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舊中國受的屈辱,新中國得的成就
恥辱
不平等條約一覽表
南京條約 1842年8月 英國
主要內容
1.割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2100萬銀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要與英方商定
影響
1.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3.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國人民從此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
5.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1844年 英國
主要內容
從中攫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權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1844年 美國和法國
主要內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權益
天津條約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內容
1.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2.增開沿海沿江是10處商口岸
3.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4.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通商、傳教
5.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經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常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 1860年 俄國
主要內容
1.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4.對英法兩國的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天津條與北京條約的共同影響
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條約 1860年 俄國
至19世紀80年代 ,侵佔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馬關條約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內容
1.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影響
1.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再一步遭受受嚴重損失
2.此後帝國主義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強進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開辟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
5.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辦廠,拓展了其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6.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條約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主要內容
1.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2.賠償以中國的關稅和鹽稅做抵押,中國的稅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控制
3.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屆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地駐兵保護
4.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
5.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和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
6.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響
這樣的使館界成為列強在中國都城的佔領地
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人民的工具
列強可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國政府或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不平等的條約。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
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C
2. 舊中國和新中國資料 圖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之日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典禮,典禮上要舉行閱兵式, 這個設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確定下來了。
可是,開國大典的地點選在哪裡好呢?這個問題卻讓開國領袖們頗費腦筋。很長時間都沒能決定下來。
舉行開國大典,面對全中國、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事一定要圓滿。而選定一個合適場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現出來。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
開國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籌委會拿了出來。方案主要內容有三項:
一是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
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
三是舉行人民群眾遊行活動。
籌委會認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這三項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閱兵式在什麼地方舉行,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怎樣進行的問題。
閱兵式怎麼搞和在哪裡搞的問題,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
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唐延傑(華北軍區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松(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擔任。
楊成武與唐延傑走上特殊領導崗位後,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首先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這個方案擬制出來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籌劃閱兵儀式的負責人,專門聽取了有關匯報。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匯報了閱兵的基本設想。閱兵副總指揮匯報了閱兵方案的主要內容: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事宜;方案設想,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
閱兵方案順利通過,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裡,卻沒有當即定下來。
毛澤東對搞好閱兵很重視。他說:「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點圍繞確定閱兵地點問題,閱兵指揮所的成員們進行了反復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華北軍區的幾位將領來到周恩來辦公室,將他們經過反復論證的兩套閱兵方案,交給周恩來。
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
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
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對於看慣了作戰地圖的周恩來來說,這圖顯得既簡單又復雜。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後沒有馬上拍板。這兩套方案都有優點,但也都有缺點。
閱兵地點放在天安門廣場,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屆時領袖、軍隊和群眾水乳交融,開國大典可以搞得轟轟烈烈,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成的閱兵台,不必費太多的力氣,就可以讓全體政協代表到天安門城樓進行檢閱。並且,天安門周圍街道四通八達,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過拓寬,遠不像後來那樣闊氣,只能橫排通過步兵十二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和裝甲車二路縱隊。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勢在於,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後顧之憂。而且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已經取得成功的經驗,1949年3月25日,華北軍區為了歡迎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已經舉行過由一萬餘人觀看的閱兵式。
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裡沒有檢閱台,臨時搭建應付一些小的場面還可以,舉行將有數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門城樓那樣氣勢雄壯的檢閱台,所費工程之大、投資錢財之多,在當時都是很難辦到的。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有很長一段距離,數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沒有相當規模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應有的氣氛就出不來,閱兵式也就達不到揚我軍威的目的,會影響開國大典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再次,機場跑道雖大,但只有一條道可以進退,對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行動起來很不方便。
兩套方案,論證者明顯傾向於第一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
舉行開國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備參加閱兵的部隊已經開始進行分列式訓練。
距離開國大典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了!周恩來的思維重心落在天安門上。
這座矗立於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壯麗的古代闕樓,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它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毀於兵火後,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後稱天安門。它是舊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天安門城樓,從廣場整體布局上看,大有「橫空出世」之象。從天安門廣場上放眼眺望,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熠熠生輝,顯得無與倫比的庄嚴、雄偉。實際上,明清兩朝,廣場上所有的建築,都是作為這一主體建築的陪襯物而建築的,這就是為什麼看上去天安門城樓氣勢非凡的奧秘所在。天安門還是明清兩代帝王從事重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金鳳頒詔」,每逢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親征等隆重典禮,都要從天安門出入。
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築,即將消失它作為封建皇權的所有痕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舉行將賦予它全新的意義,使它從此擁有嶄新的時空。
經過反復權衡,周恩來終於揮毫醮墨,寫下了意見: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後。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周 九·二
這個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澤東和朱德沒有在這份意見上畫圈,他們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門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http://www.gwdwx.com/bbs/simple/index.php?t40364.html
參考資料:網路里有不少的去看看!
3. 求一些舊中國「打地主,份田地」的大字報圖片,或者宣傳報圖片
在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土地是主要資源,中國人不是游牧民族,人是綁在土地上的,也就是說有土地就有人,有糧食就能有錢。
那時兼並土地,就如同現在大家搶石油一樣。
4. 舊中國所受的屈辱
1、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甲午戰爭,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被日本侵犯,日本進行了慘無人道的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侵華的聯合國軍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
4、九一八事變,使東北3000多萬同胞飽受亡國奴的痛苦滋味。1931年,日軍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起開始侵華戰爭,霸佔中國東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則是掀開了日軍全國侵華的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裕仁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訂投降協議,自此日本侵華戰爭結束,前後共計十四年。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中國侵佔大片國土,實施「以華治華」的毒計,扶植漢奸傀儡賣國政權,殘酷奴役、殺害中國人民,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和財產,嚴重的侵犯、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嚴重的分裂了中國,使中國國家的統一程度在抗日戰爭時期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5、南京大屠殺,使30多萬平民和戰俘被殺害,南京城被毀三分之一,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因此,勿忘國恥的警鍾必須長鳴。
(4)舊中國宣傳擴展閱讀:
七七」事變後,祖國大片河山淪陷於日寇鐵蹄之下,各界愛國志士運用燈謎這一獨特形式宣傳抗日,喚起民眾覺醒。
如「沈陽慘案發生」(猜《詩經》一句),謎底:我日構禍,其頓讀為「我,日構禍」,意為在我國發生的這一流血事件是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的。又如「抗戰勝利有飯吃」(猜成語一),謎底:飽食終日,按謎格之法應倒讀為「日終食飽」。這類燈謎在當時產生很大反響,並受到人們的歡迎和贊賞。
痛斥漢奸賣國求榮的謎作也不勝枚舉。如大漢奸汪精衛有一次攜老婆到岳王廟進香,廟僧送他一束鮮花。汪精衛見花上的綢帶寫著「忍戒乍多」4個字。他想,忍者為先,戒之在躁,兵不厭詐,貴在多謀,便以為是在贊揚他,很是高興。
僧人又帶他們來到岳王墓,墓前也放著一束同樣的鮮花,花束的綢帶上寫「言貝人父」4字。汪精衛一下明白了,趕忙丟下鮮花,拉著老婆狼狽離去。原來,這是運用「增損離合」手法製作的一道燈謎,兩行字合起來便是一句辱罵他的話:「認(繁體字)賊作爹」。
旅居國外的愛國華僑也善用燈謎這一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配合抗日宣傳。旅居新加坡的謎家林遮利先生曾以「漢奸無恥,志在終身事仇」為謎面,猜《滕王閣序》一句「望長安於日下」,意為:漢奸賣國賊苟生偷安,不以國破為恥,死心塌地、卑躬屈膝地依附日本勢力。
著名愛國教育家陶行知從海外回湖北後,來到武漢大學演說。為了激發學生的抗日熱情,他開場時講了一個拆字謎,謎面是「眾人抗日」,猜一個字「春」。意為三人為眾,眾人團結抗戰,就能把日寇打倒在地。
5. 舊中國與新中國對比,有什麼變化
1、政治方面不同。舊中國是指1840年至1949年這一段時間,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建立共產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這一段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與舊中國相對而言的新中國。
2、經濟方面不同。舊中國經濟落後,沒有自己的工業化,依附於帝國主義的經濟;新中國工業化展開,生產力高漲。
3、軍事與國家主權上不同。舊中國國家主權淪喪,領土被帝國主義佔領;新中國堅決捍衛領土主權完整,並且有強大的軍隊做後殿。
(5)舊中國宣傳擴展閱讀:
舊中國的工業雖然從遭受帝國主義殖民侵略開始,經過了100多年畸形發展,但規模非常之小、產量非常之低。以國民經濟經過恢復發展已經達到並超過建國前最高產量的1952年的人均量作為比較。
不僅在所有品種全部低於美國同期的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甚至於2000多倍,而且大多數主要品種的產量(如鋼材、水泥、發電量、石油、布、食糖等)也低於印度同期很多。但就在如此之低的工業生產量中,外國資本還佔到約70%,國內資本僅占約30%。
而在國內資本中,官僚資本又占統治地位,以1946年為例,佔到80%。舊中國不僅工業規模產量小得可憐,結構還很畸形。生產資料產值很低(約佔30%以下),生活消費資料產值較高(約佔70%以上)。工業技術水平十分低下,多半從事一些修理和裝配。
6. 中國共產黨把舊中國變為新中國1000字作文
95年來,中國共產黨由小變大,由弱變強,領導中國人民沖破重重難關,奪取了革命斗爭和經濟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勝利。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領導全國人民改革開放,奮斗進取,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的生日,回顧95年來黨所走過的光輝歷程,從現在起,我們邁入**年,中國共產黨將走過95年的光輝歷程。在宣傳黨的歷史和豐功偉績,教育黨員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永葆黨的先進性的同時,南區郵局將在各黨支部有計劃地,扎實地組織開展好五項活動,即「黨旗飄揚在支部,謀促發展顯身手」黨員主題實踐活動,「班前會唱紅歌」活動,「紀念建黨95周年,我向黨作匯報」活動及「慶祝建黨95周年,黨旗飄揚在支部」主題。
走進新世紀,面對多極化的世界格局,我們黨在瞬息萬變中追求著不變,同時也在不變中追求著千變萬化。又是一個七月,一個聲音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這項民心工程,更讓黨的先進性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得到充分體現。實踐證明,不論國際風雲如
何變幻,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中國共產黨人都將無所畏懼,勇往直前,永遠是時代的中流砥柱。歷史的塵煙,掩蓋不住世紀的風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無數先驅者已將希望的種子撒向人間,綻開了一片爛漫的紅色。彈指一揮間,上下越千年,黯淡與輝煌、幻滅與再生,永恆的悲愴與不朽的豪情,貫穿於這一清晰的脈絡。這便是我們的黨堅韌求索的過程,我常常在心裡重復著這幾句話,每一次都熱血沸騰,胸膛里燃燒著對祖國的熱愛。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我深深地為我們欣欣向榮的國家而感到榮耀、為我們不斷求索、不斷前進的政黨而感到驕傲,更為能夠投身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現代化建設而感到自豪。滔滔沅江邊,巍巍陽山下,我無數次重復自己年輕的誓言。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從來都把為黨的教育事業爭光添彩當作無上的榮光,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一種實現理想的熱烈情感,是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是生命潛能的充分迸發,是腳踏實地的不懈追求。是的,我願將青春和熱血奉獻給太陽底下最美好的事業,懷著這種追求,捧著這顆恆心,帶著這股力量,我將不斷向著新的目標破浪前進。
因此,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不斷加強自己的政治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思想水平,積極與周圍黨員就黨的理論進行討論、學習。2、經常主動向黨組織匯報自己的思想、學習、工作和有關的問題,主動和入黨聯系人進行交流,使自己更快的進步,也使黨組織時刻了解自己的發展情況。3、在平時的工作中勤奮努力,積極進步,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努力鑽研專業知識。4、盡自己所能幫助周圍的人,以集體利益為重,以人民利益為重,樂於奉獻,勇於自我犧牲。以上就是我參加完這次黨課學習後的幾點心得體會,可以說,每一節課的黨課學習,都使我對黨的認識更進一步,都更加堅定了我加入黨組織的決心。雖然這次黨課學習結束了,但它對我的鞭策作用,卻是無窮的。今後,我要繼續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提高思想覺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自己的誓言,爭取早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7. 有關舊中國的屈辱和新中國的成就的手抄報哪有
屈辱
帝國主義者在因次侵略戰爭中,大規模地屠殺中國人民。1900年八國聯軍燒殺搶掠,將5萬多人的塘沽鎮變成空無一人的廢墟,使擁有100萬人的天津在燒殺之後僅存10萬人,進入北京後,殺人不計其數,僅庄王府一處就殺死1700多人。在1937年開始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侵華戰爭中,2100餘萬人被打死打傷,1000餘萬人被殘害致死。其中,在1937年12月13日後的6個星期內,日本侵略軍在南京就殺害了30萬人。
帝國主義在中國實行殖民統治,使中國人民備受凌辱,毫無人格尊嚴可言。那時,外國侵略者享有不受中國法律官轄的「治外法權」。1946年12月24日,北平發生美國士兵皮爾遜強奸北京大學女生沈崇的暴行,激起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但是,罪犯卻由美國單方面處理,被宣布無罪釋放。列強在中國設立的「租界」,擁有行政、立法、司法、警察和財政大權,成為完全獨立於中國的行政和法律制度之外的「國中之國」。1885年,外國侵略者甚至在上海法租界公園門口公然豎起「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肆無忌憚地侮辱中國人的人格。
帝國主義強迫中國簽訂了1100多個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財富進行了大規模的瘋狂掠奪。據統計,近百年來,外國侵略者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掠去戰爭賠款和其他款項達白銀1000億兩。其中《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8個不平等條約就勒索賠款19.53億兩白銀,相當於清政府1901年收入的16倍。而日本僅通過《馬關條約》勒索的賠款2.3億兩白銀,就相當於當時日本國家財政四年半的收入。侵略者在戰爭中的破壞和搶劫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期間(1937—1945年),中國有930餘座城市被佔領,直接經濟損失達62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過5000億美元。國家主權喪失,社會財富遭洗劫,使中國人民失去了最起碼的生存條件。
吃飽穿暖,這是長期陷於飢寒交迫困境的中國人民的最低要求。舊中國的歷代政府不僅沒有能解決這一問題,反而加重了人民的災難。在舊中國,只佔農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農佔有70%的土地,而占農村人口70%的貧雇農卻只佔有10%的土地;占人口極少數的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壟斷著80%的工業資本,操縱著全國的經濟命脈。中國人民遭受著地租、賦稅、高利貸和工商資本的層層盤剝,其所受的剝削和貧困的程度是世界上罕見的。據統計,1932年,僅苛捐雜稅的名目就多達1656種,捐額約占農民收獲量的60%至90%。加上反動政府在政治上腐敗無能,喪權辱國,充當帝國主義的統治工具,大小軍閥割據,長期戰亂不已,使人民災駿深重,生存維艱。據估算,舊中國有80%的人長期處於飢餓、半飢餓狀態,幾乎每年都有幾萬到幾十萬人因飢餓而死。一遇自然災害,更是餓殍遍野。1931年,華東地區水災,造成370多萬人死亡。1943年,僅河南省餓死者就達300萬人,另有1500萬人靠啃草根、吃樹皮度日,瀕臨死亡邊緣。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政府發動內戰,榨取民脂民膏,造成經濟全面崩潰。1946年,各地餓死1000萬人。1947年,全國飢民竟達1億多人,占當時全國人口的22%。
成就
現在,中國有了原子彈,美國的反應是這樣的:
對中國態度有較大變化,以前是以施壓為主,之後開始"套近乎".在中國第一次核試驗之前,美國把中國看作蘇聯的」附屬國」,直到中蘇關系斷裂,美國才開始考慮和中國建交,但又遲遲不作決定.核試驗成功後,美國開始意識到中國的重要性.中國的發展必須依賴於外界力量支撐維持,或者華約,或者北約,中國必須選一個.中共傾向於前者,但蘇聯態度冷淡.美國則抓住了機會,率先向中國伸出友好之手,這樣,中國的核力量將不會對美國構成威脅.
蘇聯的反應是這樣的:
對中國依然冷漠,克里姆林宮認為中國離開蘇聯對中國的發展是一大障礙,中國將不得不歸附蘇聯,支持其在中東的擴張.事實當然並非如此!
其他國家:
第三世界國家開始大規模向中國靠攏.北約則毫不擔心,因為中共的核軍備遠不如超級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