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工匠精神策劃書

工匠精神策劃書

發布時間:2021-07-06 13:07:09

① 工匠精神體會

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樣,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進行過深層次的思考,到底值不值得全心付出?在又苦又累的時候會想:反正都是發那麼多工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不是更舒適愜意嗎?工作和生活到底怎樣平衡?等等……此書以全新的角度解答了這些問題,並告訴我們,工匠精神不是枯燥機械的、僵硬死板的,而是一種熱愛工作的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它不只是一種付出,更是一種獲得,擁有工匠精神無論對自己還是和對企業,都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② 「工匠精神」是什麼,大國工匠精神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求推薦這些書籍,謝謝。

「工匠精神的形成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牢固樹立國家民族意識、質量意識和創新意識,樹立精益求精的精神。」我覺得這些書更好的詮釋了大國工匠精神的含義:《互聯網時代的大國工匠精神》《工匠心做事 感恩心做人》《好師傅這樣當 好徒弟這么做》《工匠精神:敬業興企,匠心築夢》《互聯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讓工作成為一種修行》《傳承工匠精神 爭做優秀員工》《不吃苦、不奮斗,你要青春干什麼》《員工崗位創新精神》《弘揚工匠精神 做愛崗敬業好員工》《品讀國學經典 提升職業素養》

③ 如何推動踐行「工匠精神」

什麼是工匠精神

「工匠」,一個充滿傳統色彩的詞彙,各種手工匠人曾以精湛的技藝創造過無數奇跡。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思,他們代表著敬業、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的氣質。「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是一種心存敬畏、執著專一的價值觀。工匠精神是骨子裡想把事情做好的信念和決心,是對初心的一種堅持。工匠精神是將心注入工作中,當全身心投入、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忘我工作的時候,便可調動本能的力量,從而產生無限的創造力。

工匠精神是一種從容獨立、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工匠精神蘊涵著嚴謹、耐心、專注、敬業、創新等品質。不貪多求快,不好高騖遠,不眼花繚亂,不惜力,不怕費事。甚至費盡周折沒有收獲也無怨無悔,不輕言放棄,用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艱苦磨練,產品和技能不斷攀越,走向精緻。

工匠精神是一種永不知足、追求卓越的理念。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對產品質量的追求永不知足,永遠在改進,把每一個產品當作工藝品一樣精雕細刻、耐心打磨,不厭其煩地改進產品。

我們都知道德國是最具工匠精神的國家,他們有很多企業是百年老店,長期生產某種產品,他們的工人很多世代做一個工種,手藝代代相傳,他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所以,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是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德國製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

工匠精神還可以從瑞士製表匠身上一窺究竟。瑞士製表商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錶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他們用心製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維和理念。在工匠們的眼裡,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製造的一絲不苟、對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正是憑著這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錶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

在日本,東京「壽司之神」也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為保證溫度,用餐前的熱毛巾是學徒手擰的;為保證米飯的口感,煮飯的鍋蓋壓力之大需要雙手使勁才能打開;煎蛋這份看似簡單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經驗的徒弟之手;從前的蝦是早晨煮好後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現在是將蝦煮到客人光顧前才取出;給章魚按摩時間從半小時增加到40至50分鍾,只是為了讓肉質變軟、帶出香味。在這里,食客們吃的不是壽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不斷地重復以期達到新巔峰。

2015年,任正非給華為全體員工的一封郵件——「學習日本工匠精神,一生專注做一事」曾紅遍朋友圈。在這封郵件里,任正非明確表達了他對工匠精神的態度,他認為,所謂「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時代呼喚工匠精神

網上曾流傳一組數據:截至2013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麼長壽企業扎堆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它們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呢?答案就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再看兩組統計數據:其一,歐洲、日本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12.5年,美國競爭相對激烈,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也達8.2年。而在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業還不到3年。其二,在福布斯(Forbes)「2016年度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共100個品牌),中國企業無一入榜,而在其另一份榜單——「2015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中,中國卻有十幾家企業進入了100強。

通過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企業數量眾多,但生命周期短,能做強做大的企業寥寥無幾。中國企業不乏實力雄厚者,能在全球叫響品牌的卻是鳳毛麟角。那麼,為什麼中國企業無法長壽?為什麼中國企業無法創造世界美譽?原因之一就是:中國企業缺乏工匠精神。

還有一組數據,據日本觀光廳公布,2015年,中國遊客在日本消費總金額為14174億日元(822億人民幣)。世界各地區遊客在日本消費的總金額前五名中,中國大陸遊客消費總額比韓國、美國以及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遊客在日消費的總額還多1518億日元(88億人民幣)。在中國實體消費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國人到日本爆買馬桶蓋、感冒葯、電飯煲、衛生巾、絲襪、安全套、指甲鉗、保溫杯、電動牙刷、鋼筆等各類產品的瘋狂行為,著實刺痛了大部分中國人的神經。因為工匠精神的匱乏與廉價低質的不佳印象,中國企業正在不斷喪失本國的消費群體。

誠然,過去的三十多年,中國經歷了令全世界矚目的高速發展,已經積累了充足的生產供給。然而,在注重速度與效率的時代,面對大量的機會,人們變得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在快速發展並創造充足供應的同時,大部分中國企業卻丟掉了對供給質量的重視和保障。

如今,中國的社會消費需求側日趨成熟。雖然貧富不等的情況依然存在,但是大部分人的消費水平還是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中產階層快速崛起,開始擁有購買更優質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他們越來越注重生活的品質和細節。這幾年,中國人在國外瘋狂購買的那些產品,無論是高端奢侈品還是普通日用品,其產品品質是明顯高於國貨的,而品質的背後是對工匠精神、對產品人性化的極致追求。這種追求的結果,就是讓人無法拒絕的美好用戶體驗,只要用上這種飽含「工匠精神」的產品,消費者就會成為它的忠誠粉絲。

一個品質至上的時代即將來臨,中國企業到了需要放慢腳步、俯下身體、靜心沉潛、著力提升供給質量的時候了,需要通過研發與技術創新、質量管理等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打造品牌影響力,而這一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領。工匠精神是支撐「中國製造」從「合格製造」走向「優質製造」、「精品製造」的精神動力,是中國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支撐因素。
時代呼喚工匠精神。

讓工匠精神助力企業發展

工匠精神不單代表著一種新的生產理念,也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方向,從低端製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後重復產能,加強技術創新,其最終目的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升中國企業的整體水平與形象。但是,工匠精神並不是光喊喊口號就夠了的,更關鍵的是,企業要將工匠精神付諸實踐,「知行合一」,讓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企業發展。

要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大力宣揚

企業文化是基業長青的基石,能夠傳承上百年的工匠精神,其承載這一精神的就是企業文化。在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員工一進來就沐浴在做事嚴謹、精益求精的氛圍中,做每一件事都是力求做到最好,實際上這就是一種企業文化。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追求完美、拒絕平庸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要求。

因此,企業要踐行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將其納入企業文化核心理念,並通過多種方式,對員工進行宣傳教育。通過企業文化,讓員工樹立「工匠意識」,把工匠精神內化為全體員工的精神品質,讓員工有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讓敬業執著、腳踏實地、精益求精成為企業價值追求,為工匠精神厚植土壤。

實際上,中國很多老字型大小企業的文化都體現著濃厚的工匠精神,比如,同仁堂那幅「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對聯,深入人心,讓人敬佩。在華為內部,經常會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口號,比如「不讓雷鋒吃虧」、「燒不死的鳥是鳳凰」、「板凳要坐十年冷」等等,都是在剛入職的「大隊培訓」(華為入職後的脫產企業文化培訓)中就告訴員工,並在各類學習手冊中出現,要求員工討論學習思考。這些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的口號,告訴員工要杜絕浮躁、踏實幹活。

當然,也有很多企業,在其車間、辦公室里,還是可以看見這樣的標語牌:「堅持追求完美——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生產沒有質量的產品,等於創造無用的垃圾」等。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這種工匠精神融入到產品文化、質量文化、生產文化、研發文化等企業文化的子文化裡面。

要將工匠精神植入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全面改進

企業要以工匠精神為引領,將其融入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要真正投入人、財、物,讓企業的生產、研發、技術、工藝等各方面的軟硬體環境都能得到提升,不斷吸納前沿技術,創造出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產品,打造品牌。

以工匠精神引領研發與創新。創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內涵,對原有技術的創新與新技術的應用,將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為客戶帶來更高的價值。工匠精神不僅體現精工製作的理念和追求,更要積極吸收前沿技術,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做出更好的產品,推動企業不斷進取。

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研發與創新需要考慮是否願意真正為客戶帶來價值,是否願意在經受大量失敗後仍孜孜不倦地堅持研發,是否願意做成千上百個方案並優中選優,是否專注於一絲性能的提升,是否敢於推翻自己的辛勤勞動成果而追求新的高度,最終做出讓消費者驚艷的產品。

此外,技術的傳承與創新要講究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既要對原有好的技術進行傳承,同時也要進行改良與創新,最終目的是為品質的提升,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這是對工匠精神的堅持。

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用於研發,獲得的技術專利累計超過3.8萬項,其產品銷售到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觀,很好地闡述了工匠精神的內涵,是中國品質的最佳代言人。

格力是中國唯一一家掌握「變頻壓縮技術」的空調企業,8000多名研發人員都是董明珠從高校招進來一步一步培養起來的,對研發的投入,以及對掌控核心技術的執著,讓格力的工匠精神也得以充分體現。

以工匠精神引領質量管理。質量管理需要質量文化引領與質量管理制度保障,需要進行思想建設與制度建設。質量文化要讓企業上下形成共同的品質理念,在全員中形成追求極致品質的精神。質量制度以硬性要求,要強化提升產品質量標准,推動質量理念在各個環節的落地。在質量管理方面,華為有很多好的經驗值得國內企業學習。

華為視品質為企業的生命,努力提升產品的品質和服務的品質,贏得了客戶的信任,這也促成了華為今天的成功。華為不僅提倡以工匠精神來衡量產品,更構建了一套堅實的質量體系,用制度支撐「質量優先」的落地。「華為公司最寶貴的是『無生命的管理體系』,以規則、制度的確定性來應對不確定性。」任正非曾指出,華為最重要的基礎是質量,要從以產品、工程為中心的質量管理,擴展到涵蓋公司各個方面的大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管理極致追求「零缺陷」。為解決手機攝像頭的質量缺陷,華為會投入數百萬元人民幣測試,為解決「榮耀」產品的小缺陷,曾關停生產線重新整改。

以工匠精神引領品牌建設。企業的發展需要品牌的推動,品牌的好壞決定企業能否在市場立足。品牌的競爭是產品品質的競爭,而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內在價值。工匠精神就意味著品牌對客戶在質量、體驗、服務等方面做出的一個長期而持續的承諾。良好的品牌打造是基於對技術的不斷突破創新和對產品品質的細致研究、提升,這是品牌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

要為工匠精神構建保障機制,科學激勵

首先,組織機制的建設。工匠精神能否有效地落實,關鍵看組織機制是否秉承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與要求進行設置。組織與機制的設置要重點考慮質量管理、研發與技術創新等職能的發揮,要求給「匠人」更多的責任與權力,要讓各部門各司其職,從機制上保障全員把精力放到品質的提升與精益求精上。

其次,制度的建設。工匠精神的本質是靠制度支撐起來的。某種程度上講,工匠制度比工匠精神更重要,工匠精神更多是從精神層面影響人,工匠制度不只從精神上引領,更重要的是它指導我們怎麼去做。

第三,獎懲機制的建設。企業發展不能盲目鼓勵競爭、簡單以績效定報酬,要讓真正踐行工匠精神的人得到應有的獎勵。要強化技術人才激勵機制,要高度重視一線勞動者的上升通道,使他們有充分的成就感、獲得感和不斷前進的目標動力。

第四,培養機制的建設。當前許多企業並不缺技術,但缺真正有工匠精神的大師,培養一個大國工匠需要時間的積累,現在再不培養就會斷層。因此,企業要建立一套科學的工匠培養機制,增加培訓投入,遴選出一批「智造之星」、「技術勞模」,讓工匠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企業里的明星,成為社會的明星,成為一種榮耀。

要將工匠精神落到員工個人行為,知行合一

工匠精神落在個人層面,就是認真、敬業、鑽研的精神。沒有對職業的敬畏、對工作的執著、對品牌文化的負責態度,沒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創新活力,就不可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在創新領域推陳出新。

企業要通過文化的引導和制度的保障,最終將工匠精神的踐行落實到每個員工的行動上。每個員工要深刻領悟工匠精神的要求,要不浮躁、不妥協、靜心做事、踏實做人,每人都秉持這樣的精神。

如果每一位員工都能以工匠精神對待自己的工作,嚴格要求自己,對產品和服務精益求精,肯多花時間去鑽研,艱苦奮斗,主動學習,及時更新知識,勇於創新,把自己的工作當成是雕琢一種藝術品,追求完美,樂在其中,那麼每個員工都將成為自己工作上的專家型人才。

筆者在為中國高鐵製造企業——中國中車服務的時候,曾經對它的「一口清,一手精,實名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就是高速動車組嚴謹製造、「標准為王」的工匠精神的最佳體現。所謂「一口清」就是在生產工人的班前會上,隨機抽到一名員工站在6米開外,高聲背誦出自己的工藝文件和操作流程。「一手精」是對員工嚴格執行標準的考察,幾年來,在4萬人次的抽查考驗中,員工一次通過率達到99.99%。「實名制」就是每個員工完成每一道工序之後貼上自己的名字,並對其終身負責,讓每個動作都做到「足金」,最終鍛造出「足金」的產品。

要讓工匠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不同時代的工匠精神有強烈的時代特徵,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技術的發展,工匠精神不斷融入新的元素,但其本質是不變的。早期的手藝人身上所具備的嚴謹、專注、敬業精神,被稱為工匠精神。工業與信息化時代,我們所要求的嚴謹、專注、敬業精神是不變的,在此基礎上我們更加重視創新、精度、品質。科技越是發達,工匠精神越發重要,我們對工匠精神的本質追求沒有變。
當今時代,企業踐行工匠精神並不是要去從事手工手藝,而是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大生產、企業化的生產與管理實踐中,推動生產供給品質的提升。當今時代的工匠精神需要更多的時代特徵,例如互聯網領域要求追求創新、縮短研發周期、更早地將產品推向用戶、快速迭代。互聯網思維要求的對產品的不斷迭代,就是我們在不斷追求精益、追求完美。

企業在工匠精神的實踐過程中要結合所處行業的時代要求,在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質內涵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找到適合行業、企業自身的工匠精神實現路徑與方法,從而實現企業供給品質的提升、實現企業的基業長青。

有人說,過去的10年是商人的時代,而未來的10年,將是匠人的時代。未來的中國企業,最核心的問題不再是追求業務擴張,而是如何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對產品和服務一直追求極致完美的「匠人」。每個工人、每名生產者、每個企業都將秉持這樣的精神:擯棄那些投機取巧的思維和浮躁的心態,生產出「工匠產品」,打造響亮的中國品牌,實實在在地助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將那些看似空泛的精神口號落到實處,既做好產品,也賺到錢。

這樣的精神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像書本上的知識一樣可以生搬硬套過來,而是需要系統地、耐心地培養產生,並且在企業里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可喜的是,我們國家在30多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類似華為、格力、騰訊等企業在用實際行動踐行工匠精神,而且取得了優秀的成績。相信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工匠精神、踐行工匠精神,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工匠人才」,用更多的「工匠產品」征服世界,讓中國企業真正走向世界。

(來源:中國工業評論)

④ 以工匠精神為話題作文

「製造精神」「工匠精神」這些鮮活的字眼,頻繁出現在我們的報紙和微信上。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種精神又有何種強大的力量?帶著這一串串的疑問我如飢似渴的翻開了《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進化》一書。
作者付守永先生所闡述的「工匠精神」,它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把熱愛工作的精神代代相傳」。本書從工匠之魂,工匠之道,工匠之術等方面,告訴我們「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告訴我們「打工的狀態並不可怕,打工的心態很可怕」。讀到這,我陷入了一陣沉思。
臘月28,回到老家,路過大伯堂屋前,我熱情的喊著大伯,走進他的屋子,大伯在做木凳子,我不懈的說「大伯,您直接去市場上買幾個塑料的小凳子,不就得了,幹嘛還費這事,都過年了」。他笑了笑「孩子,我幹了半輩子的木匠了,家裡的桌椅板凳都是自己做的,都用半輩子了,多耐用,多結實」說完只見他拿著魯班刨一遍又一遍刨著初成型的板凳面,凳腳;拿著剛尺和碳筆在凳面上比劃著凳腳的開眼位置。
「孩子,就說這魯班刨,左右用力要均勻,速度要快,還要一推到頭,否則刨出來的面就不平。」在我看來,真的沒有必要費這么大工夫去做幾個凳子。而對於做了半輩子木匠的伯伯來說,從他臉上流露出來的是他對手裡木工活的熱愛,還有對自己產品質量的胸有成竹的滿足。他笑起來眼角隆起的皺紋告訴我,他內心是踏實的,是執著的,他是在用心打造手中的工藝品—「木凳」。

閱讀全文

與工匠精神策劃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房地產周年慶暖場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89
熟肉製品營銷方案 瀏覽:748
課程輔助活動教師培訓方案 瀏覽:314
餐飲2017全年營銷方案6 瀏覽:347
2017班主任培訓方案 瀏覽:572
體彩店如何做營銷方案 瀏覽:648
銀行成立6周年的營銷方案 瀏覽:588
親子網路閱讀策劃方案 瀏覽:903
關於景點的營銷方案 瀏覽:758
手機app推廣方案實戰案例 瀏覽:559
慧美電子商務 瀏覽:689
成立公司策劃方案ppt 瀏覽:767
小學健康教育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408
鑽戒新品上市策劃方案 瀏覽:581
培訓方案模板word 瀏覽:386
門窗銷售推廣方案 瀏覽:724
促銷服裝活動方案範文大全 瀏覽:702
寧波電子商務系統 瀏覽:953
華潤萬家電子商務事業部 瀏覽:411
輪滑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