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大家,有什麼關於茶的紀錄片/電影/求告訴!!!
《徽茶》,《與維多利亞共品香茗》,《尋訪千利休》
⑵ 普洱茶是什麼茶
普洱茶是雲南西南部出產的一種黑茶,多壓製成塊。因產地的部分地區在清代屬於普洱府而得名。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銀生城產的茶葉,應該是普洱茶的祖宗。
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說:「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時。」 宋朝 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
沒有固定名稱的雲南茶葉, 也被叫做「普茶」逐漸成為西藏、新疆等地區市場買賣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詞也從此名震國內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2)普洱茶宣傳片擴展閱讀:
普洱茶的歷史發展分成好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唐宋時期)
中原已經進入團餅茶階段,雲南普洱茶則處於散收、無采造法的自由發展期。
第二階段(元明清時期)
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團改散的巨大變革,而普洱茶的生產卻因主要銷費群為邊疆少數民族和長距離運輸(入西藏)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發展。隨著普洱茶因入貢受到清朝廷寵愛而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為真正的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階段。
第三階段(清末以來)
即現代普洱茶階段。現代普洱茶加工技術萌芽,出現了多茶類生產的社會格局。清末以來傳統歷史地理意義上的普洱茶退出歷史舞台。
其原因,
一是清末以來普洱逐漸失去茶葉精加工和集散地的地位,行政區劃的變更使得原普洱茶區分解為思茅、勐臘、勐海、景洪茶區,茶葉不再以普洱標注;
二是原普洱茶區的茶葉隨著加工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紅茶、烘青、曬青、炒青等多樣化;
三是古老普洱茶山漸次衰落,為新興茶區所取代。
⑶ 參片與普洱茶能否一起喝
人參與茶同服影響療效 吃葯同時喝茶會影響葯物作用,這主要是針對茶中茶鹼和鞣酸。兩者可與食物或葯物中的某些成分發生反應,影響其他成分吸收。目前並沒有專門針對人參和茶相互關系的實驗研究。人參含很多功能物質,如蛋白質、礦物質等,還含大量苷類。 人參與茶不能同吃,這在很多的中醫書上都有記載,但是這眾多的記載中並沒有明確的解釋,究竟是什麼原因使茶和人參不可同服,或者明確說明二者需要間隔多長時間才能解除不利影響,因此就二者的關系很難得到准確的說明。由於茶和人參都是對人身體有特殊作用的物質,雖然沒有二者相互關系的實驗研究,但各自的成分、功能研究卻有不少。人參含有很多的功能物質,如蛋白質、多種礦物質等,其中含有大量的甙類,人參皂甙有很強的抗氧化功能,在防止細胞衰老和凋亡上有很好的作用。 而茶中除含有抗氧化劑茶多酚外,還含有較多的茶鹼和鞣酸。茶鹼和鞣酸可以同我們所吃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產生反應,從而影響它們的吸收。現代醫學認為吃葯的同時喝茶會影響葯物的作用,主要是茶中茶鹼和鞣酸的「貢獻」,如可以同阿托品、可待因等中的生物鹼發生絡和反應,也可使胃蛋白酶、多酶片中的蛋白質凝固,使其葯效減弱或消失。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人參與茶同服時,茶鹼和鞣酸會影響到人參甙類等物質的作用,降低人參的有效功能。 不過,茶與人參服用時間要隔三天有點誇張了。混合食物進入胃並完全排空,約需4-6小時,食物留在小腸的吸收時間為3-8小時,8小時前進入小腸的東西基本都進入了大腸,或已排出體外,對新一輪進食、消化、吸收影響微乎其微。具體到人參,在胃腸道內的吸收時間與正常食物相仿,約為7-14小時。茶是液體,其消化吸收比一般固體食物快,3-4小時後,對後來食物的影響已可以忽略不計了。所以,只要錯開飲茶和服用人參的時間,就不必擔心「浪費」。飲茶後,間隔4小時再服用人參;服用人參後,間隔14小時再飲茶,就可以了。
⑷ 源優大地官網的茶葉宣傳片像是舌尖上的中國,茶葉真的有那麼好嗎
買過小罐茶和源優大地的紅茶,對比之下,源優大地茶比小罐茶的茶香氣高,喉韻更佳,小罐茶也不差,就是價格太貴,承受不了。
⑸ 推薦幾款經典普洱茶
普洱的話個人還是推薦買生普,熟普需要渥堆發酵,味道也比較濃厚,關鍵熟普需要找比較大的廠子,衛生有保障一點,生普感覺干凈一些,推薦可以購買當年的生普價格都不貴,可以放一兩年以後再喝,市面上說五年十年的普洱很多都是這么標著,實際上都達不到年限,或者價格比較貴。如果買生普的話,我個人是覺得不用太在意品牌,因為生普的工藝相對簡單,不像單叢大紅袍這樣比較復雜。
⑹ 普洱茶的製作過程
普洱茶的製作過程: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是加工普洱茶的原料。寫普洱茶,得先交代曬青毛茶的製作過程。
1.殺青。殺青是綠茶生產的標志,是綠茶區別於紅茶最重要的工序。殺青後,酶的活動終止了。紅茶不殺青,酶的活動發酵時仍在進行,是一種酶促發酵過程。曬青毛茶大多採用鍋炒殺青,因大葉種含水量高,殺青時必須悶抖結合,使茶葉失水均勻,達到殺透殺勻的目的。
2.揉捻。揉捻破碎茶葉細胞,保證茶汁在沖泡時充分浸出。揉捻要根據原料老嫩靈活掌握,嫩葉輕揉,時短;老葉重揉,時長。掌握揉至基本成條為宜。
3.曬干。日曬乾燥是曬青毛茶區別於炒青和烘青的根本點。天晴時,薄攤晾曬;天陰時,茶葉就攤晾在火塘上吊掛的竹席上。曬青毛茶偶有煙味,原因就在於此。
歷史上,雲南曬青毛茶是手炒手揉,日曬乾燥,設備簡陋,多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手工作坊。傳統製作,保留了柔和的陽光、自然緩慢和仍在變化中的乾燥過程,也賦予了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廣闊的發展空間。
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及其製成品有悠久的歷史,本文將對其分類和銷售情況、特別是普洱茶形成過程作一些簡要介紹。
1.直接以毛茶形態銷售和消費。省內產區和部分地區的農民、城鎮中的部分居民直接飲用曬青毛茶,雲南人稱其為「大葉茶」。西北地區直接大量購買和銷售曬青毛茶,在楚雄州廣通火車站自然形成一個曬青毛茶交易市場。
2.通過篩分、風選、揀剔和分級,精製加工成滇青茶,產品有春蕊、春芽、春尖、滇配茶和春玉等散茶。春蕊用一級曬青毛茶斬頭去尾提制而成,多數為芽毫,消費者形容為「白花花的」,說明原料細幼。春芽用一、二級曬青毛茶各半加工;春尖用中檔曬青毛茶加工;配茶以中低檔曬青毛茶加工,順序有甲配、乙配和丙配;春玉是春蕊、春芽、春尖的副產品。雲南省各茶廠均生產滇青茶,銷往省內外。滇青茶經久耐泡,除一般飲用外,還宜作烤茶沖泡飲用。
3.經蒸揉或蒸壓成型,產品有沱茶、緊茶、圓茶(後改名七子餅茶)、方茶、餅茶、磚茶、貢茶、竹筒香茶等壓制茶,習慣上統稱緊壓茶。一般沱茶重100克,外徑8.3厘米,高4.3厘米,主銷四川等地。應客戶要求歷史上也曾生產過250克和125克產品。心臟型緊茶主銷西藏,重量250克(1952年以前238克)。文革中,心臟型被改為磚塊型,1986年又恢復心臟型生產,目前同時生產和銷售心臟型和磚塊型緊茶。圓茶(七子餅茶)形似月圓,是雲南傳統出口品種,暢銷港澳地區和東南亞。產品直徑20厘米,中心2.5厘米,邊厚1.3厘米,每個凈重357克,7個一筒,計2.5公斤。餅茶(又稱小圓餅茶),主銷滇西北地區,每個凈重125克,直徑11.6厘米,邊厚1.3厘米。20世紀50年代每個凈重為100克。方茶銷區與餅茶相同,重125克,正方形,規格為10×10×2.2厘米。普洱貢茶,有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
4.以上曬青茶系列產品,經後發酵陳化,均可演變成普洱茶。後發酵不再是酶促作用。雲南山高路遠,交通閉塞,茶葉運輸人背馬馱。為降低運輸成本,各類曬青緊壓茶相繼出現了。一匹馬馱運50公斤散茶,改為緊茶可馱運70公斤,運量提高40%,運費降低40%。漫漫茶馬古道在消磨時間的同時,還在悄悄地重新塑造原始的曬青茶葉。在重塑過程中,微生物、水分、熱量、空氣等對普洱茶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交通狀況不斷改善,運時縮短,陳化期不夠,所以50年代初人工發酵普洱茶出現於香港。相對於自然發酵陳化的「生普」 或「原舊普洱茶」,人工發酵普洱茶被茶人稱為「熟茶」或「熟普」。1973年4月,雲南召開茶葉加工會議,率先安排昆明茶廠試驗生產人工發酵普洱茶。人工發酵使用的原料統統是散茶,曬青緊壓茶類不可能再重新渥堆發酵。1976年,「熟普」散茶壓制的沱茶7663、茶磚7581面市了。同一時期,「熟餅」也走向市場。用曬青毛茶精製而成的滇青茶類,是近代為適應市場發展出來的品種,成本高,除個別片末茶後發酵用於袋泡茶外,雲南一般不作為普洱茶原料使用。人工發酵普洱茶,基本上使用曬青毛茶為原料。
人工發酵普洱茶第一道工序是渥堆。渥堆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普洱茶色香味品質形成的好壞。首先將茶葉勻堆,再潑水使茶葉受潮,然後把茶葉堆成一定厚度,蓋麻袋或塑料袋保溫,讓其發酵。發酵期間的溫度控制極其重要,溫度低,發不起來,溫度高,燒堆。視溫度變化及時翻堆調節溫度,才能夠保證發酵正常進行。經過一段時間堆積發酵,茶葉色澤變為褐紅色。渥堆達到適度以後,扒堆晾茶,解散團塊,散發水分,自然風干。待茶葉乾燥,再進行篩分分檔,製成普洱散茶。人工發酵普洱茶陳化期比生茶陳化期短得多。
最後註:(普洱茶的選材和製作方法要求很苛刻,稍有不注意會影響好味道的哦,請你小心)
⑺ 紀錄片 普洱茶 時光的吟唱 在哪裡有得看
這個紀錄片確實非常好,但是網上片源確實太少了
⑻ 普洱茶一件為多少片
普洱餅一般七餅為一提,筍皮包裝12柱共84餅為一件。
普洱茶,又名滇青茶,屬於黑茶類,因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名普洱茶。
普洱茶以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使用亞發酵青茶製法,從發酵不同分為生茶和熟茶兩種,成品分為散茶和緊壓茶兩類。
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沖泡五六次後仍有香味。
⑼ 誰講講當年普洱茶炒作的過程,簡潔點
1、始作俑者:一家北京的公司(買了雲南最有影響力的茶廠,然後~~~)
2、後續跟進:少數雲南茶廠
3、集其大成:全國資金苦無出路的投資者
4、推波助瀾:產區各單位
5、火上澆油:沿海某地轉戰全國各行各業、經驗豐富的炒家
6、純屬娛樂:風風火火的全國「不明真相」群眾。
7、突然偉大:各茶山茶農(雖然他們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偉大,但老子就是偉大了,要茶,拿「很多」錢來。)
8、無妄之災:多年來一直推崇普洱茶的人們(廣東、香港),致力推廣普洱茶的人們(台灣)、剛接受普洱茶的人們(馬來西亞)
9、絕地反攻:其它全國各茶種相關利益團體,以東南某省為最。
10、皆大歡喜:盛宴落幕,跌得比股票快得多,大的多數跑了,小的多數套牢,中的有人「求仁得仁」,茶農賺的夠撐幾年清淡日子,助威吶喊的反正領薪水~~~ 多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