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廣德宣傳片

廣德宣傳片

發布時間:2021-08-06 08:02:14

① 釋廣德的簡介

釋廣德自焚動機是為了抗議南越政府領袖吳廷琰及南越天主教會迫害佛教徒的政策。他自焚的照片在世界上廣泛流傳,並令人再次關注吳氏的領導方針。《紐約時報》記者麥爾肯因這張特別的照片贏得了普立茲獎,而另一位記者大衛目擊整個過程並因報道越戰而獲得喬治波克獎最佳國際報道。 廣德法師死後,他的屍體進行了再次火化,但在火化後,人們發現他的心臟還保持著原形。這被人們普遍理解作佛祖對他的同情,也因為他被佛教徒視作菩薩,使他的死在公眾心理中的影響增加了不少。
釋廣德自焚使國際間迫使吳廷琰改革的壓力增加了不少,而這最終迫他宣布一些政策改革以緩和佛教徒的情緒。可是,這個已確立的改革不是進行緩慢便是不了了之,甚至在爭論中令官民關系更加惡化。在抗議示威同時,效忠吳廷瑈(吳廷琰胞兄弟)的特種部隊於南越全國性地查抄了包括舍利寺的許多寺院,且搶走了所謂「聖心」、造成了寺院嚴重損毀與大量傷亡,導致數名佛教僧人跟隨釋廣德的行為自焚致死。最終,陸軍的楊文明帶領發動政變,並殺害了他。因此,這件自焚事件間接地導致了政權的更替。

② 廣德縣的文化


祠山文化
祠山文化,是指西漢末年起,以安徽省廣德縣橫山為中心,遍及江淮和東南沿海廣大地區,由緬懷治水英雄張渤關愛民眾、彌災捍患、勇於獻身的精神而形成的官民共禱的祭祀文化,因唐玄宗赦封橫山為祠山得名。 」張渤治水的傳說「,被列入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吳文化
廣德早期是一個傳統的吳文化地區。據縣志記載:建安初,孫策平定宣城以東地區,孫吳分故鄣縣地始置廣德縣。廣德雖然地處吳頭楚尾,但區治上多隸屬江浙。從唐末至宋以來,雖然戰亂不斷,廣德基本上是受以揚州(今江蘇揚州)、建康(今江蘇南京)為中心的地方勢力控制。吳、南唐政權多次曾派使前往廣德祠山祖殿祭祀祈禱。
元至正十四年,改廣德軍為廣德路,屬江浙行中書省。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改廣德路為廣興府(不久改稱廣德府),屬江南行中書省。明初,改廣興府為廣德直隸州。因此,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考量,早期的廣德應是吳文化佔主導地位的地區。從廣德甘溪溝土著人吳儂軟語的方言中,也可以窺見廣德地區早期吳文化的淵源。另外的因素就是就是祠山文化的興起與傳播。
明朝徐應秋《玉芝堂談薈》稱「雷之布鼓,登之鬼市,河源地丘之神債,廣德祠山之埋藏,是謂天下四異,非妄傳也。」可見,祠山文化來源於吳越,勃發於廣德,又張揚於吳越大地。祠山文化,既具有吳文化的典型特徵,又是吳文化發展的一個極至。
徽文化
明清時期,徽文化逐漸成為廣德的主流文化:
祠堂,起始於徽州,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載體,是族權自治的象徵,也是徽州人最基本的人居環境。徽州的祠堂文化和牌坊文化、譜牒文化一起,組成了支撐封建宗法自治制度的三根支柱。自宋朝始,徽文化被徽商帶進廣德。隨著徽商在廣德的發展,宗法自治制度也帶到廣德,通過幾十代人幾百年的努力,徽文化以潛移默化的形式,經過同廣德的本土文化的不斷撞擊、融合,從最初的互相排斥到後來的相互包容。發展到明代後,徽文化在廣德地區已經占據主導地位。從倖存的鳳橋大范村的范氏宗祠、誓節蘆塘陳氏宗祠中,不僅能窺見徽派建築藝術的精髓,更能洞見宗法自治的物化形式——祠堂管理模式。
牌坊作為徽派建築藝術的代表,在廣德的留存,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廣德人對徽文化的接納和歸屬。
譜牒文化與牌坊相似,廣德保留下來的諸多宗姓的族譜,也反映了徽文化的影響作用。
移民文化
現代廣德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多元的移民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點。在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的半個多世紀中,廣德逐步形成了以河南移民帶來的中原文化和湖北移民帶來的西楚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結構,其中尤以河南省光山縣移民為眾。
起初,這種移民文化是以較為封閉的形式存在,形成以村、鎮為單位的文化割居現象。但是,經過半個世紀的兩代人努力,廣德的本地人和各地移民通過聯姻、商貿、生產和社區活動等形式,加強了不同宗教、習俗、教育、倫理道德之間的各種文化交流。通過交流,各種文化揚長避短,取捨有度,從而形成了相互包容的地區特色移民文化。
四合地蹬子戲,四合地蹬子戲又名「地花鼓戲」,地攤子戲,是盛行在四合鄉耿村、焦村、宏霞村的遐嵩片以及梨山一帶的一種民間戲曲,是不需舞台的廣場表演形式。因具有不受場地、時間限制等優點,所以受到廣大老百姓的喜愛。2010年4月,四合地花鼓戲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宣城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授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桐夭村的旱船,旱船也稱龍船、綵船。它是我國民間的一種游藝。廣德縣最有名氣的旱船當數桃州鎮白橋村(原屬高湖鄉)桐夭村的旱船。該地旱船起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至今已有九十餘年歷史了。
廣德四絕,就是在安徽廣德縣境內的四道特色菜,它們分別是:楊灘鎮境內「御桌珍饈桐花魚」,橫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珍禽美味橫山雉」,盧村鄉的「山珍之珍笄山筍」,誓節鎮的「珍稀沙河鱉」。
廣德天下第一鮮,廣德縣的天下第一鮮是只需要聞到它的香味就能讓人垂涎欲滴。而天下第一鮮卻是無意中得來的美食。是靠嗅覺就能判斷是否地道的一道湯菜。是專屬於廣德的味道。 民眾教育館
廣德縣民眾教育館始建於民國13年(1924),館址在文廟西側(現人民廣場西)。25年遷至西大街真武廟(現增谷路北端)。次年,抗日戰爭爆發,改稱流動施教團。32年,復稱民眾教育館,館址在西南鄉崇法寺。其主要活動為開展平民教育,設有問字處,閱報處、圖書室等。抗戰前後,曾組織過球類、棋類、歌詠、嬰兒健康、自由車(自行車)比賽和小型業余演出,並舉辦「抗日建國圖畫展覽」、「國貨與敵貨展覽」等。34年底,民眾教育館停辦。
文化館
縣文化館建於1950年2月,館址設在北大街。初稱為廣德縣人民教育館,次年改稱縣文化館。1957年遷入南二街(今桃州路)新址。1969年1月,縣文化科、文化館、新華書店等單位合並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社」。一度文化館又與桃州戲院合並。1978年恢復原建制後幹部、職工逐年增多。1987年底,有幹部、職工20餘人,設行政、宣傳、文藝3個組。
區、鄉(鎮)文化站1953年全縣9個區各設有1個文化站。此後,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變更,1956年只設誓節、柏墊、邱村3個文化館。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除城關外,又改設五個公社文化站,1962年,原公社文化站升格為區級站,改稱為中心文化站。1975年,各站都新建了辦公用房,增加了人員、設備。1976年5月,開始試辦社辦公助文化站。1986年全縣有鄉辦公助文化站23個,其中磚橋文化站建有兩層樓房1座,設圖書、游藝、錄像放映等室。1987年底,全縣共有鄉(鎮)文化站28個,人員36人。
圖書館
廣德縣圖書館的前身是縣文化館圖書閱覽室,原藏書4500冊。1981年與文化館分開,單獨建館,有館舍150平方米,管理人員4人。以後,人員、藏書、設備逐年增多。1987年底,有工作人員12人,藏書45300餘冊,其中善本古籍1852冊,期刊報紙330餘種。讀者人數已由建館初期的每月幾百人次增至2000餘人次。
檔案館
1958年11月,中共廣德縣委和縣人民委員會檔案室合並成立廣德縣檔案館,有專職幹部2人。1963年11月,廣德縣檔案管理科成立,與縣檔案館合署內公,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機構裁撤,人員下放。1973年7月恢復縣檔案館。1980年11月成立廣德縣檔案局,仍與縣檔案館合署辦公。1987年底,有庫房296.5平方米,人員8名,收藏檔案全宗85個,各類檔案、資料計27121卷(冊)。其中文書檔案12925卷,科技檔案135卷,專門檔案2676卷,資料11385卷。長期以來,檔案只供內部使用。後經全面整理,部份向社會開放。1980~1987年為各界人士提供憑證和數據資料1.7萬余卷次。1987年縣檔案館被評為全省檔案工作先進單位。 大聖寶塔
位於桃州鎮迎春街北側,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始建。初為五層六門磚塔。宋元符二年(1099)十二月二十七日夜「為火焚」。元符三年(1100)至崇寧四年(1105)六月,由宋榮、宋宗弟兄領頭重修為七級浮屠。後幾經修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遭火災,飛檐、樓板、塔頂化為灰燼,僅存磚制塔體。1956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7月,由國家文物局撥款重修,1986年4月全面修復。現塔高42米,底座周長26.4米,七級六門,六角飛檐。覆鐵鍋式塔頂,飛檐均鋪青灰色簡瓦,造型瑰偉。塔側尚存唐代古井一口和明代植銀杏樹一株。
崇法寺
位於四合鄉洪沖村耿村河北岸。據史志載:該寺始建一說在唐貞觀間(627~649),一說在唐天衤右中(904~907),後歷代多次修繕。原寺院有三座殿宇,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一進西側有戲樓,後殿已毀,現存中進大佛殿和前進天王殿,現存建築經國家文物局和南京工學院專家鑒定,其主體為明代結構。1983年6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安寺
又名崇福寺,位於磚橋鄉陳家邊保安山。唐天寶七年(748)建,後圮,明代重修。清康熙六十年(1721)、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咸豐十年(1860)戰亂又毀。同治間(1862~1874)重修大殿,光緒十八年(1892)再修。該寺原為三進兩院,中進與後進1968年拆毀。僅存前殿,為典型的清代建築,現作民居。
橋頭村戲樓
位於盧村甘溪橋頭村,始建年代不詳。太平天國革命前尚有祠山廟宇及看樓,與戲台組合成群。現存建築面積86.4平方米,舞台用木板鋪成,檯面高出地面2.2米,台口寬2.74米,進深3.43米,面積約20平方米,總體結構為明架抬梁,山牆架穿斗式,現樓面及部分梁架已朽,總體面目猶存。
陳氏宗祠
位於誓節鎮蘆塘村左,祠內碑文記載系明萬曆十八年(1590)重修,磚木結構,三進兩院,總面積668.5平方米。未曾大修,仍基本完好。范氏宗祠原稱范公祠,亦名文正堂,為祀宋名臣範文正公仲淹的祠廟。位於鳳橋鄉范村村中,磚木結構。原為二進一院,佔地512平方米。門外石獅一對。現存後進5間,面積123平方米,基本完好。該祠宋紹興九年(1139)初建,明景泰三年(1452)重修,主體為明代建築。《范氏宗譜》稱系文正公二子純仁後裔所建。 省級
廣德民歌,皖南根雕,明德摺扇。
縣級
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渤治水傳說,柏墊西塢馬燈,東亭獅子舞,柏墊張復菜刀製作技藝,廣德綠茶製作技藝,誓節桑園木榨榨油技藝,誓節楊桿傳統制陶技藝,邱村蘆塘涼席傳統編制技藝,廣德祠山廟會。
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劉文靜與靈山寺傳說,桃姑迷宮傳說,東亭湖的傳說,「三山不見山」傳說,高廟米酒,甘溪方言,易棋。
第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獅墩(燈)、郎步街(西關街)的傳說、建平竹籃編織、大王龍燈、海峰造紙術、橫沖旱船(燈)、大費金龍(燈)、邱村民歌(車水號子與薅秧號子)、山北船燈編織扎制、老鴉山悶醬腐乳製作、太極洞的傳說、耿村竹編、大板龍、娘娘石的傳說、仁和竹編。

③ 安徽省廣德縣的方言屬於哪一類

廣德縣由於歷史原因成為了一個移民縣,移民大多於清朝同治年間到達。

廣德縣南部和西部(南部如柏墊、楊灘,西部如誓節)說的是湖北話,屬於西南官話。

縣城說的話屬於江淮官話洪巢片。北部東部東北部(像邱村、新杭)說的是河南話(光山地區的),屬於中原官話。而也有極少數人如甘溪溝、廟西有人說廣德本地的話,屬於吳語。

在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磨合後,我感覺現在大家說的話已經和原本的移民所所出地發生了改變(據我和老家人的接觸),不能純粹的說是屬於什麼中原官話、西南官話了~~~

如我的老家是湖北襄陽的,但是周圍都是河南人,就改說河南話了~~~在這過程中也保留了許多湖北話,而且江淮官話和吳語對廣德話也有很大影響,像家發音做GA,吳語里很有名的不搭GA(弗搭界)等等~~~

純正的廣德話實際上是沒有的,只能分片來說,或者曰「廣普」。有的人覺得說原來的什麼自家的方言覺得很老土,就改了許多音,這是很不可取的,大家應該保持傳統啊,要不廣德話就成了九舌鳥的語言了~~~~

④ 廣德縣桃州派出所全部警務人員照片

到派出所查 叫你戶籍所在地派出所發個協查證明

⑤ 廣德過春節的習俗

1、初五破五俗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

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2、初七人勝節

《歲占》收錄的古俗中認為初七是人日,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⑥ 誰有安徽宣城廣德發洪水的照片

電視上多的是

閱讀全文

與廣德宣傳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園視頻拍攝策劃方案 瀏覽:938
電網調度培訓方案 瀏覽:802
哪裡有賣電子商務會計書 瀏覽:164
2011年電子商務發生的大事 瀏覽:231
寧波電子商務園區 瀏覽:211
鄉鎮衛生院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實施方案 瀏覽:217
策劃方案打包下載 瀏覽:329
睡衣促銷活動廣告語 瀏覽:657
淘天下電子商務 瀏覽:122
四類群體消防培訓方案 瀏覽:234
酒店宣傳策劃方案 瀏覽:547
葯店夏季活動促銷語 瀏覽:672
電子商務g2g是什麼意思 瀏覽:374
零售葯店端午節有啥促銷活動 瀏覽:847
關於飲料的促銷活動主題 瀏覽:171
學生英語晚會策劃方案 瀏覽:536
銀行線上活動策劃方案幻燈片 瀏覽:80
深圳匯鑫電子商務 瀏覽:480
用app做電子商務 瀏覽:365
服務中心客服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