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江西定南個人社會養老保險怎樣繳費
2月10日,原在廣東東莞打工的務工人員黃芳,來到定南縣社保局,提出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申請並得到同意為其辦理轉移的答復。這是自1月1日實行《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後,我縣首例跨統籌范圍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申請。 春節是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高峰時期,也是社保宣傳的黃金季節。定南縣社保局抓住這一契機,拿出得力措施,不折不扣地做好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認真學習《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准確把握政策要點,設立咨詢窗口,注重對轉移接續人員特別是農民工的面對面宣傳和政策解讀釋疑。按照《暫行辦法》要求,對符合轉移接續條件的人員,只要是本人提出申請,本著方便快捷的原則,從核對繳費信息、兩地社保機構對接、分段計算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儲存額,到基金劃轉、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一切手續均由社保經辦機構直接辦理,切實維護參保人員特別是廣大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目前,該局已接受轉移申請4份,並已分別向申請人原參保機構發出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聯系函。
⑵ 記者,新聞稿怎麼寫
公關新聞稿是用於對公關事件的媒體發布,既有對事件的總體描述,也要表達對事件的觀點,因此,從文章類型方面來看,可以認為是夾敘夾議的文章。
新聞稿件的篇幅一般較小,但要在較小的篇幅內既要將事件描述清楚,又要精確地表達觀點,使得新聞稿的撰寫成為一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實際上,對於企業的公關新聞稿而言,難主要就難在「把可是新聞,可不是新聞的事件寫成新聞」,或者說,是「一件司空見慣的小事寫成意義非凡的大事」。因此,如果我們把「事件描述」說成「畫龍」,則精確地觀點表達就是畫龍的「點睛之筆」。
要寫好新聞稿的「點睛之筆」,首先要對企業本身、企業所在的產業和市場以及競品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和理解,並盡可能形成自己的觀點。因此,在每次撰寫一篇新聞稿之前,應盡量多地查閱相關的產業和市場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夠較為精確地把握住新聞事件的「亮點」,並對新聞事件的「意義」做出恰到好處的「拔高」!
相對於「觀點表達」這一新聞稿的「神」,新聞稿的「形」則相對「有章可循」。通過長時間的實踐,我們摸索出新聞稿撰寫的「三段論」。
所謂「三段論」,顧名思義就是在通常情況下,我們以三個段落完成一篇新聞稿件:
第一段,以較為簡練的語言對事件做一概括性的描述,通常只要說清事件的主體、客體、時間、地點,再以一句話簡單概括出這一事件的意義。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新聞稿件的第一段就是新聞稿的「濃縮」,這種「濃縮」的好處在於便於媒體記者的刪改,同時也有利於讀者的閱讀。
第二段,主要對第一段所描述的事件進行進一步的展開,包括交待事件發生的背景,事件相關的細節,重點則在於闡述事件作為新聞的「由頭」。
第三段,主要是對事件提出「觀點」,也就是對事件的「意義」進行「拔高」。撰寫這一段的要領在於要「發散」開去寫,要把這一事件放到大的市場環境、產業背景以及企業自身的發展歷史中去寫,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更高、更深的層面去體現事件的價值和意義。
對於企業而言,公關新聞是關於企業且有利於塑造良好企業形象、培育良好公眾關系的新近事實的報道。請注意,這里有四個關鍵點:
A) 關於企業,我們寫的內容里,一定是要和企業有關,而且是要和企業想要重點表述的內容有關,不能信口開河,特別是關鍵地帶(開頭結尾)一定要重點表述企業宣傳核心。
B) 塑造企業良好形象。請注意「塑造」這個詞,並不是單純說企業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領先,就是塑造了良好形象,相反,自賣自誇只會招致讀者反感,媒體記者也無法發布。所謂塑造,就是通過各種語言描述客觀事實,烘托氣氛,最終讓讀者得出我們要傳播的信息結論。
C) 培育良好公共關系,這一條相對較為宏觀,屬於公關公司策劃范疇,我們可以不必過多考慮。
D)新近事實,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定要把最新最近發生的,有新聞價值的事情傳播開來。
⑶ 廖鼎琳的紅色故事
廖鼎琳出生在興國縣崇賢鄉麻坑子的一個佃農家庭,父親長年在東固、富田一帶地主家裡當長工,他很小就寄居在崇賢的伯父家裡放牛。1929年九、十月間,在距崇賢一山之隔的富田大坑村靠打短工謀生的母親到了崇賢,對他說:孩子,跟我回家吧,東固、富田來了紅軍,打土豪、沒收地主田分給窮人,回去分了田我們就有飯吃了。他就隨母親離開了伯父家,來到了富田大坑。在大坑他當上了兒童團長,帶隊出操、放哨、站崗、查路條、鬥地主,革命熱情非常高,並於當年由袁昇平介紹加入了共青團。
1930年3、4月間,廖鼎琳在山坑參加了共青團代表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動員團員帶頭參加紅軍,保衛蘇維埃,保衛勝利果實。回家後,他對母親說要報名參加紅軍,母親表示同意並鼓勵他說:紅軍是咱們窮人的隊伍,去了好好乾,不要想家。5月底,廖鼎琳到東固獨立營報名參軍。當時負責招紅軍的幹部看他年紀小,個子又小又瘦,還不如馬槍高,就不想收下他,勸他回家,並說了一些安慰鼓勵的話。可是倔強的廖鼎琳心裡只想著共青團員要帶頭參加紅軍的決議和母親語重心長的囑咐,非要參加紅軍不可。紅軍不收他,他硬是跟著隊伍走了二十多里地,部隊首長看他參軍心切,便把他留在營部當勤務兵,和他一起參軍的其他青年都分到了各連隊。參加紅軍後的廖鼎琳,工作特別積極,深受營部領導和同志們的喜愛。
1930年10月紅軍佔領吉安後,東固獨立營編入黃公略率領的紅三軍,廖鼎琳分配到第8師宣傳科當通信員。唱山歌成為當時是紅軍重要的宣傳手段,《送郎當紅軍》、《推翻舊世界》、《反「圍剿」勝利歌》等興國山歌,成為宣傳科的保留節目。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後,紅軍繳獲了敵人一批迫擊炮和山炮,紅三軍成立了炮兵連,廖鼎琳調炮兵連任通訊員。隨著反「圍剿」戰爭的節節勝利,紅軍不斷繳獲大炮,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炮兵連擴編為紅一軍團炮兵營,機靈勤快的小紅軍廖鼎琳改任營政委警衛員。在第五次反「圍剿」的廣昌保衛戰中,戰斗異常殘酷,他奉營長命令到右邊一個山頭的陣地傳達撤退通知。他急匆匆地還沒跑到山頭,就看到山頭已經被敵人佔領了。敵人看到了這個又瘦又矮的小紅軍戰士,朝他高喊「小老表不要跑了,你過來吧,我們這有好吃的,我們優待你!」他急忙轉身就向回跑,連跑帶滾掉到了山溝的小河裡,還嗆了兩口水,爬起來繼續沿著半山的小路向外跑。這時敵人的機槍也向他掃射過來,他邊跑邊聽見子彈在身邊和腳下撲撲地響。他心想:千萬不能被敵人抓住。什麼也不顧,只是一個勁的奔跑。直到下午七八點鍾,廖鼎琳終於追上了撤退轉移的部隊。戰友們知道了他這段驚險的經歷,都風趣的說:「你這個小鬼比子彈跑得都快」。
廖鼎琳當紅軍後,雖然沒有再回自己長大的那個偏僻的麻坑子山谷和大坑村,但紅軍的反「圍剿」戰爭一直在家鄉興國、吉安周圍進行。他最掛念的母親也在第二次反「圍剿」戰爭中中,因躲避白軍的搜捕逃到興國、吉安之間的深山中,不幸去世。自從參加紅軍後再沒見過自己苦命相依的母親,成為廖鼎琳始終揮之不去的遺憾。
到達陝北後廖鼎琳又參加了紅軍東征。任山炮連副指導員後,被部隊送往紅軍大學學習。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他學習結業被分配到步兵教導師的連隊(學員隊)擔任指導員。巧合的是,曾當過六七年勤務兵、通訊員和警衛員的「紅小鬼」廖鼎琳,擔任指導員後,這個連的接收的第一批學員都是二、四方面軍各級首長的勤務兵、警衛員等,全是十八、九歲的青年,又是一批「紅小鬼」。 1996年10月,在江西於都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館里,正在舉辦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的活動。一位衣著平常的老軍人邊看邊對隨行人員介紹著當年長征出發的情景。參觀的人群猜測他就是當年長征的親歷者,很快引來了電視台等媒體的一批記者。當電視記者上前試圖采訪時,眼圈潮紅的他搖搖頭,只說了一句話:「我只是千千萬萬烈士中倖存下來的一個人。」便拒絕了采訪----他就是廖鼎琳。
廖鼎琳將軍百戰餘生,令人奇怪的是他從未負過傷,彷彿炮彈看見他都不敢爆炸。
第二次反「圍剿」期間,廖鼎琳隨紅3軍8師炮兵連從贛南到閩西,橫掃七百里,一路追殲敵人。有一天,正在行軍,敵機突然前來轟炸,一顆炸彈就落在他身後幾米。轟地一聲巨響,氣浪卷著土石,把他拋到了幾十米深的山溝里。連指導員派了一名戰士下溝找他,因為他落在灌木叢中,未能發現。他甦醒過來後,摸摸渾身上下,沒有缺少手腳,又爬起來追趕部隊。找到部隊後,連指導員大吃一驚,驚訝地說:「你這個小鬼還活著!?」1943年10月,分區在深澤縣小章村召開作戰會議時被日偽軍包圍,擔任冀中軍區第36區隊政委的廖鼎琳,率領部隊阻擊日寇。中午,廖鼎琳和區隊長谷恆嬴蹲在一座土牆後吃飯。突然,敵人的一發迫擊炮彈,轟地一聲,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土坯牆頭上爆炸了,土牆被炸塌了半截,濺起的土坷垃和泥土落了他們一身。聽慣了炮彈爆炸聲的廖鼎琳一點也不慌張,拍拍身上的泥土,再看看飯碗,可惜一碗紅燒肉蒙上了一層土,他從容地把土扒掉,和谷隊長一起把飯吃完。指揮部隊繼續進行防禦戰斗,堅持到天黑後順利突圍。
1948年10月間,擔任冀中軍區10分區副政委的廖鼎琳,率領一個團在大清河北的永清縣韓村遭遇國民黨軍三個團圍攻。因多次交手敵人吃過虧,這次報復心切,不惜一切代價要吃掉我軍這支深入敵後的部隊。雙方都殺紅了眼,戰場上硝煙彌漫,槍聲震野,戰鬥成異常激烈的膠著狀態。廖鼎琳站在一個土坡上指揮作戰,突然聽到炮彈的呼嘯聲,炮兵出身的他馬上意識到是迫擊炮的攻擊,他大叫一聲:「卧倒!」,隨即同身邊人員卧倒在土坡後。一枚迫擊炮彈呼嘯著落到他面前二、三米遠的地方,炮彈卻鑽進土裡沒了動靜。原來是一顆啞彈!
戰場上一次次的死裡逃生,廖鼎琳覺得很平常,他常笑著說:「閻王就怕不要命的,只要你不怕死,炸彈見著你也不敢爆炸」。 身經百戰的廖鼎琳,雖然在戰場上子彈碰不上他,愛情,卻在戰場上和他撞了一個滿懷。他一生最浪漫的事,莫過於和未曾謀面的對象,在戰斗中的第一次相逢了。
1943年11月,27歲的廖鼎琳已經從軍13年,達到了部隊規定的「二七八團」的結婚條件(延安時期,部隊規定了幹部結婚必須達到年滿27歲、8年軍齡、團級以上級別等三條標准,簡稱「二七八團」)。有一天,擔任軍分區衛生處長的興國老鄉謝見益給他介紹了一位對象,名叫李瑞英,在軍分區衛生處擔任司葯。謝見益分別給雙方介紹了對方的情況,李瑞英聽說是廖鼎琳政委,她曾經聽說過很多「廖政委」機智勇敢的傳奇故事,心裡暗暗高興。廖鼎琳聽說李瑞英從白求恩衛校畢業,是共產黨員,思想進步,年輕漂亮,也非常滿意。由於戰斗頻繁,謝見益沒有找到機會,安排他們見面相看。
1943年12的一天,李瑞英所在的醫務處住在定南縣子位村,她們化裝成老百姓,照顧著隱蔽在群眾家裡的傷病員。有一天,廖鼎琳率領部隊也轉移到相鄰的村子裡宿營。由於漢奸的告密,日寇得到八路軍醫院藏在村裡的情報,突然包圍村子,把全村人集中起來,李瑞英也在人群中間。日寇嚴刑拷打群眾,要他們指認誰是八路軍的傷病員?誰是八路軍的醫務人員?眼看李瑞英的身份就要暴露了。
正在危急關頭,廖鼎琳率部趕到,突然發起進攻。日寇沒有料到八路軍有部隊保衛醫院,慌忙逃走了。李瑞英脫險後,參與救護傷員的工作。恰好廖鼎琳的警衛員孫志腳負了輕傷,李瑞英給他包紮時,一問小戰士就是廖鼎琳所在的部隊。姑娘細心,馬上借故打聽起了廖鼎琳的情況。孫志反問李瑞英是誰?一知道她的姓名後,警衛員大叫起來說:「哎呀!剛才那位第一個開槍救你們的,就是我們廖政委呀!」意外碰上「首長對象」,孫志興奮不已,他馬上一拐一拐地找到廖鼎琳說:「報告首長,我把你的對象找到了。」
廖鼎琳和李瑞英一見面,倆人都「相中了」對方。廖鼎琳解下自己腰上的一把嶄新的德國造小手槍,送給李瑞英作為定情信物。第二年11月,經軍區政治部批准,兩人結成一對幸福美滿的革命伴侶。 1949年9月,國民黨董其武部隊在綏遠起義,所部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下轄第36軍、37軍。廖鼎琳接受了一個特殊的任務,先後到37軍騎兵旅和36軍106師任政治委員,參加起義部隊的教育和改造工作。
36軍106師原來是傅作義的基幹部隊發展起來,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曾經在董其武率領下,在綏遠抗戰中大敗日寇的功勛部隊,師長還曾經參與過印緬遠征軍作戰。但他們許多軍官對共產黨不夠信任,有的還懷有敵意。
廖鼎琳只帶著兩名警衛員,幾乎是單槍匹馬的來到了起義部隊。師部給他安排的住處,是鋪著雜草的土炕,往來的官兵也用異樣的眼光打量他。為了防止打黑槍,兩個警衛員白天晚上輪著站崗,寸步不離地保衛師政委。廖鼎琳為了團結,跟106師的官兵稱兄道弟,稱贊他們當年打日寇時的勇敢和功勛。沒過多久,106師的官兵發現這個新來的年輕政委很講義氣,便請他住進了漂亮整潔的新房間。
綏遠起義前夕,國民黨特派員逃離前,曾和該師的師長私下談判,讓他秘密擔任國民黨留在解放軍里的「卧底」,並許願將來蔣介石回到大陸後,晉升他為軍長,並頒發了委任狀。這位「卧底」師長卻被共產黨的政策和廖鼎琳政委的真誠徹底感動。他把國民黨讓他做「卧底」的陰謀和盤托出,交出了委任狀,和廖鼎琳結成了真正的戰友和知心朋友。這位師長後轉業至山西省工作,1999年逝世時,家人還把廖鼎琳列為生前友好,專門請廖鼎琳出席其追悼會。
廖鼎琳通過團結幹部和團結戰士中的積極分子,順利完成了這支起義部隊的改編任務。1951年9月,他率領這支部隊跨過鴨綠江,走上了抗美援朝戰場,在朝鮮的介川擔負修建和保衛飛機場的任務。這支抗日戰爭的功勛部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再立新功。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紅衛兵沖擊部隊和機關,不但給國民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失,國防科技也面臨癱瘓的危險,遠在大漠深處的核試驗基地,也開始造反和武鬥。周恩來總理考慮到,核試驗基地的造反武鬥,不但影響科學試驗,萬一核彈管理失控,後果更是不堪設想。決定選派一個能夠鎮得住陣腳的幹部,去主持核試驗基地的思想政治工作。1968年,一紙命令,廖鼎琳調到了大漠深處的中國核試驗「馬蘭」基地任政委。
馬蘭基地,位於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羅布泊的西端,10萬多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江蘇省的面積,是中國唯一的核武器試驗基地,雖然名揚世界卻在地圖上找不到它的身影。廖鼎琳出任基地政委的6年裡,的確鎮住了陣腳。他頂住了壓力,把被「打倒」的科研人員陸續調回到工作崗位。他下令加強警戒,從地方選調來進入基地的科研人員,不允許再參與地方運動,也不允許地方造反派以任何理由到基地串連造反。基地的管理工作基地政委的6年裡,許地方造反派以任何理由到基地串連造
的確鎮住了陣腳。他頂住了壓力,把被「打倒」的科研人員陸續調回到工作崗位。他下令加強警戒,從地方選調來進入基地的科研人員,不允許再參與地方運動,也不允
逐漸恢復正常,科學試驗走上了正常軌道。他還排除了文革中「派性」的干擾,從下面報上來的轉業幹部名單中留下了一批技術人員,這些人後來大部分成為了科研骨幹,有的人最後還擔任了國防科工委的領導。1969年9月23日,我國第一次地下核爆炸試驗在「馬蘭」基地成功,震驚世界。「文革」期間,我國核武器發展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果。雖然神秘的「馬蘭」基地從不在宣傳媒體上出現,但發生在它那裡的一次次核試驗,不斷向世界昭示中國的核打擊能力,挫敗了帝國主義一次次針對中國的核訛詐,最終成為中國入主維護世界和平的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最重要的軍事籌碼。
⑷ 定南開燒烤店要注意什麼
整個流程有八九個,注意的事項非常多的。最好是找可以帶你的,比如黃同茄燒烤這樣的,整個流程教你明明白白的,少走很多彎路的。
⑸ 羅紅梅的人物履歷
1987.3—1989.4 定南縣上寨林場會計
1989.4—1995.12 定南縣公安局林業分局民警(期間:1989.9—1991.7在江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習)
1995.12—1997.11 定南縣老城鎮宣傳委員、副書記
1997.11—1998.12 定南縣天花鎮副書記、人大副主席
1998.12—2002.11 定南縣龍塘鎮鎮長、書記(期間:1998.8—2000.12在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班學習;2000.4—2000.7贛州市委黨校第11期中青班學員)
2002.11—2006.5 全南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2006.5—2008.8 中共全南縣委常委(期間:2004.9—2007.7在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經濟學專業學習)
2008.8—2010.9 中共會昌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2010.9—2011.6 中共會昌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2011.6—2014.5 中共安遠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期間:2012.2—2012.6 江西省委黨校第40期中青班學員)
2014.5—至今 贛縣縣委常委、副縣長
⑹ 哪裡有定南縣縣委書記幹部履職
鍾炳明
鍾炳明,男,漢族,1971年6月出生,江西安遠人,199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8月參加工作,研究生、法學學士學歷,現任中共定南縣縣委書記。 1989.08—1990.07 安遠縣教師 1990.08—1992.09 安遠縣委宣傳部幹事 1992.09—1993.06 安遠縣委報道組長 1993.07—1994.05 安遠縣委辦公室副主任 1994.05—1996.08 安遠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1996.08—1997.12 安遠縣政府辦副主任 1997.12—1998.02 安遠縣政府辦副主任兼體改辦主任 1998.02—1998.12 安遠縣新園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1998.12—2001.02 安遠縣新園鄉黨委書記 2001.02—2002.11 會昌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2002.11—2004.03 贛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2004.03—2005.12 共青團贛州市委書記 2006.01—2006.02 石城縣委副書記、縣政府代縣長 2006.02—2008.02 石城縣人民政府縣長 2008.02—2008.02 興國縣委副書記、縣政府代縣長 2008.02—2009.4 中共興國縣委副書記 興國縣人民政府縣長 2009.4----中共定南縣委書記
⑺ 東江源水有環境污染怎樣處理
原標題:廣東東江源頭因污染成沒人敢碰死河 村民吃水難(圖)
藏在山裡的化工廠:設備簡陋、污水直排
4.5.6.藏在定南縣歷市鎮山裡非法排污的工廠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崔曉林攝
2月8日,在村民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坐落在山坳里、緊鄰「定南水」的定南縣歷市鎮龍下村。據當地人介紹,這里是非法排污小企業較為集中的地方。
進入山坳,在茂密的樹林里,隱約可見一些藍色廠房房頂和簡易的堆放原料的大棚。一個山坡上,一家生產塑料製品的化工廠正在緊張生產中。一名村民告訴記者,這家工廠叫「宏達塑料廠」,已經成立三年多了。
這是一家以回收廢舊塑料為原料的小型化工廠,廠房設備異常簡陋,工廠空地上堆放著未經加工處理的廢舊塑料,機器轟鳴、工人繁忙。觀察中記者發現,黑色工業廢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順著山坡排放到下面的河裡,由於水流比較急,山坡已經被沖出一條「溝渠」。廢水把岸邊的土地都染黑了,河水更是如墨一樣呈現濃濃的黑色。當地一位村民悄悄告訴記者,村子裡的人為了保護環境,曾多次與工廠發生沖突,並找到定南縣政府反映情況,但是,不僅這家工廠依然排放,這幾年這樣的小工廠越來越多,環境也越來越糟糕。
記者的出現引起工廠的警覺,一位自稱工廠負責人的年輕人向記者表示,「明天我們就不排(放污水)了,我們馬上整改。」
記者順著村中小道走向山坳深處,繞過豐樹壩水庫,又一個簡易塑料加工廠呈現在眼前。和宏達塑料加工廠相比,這家其實根本算不上工廠,設備更加簡陋,唯一的簡易房是看守工廠的更夫居住的宿舍。這家工廠叫火夾水塑料顆粒廠,在生產用傳送帶旁邊,一條粗粗的塑料管卧在草叢中,另一頭一直伸向山下的河流。看守工人告訴記者,由於臨近春節,老闆和工人都回家過年了,工廠只有他一個人看守。
站在通往歷市鎮的一座橋上往下望,眼前的畫面更是令人驚愕,橋下的河水呈粉紅色,兩岸的沙泥也都變成了紅色。當地村民告訴記者,不遠處是一家選礦廠,由於經常洗選鎢砂,導致河水變了顏色。
記者在山裡轉了大半天,發現了包括塑料廠、洗砂場及鎢砂選廠在內的十幾家小企業。後經當地環保部門證實,這些工廠一半以上未辦理相關部門審批手續,且無任何環保治理措施,廢水直接排放,對河流水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2月8日下午,記者來到定南縣環保局,監察大隊大隊長劉冬雲向記者表示,縣里正在規劃建設的「定南縣精細化工產業園」目前正在起步階段,不存在非法排污現象。當記者問到河水變黑、變紅及山坳里小加工廠現象時,劉冬雲坦言「確實存在非法小工廠向河水直排污水問題」,一位自稱姓鍾的副局長表示,「一定向上級領導匯報,一定及時整改。」
定南全縣沒有一家工業污水處理廠
在定南縣老城區北背簍小區,一大片空地已經被平整出來,附近可以看見一些廠房。這里,就是被定南縣視為重點建設項目的「定南縣精細化工產業園區」。 縣委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共有5家企業在產業園落戶並已投產,縣政府正在抓緊進行招商引資工作。
采訪中記者發現,這個建設中的產業園區緊鄰省道,而馬路的另一側,就是東江的源頭水源「定南水」,而在園區規劃圖上,記者並沒有看到標有污水處理廠位置的圖標。
一問之下,記者大吃一驚,原來,整個定南縣,只有一個生活污水處理廠,全縣工業污水處理廠的數量為零。「我們已經規劃了一家工業污水處理廠,很快就會開始建設了。」定南縣環保局鍾姓副局長向記者表示。
當問及沒有污水處理廠,園區內已經投入生產的企業如何排污時,縣環保局監察大隊大隊長劉冬雲向記者表示,已經落戶的這幾家企業,有塑料玩具廠、油墨廠、玻璃廠等,這些企業要麼基本不存在排污問題,要麼排量很小,而且環保局對它們的管理很嚴格,目前沒有發現向河裡直排廢水污水現象。
采訪中,記者還發現,定南縣是江西有名的飼養生豬大縣,豬糞等污物對河水的影響亦不可小覷,「我們對生豬產業造成環境污染現象非常重視,今年,縣里專門出台了《定南縣畜禽養殖區劃定方案》,確立了轄區內禁養區、限養區和可養區,從源頭上控制了畜禽養殖污染源。」劉冬雲向記者表示。
2月16日,定南縣委宣傳部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了對非法排放企業的整改情況:近年來,定南縣對巋美山鎮原有80多家對河流水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鎢砂選廠進行了拆除,有效地保護了東江源頭水環境質量。此外,對該流域3家非法開采稀土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了嚴厲打擊,遏制了稀土開采對東江水質的污染,並一直保持高壓態勢進行整治;對其他小作坊式的生產加工行為進行專項治理,2014年以來對宏達塑料顆粒廠、火夾水塑料顆粒廠(正是前文提到的兩家——記者注)、龍下洗砂場及3家鎢砂選廠依法立案查處,責令停止生產,對宏達塑料顆粒廠符合產業政策的引導其補辦了環評審批,並督促其執行好環保「三同時」制度,按環評要求建好環保治理設施後,經驗收合格方可生產;對新落後企業嚴格執行環評審批制度,經環評審批後方可建設,建成後經環保驗收後方可生產。
3月15日,記者撥通和平縣下車鎮和一村村支書黃美華的手機,聽說定南縣在大力整改非法排污,黃美華顯得有些不以為然,「以前我們去找他們(定南縣),也是說整改整改的,可是水質卻越來越差,就算把排污徹底治住了,要想恢復像以前那樣清澈純凈,也不是一年兩年能做到的。不過,畢竟事情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我們等待河水變活的那一天。」
⑻ 定南縣可以開沙場嗎
可以,但需要辦理嚴格的手續。今年6月1日起,定南縣老城鎮按照制定的非法采砂執法行動方案,聯合縣水利局、縣河長辦等部門,對轄區內非法采砂點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共出動執法人員20餘人,關停水西村、丁坊村、下池村等非法采砂點3處,對非法采砂船、生產加工設施等機械設備進行了拆除。
行動中,由該縣水利局、縣河長辦、鎮執法大隊、鎮河長辦工作人員對非法采砂點負責人就生產情況做了筆錄調查,對其進行了普法宣傳,使其認識到非法采砂的危害性和嚴重性。並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責令其立即清理河道內所有設備並清除由采砂堆積的沙堆,若再發生非法采砂行為,將依法從重處理。
下一步,老城鎮還將繼續聯合該縣水利局、縣河長辦重拳出擊治理河道非法采砂行為,對非法采砂行為採取嚴厲的打擊措施,從源頭上打擊非法采砂行為,恢復河道面貌,保護河砂資源和生態平衡。
⑼ 小小橫峰縣 三家豆腐店 城裡打板子 城外聽的見 這種說法如何得來
細說贛地「三家豆腐店」 文/喻春龍 「逸軒子」瀏覽《「三家豆腐店」在哪裡?》一文後,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三家豆腐店是什麼意思,是形容地方小么?」因為這個問題,我又想對「三家豆腐店」的話題作些補充,說說「豆腐店」在江西的「泛濫」。 「逸軒子」的猜測沒錯,「三家豆腐店」確有形容地方小之意。今人程建平《橫峰賦》為說明上饒橫峰縣乃古信州一小縣,文曰:「『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裡打板子,城外聽得見』,極言縣境之小。」(2007年8月15日《上饒晚報》)「三家豆腐店」往往地處窮鄉僻壤,屬於經濟落後的山區,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論及中國人歷來有吃豆腐的習慣、豆腐店遍及城鄉時,有「夫中國人之食豆腐尚矣,中國人之造豆腐多矣,甚至窮鄉僻壤三家村中亦必有一豆腐店」之語。(孫中山《建國方略》第四章《以七事為證》)今人雅好「三家豆腐店」,每每援引入文,則重在說明昔日「豆腐店」開辦之地,如今已是舊貌新顏,變化覆地翻天。 因為新聞宣傳工作者、網路傳播者的有意或無意的炒作,現在看來,「小小××縣,三家豆腐店」格式的諺謠(或曰順口溜),在江西一些地方已經叫響了。在他們的習慣思維中,似乎沒有這一說,新聞報道不足以反映一地的巨變。而這些出此類新聞的地方,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山區或邊遠地邊區,過去確實貧窮落後,現在確實發生了滄海巨變。當然,人雲亦雲地簡單套用「三家豆腐店」系列的諺謠並非不可,如果僅僅是用於今昔對比,那麼,今天的變化不是來得太遲了一些嗎? 我通過谷歌和網路兩個搜索引擎,以「三家豆腐店」在網上搜索了一番,結果發現,「三家豆腐店」正從贛州市定南縣迅速走向了江西吉安、上饒、九江等地的山區縣,贛州市尋烏縣、崇義縣也有這么一說。而且,即便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的說法也流傳著不同的版本。 一、贛州:定南、尋烏、崇義 定南—— 除了我《「三家豆腐店」在哪裡?》一文提供的原贛州市副市長張佩昌的表述外,又發現以下說法。2001年文瑞發表在《贛州晚報》上的文章《行吟定南》( http://www.baofp.com 百報扶貧網) : 「『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縣官罵老婆,全城聽得見。』這句順口溜是定南縣之前數百年來贏(喻按:當為「嬴」)弱小我的真實寫照。」此為本人所見定南「三家豆腐店」的最早版本。看來,《治貧致富的利器——定南縱深推進全民創業紀實》(2007年8月6日《贛南日報》郭華平 記者張秀峰 塗家福)、《小舞台上唱大戲 ——定南實現財政高速增長探秘》(2007年10月10日中國贛州網):「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縣長打蚊子,全城聽得見。」在這里,「縣長罵老婆」、「縣長打老婆」又被衍變成了「縣長打蚊子」,或許記者以為縣官打罵老婆之說都不雅吧,才有如此改動!又,《小城大跨越——定南縣城市建設走筆》(2007年8月17日《贛南日報》,肖余林郭華平記者許軍陳濟才):「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夫妻吵吵架,全城聽得見。」此外,還有一種外鄉人(譬如安遠縣孔田鎮在外求學的學子)也熟知的說法,即「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縣官罵百姓,全城聽得見。」( http://post..com/f?kz=235675178 ,2007年7月26日) 也就是說,關於「豆腐店」的風波,在定南至少有縣長「罵老婆」、「打老婆」、「打蚊子」、「罵百姓」和夫妻「吵架」等5種不同的說法。然而,不管記者如何表述,反反復復都是為了說明:「昔日偏僻、貧窮、落後的定南,如今令人刮目相看了。」「定南變了。這變化源於科學的發展觀,源於該縣決策者善抓機遇、揚優成勢的機敏眼光。」「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定南人告別了『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的局促與尷尬,明顯感受到吃穿住行、就業就學、居住環境的改善,享受著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發掘優勢創造優勢揚優成勢 小縣定南實現大跨越》 http://www.dingnan.gov.cn 定南縣人民政府網2005年12月7日發布) 尋烏—— 《我眼中的「公平大橋」》(張曉蘭2007年9月14日):「這些年,我們看過國內著名的武漢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在電視上、網上瀏覽過世界宏偉壯觀的明石海峽大橋、巴林-沙烏地阿拉伯跨海大橋,我們這代人也算是見過世面了,那『小小尋烏縣,三家豆腐店』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崇義—— 《陽台拍的崇義全景圖》:「小小崇義縣,三家豆腐店,縣長罵老婆,全縣聽得見!」( http://www.chongyi.net 崇義在線論壇)這一表述,與2001年文瑞《行吟定南》中所引相似,只是把「定南」改成了「崇義」。定南和崇義同為贛南兩個邊遠山區縣。 二、上饒:橫峰、廣豐、弋陽 從反映江西上饒市的新聞報道看,相互爭奪「三家豆腐店」產權的有所轄橫峰與廣豐兩縣,又以橫峰為代表。另外,弋陽縣也有「三家豆腐店」的說法。 橫峰—— 江西電視台新聞部記者關於橫峰「豆腐店」的表述為:「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內打板子,城外聽得見。」我在上文《「三家豆腐店」在哪裡》中對記者這一說法頗有微辭,現在看來,記者稿中寫的也不是憑空捏造的。今有資料顯示,中共上饒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程建平較早在他的《橫峰賦》中引用這一說法,盡管在前面冠以「古人曰」,但不詳出處。此賦亦系為上饒市境內三清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而作,先後於2007年5月25日和8月15日發表在《江西日報》、《上饒晚報》。2007年12月10日《江西新聞聯播》播發新聞《上饒市:主攻工業,縣縣財政收入過2億》的說法,可能是採用了宣傳部提供的材料。 雖然如此,「三家豆腐店」在橫峰縣也有多種說法。曾耀輝散文《藏途漫漫信有緣》( http://www.jx-n-tax.gov.cn/ news/wh/zp/200603/2831.html更新時間:2006年3月24日)寫道:「橫峰這個山區小縣,曾經有句順口溜描繪縣城的小巧:『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內放屁城外聽得見』。可隨著這些年的快速發展,早已今非昔比,街上熙熙攘攘,人車川流不息。」2006年11月26日的一篇博客文章《又見死亡》也談到:「這在橫峰縣應該是人人盡知的慘劇了,橫峰縣真的不大,有一個橫峰人盡知的俗語足以說明: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裡敲板凳,城外聽的見。因此即使是再小的一個鬧劇都能把小城裡煮的沸沸揚揚,何況是這樣一個死亡人數有四人的失火慘劇。」(soulofling.spaces.live.com/blog/ 125K 2006-11-23 - 網路快照)2007年另一篇文章則是這樣的說法:「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裡拍屁股,城外聽的見。坐著汽車,一會兒就出了橫峰縣,大約半小時候,來到了我的第一站,上饒。」( www.clcwclub.com/bbs/showthread.asp?bbsID ... 39K 2007-10-29 - 網路快照)2007年9月3日,一位自稱是「仁者愛山」的網友在上饒市人民政府網上的《上饒論壇》發帖子說:「過去聽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裡放個屁,城外聽的見。俗是俗了點,說明過去的橫峰很小,經商的也不多.而如今就大不一樣了.有什麼橫峰八大景觀,還有的提出評選新八景,都說明橫峰在變化,而且變化很大,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了。」另一位自稱「水中萍」的網友隨後跟帖稱:「原文是『小小興安縣,三家豆腐店,衙內打扳子,城外聽的見』,作者好象著名詩人袁枚。」據清同治年間編纂《興安縣志》,橫峰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建縣,原名「興安」。 根據我國學術界的研究,還有另一種說法,與上述表述偏差較大。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先生年輕時曾來過江西,並親臨橫峰實地調研。半個多世紀以後,他有回憶說:「40年代初期,我曾到江西省東部的一些地方居位過,在那裡,浙贛鐵路線上有一個很小的縣份橫峰縣。當地民諺說:『小小橫峰縣,兩家豆腐店,堂上打屁股,四門都聽見』。這個民諺顯然是從明、清流傳下來的(作者自註:橫峰原名興安,明代始建縣)。像橫峰這樣一個彈丸小邑可以稱為歷史城市,而附近存在著全國四大鎮的景德鎮和江西四大鎮的河口鎮,卻因沒有一個縣政府而只能稱為歷史集鎮,這當然是很不合理的。」(馬正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陳橋驛序》,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陳先生1923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現任浙江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省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徐霞客研究會顧問,浙江省徐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等多種學術職務。 這樣一來,「豆腐店」在小小的橫峰縣也衍生了7種版本。這說明諺謠、順口溜這類口耳相傳的文字,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又最容易在傳播過程中走樣,因為傳播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隨意變動文字——既可以隨意更改「豆腐店」所在地點,還可以將店子的數量等作些微調。或許,這也啟發了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者。孰不知,我們早已跨入了信息時代,互聯網如此的發達,新聞宣傳工作者還玩這種「小聰明」,那可是貽笑大方的事情。 在上饒市的 弋陽 縣和 廣豐 縣,也一度有「三家豆腐店」之說。其中,我在上篇博文《「三家豆腐店」在哪裡?》中提及的「小小廣豐縣,三家豆腐店,城內磨豆腐,城外聽得見」,只聽見江西電視台新聞部綜合組一位記者在他的新聞稿中使用,此外未發現其它新聞報道及文章提及。至於弋陽縣「三家豆腐店」,僅見弋陽縣文聯編《弋陽詩詞》(2007年5月)收入的一首詞中。這首題為《浪淘沙·端午詩會感賦》的新詞(作者陳瑰芳)寫道:「五月醉雲天,雅聚群賢。剪裁詩作化雲箋,揮筆橫峰書巨變。妙趣無邊。 創稅億元艱,萬眾歡顏。『三家豆腐店』飛煙,閩浙皖贛通會處,換了人間。」這首詞反映了人們對弋陽從昔日貧困老區向今日經濟強縣轉變的喜悅之情,是一種情感的真實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