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推薦一本岩石地球化學關於各種圖解講解分析的書.
教材裡面基本上都有,或是直接找老師要課件,但詳細講解圖解的估計很少,畢竟圖解只是一個輔助工具。
雲南某個地調院自己開發了一種中專畫地球化學各種圖解的軟體,你可以自己找一下,上面有不少圖解的說明和模板。或是上專業地質論壇咨詢一下
看看下面的
岩石地球化學教材(楊學明譯,2000)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369&topicid=23369&forumpage=1&onlyauthor=2&posterid=80282
2. 詳細介紹地質岩石的書籍
我是學地質工程專業的,建議你看《礦物與岩石學》、《寶石鑒賞》基本就行了。
3. 岩石種類大全
石頭
岩石是一種或者多種礦物組成的,並且是固態的,我相信沒有人見過氣態或者液態的岩石,如果學過自由組合概念的人就應該知道,通過自由組合之後,岩石的種類可謂是千千萬萬。要想識別,首先得知道它的分類。那麼我們按成因分,可以分成三類: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
三大岩類
沉積岩:顧名思義,是一些鬆散的沉積物堆在一起,經過成層作用形成的岩石,我們平時隨處可見,由於形成的時間不一樣,所以一層一層的展現給我們,由於特徵比較明顯,所以也是最容易識別的岩石。常見的石灰岩、砂岩、頁岩等。
石灰岩
岩漿岩:大家聽過最多的可能是火山了,火山爆發之後的岩漿,冷卻之後就形成了岩石,當然也有一些岩漿沒有噴發出來,經岩石冷卻形成的岩石,也就是噴出岩和侵入岩兩種,這樣的岩石就是岩漿岩。不要以為火山噴發離我們很遙遠,這樣形成的岩石就離我們遠了,要知道遠古時期,岩漿運動可是很正常的,所以岩漿岩也是我們常見的岩石種類。列幾個常見的岩漿岩:花崗岩、花崗斑石、流紋岩、正長石、閃長石、安山石、輝長岩和玄武岩等,從這些熟悉名字就知道,其實它就在你身邊。
花崗岩
變質岩:簡單的說就是以上兩種岩石發生的基因突變,讓它們發生基因突變的過程就叫變質作用。這個過程說起來就復雜了,大致可以分為受熱、受力、區域變質、混合岩化等,變質岩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見的,比如大理岩、千枚岩、石英岩等,只是大家都比較難分辨,造成了對它的認識不深。
變質岩
小編今天說了岩石的三種分類,分別是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三者可以互相轉化。沉積岩發生變質作用成為變質岩,也可以經熔化,成為岩漿岩;岩漿岩形成的碎屑經沉積變成沉積岩,經變質作用成為變質岩;變質岩也可風化成碎屑,再經沉積作用形成沉積岩,也可以經熔化,成為岩漿岩。所以不僅是大氣圈,生態圈有平衡作用,岩石圈也保持著自己的平衡,任何圈都是不能肆意破壞的。
4. 岩石的產狀
根據斯坦諾(1669)的地層學三定律可知,沉積岩與部分火山岩形成之初呈水平狀態(原始水平律),是按由老到新(下老上新)的順序沉積的(地層疊覆律),而且在一定范圍內是連續分布的(原始側向連續律);經過構造運動以後,岩層由水平狀態變為傾斜或彎曲,連續的岩層被斷開或錯動,完整的岩體被破碎等。它們原有的形態和空間位置就發生了改變,稱為構造變形。要研究構造變形,首先就要確定地質體(岩層、岩體、礦體等)在地殼中的空間位置即產出狀態,稱為岩石的產狀。
1.岩石的產狀要素
岩石的產狀由走向、傾向和傾角三個數值來確定,稱為產狀要素(圖13-1)。
圖13-1 岩層的產狀要素
(據夏邦棟,1995)
走向 表示岩層在空間的水平延伸方向。岩層層面與任一假想水平面的交線稱走向線,走向線兩端的延伸方向稱為岩層的走向。因此,岩層的走向有兩個方向,彼此相差180°。
傾向 表示岩層傾斜的方向。層面上與走向線垂直並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線叫傾斜線,它表示岩層的最大坡度。傾斜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示的方向稱為岩層的傾向。
傾角 層面上的傾斜線和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線間的夾角,稱為傾角。傾角的大小表示岩層的傾斜程度。在不垂直岩層走向線的任何方向上量得的夾角,稱為視(假)傾角。傾角只有一個,而視傾角可有無數個,任何一個視傾角都小於該層面的傾角。
2.不同產狀的岩層
水平岩層 原始水平岩層雖然經過構造運動(整體均勻升降運動)使其上升為陸,但仍保持水平狀態,稱為水平岩層(圖13-2)。在水平岩層地區,較新的岩層總是位於較老的岩層之上,當地形受切割時,老岩層總是出露在低窪地方,而較新的岩層總是出露在較高的位置。
圖13-2 水平岩層素描
(據藍淇鋒等,1979)
圖13-3 傾斜岩層
(據藍淇鋒等,1979)
傾斜岩層 由於構造運動,使岩層發生變形變位,形成岩層層面與水平面有一定交角的傾斜岩層(圖13-3)。在一定范圍內,一系列岩層向同一方向傾斜,產狀大體一致時,稱為單斜岩層。單斜岩層往往是褶皺的一翼或斷層的一盤。
直立岩層 指岩層層面與水平面直交或近於直交的岩層,即直立起來的岩層。其地表露頭寬度與真厚度一致,不受地形的影響。
倒轉岩層 指岩層翻轉、老岩層在上而新岩層在下的岩層(圖13-4),這種岩層主要是在強烈擠壓下岩層褶皺倒轉過來形成的。
圖13-4 倒轉地層(北京坨里)
(據藍淇鋒等,1979)
此圖為一倒轉背斜,其中左翼地層(位於圖的下部)倒轉
3.產狀要素的表示方法
岩層的產狀要素是在野外直接用羅盤測量出來的(測量方法在實習時介紹),將所測得的產狀要素,用規定的文字和符號記錄在記錄本上並標繪在圖上。
1)野外記錄本上一般只記錄傾向(如135°)和傾角(如40°)兩個數據,記為:135°∠40°,直立構造面才記錄走向。
2)地質圖(平面圖)上,應按方位角在相應位置用量角器、三角板畫出准確的走向、傾向,並標注傾角。
如:傾斜岩層 水平岩層 直立岩層 倒轉岩層
普通地質學
3)地質剖面圖上的表示方法為:
5. 岩石的概念是怎樣的
岩石是天然產出的具穩定外形的礦物或玻璃集合體,按照一定的方式結合而成,是構成地殼和上地幔的物質基礎。
岩石可以由一種礦物組成,如石灰岩僅由方解石一種礦物組成;也可由多種礦物組成,如花崗岩由石英、長石、雲母等多種礦物集合而成。組成岩石的物質大部分都是無機物質。岩石可以按照其成因分為三大類: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三大類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條件和環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環境條件又會隨著地質作用的進行不斷地發生變化。沉積岩和岩漿岩可以通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岩漿岩和變質岩又可以通過母岩的風化、剝蝕和一系列的沉積作用而形成沉積岩。當變質岩和沉積岩進入地下深處後,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又會發生熔融形成岩漿,經結晶作用而變成岩漿岩(圖1-1)。因此,在地球的岩石圈內,三大岩類處於不斷演化過程之中。
太陽能是岩石發生演變過程的能量來源之一,它控制著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進行;包含在岩石內部的放射性能量是地球內力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此外,地球重力能和地球旋轉能在各種地質作用中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圖1-1表示了各種地質作用與三大類岩石演變的相互關系。其中構造運動是地球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可使地下深處的侵入岩和變質岩上升到地表遭受破壞,也可使地表岩石發生強烈拗陷而產生變質,同時,構造運動對岩漿的形成和上升也有重要影響。
由於自然界是連續體,很難真正依據我們的分類分成三種岩性,因此會存在一些過渡性的岩石,好比說凝灰岩(火山灰塵與岩塊落入地表或水中堆積膠結而成)就可能被歸於沉積岩或火成岩。
6. 岩石成因及其形成構造背景探討
小興安嶺東南地區的早中生代二長花崗斑岩中發育殼幔岩漿混合成因微細粒閃長質包體(MME型)和殼幔岩漿混合成因的同深成作用岩牆——中基性閃長(玢)岩、酸性脈岩等脈岩群。由此可知岩體具顯著的殼幔岩漿混合成因的特徵(包體、同深成作用岩牆成因詳見本章第一節的三、七部分)。
在哈克圖解(圖3-23)上岩石的A12O3、TFeO、TiO2、MgO、Na2O與SiO2呈良好的負相關線性關系,而K2O為正相關關系,其他CaO、MnO、P2O5線性關系不明顯。
岩石常量元素含量、比值等特徵與Maniar(1999)花崗岩類構造環境對比,介於大陸碰撞花崗岩(CCG)、後造山花崗岩(POG)之間,但與POG更為相似(表3-14)。岩石在Na2O-K2O圖(圖3-24)中,大多數岩石落入A型花崗岩區。岩石在微量元素Sr-Yb圖中大多數落入低Sr高Yb的南嶺-浙閩型花崗岩區(圖3-25),可能說明其形成與碰撞後崩塌-伸展構造背景下的底侵幔源岩漿作用有關(張旗等,2005、2009)。
圖3-23 二長花崗斑岩—正長花崗斑岩岩石哈克圖解
(圖例同圖3-21)
表3-14 二長花崗斑岩-正長花崗斑岩岩石化學參數特徵表
岩石在微量元素Rb-(Y+Nb)和Nb-Y構造環境判別圖解(圖3-26)中均落入碰撞後花崗岩(POG)區。岩石在多陽離子R1-R2構造環境判別圖(圖3-26)中,大多數岩石落入造山晚期和同碰撞花崗岩的界線附近,反映了大陸碰撞結束、崩塌時的張性構造環境。在Maniarr的五組構造環境判別圖解(圖3-27)中,投點大多落在大陸碰撞(CCG)和後造山花崗岩(POG)區,總體上表現出由大陸碰撞花崗岩向後造山花崗岩轉變的構造環境特點(肖慶輝等,2002;莫宣學等,2002;鄧晉福等,2004)。
綜上所述,小興安嶺東南地區晚三疊世—早侏羅世二長花崗斑岩-正長花崗斑岩成因可能與古亞洲洋構造域碰撞後伸展動力學機制下的構造鬆弛和拉張環境的基性岩漿底侵作用有關。底侵作用的識別,從殼幔相互作用的角度去解釋該地區晚三疊世—早侏羅世花崗岩的成因、地殼垂向增長、演化,以及伊春-延壽多金屬成礦帶的區域多金屬成礦機理、找礦方向,提供了新的依據與思路(韓振哲等, 2008a、b、2009a、b、c、2010a、b)。
圖3-24 岩石Na2O-K2O圖
(圖例同圖3-21)
圖3-25 岩石Sr-Yb圖
圖3-26 花崗岩岩石Nb-Y圖、Rb-(Y +Nb)圖及多陽離子R1-R2構造環境判別圖
(圖例同圖3-25)
WPG—板內花崗岩;VAG—火山弧花崗岩;ORG—洋脊花崗岩;Syn-COLG—同碰撞花崗岩;1—地幔分異的;2—板塊碰撞前;3—碰撞後;4—造山晚期;5—非造山;6—同碰撞;7—造山後
7. 岩石學及學習的目的
岩石學(Petrology)一詞是由希臘字「petra」(意思是石頭),及「logos」(意思是解釋),兩個字組成的,表示岩石學是研究天然岩石的學科。由於岩石是除去大氣圈及水圈後地球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岩石學在地球科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基礎岩石學包括了岩相學(Petrography)和岩理學(Petrogenesis)兩部分,岩相學是以研究岩石分類和描述岩石特徵為主,立足於詳細的野外及室內的觀察與測試,如對岩石的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和野外產狀以及它們的化學成分作出研究,可以對各類岩石作出進一步的分類和命名。岩理學則是將岩相學的知識與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結合,並通過歸納和演繹對有關各類岩石的成因、形成演化及構造背景進行研究。在歸納和演繹的過程中要與相鄰學科相互印證以期獲得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
對於大學生來說,首先要掌握岩相學的內容,然後再對教科書中岩理學的內容作出理解。千萬不能丟掉或輕視岩相學基礎去空談岩理學理論。
岩石是地質歷史的記錄。有關岩石的成因、形成時的物理化學環境、結晶年齡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的研究,可以對解決地質歷史演化中的不少問題作出貢獻。例如:
(1)現代的沉積物與地質歷史上的沉積物的豐度有很大的差別,其原因何在?如在前寒武紀,白雲岩是石灰岩的3倍,但是現代白雲岩的產地卻很少,僅限於少數特殊的環境如波斯灣等地;在25億年(2.5Ga)之前太古宙的地層中,硅質岩的體積分數約佔15%,而現在除了深海盆地外,硅質岩已經不很重要了;在前寒武紀蒸發岩十分稀少,根本無法與現代相比,是海洋成分發生變化,或是物源組分發生變化或是氣候發生變化?今後變化的趨勢將會如何?
(2)有些火成岩,如科馬提岩,多數出現在太古宙,塊狀斜長岩、更長環斑花崗岩多數出現在元古宙,如何根據這些岩石的分布認識地球的演化?
(3)為什麼太古宙麻粒岩、灰色片麻岩、紫蘇花崗岩等是研究地殼早期演化和早期大地構造特徵的重要內容?
(4)最老的板塊活動、地幔柱活動出現在什麼時期?哪些岩石組合可以作出限定?
這些問題都需要具有扎實的岩石學知識才能作出科學的回答。
岩石學研究還可以作為地球深部的「探針」。地球主要由岩石組成,科學家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直接獲得不同深度的岩石樣品。已有資料表明,獲得的樣品最大深度達200km。此外,還可以應用火成岩的化學成分反演深部岩漿源區,從而揭示地球深部的組成、熱狀態及流變學特徵。21世紀固體地球科學進入了大陸動力學階段,「岩石探針」的研究方向將為岩石學學科發展作出貢獻。
8. 關於岩石的資料
岩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和天然玻璃組成的,具有穩定外形的固態集合體。
岩石按其成因主要分為火成岩(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
整個地殼中,火成岩大約佔95%,沉積岩只有不足5%,變質岩最少。不過在不同的圈層,三種岩石的分布比例相差很大。地表的岩石中有75%是沉積岩,火成岩只有25%。距地表越深,則火成岩和變質岩越多。
地殼深部和上地幔,主要由火成岩和變質岩構成。火成岩占整個地殼體積的64.7%,變質岩佔27.4%,沉積岩佔7.9%。其中玄武岩和輝長岩又佔全部火成岩的65.7%,花崗岩和其他淺色岩約佔34%。
(8)岩石策劃書擴展閱讀:
岩石性質:
岩石工程性質無怪乎就是物質成分(顆粒本身的性質)、結構(顆粒之間的聯結)、構造(成生環境及改造、建造)、現今賦存環境(應力、溫度、水)這幾個方面的因素。如果是岩體,則取決於結構面和岩塊兩個方面,在大多數情況下,結構面起著控制性作用。
形成原因:
地球形成之初,成了山石,經過風化,變成了岩石。接著就變成隕石,在沒有落入地球大氣層時,是游離於外太空的石質的,鐵質的或是石鐵混合的物質。
若是落入大氣層,在沒有被大氣燒毀而落到地面就成了我們平時見到的隕石,簡單的說,所謂隕石,就是微縮版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而留下的殘骸。
9. 介紹一本關於岩石的書
大意是說,面對岩石,面無表情亳無情感的物體,首先得對岩石不抵觸,它異常堅韌,大公無私,炎熱之夏不恨太陽,雷雨之中還親吻大地。出污泥而不染,面對誘惑始終堅守看那份執著,勇敢而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