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現代文學為什麼從1917年算起,而不是1919年或者其他時間難道1917年有什麼代表性的文學事件發生嗎
因為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它不僅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建立了話劇﹑新詩﹑現代小說﹑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
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上﹐都有新的創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從而與世界文學潮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事件:
1、1917年1月 1日 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主張破除舊的文學規范,創造一種全新的文學面貌。
2、2月1日 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揮起文學革命大旗聲援胡適。
3、4月月初 胡適與陳獨秀聯手倡導新文學運動。
(1)1917宣傳擴展閱讀:
特徵:
1、文學從一般的文字文章以至於文化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自覺的、獨立的,同時又是面向整個社會的藝術。
2、以改變文學語言為突破口,對文學的形式、表現手法、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變革,產生了不同於傳統文學的新的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還引進和創造了散文詩、報告文學、電影文學等新的體裁。
3、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廣度與深度,都得到從未有過的強化,成為作家迫切的自覺的追求,並且相輔相成地結合在一起。
4、現代意義集中表現在對於人的命運和人民、民族命運的關注(不同於傳統的「仁」和傳統的愛國主義)。現代的民主主義(包括個性主義、人道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是新的文學主潮的思想基礎。
5、作品一般都具有強烈的理性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從二十年代中期起,單純著眼於宣傳鼓動的作品大量出現。抒情文學在最初的十餘年裡有過繁榮,三十年代中期以後卻日見蕭條,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才復甦過來。
② 1917 俄羅斯
發生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十月革命,也稱為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俄國革命經歷了二月革命後的階級斗爭基礎上的一場革命。是第一個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的工人革命。十月革命發生於1917年11月7日(儒略歷10月25日),經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革命推翻了俄羅斯克倫斯基領導的俄國臨時政府,導致1918年-1920年的俄國內戰和1922年蘇聯的成立。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7年2月,俄國爆發了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彼得格勒的工人因為長期的戰爭、飢饉而走上街頭,派去鎮壓的軍隊當場嘩變。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內,沙皇失去了對軍隊和國家的控制。沙皇被迫退位。在彼得格勒成立了一個資產階級的臨時政府。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士兵是反對沙皇的主力軍,資產階級沒有領導這場革命。在革命成功後,工人和士兵組織了自己的領導機構:蘇維埃。資產階級在蘇維埃中沒有任何權力。武裝也掌握在工人和士兵蘇維埃的手中。蘇維埃掌握了實際的權力,卻還有一個臨時政府凌架在他們之上。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
蘇維埃成員中,孟什維克佔了大多數。布爾什維克則由於在戰爭中遭受鎮壓,人數較少,其很多主要領導人,比如列寧等,都在國外。在士兵(主要由農民構成)選舉出的蘇維埃中,社會革命黨人(一個小資產階級的政黨)則佔了大多數,因為社會革命黨人在農民中的傳統威信較高。這些孟什維克都是二次革命論者。他們認為俄國還處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還需要同資產階級的臨時政府合作,進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因而他們擁護臨時政府。社會革命黨人來自小資產階級的上層,他們傾向追隨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布爾什維克在列寧回到彼得格勒之前也採納了孟什維克擁護臨時政府的政策。工人和士兵們不信任臨時政府,但信任他們的領導人。臨時政府的權威就建立在蘇維埃領導人的支持上。這種現像被列寧稱之為「雙重政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其實根本就沒有誠意和能力去解決和平和土地問題。
4月,列寧從國外回國,發表《四月提綱》,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他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布爾什維克支持臨時政府的政策。列寧的天才之處就在於勇於修正不切實際的理論去迎接現實的挑戰。在二月革命後的俄國,臨時政府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農民不是追隨臨時政府,就是支持無產階級專政,他們沒有獨立的政治綱領。或者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開始歐洲的社會主義革命;或者是臨時政府取得勝利,埋葬二月革命的果實,沒有中間道路可走。布爾什維克政策的改變不僅使自身分裂,同時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的陣營也產生分裂。一部分國際主義的孟什維克黨人和左翼社會革命黨人加入了布爾什維克的行列。托洛茨基領導的區聯派也全體加入布爾什維克。
根據列寧的指示,布爾什維克黨在積極進行宣傳並多次領導工人和士兵舉行示威。列寧在回到彼得格勒後就提出「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口號。7月,彼得格勒的一些工人和士兵們要求推翻臨時政府。他們組織的武裝遊行發展成了起義。由於脫離群眾,這場起義很快被臨時政府撲滅。列寧等布爾什維克主要領導人遭到通緝。
9月,布爾什維克在各大城市的蘇維埃中都取得了絕對多數。布爾什維克的政策主張漸漸被大多數群眾所接受。列寧現黨的中央委員會提出組織武裝起義的任務。
臨時政府換了許多屆。最後一任是社會革命黨人克倫斯基。克倫斯基政府命令彼得格勒的衛戍武裝開赴前線,意圖把革命武裝消耗在大戰中。托洛茨基親赴衛戍區,說服他們留下。在這個過程中,布爾什維克領導下的蘇維埃建立了軍事革命委員會,並以該委員會的名義向衛戍武裝下達了命令。命令下達後,得到了衛戍武裝的認可。這一事件標志著蘇維埃開始接掌政權。軍事革命委員會也在後來成為起義的指揮機構。
臨時政府企圖阻止布爾什維克黨發動武裝起義。11月2日,臨時政府派士官生——他們是臨時政府唯一可用的力量,佔領彼得格勒最重要的據點,並試圖封閉布爾什維克黨的《工人之路》和《士兵》報,搜捕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人,切斷彼得格勒蘇維埃與工人區的電話聯系,密令彼得格勒軍分區司令派兵進攻斯莫爾尼宮——革命軍事委員會所在地。
11月6日,列寧寫信給黨中央委員會,要求在當天晚上逮捕臨時政府人員,解除士官生等的武裝。根據列寧的指示,布爾什維克黨決定提前於11月6日(俄歷10月24日)舉行武裝起義。這時,彼得格勒衛戍部隊的士兵和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與工人赤衛隊,已轉到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由托洛茨基負責起義部隊總指揮。11月7日凌晨,列寧到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武裝起義。
過程
從11月6日夜到7日晨,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的工人赤衛隊和士兵、水兵迅速佔領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橋梁、火車站、郵電局、國家銀行和政府機關等戰略要地;7日上午九時,佔領通往冬宮——臨時政府所在地的要道。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乘坐美國大使館的汽車逃走。
11月7日下午,2萬名赤衛隊員和士兵包圍了臨時政府——冬宮。革命軍事委員會勒令臨時政府在六時二十分前無條件投降,但臨時政府指望前線調回援軍,負隅頑抗。九時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以空炮射擊發出了開始向冬宮總攻的信號;接著,赤衛隊和革命士兵向冬宮發起總攻,到8日凌晨2時,冬宮全部被攻佔,臨時政府的十六名部長全部被逮捕。
與此同時,11月7日深夜,全俄工兵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召開。會議在11月8日通過和公布了列寧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向第一次世界大戰各交戰國政府建議結束戰爭,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土地法令》規定廢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實行國家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給勞動農民耕種。會議庄嚴宣告全部政權歸蘇維埃,選舉成立了工農臨時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人民委員會由內務、農業、勞動、陸海軍、工商業、教育、財政、外交、司法、糧食、郵電、民族事務和鐵路十三個人民委員部組成。
11月7-16日,蘇維埃政權在莫斯科、確立。1917年11月-1918年2-3月,首先從城市,然後到鄉村,蘇維埃政權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在彼得格勒,工人已經奪取了政權。但是,這個政權能否支持下去,還取決於農民的態度。在農民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布爾什維克的土地改革綱領,認可了蘇維埃政權,初步表明了農民對工人政府的支持。在三年內戰中,農民的作用是絕對性的。不論是革命武裝還是反革命武裝,其主要力量都來自農民。農民在紅軍中佔了85%。事實證明,俄國貧苦農民支持了布爾什維克的政權。
③ 1917年發生的重大事件是什麼
1917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俄國二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勝利,俄國十月革命,護法戰爭, 胡適與陳獨秀聯手倡導新文學運動,北京政府向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宣戰等。
其中最重大的應該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了勝利前進的道路。
(3)1917宣傳擴展閱讀
二月革命
帝國主義戰爭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反戰運動日益高漲。1917年3月8日至12日(儒略歷2月23日至27日),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君主專制的統治。
二月革命後出現了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臨時政府和蘇維埃政權。後又因為臨時政府的措施不當,爆發了十月革命。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權控制了局面。
十月革命
俄國十月革命(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或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勝的紅軍一方稱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這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因發生在俄歷(儒略歷)1917年10月25日(公歷11月7日),故稱為「十月革命」。
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維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聯合西南軍閥共同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斗爭。
又稱護法戰爭。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打倒北洋軍閥專政的虛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統。
新文化運動
1917年爆發了偉大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震動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復興的希望。新文化運動由此有了新的內容,進入了宣傳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
《新青年》應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以大量篇幅發表了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和社會主義理論文章。1918年11月,《新青年》發表了李大釗同志寫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著名論文,熱烈歡呼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資料來源:
網路——二月革命
網路——十月革命
網路——護法運動
網路——新文化運動
④ 奧斯卡獲獎作品1917,為何在之前沒有被引進國內
奧斯卡金像獎,世界著名電影獎項,意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和發展。到現今為止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該獎項在電影界的地位與音樂界的格萊美,電視的艾美獎相當。優秀的影片被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獲獎,身價也會隨之翻幾番,該獎項每年評選頒發一次,從未間斷過。
⑤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先進理論,誰成為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
李大釗
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於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佔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等為陣地,相繼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大量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名文章和演說,闡述十月革命的意義,謳歌十月革命的勝利,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積極領導和推動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⑥ 李大釗從什麼時候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
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到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積極投身於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等為陣地,相繼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大量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名文章和演說,闡述十月革命的意義,謳歌十月革命的勝利,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積極領導和推動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1920年初,李大釗與陳獨秀相約,在北京和上海分別活動,籌建中國共產黨。同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組織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聚集了鄧中夏、高君宇、張國燾、黃日葵、何孟雄、羅章龍等一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為建黨作準備。李大釗還在北京多次會見共產國際代表,商討籌建中國共產黨。同年秋,他又領導建立了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並與在上海的陳獨秀遙相呼應,積極活動,擴大宣傳,發展組織,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黨組織。「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話。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李大釗和陳獨秀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負責黨在北方的全面工作,並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區分部主任。在黨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釗都當選為中央委員。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釗頻繁地奔走於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產黨與孫中山會談,為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嘔心瀝血,做了大量工作。19
⑦ 1917年美國對德宣戰的原因是什麼
1917年美國對德宣戰是有深刻原因的,幾年來,由於英國利用對全球電報網的控制來進行的得當的宣傳以及德國人自毀形象的舉動,比如擊沉客輪,美國的公眾情緒已經漸漸傾斜。更重要的是,協約國從1915年中期以後,對美債務有增無已,累計23億美元。這時的貿易對象也以協約國為主。假如協約國戰敗,借款將很難收回,外貿也將受嚴重影響。同時,中立地位將降低,甚至失去對戰後國際事務的發言權。因此,1917年的美國作出參戰的決策。
⑧ 五四文學革命發生的時間是1917年,而且五四革命運動也沒有發生,為什麼把這次文學革命叫五四文學革命
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因此把這次文學革命叫五四文學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