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墓園宣傳孝道文化有哪些方式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孝道與感恩文化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
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
人間有三大真情:親情、友情、愛情。如今,親情缺認、友情缺位、愛情缺真的現象屢見不鮮。特別是在親情方面出現的「六親不認」的不孝與不感恩現象導致的問題已構成社會問題,影響了人際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建設的進程與質量。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的最基本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傳統美德形成的基礎,也是政治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的基本元素,也是當今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忽視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給予我國孝道文化以科學和現代的詮釋,對當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② 關於忠孝的典故,寓言。 需要整個故事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裡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獃獃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③ 什麼是忠孝義
這是一個人的至高境界--對國家盡忠、對父輩盡孝、對朋友講義!
④ 儒家文化忠孝仁善文章500字以上
首先,人們往往將「忠孝」與三綱五常、與所謂「主張等級制度」等同,影響到了人們對忠孝情節的良好延續。其實,孔子和早期儒家都倡導修己,強調「為政以德」,尤其注重君上的道德典範作用。孔子認為,人在不同的位置上有著不同的社會責任,人們身份不同,社會責任和義務也不同,故君、臣、父、子都應當「做好本職工作」,使個人行為符合自己的身份。孔子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每個人都能以道德自律,各安其位,各行其職,方可實現國之大治。
從儒學的理論上看,早期儒家都非常重視「禮」,「禮」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認真研究孔子「禮」的思想,不難發現其內涵非常豐富,其實質在於社會的和諧與秩序。但後人似乎對於孔子「禮」的思想缺乏全面准確的把握,尤其「五四」以來,很多人往往將孔子「禮」的思想等同於「封建的禮教」,認為孔子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從而對其持堅決的否定態度,看來也是一個很大的偏頗。
孔子時代,「天下無道」,他希望恢復西周初年的禮治秩序。為此,他強調人人遵守禮的規范,希望人們要有仁德。孔子強調「仁」顯然是為了「禮」,所以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人具有了仁德,才能真正使社會歸於有禮和有序。於是,孔子要求當政者做到「為政以德」,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所說的都是有位在上者應發揮表率作用。
孔子所強調的主要是以禮作為君臣之間,以及父子、兄弟、朋友之間的社會政治關系的准則。如君臣之間要以禮相待,「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如此,父子、夫婦同樣如此。郭店楚簡中有《六德》篇,談的正是夫婦、父子、君臣的關系以及各自應有的德行,不同於後人所附會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不對等關系。
儒家對不同的社會政治倫理關系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規范,如《大學》所言:「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中庸》還特別標舉5種關系為「天下之達道也」。這里對於君、臣、父、子的要求,幾乎可以作為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註解了。顯然,與所謂強化君權、父權根本扯不上邊。
總之,在新時期做好延續忠孝情結的工作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與認識,需要加大宣傳與普及孔子儒學與傳統文化的力度。
⑤ 古代專制社會為什麼很看重與推崇「忠孝」
首先說說忠。一個統治者如果不能為依附於他的士謀取利益,向百姓索取過多,則遲早是要被推翻的。如果社會尊崇的是拿一份工資打一天工、賞賜不到位就可以把君王推翻的文化,那麼作為一個君王哪裡還有安全感。他們一方面弄出君權神授來確立自己權力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通過宣傳忠的文化讓被統治階層一味的奉獻。所謂的忠君愛國就是不管君王對我多麼的不好,不管國家是如何的黑暗無道,忠於他,為之奉獻自己的一切是天經地義的責任。用教育和文化宣傳的手段扭轉了根本的「付出—回報」模式,較少的付出就能得到可靠而且不等價的回報,這當然能得到統治者的歡迎。再說說孝。以前沒有養老保險制度,人的一生中只有青壯年時期能從事主要生產,能生產大量富餘的資源,當人老了以後失去了勞動生產的能力。養兒防老就相當於古代的養老保險,人在年輕時多生養兒女,在自己生產能力高峰時期養育他們,相當於將富餘的收入做了投資,等自己老了以後,子女們再供養老人,這相當於投資的回報,如此小有所依老有所養,這對社會的安定意義重大。這種養老模式需要保障,保障生養的兒女再自己老了以後能可靠的回報回來,這就是孝倫理的意義,通過教育和文化輿論保障兒女能可靠的回報給投資的父母。
麻煩採納,謝謝!
⑥ 「忠孝節義」分別是什麼意思
拼音: zhōng xiào jié yì
解釋:泛指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則。
⑦ 水滸傳忠孝思想
他們都忠孝雙全,但各有不同,宋江忠是愚忠,孝亦是愚孝,他主張招安,不顧兄弟反對,武松.魯智李逵則不同他們反對招安,支持正義,吳用則比較理智和聰明,他洞悉各個想法,但卻也不能改變招安這個結果,其實他還是反對招安的
⑧ 請問忠孝禮儀是什麼概念
忠,對國家的忠,對祖國的忠。
孝,對先人的孝,對父母的孝,對長輩的孝。
禮,行為舉上的禮貌,文明。
儀,形式上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