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諸子宣傳

諸子宣傳

發布時間:2021-08-07 18:10:33

A. 關於諸子散文的介紹

諸子散文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的著作,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並起。」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

它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是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論語》,後有《老子》、《墨子》。第二期是戰國中期,語錄體仍舊通行,但它們已不像《論語》那樣只是後學的追錄,而是一個學派師徒們的集體著作;所記的也不限於單人的語錄,而普遍採用對話的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莊子》等。主要特點是詞藻豐富,說理暢達,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孟子》以對話為主,富於雄辯,議論酣暢,氣勢磅礴。《莊子》說理論證,文筆縱橫恣肆,想像豐富奇特,大量運用寓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第三期是戰國後期,則完全擺脫了語錄體,成為專題論著。它們已經不是一個學派的集體著述,而是學者個人的論文集;不是以駁論為主,而是以正面論說為主。這是百家爭鳴不斷深入的結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主要特點是論證嚴密、鞭辟入裡。《荀子》行文條分縷析,反復設喻,反復論證,務求理盡義達。《韓非子》行文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善於運用淺近的寓言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較強的論辯性。它們都對我國漢魏以來的哲理散文,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B.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會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又什麼促使諸子百家不斷地宣傳、推廣自己的學說

其實百家爭鳴的出現是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的,下面有我說出一些我的觀點: 1、社會條件: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C. 好聽的古代群宣傳語,要原創的

12345,諸子百家樣樣有!

D. 諸子百家到底是哪百家,他們究竟是幹啥的

春秋戰國在社會動盪不安的時候,文化上卻迎來了中國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這個時候有百家爭鳴。那麼所謂的百家到底是干什麼的呢?他們的主張有哪些呢?

簡單的來說,就是一群人在向當時各國的統治者推銷自己的治國主張。只不過就是側重點不一樣,治國的理念和方法不一樣。具體的有一下主要的代表

農家:又稱「農家流」,是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奉神農為祖師,祖述神農,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由於儒家輕商農漢朝中期以後農家迅速衰落。

E. 諸子百家經典名句

墨子名言選粹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偽詐)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載)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節儉則昌,淫佚則亡。

★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力,形之所以奮也。圓,一中同長也。

孟子

聞過則喜,聞善則拜①。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現存七篇。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在山東省鄒縣)人。是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①這句話原文為:「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出自《孟子·離婁上》。

大人①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②者也。
出自《孟子·離婁下》。①[大人]有德行的人。 ②[赤子之心]嬰兒天真純潔善良的心地。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出自《孟子·離婁下》。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①而已矣。
出自《孟子·告子上》。①[放心]指喪失了的「善心」。「求其放心」的意思是把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回來。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盡心上》。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中。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章;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哉?誠全歸之。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龠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纆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是謂妙要。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熱或吹,或強或挫,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奢。
——以上《道經》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尠。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聖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聖人皆咳之。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兼(廉)而不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耀)。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其安也易持,其未兆也易謀,其脆也易判,其微也易散。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而敗之。故曰: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皆樂推而弗厭也,不以其無爭歟?故天下莫能與爭。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畏(威),則大畏(威)將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而取此。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單(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單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惟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是以聖人雲:受邦之訽(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右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荀子名言

(1)鍥而不舍(《荀子·勸學》):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
名言
(1)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3)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4)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8)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9)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 勸學>>)

F. 求易中天先生在開講「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前的宣傳語和介紹詞

網路或者百家講壇官網有視頻

G.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會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又什麼促使諸子百家不斷地宣傳、推廣自己的學說

其實百家爭鳴的出現是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的,下面有我說出一些我的觀點:
1、社會條件: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社會的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只是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可能由此不當)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一共了思想素材

H. 秦時明月之諸子百家播出前有沒有進行宣傳

有,宣傳片網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IpCWxXKl0o(滿意的話,請設為最佳答案,謝謝)

I. 諸子散文與歷史散文的區別是什麼

前者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的著作,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並起。」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在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歷史散文的概念是對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不專記人記事;歷史散文則以記述歷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最早的歷史散文是《尚書》。歷史散文有三體,分為「國別」、「編年」和「紀傳」。

閱讀全文

與諸子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子商務g2g是什麼意思 瀏覽:374
零售葯店端午節有啥促銷活動 瀏覽:847
關於飲料的促銷活動主題 瀏覽:171
學生英語晚會策劃方案 瀏覽:536
銀行線上活動策劃方案幻燈片 瀏覽:80
深圳匯鑫電子商務 瀏覽:480
用app做電子商務 瀏覽:365
服務中心客服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981
小酒店的周年慶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49
桂電電子商務阿里巴巴作業 瀏覽:619
幼兒園2017母親節策劃方案 瀏覽:813
高端樓盤暖場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88
培訓招生推廣方案 瀏覽:492
企業電子商務的用途 瀏覽:105
金融合作推廣方案 瀏覽:789
電子商務企業情況調查表 瀏覽:671
單位團購房產策劃方案 瀏覽:687
過日子電子商務怎麼樣 瀏覽:554
雨傘活動促銷廣播語 瀏覽:14
公共圖書館活動推廣方案 瀏覽: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