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採收蘆筍
蘆筍從播種時計算至第3年春季才能採收,採收期應注意施肥。白蘆筍應在早春未萌發前在植株旁淺掘溝鬆土,施人人糞尿每公頃7500-11000kg,然後培土。嫩莖採收結束後,在哇溝中施腐熟的有機肥,每公頃30000-37000kg、人糞尿15000kg、過磷酸鈣450-750kg、氯化鉀225-300kg。
淺鬆土使肥料與土壤混勻,然後把培在植株上的土扒下,蓋在肥料上。夏季中耕鬆土後在植株附近施2-3次稀薄的人糞尿和氯化鉀,促使秋梢生長。最後一次追肥應在秋梢旺發前、降霜前2個月施人,每公頃施復合肥300kg。
施肥過遲,會嚴重妨礙養分積累。以後每年的施肥法相同。隨著株叢發展,產量的增加,肥料的用量應適當增加。 採收綠蘆筍的地塊,在春季未萌發前,在兩行之間掘深溝,施人腐熟的有機肥,每公頃施22500-30000kg、過磷酸鈣450kg、氯化鉀150kg。
肥料填人溝中,分層加工,充分混合,用土覆蓋。夏秋季間在植株附近施人糞尿和氯化鉀2-3次,每次每公頃施量7500kg和225kg。 在降霜前2個月最後1次追肥,每公頃施復合肥300kg。
以後逐年隨著株叢的發展和產量的提高,施肥量逐漸增加。蘆筍植株生長需要較多的鈣。在紅黃土壤中,鈣含量較缺,應適當施用石灰,一方面補鈣,一方面還有中和土壤酸度和改良土壤物理性質的作用。
⑵ 怎樣確定蘆筍的採收期如何採收蘆筍
採收綠蘆筍要求筍尖鱗片不鬆散。每天早晨將長到21~24厘米高的嫩莖齊土面割下。溫度高時,每天采割兩次。白蘆筍的採收適期,以表土出現龜裂,估計嫩莖即將露出土面時進行,扒開土壤,用細長的蘆筍刀插入離根頸3厘米處切下,不能損傷地下莖或鱗芽。出芽盛期時,早晚各採收一次。采割的嫩莖立即裝入盛器,用黑的濕布覆蓋,以防變綠。
⑶ 蘆筍種多久才能採收
蘆筍一般種後第二年可開始採收,每年兩次,第一次在4-6月,第二次在9-11月,夏季天氣炎熱,蘆筍質量低劣,產量也低,不適採收。
蘆筍對溫度的適應性很強,既耐寒,又耐熱,從亞寒帶至亞熱帶均能栽培。但最適於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的溫帶栽培。在高寒地帶,氣溫-33℃,凍土層厚度達1米時,仍可安全越冬,產量雖低,但質量較好。
蘆筍種子的發芽始溫為5℃,適溫為25~30℃,高於30℃,發芽率、發芽勢明顯下降。用種子繁殖可連續生長10年以上。冬季寒冷地區地上部枯萎,根狀莖和肉質根進入休眠期越冬;冬季溫暖地區,休眠期不明顯。
營養價值
蘆筍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維生素A以及葉酸、硒、鐵、錳、鋅等微量元素。蘆筍具有人體所必需的各種氨基酸。蘆筍含硒量高於一般蔬菜,與含硒豐富的蘑菇接近, 甚至可與海魚、海蝦等的含硒量媲美。
蘆筍的嫩莖為產品器官,嫩莖產生的數量及質量取決於鱗芽的數量及發育的狀況。而鱗芽的數量和質量取決於地下莖的發育狀態,鱗芽發育生長,嫩莖形成,依賴於肉質根中積累的養分。
總之,從白筍、綠筍中氨基酸和鋅、銅、鐵、錳、硒元素的分析結果看出, 除白筍含天冬氨酸高於綠筍外,,其他無論氨基酸還是上述微量元素含量,綠筍均高於白筍。
⑷ 正在採摘的蘆筍地能澆嗎
你說的能澆指的是能澆水嗎?應該是不可以的
蘆筍又名石刁柏,為天門冬科天門冬屬 (蘆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供蔬食。蘆筍,學名石刁柏,是一個春天的蔬菜,多年生開花植物。像它的表兄弟韭,蔥,蒜,它一度被歸入百合科。但百合科已被拆分,這洋蔥類植物現在歸類於天門冬科中的石蒜屬和和天門冬屬 (蘆筍屬)中。
苗期管理
間苗 齊苗展葉1周左右,每穴有2株苗時,應拔除1株。缺株穴應以間拔下的苗補植,或以預先准備的小苗補植。
分苗移植行分苗移植育苗的,一般都在保護地條件下播種,種子播後注意保溫、保濕,溫度保持在20℃以上。發芽出苗後應注意通風換氣,白天溫度不能超過30℃,並經常澆水,以免土壤乾燥。在展葉待分苗移植時,應控制水分,降溫煉苗,以利於移植苗的發根和成活。一般白天保持15℃左右,夜間10℃左右。分苗移植應在田間濕度適宜情況下進行,分苗後立即澆水。移植成活前,遇強烈日光時,應以葦簾或黑色遮陽網遮蔭1周左右。
中耕除草 蘆筍幼苗生長緩慢,而行距大,易滋生雜草,需經常中耕除草,或噴灑除草劑予以防治。一般每公頃苗地用除草劑利谷隆1500克,加水1500千克,於播種後3~5天噴灑畦面及畦溝,但2個月後仍需人工除草。
肥水管理 在間苗後或分苗移植時,澆1次稀薄的人糞尿液肥,每公頃10500~15000千克。約20天後再追翠姆液體肥一次。此後到7~8月追施秋肥,每公頃施復合肥300千克左右。若此時苗株生長旺盛,可少施或不施。以免因肥料過多,莖葉生長過旺,發生倒伏,且通風透光不良,易誘發莖枯病和褐斑病。
除了種子播後及分苗移植的緩苗期要保證有充分的水分供應外,在生育期間遇乾旱天氣時,應經常澆水,以免受旱害,促進苗株生育。一般5~7天一水,保持土壤見干見濕。但在下霜前1個月開始應控制水分,以抑制地上部分生長,把營養轉入地下根莖貯藏。在多雨季節,應注意開溝排水,勿使田間積水,否則不僅不利於根系發育,還易誘發病害。
⑸ 蘆筍一年採收幾次
蘆筍一年只能採摘一次,蘆筍的生長過程非常緩慢,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份成熟。
蘆筍一年可以採收一次。由於蘆筍生長非常慢,一般每年的4月份會成熟,成熟後的一個月時間內可以採摘。如果再第二年進行採摘時,可往後推遲10天,必須在其成熟後40天內完成採摘。
蘆筍的種植方法和時間
1、蘆筍的種植時間一般是春天(4-5月份)。蘆筍每年會長新莖2-3次,一般可以食用的都是嫩莖供,蘆筍的生長必須依靠前一年貯藏的養分供應。
2、種植蘆筍之前需要挑選優良的品種。比較常見的品種有阿波羅或者阿特拉斯,此品種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可以很快的適應周圍環境,成活率比一般品種要高很多。
3、蘆筍的肥料可取200公斤有機肥,1公斤磷酸鈣以及1公斤氯化鉀進行配製。然後在土壤中挖出2厘米左右的坑,將蘆筍種子放進去,再覆蓋厚度為2厘米的土壤即可。
4、在蘆筍生芽時,可在3月上旬施一次催芽肥,然後進行翻土除草。在蘆筍生長期時,每隔半月必須進行大面積澆水,在雨水較多時,必須要及時排水,避免蘆筍根部出現無法正常呼吸的現象。
⑹ 特別喜歡吃蘆筍,你知道蘆筍的採摘是幾月份嗎
種植後第二年即可採收,採收可在4-6月或9-11月進行,每年可採收兩次。采筍方法:采筍前1-2周先培土,在采筍時注意觀察壟面的龜裂與頂瓦現象,將土扒開,露出嫩芽5cm時,捏住嫩莖3cm處,個別高產田可達1500一2000公斤,以平均畝采鮮筍600公斤,按近幾年平均最低收購價每公斤4元計算,每畝產值至少可達4000元,按正常管理,每年投人的葯肥600一700元計算,年投人與產出比高達1:6左右。
第二次採摘是在9月~11月。它每年都會生出2次或者3次嫩莖,春天長出的蘆筍可作為食用。生長周期的養分呢,是靠植株體內的水分供給。嫩莖的數量和生長跟上一年的嫩莖和枝葉茂盛是密切相關的。
⑺ 蘆筍推廣主題號是什麼
你是要推廣到哪兒呢
⑻ 採收蘆筍的方法有哪些
(1)大眾傳統採收法。①采筍期:當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培土到采筍為15~20天,華北各地在4月上中旬開始采筍。采筍持續日期,依植株年齡、氣候、土質、施肥管理等條件而異。當出筍數量減少並變細弱時,必須停止採收。採收期過分延長,則綠色莖枝的生長日期被縮短,養分的製造和積累減少,影響第二年嫩莖的產量。而且由於植株營養不良,易生病害和衰老。一般第一年採收期以20~30天為宜,採收第二年為30~40天,以後可延長到60天左右。無論如何,採收結束應留給植株90天以上的恢復生長時間。
②采筍工具:采筍工具為采筍刀和盛筍器。各地用的采筍刀為碳鋼製作,木製刀柄,刀刃鋒利,刀身長40厘米,刃寬2厘米,刀身刻有原料長度標記,防止下刀深淺不一。盛筍器各地不一,但以三格提盒式較為方便,可將采筍與分級同步進行。三格提盒是用楊木或泡桐木等輕質木板製作,板厚1厘米,盒長50厘米,高、寬各為20厘米;盒為三格,分放三級筍。中間一格較大,占盒長1/2,放一級筍,兩端兩格各占盒長1/4,分別放二級筍和等外筍,隨采隨分級放入。
③采筍方法:采筍在壟面觀察,發現壟面有龜裂或頂瓦現象,下面即有可采之筍。用手輕扒壟土,露出嫩芽5厘米,防止碰傷筍尖或其他生長中的筍芽。手捏筍尖下3厘米處,用刀與地平面成70°~75°角,距嫩莖3厘米處插入土內。刀伸至刻度標記與嫩莖頂部相平時,按刀同時前伸,土內發出響聲,嫩莖已割斷,隨即按級分別放入提盒內。然後用濕土將洞埋到比壟高5厘米,用手拍至與壟面高度一致。要避免土壤過松過緊,否則再抽生的嫩莖會因土壤松緊不一而彎曲,或因透光、透氣而變色、老化、筍尖散頭而失去原料價值。
采筍時務必注意不可損傷地下莖和鱗芽。產筍盛期每天早、晚各收1次。採收綠蘆筍者於嫩莖高23~26厘米時齊土面割下。每次採收不論好壞應全部割取,否則遺留的嫩莖繼續生長會消耗養分,影響產量。
(2)留母莖採收栽培法。在我國南部地區,冬季無霜,蘆筍可周年生長,沒有休眠期。在這些地區如周年採收,勢必因地下部積累養分太少,而影響產量。為了使植株多抽生嫩莖,應在採收期間培養一定數量的莖枝和擬葉,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抽生嫩莖所需的養分。這種栽培方式叫做留母莖采筍栽培法。
①母莖的選留和更新:在每年春季抽生大量嫩莖前,將老母莖全部割除。清潔田園,施肥、培土後,促使植株抽生粗壯的新嫩莖。除從中選留出幾條粗壯的嫩莖讓它長大作為母莖外,其餘的嫩莖陸續分批採收。當初生的嫩莖變細時,追施第二次肥料。施肥後抽生的嫩莖又變粗,從中陸續選留健壯的嫩莖培育成新的母莖,而分批割除衰老的母莖。在夏季,依此法施肥復壯、分批更新衰老的母莖。高溫期過後進行一次全面更新,將老母莖全部割除。在畦溝中施較多的腐熟有機肥,每667米2施1000~1500千克,耙下壅培的土蓋在肥料上。秋季氣候溫和,植株生長適宜,讓抽生的全部幼莖都長成枝葉,停止採收,以使地下積累更多的養分,為第二年產筍准備充足的營養條件。對發生病害、傷殘、蟲害的母莖,應隨時割除。留母莖的地方,應在抽生嫩莖較多的位置,每處1~2條;使地下莖的各生長點都有較多的養分供應,均可正常發展。
②施肥:每次選留母莖之前各施一次肥料。每667米2施腐熟的有機肥1000~1500千克,混入復合肥15~20千克。施肥時先在畦溝中開溝,施下肥料與土拌勻後再蓋土。每次間隔一溝畦不施,以便相互輪換施肥的位置,避免施肥時傷根太多。此外,在採收嫩莖期間每隔半個月追施復合肥15~20千克。
⑼ 蘆筍幾月份採收
蘆筍每年採收兩次,第一次在4-6月,第二次在9-11月。
蘆筍每年萌生新莖2~3次或更多。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莖供食用,其生長依靠根中前一年貯藏的養分供應。嫩莖的生長與產量的形成,與前一年成莖數和枝葉的繁茂程度成正相關。
隨植株年齡增長,發生的嫩莖數和產量逐年增多。隨著根狀莖不斷發枝,株叢發育趨向衰敗,地上莖日益細小,嫩莖產量和質量也逐漸下降。一般定植後的4~10年為盛產期。
休眠期極耐低溫。春季地溫回升到5℃以上時,鱗芽開始萌動;10℃以上嫩莖開始伸長;15~17℃最適於嫩芽形成;25℃以上嫩芽細弱,鱗片開散,組織老化。
蘆筍適於富含有機質的砂壤土,在土壤疏鬆、土層深厚、保肥保水、透氣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長良好。蘆筍能耐輕度鹽鹼,但土壤含鹽量超過0.2%時,植株發育受到明顯影響;
吸收根萎縮,莖葉細弱,逐漸枯死。蘆筍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性較強,凡pH為5.5~7.8之間的土壤均可栽培。
蘆筍蒸騰量小,根系發達,比較耐旱。但在采筍期過於乾旱,必然導致嫩莖細弱,生長芽回縮,嚴重減產。蘆筍極不耐澇,積水會導致根腐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