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戰爭沒有最殘酷只有更殘酷,一戰打的殘酷還是二戰打的殘酷
戰爭沒有不殘酷的,非要比較就是二戰。而戰傷亡人數7千萬,一戰1千萬喪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戰火牽扯到了五大洲的居民。戰爭分為五大戰場,即歐洲戰場、蘇德戰場、北非戰場和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衛星國為一方,以中國、美國、英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同盟國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餘萬人,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中國、美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等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霸世界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球戰爭。
『貳』 一戰打的殘酷還是二戰打的殘酷
絕對二戰(一戰二戰傷亡比例是1:7還不包括附帶損失)
飛機在戰爭前線和後方的大量應用,這種空中威脅帶來了無可比擬的,巨大威懾力和殺傷力。
縱觀人類的戰爭史,戰場的前線和後方真正連為一體,在老實坐家裡、田野里刨土豆、大街上走兩步都能躺槍上了西天的,就是從二戰開始,飛機在戰爭中的使用大大增強了戰爭的殘酷性。1945年的德國東部工業重鎮——德累斯頓,被盟軍轟炸的整座城市沒有一個建築有完整的天花板,僥倖存活下的市民只能睡露天。
20世紀初期的戰場上,飛機主要是用於成偵察任務,跟熱氣球的功能差不多。敵我雙方最初的對峙甚至比較紳士,很有騎士風范。但不久,大概1915年前後,飛行員開始配機槍手,空戰就此打響。
同時,轟炸機在戰斗機的掩護下開始頻繁活動,因為飛機性能和航程所限,即便當時還沒有雷達探測技術,這些戰斗機也多執行的是戰略轟炸,比如炸毀或破壞交通樞紐,火葯庫等等。針對普通城市和居民的無差別轟炸還比較鮮見。
所以,一戰的後方,只要有錢,紙醉金迷的生活不會受到明顯影響。只要不上前線,老實的呆在家裡沒啥生命危險。後方民眾只能從電影新聞,廣播,更多的是報紙,宣傳海報上來感受戰爭的存在。
『叄』 集結號電影影評2000如題 謝謝了
《集結號》:昆蟲結構,英雄氣概 生物學上稱昆蟲的特徵之一為「身體的環節分別集合組成頭、胸、腹三個體段,但不分部」。這三個部分從外觀看起來連接得相當突兀。《集結號》就是這樣一部像昆蟲一樣的電影。 ——基督山伯爵 很多人說《集結號》拍的好,但至今沒有看到一個真正可以說服人家承認它「好」的理由;很多人說《集結號》差,道理說得很詳細,也很中肯,但是卻遭來了萬人唾罵。對於這樣一部電影,正方視其為神,反方鄙之為妖。說實話,在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也是堅信這是一部好片的,也唾罵過那些批評《集結號》的文章,然而看過之後,我只能用失望二字來形容,感覺就好象是看著一隻充滿英雄氣概的昆蟲,在主旋律下肆無忌憚地飛舞。 對《集結號》的失望主要是對影片結構的失望,這種突兀的過渡和轉折是讓人無法忍受的。首先從影片的故事內容來看,主要是講九連連長穀子地為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部下追認烈士稱號的事情,故事本身就相當煽情,時間的跨度也相當大,從解放戰爭一直延伸到和平年代。按照我們通常的思維,講這樣的故事一般都是用倒敘的手法來講,但是編劇卻偏偏要像編年史一樣正著講,誤導了我們的馮導,於是《集結號》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前半部分節奏緊湊,後半部分情節平淡拖沓,前半部分營造的氛圍沒有能夠保持到影片結束,這種氛圍在半當中就被攔腰砍斷,夭折了。 《集結號》的故事力求面面俱到,馮小剛拍得很仔細很認真,這點是要肯定的,但是電影畢竟不是電視劇,尤其是對於這樣一部時間跨度相當大的電影來說,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應該要分的相當清楚。 影片的宣傳海報上打的標語是「每一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那麼犧牲自然是重頭戲,犧牲是在戰場上的死亡,毫無疑問就是要通過殘酷的戰爭來表達。影片的前50分鍾全部都是戰爭戲,製作的也相當的精良,這些戰爭戲絕對是中國戰爭片中第一位的。但是這里似乎除了視覺沖擊外,其他的什麼也沒有留下。47位士兵中的大多數的犧牲都是用「陣亡××個」來代替掉的,那些主角的死在看的時候的確很能打動人,至少我的眼睛在前50分鍾里也是濕過的,但是他們的犧牲所帶來的感人效果並沒有被繼續地升華下去,而是在半途被硬生生地掐斷了。 一行過場字幕掐斷了解放戰爭部分的全部感人效果,也掐斷了那值得稱贊的視覺沖擊。鏡頭轉到了朝鮮戰場。如果說解放戰爭部分的成功是韓國爆破組的功勞的話,那麼朝鮮戰爭的這段我是百分之百相信是馮小剛自己的東西。這一段的情節非常搞笑,笑場聲不斷,這一笑,馮氏幽默表現出來了,但是前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爆破出來的煽情效果卻被淡化掉了,在「前軲轆不轉後軲轆轉斯密達」的笑聲中,有多少人還會記得前面那些震撼人心的戰爭場面,記得那些英雄們倒下的悲壯鏡頭,記得那緊湊的戰爭節奏。那些最關鍵的東西就這么被遺忘了,完全沒有了。 朝鮮戰場就那麼毫無意義地炸了幾下,斷了座橋,結束了。穀子地手上的那顆地雷也從此沒了下文,就這樣,字幕再次出現,時間轉到了和平年代,朝鮮戰場上的那顆地雷成了一個永恆的迷,讓人倍感不適。 和平年代的故事講的是穀子地為解放戰爭中犧牲的九連士兵追認烈士的感人事跡,這樣看來朝鮮戰場的內容就顯得是多餘的,完全沒有加入的必要。和平年代的故事中依然少不了搞笑的馮氏幽默,於是一樣的道理,馮導笑一笑,煽情沒眼淚。 這個段落的故事照理說應當是整部影片中最煽情的地方,重點講述著穀子地為了給手下平反而受盡摧殘受盡折磨的整個過程,但是在這里我們並沒有看到這些艱難的過程,只看到了組織找他的談話,看到了給鄧超介紹對象,看到了那黑乎乎的煤堆!挖煤的場面也沒有感到太大的煽情效果。 和平年代中唯一的一場情感戲就是穀子地在團長墓前的那一場戲,這場戲的表演都很到位,但是就是感覺不到前面50分鍾戰爭場面中的那種煽情力度。完全沒了氛圍。試想一下,在經過了那麼多次的搞笑以後突然看到一幅感人的畫面,觀眾能一下子調節過來嗎? 影片最後的收尾也顯得非常蹩腳,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總體就是前半部分情節緊湊、扣人心弦,中段的搞笑破壞了氛圍,後半段平淡乏味,在一部電影中我們體會到了三種不同風格的電影,就好象看著一隻昆蟲,明顯的頭胸腹三個部分,各自獨立。 《集結號》給人的失望大多都要責怪編劇,好好的一個故事,編劇選錯了講故事的方法,自然也就輸了大半。試想一下,《集結號》這樣的故事如果用《父輩的旗幟》的敘事方式來講述的話,那將會是一部多麼成功的戰爭片啊,全部的戰爭場面都以閃回的方式出現,以穀子地在和平年代為部下鳴冤的情節為線索貫穿全片,這樣既可以保證全片節奏的統一,有可以詳細地反映穀子地的內心世界,人物刻畫的力度也會比這種編年史強上許多。 這種編年史的敘事方式只適合用來拍電視劇,《亮劍》的時間跨度很長,但是作為電視劇他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敘述,所以《亮劍》是成功的。如果說把《亮劍》拍成電影,用編年史來講述,肯定也會是這樣一種前後節奏相距甚遠的結果。 編劇在給《集結號》寫劇本的時候,應該充分的考慮到這一點才對,這是一個電影劇本,而不是一個電視劇劇本。和《父輩的旗幟》敘事結構一樣並不代表著抄襲,和《太極旗飄揚》的敘事結構一樣也並不意味著就是剽竊,關鍵是用合理的方式來講述出色的故事。 《集結號》因為戰爭戲而出色,因為結構而讓人失望,這實在是一件很讓人傷心的事!我們先不管電影院版的《集結號》到底被刪除了多少時間的戲份,即便是把刪除的戲份全部還原到《集結號》,只要還是編年史的敘事方式,《集結號》還是不會有太大的改觀。 就前50分鍾來說,我承認《集結號》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前50分鍾很感人,拍得也很仔細,搖鏡頭水準也相當出色,但是爆破技術畢竟是韓國的,這算是一點小小的遺憾。除了這50分鍾的戰爭戲,其他的就只能是失望了。 最後,「《集結號》的好評沒完沒了地吹,堵著我的耳朵……」 集結號》:中國電影終於有了一部有內容的片子 十二月 29th, 2007 在黃金甲、夜宴等等之後,我對中國的電影很失望。導演們陷入了玩弄視覺效果的泥潭不能自拔,以至於每部片子的故事情節都只是經不起推敲的薄弱架構,在空洞的架構上盡可能多地玩弄視覺效果以吸引眼球。 這部電影算是進步了不少。故事是個有血有肉有內容的故事。戰爭場面的慘烈很直接地映射出主人公在戰後執著追求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是戰友們犧牲得如此慘烈,又何必執著地要求追認為烈士?在戰爭中有多少士兵是英勇地戰死而僅僅是當作失蹤就算了的? 有些人說,這部片子里內容涉及國共內戰,不好。可是,那場戰爭,不是一直被叫做「解放戰爭」的嗎?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都已經被搬上銀幕了呀,有什麼不能拍的呢?集結號 僅僅是以此為背景來講故事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有人覺得電影前後脫節。但是以我的欣賞角度,我覺得一點都不脫節。我估計那些嫌脫節的觀眾可能是被前半部分火爆的戰爭場面所吸引,到了後半段,戰爭已經結束了,主人公開始執著地向官僚們尋求公道,沒有了視覺的沖擊,就感覺索然無味了,因此得出了「脫節」的感受。但是,我認為,這部片子本來就不是一部戰爭片。它本來應該是一部人文氣息濃厚的影片,但是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為了迎合大多數人追求視覺效果的需要,它必須加入一些有視覺效果的戰爭場面。總之,想從頭到尾都看到有震撼力的戰爭場面的觀眾多半是會失望的,因為整部戲的主題並不在此,主題恰恰在後半段,在沒有硝煙沒有炮火的場景下講述出來的。當然,為了宣傳的需要,媒體可能會誇大它的「戰爭題材」,但是,認真看過這個片子的人,都會明白,前面的戰爭戲,都不過是後面劇情的鋪墊而已。 當然,這部戲美中不足之處,就是從畫面上看解放軍的戰斗動作都非常的訓練有素的樣子。大概是製作班底是外請的吧?解放軍當時的裝備和訓練,還不足以到如此訓練有素的程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這一點,略為顯得不真實了. 兩篇,有褒有貶,還要得話追問
『肆』 廣告角色扮演
在這樣一個整合營銷傳播時代,廣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來看著豐田公司是怎樣發起和組織實施全新的廣告戰役——「每一天」的。
豐田公司是在業績不俗,銷售量節節攀升的運營狀態下實施全新的「每一天」廣告戰役的。因為公司領導看到了表面現象下潛伏的危機,如銷售與服務滿意程度排名位置嚴重下滑、顧客對經銷商服務不滿、豐田廣告「越來越枯燥乏味」等。「每一天」廣告戰役是與豐田先前的「我欣賞你為我做的一切」廣告戰役相去甚遠的全新的廣告戰役。
「每一天」廣告戰役始於新聞發布會。1997年9月12日豐田公司在紐約四季賓館召開了一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有關新品牌廣告戰役的消息。同一天,在電視網黃金時間播出的30秒和60秒的廣告以及在《今日關國》、《華爾街時報》上刊登的核版廣告共同拉開了豐田廣告戰役的序幕。新廣告戰役的第一批廣告持續了12天,在電視的黃金時段高密度播出。緊隨其後,為豐田98新款「花冠」所做的「每一天」廣告首次亮相。三周後,豐田推出全新的豐田「赭色」小型貨車,其廣告「每一天」一直持續到11月初。
1998年2月,豐田公司在時代公司旗下的《時代周刊》、《體育畫報》、《人民》等七家雜志上推出了「強力單元」——長達7頁的「每一天」系列廣告。此「強力單元」包括一張門式折頁封面、中縫、封底和封三。該系列廣告雖然是品牌廣告,但也包括具體的車型。
「每一天」廣告戰役的每條電視廣告都有一個共同元素,那就是斯萊和家族石頭演唱小組演唱的一首「每一天的人們」。「每一天」廣告戰役的平面廣告採用了多種廣告形式,但具有統一的平面設計主題、文案寫作風格和相似的背景色彩。每條廣告都包含「豐田/每一天」這個廣告口號。
在新聞發布會以及一系列的電視廣告和平面廣告後,商業報刊與消費者報刊上又刊載了很多關於這一廣告戰役、豐田銷售和新產品介紹的報道。此外,豐田公司針對「赭色」車型的目標人群——忙碌、活躍的大家庭,與《養育》雜志和波德爾斯書店合作,贊助了一個同時吸引兒童與成人參與的教育性項目。該項日由全國各地的波德爾斯書店舉辦的200多場生動有趣、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會組成,名為「讀書98」。同時,《養育》雜志為這一系列活動特別印製、分發了200萬份手冊,傳授如何增進家庭閱讀活動,這些手冊也名為「讀書98」。在每一個故事會現場,都停放著一輛「赭色」,供參加活動的家庭坐進去感受或撫摸。同時公司附帶向參與活動的家長贈送價值250美元的折扣券。這些折扣券不是購買「赭色」時優惠250美元,而是買了「赫色」後可憑此券在波德爾斯書店免費挑選價值250美元的圖書。結果是公司在一個月中回收了55張折扣券。另外,豐田公司還在全國1250個兒童保育中心張貼了「赭色」宜傳海報,向全國的兒童保育機構與醫院中的新生兒父母分發了300萬份「赭色」的介紹手冊,還在8000家食品雜貨商店與主要超市的售貨車上粘貼了「赫赭色」的車標圖案,在途經小學的公交車身噴畫了「赭色」。
此外,豐田的網站是「每一天」戰役實施的直接延伸,為消費者提供了他們所需的關於豐田公司及其產品的信息,供消費者隨時查詢。
豐田公司還參與贊助了大量的活動和賽事.從汽車展到自行車登山賽,不一而足。
這是一個整合營銷傳播時代的典型的廣告戰役。廣告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
『伍』 介紹戰爭片
確定是二戰以後的??那也只有中東戰爭,越南戰爭,還有一些區域的戰爭了。
《沖出黎明》美國片,是講美國士兵在越南戰爭的事情,很不錯
《慕尼黑》美國片,斯皮爾伯格導演執導,很不錯
《戰爭之王》美國片,尼古拉斯凱奇主演,很好看
如果是二戰的話
《兵臨城下》《U-571》《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珍珠港》這些都好看
『陸』 紅色警戒2中戰役模式里,美國大兵摧毀一輛著火的坦克,頂上說叫什麼天譴坦克,是繁體中文的,看不太清楚,看
紅色警戒3命令與征服中是坦克中無敵的象徵。2裡面報廢坦克叫:天譴坦克。貌似是天啟坦克可要是有修改器的話就叫:報廢的天譴坦克,或者報廢的天啟坦克。
這是天啟的資料:現實中天啟坦克也是存在的,不過造價太高,被取消了批量生產的計劃,你現在去俄國博物館都能看見當年的原版機型,實際上,蘇俄在70年代研究過哦這種「雙管140mm火炮,可對空和對地」的坦克,代號「天啟」。… 不過後來夭折了…… 紅色警戒3中天啟坦克是蘇聯的專有的
紅色警戒2里蘇軍陣營也能建造天啟坦克
伴隨著「天啟」的昵稱,蘇聯超重型坦克在萬眾期待中登場了。這對蘇聯的敵人來說可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相比典型的現代坦克,這個機械怪獸太慢太笨,但那兩門威力遠遠超過小兄弟的強大主炮彌補了這些缺憾。在戰火紛飛中,天啟坦克釋放著滾滾黑煙,金屬摩擦釋放著刺耳的噪音,成為了老兵們揮之不去的噩夢——就是蘇聯人也不例外,他們對天啟坦克的恐懼看起來和其他人一樣嚴重。
天啟坦克是現有最大最強的地面戰斗車輛,幾乎沒有東西能夠阻止它。
整體上來說,蘇聯對天啟充滿了自豪,天啟的形象廣泛的出現在軍事宣傳片,徵兵信,商業場所和教室里的相關海報上等等等等。雖然有一個學校的幹部公開抨擊這種車輛的名字是在散布恐懼,但蘇聯政府很快就壓制了這種聲音,他們強調這個名字是意在給人民帶來希望。「這是一種能夠抵擋一切的坦克」,他們說道。那些校長們堅持己見,聲稱這個名字表示了未來蘇聯與盟軍之間的開戰與相互毀滅。於是他們去坐牢了。
天啟坦克早已通過早間動畫和玩具(《他們不是同盟軍》)家喻戶曉了,它成為蘇聯軍工的象徵,並且正在擴展到全世界。這種大范圍的成功是超出預計的。不過,天啟坦克的製造廠,阿爾漢格爾斯克坦克工廠(簡稱ATP),大膽的向蘇聯軍方保證,天啟坦克會改變現代坦克戰的形態,讓那些小坦克們黯然失色。事實也的確如此。雖然天啟價格高昂,為所有部隊生產足夠的天啟超出了蘇聯的承受能力,但它在地面上簡直是所向披靡的。
天啟坦克的設計在期間經歷了數次反復, 最終阿爾漢格爾斯克坦克工廠敲定了現在所使用的這個最可怕,最令人畏懼的版本。 天啟坦克太龐大了,以至於ATP的工程師還能夠在巨大的底盤上安裝第二套切割履帶,使其幾乎能夠碾碎任何嫌命長敢來擋天啟道的東西。為了進一步彌補這種坦克糟糕的速度,現在安裝了磁力拖叉作為第二武器,這是蘇聯在磁場方面持續研究在軍事領域的第一次實際應用。從本質上來說,這東西的工作起來就像是工業用的抓鉤,比如,用於把高速敵人拖到身邊,塞到「絞肉機」式鉸接履帶中,像它的名字所顯示的那樣磨碎金屬。 因為天啟坦克所帶來的熱情、恐懼與刺激,這個設計招至了一些鄙視。坦率的批評家和外國人在評論阿爾漢格爾斯克這一最著名成果(遠遠超過常見的鐵錘坦克)時,把矛頭指向了它可怕的最大速度,完全沒有對空防禦,甚至沒有簡單的反步兵機槍[SR:對此我也怨念了12年了……],而且天啟坦克的製造廠表現出幾分明顯的傲慢。事實上,ATP公然無視這些「白痴」言論,同時宣布天啟坦克將在當年進入大批量生產。無論如何,因為這種坦克的威名,天啟坦克乘員的身份都是保密的。很難想像怎麼樣的人們才能夠操作這種武器,更別提這些人所經歷的體驗了
『柒』 用PS做一張主題為「戰疫」的海報教程
1、打開軟體,打開文件素材
2、新建圖層,輸入文字,設置字體、文字大小與顏色。
3、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圖層樣式和圖層混合模式
4、合並圖層
5、保存
如果沒有素材,可以新建空白圖層,用畫筆繪圖。
『捌』 哪些戰疫海報比賽還沒結束
在戰役當中呢,海報比賽還沒有結束的話,那麼你可以在其他的戰役當中去找他的海報比賽。
『玖』 抗日戰爭中對中國人有恩的外國人 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外國人
「小婦人」。
她之所以被叫做「小婦人」,不僅因為個兒矮小,還因為出身貧寒,為了生活從小就到富人家裡當女傭,但她又很偉大,她的故事曾被好萊塢拍成電影,並由享譽世界的女影星英格麗·褒曼來扮演她。
電影名叫《六福客棧》,聽起來有一股濃濃的中國味兒,這沒什麼奇怪,因為拍的就是「小婦人」在中國的經歷。
電影里的艾偉德和中國軍官,那個中國軍官好歹也找個中國人來演嘛
不過,盡管電影《六福客棧》有些歪曲事實,但它畢竟也起到了宣傳的作用,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格里蒂絲·艾偉德,知道了她傳奇般的故事後面所展現的偉大的靈魂。