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普通家庭如何做好居家消毒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關於冠狀病毒預防我們應該注意做到以下5點:
保持手部衛生。咳嗽、飯前便後、接觸或處理動物排泄物後,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避免到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眾場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時請佩戴口罩。咳嗽和打噴嚏時使用紙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飛沫傳播。
醫院就診或陪護就醫時,一定要佩戴好合適的口罩。
良好安全飲食習慣,處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開,做飯時徹底煮熟肉類和蛋類。
盡量避免在未加防護的情況下接觸野生或養殖動物。
另外,戴口罩是目前核心預防方法之一,健康人群則應當佩戴N95口罩以防止自身被感染。但對於每位第一次使用某種型號的防護口罩的人而言,應進行適合性檢驗,判斷口罩是否適合自己臉型,避免佩戴不適合的口罩,否則防護口罩無法提供有效的防護(戴上口罩後,用力呼氣,空氣不能從口罩邊緣漏出)。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項:
為更好地發揮口罩的防護作用,在佩戴口罩時盡量收緊口罩的松緊帶,壓緊鼻兩側的鋁片,以減少四周的泄漏,且最好緩慢呼吸。
佩戴的時間要適宜。醫用無紡布口罩可以持續應用6-8小時,遇以下情況應及時更換:呼吸困難、口罩有破損或毀壞;口罩與面部無法密合、口罩受污染(如染有血漬或飛沫等異物時)、曾使用於隔離病房或病患接觸、有異味。
佩戴後不要用手去擠壓口罩。各種口罩包括N95口罩,都只能把病毒隔離在口罩表層,如果用手擠壓口罩,使得病毒隨飛沫濕透口罩,還是有機會感染病毒。
廢棄的口罩不要隨意丟棄,否則會造成二次污染。一般環境下用過的口罩要放入垃圾箱,污染環境用過的口罩要按危險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以下是其他關於冠狀病毒預防的相關知識:
【預防知識】積極防護,保護自己
常用口罩種類盤點
【科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若您在疫情期間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使用:新型肺炎患者同乘查詢
查看各地實時交通封禁狀況可關註:疫情出行管控消息速報
若您出現身體不適狀況,可足不出戶,在線免費問醫生:阻擊肺炎免費問醫生
2.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外出怎麼預防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指南之五(公共交通工具預防篇)2月2日更新版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種新發疾病,根據目前對該疾病的認識制定本指南,適用於飛機、火車、地鐵、公共汽車和輪船等交通工具。3.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共場所怎麼預防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指南之四(公共場所預防篇)2月2日更新版
新型內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容是一種新發疾病,根據目前對該疾病的認識制定本指南,適用於商場、餐館、影院、KTV、網吧、公共浴池、體育館、展覽館、火車站、地鐵站、飛機場、公交汽車站等公共場所。4.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措施
想要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戴好口罩,不過要選擇外科醫用口罩,不要選擇普通的口罩,普通口罩沒有任何預防作用。新型冠狀病毒主要是通過飛沫傳播,戴口罩是能阻隔細菌進入鼻腔,從而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個人衛生,要勤洗手,勤換洗衣物,同時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以免誘發感染。但是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就要盡快得到醫院就醫,同時患者所用的個人物品都要進行消毒。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預防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上述疾病可以通過飛沫及日常接觸進行傳播,所以避免和疑似人群進行接觸,可以有效的預防疾病的發生。如果發現存在發燒症狀及存在疫區來往的人,需要及時向有關部門進行報告,上述人群很有可能屬於傳染源,對於傳染源的隔離也是預防疫情的一個有效辦法。另外飲食方面建議以瓜果蔬菜為主,少吃肉類食物,尤其是野生動物。健康人還要注意勤洗手、佩戴口罩、室內多通風,可以適當的選擇醫用消毒劑進行消毒,常用的比如醫用酒精、84消毒液等。
5.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眾預防怎麼做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臨時指南之一(通用預防篇2月2日更新版)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種新發疾病,根據目前對該疾病的認識制定本臨時指南,適用於疾病流行期間公眾個人預防指導。6.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蔓延,普通人應當做出哪些預防
今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本來新的一年, 大家都希望能夠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但是沒想到還沒有過年,武漢就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並且每天確診的人數都在不斷的上漲。讓我們的內心很不安,但是既已如此,專家都在一線抗擊肺炎,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預防,保護好自己就好了。
一:在家呆著,哪裡也不去。
新型冠狀病毒蔓延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而且接觸過後,很可能就已經被傳染了,但是這個病毒有一個潛伏期,剛開始和正常人無異,最長的要半個月之後才能發現。所以說帶來了很多的麻煩,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在家自我隔離,不出門,不拜年,不走親訪友,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的生命安全著想。
雖然病毒來勢洶洶,但是只要我們全國人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一定能夠打贏這場戰役,讓我們一起為武漢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