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學忠的介紹
李學忠,男,1932年5月出生,一級書法師,中共黨員。山西省洪洞縣城關鎮東馮堡村人,1950年省立洪中肄業。1976年開始在《陝西日報》、《中國日報》、《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香港大公報》《陝西畫報》、《攝影世界》、《大眾攝影》、《光與影》、《三秦都市報》、《中國煤炭報》、《陝西工人報》、《黃金時代》等報刊發表作品300餘幅,200餘幅作品分別參加了全國、省、市展覽。拍攝的《山》作品獲陝西攝影藝術展覽一等獎,《中國攝影報優秀獎》,作品《偷閑》獲中國農村攝影大賽優秀獎,作品《細語》獲大眾攝影三等獎,人民攝影報優秀獎,作品《媽!再看女兒一眼吧!》獲陝西新聞三等獎,作品《夜耕》入選首屆可愛的中華攝影大賽,作品《社火進城》曾在日本東京展出,大型攝影畫冊《銅川》、《三秦風采》、《銅川四十年》、《銅川風光掛歷》等刊物公開發表作品達400餘幅。曾舉辦各種影展15次,培養攝影學員600餘名。
B. 黑社火有幾種表演形式
黑社火有多種表演形式:一是跑圓場。如《三戰呂奉先》,一個馬童先出場,然後呂布上來在前面跑,劉備、關羽、張飛在後面追,在鑼鼓配合下,挽出許多花子,舞出許多動作。還有《黑三宵搬兵》、《趙匡胤送親娘》等節目。
二是唱曲子。多為兩生兩旦,邊舞邊唱,像《親家母打架》、《李彥貴賣水》等,即所謂的對對戲。
三是笑談。上場的人物多是兩老旦,一小旦,她們各有各的唱詞和曲調,有背弓調和月調兩類大調,唱腔鄉土氣味濃郁,原汁原味,古樸動聽。
四是快書。即溜干場,猶如馬戲團的丑角演員,專門在換場時填空使用,表演時有說有笑,有哭有鬧,乾脆利落,逗人發笑,使場面輕松愉快;內容多為勸善,形式有如說快板等。
C. 將廟會,社火,白水四聖,寫成一篇說明文介紹
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嶽麓山景觀由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兩部分組成.自然風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個字.奇,是指嶽麓山區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種類達幾千種,女貞、銀杏、樟樹、欏木、苦櫧、楓香等名木應有盡有,甚至千年以上樹齡的古樹亦可見到,還有皂莢、白玉蘭等瀕危樹種,而桃花、迎春、玉蘭、臘梅、丹桂、百合、芙蓉、薔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奼紫嫣紅中綉出麓山織錦畫幅.珍,是指嶽麓山區野生動物繁衍較旺,林中穿梭歌唱著的有畫眉、黃鸝、布穀、杜鵑,還有啄木鳥、鸚鵡、貓頭鷹等等,而在密林深處若隱若現,時不時露出頭臉的有狐狸、山羊、野兔、山雞等等.幽,幽壑千重,幽泉千縷,若你冬季來此且碰巧遇上嶽麓漫天飛雪,一個「幽」字更會讓你感受入骨三分,著名的瀟湘八景之一有「江天暮雪」,即此.美,嶽麓山四季都美,冬雪美,春花美,而秋天來臨的時候,不僅眼中看到的美,連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板栗、南桔、酸棗……,還有不能吃的紅葉,更是美不勝收.
嶽麓山的人文景觀,那是嶽麓山另一道亮麗的風景.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是三湘人才輩出的歷史記錄,而愛晚亭內那吟唱著「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又留著一縷長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讓人留戀忘返.
嶽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書法家李邕撰文並書寫的;江夏黃仙鶴勒石刻篆,因為文、書、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絕」之稱.碑高4米,寬1.35米,碑文共1400餘字,此碑以其書法著名於世,最為藝林所看重,傳拓碑文曾風靡一時,筆法剛勁有力,是最為著名的唐碑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嶽麓書院學規碑」等等.
嶽麓書院園林建築,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內涵,它既不同於官府園林的隆重華麗的表現,也不同於私家園林喧鬧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種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實的風格.
D. 農村過年社火喝議程詞句段
走了一家又一家,走了一家富汗家。手裡拿的是萬元卡,門口停的是寶馬。
E. 如何拓展民俗攝影在民俗文化中的重要性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時間和社會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的概括為民間流行風尚、習俗。民俗文化,是民間民眾的風俗文化的統稱,這些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具有普遍性、傳承性和變異性。因此,攝影人在拍攝記錄民俗活動時,更應關注與關照的是這些活動背後體現的生活積淀與文化傳承,而非簡單的外在形式。
民俗攝影,首先應該表現出民俗的特點,多方位、多角度來篩選提煉專項題目。其次,應該表現出民俗攝影的特性,這倡導攝影者沿著某一民族題材深入發掘和完整剖析。同時,便利民俗攝影者深入生活,完整素材,系統完整地去表現民俗事像。無論從形式和內容上看,民俗攝影專題都是一件以小見大、小題大做的文化工程,看似平、低、小,實則高、大、上,所以,每個主題的專項分類就顯得十分重要。民俗事項所歸屬的生活形態為依據來劃分,得到三類民俗攝影的類別:
一、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工商業民俗(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二、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區、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節期與活動等方面);
3、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三、精神生活民俗
1、游藝民俗(游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民間精神世界);
民俗學是一個綜合學科,它包括了人文學、社會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通俗的來說,民俗時一種社會演變過程中的約定俗成,來自百姓卻又無形中規范著百姓的活動。在這種跨界的學術范疇中,民俗攝影者更不能盲目的去拍攝,用一種獵奇的心裡去看待、拍攝民俗,停留表面,就不免隔靴搔癢,不得其要了。現在很多地方還出現了專門迎合這類影友和旅遊者的表演團體,按需收費進行所謂的「民俗表演」。這種脫離了生產與生活的所謂「民間文化」,充斥著對老舊形式的機械模仿與拙劣的再現,喬痴扮嬌之態令人啼笑皆非。這些「亂彈琴」的民俗活動,不僅顛覆了歷史文化,而且還引著眾多攝影者前來誤拍,拍攝的作品價值可想而知。再者,有些攝影者在拍攝民俗照片時只注重光影效果,缺少對歷史沿革和文化傳承的研究和了解,對前因後果的過程、關鍵的節點,記錄是不完整或是不準確的。當我們依據這些照片認識某種文化現象時候,也是不完整的。還有很多攝影者在後期編輯上嚴重缺欠。在表現民俗事像的時候,沒有站在歷史性、文獻性的角度來思考,拍完就走,缺少文字記錄和信息呈現,難以使照片產生價值。
民俗攝影師要找到真正的民俗攝影題材,做深、做大、做強。在現狀情況下,民俗攝影師應該做到三化:第一專業化,就是懂事;第二學術化,是方法;第三知識化,是結果。
民俗寓於生活,涵化在日常的活動在。想要真正拍攝民俗,自然也要回到生活中去。攝影家莊學本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深入當時交通極為不便的四川、雲南、青海等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深入的調查采訪,拍攝了萬余幅攝影作品。從生、老、病、死、勞作、節慶等多維度進行切入,對當時當地的人民生活進行了詳實的精彩記錄,留下了一份至為珍貴的影響財富。十餘年的拍攝過程中,庄學本先生在少數民族貧苦之地與當地人民同吃同睡。可謂是感鄉民之感,樂村民所樂。如此包含切身體會而拍攝所得的作品,自然會比時下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式的「民俗」拍攝要厚重、有力許多。
民俗是群體共同創造或接受並共同遵循的,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隨意的、臨時的、即興的,而是通常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這使得民俗具有傳承性、廣泛性、穩定性。
如果一次活動在此時此地發生,其活動方式不被再次付諸實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動方式超越了情境,成為多人多次實施的內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傳、代代相傳的民俗。
另一方面,民俗又具有變異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沒有一個文本權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途徑在人際和代際之間傳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它也不可能毫發不傷的被重復,在千變萬化的情境中,生活主體必定要進行適當的調整,民俗也隨即發生了變化。如果把時間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個時代對以前的民俗都會有所繼承,有所改變,有所創新。這種時段之間的變化就是民俗的時代性。
一切事物都處在變化發展中,民俗自然也不例外。攝影人熱衷拍攝民俗,不應始終將目光投向過往,更應當關注當下。民俗源於我們的生活與勞作,當生活與勞作發生變化時,很多民俗便也隨之消失或改變。而這種變化與更替,恰是我們攝影人記錄時代、展現生活的絕佳素材。
民俗之俗,絕非庸俗之俗,而恰恰是經歷時間積淀過濾後流傳下的文化精粹。攝影人以與時俱進之視野、身體力行之精神,自當記錄下不俗的民俗。
民俗攝影需要文字說明,如果沒有文字可能就說不明白,尤其是外國人在看中國民俗題材的時候。另外,從文獻學、歷史學、文化學中也能體現民俗攝影的重要性,某種文化一旦消失,民俗攝影將成為恢復的依據,這點非常有意義。
研究民俗歷史文化,掌握民俗的基本內涵、特徵等,是專門的學問。他要求民俗攝影工作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和很強的民俗意識。一定要有立場,一定要有態度,一定要有理解。有了理解才能有立場,有了立場才能生態度,才能更好地運用攝影語音,用獨到的方法去捕捉和呈現民俗事像。
留住歷史記憶是攝影人的責任,這個責任就要求我們做文化攝影人。攝影師客觀的去記錄民俗事項,關鍵問題是對民俗的態度和觀點,用紀實攝影的手法和手段去表現民俗,並把握好紀實攝影與民俗攝影之間產生的多種關聯,朝著專家型去努力培養,形成盡職盡收的態度。強化民俗攝影的真實性,拓展民俗影像的多樣性。一個真正的民俗攝影的工作者,既是利用攝影來做學問的學者,又是一個有學問的攝影家,做一名學者和專家。
F. 通渭社火割韭菜百度
通渭社火是漢民族傳統的年俗文化。 源於古代社廟的祭祀活動,《尚書·堯典》《周書·洛誥》中就記有有關迎新年辭舊歲祭祀社稷的活動,宋書稱民間藝人合夥演唱為「雜場」,合夥為戲稱作「社火」。社火集中展現了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它涉及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曲、工藝美術等眾多藝術門類。
社火在通渭已流傳很長很久,大年正月初三過後,社火隊都會不約而同的開始准備,稱做「出馬」正月十四、十五,是最紅火的時期,陣容龐大,具有顯明的地域特色和鄉土氣息。通渭社火,集中展現了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它涉及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曲、工藝美術等眾多藝術門類。傳統表演形式有春官、跑場子、紙馬舞、蠟花舞、雜耍、小曲、旱船舞、獅子舞、高台、高蹺、馬社火等。作為當地漢族民間藝術瑰寶的通渭社火,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傳統習俗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旱船紙馬宜呈春,通渭民風千古秀。
從大年初四開始,通渭各鄉村社的群眾都自發組織社火隊,耍鬧在庄頭村尾,正月十四、十五兩天,他們紛紛涌進縣城進行匯演,共鬧元宵佳節,一般要耍到十五六結束,但也有黑十七,花十八的。社火隊多數以自然村為主開展活動,也有幾個村聯合活動的,鄉村社火大都在晚間活動,走村串戶,耍到誰家主人都以飯菜煙酒款待。也有通過提前商討集中在一處演出的,一般都在打麥場擺一大桌,全村所有農戶,自願送來各樣飯菜,款待演出人員,在縣城,只有十四,十五兩天,人民扶老攜幼觀鄧賞化,觀看社火,社火隊耍鬧在商鋪,單位門前,俗稱「過街社火」。
G. 社火議程詞
月調:祥雲靄靄,南天門開,眾先下凡把寶帶,在吉慶堂前賜福來。
背宮:南極仙老祖坐雲端,帶來了海外眾八仙,東方朔蟠桃宴上講道傳,猛然間抬頭看,天官爺站面前,。
五更:白猿把桃獻,送子張大仙,吾如鬥牛名曰張謇,又來了賜福增壽二神仙。九蓮燈掛廳前,金爐里冒青煙,太白下宴美味可餐,又來了活合延壽二大仙;一杯酒答謝蒼天,二杯酒福壽雙全,三杯酒連中三元,四杯酒四季發財保平安。
扭絲:漢朝鍾離離了終南山,唐朝呂洞賓緊相連,還有曹國舅,張果老在後邊,藍采和手執余香案,何仙姑手執鴛鴦扇,鐵李拐葫蘆里冒青煙,湘子本姓韓,手掌玉笛桿,王母面前赴過蟠桃宴。
連相子:吾在九重做天官,常在玉帝寶殿前,世人積得陰功滿,天官賜福到人間;劉海本是赤腳仙,石佛洞中造金錢,金錢灑在福壽地,榮華富貴萬萬年;四大菩薩都來到,還有十二真大仙,壽星老祖把手展,手執金筆點狀元;邊關金喜門前站,金童玉女站兩邊,魁斗七星把元點,手抓金筆點三元。
五更:一見福壽全,金銀堆成山,眾仙賜福萬寶齊帶全,好有個榮華富貴萬萬年。一株好松柏,松柏何人哉,根根端正梢子也不歪,把松柏栽在八寶台。
剛調: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出門見喜哈哈笑,五福堂前鬧逍遙;福壽三星來高照,天官賜福在今朝,香在爐里蠟在台,花在瓶中四季開。
緊述:從今莫過這樣喜,喜罷今年喜來年,喜的國正天心順,喜的官清民自安,喜的妻賢夫禍少,喜的子孝父心寬,喜的金童把寶獻,喜的玉女奉金蓮,喜的白猿把桃獻,喜的貴子跪堂前,喜的一夜連雙歲,喜的五更分二年,喜的多福多壽多吉祥,喜的四季發財保平安。
後月調:眾仙賜福散了宴,玉帝敕指往下傳,善男信女跪堂前,心喜歡,喜的是余糧萬石四季平安大發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