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邵武過年有哪些習俗
春節古稱「元旦」,指新的一年開始。又叫「年節」,俗稱「年」。
春節是福建省各族人民最為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從時間上說,春節的核心是正月初一。民間活動主要是開正、祭祀、拜年、游樂等。
1.開正
指除夕午夜後子時到卯時之間,擇一良辰,開啟大門,同時焚香點燭,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開始,也祈求吉利和順。「開正」的時間依該年天乾地支推算,一般人家均依歷書上的記載行事。「開正」之時,天未破曉,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香煙繚繞,鞭炮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一時間熱鬧非凡。
「開正」,在龍海,叫「開春」;在古田,叫「開年」;在沙縣,叫「接年」;而南平、邵武、順昌、光澤、連城、長汀、清流等地則稱之為「開門」或「開大門」。「開正」的儀式全省各地大同小異。在廈門,「元旦焚香紙、放爆竹、開門即閉」①。在將樂的農村,倘若是多戶人家共住一座房屋的,那麼開大門者必須是一位德高望重、子孫滿堂的長者,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中給大家帶來吉祥與福祉。寧化的一些農村,在開大門之前先放鞭炮,走遍屋內的各個房間,然後才開門。在武平,開門時全家人應在場,如有外人,不得參加;開門後即按「春牛圖」所示的財神方位叩頭。在邵武,若有人無意中被「開正」的鞭炮擊傷出血,叫「血彩」,據說是極好兆頭,這年能發大財。
現在,選擇「開正」時辰的做法基本上沒有了,一般在除夕零點新舊年之交時大放鞭炮、焰火,喜迎新歲。近幾年來,電視機普及,全省城鄉的大多人家都圍坐電視機前收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零點時,當電視中新年鍾聲響起,人們不約而同點鞭炮、放焰火,其盛況絕非昔日「開正」可比。這一新習俗在城鎮尤盛,以致於公安部門通告市民,限制焰火爆竹施放地點,規勸居民注意防火安全。本省的大城市則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代之以錄有鞭炮響聲的錄音帶。
2.祀神
祀神在「開正」之後,是舊時不可缺少的重要儀式。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祭祀之前,在廳堂的長案上事先擺好供品。各地的供品有所不同,一般是酒、果品(多為柑或桔)、年糕、凈茶、牲醴以及插著紅紙花的「歲飯」、鮮花。有的地方則純為素齋,「設齋果、茶、酒、歲飯拜天」②。永春還供有圓子湯,漳州還有紅糖煮線面,同安還有金針菜、龍眼乾等。泉州的許多人家把正月初九的「天公誕」移至「開正」後祭祀,供品就更講究了,備的是三牲、五果、六齋。祀神時,由家中長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焚香點燭,燒金紙,祈求新的一年中合家平安、萬事如意,多福多壽,即所謂「禮神祈年」。次則依長幼次第祭拜祖先。在羅源,「元旦設香案當天叩拜,謂之『啟寅』。」③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動選在其他時間進行。在廈門,是初一中午祭祖。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動選在其他時間進行。在廈門,是初一中午祭祖。在連城,拜祖先稱「拜圖」,初一早上由族長率本族子孫在祖廟進行。在大田,民間有初一早起喝薑茶(即糖開水中放生薑、米花)的習俗,這時應敬一杯薑茶於祖宗神位前,祭祀則在早飯之後到祖祠中進行。
祀神之後,供品多放置一天才撤,有的要保留到初五。其中果品如紅桔,要放到正月十五元霄節。在福安,廳堂長案上的香火要持續三天不斷。
在龍海,龍江上的漁戶,春節時都買連根帶葉的大捆甘蔗,用紅絲布綁在船桅桿上,祈求新年日子節節甜。甘蔗要等過了初三方可取下食用,否則據說會壞了兆頭。
現在,祀神儀式多不流行,但尚有人家設供果、點香燭,雖不無祀先之意,但也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3.拜年
拜年又稱「拜正」、「賀正」、「賀春」,是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拜年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在自己家中,在祀神祖先之後,晚輩依次向長輩拜年。舊志中的「少長序拜」④、「卑幼以次拜其尊長」⑤即屬此類。舊時要行跪拜禮,後逐漸改為作揖鞠躬,流傳至今雖有鞠躬行禮者,但大多隻說些「拜年」、「長壽」之類的話。長輩在接受小輩的拜年之後,要賞給紅包(即壓歲錢,有的壓歲錢在除夕夜給。)或紅桔等。現在拜年的時間也有變化,由於城鎮中兒女很多是與父母分居,因此一般在初一早上帶小孩回來給父母拜年。
第二種類型是以宗族為單位,在祠堂祖廟中拜年,類似於現在的「團拜」。據(民國)《連江縣志》「禮俗」(卷19)記載:人們在拜完神、祖先後,「隨入祖廟,合族序拜,以側柏葉插桔,人領一二枚,取百事吉之義。」凡在祖廟中祭祀祖先的,祀畢均有宗族拜年之俗。現在這一類拜年已不時興。
第三種類型是親朋好友、鄰里故舊之間的拜年。(光緒)《漳州府志》「民風」(卷38)記載:「元日祭畢,無貴賤御新衣,詣親賀歲。主人出辛盤共款,行人相望於道,五日乃止」。龍海、南靖等地舊志也有相同的記載。這是給親戚拜年。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合家平安,新年發財,主人也以作揖回賀。福州地區流行的回賀語是「齊發,齊發」。有的地方講究拜年的時間。在連城有句俗語,「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年初五六,有酒無肉」。說的是初一拜宗親,初二拜岳父、舅父,如果是初三、四去給岳父、舅父拜年,則是怠慢了,只能是「野婿郎」。要是初五、初六去,更是遲了,恕招待不周。帶小孩去給親戚拜年,小孩往往會得到一份「壓歲錢」,至少也有兩個紅桔,因此福州地區俗語說:「拜年拜年,沒桔也有錢」。在詔安,親友互相賀年,入門要高聲說「新正如意」,對方要回答「大家,大家」,以表示彼此皆如意。賀年要帶二枚紅桔,一些糖果之類,對方把禮品收下,紅桔奉還,以表雙方都吉利。在三明一帶,必須先到親屬中的長輩和老師家中拜年,否則有失禮儀。但去的第一家不可是姓王(諧音「亡」)、吳(諧音「無」)、對於姓桑(諧音「喪」)、賈(諧音「假」)的人家也應迴避。
學生到老師家拜年,拜見時雙手作揖,口稱「拜年」、「恭喜」,旋即退出,一般不接受款待。如果到好友家中拜年則可隨便些,主人以煙、茶、糖果、紅桔等待客。就是一般的熟人,路上相遇,也都拱手說「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
拜年的時間多在初一至初五,但也有例外的。馬祖島居民過了年夜,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在漳平、寧化、尤溪、邵武、崇安等地,初一不外出拜年。寧化、尤溪等地的風俗是初一可到公共場所游樂,但不走家串戶。現在這些風俗多已不存。
在寧化、邵武等地,初二才開始到親友家拜年。但在霞浦的一些地方,卻忌這天賀年會親。同姓中有老人做壽的,應送壽面。過去拜壽是在正月初旬夜間進行,稱「暖壽」,現在則不拘此例。
在福安,初二是祭日,可以做諸如洗衣、劈柴之類事,但不能去做客,也不接待客人。在福清,初二為弔唁死者日,凡有新喪的人家,應為逝者設靈座,讓親友弔唁。在莆田、仙游及惠安北部的一些地方,初二為探亡日。據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入侵,大肆燒殺搶掠。民族英雄戚繼光打敗倭寇之後,進山避難的百姓才在二月初二陸續返回家園,但見倭寇鐵蹄過處,屍骨相枕,滿目瘡痍。親友鄉鄰不知誰家遭了難、死了人,於是互相探望,幫助收殮親人。後世相傳,二月初二便稱為「探亡日」。後來,把這紀念日改在「小年夜」(除夕)與「大年夜」(正月初四,詳見後「除夕」條)之間的正月初二。此後年年正月初二,人們互不登門,以避「探亡」之諱。但終有諸多不便,故又約定俗成:凡初一早晨串過門、拜過年者,初二日再登門便不算犯忌。為此,初一拜年的人特別多,為的換取初二的行動自由。
舊時福州水上居民(俗稱「晝民」)有一特殊的賀年習俗:正月初二後的數日內,三五結伴的水上居民(男女老幼均有,多為中年以下女性),盛裝攜筐,至市內各街巷挨戶唱小曲賀年。受賀的人家贈以年糕、米粿等食品。水上居民無論貧富與否,每家最少要有一人參加賀年,據說這樣類似吃了百家飯,可保全家一年平安無事。所唱小曲和諧悅耳,且多與地方習俗、新年吉利有關,因此頗受青睞。
閩西客家習俗,正月初一,16歲以下的孩童都挎個布包成隊到各家各戶「打餅」,也含有賀年之意。每到一家,主人便分給一人一粒糖、一塊餅,年幼未能到者,則由兄、姐代領。
現在拜年之俗仍盛行,而且增加了「團拜」和電話拜年的新內容。「團拜」即為集體拜年。許多單位都定於新年前後的某一時間,聚會一起,互相拜賀致意,既增進友誼,又可免逐家拜訪之勞。此外,還有軍民「團拜」,軍政「團拜」的。在農村,回鄉幹部、學生也常有「團拜」之舉。電話拜年則是近幾年時興的新鮮事,主要在城鎮。新年鍾聲一響,人們便拿起電話向親朋好友賀年,既及時,又便捷。隨著私人電話的增多,電話拜年這一新習俗逐漸流行。
4.游樂
春節的游樂活動很多,大型的游樂活動主要有舞獅、舞龍、踩高蹺、舞龍燈等,次則觀看戲劇,猜燈謎,另外還有玩四色牌、打麻將、玩牌九,聚賭為樂。
在平和、漳浦,「諸少年或裝束獅猊、八仙、竹馬等戲,踵門呼舞,鳴金擊鼓,喧鬧異常。主人勞以果物。有吉祥之家,所勞之物倍厚於常」⑥。在漳平,舊時春節期間,有三、五人臨時組合的小樂隊(其主要樂器是嗩吶,配以小鼓、小鈸),挨家挨戶吹奏吉祥的樂曲,俗稱「鼓吹達仔」。東家要放鞭炮迎送,並賞給紅包。縉紳豪富之家,甚至有舞獅隊(俗稱「打獅」)來拜年,同樣要燃放鞭炮迎送,賞紅包。舞獅隊還在大街或廣場上舞弄。在清流有在街頭或大戶人家舞獅表演的。每到一家,都大受歡迎,離開時一樣贈紅包賞彩。此外,還有人家邀請唱曲藝的到家中彈唱。有些農村,青年農民以盪鞦韆為樂。年前他們先以竹竿搭好簡易鞦韆架,從初一到十五,聚集一起,或單人,或雙人,作各式各樣的盪鞦韆比賽,觀者雲集。在明溪,春節期間也有迎神及舞龍燈、獅燈等娛樂。
在福州,舊時春節期間最為兒童們喜愛的娛樂是打「鑼鼓板」,而且大人們也玩。「鑼鼓板」的調式不少,常見的是「大板」、「小板」、「行板」。「鑼鼓板」不但自娛,而且還進行比賽。婦女們則結隊出遊,或逛街,或游西湖、白塔,也有打四色(即四色牌)、打麻將的。男人們的娛樂除聽戲、聽評話外,不是喝酒談天,便是打麻將、抽牌九。舊時玩撲克牌只是上流社會的雅事。
在閩南,春節游樂內容豐富,除了舞龍、舞獅外,還有地方戲劇、歌舞,如南音、歌仔戲、大鼓涼傘舞、車鼓弄,以及武術表演如「套宋江」等等。在詔安,還有舞鳥,即用竹篾做骨架,蒙上白布彩紙,裝飾鳥的形狀,人套在裡面表演著鳥的舞蹈。
1949年後,全省各地春節游樂更豐富多彩,除傳統的舞獅、舞龍、龍燈、旱船等等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文藝演出、游園、舞會、體育比賽。電影院上演新影片,電視台播出精彩節目。在農村,文化體育部門也組織了許多文體活動。有的鄉與鄉、村與村之間自發組織籃球、棋類等比賽。自80年代後,有一新趨向,即春節期間農村人進城遊玩,城鎮人(尤其是城市)出去登山等。每逢春節,龍岩的登高山、蓮花山,連城的冠豸山,長汀的卧龍山,永定的北門山、東華山,尤為熱鬧,其盛況勝於重陽。福州的鼓山、泉州的清源山、崇安的武夷山更是如此。
近幾年來,流行於閩南農村的攻炮城游戲,別有情趣。所謂「炮城」,是竹竿掛起一串串排炮(大鞭炮),分別設置數處,排炮離地面八至十二米不等。攻「城」者必須用點燃的鞭炮扔向排炮,以點響排炮者為勝。「攻炮城」獎品甚為豐厚,常見的有電視機、收錄機、自行車等。獎品的等級依攻「城」的難度(即排炮離地面的高度)而定。攻「城」開始之前,每處「城」的邊上都用大紅紙標明獎品名稱。這一頗有刺激的游戲往往能吸引大批的「攻城」者和更多的觀戰者。
「攻炮城」一般在春節里進行,也有選定農閑時某一日子的。設「炮城」的村莊首先要集資購買獎品,布置場地,然後確定「攻城」時間,發出通告。「攻炮城」的這一天,附近各村的人們都早早地來到「戰場」。「攻城」者大多是青年人,他們帶來的鞭炮不是五包十包,而是一箱一箱。到來之後便選定所要攻的「城」,占據有利的地形。圍觀的群眾人山人海。當主持人宣布「攻城」開始時,戰場上各據點頓時炮聲大作,硝煙彌漫。加上觀眾的吶喊聲,整個戰場沸騰起來,極為熱鬧。「攻炮城」進行得十分激烈,從上午一直持續到晚上。有的當天不能攻下「炮城」的,第二天繼續進行。攻城者耗費「炮彈」一箱箱,一直堅持到全部「炮城」被攻下才收兵。
「攻炮城」的成績各有不同。經驗豐富者由兩人配合,一人送「炮彈」、一人「攻城」。有時,一箱鞭炮還沒有完,「城」便被攻下。他們興高采烈地扛上獎品凱旋而歸。經驗不足者盡管耗去幾箱鞭炮,卻一「城」未下。雖然如此,但也喜氣洋洋,毫無懊悔之意。
5.食俗
福建舊俗對於正月初一的飲食十分講究,比較普遍的是吃「隔年飯」(歲飯)、線面、年糕、素食。初一早上一般不煮新飯,吃「隔年飯」討個「年年有餘」的吉利;吃線面寓意長壽;年糕寓意年年高;而用素食則與崇拜神、佛有關,以示虔誠,祈求一年平安如意。在將樂一帶流傳這樣的俗語:「一餐吃齋,四季無災;一天吃齋,災禍不來」。
各地食俗互不相同。福州地區,早餐必是線面,而且要配上兩個「太平蛋」,象徵一年中福壽綿長,太平如意。在仙游,早餐是線面和菠菜,稱「歲面」。在泉州、惠安、福鼎等地,早餐的食物中也都有線面。在漳州、龍海是吃甜壽面和紅蛋,祈求平安長壽。各地吃素食的相當普遍。在順昌,早餐吃「隔年飯」配素菜,主要是紅蘿卜(滿堂紅)、豆腐(滿足)、芥菜(長命),此外還有粉干(取須發皆白長壽之意)。南平民間初一早餐是由男人起來煮點心(長壽面),早、午兩餐素食。在崇安(今武夷山市),「早、午兩餐素食,晚設宴如除夕」⑦。建陽、邵武、將樂、建寧、大田、永安、永定、上杭、連城、漳平、武平、詔安、德化、南靖、福安等地,有很多人家吃素。尤溪民間,早餐大多素食,有線面,有整顆煮的長壽菜。有的人家還在初一的三餐多擺一副餐具,以求添丁;兒子弱冠的,則多給一份雞肉,說是能娶上好媳婦。沙縣民間早餐無論吃素吃葷,都應吃大蒜(萬事順意)、菠菜(紅頭見喜)、豆腐(滿足)。在漳浦,早餐大多吃以花生油炒的韭菜、菠菜、芹菜、豆腐;韭菜、菠菜不切,稱「長年菜」,寓齋戒與長壽之意。平和也有類似的習俗。長汀的素食中必有芹菜、大蒜、蔥、韭菜,諧音「勤、算、聰、巧」,以圖吉利。有的地方初一早上講究吃甜,除了吃年糕外,還喝甜茶。在尤溪,早餐之前喝生薑糖茶,稱吃「甜頭」。在霞浦,「無論貧富,人各食糍湯一碗,俗稱『行時』。蓋『糍』與『時』同音,取吉利意」⑧。
現在,初一吃的習俗大多仍在流行,不過素食已很少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餐桌上的食物更豐富,更講究了。
6.其他
春節期間民俗活動豐富多彩,漳州有風俗歌謠稱:「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無姿娘(閩南話,指婦女),初四(神)落地,初五假開。初六摸,初七摸,初八初九敬天公。初十伽藍生,十一十一福,十二返去拜(意為賀年來往的客人都回家了),十三人點燈,十四結燈棚,十五元宵暝,十六孝大人」。泉州的順口溜是:「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舀肥,初六隔機,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十一倒去覓(回娘家探望),十二請女婿,十三吃糜配芥菜,十四搭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地媽生,十七『那怎生』(意思是春節就這樣過去了)。」
初一自不必說,泉州的「初二場」,指的是擺開娛樂場。漳州的「初二早」,指的是要早起、早忙,因為既要祀祖,又要准備接待女兒、女婿。在龍海、南靖、華安、平和、漳浦、詔安、泉州、福州等地,都是請女婿的日子,因此初二又稱「女婿日」。有許多俗語與此有關,「有孝女兒女婿初一、初二到,不孝女兒女婿初三遲『過到』(晌午)」(漳州);「孝女賢婿初二客」、「有孝女,初二來」(平和);「有孝查仔(女兒)初二、三,無孝查仔正月半」(詔安)等等。女婿登門要帶著禮物奉獻給岳父岳母,同時要給小孩們分紅包,桔柑或糖果之類。在詔安,女兒回娘家應帶燉熟的豬腳和年糕等禮品給父母拜年,俗稱「下孝」。娘家收下禮物,但要退還二枚紅桔。在漳浦,女兒、女婿要送「鍋仔肉」。岳父母一般是設宴招待女婿、女兒。漳州一帶,女兒、女婿必須當天返回,不能在娘家過夜。由於初二是「女婿日」,因此華安一帶還忌單身漢拜訪有年青姑娘的家庭。
「初三無姿娘」,一說這天婦女不上街,另一說是初二回娘家賀正,多被留宿娘家。在閩南一帶,初三被稱為「赤狗日」,傳說赤狗神主凶,一旦撞著,終年不得平安,因此這天人們不出門、不請客。在南靖,又稱「糞掃日」,這天應做衛生,故在農村忌探親訪友。在廈門,「初三日,新喪之家祭亡者,戚眷來哭,名曰『消新愁』。本日忌往人家賀年」⑨。漳平亦有此俗。在霞浦,「客歲有新喪者,……各戚友於初三日重來拜奠,俗稱『拜新年』。初四日午餐即饗以祭余,俗稱『食新年飯』。此兩日系與喪家應酬,俗忌,不賀歲、不會親」⑩。在福安一帶,初三卻被認為好日子,可以走親戚、串門、祝壽、辦酒席等等。福清、平潭一帶,初三開假,商店開始營業。在福清,有新嫁女的家庭,派兄弟輩的少年請新娘、新郎回娘家,俗稱「頭年請初三」。在仙游一帶,初三是「做十」(即祝壽)與開店的日子。
在閩南及平潭、寧德一帶,初四是接神的日子。神,有的是泛指,即所謂天神,有的是指家神灶君、灶媽。其儀式頗為隆重,舊例備牲設醴、燃香點燭燒紙馬,祈求神明保佑合家平安。在福州及大部分郊縣,初四為開假日,開始各項工作與正常生活。
在閩南一帶,初五「假開」,指新年已過,各商家以朱紅紙寫上「開張大吉」、「大吉利市」等張貼,鳴炮開市。人們也開始忙於生計。泉州的「初五舀肥」,指掏糞便,農事開始。在邵武,這天被認為是財神生日,店鋪重新開張,焚香鳴炮,迎財神,祝願生意興隆。在福安民間,認為各路天神於該日降下界,故多吃素、焚香、鳴炮迎接。
在莆田、仙游,初五「做大歲」。如前所述,倭寇被打敗之後,逃難者相率歸來,善後事畢,相約於初五日(或初四)補行度歲過年,名曰「做大歲」。但那時是二月初五日。據《倭禍記》載:「自那年(按:明嘉靖四十二年,即1563年)以後,眾定每年正月初五日舉行做大歲之禮,因為做大歲不能在二月也。」時至今日,莆仙一帶每逢春節都過二次年,有的「做大歲」甚至比初一還更為隆重。
漳州的「初六摸、初七摸」,指的是主婦們又忙於准備初八、初九敬天公生日的事。泉州的「初六隔機」則指整理織機,婦女們開始織布。「初七七元」,指的是初七為人日,取果蔬作「七寶羹」。據說吃了「七寶羹」,可以除百病。「初八完全」,指全家團圓。閩南一般認為初九是天公生日,家家「設香案向戶外祀之。爆竹聲達旦。越日,以祭品饋贈親戚,互相酬答。居喪者否。」⑾
過了初十,人們又忙於准備迎接元霄節了。
② 福建邵武有什麼特產
福建邵武的名特產:邵武筍干,邵武碎銅茶,食抓糍。
邵武筍干,有明筍、沙筍、鳳尾筍之分,曾為出口大宗。邵武筍干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邵武碎銅茶,將一小撮茶葉放入嘴中,再將一枚普通的古銅錢一起放入咀嚼,幾分鍾之後,一枚完整的銅錢便成為閃閃發光的碎片(實驗證明)。碎銅茶不僅能碎銅,還可入葯,有降脂降壓、涼血化石、清脾治哮喘等功效,在當地碎銅茶還被稱為「神仙茶」,因為村民長年飲用此茶,當地多有長壽老人;
食抓糍是邵武名小吃,用優質晚秈白米加肉絲等配料精製而成;
還有小瓜子,和平游漿豆腐,金坑香菇,哪吒糍,和平鯉魚
③ 邵武哪片屬於老城的 就是以後可能會拆遷的
人人都期待著拆遷致富的民族是註定沒有希望的。
④ 邵武話發音
熱頭(太陽) 落雨(下雨)
月光(月亮) 落雪(下雪)
天河(銀河) 烊雪(化雪)
星兒(星星) 天乾(天旱)
打背(後來) 五月節(端午節)
晚頭(晚上) 上晝(上午)
下晝(下午) 天光(天亮)
整工(整天) 半邊(旁邊)
廂間(廂房) 客廂(客廳)
豬欄(豬圈) 雞宿(雞窩)
渡頭(渡口) 灑甌(灑杯)
鼎(鍋) 砧片(砧板)
籠床(蒸籠) 索(繩子)
打塍(種地) 放肥(施肥)
拍灑(釀酒) 篾皮(篾青)
雞角船(大木船) 粟倉(谷倉)
做債(欠債) 大花邊(銀元)
票兒(紙幣) 賺龍錢(賺錢)
做戲(演戲) 做洗(游泳)
墨筆(毛筆) 摸脈(號脈)
豬公(公豬) 豬嬤(母豬)
騷豬公(種豬) 牛嬤(母牛)
水雞(甲魚) 黃生(鯉魚)
格螞(螞蚱) 螺嬤(螺螄)
烏米(蒼蠅) 老鴉(烏鴉)
樹箬(樹葉) 樹尾(樹梢)
小柑兒(桔子) 馬薺(荸薺)
蒜子(蒜頭) 金瓜(南瓜)
倽人(男人) 阿娘(女人)
廚官(廚師) 人客(客人)
族間(堂親) 親情(親戚)
爺佬(父親) 妹兒(妹妹)
娘佬(母親) 爹爹(祖父)
媽媽(祖母) 借借(伯母)
馬娘(妻子) 佬子(丈夫)
背手(左手) 正手(右手)
肩頭(肩膀) 汁汁(乳房)
膝頭饃饃(膝蓋) 屎窟(臀部)
毛毛子(嬰兒) 熱頭子(痱子)
發豬嬤癲(羊角瘋) 閉痧(中暑)
食天光(吃早飯) 食晝(吃午飯)
食暗(吃晚飯) 皮卵(松花蛋)
水褲(褲衩) 套鞋(雨鞋)
曉得(知道) 話搞笑(開玩笑)
話事(說話) 識得(認識)
畏丑(害羞) 撞倒(碰見)
剛健(健康) 勻透(均勻)
勤事(勤勞) 虧得(幸虧)
啥個(什麼) 那多(那些)
個行獨(一口豬) 個條魚兒(一條魚)
蜀個人(一個人) 個行煙(一支煙)
從文字表達,讀音上綜合對邵武話與普通話常用語作一對比。
例句一:那是你的父親。
邵武話文字表達:那是你的爺佬。
邵武話讀音:ò xī hián(ian韻母讀「咽」) gé yā lào。
例句二:我是邵武人。
邵武話文字表達與普通話同。
邵武話讀音:hán xī xiáo wū nīn。
例句三:他是男人。
邵武話文字表達:他是倽人。
邵武話讀音:hú xī sā nīn
⑤ 蔚嘉制葯(邵武)有限公司怎麼樣
蔚嘉制葯(邵武)有限公司是2018-09-13在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福建省邵武市金塘工業園區三期行嶺平台。
蔚嘉制葯(邵武)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50781MA3235KW33,企業法人侯鵬翼,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蔚嘉制葯(邵武)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利托那韋、原料葯、醫葯中間體、精細化工產品、海洋生物製品、葯品制劑(不含危險化學品及易制毒品)的生產、銷售;中葯飲片加工;生物、醫葯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中草葯、中成葯、中葯飲片、化學葯制劑、抗生素制劑、生化葯品、醫療器械 批發、零售;貨物和技術進出口(國家法律法規禁止的除外)。(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蔚嘉制葯(邵武)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⑥ 福建省(邵武)第六屆龍舟賽 全賽視頻
在網路里搜索,網站<www..com>後把「福建省(邵武)第六屆龍舟賽
全賽視頻」打下去。
⑦ 在邵武有什麼小本生意做嗎
推薦關注發展前景好的動漫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也帶動著動漫產業的成長,2016年國內動漫產業總值將超過1200億元,前景非常廣闊。現在動漫行業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從最開始有漫畫書到拍成電視劇變成漫畫片再到漫畫片裡面人物所形成的衍生品。動漫周邊產品針對的消費人群是以8-35的年輕人為主,價格也很便宜,是實用性很強的商品,所有商品都是根據以漫畫為背景做的。動漫周邊產品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都有著巨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