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崔健的搖滾,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嗎現在崔健已經人到中年,他的文化還是青年亞文化嗎
青年亞文化代表的是處於邊緣地位的青少年群體的利益,它對成年人社會秩序往往採取一種顛覆的態度,所以,青年亞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邊緣性、顛覆性和批判性。問題在於這種處於破壞、顛覆狀態的亞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產生錯覺,從而將全部媒體上的青年亞文化內容當作主流文化來接受,把亞文化宣揚的價值觀念當作主流的健康的價值觀念來吸收。
崔健的音樂可以 和這個沾上一點關系,但是關系不大。但是,一些亞文化僅僅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它們浮出水面,變得可辨認並被貼上標簽;它們一度控制公眾注意的舞台,然後它們淡出、消失或被廣泛傳播以至於失去了它們的獨特性。這里,正是亞文化結構的後一種,主要與我們有關,無賴青年、搖滾客或光頭族的奇特、前衛的著裝風格、關注點和環境等等.....
而崔健不同,他是中國搖滾史上上的英雄,他沒有反面,也沒有正面。
他僅僅詮釋這搖滾樂的發展,也被稱為中國的時尚先生。青年亞文化主要涉及的是年青的一代,而且他是某一個特定時期的,獨有的文化。
對於崔健來說,他年輕的時候並沒有叛逆,逃避和抵抗。他是對一種前革命的社會、政治和組織問題的後革命的文化反應。
在他音樂生涯的早期,他的歌就已經開始表現一些嚴肅的、發人深省的內容,這與當時只表現浪漫、夢想等內容的流行歌曲有著極大的不同。他敢於展示一些敏感話題,例如自由和性。對於被文化大革命恐怖宣傳麻木的一代人來說,崔健歌詞的真實具有喚醒他們心靈的力量。他的重音樂中所帶有的純朴、自然是中國其他搖滾歌手至今也未能比擬的。
我很喜歡崔健,大多時候,他是在寫中國的社會的惡劣現狀狀和夢想。
Ⅱ 比較大眾文化、亞文化、消費文化之間有什麼聯系
青春時期面臨著人生的急劇變化。表現為:身體意識覺醒帶來的對於世界的看法的改變;自我責任感的確立,使得父母監護成為一種束縛,並且可能成為青春反抗的最主要對象;成人化路途的展現,但是心理有些層次仍然處於孩童狀態,追尋成人示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如追星、抽煙;
美國社會學家裡斯曼著有《孤獨的人群》一書,提出有三種類型的引導,即傳統社會的「傳統引導」,工業社會的「內在引導」,和當代社會的「他人引導」。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就是受到「他人引導」,可是到了青春反叛期之後,這種引導由父母和教師轉向偶像,這種偶像包括各種成功人士,對於人數眾多的青少年來說,它們各自崇拜的對象可以有很大不同,但是可以由聚焦作用的就是媒體明星,主要是文藝體育的明星。這里明星和青少年之間的互動關系構成了大眾文化產業的緊密追逐的熱點。大眾文化會不失時機地包裝出新的偶像以供應這個市場。
廣告不只是針對青少年的,不過在青春這個范疇,廣告的效應更為明顯。廣告的作用不是簡單的促銷,實際上青少年也絕對不是因為觀看了某一廣告就去積極購買所宣傳的商品,廣告更多地是作用於人的無意識,譬如一件服裝廣告,它是與某種艷遇機會聯系在一起,而人選擇服裝時確實就可能有著這種無意識的考慮,於是在心理深處,就對這一品牌的服裝產生認同感。廣告促銷商品,不過主要不是針對具體商品本身,而是宣傳一種品牌,否則只是單純宣傳服裝或者服裝款式,就有可能為他人鋪墊,在這個意義上,受到廣告蠱惑而產生購物沖動時,也是循著此款服裝不行,那麼換另外一件也是首先考慮該品牌。廣告在我們這個信息社會中,充當了一個巨大的符號的能指,它的所指就是就是所謂幸福的生活,而這個幸福生活是沒有定義的,實際上也就是所指缺席,能指作為我們生活的實際目標的寫照。喬丹、布萊恩特這些著名球星都有運動服廣告,這里的作用機制在於,他們是當代青年的偶像,他們因為出眾的籃球技術和天賦受到膜拜,可是他們那種境界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這里購買一件他們宣傳中所穿著的服裝,就成為一件加入到他們行列、走進他們那種境界的象徵儀式。
在青春亞文化中,「追星」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現象。按照追星的不同,他們可以由此分出不同的族群,其中尤其以體育和文藝的明星比較突出。在族群劃分中,同一族群就可以產生一種社會歸屬感,他們可以感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生活的一致性,在青春迷惘的階段,這種歸屬感成為他們尋覓到生活坐標的感受。追星現象表面上和宗教的個人崇拜有著相似之處,不過宗教崇拜基本上是一個貫穿人生全部途程的信仰問題,而追星只是人生的階段狀況。追星表面看來是追逐明星,其實在更深層的含義上,它是獲得一種追循過程,這個過程使得生活顯得充實起來。青少年早先在父母老師的監護之下,其所作所為都是在一種明確知道或者暗示之下,在青春反叛期之後,這些早先的指導已經部分不適用乃至大部不適用,而自己個人的探詢又是力不從心,在追星這樣一種文化現象中,實際上是達成一種他們內心的平衡。
追逐時尚也是青春亞文化的重要方面。時尚其實是一個永遠不能完成的過程,「未完成性」成為時尚永恆的表達。青年對於時尚的追逐,一方面確實是表明他們不甘於即有的狀況,希望有更新的生活內容,另一方面,這也是他們作為一個社會集團對於社會話語權的佔有。青年在生理上已經成為成人,可是在心理上、文化上,他們還是幼稚的,屬於被支配的,在時尚的氛圍中,一切即有的過去的經驗都不能成為合理性的依據,甚至就是因為過去這樣,那麼今天就成為它必須過時的基本理由。
青春亞文化作為一個文化現象和社會的復雜情況結合在一起,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條件下可以有外貌上非常不同的表現。譬如穿著肥大的喇叭褲曾經是時尚,而穿著緊綳的牛仔褲則是至今也沒有衰退的時尚。青年可以以非常不計較功名仕途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成人世界的不滿,也可以以非常熱情的方式加入到成人世界設定的秩序中,如對於文憑熱的追逐。青春亞文化單純在外表上可以有與成人世界交界的部分,譬如在當今城市市民中都比較熱衷旅遊,都把旅遊看成一種不錯的休假方式,可是仔細審視可以發現其中區別,成人在旅遊中更多地是尋求休閑,而青年人則是在旅遊的陌生環境中尋求刺激。
青春亞文化是大眾文化產業最具有商業價值的部分,這里除了生產利潤比較可觀之外,還有就是產品升級換代速度遠遠高於其他生產領域,可以實現產品生產的市場不飽和,似乎永遠都有商家可以發揮的餘地。在這里也最為鮮明地體現出現代消費過程不是主要針對商品,而是針對該商品所代表的文化的傾向。在這種消費行為中,往往象徵性超過實用性,價格超乎市場的平均價值,不過商品生產也有風險,就是不太可能進行理性分析的時尚變化狀況,可以使得同一商品的價格在市場的接受程度體現出天壤之別。
青春亞文化是多變的,屬於本身就多變的大眾文化中最為活躍的部分,不過這種多變主要不是在當事人身上發生,而是在青春族群的代際之間發生。青春亞文化包含著一定的意識成分,這種意識成為一個時代的青年的思想標志,如當年「垮掉的一代」。當這樣一代青年逐漸被更年青的一代所取代時,更年青一代又有自己的思想,而相對較老一代自己也沒有輕易放棄屬於自己的思想,於是就形成不同代際之間的代溝,而青春亞文化的軸心就從老一代那裡轉向新一代。
進一步說,青春亞文化基本上是一種總體趨勢,主要不是一種單一的意識類型或者時代精神。譬如在我們的大學生中,往往就有打工族、麻將族、拍拖族和考研族,他們對生活的看法,對參與生活的態度就是完全不同的,而這些組群在各個時期都有,但是在每個10年進行比較,可能其中包含的意謂就有較大區別。譬如打工問題,以前的大學生主要以此作為了解社會的窗口,也是自覺培養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的途徑,今天則可能包含了更多的為生活所迫的意義,經濟條件迫使自己需要掙學費、生活費。而考研在以前有較大的比例是想步入學術殿堂,懷有對知識朝聖的使命感,而今天則較多地具有對就業壓力的應對的意思。
青春亞文化在整個文化格局中處於一種受到壓制、壓抑的地位,這樣它與主導文化有著部分緊張關系,不過它在局部的情況下也可能處於優勢地位,即青春文化代表了未來,代表了進步。另外,它與主導文化的緊張關系並不像顯現出來的那麼強烈,基本上可以理解為青春反叛期子女和父母的緊張關系,這種親緣關系使得雙方都不可能成為對方真正的敵人,而且子女一方反叛只是為自己的成人狀態進行一種調試,如果完全決裂,則自己在文化上就沒有面對自己後代的合法性。
在青春期階段,人在經歷一個生長的變化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過渡階段。因此,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青春亞文化的自身特性,但是也應該充分注意到,青春亞文化實際上還是一個對於成人階段的適應過程和實習階段,青春亞文化在對於成人社會提出挑戰的同時,也是學習成人社會已經具有的各種規制的過程,它是在青春的名義下,擺出一種成人不具有優勢的姿態,至少在青春潮流的意義上,那些成人已經淪為過時的族群,他們是被社會所淘汰的,這樣一種挑戰為以後年輕人真正掌握社會權力,真正為自己的族系覓得一種文化正當性的話語權力,算是一個積極的演練。
青春亞文化可以有著若干不同的具體形式,有些人是在學校環境模鑄自己人格,有些人主要在自己家庭環境中培養出相應稟賦,還要一些人是離開家庭環境之後,和新接觸的人在一起,受到了這環境影響。這些具體內容的區別,就使得同樣都屬於青年人的,會呈現比較大的反差,實際上社會各色人等的巨大差異主要就是在這一時候形成。所謂青春期的「叛父」,會根據不同情況設定不同的對象,如果僅是家庭內部的矛盾,大多可以平緩過渡;如果是針對師長,就可能形成人際交往問題;如果針對社會,則往往就是棘手的社會問題。
Ⅲ 青年亞文化包括哪些
青年亞文化( youth subcultures,又譯青春亞文化),是指主要由年輕人群體創造的、與父輩文化和主導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
青年亞文化的主要內涵正是體現在它與父輩文化和主導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之中。 青年亞文化是各個時期處於邊緣地位的青年群體文化,它由青年親身創造,往往會被媒體宣傳、放大,對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顛覆性和批判性。
Ⅳ 怎麼樣寫好一篇宣傳軟文
從品牌的傳播成本的角度考慮,軟文是性價比很低的一種形式。它不僅長,需要消費者花時間去閱讀,甚至連品牌的名字都不會出現。雖然如此,軟文依舊獲得了眾多商家的認可。
商家們花很多錢僱傭網路紅人去寫軟文,發軟文,但大多數消費者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哦,原來某某牌子的東西這么好用啊」,那為什麼許多商家還樂此不疲地找網路紅人發軟文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的是,軟文的受眾是誰?
我認為主要有兩部分群體:
1.長期上網並且有一定購買力——軟文傳播主要通過網路,最終目的是實現銷售目標;
2.有一定的教育程度,討厭乏味無樂趣;有一定審美,討厭粗暴無情調——軟文大多是通過故事為產品做宣傳,故事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軟文能否被廣泛傳播,每個願意傳播軟文的消費者一定都不會喜歡「恆源祥,羊羊羊」這樣的廣告;
綜上所述,可以大致確定,軟文的主要受眾為85後、90後、95後。這個群體的網感普遍很好,漸漸擁有了強大的購買力,他們所喜歡的文化從亞文化逐漸轉變成社會的主流文化……咳咳,扯遠了。總而言之,確定了受眾之後,再去研究他們喜歡什麼,是一個最基本的邏輯。
那麼這類群體喜歡什麼呢?很顯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愛好,喜歡不同領域的事物。不論是什麼東西,都絕對不是簡單、粗暴、毫無情調的東西。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他們覺得有趣,他們認可你,他們就會幫你分享,形成病毒式傳播。
在開始介紹之前還要再啰嗦一句,如果你的產品並不是面向這一群體的(比如2B的產品,我之前就寫過這樣的軟文,基本都是公司的銷售做水軍,完全沒傳播),還是不要期待軟文這種形式了,反正也沒人去幫忙傳播。
為了生動形象地介紹,我會找一些最近的經典案例來輔助說明。
我把軟文分成兩類,第一類是為了給品牌做公關,不宣傳具體的產品;第二類是希望通過軟文銷售具體產品。給品牌做公關一般是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兩篇軟文可以搞定的,所以重點在第二類軟文,也是網路上見的最多的一類。
這一類軟文的首要元素是「生活化場景」——從產品的使用情境出發去構想故事背景。從使用情境出發,最容易讓消費者或產生興趣,或感同身受,或心生嚮往。
如果還有疑問可以點擊我的名稱,進入「向TA留言」,也許能詳細幫助你解答。
Ⅳ 古風歌曲為何稱為互聯網時代的青年亞文化
《2018中國好聲音》第一期的舞台上,名為「打包安琪」的女生組合將萌系二次元與重金屬嗓音融合,顛覆性演繹了知名「古風」《權御天下》,成功贏得四位導師轉身。近年來中國的音樂真人秀節目,如《中國新說唱》《這!就是街舞》等都在試圖將原本小眾的一些青年亞文化音樂類型推上大眾舞台,發掘新的商業可能,為中國流行歌壇帶來新的血液。
再比如受到指責的《牽絲戲》中「是你吻開筆墨,染我眼角珠淚」這一句,該文作者覺得是堆砌詞藻、意味不明,但實際上這是一首劇情歌,講述的是傀儡師與伴他一生的傀儡之間的扭曲愛意,全詞以傀儡的口吻寫就。這首歌體現的是古風歌曲的一個特徵——強敘事性。
當然,古風歌曲多少存在著詞藻堆砌的問題,需要反思。同時近年來的古風商業化,大量詞曲粗糙的游戲宣傳曲湧出,產生了大量平庸之作。但任何類型的文藝作品中,平庸、缺乏藝術含量的作品都會占據相當部分,文學、電影、繪畫皆如此。而想要真正理解一種文藝類型究竟能夠達到怎樣的水準,重要的不是去羅列那些平庸之作,而是去發現這個圈子裡優秀的作品是否創造了別具一格的審美特質。
Ⅵ 如何從傳播學分析亞文化
亞文化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一種文化,如果要從傳播學來講的話,就是在各國當中,個人名不斷地去發送這種文化那麼幾種的話,也會被傳播開,全部到各個地區。
Ⅶ 企業MG動畫宣傳片融合說唱RAP,有好的案例推薦嗎
暴雨視界文化傳媒2019的大數據博宣傳動畫,使用的是動態漫畫的視覺效果呈現,結合時下最熱的亞文化RAP打造了一支嘻哈形式的動漫MV,從歌曲到畫面都是原創。通過嘻哈說唱的形式為觀眾解讀2019數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