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大棚種植香菇
鮮香菇大棚栽培技術
一、香菇的生長生活條件
香菇是一種木腐菌,原來為野生,後經人工栽培馴化而成。它的生長生活條件包括:營養、水分、溫度空氣、光照、酸鹼度(PH值)等。
1、營養
營養是香菇子實體形成和發育的物質基礎。香菇的生長主要依靠菌絲分泌各種酶,分解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吸收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以及少量的無機鹽、維生素等。因此,香菇生長的營養包括碳源、氮源、礦質元素和維生素等。
(1)碳源 碳源是香菇生長發育的主要營養源。栽培香菇的碳源有:糖類、澱粉、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我們用以栽培香菇的木屑、棉籽殼等就是提供碳源。
(2)氮源 氮源是合成細胞內蛋白質和核酸等生命物質所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香菇菌絲可吸收利用某些有機氮,能直接吸收氨基酸、尿素等小分子氮源。我們添加的麥麩、米糠主要就是提供氮源。
碳源和氮源的比例即碳氮比(C/N)是香菇生長發育中的一個重要營養指標。在菌絲營養生長階段,碳氮比保持在25~40∶1為好;在生殖生長階段,最適宜的碳氮比是63~73∶1,氮含量過高會抑制原基的分化。
(3)礦質元素
香菇所需的礦質元素主要有磷、硫、鈣、鎂、鉀等,微量元素鐵、銅、鋅、錳、硼、鈷、鉬等需求量甚微,但也是香菇生長發育所必需的。
(4)維生素類
因香菇菌絲自身可以合成一般維生素,但不能合成維生素B1,只能從培養基中吸收利用。
在代料栽培中,培養基的營養組成不僅要滿足菌絲生長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滿足栽培後期子實體發生發育的需要。
2、水分
香菇生長對水分的要求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培養基內的含水量;二是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濕度。適宜菌絲生長的含水量為60%~65%,出菇時以52%~60%為宜,空氣相對濕度應不低於85%。但在菇蕾發生後,在較低的空氣相對濕度(如55%~68%)的條件下,只要其他條件適宜,則可長成品質更優的花菇。
3、溫度
香菇屬低溫和變溫結實性菌類。香菇生產上的「溫度」包含三方面含義,即氣溫、菌溫和堆溫。氣溫是指自然的室內或室外溫度;菌溫是指培養基質內菌絲活動的溫度;堆溫指在菌棒堆疊時堆內小空間的溫度。
(1)溫度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香菇菌絲生長適宜溫度為5~32℃,最適為24~27℃,在此最適溫度下,香菇菌絲生長旺盛,色澤潔白而粗壯。總的來說,香菇菌絲耐低溫,不耐高溫。
(2)溫度對原基分化和子實體發育的影響
適宜香菇原基分化的溫度為8~21℃,以10~15℃分化為最適,分化最適溫度因香菇菌株的不同而存在著較大差異。子實體發育溫度條件為5~24℃,適溫為15~20℃。一般來說,低溫性品種在低溫條件下發生的子實體質量好,高溫性品種則在高溫條件下出菇好;同一品種,在適溫范圍內,溫度較低時,子實體發育較慢,不易開傘,質量較好。當菌絲達到生理成熟時,突遇外界較短時間的低溫刺激,造成溫差,將使菌絲生長速度變慢,促使營養物質集中運輸,積貯成聚點,以抵抗外界不良環境,迫使「盤狀」組織扭結,從而形成原基,使子實體發生多而整齊。在恆溫條件下,多數香菇品種難以形成子實體。
4、空氣
香菇屬好氣性需氧真菌,新鮮而充足的空氣是保證香菇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環境條件之一。當空氣新鮮、氧氣充足時,進行完全有氧呼吸,能釋放大量的能量,保證菌絲良好生長。若空氣不流通、不新鮮,菌絲體的生長繁殖和子實體的發育將受抑制,甚至導致死亡。缺氧時,菌絲借酵解作用可暫時維持生命,但需消耗大量營養,菌絲易衰老死亡。
5、光照
香菇為需光性真菌,光強度適合的漫散射光是香菇完成正常生活史的必要環境條件。菌絲可以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生長,相反光照還會抑制菌絲生長。長時間光照後,菌絲會產生褐色菌膜,使原基早現,隨著光照強度的提高,生長速度變慢。但在黑暗條件下,只能進行營養生長,不能分化子實體,即使勉強長出子實體也是色澤不佳、肉薄柄長、畸形菇多。最適宜子實體分化的光照強度為50~100勒克斯,這僅是原基分化的必要光照度,而不是子實體發育適宜的光照度,在溫度較低時,較強一些的散射光對形成肉質肥厚、柄短、蓋面顏色深的香菇有利。
6、酸鹼度
香菇菌絲生長需要酸性環境,pH值在3~7范圍內均可生長,以pH4.5~5.5最為適宜。菌絲開始生長後,由於產生了醋酸、琥珀酸、草酸等有機酸,使pH值下降,所以最適原基形成和子實體發育的pH值為3.5~4.5,在菌絲生長過程中積累的有機酸,至少有一部分可以通過酸化培養基來促進子實體更好的發生。
在生產實踐中,應根據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不同要求,合理地協調和控制這些因子,盡量創造最佳生長環境,以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
二、鮮香菇大棚栽培技術
1、品種選擇與季節安排
鮮香菇大棚栽培一般選用的是中熟和早熟的香菇品種,目前生產應用的主要品種有: 939、慶科20、868等。栽培時間一般為7月中下旬到9月下旬,對於中熟的香菇品種,其接種一般應在8月底之前完成。
2、菌種選擇
香菇菌種必須選擇具備高產、優質、抗逆性強,以及菌絲生活力強、無雜菌、無蟲害的雙重特性。鑒定一個菌種好壞的重要指標有:純度、形態、長勢、色澤、均勻度等。
(1)純度:優質菌種必須是沒有感染任何其他雜菌的純菌絲體培養。
(2)長勢:菌種的長勢包括菌絲生長的狀態和速度,菌絲生長速度快、菌絲健壯,視為優良菌種,而菌絲生長稀疏、參差不齊,速度又緩慢的菌種被視為不良的菌種。
(3)色澤:優良的香菇菌種其色澤潔白。
(4)均勻度:菌種的均勻度取決於菌種的純度和培養基的均勻度。菌種純,均勻度就好。
3、場地環境
(1)發菌場所
發菌場所要求弱光、通風、調溫排濕性好,可利用空閑房屋、院落發菌,也可在出菇棚發菌,但用於發菌的菇棚要求有良好的遮蔭、防雨;大規模生產則需要建造專門的發菌蔭棚。
(2)出菇場所
菇場宜選擇在光照充足、通風良好、近水源、排水性好、地勢平坦之地。菇棚坐北朝南,呈東西走向搭建。
作為鮮香菇栽培的出菇場所,應選擇不受污染源影響或污染物含量限制在允許范圍之內,生態環境良好的區域,其出菇管理用水、土壤質量、空氣質量必須達到相應標准。
5、菇棚構造
鮮香菇大棚栽培一般為菇稻輪作,出菇完成後可拆去遮蔭物,用於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出菇大棚一般分為內棚和外棚,外棚用於遮蔭和防雨保濕、內棚為保濕和保溫。菇棚一般寬4-6米,長度應30米以內,以利通風。搭建物一般為竹條或木條,遮蔭物一般用遮陽網,也有用草簾。大棚內用鐵絲或竹條搭好畦架,用於擺放菌棒。
6、菌棒生產與管理工藝規程
(1)配料
①培養料配方:
常規配方:雜木屑78%、麥麩20%、紅糖1%、石膏1%,含水量58~60%。
②原料要求:嚴把原料質量關,杜絕使用摻假偽劣原材料,特別是含有害物質殘留的原材料。雜木屑要求用優質闊葉樹種粉碎而成,細度在5mm以下,色澤新鮮,無霉爛,無結塊,無異味,無油污,含水量14%~60%,PH值8.0左右,總氮含量在0.3%以上;麥麩要求優質、新鮮、乾燥,沒有結塊、霉變、蟲蛀、摻假現象;
③拌料:做到「三均勻」,即原料與輔料混合均勻,干濕攪拌均勻,酸鹼度均勻。用半生料配方的拌料有特殊的要求。
(2)裝袋
培養料配製完成後,應及時裝袋,拌料之後至裝袋結束的時間間隔不超過6小時,要做到當天拌料,當天裝袋滅菌,不能堆積過夜。每袋裝濕料為1.8千克左右。袋口要清理干凈並扎緊。
(3)滅菌與冷卻
在料溫達到98~100℃溫度下保持10~12小時,在潔凈處冷卻至常溫即可接種。
(4)接種
接種是菌棒製作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在整個接種過程都必須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進行,做到嚴和快,以減少雜菌污染。接種可在接種箱、接種室或帳式塑料蓬中完成,包括消毒、打穴接種和套外袋等環節。
①消毒
消毒劑主要有75%~78%的酒精、氣霧消毒盒等。接種室、接種箱的空間消毒選用氣霧消毒盒,消毒時間為20~30分鍾。接種用具、菌種外表處理、接種用具及接種者雙手的消毒則多採用75%~78%的酒精擦洗消毒。
②打穴接種與封口(套外袋)
接種早的每個料棒接種3穴,遲的接5-6穴。接種穴直徑1.5厘米左右。打穴要與接種相配合,打一個穴,接一孔菌種。接種動作要迅速干練,可用手分塊塞入接種穴,種塊必須壓緊壓實,不留間隙,讓菌種微微凸起,以加速菌絲萌發封口,避免雜菌感染。需要注意的是,高溫時選在清晨或晚上進行。接種後,即時套袋封口。
(5)、培菌管理
接種後的菌棒要移至適溫、通風、避光的培養場所培菌,做好翻堆及發菌檢查、刺孔通氣、控溫、通風降溫等工作。
①翻堆、散堆及發菌檢查
翻堆及調節菌棒的堆疊方式是調節溫度和改善通風條件的重要措施。應以 「井」字形或三角形堆放,高溫時每個平方米的堆放量不超過50個菌棒,發現污染的及時剔除、處理。
②刺孔通氣
若選用的是中熟的香菇品種,在培菌過程一般需進行2次刺孔通氣。早熟品種則可進行一次刺孔通氣。刺孔通氣的時間和方法:當接種口菌絲生長至直徑6~8cm大小時進行第一次刺孔通氣,刺孔方法是用約5厘米(1.5寸)長的鐵釘或竹簽在每個接種孔的菌絲生長末端以內2厘米處刺孔一圈,孔數4~6孔,整段菌棒的刺孔總數20孔左右。第二次刺孔一般在菌絲長滿全袋後的5~7天時進行,用一個釘耙狀刺孔器進行刺孔,一次可在菌棒上刺15個,共刺四排。早熟品種則只進行第二次刺孔通氣。
在刺孔通氣操作後4~8天菌絲生長都會非常旺盛,呼吸顯著增強,並放出大量的熱量,使堆溫和室溫明顯升高,因此,每次刺孔通氣後都必須及時散堆,並加強通風散熱,避免燒堆。
③通風降溫
在培菌期間,由於菌絲的呼吸作用會放出大量熱量,菌棒堆溫一般比室溫要高3~5℃,特別是每次刺孔通氣後,這一現象會十分明顯,因此隨著菌絲生長量的增加和外界氣溫的升高,應十分注意培菌房的通風換氣,並減少每個培菌房的菇木存放量。一般要求每天通風1~2次,氣溫在25℃以上時,則必須晝夜打開門窗通風降溫,有必要時,還必須進行強制通風。此外,培菌室一般應保持弱光條件,嚴禁陽光直射菌棒。
(7)轉色
轉色是代料栽培香菇應有的正常生理現象,當菌絲長滿袋後,具備一定的成熟度,在一定的氣、光、溫、濕條件下,表面的氣生菌絲開始倒狀,分泌色素,吐出黃水,顏色由白色轉為棕褐色,最後形成一層具有保濕、保溫、避光、抗雜菌作用的菌膜,這一過程稱為轉色。
中熟品種,一般轉色速度較快,應促進菌棒在袋內轉色,早熟品種一般要在脫袋後進行強制轉色。
7、出菇管理技術
(1)脫袋期選擇
對於鮮香菇標准化大棚栽培,適宜脫袋期一般在菇棚內的最高溫度降到25℃以下時。一般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高海拔地區可提早到10月中旬。
(2)脫袋與轉色
脫袋應選擇在晴天的早上或陰天進行,雨天溫差小,脫袋後菇木容易受雨淋而感染雜菌不宜脫袋。脫袋時用鋒利的小刀輕輕將塑料袋劃破後剝去即可,需注意的是,劃袋時要輕,只要劃破塑料袋即可,切不可將菇木菌皮劃破,不然很容易造成黴菌污染。
對於早熟品種,脫袋後應蓋膜保濕3天,促進氣生菌絲生長,然後,通風降濕,使氣生菌絲倒伏,轉成褐色的菌皮。
(3)秋菇管理
根據秋季氣候特點及大棚式菇床對光照、溫度、濕度、空氣的影響,秋季管理重點做好控溫、保濕、防霉工作。
秋季氣溫較高,最高溫度接近30℃,有時棚內溫度超過30℃,而空氣相對濕度低。要防高溫、保濕度,做好轉色管理工作。轉色完成後,要採取溫差刺激方法催蕾,具體方法只需白天關閉棚膜,棚內畦床蓋小膜,使溫度上升,傍晚打開棚門,通風1~2小時,降低棚溫,連續3~4天,就會有大量菇蕾發生,菇蕾形成後,要保持較為穩定的溫度、濕度並做好通風換氣工作,具體可在早晨或傍晚對菇木噴水1次,並打開棚膜通風換氣,待菇木游離水蒸發後蓋好薄膜。
若溫度超過23℃,白天可以在大棚一端升啟棚門膜,以降低棚溫。傍晚則開啟兩端棚門膜,對菇木噴水1次,然後通風30分鍾,待菇木表面游離水蒸發後,再蓋薄膜,這樣既降低了溫度,通了風,增了氧,又保持較高濕度。噴水量的多少要視菇場的保水性能和天氣而定,稻田濕度大的可少噴,陰雨天少噴或不噴,保濕差的旱地要多噴。
第一批菇長至7~8分成熟後要及時採摘。採摘第一潮菇後菇木含水量較多的,每天要掀膜通風8~12小時,讓菌絲休息養菌7天左右,積累營養,然後仍然採取拉大溫差、濕差,6~8天後,即可發生第二潮菇。採摘第一潮菇後,若菇木較輕(原重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養菌7天左右後,採取注水補充水分,使菇木含水量達58%~62%,直觀標准可掌握注水至菇木表面有淡黃色水珠湧出為止,經6~8天的保濕管理後,就會形成第二潮菇。
大棚式菇床增溫快、保濕好,秋季氣溫較高,易造成高溫、高濕的環境引起綠霉污染,導致菇木局部霉爛。若數量不大的,可採取人工摳除結合葯物進行防治,先用小刀或竹簽將霉爛部分摳除干凈露出菇木正常部位,不留任何霉爛物,然後用50%多菌靈200~300倍進行擦洗或塗抹,能有效地抑制爛筒。
(4)冬菇管理
冬季氣溫低,菌絲新陳代謝活動弱,營養積累慢,原基分化、形成子實體過程緩慢。晴天棚溫上升快,保溫、保濕效果好。提高冬菇產量的另一有效措施是,選擇合理的催蕾方法,縮短菇蕾形成的時間,增加菇蕾形成的數量,盡量多長幾潮菇。由於氣溫低,菌絲代謝強度低,常規的白天蓋膜、傍晚掀膜拉大溫差的方法效果不理想,必須採用刺激強度更大的方法,例如日照保濕催蕾法、蒸氣催蕾法。
冬季出菇管理關鍵要設法增加大棚溫度,具體可選用以下操作方法:⑴把遮陽網與大棚膜內外對調使陽光更多射入棚內提高棚溫;⑵在氣溫低時,把遮陽網撤掉,移入大棚內,直接覆在小拱膜上;⑶選晴天把遮陽網收攏,增加透光,提高棚溫,晚上打開收攏的遮陽網,增加保溫效果。管理上每天結合採菇通風一次,每次30分鍾,選在氣溫較高的中午進行,通風前要噴水保持棚內濕度,待菇木表面水珠風干後,再蓋好薄膜。
(5)春菇管理
春天氣溫逐漸升高,溫差大,降雨多,管理的重點是控好濕度、做好通風防霉工作、及時補充水分、抓轉潮管理,爭取多出菇,後期結合補水添加適量營養物,提高產量。
前期氣溫不高,主要是抓好菇木補水工作,冬菇采後,菇木休養復壯6~8天後及時補水,促進菇蕾發生,出菇後要及時把遮陽網位置恢復原位,每天通風1次,每次30分鍾,視天氣狀況決定噴水量,直至採收,採收後及時養菌補水催蕾。後期氣溫高、濕度大,重點要抓降溫、控濕,要加強通風,防止黴菌污染。降溫方法有:(1)加厚遮陽網;(2)大棚外噴水降溫;(3)開啟一端棚門膜以降低白天棚溫;(4)早晚噴水通風各一次,每次30分鍾,以達到降溫、增氧、保濕的作用。採收後打開兩端棚膜門養菌6~8天,在補水中加入0.1%尿素與0.3%過磷酸鈣、三十烷醇1.5ppm或0.2%的磷酸二氫鉀,0.01%~0.02%的檸檬酸,調節酸鹼度,增加養分提高產量。
8、病蟲防治:
①環境衛生:出菇應保持干凈、通風。
②木霉防治:在菌絲培養、轉色和出菇階段均應防止高溫高濕,創造通風乾燥的生態環境。在非出菇時,使用高效低毒農葯托布津防治,濃度1:500。
③鏈孢霉:培養場所溫度在23-25℃,空氣相對濕度在60-70%。發現感染及時隔離,並用濕報紙包裹後拿出填埋處理。
④爛筒綜合防治:選擇夏季最高氣溫不超過30℃的地方為最適栽培地;具有與栽培數量相應的菌段培養場所,並有通風設備條件,及時排除黃水,防止積水造成爛筒。
⑤蟲害防治:栽培場四周用塑料網隔離,防止蚊蠅進入;用布條沾農葯掛在栽培場空間驅趕,不許直接向菇體噴撒殺蟲劑,農葯使用按GB4285執行。
❷ 貧困村種植香菇計劃
香菇生產一般都採用蔭棚或果林間地等比較陰涼的地方作為出菇場所,由於香菇生產受天氣條件的影響比較大,季節性又很強。在西南地區一般於8月到9月制筒,12月左右出菇。制筒時間如果太早了,遇高溫高濕天氣就容易易感雜菌而成品率低。如果時間太遲,就影響轉色而縮短出菇時間。
1.基料的配製
香菇的基料配方:一般採用篩過的硬木闊葉木屑500千克,麥麩100千克左右,玉米粉12千克,過磷酸鈣12千克,尿素2千克,石灰粉6千克,石膏粉12千克,蔗糖6千克,包成功袋5-6袋,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袋半。
2.基料的處理
這里採用的木屑一般不要混入松樹、杉樹、柏樹等含有芳香族物質的木材。原料應盡量新鮮、乾燥、沒有霉變,顆粒均勻。特別是要注意玉米芯和麥麩等容易霉變的原材料。加水根據原料干濕情況採取相應的加水方式和速度。加水後的拌料有條件的盡量採用機械操作,盡量使基料均勻,PH值均勻。拌好後的基料,堆放12個小時以上,使原料進一步吸水、軟化。在裝袋前再重新就行翻拌,並測定水分含量及PH值,一般水分含量保持在60%左右,PH值在6.5-7.5之間就可以了。
3.裝袋和滅菌
我鎮採用的袋栽香菇一般情況都是香菇代料栽培最有代表性的栽培方法,香菇袋裝栽培實際上多數採用的是兩頭開口的塑料筒。裝袋可以在機械或者人工拌料的基礎上,使用裝袋機進行裝袋操作,如果規模不大,用人工裝袋經濟些。裝袋機裝袋比傳統人工裝袋,速度快、效率高,而且松緊度適中。
裝袋的基本要求:裝袋前要檢查塑料袋是否漏氣,應保證袋子完好無損,不能有破洞,裂痕口子等。裝袋要松緊適宜,要均勻。在裝袋的時候還要注意木屑刺破塑料袋,每裝完一袋,在扎口前,要把袋口內壁清理干凈,不要讓基料沾在上面。在扎口的時候,一定要扎緊,扎嚴實,不得漏氣。
滅菌處理:裝好基料的袋子必須馬上經過滅菌處理,要將基料中的微生物活體殺滅後,才能進行後面工序。在我鎮的香菇培植實際過程中,我們主要採取「濕熱滅菌法」中的常壓滅菌。在滅菌的過程中應注意料袋的堆放,一般都應「#」形排列,以便於蒸汽能均勻滲透,滅菌不容易出現死角[www.nczfj.com]。在大批量生產中,滅菌包可堆放2000袋以上,滅菌包內一定要呈「空心型」擺放,周圍最多可放5排左右,中間形成2-4個料袋空間的方形空心,以最大限度地積蓄蒸汽,在開始加熱升溫時,火要猛要大,鍋內溫度達到95℃的時間最好不超過3小時,當達到95℃時,火勢可以稍微控制一下,保持該溫度20個小時左右,滅菌基本可以結束了。
4.香菇壓塊式栽培管理
4.1香菇壓塊式栽培技術要領:將側面打穴接種香菇料袋運到接種室內壘排起,每壘排一層就往料袋上噴灑一次0.2%多霉靈;消毒40分鍾。菌袋培養期可在室內(溫室)、陰棚里發菌,發菌地點要干凈、無污染源,乾燥、通風、遮光等。進袋發菌前要消毒殺菌、滅蟲,地面撒石灰。待菌袋內壁四周菌絲體出現膨脹,有皺褶和隆起的瘤狀物,且逐漸增加,當接種穴周圍稍微有些村褐色時,表明香菇菌絲生理成熟,可進菇場轉色出菇。
4.2轉色管理:香菇菌絲生長發育進入生理成熟期,表面白色菌絲在一定條件下,逐漸變成棕褐色的一層菌膜,叫作菌絲轉色。轉色的深淺、菌膜的薄厚,直接影響到香菇原基的發生和發育,對香菇的產量和質量關系很大,是香菇出菇管理最重要的環節。
4.3出菇管理:氣溫在20℃以上時,大約一個半月時間香菇菌絲即可長滿袋。菌絲發滿料塊厚可以適當揭開膜,以增加塊內氧氣和溫度,菌絲成熟後就可以出菇,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控制好溫度濕度,及光照通風。
4.4採收及後期管理:當香菇菌蓋直徑達到4-6厘米時,菌蓋下的內菌膜剛剛破裂時,即可採收。當內菌膜完全破裂時,應及時採收。如果太早或太晚都會一下香菇的產量和質量。每採收完一潮菇後,可以往菌袋上噴灑營養水,之後繼續拿薄膜覆蓋菌塊,溫度維持在20℃左右,濕度保持在60%,培養5到7天,讓菌絲恢復生長,等到有新的菌絲萌發。
二、病蟲害及雜菌的綜合防治
❸ 種植香菇可以申請什麼項目
這個可申請的項目很多。例如香菇基地建設。產業園區建設。扶貧基地建設,香菇深加工項目等等。
❹ 香菇大棚怎麼建
在地面上種植香菇的話,需要首先建設好大棚,一般根據具體的栽培數量來進行選擇,建設一個小的發菌棚,一般按照一萬袋一百平方的標准來進行設計。而且大棚內部的亮度要注意控制,不能是透明的,因為日光會影響到菌絲的生長,所以最好進行一定的遮擋,保證有足夠的陰涼。
❺ 大棚香菇種植技術
大棚香菇是香菇種植的其中一種種植模式,這樣的種植模式會大大增加香菇的產量,大幅度提升香菇的質量,從而使我們的經濟效益得到一個很好的提升。那麼大棚香菇如何管理呢?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下大棚香菇管理方法。
(1)發菌期的管理:
菌絲體生長發育階段的管理,主要是調溫、保濕和防止雜菌污染。為了防止雜菌污染,播種後 10天之內,室溫要控制在15℃以下。播後兩天,菌種開始萌發並逐漸向四周生長,此時每天都要多次檢查培養料內的溫度變化,注意將料溫控制在30℃以下。
若料溫過高,應掀開薄膜,通風降溫,待溫度下降後,再蓋上薄膜。料溫穩定後,就不必掀動薄膜。10天後菌絲長滿料面,並向料層內生長,此時可將室溫提高到20—25 ℃。發現雜菌污染,可將石灰粉撒在雜菌生長處,或用0.3%多菌靈揩擦。此期間將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5%左右。在正常情況下,播種後, 20—30天菌絲就長滿整個培養料。
(2)出菇期的管理:
菌絲長滿培養料後,每天在氣溫最低時打開菇房門窗和塑料膜1小時,然後蓋好,這樣可加大料面溫差,促使子實體形成。溫差刺激要適度,防失控。每采完一潮菇使菌絲復壯後,白天蓋嚴保溫被,夜間掀起保溫被,形成10℃溫差,促使菇蕾發生,連續3-4天。若溫差刺激不當,將影響出菇。
還要根據濕度進行噴水,使室內空氣相對濕度調至80%以上。達到生理成熟的菌絲體,遇到適宜的溫度、濕度、空氣和光線,就扭結成很多灰白色小米粒狀的菌蕾堆。這時可向空間噴霧,將室內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左右,切勿向料面上噴水,以免影響菌蕾發育,造成幼菇死亡。同時要支起塑料薄膜,這樣既通風又保濕,室內溫度可保持在15—18℃。
菌蕾堆形成後生長迅速,2—3天菌柄延伸,頂端有灰黑色或褐色扁圓形的原始菌蓋形成時,把覆蓋的薄膜掀掉,可向料面噴少量水,保持室內空氣相對濕度在90%左右。一般每天噴2—3次500倍菌菇生態寶,溫度保持在15℃左右。
噴水管理要看菌棒表面水分,防黴菌。菌棒表皮稍干時噴水,濕度不可過高,以免造成黴菌爛棒。一般在上午采完菇後,進行噴水,噴水後要適時通風。注意陰雨天不噴,采前不噴,菌棒濕潤不噴。
菇棚通風要靈活,防缺氧。每天結合採菇打風口增加新鮮空氣。氣溫高於20℃時揭開棚膜、後牆風口進行通風,悶熱天、陰雨天全揭開。氣溫高於25℃時每天揭棚膜通風2-3次,每次約30分鍾。
黴菌清理要及時,防污染。每采完一批菇後,用小刀把菌棒上長有黴菌的部位剔除,集中處理,防止污染。在菇床上排好處理後的菌棒,讓其通風,稍干後增濕。菌棒注水不可過量,以免造成黴菌爛菇。注水或噴水加入0.1-0.5%的益富源菌菇生態寶菌液,可以有些促進菌絲生長,抵抗有害微生物,提前出菇,延長保鮮期。
❻ 一畝大棚種植香菇效益如何
歡樂菇根據這兩年的種植經驗和市場行情得出,一袋菌棒的成本大概需要3.5左右,看你一畝地需要幾個棚子,每個棚子能放多少袋子,加上大棚造價大概6000元每畝,這樣你就能算出一畝大棚種植香菇的成本了!
❼ 准備在陝西漢中投十萬種植香菇怎麼樣
最好調查一下當地的香菇生產情況和市場需求情況。如果當地生產香菇的比較少。市場有空缺的話。投資十萬種植香菇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如果當地生產量已經比較大的話。那就要謹慎投資了。
❽ 我們縣有個香菇扶貧項目,我們對香菇種植知識一竅不通,請問下這種情況可以承包么。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打開收音機,那熟悉的旋律宛如精靈,喚起我心底的和弦,令我心潮澎湃。
……:燦爛星空,誰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
是啊,正如歌中所說。生活無限廣闊,像遼闊無垠的宇宙,可謂是群英薈萃,高手如雲。可往往,最平凡的人創造出了驚天動地的奇跡。小小水滴也能映出太陽的光輝,四兩也能撥千斤。「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中,有誰是揮金如土的富豪,哪位是日進斗金的老闆?他們有的是消防隊員,有的是農民,有的是保安……:他們全都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卻令全中國為之感動。平凡之中見真情,在一天天的平凡中,我們看到了不平凡。哦,是它,教會了我認真對待平凡中的每一件事,敢於拼搏、進取,努力挑戰。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旋律反復,令我感嘆:古今中外無數成功之例,哪一個不是風也過,雨也走,在千辛萬苦之後才見到美麗彩虹,才綻放成功的花朵?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坎坷的,永遠不會平坦。「發明大王」愛迪生為了解決電照明問題,經過數千次的選材——嘗試——失敗之後,才發明了高阻力白熾燈。數千次的風雨,一次又一次將他進取的心淋得透濕,吹得千瘡百孔,但他沒有放棄,因為,他意志堅定。也正是因為他不畏風雨,不畏挫折,才能在一生中,創下約有兩千項創造發明的記錄。哦,是它,讓我擁有了面對風雨、面對挫折的力量與勇氣。
❾ 搞香菇大棚生產前期都需要什麼准備工作
首先要掌握種植技術,建設大棚。購置原材料,機器設備。訂購菌種。
❿ 種植一畝大棚香菇大概需要多少錢
做一個一畝的蘑菇大棚需要8000元左右錢。
蘑菇種植中常見錯誤
一、預濕不充分 稻草應充分浸泡,以利發酵。浸泡不充分的稻草翻堆時需大量補水,在兩次翻堆之前不能補足水分的不但以後很難補足水分,而且還會影響菌絲的生長。
二、翻堆不勻 翻堆時應按「生料放中間,熟料放兩邊;中間的放兩頭,兩頭的放中間」的原則。但很多人翻堆時不遵循上述原則,以致培養料發酵不勻,達不到翻堆的目的。
三、采土不合要求 有些種植戶覆土時採用未經消毒處理的菜園土,有的則添加未充分腐熟的牛糞。這樣的營養土中帶有大量病菌和蟲卵,容易引發多種病害,給生產帶來損失。
四、覆土時添加尿素 新的種植戶容易習慣性地把蘑菇種植和其他作物種植等同起來,覆土時添加尿素,造成氨味過重導致菌絲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