干擾,也可對付敵人的主動干擾。「紅箭」9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的發射制導裝置由反坦克導彈發射筒、熱象儀、電視測角儀和激光傳輸器等部分組成。「紅箭」9反坦克導彈發射制導裝置比較先進,採用了光學瞄準、發射筒發射、電視測角、激光指令傳輸、三點導向和數字化控制技術。發射後,射手要做的只是始終將瞄準線對准目標,制導裝置自動發出激光指令,控制導彈飛向目標。
「紅箭」9反坦克導彈平時裝在用作發射器和貯存、運輸包裝器的發射筒中,便於維護和保養,每個發射筒重37kg(含導彈)。發射筒安裝在發射架上,發射架高低射界一10度~ 10度 方向射界左右各2oo度, 最大射程發射導彈時,射速為2發/min。
熱象儀用於在夜間或能見度比較差的白天觀察戰場、搜索目標、發現和識別目標,以及在導彈發射後進行繼續瞄準和跟蹤目標。熱象儀的工作波段為8微米-12微米探測距離為4km,識別距離不小於2.5km。因而使「紅箭」9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具有較強的夜戰、全天候作戰能力。 電視測角儀用於測量導彈與瞄準線之間的相對偏差角,形成修正彈道的指令,使偏移的導彈繼續沿瞄準線方向飛行。電視測角儀有兩種工作模式:寬視界模式和窄視界模式。當電視測角儀工作在寬視界模式時,方向視界為左右各2.88 度,高低視界為一2.21度- +2.21度;工作在窄視界模式時,方向視界為左右各0.36度高低視界為一0.28度- 十0.28度。激光傳輸器是為飛行中的導彈傳輸控制指令,來控制導彈在空中的飛行姿態的器件。激光傳輸器的指令傳輸距離超過5.5km,工作波長為0.9 微米。
中國「紅箭」9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可安裝在多種發射平台上機動。如履帶式車輛、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軍用卡車、直升機和艦艇等。
北方工業公司還研製了「紅箭」9a毫米波制導反坦克導彈、「紅箭」b激光駕束制導反坦克導彈等「紅箭」9系列導彈,使「紅箭」9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形成一個家族。

發射筒重:37千克
彈徑:0.152米
最大有效射程:6000米
最小射程:100米
射速:2枚/分

中國紅箭-9反坦克導彈

『貳』 如何對軍事進行宣傳來加強我們國防意識

國防教育一樣要從孩子抓起。學校應該把國防教育視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宣傳《中國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強化全體師生的國防意識、增強關心支持國防建設的責任感、提高履行國防義務的自覺性。為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工作。
1、寫大量適合學生人群閱讀的軍事讀物,這些軍事讀物應該主要以戰爭故事為引子,運用輕松而多趣的筆觸,著力發掘戰爭故事與中學各門課程的內在聯系,詮釋課本知識,使書本知識生動化、公式定理形象化,也使學生領略戰爭的波詭雲譎,於欣賞趣味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國防觀念,正所謂既要順應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又要具體落實國防教育的要求。前段時間,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學生軍訓工作辦公室組織國防大學有關專家學者編寫的我國首部《普通高等學校軍事理論教程》就是一個很好的先例,書中包括中國國防、軍事思想、世界軍事、軍事高技術和高技術戰爭等5個方面,對全國廣大青年學生增強國防意識和憂患意識,肩負起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加強軍事教師隊伍的建設,把軍事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加強軍事教師的培養、管理和考核,以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因為只有擁有了一流隊伍才能使軍事理論課和軍事技能訓練等軍事學科建設順利有效地得以貫徹,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普及國防教育和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學校也必須把軍事學科建設作為必修課明確納入高校教學計劃,需要盡快規范軍事訓練科目和標准,構建一套與我國現代化建設、國防建設和教育改革發展相適應的、科學的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體系。
3、對高校學生進行軍訓教育。軍訓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發揮著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樹立共產主義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於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有利於學生學習軍事高科技知識,增強國防觀念,開闊視野,改善知識結構、活躍思維方式;有利於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作風,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有利於學生組織性、紀律性的提高和身體素質的增強,從而為國防建設培養人才、為軍隊培養預備役軍官和儲備高素質後備兵員,為將來建設祖國、保衛祖國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軍訓理應成為我國提高全民國防意識和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國防觀念的同時,帶動家庭和社會,提高全民國防意識。
4、適時舉辦國防軍事演講賽等活動,通過參與活動,讓學生自主地投入到增強國防意識的行動中來,進一步提高學生國防意識、安全意識和憂患意識。
最後,我還想零星地談幾點意見建議或者說是幾點提醒:
①在諸如南京大屠殺、九一八事變、美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等一系列歷史事件到來的時刻,鳴防空警報或警鍾,以警示國人勿忘歷史,時刻保持警惕之心。
②確實提高軍人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③基於對國家安全的全新認識,政府應主張從軍事、國防、精神、科技、經濟、外交等領域對國民進行綜合性國防意識教育。
④讓人民參與重大防務決策,在實踐中強化公民的國防意識,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的一種做法就是採取民意測驗的方法,直接聽取人民的意見。
⑤在和平年代,我們國家對和平渲染得太多。事實上,世界上每天都有不和平的事情發生,但我們的大學生只能知道只言片語。我們的各級政府和教育機構,應該加強對國家安全問題的教育,讓學生們懂得居安思危。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讓大家積極投身國防建設。

『叄』 有誰看過一部解放軍的宣傳片,應該是今年的,開頭好像是方誌敏在獄中

是紀念54運動100周年的視頻

『肆』 我軍經常宣傳的穿插迂迴戰術是怎樣的

長期處於裝備劣勢的解放軍在作戰中習慣於以巧取勝,極力避免硬碰硬的消耗戰,穿插迂迴戰術的大量運用就是在這種思路下產生的。解放軍在進攻作戰時充分利用對手的防禦間隙和翼側,實施各種規模的穿插迂迴,使對手腹背受敵,到處挨打,輕則打亂部署,重則被斷後路,這樣極大減輕了正面主攻部隊的壓力,這和今天流行的「全縱深作戰」思想不謀而合。在以線式作戰為主的半機械化時代,解放軍能有這樣的思維方式不能不說是一個創舉,今天軍事理論家們所提出的「沒有前方和後方之分」的「非線式作戰」,早在幾十年前就被那些根本沒上過軍事學院的解放軍指揮員所實現了。

『伍』 為什麼我看b站上的解放軍宣傳片。很多說就說這樣太民主了吧。這是什麼意思

「美國范」太濃烈,不符合「土八路」的氣質。意思就是武器裝備看著越來越「好看」。

『陸』 最好重點宣傳人民軍隊在黨的領導下走過的光輝歷程。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的。謝謝

找一下我軍的歷史,網上這方面的資料很多。

『柒』 弘揚我軍優良傳統的意義

認真處理好軍政關系、軍隊內部關系、軍民關系,在軍政關繫上要明確堅持「黨指揮槍」等原則,在軍隊內部關繫上要強化團結緊於、官兵一致等原則是支撐我黨我軍由弱到強,不斷進步壯大的重要精神力量。革命年代為處理好軍民關系,提出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小康階段我們從「寓軍於民」到「軍民融合」,體現了我黨我軍對於優良傳統的弘揚。如今,隨著我國的發展步伐穩步加快,西方敵對勢力也妄圖通過意識形態的斗爭影響我軍的形象建設和軍心凝聚,在實現強軍夢、強國夢的重要關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切實搞好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的建設工作,從自身出發,研究影響我黨我軍優良傳統建設的因素,為提升我軍戰鬥力注入強大動力。

【關鍵詞】軍政關系;優秀傳統;創新

一、戰爭年代轉為和平年代,革命精神減弱

戰爭年代下,軍隊環境條件較差,軟硬設施建設與當代相比較都有所差距。然而,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中國軍人寸土必爭,驅逐侵略者,以保家衛國為首要己任,軍人們血性氣息更加濃厚。正是艱苦條件與奮勇之志的矛盾作用下,在我軍孕育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的優良品德,開辟了「支部建在連上」等黨的創新道路。這些財富而後隨著時代發展成我黨我軍優良傳統。

然而,和平年代下,戰爭不輕易爆發,我軍主要承擔更多的是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搶救自然災害等職責。參與戰爭的作用較以前有所減弱。並且,社會主義現代化加快發展的今天,我軍的建設設施、軍人保障也都有了顯著提高,從以前的草鞋、蓑衣到現在的現代裝備配飾,潛移默化中,讓後輩革命軍人的革命血性、優良傳統比革命前輩有差距。

二、優良傳統未與時俱進結合時代創新

當代中國在習主席的領導下,不斷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在領導管理體制、軍兵種作戰指揮機構、軍隊規模結構等方面都有所優化。中國軍隊正朝著現代化嚴禁,軍隊有所變化,那麼優良傳統也不能囿於過往。以前有句老話「弟兄們,小米加步槍,跟我上!」,可是如今對於武器裝備的要求十分高,要打贏現代化信息化戰爭,就必須把立足點更多地放在科技上,以科技推動軍隊發展,而以往傳統的人力沖鋒則重要性略微下降。

三、西方敵對勢力矮化、醜化我黨我軍優良傳統

實體的堅船利炮是看得見的武器,而歷史虛無主義是無形的殺手。其手段和觀點具有隱秘性、長期性、偽裝性,其目的是為了用西方意識形態「同化」我軍官兵,進而擊垮中國軍隊。優良傳統是我黨我軍的革命歷史凝結,是我黨我軍的精神根系之壤。可如今,「藍色文明」通過扭曲我黨我軍歷史人物、矮化我黨我軍革命形象來抨擊中國優秀文化是走向沒落的「黃色文明」。比如他們利用歪理邪說來醜化「董存瑞、黃繼光」等英雄人物,顛覆人們思想,在社會上造成極大的惡劣影響。

四、相關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仍需加強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上下貫通的過程,要注重「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了解官兵現實需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幹部對於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的教育工作都流於形式,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互通性過低,往往教育者授課畢後,受教育者吸收的程度卻很低。

五、優良傳統內容宣傳形式仍有創新空間

弘揚優良傳統離不開媒介,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的傳承情況,不僅要看官兵們對於優良傳統的繼承情況,軟硬設施建設也十分重要。包括一些宣傳形式、宣傳頻率等。對於優良傳統的宣傳,部隊多選擇以於貼展板、於貼宣傳畫為主要手段。並且在宣傳畫板中,形式固定,多為一於圖片一段文字。這樣會造成官兵觀看時審美疲勞,並且在短時間路過時對於信息的接收量也較低。不僅對於宣傳的手段要進行創新,比如利用新興的傳媒載體,對於宣傳的內容布局和形式也要進行創新,不只是局限於傳統的英雄人物身份事跡介紹。

從過去到現在,集中組織教育是我黨我軍優良傳統宣傳的主要形式。在互聯網十分發達的時代,習主席強調要過好網路關,智能手機進入軍營,利用微信等新興方式進行教育也應成為重要方式之一。開展實踐活動是傳承弘揚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的關鍵平台,理論必須放到實踐中實行才有其意義和價值,隨處張貼宣傳標語和充分使用史館建設都是將理論付諸實踐的重要措施。

六、官兵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家庭紅色教育氣息不濃厚

我軍官兵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搞好優良傳統教育要著眼全局,一個都不落,才能為我軍提升戰鬥力提供精神支持。由於部分官兵文化水平較低,家庭紅色氛圍不夠濃厚,因此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自身樹立起優良傳統意識、打牢意識形態領域思想防線能力較弱。受教育者成長背景也不同,存在復雜差異性,來自學校和來自社會的兵源都有,對紅色文化、政治意識接觸水平不同。並且,90後官兵多成長在一個新興的時代里,其自主意識和質疑意識也較強,政治工作難度也會進一步加大。因此更需要在後天的教育中加強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的教育

『捌』 【中國軍力】震撼宣傳片!背景音樂叫什麼

背景音樂是法國現代樂團Era創作的《The Mass》,收錄在Era2003年發行的專輯《The Mass》中。

歌詞如下:

Semper crescis aut descrescis

變化無常盈虛交替

Vita detestabilis

可惡的生活

Nunc obrat et unc curat ludomentis aciem

把苦難和幸福交織在一起

Nunc obrat et unc curat ludomentis aciem

把苦難和幸福交織在一起

Egestatem potestatem dissolvit ut glaciem

無論貧賤與富貴命運之輪

Divano

神聖的

Divano re

神聖的 彌

Divano resi

神聖的 彌賽

Divano resia

神聖的 彌賽亞

Divano resia

神聖的 彌賽亞

Divano

神聖的

Divano re

神聖的 彌

Divano resi

神聖的 彌賽

Divano resia

神聖的 彌賽亞

Divano resia

神聖的 彌賽亞

Sors salutis et virtutis michi nun contraria

我的健康和美德被命運摧殘著

Est affectus et defectus semper in angaria

與意志疲勞不堪永遠疲於奔命

Hoc in hora sinc mora corde pulsum tangite

就在此刻不要拖延讓琴弦撥響

Divano

神聖的

Divano re

神聖的 彌

Divano resi

神聖的 彌賽

Divano resia

神聖的彌賽亞

Divano resia

神聖的 彌賽亞

Divano

神聖的

Divano re

神聖的 彌

Divano resi

神聖的 彌賽

Divano resia

神聖的 彌賽亞

Divano resiaresiaresiaresia

神聖的 彌賽亞彌賽亞彌賽亞彌賽亞

Divano

神聖的

Divano re

神聖的 彌

Divano resi

神聖的 彌賽

Divano resia

神聖的 彌賽亞

Divano resiaresiaresiaresia

神聖的 彌賽亞彌賽亞彌賽亞彌賽亞

(Divano)

(神聖的)

Sors salutis et virtutis michi nun contraria

我的健康和美德被命運摧殘著

Est affectus et defectus semper in angaria

與意志疲勞不堪永遠疲於奔命

Hoc in hora sinc mora corde pulsum tangite

就在此刻不要拖延讓琴弦撥響

Divano

神聖的

Divano re

神聖的 彌

Divano resi

神聖的 彌賽

Divano resia

神聖的 彌賽亞

Divano resia

神聖的 彌賽亞

Divano

神聖的

Divano re

神聖的 彌

Divano resi

神聖的 彌賽

Divano resia

神聖的 彌賽亞

Divano resia

神聖的 彌賽亞

Hoc in hora sinc mora corde pulsum tangite

就在此刻不要拖延讓琴弦撥響

Quod per sortem sternt fortem mecum omnes plangite

因為命運也已被命運擊垮要把痛苦全部消滅。

(8)我軍宣傳擴展閱讀:

《The Mass》傳承了Eric Levi自首張專輯《Era》起便汲汲經營的音樂特色,匠心獨具的融合流行、加入靈魂藍調元素、搖滾及古典樂,經過截枝去葉後而產生簡潔有力的流行音樂風格。

它與德國知名音樂家和小提琴手卡爾·奧爾夫(Carl Orff)受盛贊的作品《Carmina Burana》(布蘭詩歌),曲調均源自於發現於德國的中世紀法國宗教福音音樂。

合唱《The Mass》的創作源自於中世紀的法國游盪詩人,保存於德國中世紀巴伐利亞神秘詩稿《Carmina Burana 》(布蘭詩歌)及其交響樂。法國Era在此基礎上加以節奏強烈的現代電聲樂,使全曲氣勢磅礴、震撼人心。

『玖』 我軍經常宣傳的穿插迂迴戰術是怎樣的

穿插和迂迴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戰術行動,其根本目的都是深入敵後作戰,所以經常被綜合運用。這種戰術並非解放軍所創,早在冷兵器時代就曾被利用,但是解放軍絕對是這一戰術的發揚光大者。研究過戰爭文獻的人會發現,解放軍的許多戰役、戰斗指示中幾乎都有這樣的語句——「你部應以迅速勇猛之穿插,插入敵後,分割圍殲之」,可見解放軍對於穿插迂迴戰術運用的頻繁程度。在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之際,本刊隆重推出一組關於解放軍經典戰術的系列文章,用以紀念這支英雄之師,開篇首選的就是令所有對手聞風喪膽的穿插迂迴。 分割包圍各個殲滅 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是取得戰爭勝利的不二法則也為解放軍極力推崇。從紅軍時期到新中國建立後的幾場作戰,解放軍將這一作戰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在具體作戰中,敵我雙方都在尋求優勢力量的形成,這就為單方面集中兵力增加了難度,特別是在戰役層面,解放軍很難在一次戰役中形成絕對優勢,在此情況下,解放軍通常是以「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為作戰指導思想,將優勢之敵調動、分割為幾部分,而後將自身整體力量轉化為局部絕對優勢,逐一將敵殲滅,穿插迂迴就充當了實現這一作戰指導思想的重要手段。 解放戰爭中的魯南戰役,將這一點體現的最為明顯。1947年1月,山東、華中野戰軍集中了27個團的兵力,准備在魯南地區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26師和第一快速縱隊。整編第26師系國民黨中央軍,戰鬥力較強,而第一快速縱隊是被譽為「國軍精華」的一支機械化部隊,更為復雜的是,在這兩支部隊附近還有國民黨軍整編第51師和整編第33軍。因此在兵力方面解放軍沒有形成傳統上3:1的進攻優勢,在戰鬥力上解放軍沒有任何反裝甲作戰經驗,全殲敵軍困難很大。但國民黨軍的戰場布勢,卻幫了解放軍的大忙,當時整編第26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分布在西起嶧縣以東的傅山口、東至卞莊(今蒼山縣)的嶧臨公路兩側,擺起了「一字長蛇陣」,首尾長達25公里。像粟裕這樣在華東戰場練了十幾年「穿插迂迴」的戰術大師,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迅速將部隊分成左右兩個集團,分別以一部兵力向石龍山、向城、蘭陵、小忠村等處實施多路穿插,從1月2日發起攻擊,至1月3日晚,解放軍即完成對當面之敵的分割包圍,並通過各種穿插手段,切斷了其與友鄰51師和33軍的聯系,而後,解放軍按照先弱後強的順序,首先集中主力殲滅整編第26師各部,再合兵一處將快速縱隊全殲。僅用3天時間殲敵3萬餘人,繳獲坦克10輛。 有時,解放軍在整體力量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會使用穿插迂迴戰術,以此來加快作戰進程。遼沈戰役中,東北野戰軍在順利結束錦州作戰後,集結幾十萬雄兵回師遼西平原,向廖耀湘的第9兵團發起攻擊。林彪一改謹慎作風,冒著打亂建制,失去聯系的危險,實施了解放軍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穿插作戰。看過《大決戰》的觀眾,一定會對林彪這句話印象深刻:「告訴部隊,縱隊不要去找師,師不要去找團,大家都去找到廖耀湘就行」。幾十萬解放軍依照這個命令,整師、整團向潰退之敵實施穿插迂迴,國民黨軍這只絕對的主力兵團,在遼西平原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十幾余萬人僅在2天1夜即被全殲。難怪受過法國軍校教育的廖耀湘,在被俘後依舊抱怨這些「土八路」們不懂戰術,用「巫術來打仗」。 全縱深作戰思想的體現 長期處於裝備劣勢的解放軍,在作戰中習慣於以巧取勝,極力避免硬碰硬的消耗戰,穿插迂迴戰術的大量運用,就是在這種思路下產生的。解放軍在進攻作戰時充分利用對手的防禦間隙和翼側,實施各種規模的穿插迂迴,使對手腹背受敵,到處挨打,輕則打亂部署,重則被斷後路,這樣極大減輕了正面主攻部隊的壓力,這和今天流行的「全縱身作戰」思想不謀而合。在以線式作戰為主的半機械化時代,解放軍能有這樣的思維方式不能不說是一個創舉,今天軍事理論家們所提出的「沒有錢方和後方之分」的「非線式作戰」,早在幾十年前就被那些根本沒上過軍事學院的解放軍指揮員所實現了。雖然不能說明解放軍的戰術思想多麼超前,但至少在穿插迂迴方面絕對領先50年。當全世界為海灣戰爭中美軍的「左勾拳」行動贊嘆不已時,可能只有中國軍人表現最為平靜,因為單純從戰術意義上講,這種行動只不過是解放軍一個傳統套路。如果非要用類似「左勾拳」這樣的唬人稱呼來來命名戰役迂迴的話,那麼解放軍的戰史會變成一本厚厚的「少林拳譜」。 解放軍在一次作戰中,不止進行一次穿插迂迴,而是從戰役到戰術甚至是單兵的多個層次來實施,以此來實現真正的全縱深攻擊,再牢固的防禦體系也經不起這樣的沖擊。1962年11月18日,在西南邊境作戰中,解放軍東線反擊部隊在攻殲西山口、申隔宗敵軍的戰斗時,提出了「打頭擊背、斬腰剖腹」的打發,這是明顯具有解放軍特色的「全縱深作戰」。作戰部署中有1個軍分區、2個步兵團,擔任3個不同方向的穿插迂迴任務,但這些都還不是這場戰斗的亮點。戰斗中,步兵第55師163團擔任向西山口方向的穿插任務,在穿插途中,該團9連4班副班長龐國興,因夜暗與部隊失去聯系。深入敵後、地形不熟,對於掉隊的戰士是件可怕的事,但這位副班長卻充滿了天才般的想像力,他召集另外2名掉隊的戰士,組成了臨時戰斗小組,繼續執行穿插任務。他們憑著過硬的軍事素質和良好的戰術素養,在敵軍防禦部署內東打西沖,連續奪取敵軍2個炮兵陣地,殲滅敵軍7人,繳獲加榴炮7門,在沿公路追擊逃敵時又繳獲汽車4輛。當他們發現附近山上一股敵人向我軍主力射擊時,身為射擊標兵的龐國興一個點射斃其軍官,不但打散了敵軍還找到了主力,而他手中的武器就是56式沖鋒槍,真可謂奇跡。 (責任編輯:小雨) 龐國興,這個單兵級的穿插分隊,深入敵軍縱深7.5公里,打亂了敵軍的縱深部署,極大迷惑了對手的判斷,為主力向縱深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盡管這不是一次有計劃的穿插行動,但足以看出解放軍官兵對這一戰術的領悟程度。 精確打擊和體系破擊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讓人們知道了一個新的戰法,那就是美軍極力鼓吹的「癱瘓戰」,以及不太成功的「斬首行動」。其實中國早就有「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古訓,從那些成功的戰例中我們會經常看到,解放軍的穿插迂迴戰術,多次用於對敵指揮機關、要害部位的打擊。客觀的講,「癱瘓戰」思想確實是一種極大提高作戰效費比的方法,現代系統論告訴我們,世上萬物都成系統,而任何系統都有其關節點,打擊這些關節點就會迅速它的體系,在作戰中更是這樣。 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同樣是這種「癱瘓戰」思想,美軍是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的,依靠強大准確的打擊力量;而解放軍是通過戰術手段來實現的,依靠犀利勇猛的作戰行動,這又走進了西方重技術、東方重謀略的怪圈。一貫擁有技術優勢的美軍認為「現代戰爭是一場計算成本的戰爭」,所以用精確武器來降低成本;早有見識的解放軍,在幾十年前卻只能通過戰術手段來實現,穿插迂迴正是為技術上無法精確打擊的解放軍,提供了戰術上精確破擊的方法。 這一點用遼沈戰役中的胡家窩棚戰斗來說明,可能最為恰當。前文介紹了1948年東北野戰軍對廖耀湘兵團實施大規模的穿插追擊,在林彪下達命令的第二天,即11月25日晚,東野3縱7師21團8連的一個排,突然穿插至胡家窩棚地區,面對天線林立的小村子,指揮員以為至多是個敵軍團部,誰知道一個沖鋒打進後,戲劇性的場面出現了,面對滿桌的機密文件,最有文化的解放軍戰士只認出了「廖X湘」這兩個字,盡管「耀」字對於窮苦出身的戰士顯得有些復雜,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推斷出這是廖耀湘的兵團指揮部,隨即向上級報告,盡管這個排的戰士除一人重傷外其餘全部犧牲,但這個小小的排沖鋒,卻對整個戰役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廖耀湘在被俘後承認:「解放軍第3縱隊及其以北的友鄰部隊第一棒,就打碎了國民黨遼西兵團的腦袋,同時也打碎了新3軍、新1軍及新6軍3個軍的司令部。」如此看來,東北野戰軍能如此迅速殲滅這只重兵集團,也就不足為奇了。 和廖耀湘同樣不幸的還有美軍大名鼎鼎的的「北極熊團」。「北極熊團」是美軍步兵第7師31團的綽號,它因在一戰中西方列強干涉蘇俄革命,該團成功攻入俄國西伯利亞而得名。然而就是這樣一支精銳部隊在朝鮮戰場也對志願軍的穿插迂迴無可奈何。1950年11月,志願軍發起第二次戰役,志願軍第27軍集中4個團的兵力,向配置在新興里的「北極熊」團發起攻擊,戰斗中,志願軍充分發揚我軍穿插迂迴的戰術傳統,迅速割裂了美軍的作戰部署,其中擔任穿插任務的238團4連藝高人膽大,利用美軍部署的間隙,直撲該團指揮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搗毀美軍指揮所,斃其團長、奪其軍旗,一舉癱瘓了該團的指揮系統,為全殲這支王牌團力拔頭籌。按照當時敵我力量對比,志願軍一個軍通常只能殲滅美軍一個加強營左右的兵力,毛澤東曾形象的指出這種戰法叫「零敲牛皮糖」,但是新興里一役卻創造了4個建制團殲滅美軍一個加強步兵團的光輝範例,這在抗美援朝作戰史上也僅此一次,穿插迂迴戰術戰術在其中功不可沒。 此外,因革命樣板戲而天下聞名的《奇襲白虎團》,也是描寫1953年金城戰役中志願軍第68軍第203師穿插營,在直木洞以南地域襲擊南朝鮮首都師第一團的作戰。由此可見,解放軍的穿插迂迴戰術真正實現了戰役、戰術層面的精確打擊和立體破擊。 成功取決於行動突然性 由於穿插迂迴行動往往是利用敵人部署的間隙和翼側,一旦為敵所察覺就會陷入敵軍的重圍之中,因此作戰行動的隱蔽性和突然性是穿插迂迴成敗的關鍵,而突擊的速度又是達成戰役突然性的基礎,任何一支成功實施穿插迂迴的部隊,無不以神速而著稱。朝鮮戰場上著名的三所里穿插,給38軍贏得的「萬歲軍」的美譽,而其中113師的神速穿插更是可圈可點。根據志願軍總部第二次戰役的總體計劃,1950年11月27日晚,第38軍從德川向西、西南2個方向實施戰役迂迴,一路為軍主力2個師由北路向軍隅里推進,一路為該軍113師由南路向三所里方向穿插。38軍的行動對於第二次戰役全局十分關鍵,特別是113師的穿插,直接關繫到整個戰役企圖能否實現的問題,因此受到志願軍總部的關注。這支當年從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的王牌部隊,不負眾望,擊潰了阻擊的敵軍,騙過了美軍的飛機,全體官兵忍受極度疲勞14個小時強行軍72.5公里,先敵5分鍾到達預定地域,為實現戰役合圍立下了頭功。單純講這14個小時和72.5公里可能不會引起任何注意,但如果你知道在海灣戰爭中,美軍的「左勾拳」是使用裝甲部隊,平均每小時攻擊前進的速度,第7軍是2.4公里,第18空降軍是4.1公里,而志願軍完全是步兵作戰,還在穿插途中先後打垮南7師、土耳其旅、美25師、英28旅各一部分的阻擊和騷擾,稱其為神速毫不為過,難怪有人評價說:有史以來步兵從未如此輝煌。38軍的這次穿插,甚至給美軍打出了心理陰影。第四次戰役後,王近山所部12軍被調至東海岸整訓,從美軍的視野中突然消失,造成美軍習慣性的驚惶失措,以為12軍又不知從什麼地方插進來,派出大量特工偵察,可見38軍的這一役餘威未盡。當然,穿插作戰光憑速度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古人所說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戰術素養,才能真正實現突然性的要求。1962年西南邊境反擊作戰中,解放軍就設計了2次極具想像力的穿插迂迴。 (責任編輯:小雨) 一次是被稱為「克節朗雪火突擊」的全殲敵軍第7旅的戰斗。1962年10月20日,敵軍第7旅在克節朗地區完成防禦部署,從未和解放軍交過手的敵軍,沿河谷和山地組織防禦,各部間隙極大,這樣的態勢簡直就是為擅長穿插作戰的解放軍搭好了舞台,但敵軍的這樣的部署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很難有人能從各戰斗部隊之間的雪山上通過,更何況是攜帶裝備的部隊。解放軍從來都是戰爭奇跡的創造者,擔任攻擊任務的藏字第419部隊和步兵第11師,不僅翻越了雪山對敵軍第7旅實施了戰術穿插,還在夜間涉雪山化水的克節朗河,向第7旅後方實施了深遠穿插,所有行動做得干凈利落,完全出乎敵軍意料,以至於當戰斗發起後,敵軍才發現解放軍的進攻不是來自預想的克節朗河北岸,而是他們側後西南方向的海拔更高的山上。所以這支在二戰跟隨蒙哥馬利征討過隆美爾的敵軍王牌,竟然在24小時內被全殲。 另一次穿插發生在隨後的邦迪拉戰役。敵軍指揮官巴克沙?辛格中將,固執地認為克節朗的失利是一個意外,在如此高的海拔地區作戰,我軍必沿公路軸向前推進,而不可能在人跡罕至的雪山間實施穿插。不知道是這位中將昏了頭,還是有意給解放軍「放水」,居然在解放軍面前擺起了「一字長蛇陣」,在色拉山—德讓宗—邦迪拉沿線的公路上部署了3個旅的兵力,首尾相距近100公里,收拾這種陣形我軍頗有心得,關鍵在於能否打破雪域不可穿插的神話。在當地藏民的指點下,解放軍發現了一條由北向南直插德讓宗和邦迪拉之間班登的小道——貝利小道,於是組織了一支1500人的穿插部隊,經過6天5夜的艱苦行軍,翻越海拔4870米的山口,神兵天降般出現在班登,在敵軍長蛇陣的腰上打進一個楔子,敵軍的全線潰退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穿插迂迴,是一種攻擊力極強的戰術,這種戰術強調連續攻擊、出其不意,追求割裂部署、斷敵退路,通常是實施戰役合圍和分割的前奏。從近幾年來幾場局部戰爭中,可以看到:擁有技術優勢的美軍,同樣開始大量運用這一戰術,這正是解放軍這一戰術強大生命力的體現。可以預言這種給解放軍帶來光榮的穿插迂迴戰術,還將繼續出現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

『拾』 我軍戰史為什麼從不宣傳解放南京的部隊

部隊駐地、番號、人員姓名或履歷、聯系方式、編制、性質、裝備種類或數量等信息均屬於國家秘密,切勿詢問,否則很容易涉嫌竊取國家機密,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涉及到國家安全的范疇,網路上不可取的,也沒多少人真實知道。

閱讀全文

與我軍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信網格化管理培訓方案 瀏覽:357
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培訓方案 瀏覽:376
醫院崗前培訓方案ppt 瀏覽:381
機關幹部年度教育培訓方案 瀏覽:927
房產公司父親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67
網路公司策劃方案 瀏覽:702
公司組織員工家屬策劃活動方案 瀏覽:474
體能拓展培訓方案 瀏覽:472
聖誕培訓機構活動方案 瀏覽:818
少兒書畫培訓方案 瀏覽:50
酒店微笑培訓方案計劃 瀏覽:794
巴黎春天2017促銷活動 瀏覽:51
企業拍攝宣傳片方案策劃書 瀏覽:735
教育局教師信息化培訓方案 瀏覽:714
雅慧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71
社區開展旅遊志願服務培訓方案 瀏覽:704
深圳市孺子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357
學校學年度致謝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10
電子商務運營管理自考試題 瀏覽:554
汗蒸館推廣方案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