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關於漢服復興作文的幾個例子!謝謝!
瓊華柳夢璃的一篇作文《自由行走的花》。。
自由行走的花
我不是冰山上的雪蓮,無法端坐群山之巔,得不到永遠。
我不是那佛前的青蓮,沒有所謂的高尚品格,無需受朝拜。
我便是我罷了,一朵自由行走的花,屬於這天地,這自由,伴的是雲,是自己。
新的時局到來,舊的,該淘汰了罷?是誰說過,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那麼一些古時的文化,被淘汰也是應該的。
於是千萬的人,捧著新概念作文、各種言情、網路小說將整個書店擠滿。
最後,我找到那最空曠的地方。諸子百家,四書五經,才是我所好的。
哪方投來異樣的目光→看,那個人,竟然還在看那種書。
哪種書?需要你來說?被所謂的文化潮流禁錮了思想的人,再記不清華夏的圖騰,又有何資格對我指指點點?有何資格議論我?
倒有什麼要緊,我便是我,只是我罷了。我不屬於這喧囂。喧囂過後,無盡的寂寥,才是我的歸宿。起碼在那兒,真正有屬於我的自由。
我便為自己擬了個名,叫雲璇。雲,縹緲,自由,璇,美玉,再不受世俗浸染。
所有人都蜂擁至了那些名勝古跡,聽那導游講得滔滔不絕,聽過之後,只留下笑聲、吵鬧聲,以及永遠也清掃不幹凈的垃圾。我不屬於那喧囂,便踱步江南古鎮。那份靜謐中,有屬於我的自由。而我,也屬於那兒。
我再不容許外人來打擾我。
古鎮的城牆,日漸斑駁,終有一天,只留下一位老婦人,躺於搖椅之上,享受著自己的陽光。青絲換了鬢百如霜,誰又問過她有兒女幾雙?屬於個人的自由,再無人打攪。
當日歷被一頁頁撕下,顯示農歷三月初三時,誰還記得,這是什麼日子?
漢人,高貴的漢人,雖日韓跟風,在記不得自己的歷史,再記不得屈子的血,孔子的淚,是為誰流了。
為那些,思想已被潮流禁錮的人。
那麼,三月初三,我便穿上屬於漢人的服飾(卻是莫要再說漢服為古裝、戲服了,那是漢人的根,漢人的根呵!)行於塵囂,終尋到那殘存的孔廟,於孔子懺悔。
到時,我便指著這一身漢服,告訴那些高貴的漢人,隨流而逐的漢人,三月初三,上巳節,屬於漢人的節日。
孰能記得?
以詫異目光看我的人,莫再說我與世俗格格不入。我本自由,本屬炎黃。
莫再說我是怪人,我本自由,屬於一方無人的天地,真正,屬於那兒。
再不管何為天樞,如何要遵循潮流。
無論你是否還可理解文言,我只告訴你,青雲之胤,吾寧亂樞。
因為,我只是那朵自由行走的花。
我不受潮流禁錮,我只是我。
Ⅱ 余秋雨關於漢服的文章.
劉駙馬駁余秋雨漢服言論
文:劉駙馬
余秋雨(以下略,凡沒有括弧的都是余先生的話):如果中國人都要穿「漢服」,那就進入了一個民族主義的概念之中;既然已經進入這個概念,那我要問:你們把五十幾個少數民族放在哪裡?
(劉駙馬駁:首先,余先生搞錯了一個概念,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裝,復興漢服是漢族同胞找尋自己失去的服裝文明,與其他民族無關,所以不存在什麼「中國人都要穿漢服」,漢服復興者不僅支持漢服復興,也支持各少數民族服裝的復興、振興。)
如果有人說,考慮到這些少數民族,可以不叫「漢服」,改叫「華服」,那麼,進一步的問題又來了,你們的「華服」里能汲取五十幾個少數民族的服裝元素嗎?如果不汲取,大家反而會心理受傷,徒生磨擦;如果都汲取了,那該是一種什麼服裝呀,你敢穿嗎?
(劉駙馬駁:同上面的問題一樣,余先生根本不了解漢服,也不知道漢服復興的意義,漢服就是漢服,只是漢民族的服裝,不是全中國各族人民的統一服裝,所以沒有必要汲取其它少數民族的服裝元素,正統的漢服是公認的漂亮,憑什麼沒人敢穿?難道你認為我們祖先頭腦發熱了幾千年嗎?)
一切極端民族主義的思維的本質,是用專制主義剝奪廣大民眾的生態自由。中國人好不容易到了一個可以對衣、食、住、行進行自由選擇的時代,居然還有文人玩弄這種口號式的激進理念,誘騙無知民眾的愛國情緒,開歷史的倒車,剝奪民眾自由。
(劉駙馬駁:如果說復興被歷史強行中斷的中華文明是極端的民族主義,是開歷史的倒車,那麼是不是現在不要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遺產了?那些什麼京劇、相聲、國畫、民間藝術都不必保護了?中央民族大學是不是也要解散?馮驥才在做民族文化保護是不是得了神經病?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余先生連這個問題都搞不懂,真難以想像他為什麼還能做一個知名文化學者。)
廣大天真的年輕人不知道,如果你們接受了所謂「漢服」和「華服」,接下來,按照必然邏輯,他們一定要驅逐你身上的皮鞋、耐克鞋、皮帶、手錶、眼鏡,再進一步,又會對人們的傢具、電器、車輛一一提出相應的要求。這就進入了恐怖時代。為什麼民族極端主義一定會發展成恐怖主義?大家想想我剛剛說的在衣食住行上的邏輯就明白了。讓我們一起拒絕恐怖。
(劉駙馬駁:沒有人因為漢服復興,就要拒絕現代文明,漢服復興者都清楚地知道漢服是復興,而不是復古,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保護。如果說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就會造成恐怖,那麼我們乾脆解散所有的民族算了,大家共榮共和,就像當年國民黨一樣,認為所有的少數民族都是漢族的一部分一樣,但每一個真正懂文化、懂歷史的人都知道那才是真正的無知。當然現在漢服復興過程中,是存在一些民族極端主義,但那不是漢服復興的主流,就像任何一件事都會有不和諧的一面一樣,漢服復興也不可避免。如果余先生硬要強調漢服運動必須是沒有一絲不和諧,那麼請你把中國革命史先讀一下,是不是中國先輩中就沒有一個壞人和好心辦壞事的人?)
有人說:「平日可以隨便,國家的重大場合應該穿國服啊!」我的回答是:對於一個民主、自由、文明的國家來說,真正的重大場合,必須是廣大民眾正常生態的愉悅匯聚,一旦強制,就不重大。對我來說,如果有一個「重大活動」規定我必須與別人穿同一種服裝,我必然拒絕參加。現在有些活動要求穿「正裝」,這是合理的,那隻是提倡一種禮貌,所謂「正裝」的范圍很寬,男性穿西裝、中山裝、對襟裝、綉花傳統服裝都可以,女性的范圍就更大了。
(劉駙馬駁:就算是漢服復興了,也沒人逼你非要穿漢服不可,余先生太敏感了。如果漢服復興是讓人不自由,是為了復辟封建社會的話,那我想,我們也沒必要擁護。但就像余先生所說,重大場合穿正裝是一種禮貌,而作為少數民族人一般是首選自己的民族服裝,這是一種愛國愛民族的情操,特別是涉及國際的活動,也是為了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日本領導人來訪為什麼其夫人要穿和服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余先生不認同我的觀點也罷。因為在自由的年代裡,穿什麼衣服,哪怕是裸奔,是你個人的事。)
2 劉駙馬駁余秋雨漢服言論
現在大家在生活中穿西裝,是圖它一個方便,完全不存在任何叛國的民族意識,這與戴手錶、戴眼鏡是一樣的。如果在沒有民族意識的地方挑動民族意識,在我看來是一種罪孽。據我所知,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那些主動做向導的漢奸,有不少是平日最講「華夏祖制」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因為一切極端主義都是脆弱的,碰到什麼就碎,碎得比誰都快。相反,抗日戰爭時期那些最具國際視野的「洋派知識分子」,倒都很愛國。只有周作人做了文化漢奸,他一直穿中國服裝。結果我們看到,一批穿著中國傳統服裝、滿口中國成語的漢奸,與一批穿著西裝用流利的英文在國際社會為祖國的尊嚴大聲疾呼的愛國志士,構成了強烈的對照。一切形式主義的狹隘舉動,極端主義的嘩眾取寵,反而表現出了對祖國文化的不自信。
(劉駙馬駁:這我倒奇怪了,當年清末拖著長辮子,穿著西裝的那些洋奴,還是穿著日本軍服的那些漢奸都是些什麼人呢?他們應該也很洋派的啊,余先生怎麼就沒注意到?誠如余先生所說「只有深入國際,了解其他各國文明,才知道中華文明的價值。」現在正是因為我們了解了其它國家的文明,所以我們才對自己民族的文化更珍惜,才不敢隨意放棄,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中華民族文化的價值,否則韓國、日本就不會跟我們搶一些文化所有權了。)
二十幾年前,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一大批中國文人寫文章要求驅逐西裝和牛仔褲,而且把服裝問題納入了「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和「清除精神污染」的政治運動之中。記得他們寫得最「漂亮」的文章是:「帝國主義過去把我們叫作豬仔,現在要我們穿牛仔,今後一定會把我們叫做羊仔、驢仔!」對於穿西裝的問題他們更激動,說「我們身為中國人,強烈要求穿屈原、李白、岳飛穿過的服裝!」但是他們又不主張穿孫中山的那種紐扣很多的中山服,說到底是要恢復「文革衣冠」。
我當時年輕氣盛,太知道這一大批極左文人的蠱惑伎倆。幸好當時這些人都還沒有騙到「教授」的職稱,我便動員上海一批最年輕的正教授(人數極少)穿牛仔褲,人稱「牛仔教授」,壓住了他們。至於西裝,更是有趣,正當這批文人搖唇鼓舌最起勁的時候,有一次大會,從胡耀邦先生開始,全體中央領導全都穿著西裝出現在主席台上。那批文人說到底也是為了用極端主義作政治投機,一看中央這個樣子,也就不再吱聲。鄧小平先生出來時不穿西裝,但電視報道,他到美國休斯頓去的時候竟然大大方方地戴上了南部牛仔帽!這就更大膽了。我想告訴年輕網友,在你們出生之前,中國的那場服裝之爭就是這樣結束的。現在的爭論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是那場爭論的小小延續而已。
(劉駙馬駁:以上話充分表露了余先生對國際化思維與生活,跟民族文化的關系一知半解,改革開改初期,是亟需學習西方文明經濟的時候,中國剛從極端的閉關自守中走出來,當然要排除一切干擾進行學習。但那並不等於中國文明就沒用了。我們不了解那一代人為什麼要復興漢服,是出於民族激憤,還是其它什麼原因,但當前的漢服復興運動決不是那場爭論的延續,更不是小小的延續。目前的漢服復興並不是為了徹底否定西方文明跟國際化,也不是出於民族主義,而是出於對中國民族文化遺失的深思後才做出的決定,是對民族文化的搶救與繼承,漢服復興只是當代民族文化保護的一個部分。同時,對鄧小平戴牛仔帽,我要說一句,那並不代表我們就需要拋棄民族文化,而全盤接受西方文明,到什麼國家,尊重人家的文化是應該的,就像外國人到中國要尊重中國禮儀一樣。同時,無論國家還是個人,發達後,人家就會模仿你,中國古代為什麼有那麼多國家學習中國的文化,就是因為當時的中國發達,那些領袖、明星的生活習慣、穿著為什麼有人模仿,就是因為他發達,中國現在學習外國文化也是因為西方比我們發達。但學習別人的同時如果完全否定自己,那就犯了跟解放初期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同樣的錯誤。余先生必須記住,別人的始終是別人的,自己的才是自己的,從五四以來,傳統文化被西方文化的倡導者給「腰斬」了。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們既沒學到西方文化的精華,又距離自己的傳統越來越遠。南懷瑾先生在30多年前就曾預言:一個國家的科技落後了,可以很快迎頭趕快;一個國家的經濟衰落了,也能補救。惟獨一個國家的文化不復存在了,也就意味著亡國後,這個國家不可能復活了。歷史上的幾個文明古國,不是亡在經濟和科技的被打垮,而是自身的文化被摧毀。這個教訓,中華民族當牢記,余先生作為一個名人更要牢記,不要老說沒文化的話,還要對國人產生誤導。)
3 劉駙馬駁余秋雨漢服言論
當然,我還必須興高采烈地展望:如果有哪些服裝設計師能夠把中國傳統服裝的審美元素運用到現代的生活著裝上,並受到民眾的歡迎,實在是一大好事,因為這就增加了人們選擇的機會。如果有的機關、學校選擇了民族氣息的工作裝和校服,大家也會高興。但是,這是一種可愛的審美設計比賽,而不是一種專制的行政命令干預。
(劉駙馬駁:漢服復興是需要行政推動,但不是行政命令,因為一種傳統文化的形成是人民跟政府共同推動的,如果沒有人民的自覺參與也是妄然。)
更何況,在歐美各國的服裝極大部分都已經是「made in China」的時代,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在對中國服裝實施「反傾銷」的狂潮中,我們的文人再悲情激昂地呼喚「漢服」,是否讓人覺得有點過於做作?
(劉駙馬駁:真搞不懂,這與漢服復興有什麼關系?請余先生仔細地解釋一下。是不是余先生覺得中國的服裝已經過剩了,所以不能再生產其它的衣服,如果是那樣是不是我們連其它的服裝也不要生產了?但余先生要記住,當前的競爭是科技、是特色的競爭,中國產品之所以受到這種待遇,是因為中國產品沒有強大的競爭力,缺乏科技含量和特色,普通的運動服你生產越多,只會越剩,而且也只值很少的錢,但如果是品牌服裝,就會有很高的價值。同樣,作為一個獨特的服裝,不僅可以作為旅遊產品,而且也是異國風情的禮品,甚至還有收藏價值,漢服如果確定了其地位,有了很好的做工和衣料,就那具有了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和服可以一套賣幾十萬美元,漢服為什麼不能?幾十萬美元一套的服裝會引起反傾銷嗎?肯定不會,因為被反傾銷的產品基本上都是低端產品、缺乏科技競爭力的產品。余先生,學點經濟吧。)
中國文人啊,稍稍做點有意思的事情吧。
(劉駙馬駁:所以請余先生稍稍做點有意思的事情吧,不要把無知當作勇敢,把虛無主義當作高尚。任何時候文化都需要載體,不是光說什麼精神上重視就行,沒有載體,誰能知道你有這種文化?如果說復興漢服的人多少都有些「憤青」的話,我不明白,眼看著自己養出的日韓文化反撲中華大地,不憤怒的還是中國人么?)
(最後再提請余先生在批駁一件事前,先給該事做一點了解,不要什麼都不了解,以為自己是大名人了就好像什麼都懂了似的,那肯定會犯錯的。看了余先生的言論,我發現余先生對漢服的了解並不多於一些提出「漢服是漢族衣服」等可笑反駁意見的人,請余先生多看看關於漢服的文章後再來反駁,我知道,做為一個名人,你肯定放不下面子來認可漢服的,歡迎你來反駁。)
Ⅲ 是否應該推廣漢服寫一篇議論文,字數700到900字之間
我寫不了,但是明確說漢服是必須推廣的,
這可以重拾我們民族的記憶。
Ⅳ 有關「漢服」的,最好用文言文的格式的宣傳語有哪些
一般用詩和詞的格式比較優美,如: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
Ⅳ 評論成人禮穿漢服(作文800字)
客觀評論就行了。分幾個段落
1.闡述你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可以從近幾年各地分分舉行漢服成人禮的現象著手)
2.簡述成人禮的由來,意義,禮俗。
3.簡述漢服的概念。
4.發表自己的看法,為什麼贊同或是不贊同。
贊同(體驗華夏祖先的生活情懷,認識服章之美和禮儀之大,學習和傳承華夏人民傳統文化,弘揚亘古不變的民族精神,增強學生家國責任感和歷史認同感,有利於愛國和傳統美德教育。兩個重點,漢服,成人禮;明顯可以以小見大,寫漢族傳統服飾和禮儀之邦,影響了亞洲服飾體系的華夏服飾和完整嚴明的禮儀制度,寫起傳統文化來你越寫就會文思泉湧了,前提是的好好查資料,弄懂兩個重點的概念)
不贊同(漢服成人禮原是很有積極意義的文化復興方式之一,但很多地方已粗製濫造的服裝冠以漢服之名,誤導學生,此為一;沒有講解何為漢服、何為成人禮、舉辦的意義、學生是否自願接受,復興者是自由的、不願意參與也是自由的、文化傳承靠自覺而不是其他,沒有了文化內涵的漢服成人禮。完全是作秀,無作為比誤導人好太多,此為二;其他的你自己寫你的想法了)
最後再說說你對漢服成人禮的意見或建議,你自己的期待等等。
自己加點話,查點資料,散開幾個觀點,分別闡述,1000字不成問題
加油
Ⅵ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漢服作文
歷史悠久的中華復民族傳統服飾---漢服
引子制: 在中華民族眾多的傳統服飾當中,有一種服飾顯得格外耀眼,她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且體系完備成熟,這就是我們的漢服。
正文: 從三皇五帝到明代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絕大多數中國人(主要是漢民族)所穿的服飾,被稱為漢服。漢服與這一時期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這一時期的文學與各類藝術作品中都有對漢服的描寫與體現,在中國傳統社會,漢服是中國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不了解漢服,就很難理解中國文化的精華,漢服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入門第一課,也是必修課。
在請代由於統治者出於自己政治統治的考慮採取了錯誤的「剃發易服」的民族壓迫政策,才使漢服消失,才使這一保持了三千多年的衣人和諧局面被打亂,中國人的精神開始了數百年的盲從與麻木,始終找不到精神的歸宿,以至發展到全面否定傳統文化的極端行為,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悲劇。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中央提出了建設和諧中國的號召後,傳統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漢服作為中國傳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開始迅速回歸。我們期望在建設美好中國,弘揚傳統文化中,漢服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Ⅶ 應不應該推廣漢服作文
漢服應該這樣推廣
一.要上升到發揚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獨特性的高度上來,讓政府明白這個也是增加民族凝聚力的好事,獲得支持
二.督促政府開始提倡在民族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大家穿上民族服裝出行,增加節日氣氛.這個同時也可以促進旅遊業,繁榮大家的娛樂活動,比如,可以組織年輕人交友聚會啊,大家玩玩過去的一些游園活動啊,投壺,泛舟,射箭,猜謎啊加上現代的飛鏢等
三.風景區旅遊也可以上一個台階,出租古裝,穿古裝暢游山水間,相信感覺肯定好
四.同時也擴大了內需,會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業問題解決了,很多漂亮的漢服是要手工製作的,不光裁減,刺綉,設計等等,還有種植業,養殖業的提升
五.本國漢服影響擴大了,國外的需求也會增大,那時,出口也就增多了,走精品路線,那時,咱中國就不是出售廉價勞動力,而是出售做奢侈品的技術工程師
Ⅷ 我要寫一篇關於漢服的作文我該怎麼寫,從哪裡寫起
民族服飾」一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五十五種民族服飾。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想起維吾爾族少女的綺麗衣裙,想起藏族獨特的藏袍,想起回族標志性的白帽,想起苗族華麗的銀飾……
可是,漢族的服飾呢?這個佔中華民族人口百分之九十還多的名字的服飾呢?
有人說,旗袍。
我承認,這種將女性柔美曼妙身姿展示得一覽無遺的服飾很美。但是結合了滿族與西方服飾特點的旗袍,絕不足以代表漢民族。誕生不過一百年的旗袍身上,承受不起五千年積淀的中華氣度!
有人說,西裝什麼的就好。
對,我不只一次看到過在民族大聯歡中,少數民族的同胞們穿著民族服飾歡聲笑語,而漢族代表卻突兀地穿著西裝站在那裡。和任何一個國家的平常穿著一樣,和美利堅、英格蘭一樣。
漢服呢?漢服哪去了?剃發易服三百年,漢族的子孫們當真把你忘了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漢服是一首絕美的詩。漢的大氣,晉的飄逸,唐的開放,宋的端莊,無論哪一種,都好。而現在,漢服男兒的瀟灑俊朗,漢服女兒的巧笑盼兮,難道都只能去歷史書中找了么?
我艷羨地看著從漢服演化而去的和服、韓服在各地登台亮相。從平安奈良到江戶鐮倉,和服改變了很多:浴袍、振袖、十二單衣……和服的種類也很多,但是,即使是經過了明治維新的日本,在今天仍可以再大街小巷看見和服的影子。和服是日本的代表。
我更痛心地看到在我們國內,為漢服復興而努力的人只有少數的同胞。甚至在他們宣傳時,還遭到了無數的反對與冷眼。有被媒體說成作秀與無聊的,有被人認為是拍戲的,更有人把漢服當成和服或韓服的……
當今天的我們把在民族聚會上穿上西裝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誰還記得在數百年前我們的祖先曾穿過那樣飄逸而大氣的服裝?
我的心在哭泣,為漢服,為漢族,更為了那同時被丟棄的阿薩民族記憶與文化。
世有中國,卻已無華夏!
Ⅸ 求一篇關於漢服的文章,謝謝了!
覺得這篇很贊。觸動心靈。
作者:天涯在小樓
題目:為漢服的低聲吟唱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經秦風》
當我登上那古老的城牆,當我撫摸著腐朽的柱樑,當我興奮的倚欄遠望,總會有一絲酸澀沖上喉頭,總聽到有一個聲音大聲的說:記得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書上說有一條大魚,生活在北冥那個地方,它化作一隻巨鳥,在天地之間翱翔。巨鳥有如垂天之雲般的翅膀,雖九萬里亦可扶搖直上。聖賢賦予我們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為我們塑造一個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時候,有個怪異的青年名叫嵇康,他臨刑前,彈奏了一曲絕響,那寬袍博帶在風中飛揚,他用了最優雅的姿態面對死亡。幾千年過去,依舊有餘音繞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斷絕的不是曲譜,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夢回大唐,和一個叫李白的詩人雲游四方,他用來下酒的是劍鋒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見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長風吹開他的發帶,長袍飄逸宛如仙人模樣。
可是後來換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棄了武將。他的子孫最終躲進人間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讓。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軍隊征戰沙場,敵人都說,有岳家軍在,我們打不了勝仗。可嘆英雄遭忌,讒士高張,一縷忠魂終於消散在西湖之傍,一個民族的精神就這么無可逆轉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陽中,我依稀見到,有人把它插進土壤,那是將軍用過的,一支寧折不彎的纓槍。
時間的車輪悠悠盪盪,終於在甲申那裡失了方向。於是瘦西湖畔,梅花嶺上,為紀念這個悲劇建起一座祠堂。那個叫史可法的文弱書生,他不願散開高束的發髻,更不能脫去祖先留給他的衣裳,於是他決定與城共存共亡,丟了性命,護了信仰。殘酷的殺戮,如山的屍骨,並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終有一天,它還會在中華大地上熠熠發光。
幾百年後,我坐進麥當勞的廳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時裝,我隨口唱著my heart will go on,卻莫名其妙的心傷,因為我聽到一個聲音大聲的說:忘了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我記得了,一群褐發籃眼的豺狼,帶著堅船利炮,拆了我們的廟宇,毀了我們的殿堂。於是在歷經無數災難之後的今天——
我們懂得民主自由,卻忘了倫理綱常,我們擁有音樂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卻容不下一塊公德牌坊,我們穿著西服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裡,那個禮儀之邦?在哪裡,我的漢家兒郎?
為什麼我穿起最美麗的衣衫,你卻說我行為異常?為什麼我倍加珍惜的漢裝,你竟說它屬於扶桑?為什麼我真誠的告白,你總當它是笑話一場?為什麼我淌下的熱淚,絲毫都打動不了你的鐵石心腸?
在哪裡,那個信義之鄉?在哪裡,我的漢家兒郎?
我不願為此痛斷肝腸,不願祖先的智慧無人嘆賞,更不願我華夏衣冠留落異邦。所以心中總有一個渴望,夢想有一天,我們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撐起民族的脊樑。
記住吧,記住吧,有一個時代叫漢唐,有一條河流叫長江,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