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自梳》的簡介
劇情簡介
版本一
阿慧是位時代女性,在工作上駕馭自如,然而在內心卻憧憬一份愛情,可惜她卻戀上個性猶豫不決的鍾華。鍾華愛上另一個女子欲與阿慧分手,可是對阿慧又難舍難離的情況下,令阿慧越來越迷失,為了冷卻這段感情,阿慧答應父親陪伴老傭人歡姑回鄉。
歡姑是老一派的獨立女性。她與阿慧無論在人生觀、性觀點都各有不同,但是兩人相處越久越覺默契,在言談之中,阿慧發現歡姑年輕時同樣在愛情路上迷失過,甚至與另一個女人有關。
四十年代的順德,「自梳」是一種時尚。為了逃避買賣的婚姻,意歡(楊采妮飾)選擇了自梳終身不嫁。但命運偏偏令他遇上兩個重要的人。一個是他的初戀情人旺成,他貧窮卻痴情。另一個是出生妓寨,嫁給絲廠老闆的八姨太太玉環(劉嘉玲飾),她敢愛敢恨,對意歡暗生情愫。意歡不肯接受玉環的愛意,反而暗中與旺成交往。最後意歡懷孕,旺成卻怕事撇下意歡不理。當意歡痛苦無助之際,唯有玉環對她呵護備至。玉環那種不求回報,只管去愛的情操,令意歡深深感動,並知道自己一直憧憬的愛情,原來就在身邊。可惜戰爭來臨,兩人在逃難中失散……
五十年後,歡姑仍執意尋找另一半的她,最後竟真的被她找到,阿慧看著意歡與玉環的重逢,才發現她們之間隱藏著一個秘密……,另一方面,阿慧亦重新衡量自己的愛情,面對欲走還留的鍾華,阿慧下了一個決定……
「自梳」的來歷大概是:過去廣州與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著一條長辮子掛在背後,結婚時,由母親或女長輩替其把辮子挽成一團緊貼在腦後勺,稱為髻。自梳女就通過一種特定的儀式,自己將辮子挽成發髻,表示永不嫁人,獨身終老。但一經梳起,終生不得翻悔,父母也不能強其出嫁。日後如有不軌行為,就會被鄉黨所不容,遭受酷刑毒打後,捆入豬籠投河溺死。死後還不準其父母收屍葬殮,得由「姑婆屋」中的自梳女們用草席與門板草草挖坑埋葬了事;如村中無「自梳女」幫助殮埋的,便被拋入涌中隨水流去。 自梳」這個名稱的來歷大概是:過去廣州與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著一條長辮子掛在背後,結婚時,由母親或女長輩替其把辮子挽成一團緊貼在腦後勺,稱為髻。自梳女就通過一種特定的儀式,自己將辮子挽成發髻,表示永不嫁人,獨身終老。但一經梳起,終生不得翻悔,父母也不能強其出嫁。日後如有不軌行為,就會被鄉黨所不容,遭受酷刑毒打後,捆入豬籠投河溺死。死後還不準其父母收屍葬殮,得由「姑婆屋」中的自梳女們用草席與門板草草挖坑埋葬了事;如村中無「自梳女」幫助殮埋的,便被拋入涌中隨水流去。
版本二
《自梳》所說的是一段兩位女性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照顧的感人故事。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國﹐女性為了種種原因而梳起不嫁﹐成為「自梳女」 是很普遍的事情。意歡(楊采妮)為了逃避被逼嫁給自己不愛的人﹐所以選擇了「自梳女」。可是卻被人阻止﹐幸好一位坐船經過的人仗義幫助﹐她才可以逃避逼婚而成為「自梳女」。意歡對這位恩人的唯一印象就是她所哼的一段小調。
當意歡在一間絲廠工作時﹐她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小調。原來那位恩人是絲廠少東(董瑋)的新歡----玉環(劉嘉玲)﹐而她們的相見改變了兩人的一生。由意歡為玉環擋了大少奶奶的一巴掌﹐到悉心為玉環剪頭發都令玉環感到意歡對她的關心。所以她對意歡說:「這對耳環是我賣身前我娘送給我的﹐我答應過自己﹐要把它送給第一個對我好的人……」然後輕輕的為意歡戴上耳環。
當玉環以為自己可以從良時﹐事實卻是殘酷的:就在她和意歡在房中翩翩起舞非常開心時﹐絲廠少東已經在房外為了自己的財富而把她出賣了!而當她離開司令部時卻發現意歡三天都一直在風雨中等候她﹐她們深深感受到對方所受的痛苦﹐意歡的真誠和關心都令玉環十分感動。晚上﹐意歡細心地為玉環的傷口擦葯。她深深的感覺到玉環心身所受到的痛苦並為此心中悲傷﹐流下了真情的眼淚。這是一份多麼真摯的友誼啊。
意歡為另一位'自梳女'----煥姐(楊雪儀)做陪嫁時﹐發現新郎是旺成(錢嘉樂)﹐她青梅竹馬的意中人!在當晚﹐她情不自禁地違背禮教誓言﹐和旺成發生了關系。第二天﹐意歡拒絕了玉環對她的愛。而意歡聽完了玉環所說的一句:「我以為只有男人才會使我失望……」後﹐她不禁為自己傷了相知的姐妹的心而悲從中來。當意歡正想把自己有孕的喜信告訴旺成﹐和他分享那份快樂時﹐他竟然因為怕事﹐把懷孕的意歡拋棄。而意歡所能做的只有用鉤子令自己的骨肉免受人間之苦﹐而她卻因此而差點送命。
玉環知道後用盡全力﹐終於把意歡從死門關前拉了回來。而她的一句:「我花了我所有的家當來救你﹐你卻為了一個不愛你的男人去死﹐你可會想想我……」終於意歡明白到誰人真正對她。這是一份保護對方免受傷害﹐全心安慰、照顧和愛對方﹐而永不背叛的真情。二女不求回報﹐只管愛護對方的情操﹐漸漸升華成了一份溫存的感覺。原來人們一直憧憬的愛情﹐就在身邊。
因為第二次大戰日本侵華的關系﹐絲廠少東再次邀玉環離開中國﹐並給了她一張去美國的船票﹐她被逼在意歡和生命安全中作出選擇。而她輕輕的一句:「意歡﹐沒有你我是不會走的!」便瀟灑地作出了決定。就算一閂鐵閘分隔二人﹐她們的心仍然靠在一起﹔就算是防空警報不斷的響﹐她們也無恐懼分毫。可惜﹐一個日軍空投炸彈卻令她們失散……
九十年代﹐獨立硬朗的女建築師慧(李綺紅)因為愛上了三心兩意的華(趙文瑄)﹐在愛情路上迷失了方向﹐進退失據。她應父親的要求陪老傭工歡姑(歸亞蕾)回鄉養老﹐原來歡姑就是四十多年來一直訪尋失散多年姐妹的玉環。經過多番的幻得幻失﹐玉環終於在車站等到了意歡。這一刻﹐她們雖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結果千言萬語盡在她們相望一笑中。
她們雖然都已六十多歲了﹐可是她們安慰、照顧和愛對方心卻仍然和二十年前一樣﹐永遠不變。
❷ 我想知道電影《自梳》的導演加長版
哇 你那麼早就對這電影沉迷了 我步你後塵 時隔7年時間 昨天才剛看的 今天又回顧了一遍 方才知道還有未刪版 想必你都已經快忘記這個片子了吧 畢竟時間太久了 但是我覺得 我現在的心情 就像你當時的那樣 不知道你找到了加長版了沒有 7年前你還是當新片看呢 現在 我真是已當舊電影看啦
❸ 自梳的介紹
「自梳」的來歷大概是:過去廣州與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著一條長辮子掛在背後,結婚時,由母親或女長輩替其把辮子挽成一團緊貼在腦後勺,稱為髻。自梳女就通過一種特定的儀式,自己將辮子挽成發髻,表示永不嫁人,獨身終老。但一經梳起,終生不得翻悔,父母也不能強其出嫁。日後如有不軌行為,就會被鄉黨所不容,遭受酷刑毒打後,捆入豬籠投河溺死。死後還不準其父母收屍葬殮,得由「姑婆屋」中的自梳女們用草席與門板草草挖坑埋葬了事;如村中無「自梳女」幫助殮埋的,便被拋入涌中隨水流去。
❹ 自梳的現象剖析
1) 社會制度決定自梳風氣的發展。
在舊社在會,封建制度是自梳女產生的根源,它長期壓抑著婦女,當他們的矛盾不能解決的時候,自梳女就成了反抗的產物。社會變成民主、平等和開放的,婦女們有了自由,有了人們的尊重,這種社會與人之間的矛盾也在無形中被淡化,當然在這種情況下,自梳風氣怎麼可能發展下去呢?
2) 婦女觀念的改變影響自梳風氣的發展。
有些婦女是因為當時自梳流行又嚮往自由的新生活,才做了自梳女。而鳥飛倦了總要歸巢,誰甘願孤獨飄泊一輩子,誰不想有一個溫暖的家呢?所以女性大概早把「自梳」拋到腦後了。
3) 社會的進步阻礙自梳的發展
自梳風氣是不正常的,而社會是在發展、進步的,自梳風氣已落後得被社會淘汰了。
4)冰玉堂的開放——自梳女的歷史之旅
坐落在順德市均安鎮沙頭管理區的冰玉堂,是沙頭在南洋當女傭的自梳女捐資興建的敬老院,1951年落成啟用。冰玉堂痤落在沙頭管理區鶴嶺山麓,故又稱鶴嶺靜安舍。它是兩層樓建築,地下分左、中、右三座,中座,中座供奉著自梳女們信奉的觀音,左、右座安放著已故的自梳女的靈位,樓上是木做的閣樓,是自梳女的睡眠之處。堂內人去樓空,只有一位護院的女工每天清潔內外,添香加油。自梳女具有特定的歷史價值,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開放冰玉堂仍需要一個包裝和宣傳的過程,因為冰玉堂的建築特色不是很鮮明,但其承載的歷史卻很厚重,關鍵要從深層次挖掘其中的內涵。遊客到冰玉堂除了參觀這一會館,更希望了解關於自梳女的歷史、文化,了解自梳女出現的社會背景和更多關於她們的故事。如何更深刻地挖掘這些歷史背景,再現自梳女的風貌,對開發商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如果只是滿足於遊客一般性的參觀游覽,或是依賴單純的炒作,她的生命是不會長遠的
❺ 自梳的自梳形式
自梳就是已屆婚齡的女子,自己把發辮盤在頭上梳成髻子,表示終身不嫁,又稱「梳起」。自梳女是珠三角洲特有的一種婚嫁習俗,以順德、南海、番禺為中心,盛行於清初,直到辛亥革命初期,歷久不衰。按舊俗,女子出嫁時必須辮子盤在頭上,梳成髻子,表示不再是少女。自梳女不結婚,也得擇個良辰吉日,通過一定的儀式,在親友的眾目睽睽下,自己把辯盤成髻子,表示不再求偶。
按舊俗,自梳女不能在娘家百年歸老,為了解決一生中的最後歸宿(如在哪裡殯殮?死後的靈牌放在何處?由誰拜祭等),有些自梳女於是名義上嫁給一個早已死去的男子,俗稱「嫁鬼」或「嫁神主」,身後事就可以在男家辦理,由男家後人拜祭。有些名義上嫁給一個男子,但一生不與丈夫接近,寧願給錢替丈夫「納妾」。自己仍屬「正室」,死後靈牌放在夫家,不致「孤魂無主」,這叫「守清白」。有些則和尼姑庵或齋堂(俗稱「姑婆屋」)打交道,生前捐一些進去,老來便有個住處。抗日戰爭爆發後,蠶絲業大受打擊,生活無靠的自梳女紛紛流入城市,擠進了號稱「烏衣隊」的女傭行列,不少成為街邊的「梳頭姑」,更多成為港澳和廣州西關顯門富戶的「住家工」,在屈辱和侮辱下結束了有限的生命。
❻ 【請教】什麼是「自梳女」「自梳女」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自梳女」有沒有「自梳男」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但自明代中後期起,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卻出現一群女子相約不嫁的風俗。
她們通過一種特定的儀式,自行易辮而髻,以示獨身終老,經過這種儀式的女性被稱為「自梳女」。
由於蠶絲業及其它手工業的興起為女性提供了獨立謀生的機會,這些習俗在封建禮法壓迫下,得以相沿300餘年,在晚清至民國前期達於高潮,她們堪稱中國女權主義者的先聲
「自梳」需要舉行特定儀式。首先由族人擇吉日,請德高望重者主持祭祖,然後舉行「梳髻」儀式,自梳女將自己的辮子挽成發髻,表示永不嫁人。還要擺上幾桌酒席,請親朋聚會,以示公眾。
辛亥革命以後,封建制度和習俗徹底破除,「自梳」日漸衰落。
到20世紀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區蠶絲業逐漸衰落,年輕女性失去了主要經濟來源,聽說下南洋打工收入不薄,就結伴而行。許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談婚論嫁。
到五六十歲時,便買來供品拜祭天地,也可成為自梳女。
自梳女如有不軌行為,就會為宗族所不容,被「浸豬籠」溺死。死後父母也不能去收屍葬殮,只由她的自梳女姐妹們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如果沒有姐妹,就被拋入河中放任自流。
自梳女自梳後,可以走出深閨,出外耕作、經商或打工。平時可繼續居住母家,閑時常到「姑婆屋」與眾姐妹聚會,在生活上互相扶持,親如家人。年老或病危,必須移居「姑婆屋」,絕不能在母家去世。
自梳女死後,只有自梳姐妹前往弔祭掃墓。
由於很多自梳女害怕死後太清苦,就選擇了「守墓清」,或者「當屍首」。
「守墓清」又叫「買門口」,即自梳女找一死人出嫁,做死者名義上的妻子,以便將來可以老死夫家。自梳女要付給婆家一筆錢來「買門口」。
「當屍首」。即當男子死而未葬時,自梳女嫁去作死者之「妻」,要披麻戴孝,守靈送葬,以後,如翁姑稍有不滿,可趕出家門不在再認作媳婦。
據了解,現在大多數自梳女都已七老八十了,最小的也六十多歲,可能是最後一批自梳女了。她們都渴望交流和關注,她們不忌違自己的過去,還會對你敞開心緋講述她們自己的故事。
❼ 古代女子「自梳」是怎麼回事為何她們不去做尼姑
自梳女是明末清初興起的一種現象,明末清初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在這之前女人們只能依附男人生活,長大後要嫁人,要遵三從四德,要服從男人。男尊女卑的制度像一座山一樣壓在女人身上,女人就算想自由,但時代也不允許,女人離開男人就沒有經濟來源,那個時候女人又不能出去找工作,所以也只能忍氣吞聲,過著低人一等的生活。
自梳女對生活抱有美好的嚮往,她們選擇獨立是想過自由的生活。雖然終生不嫁,但並不是對生活失去希望了,而是想依靠自己,讓自己活得更精彩。
當尼姑的人大多是對世間之事不再掛念,想找一份信仰撐著自己活下去,雖然人還活著,但思想已經死了。
❽ 《自梳》觀後感,劇情好看嗎
《自梳》描繪的是一份歷經戰火而不毀,跨越50年卻沒有消逝的愛情。發生在兩個女人之間的愛情。我不知道那些認為意歡和玉環之間的是友情的人,或者覺得她們倆是因為對男人失望了才會被迫選擇彼此的人究竟是存在一個怎樣的homophobia的心理。但是我可以確切的告訴每一個看到我這篇文章的人,發生在意歡和玉環之間的感情就是愛情。她們兩個愛著彼此,像夫妻一樣經營著自己的小攤,像夫妻一樣互相扶持著彼此,最後像夫妻一樣的睡覺,這就是夫妻一樣的生活,這就是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