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山陵簡介100字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中山陵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請採納
『貳』 介紹中山陵
中山陵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
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這里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門,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
音樂台在中山廣場南面。舞檯面積近250平方米,台後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寬16.7米,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台前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餘人。
藏經樓又名孫中山紀念館。 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年11月發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樓專為收藏孫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樓為宮殿式建築,外觀又像一座寺院樓,共三層,底層為講經堂,並有夾樓聽座;二樓為藏經、閱經及研究室;三樓為藏經室。樓後有迴廊式建築,長125米,壁面鑲砌的是馮玉祥將軍捐贈的"三民主義"學說全文碑刻,共青團6講138塊,計15萬5千餘字。每講分別由當時的書法家張乃恭、陳天錫、連聲海、李啟琛、葉恭綽、鄭洪年、陳仲經、蔡允、胡滌、彭醇士、王宜漢、李宣倜、王賢、鄧糞翁等人書寫,是一組書刻俱佳的珍貴文物。
中山陵
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餘分別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於此。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 鍾」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 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這里是仿宮殿式的祭常。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 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南京解放後,劉伯承任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里。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郁蔥蔥,景色優美。
『叄』 中山陵導游詞100字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坐落於古城南京東郊紫金山中麓的中茅山上,氣勢雄偉。
中山陵1926年開工,由我國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呂彥直設計,1929年建成之後,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從北京奉移至南京,隨即與當年的6月1日舉行備極隆重的奉安大典,將中山先生的靈柩葬入中山陵,時至今日。
中山陵的主體建築包括博愛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所有建築均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從下往上總共有392級台階,寓意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墓室裡面有一漢白玉的孫中山卧像,卧像下方5米深處的墓穴內安放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裝殮,周圍用鋼筋混凝土密封。墓室後面是後花園,有中山陵的歷史陳列展覽。
『肆』 中山陵的簡介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南京中山陵景區,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屹立在城東郊,是寧鎮山脈中支的主峰。東西長7千米,南北最寬處4千米,周圍綿延10餘千米。 巍巍鍾山,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跡。
鍾山風景區是我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主要景區有:中山陵景區、明孝陵景區、梅花山、靈谷寺景區、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園、北極閣氣象台、雞鳴寺等,還包括玄武湖、環湖的富貴山、九華山、小紅山和城牆、城堡,這里集中了28處市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陵依山而築,坐北朝南,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崗巒前列,屏障後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1929年6月1日奉安於此。墓地全局呈"警鍾"形圖案 ,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
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
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高29米,長30米,寬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額上分別刻有:民族、民權、民生。中門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直額。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國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
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 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中山陵前臨蒼茫平川,後踞巍峨碧嶂,氣象壯麗。音樂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仰止亭、中山書院,等紀念性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不僅寄託了海內外捐贈者對孫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緬懷之情,而且都是建築名家之傑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逝世。有遺囑:「吾死之後,可葬於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根據胡漢民的說法,孫中山還曾說過「他日我辭世後,願向國民在此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遵照孫先生遺願,靈樞暫厝於北平香山碧雲寺內,在南京鍾山修建陵墓。
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1926年1月動工興建,1929年春主體工程完工。建成後呂彥直去世。
『伍』 南京中山陵的介紹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鍾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鍾山的遺願,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並決定在南京鍾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整個牧區平面形如大鍾,鍾的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台(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鍾的鍾紐,鍾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鍾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中山路是原來的迎柩大道,是孫中山先生靈柩南下時走過的路,也是南京第一條柏油馬路,1926年動工,1929年完成。當人們沿著這條參天的林蔭大道來到廣場時,首先看到的是位於墓道南端的三門石牌坊,上刻中山先生手書「博愛」兩字。牌坊這類建築在功能上主要是用來歌功頌德的。「博愛」兩
字正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前廣場南端孫中山的立像英姿勃勃,擺動的手勢好像正在發表關系國家命運的演說。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
為公」四個大字。這里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徵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再進為碑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的鎏金大字。過碑亭即為陡峻的石階,石階共分八段392級,攀登如此多的石階極為艱難,但當大家走完這段長距離陡峻的石階以後,一定會悟出<>中有關的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義。
最高的平台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華表乃為柱狀標識物,標志祭堂即在此。祭堂有三個拱門,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民生」門上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直額,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斗的理想。
祭堂的正中,為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此像為國外雕塑名家保羅蘭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業績,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牆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在這里,不僅使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兩千多年來封建帝制的不朽勛業和艱苦鬥爭的歷程,而且也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我中華獨立、富強、大展宏圖的建國思想。
祭堂之後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亦是孫中山先生的手筆。門內即為鍾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卧像即安放在圓穴中,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所敬仰。
中山陵的建築風格中西合壁,鍾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台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庄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庄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陸』 中山陵的介紹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面積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鍾山風景區內,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之精華,庄嚴簡朴,別創新格。
中山陵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均取得極好的效果,音樂台、光華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永慕廬、中山書院等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色調和諧統一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且均為建築名家之傑作,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柒』 中山陵解說詞
中山陵景區
南京中山陵景區,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屹立在城東郊,是寧鎮山脈中支的主峰。東西長7千米,南北最寬處4千米,周圍綿延10餘千米。 巍巍鍾山,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跡。
鍾山風景區是我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主要景區有:中山陵景區、明孝陵景區、梅花山、靈谷寺景區、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園、北極閣氣象台、雞鳴寺等,還包括玄武湖、環湖的富貴山、九華山、小紅山和城牆、城堡,這里集中了28處市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陵原名總理陵園,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中山陵依山而築,坐北朝南,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崗巒前列,屏障後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1929年6月1日奉安於此。墓地全局呈"警鍾"形圖案 ,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
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
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高29米,長30米,寬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額上分別刻有:民族、民權、民生。中門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直額。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國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
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 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中山陵前臨蒼茫平川,後踞巍峨碧嶂,氣象壯麗。音樂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仰止亭、中山書院,等紀念性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不僅寄託了海內外捐贈者對孫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緬懷之情,而且都是建築名家之傑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捌』 中山陵簡介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中山陵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8)中山陵宣傳片擴展閱讀:
孫中山簡介
孫中山(1866.11.12—1925.03.12),原名孫文,號逸仙。近代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深受全國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中華民族和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
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
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將陵墓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玖』 宣傳青奧時可以去的地方(僅限南京)快!好的我加分!
你的意思是青奧會宣傳片上可以去的地方?
玄武湖,棲霞寺,鍾山風景區(中山陵,明孝陵,音樂台,....)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