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葛武鎮葛武居委會郵編是什麼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葛武鎮葛武居委會郵編是224024
2.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葛武鎮葛武居委會葛郝路郵編是什麼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葛武鎮葛武居委會葛郝路郵編是224024
3. 有高手說說堰城歷史完整的
鹽城的歷史沿革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在各地地名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團」、「灶」、「總」、「丿」「倉」等與鹽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名稱。「團」,是鹽區生產組織,灶戶「聚團共煎」的生產形式。每個鹽場設幾個團,每團設若干灶戶,舊時以「團」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鹽區的東台、大豐,如南團、西團、卞團等。目前,仍保留大豐的西團鎮,全市還有18個村、48個自然村組的地名與「團」有關。「灶」,是灶民煎鹽的重要設施,境內因「灶」稱名的有頭灶、三灶、四灶等6個鄉鎮,另有85個村及368個自然村組也是因「灶」而得名。「總」,是鹽場灶民聚居的單位。明初大規模的「洪武趕散」,移民來到荒漠的海濱燒鹽,為了對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實施管理,各場設總若干,以次為序。清嘉慶時,東台富安鹽場就設有30個總。今天沿海鄉鎮地名中仍保留有一總、二總、三總等地名,境內還有7個村和37個自然村組以「總」命名。「倉」,即鹽倉,以枯枝牡丹名揚天下的亭湖區便倉鎮當年就是伍佑鹽場的便倉所在地。境內還有東台三倉鎮以及11個村和18個自然村組因「倉」設名。「丿」是明後期及清代灶民煮鹽的主要生產工具之一,其形同鐵鍋,略比鍋淺,徑園三尺,深3-4寸。境內以「丿」命名的鄉鎮,有東台的曹丿鎮、大豐的潘丿鎮,市內還有6個村和13個自然村組亦是以「丿」為地名的。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他們可以說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鹽城歷史上鹽、漁、農業較為發達,尤以產淮鹽著名。先秦時期開始零星煮鹽,從西漢至清代中葉,淮鹽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一。在唐代,鹽城還是我國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據新、舊《唐書》記載,高麗僧人封大聖、新羅國王了金士信、日本國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呂,都是經鹽城登陸轉赴長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恢復沿海經濟,從蘇州、松江等地大規模移民來鹽屯墾,鹽城人口大增。鹽城的手工業也頗為發達,明清時期的建湖周氏冶鐵、李氏花炮,東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濱海的泥彩塑,大豐的西團發綉和東台安豐的木芙蓉織品等,在江淮之間是負有盛名的。在中國革命現代史上,鹽城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1926年春,鹽城建立了黨的組織。1932年間,胡喬木同志在鹽城加入地下黨,辦報宣傳革命。1940年10月,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成立了華中總指揮部。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從此鹽城成了蘇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心臟。華中局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在鹽城為黨培養了大批抗日幹部。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了戰斗足跡。1947年10月底鹽城獲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鹽阜區回到了人民懷抱,又成為解放戰爭的大後方,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貢獻。文化的發達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鹽城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 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4. 十三太保的由來為何所有的歷史都說最厲害的都是第十三個
民國時期所謂的「十三太保」,不過是指最初醞釀組織「復興社」這一批骨幹成員,基本上全為黃埔軍校畢業生。實際上,他們不止十三個人,也並不能肯定的指出就是哪十三個人。 因此,提起這個不祥之數來,有人認為是指賀衷寒、潘佑強、桂永清、鄧文儀、鄭介民、劉健群、梁干喬、蕭贊育、葛武綮、滕傑、康澤、杜心如、胡宗南,有人又認為曾擴情、酆悌、周復也在內。 但這些都不過是猜測之詞,如果說有「十三太保」,不如說就是這一群人的總稱,較合實際。作過該社的書記的,都在上述那批人之中,具體如下: 第一任書記是滕傑(一九三二年三月到一九三三年一月); 第二任是賀衷寒(一九三三年一月至一九三四年八月,賀就任前有一段時間由蕭贊育代理); 第三任是酆悌(一九三四年八月至一九三五年十月); 第四任是劉健群(一九三五年十月至一九三七年九月,其間一九三六年八月至一九三七年九月由鄭介民代理); 第五任是康澤(一九三七年九月至一九三八年四月)。 前三人都叫「書記」,輪到劉健群和康澤時,蔣介石給加了一個「長」字,叫做「書記長」。 此外,組織、訓練、宣傳等處的處長,都由所謂「十三太保」那批人先後擔任過,只有特務處處長一職,始終是戴笠,未換過人。上述諸「太保」,有些也去當過各省市分會的書記。
5. 軍事風雲人物之將介石的十三太保是哪些人並簡要介紹,謝謝!
根據多個軍統高級特務編纂的《特工秘聞》(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0)披露,所謂「十三太保」即復興社「十三太保」,是指最初醞釀和籌組復興社而其後又始終是中心骨乾的一批人,注意,他們並不全是特務。
實際上並不是就只有十三人,也不能肯定指出是哪十三個人。
有人說這十三人是劉健群、賀衷寒、潘佑強、桂永清、鄧文儀、鄭介民、葛武絡、梁干喬、蕭贊育、膝傑、康澤、杜心如、胡宗南。
有人說曾擴情、澧梯也在內;還有人說周復也是其中之一。
這些都只是一些猜測的傳說,但不外是這些人卻是事實。其中,滕傑、賀衷寒、劉健群、澧佛、鄧文儀、康澤等曾先後相斷任過書記長,劉健群曾任過兩次,鄭介民也曾代理過一次。鄧文儀、滕傑、康澤、周復、梁干喬、桂永清、張輔邦、戴笠等十餘人曾先後輪任過總務、組織、訓練、宣傳、軍事、特務等處處長,戴笠則始終固定任特務處長。其中也有些人任過省市分會書記。
復興社的真正台柱是賀衷寒、鄧文儀、康澤和戴笠。
賀衷寒:曾參加過C.Y ,後來叛變。在黃埔軍校時期堅決反共,於1927年在杭州任黃埔軍校六期北遷的學生總隊長,很想從此轉人帶兵。可是蔣介石卻也看透了他不好駕馭,只要他搞政治工作。其後歷任「湘鄂贛剿匪總司令部」的「剿匪宣傳處」處長,南昌行營政訓處長、訓練總監部國民軍事教育處長、軍事委員會政訓處長等職務。儼然以黃埔系的政治領袖自居。最初和陳誠深相結納,可是陳誠越爬越高,對他竟日益疏遠。他只得又與胡宗南相互表示推重。他對於復興社同樣自居於第一把交椅,和蕭贊育、鄧文儀、劉詠堯、袁守謙、張鎮(憲兵司令)的關系特別密切,形成了一個「湖南派」。「西安事變」發生,他與何應欽秘密勾結,發動黃埔系將領聯名通電「討逆」,堅決主張進兵討伐和轟炸西安。他以為如蔣萬一得釋,他便有發動「勤王」之功;如蔣一死,則又成為擁戴何應欽繼位的元勛。不料蔣竟然得釋,他也以居心叵測大受冷落,從此成為僅有虛位的幕外人物了。1940年後閑居了兩年,1942年被任為無足輕重的社會部勞動局局長。
鄧文儀:「擁蔣狂」和「反共狂」,「四一二」「清黨」的積極主謀者和執行者之一。其後任蔣的侍從秘書直到1934年,是非浙江籍的黃埔學生中侍從歷時最久也最被親信的一人。1932年初於「南昌行營」、「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保安行營」分別設立「調查科」或「第三科」,以南昌行營調查課為總機關。在各「剿共」部隊及湘、鄂、贛、豫、皖等「剿共」省份的保安處都派駐間諜股。1934年被撤免一切職務後,南昌行營調查課並入復興社特務處,任復興社助理書記,到1936年又被派任書記長。抗戰任軍事委員會戰時幹部訓練團第一團的政治部主任,後調任成都中央軍校政治部主任。抗戰後任國防部新聞局(即復興社政訓系統的後身)局長
康澤:當過蔣介石的侍從副官,因而特受蔣介石的信任。主辦中央軍校「特別訓練班」,培養特務骨幹,組織「別動隊」在進行「剿共」軍事的前方和後方廣大地區,與復興社特務處互為表裡。1937年抗戰爆發後任復興社書記長,復興社並於三青團後,他任三青團中央團部組織處處長。
戴笠就不用說了吧,很著名。
其餘的太保如下:
劉健群:兩度任書記長,不是黃埔生,所以沒有人真正服從他。
鄂梯:黃埔生中較有才能的突出人物,並頗為蔣介石所信任,但個性乖僻、特立獨行,與所有黃埔學生中的其他上層人物都不親近,因而實際上在組織領導層受到排擠。
曾擴情、蕭贊育:在黃埔學生中頗有資望,但都沒有什麼突出才能。
桂永清:頭腦簡單,只知絕對服從。抗戰後任海軍總司令。
潘佑強、葛武架:乖僻暴戾,驕橫自大,只有給蔣介石罵得狗血噴頭時,才露出奴才面目。其後連蔣介石都不願理睬他們。
膝傑、周復、杜心如:裝得溫文爾雅、克己奉公、埋頭實干,只是配角。
鄭介民、梁干喬:蔣介石對他們都有戒心,不予重用。因此,鄭介民只得投靠戴笠,後來終於博得蔣介石的信任,替蔣起著監視戴笠的作用。梁干喬託身於胡宗南,終至鬱郁而死。
胡宗南:並不參加組織的實際活動,而自居為幕後人物。
6. 鹽城家鄉特產廣告詞150字
鹽城特產
東台魚湯面 原系宮廷食品,其湯濃稠如乳,點滴成珠,面白細勻,鮮而不膩,為傳統名點。1924年曾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
建湖藕粉圓子 已有百年歷史。以上等藕粉為原料,用白糖、棗泥、芝麻粉拌以葷素油脂及桂花為餡丸,在開水中多次氽制而成。形如彈丸,呈淡紫色,嬌嫩肥澤,柔軟豐滿,甜而不膩,桂香滿口,享譽中外。
生熗條蝦 條蝦是鹽城沿海地區的特產。製法獨特:將生蝦先加鹽、曲酒殺菌去腥後,再加入腐乳汁、白醬油、白糖等輔料,即可食用。此菜尤以清明前食用最佳。
白燉鯔魚 鯔魚是鹽城名特海產,肉肥味美,配以豬油丁、火腿片、香菇片、筍片等,上籠以旺火蒸熟。燉熟的鯔魚肉呈蒜瓣狀,湯清味濃,色澤美觀,鮮嫩可口。
燴素魚皮 相傳為清初鹽城兜率寺廚師首創。將山芋粉放入沸水鍋中凝成粉皮,切成長方塊,呈魚皮狀,輔以雞湯、火腿、雞脯肉等下鍋燒沸,味道鮮美,清爽可口。
鹽城奇園蟹黃包 已有300多年歷史,以個大膘肥黃多的活母蟹和精面為原料製作,味道極鮮美,尤以奇園菜館的蟹黃包為佳,故名。
首烏糕 用濱海縣特產何首烏粉製成,味道鮮美,色質透明,可養生,可治白發,已成宴席佳品。
四鰓鱸魚 產於響水縣的灌河。嘴大、鱗細、體側扁。菜花時節魚體有黑白相間的花紋,又稱「菜花鱸魚」。魚頭部有重疊的鰓紋,看似四鰓。肉質細嫩,魚湯味鮮,可與雞汁媲美,舊時曾為貢品。
鹽城糖麻花 又名油繩,相傳已有2000多年歷史。特點是:香、甜、酥、脆,油而不膩,美味可口。被載入《中國風味特產指南》。
楊五香腸 生產歷史悠久,最早為東台台城楊五熏燒店製作經營,故名。楊五香腸色澤鮮艷,味道鮮美,被列入《中國名食指南》。
阜寧大糕 已有2000多年歷史,糕片白如雪,柔如雲,上口香甜、滋潤。主要以糯米粉精製而成。
伍佑醉螺 又名糖泥螺,始於清乾隆年間,其特點是:香、甜、脆、嫩,為助餐佐酒的佳餚。
大縱湖醉蟹 大縱湖蟹個大黃多。洗凈後,配以鹽城曲酒、米酒、淮鹽、花椒等原料醉制。該品具有外觀似活、肉質細嫩、味醇濃郁、醉氣惹人、佐酒品鮮、營養豐富、不需烹調、攜帶方便八大特色,為宴席、旅遊、饋贈的佳品。
龍岡茌梨 產於鹽都縣龍岡鎮北的沙崗地帶,該梨形似紡錘,味似嫩菱,平均單果重200克,最大達800克,果肉厚,含糖量在15以上,在省有關評比會上曾三次奪魁。
葛武嫩薑片 鹽都縣葛武醬製品廠生產,特點是鮮甜脆嫩、形如薄紙、美味可口。其製法是精選寒露前三天採收的鮮嫩生薑,經過13道工序製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