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媒體宣傳反恐

媒體宣傳反恐

發布時間:2021-07-02 07:16:29

⑴ 媒體報道美國在敘利亞反恐不給力的原因級說俄羅斯反恐給力的原因

敘利亞內戰比較復雜,如下圖

俄羅斯支持政府軍,打擊除政府軍以外的所有反政府武裝,但是美國支持所有反政府軍以對抗政府軍,美國稱這些武裝(除IS)為溫和反對派,禁止俄羅斯對這些武裝組織動武,俄羅斯說哪個可以打,哪個不可以打,但是美國就是不表態,最後俄羅斯那就挨個照打不誤,美俄在敘利亞的對抗就是因為這個。美國為反政府軍提供資金和物資,以推翻敘利亞政府,俄羅斯乾脆直接出兵參戰。

⑵ 當前我國反恐斗爭新形勢及採取得策略

反恐斗爭的謀略運用,是指在遂行反恐作戰任務時,通過運用靈活的戰略戰術,挫敵之氣,挫敵之勢,亂敵之爭的目的,以最小的代價奪取反恐戰斗的最大勝利。
(一)快速反應。恐怖事件事發突然,預兆難辨,因此,反恐作戰分隊必須快速反應,高效機動,用最短的時間達成對恐怖分子的有效圍控,形成一種決戰決勝的有利態勢。一是決策指揮快。反恐作戰的決策指揮程序應有別於其他軍事行動,這是反恐作戰本身的特點所決定,也是贏得戰斗勝利的關鍵。指揮員接到處置命令後,應以最快的速度向反恐分隊傳達,簡要說明事件的時間、地點、規模、性質,部隊開進時間、路線及集結地域等,盡量簡化決策指揮過程,提高指揮效能。二是部隊機動快。部隊機動應遵循「就近、快速」的原則,採取「多路開進、多法機動」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集結。三是兵力部署快。部隊到達事發地域後,指揮員應迅速查名恐怖分子的兵力兵器配置、危爆物品性能、數量以及位置等情況。根據地形特點,指揮兵力迅速展開,為攻擊行動謀局布勢。
(二)以勢奪人。所謂「氣勢」是指部隊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勇於犧牲的精神。反恐作戰中,恐怖分子往往精神靠亢奮、歇斯底里,具有高度危險性和進攻性,我反恐分隊面臨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因此,反恐斗爭必須注重反恐怖分隊戰斗精神的培養。要通過教育鼓動、媒體傳播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提高部隊士氣,培養頑強意志。同時,採取散布傳單、對敵廣播、談判對話、戰力展示等方法,打擊恐怖分子的氣焰,瓦解恐怖分子的士氣,銷弱恐怖分子的意志,提高攻擊的有效性。
(三)攻心為上。攻心是對敵人的心理防線實施的攻擊,是以智取勝的關鍵。主要針對恐怖分子在對抗環境中的心理變化規律,通過大量的信息傳播,瓦解其鬥志,銷弱其抵抗,為全勝制敵創造條件。主動攻心的目的在於穩定恐怖分子情緒,爭取時間; 瓦解恐怖分子的意志,創造戰機;查明恐怖分子情況,把握動向。因此,反恐作戰指揮員要注意主動攻心這一謀略,力爭全勝制敵。
(四)避其鋒芒。反恐斗爭中,力量的對抗主要表現為人的體力、精力和技能的對抗。通常,士氣、情緒受時間因素的影響極大。因此,在反恐作戰中,要注意避開恐怖分子的銳氣,等到恐怖分子疲憊,士氣沮喪的時候再進行攻擊。這就需要指揮員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策略與恐怖分子巧妙周旋,使恐怖分子喪失了警惕,思想麻痹,組織散漫,疏與防範。我反恐分隊再不失時機發起攻擊,從而達到一舉全開恐怖分子的目的。
(五)武力打擊.實踐證明。打擊恐怖活動僅僅靠法律政策的權威是遠遠不夠的,更要靠強大的軍事實力作後盾,軟硬兼施,文武並舉,徹底打消恐怖分子的僥幸心理,直到一舉摧毀其垂死掙扎的囂張氣焰,才能有效攝止恐怖犯罪。現代條件下反恐斗爭,要在主動攻心的同時,採取強有力的軍事打擊手段,充分發揮我兵力兵器的巨大威力,迫使恐怖分子主動終止犯罪。

⑶ 中國反恐怖主義法對恐怖主義作出明確定義

恐怖主義已成為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全人類的共同敵人。當前,針對中國的暴力恐怖事件呈多發頻發態勢,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中國是法制國家。制定反恐怖主義法是完善國家法治建設、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要求,也是依法防範和打擊恐怖主義的現實需要,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責任,是十分必要的。
2011年10月29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加強反恐怖工作有關問題的決定》。這是我國第一個專門針對反恐工作的法律文件,對恐怖活動、恐怖活動組織、恐怖活動人員做出界定,為反恐立法邁出第一步。[3]
2014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議,反恐怖法應該明確界定恐怖行為、恐怖組織等概念,對編造恐怖信息,傳播或放任傳播,或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宣傳、散布恐怖思想和恐怖言論等行為,都應入罪。
2014年各地發生多起恐怖事件,3月舉行的全國兩會上,多名代表、委員建議盡快制定反恐怖法。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梅建明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反恐立法是一個全面的法律體系問題,在防範、打擊等整個過程中都要發揮反恐怖法的作用,而不單是打擊嚴懲恐怖分子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議,反恐怖法應該明確界定恐怖行為、恐怖組織等概念,對編造恐怖信息,傳播或放任傳播,或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宣傳、散布恐怖思想和恐怖言論等行為,都應入罪。
2014年4月,由國家反恐怖工作領導機構牽頭,公安部會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安部、工信部、人民銀行、國務院法制辦、武警總部等部門成立起草小組,組成專班,著手起草反恐怖主義法。在起草過程中,多次深入一些地方調查研究,召開各種形式的研究論證會,聽取各方面意見,並反復徵求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各有關單位、地方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同時還研究借鑒國外的有關立法經驗,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草案)》。[4]

⑷ 反恐怖主義法規定新聞媒體等單位和個人不得有哪些行為

根據《反恐怖主義法》的規定,新聞媒體等單位和個人不得有以下哪種行為( ABCD )。

A.編造、傳播虛假恐怖事件信息

B.報道、傳播可能引起模仿的恐怖活動的實施細節

C.發布恐怖事件中殘忍、不人道的場景

D.未經批准,報道、傳播現場應對處置的工作人員、人質身份信息和應對處置行動情況的

⑸ 恐怖主義與媒體的關系

恐怖源於媒體?

http://www.cjr.com.cn 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JR) 2007年06月07日

媒體恐慌論是指傳媒在對社會恐慌事件進行大規模報道的過程中,會導致產生新的更多恐慌現象或恐慌心理的理論。上個世紀,就有一些非傳播學領域的政府官員和學者進行關於恐怖主義和社會恐慌的研究,如保羅·威爾金森的《政治恐怖主義》(1974),P·盧本斯泰因的《煉金術士的革命:現代社會的恐怖主義》(1987),格拉斯的《恐慌文化:美國人何以會為錯誤的信息害怕》(2000)。

但是,隨著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發生震驚全球的恐怖襲擊事件,有關媒體與恐慌的話題才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外圍組織———國際大眾傳播研究學會(IAMCR)分別於2002年和2005年在西班牙巴塞羅納市和中國台北市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討論了媒體與恐怖主義、媒體與社會恐慌等問題。亞洲媒介信息傳播中心(AMIC)於2002年在澳大利亞的佩思舉行了以「媒介、恐怖主義與和平文化」為主題的第11屆年會,來自許多國家的專家學者對媒體與恐怖主義和反恐戰爭及行動的關系進行研討和全面總結。會議認為,面對地區沖突和恐怖主義,媒體完全可以做到:「促進平衡而不是偏見,交流而不是對立,洞察而不是無知。」①會後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結集出版了《媒體與恐怖主義》一書。該書的內容簡介寫道:「今天的世界充滿著恐怖主義。紐約、巴厘島、馬德里、倫敦、巴格達、新德里、安曼,一個又一個的地方成為恐怖主義分子製造血腥事件的場所。當人們觸目及此,是否也看到了恐怖事件背後媒體的影子呢?是否意識到在報道恐怖主義過程中媒體的作用、影響和職責呢?電視、報紙告訴我們的恐怖事件是事件本身,還是擴大或縮小了的事件呢?媒體是不是在無意中充當了恐怖主義的宣傳員?」分析和思考這些問題,的確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發揮媒體的功能和作用。

一、媒體與恐慌文化

全世界的公眾在媒體上親眼看到了「可以被稱為歷史上第一件世界性的事件:撞擊、爆炸、崩塌———所有這一切都不再是好萊塢的臆造,而是殘酷無情、真真切切的現實,真實地發生在全球公眾的『普遍的目擊者』之前」,這就是發生在美國紐約的引起普遍政治心悸和社會恐慌的「9·11」事件。②根據一項調查,75%的美國人認為,他們比20年前更加感到不安全。覺得自己時時刻刻生活在暴力的包圍下,難免會深深陷入恐慌之中。

西米在《杯弓蛇影,美國人的「恐怖主義恐慌症」》③一文中寫道:「9·11」事件後,「隨著『恐怖』指標已從刺眼的橙色(第二級威脅)降為平和一些的藍色,不少美國人已有『閑情逸致』調侃前段時間美國政府對付恐怖威脅的舉措『幼稚』,甚至『可笑』。政府的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導致舉國上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起到了真的恐怖分子本來起不到的心理威攝作用。」最受詬病的是美國新成立的國土安全部建議的應急措施。為防患於未然,國土安全部建議人民未雨綢繆,「儲存夠三天用的食品與飲用水;電筒,電池,收音機;塑料薄膜,膠帶紙」。塑料薄膜及膠帶紙干什麼用呢?國土安全部的指示是,恐怖分子「進行生物和化學襲擊時,用於密封門窗」。據說這個靈感源於以色列,其實在以色列,塑料薄膜及膠帶紙最多也只是起了一種心理作用,它本身更多的只是負作用,比如曾有4名以色列人在密封的房間里因心臟病發作而死亡。

這種「恐慌文化」給美國帶來巨大的損失:個人因為這種「杞人之憂」而備受煎熬,坐立不安;國家則因為大動干戈地抗擊那些很小的、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的危機而浪費上百億美元的財物和大量的人力資源。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格拉斯納(BarryGlassner)認為,這種「恐慌文化」讓美國人把心思花費在不必要的事情上頭,卻忽視了真正有待解決的不平等、貧困、種族主義以及槍支泛濫等社會問題,完全沒有必要。但是,在今日社會里為什麼會形成這種過分恐懼的「恐慌文化」,並且能很快席捲全美國呢?格拉斯納(2000)又說,這是因為那些「輿論製造者」企圖從中獲益:政客奢談犯罪和毒品希望贏得選票;廣告推廣團體誇大疾病傳播范圍希望從中賺錢;最為致命的是,各大媒體均充當了十分不光彩的角色,它們為了吸引公眾的眼球開足馬力,夜以繼日地連續不斷報道暴力和恐怖現象,從而不斷營造新的恐怖。④格拉斯納在《恐慌文化:美國人何以會為錯誤的信息害怕》一書中對引起美國人恐慌的諸種「怪現象」進行了令人信服的剖析,揭露出諸如街頭暴力、校園槍殺、黑人犯罪、青少年犯罪、飛行安全、海灣戰爭綜合症、網路犯罪、火星人入侵等等一系列被嚴重誇大的半真半假的謊言或謠言。比如,關於青少年問題,格拉斯納指出,美國的青少年自殺率近年來已經下降了30%。另外,甚至死於雷擊的人數也要比死於校園暴力中的人數高出三倍多,而被拐孩子的數目更是被大大地誇張了。在所有這些怪現象中,美國媒體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正如《沙龍》(Salon)雜志的評論所指出的那樣,《恐慌文化》一書喊出了要求美國公眾回歸理性的呼聲,對美國媒體和「構成美國政治話語的許多偽現象進行了十分嚴肅的批判」。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郵寄炭疽事件、SARS事件、禽流感事件的歷史。在這些媒介恐慌事件中,究竟當時有多少人因為受到侵害或感染而死亡和患病?事件所涉及的范圍到底有多大?其實,最後人們發現,事件導致人員死亡的數量遠比當時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人數少,而且涉及的范圍也不大。但是,當一個地方出現這一事件,或者當一個人因為這一事件死亡的時候,媒體就會立即開足馬力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報道,彷彿一夜之間已有成千上萬的人死亡和患病,人類的末日即將到來。媒體這種渴望發生大新聞的心理和面對突發事件所暴露出來的興奮狀態,所引發的如果不是大量的恐慌,就是普遍的不安。

二、媒體與恐怖主義

媒體恐怖論認為,反映民主社會價值觀的自由媒體在爭搶新聞和爭奪受眾的市場競爭中,對恐怖行為無節制地誇大報道會在社會上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恐慌,並給恐怖分子平添了不應屬於他們的成就感,從而起到了反宣傳的作用。目前,學界對恐怖行為特徵的描述,有的強調其意圖的政治性,有的強調其組織的非法性,有的強調其效果的恐怖性,有的強調其手段的殘暴性,有的強調其運作的隱蔽性,但更多的是強調其受害對象的無辜性。溫卡特·艾伊爾(VenkatIyer)的描述是:恐怖行為「通常是指經過精心預謀的、襲擊的對象是相當隨機的,但具有一定的象徵性或很高地位的非武裝人員,旨在造成一種恐懼氣氛,以達到影響政府或者其他一些機構的政策制定。」甚至可以說,「恐怖行為和媒體之間經常具有相互提供支持的傾向。媒體因此承擔了一定的特殊責任,除非媒體保持獨立、公正地提供新聞,否則就很難避免成為恐怖行為的幫凶。」⑤

媒體實際上已經成了戰場,恐怖主義也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種傳播方式或政治宣傳,因為恐怖分子和他們的政見維護者不斷採用熟練的技巧來欺騙媒體守門員,通過一些恐怖性行動和煽動性話語使自己萬眾矚目,使大眾恐慌萬狀。義大利紅色旅的成員總是約定俗成地把他們的犯罪行動安排在周三或周六(還把這兩天稱為「首選傳播日」),以至於周四或周日的報紙因為要報道他們的殺戮行徑而加厚。出於同樣理由,1995年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城炸死168人的兇犯提莫西·麥克維,他之所以將炸彈選擇安放在姆拉聯邦大樓,說是因為這幢大樓周圍很空曠,可以拍出好的新聞照片和電視鏡頭。因此,「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越是在自由的社會,恐怖分子越是容易獲得巨大的影響。正如該領域的知名學者保羅·威爾金森(PaulWilkinson)不久前所說的那樣:『開放社會的自由媒體尤其容易被殘酷的恐怖組織所操縱和利用』。」「很清楚,恐怖主義行為和媒體之間常常有一種相互提供養分的傾向。」⑥

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媒體是恐怖主義的蔓延者,因為它們報道恐怖主義和恐怖活動導致產生了更多的恐怖主義和恐怖活動。魯道夫·萊維(RudolfLevy)則乾脆列舉了媒體由於報道恐怖主義而產生的幾種不良影響:「(1)媒體鼓勵形成了一些新的恐怖組織。戰術運用和媒體利用的成功讓恐怖分子從以前的恐怖活動中受到鼓舞,並在新的恐怖行動中進一步提高水平。(2)媒體使得恐怖組織的名字在公眾中間盡人皆知,而公眾恰恰是恐怖分子採取行動的無辜對象。(3)媒體使得一些不是很成功的團體或個人再次進行膽大妄為的恐怖活動。(4)誘導一些以前受到某種肯定報道的恐怖分子試圖進一步利用或左右媒體。」⑦

查爾斯·艾略特(CharlesElliot)在《次日:美國「9·11」事件的頭版報道》(2002)一文中,通過對美國60家報紙進行文本分析得出結論:不僅記者們不加區別地沿襲了以往報道恐怖主義活動的四種習慣:真實記錄、聳人聽聞、特定故事和說教式導入,而且用事實證明那些對西方媒體與恐怖行為關系的批評是有一定根據的。例如,過分強調報道中的視覺交流,結果是沒有給正文留下多少空間,以至於不能揭示恐怖活動背後的實質內容和更深刻的含義;信息基本上來自於官方;標題考慮的是轟動效應,而不是事實和描述;在設計元素、新聞報道和視覺交流方面,始終保持一致。《媒體與恐怖主義》一書的作者們還認為,在一個直接捲入恐怖主義危機的國家中,媒體的誇張報道極有可能引起人們的普遍恐慌,而在那些遠離這種危機的國家中,則可以發現更多的深思熟慮的冷靜報道。

針對媒體是恐怖主義的協從者的指責,也有學者乃至政府出面指出,媒體也是恐怖主義的防火牆。美國國家咨詢委員會在《關於無序和恐怖主義的特別工作小組報告》(1987)中寫道:「在政府面對混亂製造者、恐怖行動以及政治暴力需要給出一個合適的回應的時候,媒體起到了很好的定調的作用,它像一個安全閥門一樣,給合法民眾提供一個對一些重要事件表示關注的出口,並且可以承載一些民眾情緒的壓力,以一種有效的方式來補償民眾的不滿進而改變政府的政策。」

媒體在公眾的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樣的呢?「9·11」事件後,佩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所做一項民意測驗顯示: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一個「專業的、有道德的、愛國的、富於同情心」的媒體。60%的受訪者把媒體看作保護民主制度的組織。然而,與此同時,有5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該審查那些可能威脅國家安全的新聞。

三、解決之道:學界的對策與建議

媒體恐慌論或媒體恐怖論既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誇大其詞,而是有一定證據的具體現實。它源於世界恐怖主義日益膨脹的威脅和媒體世界濃厚的暴力氛圍:一方面恐怖分子不斷地從地下冒出來,在全球范圍內、在媒體的視野之內製造禍患;另一方面媒體也偏愛報道暴力和犯罪現象,而公眾人物又喜歡談論犯罪問題和恐怖事件。

那麼,應該如何解決媒體在報道恐怖事件的同時又可能助長恐怖事件的兩難困境呢?大多數學者既不同意採取政府加強新聞檢查的辦法,也不同意讓新聞媒體處於完全自由的狀態,他們認為這些都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有學者提醒記者,媒體在戰爭期間負有雙重責任:一是發現真相,並且盡可能全面、准確、公正地報道它;二是保證新聞活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會威脅到合理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阿龍·瑪希哲南在《亞洲媒體擴張對人們認識種族沖突的影響》一文中提出的建議是:(1)讓記者在新聞院校讀書時不僅要奠定準確、公正、客觀、平衡的理想的新聞報道基石,而且要進行跨文化學習,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和世界觀分歧的認知。(2)每個主要媒體可以根據自己的特定需要,為那些沒有實踐經驗的記者開設文化定向課程,讓他們對媒體文化有基本認知。(3)可以設立媒體監察辦公室,以幫助人們充當向導、消除疑惑、處理投訴、解決爭執、監督檢查。⑧

溫卡特·艾伊爾的觀點是,在構建合理的自律體系的基礎上,要求記者自願遵守一些由媒體從業人員或專業的媒體組織提出來的報道原則:一是強調新聞人員對恐怖分子及其幫凶利用和操縱媒體保持警惕;二是禁止出版可能妨礙政府處理危機的信息;三是限制播出對恐怖分子的采訪;四是要求媒體在政府人員和恐怖分子或其代表進行敏感談判的時候,淡化處理一些可能引起更大范圍恐慌或者過分擾亂公眾情緒的消息;五是號召記者一定不要成為恐怖事件的參與者。⑨

對於這些建議,他們認為不會束縛記者的手腳,對於那些具備豐厚知識底蘊的和嫻熟駕馭各種新聞采訪技巧的記者來說,他們完全可以對各種新聞事件做出准確、公正、客觀、平衡的報道,獲得公眾的信賴與支持,充當起引導與教育公眾的責任。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

注釋:

①〔印度〕S.溫卡塔拉曼主編,趙雪波主譯:《媒體與恐怖主義》前言,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②博拉朵莉著,王志宏譯:《恐怖時代的哲學》第52頁,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

③西米:《杯弓蛇影:美國人的「恐怖主義恐慌症」》,《華盛頓觀察》2003年第9期(總第25期)

④Bar ryGlas sner,TheCultureofFear:WhyAmericansAreAfraidofth e Wro ngThings,BasicBo ok s,2000

⑤⑥⑨溫卡特·艾伊爾:《恐怖主義與媒體:自律是解決之道嗎?》載《媒體與恐怖主義》第168~169頁、165頁、13頁、第174~175頁,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⑦魯道夫·萊維:《恐怖主義與大眾媒體》,《軍事情報》1985年10-12月

⑧阿龍·瑪希哲南:《亞洲媒體擴張對人們認識種族沖突的影響》第158~159頁,載《媒體與恐怖主義》,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⑹ 近幾年媒體有關戰爭,如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反恐戰爭的主要情況,談談你的看法

都是美國主導的戰爭,主要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在這幾場戰爭中是最大的贏家和收益者。美國至少獲得如下好處:1、解決了世界范圍內公開與其進行實質性敵對活動的重要據點。2、美國戰爭體系得到了實戰檢驗,並不斷得到實戰改進驗證。3、幾大戰爭的對象、環境、實力、政治實體都不同,美國採取的戰法不同,但都取得較好成果。4、每場戰爭都不是獨家行動,都拉上一夥,顯得人多勢重,代表大多數,不唱獨角戲,不當個人英雄。5、對其它國家的反應程度、反應速度、反應手法都摸了個底,知道了相應的應對措施。6、證明美國還是老大。現階段不服也不行。

⑺ 政治對媒體有哪些方面的影響請舉例說明。

其實樓上的熱心網友已經答中要義了,其實閣下還想深入研究,可以去了解政治媒體化 媒體政治化的理論知識!至於舉例,我想這個比比皆是,基本新聞聯播,大型報紙,國際報,都是,美國利用911大肆宣傳恐怖主義,以反恐在全球行動,每次政治的出台都是要依靠媒體判定未來,史鑒,發布利好點評,這是必備的!但是必須要有來自政府發布,正規媒體宣傳,然後才有評論,所以不能說影響,只能說媒體已經是政府不可或缺的公布政令 宣傳事件等必備的工具,但是媒體是在客觀上和國家立場找持平點,一般是依賴公眾輿論或者國際價值觀!所以,案例真是到處都是,政治作用於媒體,媒體必須依賴政治維持它的主要職能!汶川的捐款,中國十八大的召開都是媒體和政治合一的表現,對人民來說,我們在政治意義上是有了監督權和言論權,在媒體意義上我們有了知情權!

閱讀全文

與媒體宣傳反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子商務設計師視頻教程 瀏覽:164
企業合作網路公益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60
母嬰用品推廣方案 瀏覽:843
疫情期間電子商務發展 瀏覽:61
任我在線電子商務 瀏覽:751
電子商務面臨的安全風險有 瀏覽:730
我國電子商務稅收 瀏覽:670
義務思遠電子商務公司 瀏覽:695
常州市愛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41
高技能人才培訓師資培訓方案 瀏覽:837
美團平台營銷活動方案 瀏覽:770
大學電子商務協會 瀏覽:703
高等學校教師培訓方案 瀏覽:700
電子商務代理協議 瀏覽:522
粉店新店開業活動促銷方案 瀏覽:838
采購中心培訓計劃及實施方案 瀏覽:451
電子商務培訓班多少錢 瀏覽:798
部門培訓安排方案 瀏覽:654
葯店戶外促銷活動查處 瀏覽:525
社區文明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