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漢文化以後的發展
其實我感覺現在漢文化的發展趨勢已經算是有不錯的發展前景了,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和網路媒體的宣傳(當然總體並不算多的而且所提到的大多隻是淺顯片面的),但大部分民間宣傳者都是積極熱情宣傳的。但畢竟漢文化宣傳愛好者們都以普通人為主,且各類活動都是小范圍內的,所以漢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力可以說是緩慢且微笑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對漢文化的認同感(或者說是刻畫在骨髓里的熟悉感)熟練加深,最終漢文化一定會完完全全融入我們的生活(例如和文化對於日本),所以說這種趨勢是一定並且絕對的。這只是時間長短關系而已。
而直接影響到漢文化普及的時間長短的就是官方了。也就是我們的國家政府。有一句話就是這樣講:經濟的發展推動文化發展,政治的趨勢影響文化發展。一個國家,只有富強了,社會穩定,群眾都能豐衣足食了,自然就會有精神方面的追求,政府也自然會多加供給精神文化的投資,有了錢,有了政府宣傳帶動,還愁文化發展不快嗎?有很多小夥伴認為漢服漢文化這類普及不廣的原因是群眾宣傳不到位,可真正意義上,這真的只能算是其中一個小原因,而歸根結底,還是要與國家的綜合國力扯上大關系,總不能說,現在還是個發展中國家,還有許許多多的老百姓在受苦挨餓或是受著自然災害的折磨,國外還有一群對國土虎視眈眈的狼虎,實質的問題都沒有解決掉,這里還要撥大錢去搞漢服琴棋書畫詩酒花然後一起愉快的風花雪月吧?如果真的這么做,這個國家離滅亡也不遠了。所以,對於國家有怨言的小夥伴也請收收心,多一分理解,也多一分關愛(亂入(:3▓▒?)
好吧,話以到此,多說也無意義了,總結就是:只要中國按照當下能夠繼續和平穩定的發展下去,漢文化普及一定是最終趨勢(當然時間長短不知啦)。(*/ω\*)以上皆為我個人瞎bb的看法了,如有不同,請和平交流,拒絕撕逼,多一分包容,多一分和諧(:3▓▒
還有樓主,這樣算是不敷衍的回答了吧(*/ω\*)!!?
㈡ 想建一個漢文化社,宣傳漢文化,求名稱,在西北這邊。簡潔點,附帶涵義
一切多都是多餘,少即使多,我提議就一個子----「漢」,另類個性,大氣,要啥有啥,內涵深遠。找一個書法寫的不錯的,題個字,落個款弄一個紅戳,再做一個木頭牌掛文化社門口,就一個字---氣派。不要弄的復雜,復雜的滿街都是。
㈢ 關於國學漢服文化的宣傳條幅,條幅內容
不要理會樓上那些,做好自己就行。。。有句挺有名的: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華夏由來)
㈣ 關於漢服文化的知識
漢服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
它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興盛於明朝,經手繪紋飾、裁剪、縫制、熨燙等工藝,集獨特的染、織、綉於一身,以交領右衽、系帶隱扣等為主要特徵,是「華夏文明」「禮儀之邦」在服飾上的投射,呈現出中國風和東方美學。
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開始,一直到清以前的漢民族服裝。雖歷經變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特點始終未變。
(4)漢文化宣傳冊擴展閱讀
漢服文化的現狀
隨著傳統文化回歸潮漸盛,漢服婚禮、漢服開筆禮、漢服祭祀大典等形式多樣的漢服「秀」在中國內地頻頻上演。「漢服」熱折射出民眾對文化傳統關注度的提高,但無論是羽扇綸巾、峨冠博帶的「穿越」體驗,抑或是對傳統文化的喚醒,文化傳承中「形」與「質」之爭日益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漢服早已從小眾青年群體的文化表達符號逐步走入大眾的審美視野。在審美變化的背後,迴避不開的是蘊含在漢服中綿延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正在推動青年群體走向潮流前沿。
㈤ 徐州的漢文化
徐州市文廣新局以徐州博物館為主要單位,申報了徐州創新獎項目「講徐州故事 譜漢風新韻——漢代文物系列外展」活動。
藉助獨特的「兩漢」文化,以文物展覽等方式開展對外宣傳和交流活動,對於提升城市形象發揮了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
藉助特有的「兩漢」文化資源,在國內外廣泛開展「講徐州故事 譜漢風新韻」的宣傳交流活動,是徐州市文廣新局申報創新獎項的初衷。
以大量珍貴的「兩漢」館藏文物內容的巡迴展覽活動逐漸在國內外展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徐州市博物館負責人介紹:「兩漢文化是徐州市歷史文化中最為精彩的篇章,歷史文化遺產在服務社會發展上的作用也是日益凸顯,利用好兩漢文化資源,通過文物展覽等方式加強對外宣傳與交流,為提升徐州城市形象的發揮應有的作用,是我們要做的重要課題。」
(5)漢文化宣傳冊擴展閱讀:
作為國務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漢文化資源不僅是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更應成為這座城市發展的動力。
要使「漢文化看徐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就要利用漢文化特色優勢,整合資源,在有效保護、加強管理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徐州「漢文化」品牌、講好徐州「漢文化」故事。
1996年,徐州市就專門成立了兩漢文化研究會,已吸引100餘位專家、學者加入。
多年以來,該會不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活動,緊緊圍繞文化強市建設工作,緊扣兩漢文化看徐州這個主線,深入開展兩漢文化學術研究和學術活動並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編輯出版了《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徐州漢畫像石》、《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等十餘部書籍,集結出版《兩漢文化研究》三輯。
不但拓展了徐州兩漢文化的內涵,還突顯了徐州兩漢文化特質,更為徐州文化強市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㈥ 漢服文化在當今社會應該如何宣傳
分線上宣傳和線下宣傳,線上宣傳分為QQ微博和微信,線下可以說親身體會,生活中日常穿,節日穿
㈦ 跪求推廣「漢語、漢文化」的宣傳語:
讀聖賢書,品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